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22/144841 (79%)
Visitors : 51806496      Online Users : 46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19562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9562


    Title: 先秦兩漢雨神及祈雨儀式研究
    The Research of Rain Gods and Rainmaking Ritual in Pre-Qin and Han
    Authors: 呂悅慈
    Lu, Yueh-Tzu
    Contributors: 高莉芬
    呂悅慈
    Lu, Yueh-Tzu
    Keywords: 雨神
    祈雨儀式
    雨師
    畫像石
    Date: 2018
    Issue Date: 2018-08-27 14:41:05 (UTC+8)
    Abstract: 水崇拜在世界各民族的神話中皆有所展現,其中「雨」作為水的一種呈顯型
    態,是天地之間動態過程的水,在文明的發展過程中,和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不論過淫或旱,都會造成危害,在敬畏與仰賴的心態下,逐漸發展透過祭祀與儀式活動,企求將這些不能掌握的力量,轉變為助力。本文主要以傳世文獻和出土圖像材料探討「雨」作為自然現象,在先秦兩漢的語境中如何被認識,以及其神化的表現和形象特徵,進一步了解與其相關的自然崇拜和祈雨儀式的思想內涵。本研究藉由古人在不同載體上呈現的雨神面貌以及相關的儀式施用,掌握時人對神靈的想像與思維方式,以及在人間秩序和自然秩序之中尋求和諧的企求,其中都揭示著人們對於風調雨順以安身立命的願望。
    Reference: (一)古籍(依朝代排列)
    【春秋】左丘明撰,【吳】韋昭注,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校點:《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春秋】老子著,朱謙之校釋:《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春秋】晏嬰著,吳則虞編:《晏子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戰國】呂不韋撰、【漢】高誘注、陳奇猷校注:《呂氏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戰國】荀子:《荀子》,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
    【戰國】韓非子,陳奇猷校注:《韓非子》,北京:中華書局,1958。
    【西漢】毛公傳,【東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詩經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第二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西漢】孔安國著,【唐】孔穎達疏:《尚書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第一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第三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第五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漢】王充著,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店,1990年。
    【漢】董仲舒撰,賴炎援註釋:《春秋繁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引,【唐】張守節正義:《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2009年。
    【漢】焦延壽,徐傳武、胡真校點集注:《易林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集出版社,2012年。
    【漢】劉安著,【漢】高誘注:《淮南鴻烈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漢】劉向著,盧元駿註譯:《說苑》,臺北:商務印書館,1988年。
    【漢】應劭:《風俗通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東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第七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東漢】劉珍等注;吳樹平校注:《東觀漢記校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三國魏】曹植著,趙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第八冊,臺北:藝文印書館,2011年。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第一冊,臺北:藝文印書館,2011年。
    【晉】葛洪,王明校釋:《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晉】干寶撰:《搜神記》,收錄於《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晉】郭璞注,【宋】邢昺書:《爾雅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第八冊,臺北:藝文印書館,2011年。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第六冊,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
    【晉】袁宏撰,周天游校注:《後漢紀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東晉】范甯注,【唐】楊士勛疏:《穀梁傳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第七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晉】司馬彪補志:《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
    【唐】孔穎達正義,【清】孔廣森補注、王豐先點校:《大戴禮記補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宋】徐天麟:《西漢會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徐天麟:《東漢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43-104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1年。
    【宋】洪興祖撰:《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清】孫詒讓著,孫以楷點校:《墨子閒詁》,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
    【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清】葉德輝校勘:《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收入《道教文獻》第12冊,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3年。
    【清】徐道纂集:《歷代神仙通鑑》,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14年。
    王明編:《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二)圖錄與古文字總集(按輯錄者姓名筆劃排序)
    中國畫像石全輯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1‧山東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中國畫像石全輯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2‧山東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中國畫像石全輯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3‧山東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中國畫像石全輯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4‧江蘇、安徽、浙江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中國畫像石全輯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5‧陝西、山西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中國畫像石全輯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6‧河南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中國畫像石全輯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7‧四川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胡新立:《鄒成漢代畫像石》,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
    柳春鳴主編:《大漢氣象──中國漢代畫像藝術展》,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四川辭書出版社,2014年。
    郭沫若主編:《甲骨文合集》,上海:中華書局,1982年。
    陳年福:《殷墟甲骨文摹釋全編》,北京:線裝書局,2010年。
    曹錦炎,沈建華編著:《甲骨文校釋總集》,上海:上海辭書,2006年。
    康蘭英、朱青生主編:《漢畫總錄‧10‧神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2年。
    康蘭英、朱青生主編:《漢畫總錄‧1‧米脂》,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2年。
    康蘭英、朱青生主編:《漢畫總錄‧2‧米脂》,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2年。
    康蘭英、朱青生主編:《漢畫總錄‧3‧米脂》,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2年。
    康蘭英、朱青生主編:《漢畫總錄‧4‧綏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2年。
    康蘭英、朱青生主編:《漢畫總錄‧5‧綏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2年。
    康蘭英、朱青生主編:《漢畫總錄‧6‧綏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2年。
    康蘭英、朱青生主編:《漢畫總錄‧7‧綏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2年。
    康蘭英、朱青生主編:《漢畫總錄‧8‧綏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2年。
    康蘭英、朱青生主編:《漢畫總錄‧9‧榆楊、清澗、子洲、吳堡、靖邊、橫山》,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2年。
    張從軍、李為:《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13年。
    譚禪雪主編:《敦煌石窟全集、民俗畫卷》,香港:商務印書館,2005年。

    (三)中文著作(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澳)陳慧、廖名春、李銳:《天、人、性:讀郭店楚簡與上博竹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
    牛天偉、金愛秀:《漢畫神靈圖像考述》,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
    王小盾:《神話話神》,臺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2年。
    王孝廉:《水與水神》,臺北:三民書局,1992年。
    王孝廉:《華夏諸神‧水神卷》,臺北:雲龍出版社,2000年。
    王邦雄等:《中國哲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1997年。
    王青:《先唐神話、宗教與文學論考》,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王青:《漢朝的本土宗教與神話》,臺北:洪葉文化,1998年。
    田天:《秦漢國家祭祀史稿》,北京:三聯書店,2015年。
    田兆元:《神話與中國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向柏松:《中國水崇拜》,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
    向柏松:《神話與民間信仰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朱存明:《漢畫的象徵世界》,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朱存明:《漢畫像之美──漢畫像與中國傳統審美觀念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江紹原:《髮鬚爪──關於它們的迷信》,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何星亮:《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
    何星亮:《中國自然崇拜》,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
    何炳棣:《黃土與中國農業的起源》,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1969年。
    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臺北:聯經出版社,2014年。
    呂宗力、欒保群編:《中國民間諸神》,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呂微:《神話何為──神聖敘事的傳播與闡釋》,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宋兆麟:《中國生育、性、巫術》,臺北:雲龍出版社,1999年。
    宋兆麟:《生育神與性巫術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李立:《文化嬗變與漢代自然神話演變》,廣東:汕頭大學出版社,2002 年。
    李立:《文化整合與先秦自然神話演變》,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李立:《漢墓神畫研究──神話與神畫藝術精神的考察與分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李豐楙:《山海經──神話的故鄉》,臺北:時報文化,2012年。
    汪小洋:《漢墓壁畫宗教思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邢義田:《畫為心聲:畫像石、畫像磚與壁畫》,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具隆會:《甲骨文與殷商時代神靈崇拜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13年。
    周清泉:《文字考古:對中國古代神話巫術文化與原始意識的解讀》,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
    林富士:《小歷史──歷史的邊陲》,臺北:三民書局,2000年。
    林富士:《漢代的巫者》,臺北:稻香出版社,2004年。
    信立祥:《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
    胡厚宣主編:《甲骨文與殷商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胡新生:《中國古代巫術》,山東:人民出版社,2010年。
    胡萬川:《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新竹:清華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孫機:《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徐迎花:《漢魏至南北朝時期郊祀制度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
    烏丙安:《中國民間信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高莉芬:《絕唱:漢代詩歌人類學》,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高莉芬:《蓬萊神話:神山、海洋與洲島的神聖敘事》,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常玉芝:《商代宗教祭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張玉金:《甲骨文語法學》,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
    張玉金:《甲骨文語法學》,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
    張家國:《中華占候術》,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頁198。
    張從軍、李為:《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13年。
    張從軍:《黃河下游的漢畫像石藝術》,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
    張鶴泉:《周代祭祀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陳啟雲:《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陳業新:《災害與兩漢社會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陸思賢:《神話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喬繼堂:《中國人的偶像崇拜》,臺北:百觀出版社,1993年。
    賀學君、蔡大成、〔日〕櫻井隆彥(さくらいたつひこ)編:《中日學者中國神話研究論著目錄總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賀學君、蔡大成、〔日〕櫻井隆彥編:《中日學者中國神話研究論著目錄總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馮時:《中國古代的天文與人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楊利慧:《神話與神話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楊愛國:《不為觀賞的畫作:漢畫像石和畫像磚》,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
    楊儒賓:《五行原論: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8年。
    葉國良:《居愚居文獻論叢》,臺北:大安出版社,2011年。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葉舒憲:《文學人類學教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葉舒憲編選:《神話──原型批評》,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
    詹鄞鑫:《神靈與祭祀:中國傳統宗教綜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蒲慕州:《古代宗教與信仰》,臺北,國立臺灣大學,2002年。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蒲慕州:《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臺北:聯經出版,1993年。
    趙容俊:《殷商甲骨卜辭所見之巫術》,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趙國華:《生殖崇拜文化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劉宗迪:《失落的天書──《山海經》與古代華夏世界觀》,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劉明揚:《大氣測計學》,臺北:國立編譯館,2001年。
    劉昭民:《中華氣象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1年。
    劉曄原、鄭惠堅:《中國古代祭祀》,臺北:臺灣商務,1998年。
    鄧啟耀:《中國神話的思維結構》,重慶:重慶出版社,1992年。
    鄭志明:《中國社會的神話思維》,臺北:古風出版社,1993年。
    鄭志明:《宗教神話與巫術儀式》,臺北:大元書局,2006年。
    蕭登福:《先秦兩漢冥界及神仙思想探源》,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龍亞珍:《《山海經》山經祭儀初探》,臺北:花木蘭文化,2010年。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臺北:洪葉文化事業,2006年。
    鍾宗憲:《先秦兩漢文化的側面研究》,臺北:知書房出版社,2005年。
    鍾敬文:《民俗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
    羅振玉:《殷墟書契考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

    (四)外文譯著(依筆劃排序)
    ﹝日﹞白川靜著,王孝廉譯:《中國神話》,臺北:長安出版社,1983年。
    ﹝日﹞御手洗勝等著,王孝廉譯:《神與神話》,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8
    ﹝法﹞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著:《神話學:生食與熟食》,臺北:時報文化公司,2000年。
    ﹝法﹞路先‧列維─布留爾(Lucien Lévy-Bruhl)著,丁由譯:《原始思維》,臺北:商務印書館,2001年。
    〔法〕勒內‧吉拉爾(René Girard)著,馮壽農譯:《替罪羊》(臺北:臉譜出版社,2004年),頁55。
    ﹝美﹞坎伯(Joseph John Campbell)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2年。
    ﹝美﹞巫鴻著,柳楊、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
    ﹝美﹞巫鴻著,鄭岩等人編譯:《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北京:三聯書店,2010年。
    ﹝英﹞弗雷澤(J.G.Frazer)著、汪培基等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
    ﹝英﹞馬凌諾斯基(Bronislaw Malinoski),朱岑樓譯:《巫術、科學與宗教》,臺北:協志工業,1993年。
    ﹝德﹞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r)著,范進、楊君游、柯錦華譯:《國家的神話》(The Myth of the State),臺北:桂冠,1992年。
    〔德〕恩斯特‧卡西爾著,黃龍保、周振選譯:《神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德〕W‧施密特(Schmidt WiIhelm)著,蕭師毅、陳祥春譯:《原始宗教與神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
    〔英〕簡‧艾倫‧哈里森(Jane Ellen Harrison)著,劉宗迪譯:《古代藝術與儀式》,北京:三聯書店,2016年。
    〔英〕魯惟一(Michael Loewe)著,王浩譯:《漢代的信仰、神話和理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法〕李維.史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s)著,李幼蒸譯:《野性的思維》,臺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
    〔法〕愛彌爾‧涂爾幹(Emile Durheim)著,渠東汲喆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法〕馬賽爾‧莫斯(Marcel Mauss)、〔法〕昂利‧于貝爾(Henri Hubert)著,楊渝東、梁永佳、趙炳祥譯:《巫術的一般理論:獻祭的性質與功能》,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美〕莎拉‧艾蘭(Sarsh Allan)著,汪濤譯:《龜之謎:商代神話、祭祀、藝術和宇宙觀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美〕莎拉‧艾蘭(Sarsh Allan)著,張海晏譯:《水之道與德之端──中國早期哲學思想的本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美〕歐文‧潘諾夫斯基(Erwin Panofsky)著,戚印平、范景中譯:《圖像學研究: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人文主題》,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1年。
    〔羅馬尼亞〕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2000年。
    〔羅馬尼亞〕耶律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臺北:聯經,2000年。
    余英時著,侯旭東等譯:《東漢生死觀》,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汪濤著,郅曉娜譯:《顏色與祭祀:中國古代文化中顏色涵義探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張光直著,郭淨譯:《美術、神話與祭祀》,北京:三聯書店,2013年。
    楊儒賓著,黃俊傑譯:《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

    (五)學位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方冠臻:《雷與雷神神話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
    吳清杉:《漢代的地方官與祭祀活動》,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一般史組碩士論文,1994年。
    李雅雯:《無「雨」問蒼天──上古秦漢之祈雨儀式及其思想底蘊》,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一般史組碩士論文,2004年。
    段偉:《禳災與減災:秦漢社會自然災害應對制度的形成》,上海: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
    洪千惠:《東漢郊祀與宗廟祭祀制度之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郁高強:《秦漢水旱災害及救助措施研究》,蘭州: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許又方:《虹霓的原始意象在中國文學中的表現及意義》,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7年。
    陳吟文:《中國風神信仰的來源、流變及實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
    陳妤諳:《山海經中的人物形象與蛇關係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陳忠信:《先秦兩漢水思維研究──神話、思想與宗教三種視野之綜合分析》,臺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陳柏全:《甲骨文氣象卜辭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陳炫瑋:《先秦至旱初災異禳除禮俗及救治措施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3年。
    陳景黼:《中國古代求雨巫術及民俗底蘊研究》,宜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6月。
    黃智暘:《秦漢時期水旱災變的神話與儀式》,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2017年。
    楊靜怡:《山海經神人與鳥關係研究:以帝俊為主的討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班論文,2011年。
    蔡佩陵:《「水」與大禹神話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
    謝紫琳:《文化觀照下的東漢魚、鳥圖像研究──以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館藏為對象》,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六)期刊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王從仁:〈雲中君、雨師、雲雨──《雲中君》的民俗學新證〉《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38卷第2期(2009年3月),頁73-80。
    何炳棣:〈華北原始土地耕作方式:科學、訓詁互證示例〉,《農業考古》,1991年01期,頁110-113。
    林素娟:〈土地崇拜與豐產儀典的性質與演變──以先秦及禮書為論述核心〉,《清華學報》新39卷第4期(2009年12月),頁615-651。
    胡厚宣:〈釋殷代求年于四方和四方風的祭祀〉,《復旦學報》(人文科學版),1956年第一期,頁49-86。
    高華:〈《列仙傳》中「雨師涵義探源」〉,西安社會科學學報,第29卷第3期(2011年6月),頁133-135。
    高莉芬:〈九尾狐:漢畫像西王母配屬動物圖像及其象徵考察〉,《政大中文學報》第15輯(2011年6月),頁57-94。
    高莉芬:〈水的聖域:兩晉江海賦的原型與象徵〉,《政大中文學報》第一期(2004年6月),頁113-148。
    高莉芬:〈搗藥兔:漢代畫像石中的西王母及其配屬動物圖像考察之一〉,《興大中文學報》,第27輯(2010年12月),頁207-240。
    高莉芬:〈墓門上的女神:陝北和畫像石西王母圖像及其象徵考察〉,《思想戰線》第39卷第6期(2013年11月),頁36-45。
    高暢:〈商周時期女巫祈雨巫術研究〉,《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3期(2015年5月),頁83-87。
    陳彥良:〈兩漢災害高峰期──天災、人或與治亂盛衰的關聯性分析〉,《臺大歷史學報》第57期(2016年6月),頁47-116。
    崔華、牛耕:〈從漢畫中的水旱神畫像看我國漢代的祈雨風俗〉,《中原文物》1966年第3期,頁75-83。
    曾憲波、詹敏著:〈探析漢畫中的風神雨神〉,收入於《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二屆年會論文集》(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2010年),頁116-119。
    楊儒賓:〈水與先秦諸子思想〉,《語文、情性、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1996年4月,頁533-573。
    蔡月娥:〈由〈坎〉卦探析《周易》「習險解難」之道〉,《第三屆中國文哲之當代詮釋學術研討會會前論文集》,國立臺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7年10月,頁205-254。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415102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151025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THE.NCCU.CHI.014.2018.A08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2501.pdf4049KbAdobe PDF238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