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205/145239 (79%)
Visitors : 52520233      Online Users : 67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8846


    Title: 重構記憶空間--虛擬實境創作論述
    Refactor Memory Space--Virtual Reality Creation
    Authors: 盧淑嫻
    Lu, Shu-Xian
    Contributors: 陶亞倫
    廖峻鋒

    Tao,Ya-Lun
    Liao,Chun-Feng

    盧淑嫻
    Lu,Shu-Xian
    Keywords: 空間知覺
    空間記憶
    虛擬實境
    Space perception
    Space memory
    Virtual reality
    Date: 2018
    Issue Date: 2018-07-24 11:04:52 (UTC+8)
    Abstract: 以空間記憶為出發點,將變動的空間帶入虛擬世界中,探討在虛擬實境中空間知覺的運作,以及人與不斷變動空間之間的互動。
    本研究通過蒐集彙整相關文獻資料,釐清前人關於空間存在感、空間知覺並與空間互動的研究脈絡,以理論佐證,透過虛擬實境藝術作品的創作方式探討「虛擬實境--重構空間」,通過「透視空間」、「形隨體驗」空間」創造一個場域狀態,讓體驗者自行體驗,探討並呈現人與變幻空間的互動。期許觀者能在作品中,觀看不一樣的空間,覺察自身對空間知覺,進而對現實與虛擬空間有更深入的理解。
    Taking space memory as a starting point, changing space is brought into the virtual world to explore the operation of spatial perception in the virtual reality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and the ever-changing space.
    This research aims to clarify the research context of space existence, space perception and interaction with space by collecting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data collected from previous studies. By means of theoretical evidence, this paper explores "virtual reality - reconstruction space"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virtual reality art to create a "field" state, allowing the audience to experience. Present and explor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changing space. It is expected that viewers can watch different space in this works, perceive their own perception of space, and then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reality and virtual space.
    Reference: 1.尤雅姿(2002)。虛擬實境中的生命諦視—談魏晉文學裡的臨界空間經驗。《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頁 350
    2.王廣新 , 劉興波 (2010)。 虛擬現實情境內臨場感的結構、影響因素與特徵。《中國電化教育》
    3.朱靜美(2001)。必也表演乎?論勞伯.威爾森式的後現代表演。《中外文學》第29卷第12期,2001年5月,頁108-125
    4.牟煒民, 趙民濤, 李曉鷗(2006)。 人類空間記憶和空間巡航[J]。心理科學進展, 14(4):497-504
    5.李士一, 王中婷, 白學軍等(2013)。場景內在軸對內隱空間記憶的影響[C]。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
    6.李佩蓉,唐瓔璋(2010)。消費者在虛擬實境中的臨場感體驗與沈浸傾向之研究:以商業動感模擬遊戲機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
    7.李承遠(2013)。再見瑠公圳-記憶場域的空間再現。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學位論文。2013。1-96
    8.周榮剛,張侃(2004)。 空間知識記憶和提取的理論模型[J]。心理科學進展, 12(03): 330-339
    9.林均恆,許倍銜(2017)。整合虛擬實境與參數式建模環境應用於建築設計教育之實作。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論文
    10.林迪意、楊欽舜(2016)。具空間隱喻之虛擬實境設計對高齡者與年輕人學習成效與主觀偏好之影響。人因工程學刊,8卷2期,P65-77
    11.邱泓瑋(2017)。《The World You Know》沈浸式虛擬實境創作論述。臺中科技大學多媒體設計系碩士班學位論文。 P1 - 72
    12.徐以任(2012)。憶.述-再現記憶中的體感空間。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碩士班水墨組學位論文。2012。1-49
    13.耿一偉(2010)。《光的無限力量: 羅伯.威爾森》 。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
    14. 張亞凡(2013)。 以五大人格理論探討嗅覺感性經驗。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學位論文
    15.張芷菱(2017)。迎面而來的恐懼感: 虛擬實境結合恐怖遊戲中的臨場感與享樂感研究。中華傳播學會2017年會
    16.郭建豪(2012)。解構與建構:從臺灣版《歐蘭朵》與《鄭和1433》看羅伯.威爾森的劇場呈現。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17.陳禹傑(2016)。虛擬實驗室:基於Unity3D打造空間規模沈浸式學習系統並結合客製化數位版權保護。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碩博學位論文。
    18.趙偉勳(2015)。多線索虛擬現實條件下內在參照系的建立[D]。南京師範大學
    19.趙雅麗(2004)。視障者的心像: 從觸覺到視覺之記憶光譜的初探 。 2004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會議論文
    20.劉仙芸, 劉書青, 王超(2014)。空間參照系建立的時間特徵[J]。 心理與行為研究, 12(4):469-475
    21.蔡秉昆(2010)。3D虛擬實境繪本電子書輔助月亮迷思概念課程學習效益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碩士論文
    22.蕭鳳萱(2010)。空間心象操作能力之研究。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碩士班
    23.謝超香, 劉強, 黎安娟,等(2009)。 空間場景表徵中的參照系選取[J]。心理學報 41(5):414-42
    24.韓承靜,洪蘭,蔡介立(2010)。心、眼與世界的連結─從認知神經科學看知覺與心像的關係。科學教育月刊,No
    25.林慶倩(2006)。 VR CAVE中具有存在感的空間介面 Spatial interface in VR CAVE : A sense of presence。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26.粘倍韶(2005)。虛擬實境中使用者方位判別之研究-巷道空間為例。銘傳大學媒體空間設計碩士論文
    27.陳可涵(2010)。利用虛擬實境技術測驗空間定向能力。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系教學科技碩士論文
    28.陳國華(2010)。三維空間資訊在Google Earth上的展現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空間認知之影響--以桃園縣光明國民小學校園及學區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學位論文
    29.陸紹明。《情節:空間記憶的一種表達方式》,建築學報, 2005:11,p71~74
    30.開一心(2005)。空間、記憶與屬性認同:論《偶然生為亞裔人》。中外文學 ; 33卷12期, P155 - 187
    31.楊健則(2002)。幾何形體與特殊形體的空間感知-以虛擬實境探討專家生手的空間感知差異。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32.臺北科技大學互動介面設計(2017)。提升虛擬實境(VR)空間認知感 — 協助使用者建構心理空間模型。
    33.龔卓軍(2009)。異質空間中的移動--從詩學空間到網絡空間。空間與文化場域 : 空間之意象、實踐與社會的生產,363-390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數位內容碩士學位學程
    105462016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462016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THE.NCCU.DCT.005.2018.B02
    Appears in Collections:[數位內容碩士學位學程]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201601.pdf2164KbAdobe PDF2518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