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56/144643 (79%)
Visitors : 51719506      Online Users : 62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8577


    Title: 李安電影中的超越生命困境與儒道思想的發用
    The Transcendence over Plights of Life and the Practice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from Ang Lee`s Films
    Authors: 羅育璿
    Lo, Yu-Hsuan
    Contributors: 王志楣
    羅育璿
    Lo, Yu-Hsuan
    Keywords: 李安電影
    儒家
    道家
    生命困境
    自我成長
    Date: 2018
    Issue Date: 2018-07-11 15:25:35 (UTC+8)
    Abstract: 本研究以李安電影中生命困境的由來為主要概念架構,藉由情節的歸納分析,將李安自1991年到2016年,共計十三部電影中的種種人生難題,界分成生存環境的壓迫、欲望的壓抑、死亡的破解等殊相,詮釋電影中的角色如何超越諸種痛苦與衝突,達到心境轉換及成長;由於李安生長於華人文化,自小即受儒道思想的薰陶,因此本研究以儒家《論語》、《孟子》和道家《老子》、《莊子》四部原典為代表,分析李安如何在電影角色糾結的生命,以及尋求超越的歷程裡,展現李安固有的東方人文觀點,進而活化及深化電影、個體生命、經典三者。
    藉由李安電影的剖析和儒道思想的相互參照,可以發現個體生命於經歷困厄過程裡,自我心境的轉變與提升是成長的關鍵,否則終將使生命變得空洞而黑暗。首先,在李安的作品中,可以看見當個體面對生存環境的外在箝制時,以理性心態及柔性的手段救贖個人心靈痛苦;再者,李安電影也表達了當人一味壓抑欲望,或者變得貪得無厭時,容易導致人心扭曲而紛亂,因此適時追求與滿足自我欲望,可以帶給生命前進的動能;最後,在李安電影作品中,點出了個人不能逃避肉體終將腐朽的事實,然而唯有珍惜當下且安於本分,並從人倫情感找尋愛與希望,才能化解死亡的恐懼,也可順勢跨越二元世界的紛亂擾攘,達到安時處順,哀樂不能入的生命高度。
    李安的電影演繹現實人生,展現人渴望掙脫困境的永恆性議題,而儒、道哲學重在解決人的生命課題,因此藉由李安電影作品與儒道思想的結合,除了有助於看見古今中外的個體生命如何超越來自生存環境、欲望、死亡所滋生的心境痛苦外,還能彌補過往研究李安電影者,對於儒、道思想運用不夠充分,也能呈現現實人生際遇的難題,讓電影、現實人生、儒道經典三者,相互交流與對話。
    Reference: 一、電影

    (一)李安電影(依時間序)
    《推手》(Pushing Hand),1991年,中央電影公司
    《囍宴》(The Wedding Banquent),1993年,中央電影公司
    《飲食男女》(Eat Drink Man Woman),1994年,中央電影公司
    《理性與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1995年,哥倫比亞三星影片
    《冰風暴》(The Ice Storm),1997年,聯成國際事業
    《與魔鬼共騎》(Ride with the Devil),1999年,聯成國際事業
    《臥虎藏龍》(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2000年,哥倫比亞三星影片
    《綠巨人浩克》(The Hulk),2003年,二十世紀福斯家庭娛樂
    《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2005年,得利影視
    《色|戒》(Lust,Caution),2007年,博偉家庭娛樂
    《胡士托風波》(Taking Woodstock),2009年,得利影視
    《少年Pi奇幻漂流》(Life Of Pi),2012年,二十世紀福斯家庭娛樂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2016年,威望國際

    (二)電影原著(依姓氏筆畫序)
    Austen, J.著,顏擇雅譯:《理性與感性》,台北:時報文化,2006年
    David, P.著,劉永毅譯:《綠巨人浩克》,台北:圓神出版,2003年
    Fountain, B.著,張茂芸譯:《半場無戰事》,台北:時報文化,2015年
    Martel, Y.著,趙丕慧譯:《少年Pi的奇幻漂流》,台北:皇冠文化,2004年
    Moody, R.著,唐清蓉譯:《冰風暴》,台北:方智出版社,1996年
    Proulx, A.著,宋瑛堂譯:《斷背山》,台北:時報文化,2005年
    Tiber, E.著,廖月娟譯:《胡士托風波》,台北:遠流出版,2009年
    Woodrell, D.著,唐嘉慧:《與魔鬼共騎》,台北:麥田出版,2000年
    王度廬著:《臥虎藏龍》(上),台北:遠景出版社,2001年
    王度廬著:《臥虎藏龍》(中),台北:遠景出版社,2001年
    王度廬著:《臥虎藏龍》(下),台北:遠景出版社,2001年
    張愛玲著:《色,戒》,台北:皇冠文化,2007年

    二、相關古籍(依姓氏筆畫序)

    (一)原典
    《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王弼:《老子四種》,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
    朱熹:《四書集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96年
    何晏注,邢昺疏:《論語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孫希旦:《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許慎著、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2002年
    劉向:《文津閣四庫全書・說苑》,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外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二)譯著
    王雲五主編:《孟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王夢鷗:《禮記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李滌生:《荀子集釋》,台北:學生書局,1979年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3年
    黃登山:《老子釋義》,台北:學生書局,1987年

    三、當代思想專著(依姓氏筆畫序)
    方東美:《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台北:成均出版社,1984年
    王志楣:《莊子生命情調的哲學詮釋》,台北:里仁書局,2008年
    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論語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1983年
    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孟子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2004年
    王邦雄:《老子的哲學》,台北:東大圖書,1980年
    王邦雄:《21世紀的儒道:儒道兩家思想的現代出路》,台北:立緒文化,1999年
    王邦雄等編著:《中國哲學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出版中心,1984年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台北:學生書局,1993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書局,1998年
    林安弘:《儒家禮樂道德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林安弘:《儒家孝道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林安梧:《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之哲學省察》,台北:幼獅文化,1996年
    段德智:《死亡哲學》,台北:洪葉文化事業,1994年
    胡楚生:《老莊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92年
    韋政通:《儒家與現代化》,台北:水牛出版社,1986年
    韋政通:《孔子》,台北:東大圖書,1996年
    徐復觀:《儒家政治思想與民主自由人權》,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康韻梅:《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台北: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4年
    張岱年:《中國倫理思想研究》,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頁158
    張起鈞:《老子哲學》,台北:正中書局,1980年
    許雅喬:《莊子喪葬及生死思想》,台北:文津出版,2013年
    郭于華:《死的困惑與生的執著》,台北:洪葉文化事業,1994年
    陳大齊:《荀子學說》,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1989年
    陳鼓應:《老莊新論》,香港:中華書局,1993年
    陳鼓應:《道家的人文精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3年
    陸揚:《中西死亡美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傅偉勳:《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
    傅偉勳:《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台北:正中書局,1994年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圖書,1999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2013年
    曾昭旭:《道德與道德實踐》,台北:漢光文化事業,1983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黃俊郎:《禮儀之邦的寶典-禮記》,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93年
    黃俊傑:《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
    葉海煙:《莊子的處世智慧》,台北:健行文化出版社,2006年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台北:東大圖書,2015年
    蒙培元:《心靈超越與境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劉榮賢:《莊子外雜篇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
    蔡仁厚:《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
    蔡仁厚:《孔子的生命境界-儒學的反思與開展》,台北:學生書局,1998年
    錢穆:《論語新解》,台北:東大圖書,1991年
    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顏崑陽:《莊子的寓言世界》,台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2005年
    魏元珪:《老子思想體系探索》,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7年
    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先秦篇》,台北:學生書局,1982年

    四、其他相關專著(依姓氏筆畫序)
    Arp, R.主編、李政賢譯:《李安的電影世界》,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13年
    Barker, J.著、張舜芬譯:《誰是恐怖主義:當恐怖份子遇上反恐戰爭》,台北:書林出版社,2005年
    Cohen, A.:《Israel and the Bomb》,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8年
    Dilley, W. C.著、黃煜文譯:《看懂李安:第一本從西方觀點剖析李安專書》,台北:時周文化,2009年
    Faulkner, H. U.:《American economic history》,New York:Harper & Brothers,1954年
    Femia, J. V.:《Gramsci`s political thought》,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年
    Foucault, M.著、尚衡譯:《性意識史》,台北:桂冠出版社,1990年
    Franz, von L.著、易之新譯:《榮格心理治療》,台北:心靈工坊,2016年
    Fromm, E.著、孟祥森譯:《愛的藝術》,台北:志文出版社,1979年
    Giannetti, L.著、焦雄屏譯:《認識電影,2005年》,台北:遠流出版社,2005年
    Grogan, S.著、黎士鳴譯:《身體意象》,台北:弘智文化,2001年
    Kort, M.:《The Columbia Guide to the Cold War》,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1年
    Harvey, D.著、王志弘、徐苔玲譯:《寰宇主義與自由地理》,台北:群學出版社,2014年
    Heidegger, M.著、Macquarrie, J.、Robinson, E.譯:《Being and time》,New York:Harper & Row,1976年
    Hess, G. R.:《Vietnam:Explaining America`s lost war》,New York:John Wiley & Sons,2015年
    Hopecke, R. H.著、蔣韜譯:《導讀榮格》,台北:立緒文化,1997年
    Kelly, G. F.著、耿文秀譯:《性心理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Lickona, T.、Lickona, J.、Boudreau, W.:《Sex, love & you:Making the right decision》,South Bend:Ave Maria Press,1994年
    Philips, P.著、李芬芳譯:《解密電影:不可不知的5個故事》,台北:書林出版社,2011年
    Potter, D. M.:《The impending crisis:America before the Civil War, 1848-1861》,New York:Harper Collins,1977年
    Schultz, D. P.、Schultz, S. E.著、危芷芬譯:《人格心理學》,台北:新加坡商聖學習出版社,2017年
    Stephenson, R.等著、劉森堯譯:《電影藝術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1991年
    Sullivan, M. P.:《The Vietnam War:a study in the making of American policy》,Lexington: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2015年
    Thompson, D. B. K.著,曾偉禎譯:《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台北:麥格羅希爾國際出版公司,2008年
    Yalom, I.、廖婉如、陳耿雄譯:《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台北:心靈工坊,2017年
    方濟堂:《舊約全書・但以理6》,台北:北平方濟堂聖經學會編譯,2002年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出版社,1998年
    李達翰:《一山走過又一山-李安.色戒.斷背山》,台北:如果出版社,2007年
    周湘華、董致麟、蔡欣容:《台灣國際關係史:理論與史實的視角(1949-1991)》,台北:新銳文創,2017年
    武文祥著、譚逸譯:《越戰的回顧與檢討》,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85年
    施正鋒:《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
    張春興、楊國樞:《心理學》,台北:三民書局,2002年
    張愛玲:《色,戒》,台北:皇冠文化,2010年
    張愛玲:《華麗緣》,台北:皇冠文化,2010年
    黃希庭:《人格心理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年
    張靚蓓:《十年一覺電影夢》,台北:時報文化,2002年
    陳皎眉、江漢聲、陳惠馨:《兩性關係》,台北:國立空中大學出版中心,1996年
    楊逢泰:《民族主義論文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93年
    葉基固:《李安電影的鏡語表達:從文本、文化到跨文化》,台北:新銳文創,2012年
    劉金質:《冷戰史》,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
    鄭錠堅:《電影符號:電影作品的隱喻與哲思》,台北:新銳文創,2015年

    五、期刊論文(依姓氏筆畫序)

    (一)李安電影相關期刊論文與雜誌
    丁少彥:〈以整體觀解構現代性宏大敘事-李安電影《少年派》評析〉,《澳門理工學報》,2014年,2期,頁165-171
    田若妍:〈每個人的漫長中場戰事-評《比利・林恩漫長的中場戰事》〉,《北方文學》,2016年,22期,頁125-126
    宋秀怡:〈惘然下的惘惘威脅-張愛玲短篇小說〈色,戒〉解讀〉,《東方人文學誌》,2009年,8卷1期,頁179-200
    宋咏玲:〈電影藝術賞析:以《臥虎藏龍》為例〉,《美育》,2005年,146期,頁45-53
    李宗定:〈從小說到電影-閱讀《臥虎藏龍》的雙重身分〉,《世新人文社會學報》,2009年,10期,頁103-123
    李歐梵:〈歷史的聯想-談張愛玲〈色,戒〉〉,《聯合文學》,2008年,24卷4期,頁22-29
    吳懷晨:〈非關索隱,非關自傳:以巴塔耶的愛慾論觀電影《色│戒》與小說〈色,戒〉〉,《中外文學》,2010年,39卷3期,頁49-85
    沈乃慧:〈李安的中國奇幻想像:解析電影《臥虎藏龍》〉,《長庚人文社會學報》,2013年,6卷2期,頁197-213
    林世奇:〈《臥虎藏龍》的解讀脈絡〉,《中山女高學報》,2014年,14,頁13-26
    林容萱:〈李安看張愛玲¬-《色|戒》說〈色,戒〉〉,《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2009年,16期,頁109-134
    許炎初:〈《臥虎藏龍》所蘊含的生命義理對道德教育的啟發〉,《建國學報》,2001年,21期,頁11-21
    施淑清記錄整理:〈專輯:李安-從柏林、威尼斯到好萊塢專訪李安〉,《印刻文學生活誌》,2006年,2卷5期,頁26-40
    紀淑芳:〈李崗、李安、李家-態度、態度、態度〉,《財訊月刊》,2007年,298期,頁304-307
    孫松榮:〈電影如何碰觸?觸摸無法觸摸的《推手》〉,《電影欣賞學刊》,2007年,25卷2期,頁118-129
    孫筑瑾:〈《色戒》的兩個版本-評張愛玲小說兼談李安電影〉,《思想》,2010年,15期,頁227-237
    張小虹:〈愛的不可能任務:《色|戒》中的性-政治-歷史〉,《中外文學》,2009年,38卷3期,頁9-48
    張靚蓓:〈有風骨的變色龍:遊走中西文化之間的金像導演李安〉,《明報月刊》,2006年,41卷4期,頁71-75
    張靚蓓:〈專訪葉錦添談「臥虎藏龍」美術設計(下)〉,《Look:看電影雜誌》,2000年,44-52
    張憲堂:〈李安電影中的戲劇假扮-以《色│戒》為例〉,《台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學報》,2016年,5期,頁35-45
    郭玉雯:〈張愛玲〈色,戒〉探析-兼及相關之歷史記載與李安的改編電影〉,《台灣文學研究集刊》,2007年,4期,頁41-76
    陳閔翔:〈再現全球化與後現代:李安電影中「跨界」的人性思維與文化特質(1991-2007)〉,《聯大學報》,2011年,8卷1期,頁111-133
    陳建志:〈處女破戒-〈色,戒〉貞淫論〉,《東華人文學報》,2013年,23期,頁155-177
    莊硯涵:〈面對陰影的個體化歷程:榮格心理學在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之實踐與啟發〉,《輔導季刊》,2015年,51卷2期,頁53-61
    曾昭旭:〈濁世中的一顆純淨美鑽-解讀李安和他的《色•戒》〉,《鵝湖月刊》,2007年,389期,頁58-62
    曾偉禎:〈色.戒-導演李安的色與戒〉,《人生》,2007年,291期,頁82-86
    傅紀綱:〈台灣視角下的李安《色戒》〉,《文學臺灣》,2008年,68期,頁29-36
    賈磊磊:〈劍與心-臥虎藏龍的雙重本文〉,《當代電影》,2001年,6期,頁75
    蒲彥光:〈談〈色,戒〉的兩種演繹方式〉,《明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報》,2015年,3期,頁191-218
    蔡登山:〈張愛玲「色,戒」的背後〉,《歷史月刊》,2002年,174期,頁115-121
    蔡秀粧:〈自由女「俠」?-試論李安和王度盧的《臥虎藏龍》中的女性意識〉,《電影欣賞學刊》,2007年,25卷4期,頁174-191
    劉向仁:〈感官.情慾.權力-影像與文學中的色香味書寫〉,《經國學報》,2009年,27,頁50-71
    鄭立明:〈滾滾《斷背山》的雪球〉,《電影欣賞》,2007年,25期,頁116-119
    鄭印君:〈對立與共構?-《生命樹》與《少年Pi的奇幻漂流》,《輔仁宗教研究》,2015年,31期,頁75-106
    盧詩青:〈華美符號流動的樂章—電影語言的女性符號碼,以李安《色i戒》中王佳芝的戒指情節為例〉,《樹德科技大學學報》,2008年,10卷2期,頁211-224
    謝朝宗:〈偉大的愛情故事,就是需要重重難關:李安的電影《斷背山》〉,《印刻文學》,2006年,5卷2期,頁42-48
    簡小雅:〈論張愛玲〈色,戒〉中,「鑽戒」符號的三重意義〉,《國文天地》,2013年,29卷7期,頁18-22
    簡政珍:〈《囍宴》「精心推敲卻又渾然天成」的影像敘述:電影《囍宴》導讀〉,《明道文藝》,2010年,413期,頁106-112
    鑄秦:〈色是感性,戒是理性:李安談《色‧戒》〉,《印刻文學》,2007年,3卷12期,頁25-36

    (二)思想
    王志楣:〈從有身到無身-論《老子》的身體觀〉,《國文學誌》,2007年,15期,頁31-49
    王志楣:〈分辨與玄同-從「以直報怨」與「以德報怨」比較孔、老之道德觀〉,《第六屆中國經學研究會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9年,頁371-390
    王邦雄:〈莊子哲學的生命精神〉,《鵝湖月刊》,1982年,79期,頁13-25
    王邦雄:〈莊子思想及其修養工夫〉,《鵝湖月刊》,1991年,193期,頁1-12
    王楷:〈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荀子誠論的精神修持意蘊〉,《哲學與文化》,2009年,36卷11期,頁43-58
    成中英:〈論儒家孝的倫理及其現代化〉,《漢學研究》,1986年,4卷1期,頁83-108
    朱榮智:〈莊子的自由精神〉,《鵝湖月刊》,1991年,193期,頁63-71
    吳承翰:〈《莊子》之生死觀〉,《有鳳初鳴年刊》,2010年,6期,頁121-140
    吳建明:〈論莊子對「命」的思考及其「安命」之可能〉,《鵝湖月刊》,2001年,311期,頁54-64
    李明書:〈以道德修養導引「感官欲望」在實踐上的倫理思考:以《論語》為依據〉,《東方人文學誌》,2010年,9卷3期,頁21-38
    沈清松:〈莊子的人觀〉,《哲學與文化》,1987年,14卷6期,頁13-23
    周何:〈何以「不學禮無以立」〉,《孔孟月刊》,1971年,9卷7期,頁24-28
    林明照:〈《莊子》論處世的兩難困境與因應之道〉,《東華漢學》,2007年,6期,頁51-80
    馬耘:〈老子「道」「德」試釋〉,《哲學與文化》,2001年,28卷8期,頁761-772
    張學智:〈儒家文化的精神與價值觀〉,《哲學與文化》,2000年,27卷9期,頁852-902
    陳俊輝:〈老子的「道」與聖人政治〉,《哲學與文化》,1999年,26卷1期,頁15-23
    陳鼓應:〈莊子的悲劇意識和自由精神〉,《國文天地》,1991年,7卷1期,頁59-64
    傅佩榮:〈儒家生死觀背後的信仰〉,《哲學與文化》,1994年,21卷7期,頁600-607
    傅佩榮:〈孔子對死亡的某種定見〉,《哲學與文化》,2005年,32卷4期,頁61-71
    曾昭旭,〈孝經與孝道〉,《鵝湖月刊》,1980年,5卷10期,頁10-13
    曾昭旭:〈論道家美學中的道-境界與虛靈〉,《鵝湖月刊》,1992年,203期,頁8-15
    黃雅淳:〈莊子生死觀在臨終關懷上之現代意義〉,《興大中文學報》,2005年,17期,頁427-447
    楊佳霖:〈荀子「以禮養欲」之思想〉,《東方人文學誌》,2006年,5卷3期,頁45-62
    楊祖漢:〈儒學的終極關懷〉,《鵝湖月刊》,1989年,171期,頁17-21
    葉海煙:〈老莊哲學的倫理向度〉,《哲學與文化》,1997年,24卷4期,頁327-336
    葉海煙:〈莊子論惡與痛苦〉,《鵝湖月刊》,1999年,285期,頁1-8
    詹世友:〈《中庸》之為至德〉,《哲學與文化》,1999年,26卷2期,頁140-151
    趙中偉:〈「仁」的詮釋之轉化與延伸-以朱熹《論語集注》為例 〉,《輔仁國文學報》,2006年,頁99-120
    潘小慧︰〈「善」的意義與價值-以孔孟哲學為例〉,《哲學與文化》,2002年,29卷1期,頁30-44
    劉述先:〈關於「儒家與政治學」的討論〉,《鵝湖月刊》,1987年,143期,頁6-13
    劉振維:〈從「性善」到「道德心」-論當代儒學對人性概念的探討〉,《哲學與文化》,2009年,36卷8期,頁101-118
    劉笑敢:〈試論老子哲學的中心價值〉,《中州學刊》,1995年,2期,頁67-73
    劉笑敢:〈老子之自然與無為-古典意含與現代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7年,10期,頁25-58
    劉笑敢:〈莊子之苦樂觀及其啟示〉,《漢學研究》,2005年,23卷1期,頁107-129
    劉笑敢:〈兩種逍遙與兩種自由〉,《哲學與文化》,2006年,33卷7期,頁29-42
    蔡忠道:〈先秦儒道的聖人論試析〉,《宗教哲學》,1997年,3卷4期,頁10-25
    蔡璧名:〈莊子「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新詮(上)〉,《大陸雜誌》,2001年,102卷4期,頁10-15
    蔡璧名:〈莊子「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新詮(下)〉,《大陸雜誌》,2001年,102卷5期,頁1-29
    蔡璧名:〈《莊子》的感情:以親情論述為例〉,《台大中文學報》,2015年,49期,頁43-97
    默明哲:〈論儒家家庭觀〉,《孔子誕辰2540周年紀念與學術討論集》,1992年,1期,頁532-553
    羅光:〈中國人的生死觀〉,《哲學與文化》,1994年,21卷7期,頁578-583

    (三)其他
    王宗揚、劉英杰、楊誠弘:〈偷竊、購物狂及儲物症〉,《臨床醫學月刊》,2017年,2卷79期,頁75-82
    李恭蔚:〈美國南北戰爭的原因及其歷史解釋初探〉,《西洋史集刊》,1990年,2期,頁135-170
    李美枝、鐘秋玉:〈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1996年,6期,頁260-299
    沈明室:〈越戰的再檢視-原因、戰略及思考〉,《台灣國際研究季刊》,2014年,10卷2期,頁129-148
    周煌智、蔡冠逸、吳泓機、蘇東平、周碧瑟:〈災難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台灣精神醫學》,2006年,20卷2期,頁85-103
    林文隆:〈美國霸權的崛起歷程與海權論〉,《國防雜誌》,2008年,23卷1期,頁7-37
    黃炤宏:〈當愛情不再柏拉圖〉,《張老師月刊》,2001年,283期,頁7-11
    陳欣之:〈霸權治理的省思:權力消長與權威起伏〉,《問題與研究》,2010年,49卷1期,頁59-85
    彭文奉:〈美國牛仔文化解讀〉,《時代文學》,2009年,1期,頁150-151
    廖經台:〈影響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家庭因素分析〉,《社會科學學報》,2002年,1期,頁29-41
    蕭慧瑛:〈貞潔教育:一個性愛婚姻倫理的社會實踐〉,《生命教育》,2006年,1期,頁205-225

    六、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序)

    (一) 李安電影研究
    王玄如:《「跨越同志與家庭的鴻溝」探討李安《斷背山》中同志與家庭之間的掙扎》,嘉義:中正大學外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7年
    王緹筠:《從結構主義析論李安電影意涵-以《臥虎藏龍》為例》,新北:華梵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石明杰:《家庭衝突與融合:論李安父親三部曲父親之地位》,台北:世新大學英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江盈慧:《李安及其電影研究-《臥虎藏龍》的兩性形象探討》,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5年
    李虹儀:《流轉的歸屬感-論張愛玲與李安《色,戒》中的國族想像》,台北: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李若瑋:《由張愛玲與李安讀《色︱戒》中的愛與慾》,台北:世新大學英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林沛蓁:《遊走〈色,戒〉的文字與聲影-從張愛玲原著到李安改編》,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
    翁菁穗:《李安電影中的女性角色之研究》,台北: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陳慧文:《愛上,悲劇:論李安電影《臥虎藏龍》《色戒》以及《斷背山》中的倫理抉擇》,新竹: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外國文學與語言學碩士論文,2010年
    郭盈迪:《權力的作用:李安《喜宴》和《色戒》中的壓抑與扮演》,台北:世新大學英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黃詩婷:《李安電影中的生命哲學》,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黃郁傑:《武俠/女俠:李安臥虎藏龍中性別扮演的顛覆》,台北:世新大學英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鄒明儒:《李安電影研究》,新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楊菀喻:《李安電影中的性別形象》,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碩士論文,2004年

    (二)思想
    王薏淳:《從《論語》、《孝經》探討「孝道」之精神》,台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朴基龍:《孟子性善說之探究》,台北: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許詠晴:《《論語》與《孟子》的生命觀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7年
    郭芳如:《莊子論超越生命困境》,台北: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陳政揚:《孟子與莊子內聖外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黃裕宜:《《老子》自然思想的考察》,台北: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楊佳霖:《荀子義利思想之研究》,嘉義: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蔡明田:《老子的政治思想》,台北: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4年
    鄭世根:《莊子氣化論》,台北: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簡宇婕:《老子論道的譬喻運用》,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

    七、網頁
    Farlex, Inc.:〈The Free Dictionary〉,https://www.thefreedictionary.com/,擷取日期2017年11月15日
    PTS台灣公共電視:〈公視藝文大道・第三十四集・導演李安的奇幻漂流之旅〉,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lGAJEczu2Q,擷取日期2018年02月27日
    U.S. Embassy in Israel:〈Policy & Israel〉,https://il.usembassy.gov/our-relationship/policy-history/,擷取日期2017年11月15日
    天下雜誌video:〈李安:我希望永遠是一個電影系的學生,世界是我的學校〉,https://www.cw.com.tw/video/video.action?id=367,擷取日期2017年01月30日
    馬戎戎採訪:〈李安-我要讓西方人看到不同的中國〉,http://www.lifeweek.com.cn/2006/0703/15614.shtml,擷取日期2018年05月05日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10391200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912004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THE.NCCU.CTMA.001.2018.F02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200401.pdf5504KbAdobe PDF2858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