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9343
|
Title: | 臺北市集合式住宅倒塌之危機管理機制探討-災害現場災民人口資料整合系統(DFVDS)建構設計 A crisis-management analysis in the collapse of collective houses: Constructing the Disaster Field of Victims’ Data System in Taipei |
Authors: | 曹盛揚 Tsao, Sheng-Yang |
Contributors: | 詹中原 曹盛揚 Tsao,Sheng-Yang |
Keywords: | 人口資料組SOP DFVDS 災害現場災民人口資料整合 災民人口資料 危機管理 跨域治理 |
Date: | 2018 |
Issue Date: | 2018-08-13 12:36:45 (UTC+8) |
Abstract: | 2016年2月6日發生臺南維冠金龍大樓倒塌事故,確定死亡人數達115人, 生還者175人,其中96人受傷,成為我國因單一建築物倒塌造成傷亡最慘重的災難;面對媒體報導搜救過程,皆著墨於搜救進度與人員辛勞,但令人好奇,此類大樓事故現場災民人口(受困者)名冊資訊之整合,細究如何找尋受困災民?平時資料建置情形?如何彙整成為受困災民名冊等有用資訊,進而協助救援行動?又需要哪些單位配合?產生哪些作用及問題? 本文研究臺北市現行災害防救機制之規範與運作模式,並選擇以集合式住宅倒塌之防救災工作為題材,以現場災民人口資料調查作業為主要觀察角度,進行研究,回顧相關次級資料文獻、並深入訪談臺北市(政府)相關機關防救災領域專業人員得知,我國現行災害防救機制,依規定分為「中央」、「市」、「區」三級應變機制,臺北市目前係透過「臺北市各區災害應變中心人口資料組標準作業程序」(區級規定)於災時啟動災民人口資料彙整作業,但SOP仍未經實際經驗、操作化程度亦使人擔憂;而我國中央政府及其他縣市政府(包含近期受災之臺南市及花蓮縣)則皆尚未有相關規範。 隨著都市化發展,人口群聚於集合式住宅程度越來越高,此類建築一旦發生災害事故,造成生命及財產的損失都將更為巨大,這樣的防減災意識,我國仍欠缺,相關議題亦不見專書、論文提及,猶如搜救行動「失落之連結」,未曾被探究;研究者研究繪製臺北市集合式住宅倒塌「災害現場災民人口資料整合系統」(Disaster Field of Victims’ Data System)。 以危機管理、跨域治理等相關學術理論,探究其系統脈絡關係、跨域治理層次(含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民間單位協力),檢視災前、災中、災後運作活動及探究其實際運作問題(危機管理階段論及關鍵因素),兼以跨域治理障礙與推動策略,進而提出此領域防災減工作的短、中、長期建議。 |
Reference: | 一、中文部份 (一)專書 1.朱愛群(2002)。危機管理(初版)。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2.李清安(2015)。災害防救法規體系與實務運作(ㄧ版)。臺北市:鼎茂圖書出版。 3.李長晏(2012)。區域發展與跨域治理理論與實務(初版)。元照出版社。 4.吳定、張潤書、陳德禹、賴為堯(2007)。行政學(修訂再版)。國立空中大學。 5.吳宜蓁、徐詠絮(譯)(1996)。危機管理診斷手冊(初版)(Lan I Mitroff、Christine M. Pearson原著)。臺北市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6.林水波、李長晏(2005)。跨域治理(初版)。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7.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二版)。臺北市:巨流出版 ; 麗文文化總經銷。 8.孫本初(2001)。公共管理(增訂三版)。臺北市:智勝文化事業公司。 9.孫本初(2009)。新公共管理(修訂二版)。臺北市:一品文化出版社。 10.詹中原(2004)。危機管理: 理論架構(初版)。臺北市:聯經出版。 11.詹中原(2003)。危機管理-個案分析(初版)。臺北市:神州圖書出版。 12.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初版)。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13.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初版)。臺北:心理出版社。 14.韓應寧(譯)(1987)。危機管理(初版)(Steven Fink原著)。臺北市: 經濟與生活發行;黎光總經銷。 15.閻緹、江潔、李友發、王康平(1991年11月)。如何與民政機關打交道便民400問(ㄧ版)。北京市 :法律顧問出版社。 16.蘇恒宗(2010)。我國國家安全的危機管理:以活動管理模式探討三類危機(初版)。臺中市 : 天空數位圖書。 (二) 研討會論文及學位論文 1.于保雲(2011年11月)。從防救災在地化角度,探討臺北市建構里里聯防機制。100年臺北市災害防救深耕研討會,臺北市 2.李兆亨(2010)。室內裝修防火安全之研究—以高雄市集合式住宅為例。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3.李小梅(2002)。自然災害型危機管理之研究¬—基隆「象神颱風」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4.沈子偉(2007)。我國消防防救災通訊系統之研究—危機管理的觀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5.林建誠(2008)。台東偏遠山地原住民部落天然災害風險認知與防救災策略規劃。國立台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公共事務管理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6.林昇德(2000)。我國緊急災難管理機制建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7.徐金山(2002)。我國現行災害防救體系之研究-並以嘉義縣八掌溪事件為個案分析。佛光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政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宜蘭縣。 8.徐誌謙(1998)。我國危機管理體系之研究-以賀伯風災防救為例。私立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9.梁杏絹(2001)。我國緊急應變體系整建之研究—以九二一地震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10.郭靜茹(2014)。臺灣住宅地震保險案例分析 : 以九二一大地震為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基隆市。 11.陳三民(2005)。地方政府危機管理與災害防救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12.陳青田(2010)。災害防救法實質效應與緊急命令權發佈時機之研究。稻江學報,4(2)。 13.陳慶保(2009)。我國颱風災害危機管理機制之研究-敏督利颱風與艾利颱風案例分析。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宜蘭縣。 14.鄭美華(2003)。危機管理機制建立之研究。《通識研究集刊,4,193~224。 15.蘇文瑞、郭玫君、吳上煜、周學政(2012年11月)。〈災害應變資訊之整合與應用〉《101年臺北市災害防救深耕計畫研討會暨論文集》。臺北市 (三)政府出版品及研究報告 1.行政院(2012)。民國101年災害防救白皮書。臺北市:行政院。 2.李維森等(2011)。莫拉克颱風之災情勘查與分析(展延報告)。新北市 :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3.胡龍騰等(2014)。跨域整合及資通訊科技創新應用:以長期照護管理評估之行動化服務為例委託研究報告。國家發展委員會編印(編號:RDEC-MIS- 102-004),未出版。 4.孫本初(2000)。倎然災害行政管理系統研究—子計畫:建構我國危機管理專責組織之研究。國科會研究計畫,未出版。 5.張志新、施虹如、傅鏸漩(2018)。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災害防救電子報152期。新北市 :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6.張添晉等(2011)。防救災產業之研究。新北市 :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7.張靜貞等(2011)。凡那比颱風勘災報告:災害損失調查與評估。新北市: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8.楊學涑(1984)。我國現行防災體系之研究。國科會研究計畫防災科技研究報告(編號v.72-41 ),未出版。 9.蕭英文、許力行、吳俊鴻總編輯(2000)。九二一大地震臺北市東星大樓搶救實錄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消防局。 (四)網路等電子化資料 1.英國風險管理顧問公司Maplecroft公布之“2011年天然災害風險圖輯(the Natural Hazards Risk Atlas 2011 NR)”。 2.ETtoday新聞雲 社會中心/綜合報導(2018)。206強震後活埋19天!今移出雲翠大樓最後2具罹難者大體報導,2018年02月26日,取自網址: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80225/1118983.htm?feature=%E5%9C%B0%E9%9C%87&tab_id=1494。 3.臺北市防災資訊網(官方網站),2018年6月1日,取自網址:http://www.eoc.gov.taipei/EOC/Org。 4.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訊網(官方網站),2018年6月1日,取自網址:https://www.ris.gov.tw/18。 5.臺北市南港區戶政事務所(官方網站),2018年6月1日,取自網址:https://nghr.gov.taipei/cp.aspx?n=A1FD1023E4797C74&s=12DCCAD47B49E27F。
二、英文部份 1.Blackley, A. B.(1994), Emergency prepared-ness and Crisis Management, AEA Technology, United Kingdom: The SRD Association 2.James A. Holstein, Jaber F. Gubrium (1995),The Active Interview 3.Mcloughlin, David. (1985), ”A Framework for Integrated Emergency Manage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985 special issue, pp.165~172 4.Nudell, Mayer & Nirman Antokol.(1988), ”In Case of Emergency: A Handbook for Effective Emergency and Crsis Management”, Lexing-ton,MA: Lexington Books. 5.Nunamaker, Jay F., Jr., Weber, E. Sue & Chen, minder(1989),”Organizational Crisi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Planning for Intelligent Action”,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Vol.5, No4. 6.The World Bank (2010)“ Natural Hazards, UnNatural Disasters“. 7.Yvonna S. Lincoln, Egon G. Guba(1984) Naturalistic Inquiry.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102921082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921082 |
Data Type: | thesis |
DOI: | 10.6814/THE.NCCU.MEPA.041.2018.F09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MEPA)]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108201.pdf | 5972Kb | Adobe PDF2 | 320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