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18276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648/144635 (79%)
造访人次 : 51693385      在线人数 : 58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法學院 > 法律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18276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8276


    题名: 論外國人與移民於我國刑事司法中之困境:以文化辯護及通譯權保障為中心
    Difficulties of Foreigner and Migrant in Taiwan`s Criminal Justice: Focusing on Cultural Defense and Court Interpreting
    作者: 黃依晴
    Huang, Yi-Chin
    贡献者: 許恒達
    Hsu, Heng-Da
    黃依晴
    Huang, Yi-Chin
    关键词: 文化辯護
    多元文化主義
    通譯
    公平審判
    平等權
    優惠性差別待遇
    日期: 2018
    上传时间: 2018-07-03 17:32:19 (UTC+8)
    摘要: 在多元文化的社會中,必定存在眾多獨特的價值觀與文化慣習,而當這些在我國的不同文化族群,彼此價值觀之間發生牴觸,即會出現以文化衝突為脈絡的犯罪行為。然而,我國目前的刑事司法體系在處理此類涉及文化因素的犯罪案件時,未能與多元文化主義相呼應,致使少數文化群體在司法體制當中受到壓迫的情形屢見不顯。外國人、移民、移民二代等,在其文化傳統領域的價值觀與國家刑罰間產生所衝突時,刑事司法體系應如何調適與平衡,以回應憲法尊重多元文化之誡命?本文認為,承認文化辯護即是能夠適度緩和法秩序與非主流文化之間衝突的方式。
    文化辯護並非正式的法律名詞,而是一種訴訟策略的稱呼,被告通常會主張其在犯罪時受到本身文化慣習的影響,使其欠缺犯罪成立的要件,而不應受到國家制裁、或至少應減輕制裁。文化辯護的目的,在於賦予少數文化的群體能夠在訴訟中主張其文化背景與價值觀,是最能夠即時反應少數族群傳統文化的作法。本文認為,文化辯護案件的主要問題意識在於,他種文化之成員在行為時陷入了國家實證法與其所屬文化誡命之衝突,其內心對於文化規範的認同構成了外於現有法秩序的行為指標,此時行為人能否因為遵循其文化傳統習俗而使得特定犯罪要件不成立,則需觀察該要件的實質功能為何,因此跳脫刑法三階論的方式,以犯罪成立的各項條件─亦即積極要件與消極要件來觀察此問題;並認為,若個案中並無阻卻違法事由或減免罪責事由可茲適用時,應肯認行為人違反國家實證法之行為是出於對於其所屬文化的認同,而不得不施以該行為之誡命,應構成德國學說上所稱之「良心犯」,在法律效果上應肯定可以阻卻罪責。
    另外在訴訟中,語言的鴻溝亦會對訴訟當事人造成極為重大的不利益。我國法庭所使用的語言為國語,然身為一族群多元的國家,當然包含了以中文以外的語言為母語的人,當他們無法有效地使用中文作為傳遞與接收訊息的語言時,訴訟上將導致其無法理解所面臨的控訴內容,亦可能未能使用相關法律支援服務,如何保障其在訴訟中仍能理解訴訟之進行程度,確保其不礙於缺乏語言能力而產生如同在自己的訴訟程序中缺席之情況,因而通譯權為公平審判原則下所不可輕視的課題。
    然而就當前我國制度而言,刑事訴訟程序中被告受通譯協助的保障明顯不足,對此,本文認為通譯本身的專業能力是否具備,是通譯制度最根本的問題,不論是司法機關內部所設置的通譯、特約通譯或臨時通譯,為了促進訴訟進行且強化被告防禦權之保障,應加強各該通譯之法律相關知識,進行必要的訓練課程,有關單位應積極建立完善之通譯人員評鑑制度,以一定的篩檢及考核機制來建置專業的司法通譯,確保通譯有足夠的專業能力。其次,只要被告因欠缺語文能力而影響其訴訟防禦權時,為使其能獲得所被控訴內容之相關資訊,並充分行使防禦權,應即傳喚通譯,法院或檢察官在此情況下對於程序中使用通譯與否不應再有裁量權,為「應」使用通譯,而非「得」使用通譯,本文認為徹底解決此爭議之方法,是將刑事訴訟法第99條規定中「得」字修改為「應」字。最後,本文認為,凡是在訴訟程序中口頭或書面上之陳述,不限於偵查中獲審判中,亦不限於被告與法官、檢察官、或司法警察(官)或與證人間之訊問、詢問、詰問,只要被告因其語文能力欠缺而有損其訴訟上防禦權行使者,即應有通譯協助適用之空間,如此方能完足保障語言不通之刑事被告在訴訟中之防禦權。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一) 專書
    1.王蕙,大清的謀略,台北:卡司製作,2014年。
    2.王兆鵬,刑事訴訟講義,台北:元照,四版,2009年9月
    3.丘宏達,現代國際法,台北:三民書局,1998年。
    4.邱淑雯,性別與移動:日本與台灣的亞洲新娘,台北:巨流,2005年。
    5.宋照鎮,社會學,台北:五南圖書,2012年。
    6.吳學燕,移民政策與法規,台北:文笙書局,2007年。
    7.吳錫德,法國的語言政策─全球化與多元化的挑戰,翻譯空間,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
    8.林山田,刑法通論(上),台北:元照,2008年,10版,181-189頁。
    9.林山田,刑法通論(下冊),台北:元照,10版,2008年1月。
    10.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冊),台北:元照,2007年。
    11.林鈺雄,新刑法總則,台北:元照,3版,2011年。
    12.林鈺雄,新刑法總則,台北:元照,5版,2016年9月。
    13.林超駿,超越繼受之憲法學─理想與現實,台北:元照,2006年。
    14.林憲,文化精神醫學的贈物:從台灣到日本,台北:心靈工坊,2007年8月。
    15.法治斌、董保成,憲法新論,台北:元照,三版,2006年3月。
    16.姜世明,法院組織法,台北:新學林,2010年。
    17.涂予尹,論多元文化主義下種族優惠性差別待遇的法正當性基礎─以台灣原住民學生高等教育升學優待措施為中心,台北:元照,2015年3月。
    18.馬漢寶,國際私法總論,著者自行出版,1997年。
    19.孫大川,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台北:聯合文學,2010年。
    20.陳子平,刑法總論,台北:元照,4版,2017年。
    21.陳允萍,司法通譯,台北:零極限文化出版社,2017年6月。
    22.陳儀深、林美容、葉海煙、林有土等,台灣的社會─從移民社會、多元文化與土地認同,新北:財團法人群策會李登輝學校,2004年5月。
    23.許育典,憲法,台北:元照,六版,2013年2月。
    24.張旭,英美刑法論要,清華大學出版社,第一版,2006年6月。
    25.黃榮堅,基礎刑法學,台北:元照出版社,4版,2012年。
    26.楊君仁,新移民的勞動、權利與法制,台北:巨流,2011年。
    27.楊翹楚,移民政策與法規,台北:元照,二版,2012年。
    28.廖正宏,人口遷徙,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
    29.蘇俊雄,刑法總論,自版,1998年12月。

    (二)期刊
    1.王玉葉,從補償性理論到多元化理論:美國高等教育優惠待遇案件Grutter之迴響,收錄於:焦興鎧主編,美國最高法院重要判決之研究:二○○○~二○○三,2007年,367~371頁。
    2.王皇玉,文化衝突與台灣原住民犯罪困境之探討,台大法學論叢,第36卷第3期,268頁。
    3.王皇玉,原住民犯罪與不法意識之研究─兼評新竹縣尖石鄉風倒木且取案件,收錄於刑罰與社會規訓─台灣刑事制裁新舊思維的衝突與轉變,2008年初版,262頁。
    4.朱定初,談法律專門術語翻譯之雙重功能對等原則,國立編譯館館刊,第32期第1卷,2004年,60-66頁。
    5.呂秉翰,論確信犯之罪與罰─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490號解釋評析,收錄於判解研究彙編(八)─李模務實法學基金會九十二年第八屆法學論文徵選得獎作品集,52頁。
    6.李佳玟,壓迫與解放─美國種族主義中的認同政治(下),成大法學,第8期,2004年12月,128頁。
    7.李建良,外國人權利保障的理念與實務,台灣本土法學,第48期,2003年7月,92-97頁。
    8.李建良,論社會給付立法的違憲審查標準:社會國原則的實現難題,發表於:司法院大法官釋憲六十周年「違憲審查基準與社會國原則」學術研討論(下),2008年9月20日,9-11頁。
    9.林佳和,公務員、勞工與平等原則:從釋字第596號解釋談起,發表於:司法院大法官九十五年度「憲法解釋與平等權之發展」學術研討會(上冊),2006年12月9日,36頁。
    10.林政宏,從憲法平等權違憲審查基準評析原住民族教育法第25條立法之合理性─兼論釋字第七一九號解釋,學校行政雙月刊,第104期,2016年7月,167-168頁。
    11.林榮光,法律兼顧容納宗教自由之理據與審查基準的再思─多元文化主義的觀點,憲政時代,第37卷第1期,2011年9月,78頁。
    12.吳巡龍,鑑定與專家證人,台灣法學雜誌,第153期,2010年6月,139-140頁。
    13.吳俊毅,鑑定人「行鑑定時」辯護人的在場權─評最高法院95年台上字第4582號判決,收於氏著,辯護人論,台北:正典,2009年1月。
    14.吳秦雯,「優惠性差別待遇」概念之接受、適用與轉化,《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九講,2017年4月,355頁、362頁。
    15.法治斌,司法審查中之平等權:建構雙重基準之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會刊:人文與社會科學,第6卷第1期,1996年,36頁以下。
    16.高金桂,刑事政策上關於犯罪化與除罪化問題,東海法學研究,第10期,1996年3月,177頁以下
    17.夏曉鵑,流離巡案: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灣社會研究叢刊,第9期,2002年,112頁。
    18.夏曉鵑,解開面對新移民的焦慮,新移民與多元文化教育,學生輔導季刊,2005年,6-27頁。
    19.許志雄,職業規制與保留的違憲審查(上)─司法院釋字第六四九號解釋評析,法學新論,第19期,2010年3月,7頁。
    20.許志雄,職業規制與保留的違憲審查(下)─司法院釋字第六四九號解釋評析,法學新論,第19期,2010年3月,20頁。
    21.許育典,原住民升學優待制度的合憲性探討,中原財經法學,第34期,2015年6月,59頁。
    22.許育典,政府採購得標廠商進用原住民的合憲性探討─釋字第七一九號解釋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242期,2015年7月,123-124頁。
    23.許育典、郭兆軒,從青少年基本權檢討網咖管制立法(下),政大法學評論,第92期,2006年8月,22頁。
    24.許宗力,從大法官解釋看平等原則與違憲審查,收於《法與國家權力(二)》,台北:元照,2007年1月,2版,168頁。
    25.許宗力,試論民主法治國家的「市民不服從」,法與國家權力,台北:月旦出版社,1993年,73-78頁。
    26.許宗力,違憲審查程序之事實調查,收於《民主、人權、正義─蘇俊雄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台北:元照,2005年9月,339-364頁。
    27.許恒達,刑法秩序與多元文化:以東亞刑事法院為中心的考察,收於《變遷中的東亞法院─從指標性判決看東亞法院的角色與功能》,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10月,109-111頁。
    28.許義寶,淺談外國人歸化之要件,警學叢刊,2004年3月,242頁。
    29.許慶雄,現代人權體系中平等原則之研究(上),中正大學法學期刊,第6期,2006年12月,2頁。
    30.許澤天,義務衝突之研究─利益衡量與阻卻違法:期待可能型與責任,刑事法雜誌,第40卷第3期,1996年6月,59頁。
    31.許澤天,義務衝突之研究─期待可能與責任,刑事法雜誌,第40卷,第3期,1996年6月,70頁。
    32.陳昭如,改寫男人的憲法:從平等條款、婦女憲章到釋憲運動的婦運憲法動員,政治科學論叢,第52卷,2012年6月,65-66頁。
    33.陳源湖,外籍新娘識字教育實施之探析,成人教育,第68期,2002年,25-34頁。
    34.陳愛娥,立法機關的社會政策形成自由與平等原則,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4期,2000年9月,90-94頁。
    35.陳愛娥,立法者對於訴訟制度的形成自由與訴訟權的制度保障核心,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8期,2001年,148-149頁。
    36.陳新民,論「憲法委託」之理論,收錄於: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冊),五版二刷,2002年7月,62頁以下。
    37.陳靜慧,從平等權的觀點論大陸配偶在台灣地區之法律地位及其基本權利之保障,憲政時代,第28卷第2期,2002年10月,60頁。
    38.渚劍鴻,期待可能性與司法實務,政大法學評論,第48期,1993年9月,3頁。
    39.張秀雄,同化,載於國立編譯館主編,教育大辭書(七),台北:文景,177-179頁。
    40.張超盛,外籍配偶刻板印象形成與瓦解─以台灣高雄市為例,城市發展半年刊,第9期,2010年9月,94頁。
    41.張鍠焜,涵化,載於國立編譯館主編,教育大辭書(七),台北:文景,383-384頁。
    42.張麗卿,無可避免的禁止錯誤,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3期,2005年8月,140頁。
    43.張麗卿,期待可能性在刑法的運用,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29期,2008年12月,3頁。
    44.彭美英,刑法之緊急避難與其他阻卻違法事由之關係─兼論阻卻違法事由之競合,輔仁法學,第30期,2005年12月,89-93頁。
    45.黃昭元,平等權與自由權競合案件之審查─從釋字649號解釋談起,法學新論,第7期,2009年2月,17頁。
    46.黃昭元,從釋字第649號解釋看優惠性差別待遇的合憲性審查,收錄於:立憲國家之課題與挑戰:許志雄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2014年,163頁。
    47.黃昭元,憲法權利限制的司法審查標準:美國類型化多元標準模式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3卷第3期,2004年5月,頁63-67。
    48.黃昭元,平等權案件之司法權審查標準─從釋字第626號解釋談起,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六輯(下冊),2009年7月,565-569頁。
    49.黃惠婷,錯誤:第二講禁止錯誤,月旦法學教室,第74期,2008年12月,61、62頁。
    50.黃源盛,習慣在刑事審判中的運用─以台灣原住民舊慣為例,法務部廖正豪前部長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刑法卷,2016年7月,13頁。
    51.湯文章,設置原住民法庭或法院可行性之研究,司法研究年報第26輯第8篇,2009年, 117頁。
    52.詹鎮榮,憲法基本原則:第五講 社會國原則起源、內涵與規範效力,月旦法學教室,第41期,2006年3月,40-41頁。
    53.廖元豪,實質平等,月旦法學教室,第27期,2005年1月,38-41頁。
    54.廖元豪,美國「種族優惠性差別待遇」(Racial Affirmative Action)合憲性之研究:兼論平等原則之真義,東吳法律學報,第9卷第2期,1996年8月,38頁。
    55.蔡宗珍,基本權主體,月旦法學雜誌,第46期,1993年,108頁。
    56.蔡振洲、吳毓瑩,以涵化策略詮釋族群多元文化的另一種可能方向,收錄於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期刊,第5期,2011年,7頁。
    57.蔡維力,刑事程序多元化與刑罰相對個別化的契合,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第1期,2012年,65頁以下。
    58.趙彥寧,社福資源分配的戶籍邏輯與國境管理的限制:由大陸配偶的入出境管控機制談起,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9期,2005年, 43-90頁。
    59.劉傳璟,論刑罰之目的─應報之綜合理論的再建構,刑事法雜誌,第59卷第5期,2015年10月,39-48頁。
    60.劉耀明,刑法上義務衝突之法律性質,刑事法雜誌,第58卷第3期,2014年6月,79頁。
    61.蕭淑芬,論基本權核心概念之規範─一個比較法學的觀察,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19期,2003年12月,2-3頁。
    62.鍾國允,我國弱勢族群參政與自治之憲法基礎,收錄於劉阿榮主編,多元文化與族群關係,台北:揚智文化,2006年12月。
    63.薛國致,社會發展中偏見歧視之形成與消除,南臺灣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9年,342-343頁。
    64.顏榕,論超法規阻卻違法事由─以實質違法性為中心,全國律師,第18卷第11期,2014年11月,19頁。
    65.蘇士騰,漫談法院通譯,法務通訊,第1565期,1992年3月26日,5-8頁。

    (三)學位論文
    1.尤伯祥,宗教自由之權利研究內涵,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2.呂昀叡,刑事被告通譯協助權利之探討:以歐洲法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3.何書雅,文化抗辯及其理論實踐於我國刑事判決之適用,國立台灣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李國基,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雙族裔認同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5.林子傑,刑罰的正當性基礎─以Jean-Christopher Merle對康德應報的批判為中心,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6.吳佶諭,從刑罰目的觀論刑罰裁量,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7.倪伯萱,種族優惠性差別待遇的司法審查--以審查標準的分析與檢討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學院法律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8.莊家欣,外籍配偶之子女族群認同及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以台南縣為例,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9.張立姍,入無人之境—司法通譯跨欄的文化,國立台灣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0.陳俊偉,入罪化與除罪化─刑事立法政策之基本思維,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11.詹惟堯,專家參審制度之探討,私立世新大學碩士論文。
    12.蕭宇軒,論文化抗辯於我國刑事審判上實行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3.龔元鳳,大陸與東南亞新移民女性子女族群認同之差異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論文。

    (四)政府資料
    1.106年第16週內政統計通報(105年我國國籍之歸化及喪失情況),內政部統計處,網址:http://sowf.moi.gov.tw/stat/week/week10616.pdf
    2.國人之配偶歸化人數及嬰兒出生數及生母(父)原屬國籍統計,內政部戶政司,網址:http://www.ris.gov.tw/zh_TW/346
    3.司法院特約通譯專區,http://www.judicial.gov.tw/Intrprtr/
    4.監察院101年度對司法院之糾正案,案號:101司正0003,審議日期:101年4月11日。
    5.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211號解釋理由書
    6.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626號解釋
    7.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368號解釋
    8.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654號解釋
    9.內政部統計處網站,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m1-01.xls
    10.內政部統計處網站,https://www.moi.gov.tw/files/site_stuff/321/2/year/year.html
    11.行政院內政部國情統計通報(第241號),https://www.dgbas.gov.tw/public/Data/71219155730L3EO31L6.pdf
    12.監察院,院新聞稿,民國105年10月5日,網址:https://www.cy.gov.tw/sp.asp?xdURL=./di/Message/message_1.asp&ctNode=903&mp=1&msg_id=5734

    (五)法院判決(按本文討論之先後順序)
    1.高等法院98年上訴字第1944號判決
    2.花蓮地方法院97年選訴字第7號判決
    3.最高法院90年台上字第4065號判決
    4.高雄地方法院95年訴字第1453號判決
    5.最高法院94年台上字第1545號判決
    6.嘉義地方法院地檢署檢察官起訴書104年度偵字第5032號
    7.台東地方法院刑事判決101年度侵訴字第8號判決
    8.高等法院花蓮分院刑事判決101年度侵上訴字第47號判決
    9.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字第6736號刑事判決
    10.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156號判決
    11.宜蘭地方法院102年度矚重訴字第3號判決
    12.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2068號判決
    13.最高法院93年度台上字第2879號判決
    14.最高法院92年台上字第6577號判決
    15.澎湖地方法院98年易字第19號判決
    16.台東地方法院90年訴字第253號判決
    17.最高法院88年台上字第2973號判決
    18.高等法院台中分院90年上訴字第428號判決
    19.花蓮地方法院91年訴字第149號判決
    20.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1446號判決
    21.台東地方法院92年訴字第143號判決
    22.最高法院98年台上字第172號判決
    23.最高法院104年度台上字第1078號判決
    24.新北地方法院102年度訴緝字第155號
    25.最高法院101年度台上字第5038號判決
    26.最高法院94年度台上字第6527號判決
    27.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7910號判決
    28.最高法院92年度台上字第5389號判決
    29.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3338號判決
    30.最高法院94年度台上字第1545號判決
    31.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5200號判決
    32.高雄地方法院95年度訴字第1453號判決
    33.花蓮地方法院94年度易字第327號判決
    34.最高法院98年度上訴字第1944號判決

    (六)中譯部分
    1.Alfred W. Crosby(著),鄭明萱(譯),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台北:貓頭鷹,2013年。
    2.Aronson, Elliot. Wilson, Timothy D. and Akert, Robin M.(著),李茂興、徐伯泉(譯),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台北:揚智文化,1995年9月。
    3.Conrad Phillip Kottak(著),徐雨村(譯),Cultural Anthropology(文化人類學),台北:巨流,2009年10月。
    4.John Robert Weeks(著),涂肇慶(譯),人口學─觀念與研究課題導論(Popul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Concepts and Issues), 台北:桂冠,1980年。
    5.Joseph Dresseler(著), 王秀梅(譯),美國刑法精解(Understanding Criminal Law),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6.Gustav Radbruch(著),王怡蘋、林宏濤(譯),法學導論,台北:商周出版,二版,2011年。
    7.Lawrence M. Friedman(著),楊佳陵(譯),美國法導論(American Law: An Introduction),台北:商周,2007年10月。
    8.Marvin. Harris(著),葉舒憲、戶曉輝(譯),什麼都能吃:令人驚異的飲食文化,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
    9.Neil J. Smelser(著),陳光中、秦文力、周愫嫻(譯),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1985年。
    10.Terry Eagleton(著),林志忠(譯),文化的理念(The Idea of Culture),台北:巨流,2002年9月。

    (七)網路資料
    1.王立柔(2014年9月15日),吃貓越勞滾出去?高雄動保團體文宣惹議,風傳媒,取自:http://www.storm.mg/article/35869
    2.王宏順、賴佩璇、廖炳琪(2017年7月30日),上法院不會說國語 配到爛通譯慘過遇到恐龍法官,聯合報,網址:https://theme.udn.com/theme/story/6774/2612479
    3.呂苡榕(2017年8月29日),外籍漁工在台訴訟 敗在「通譯殺人」,新新聞,網址:https://www.new7.com.tw/NewsView.aspx?i=TXT20150211151334O15
    4.林瑋婷(2016年6月17日),弱勢族群在司法中需要協助─分析訪談紀錄,全民司法改革運動,取自:http://talk.justice.care/t/%E5%BC%B1%E5%8B%A2%E6%97%8F%E7%BE%A4%E5%9C%A8%E5%8F%B8%E6%B3%95%E4%B8%AD%E9%9C%80%E8%A6%81%E5%8D%94%E5%8A%A9/240
    5.林渭富(2006年4月25日),雞同鴨講:理與力爭─法庭通譯何去何從?摘自財團法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網站,https://www.jrf.org.tw/articles/563
    6.吳英傑(2017年9月5日),這樣做才不失禮:認識「溫柔系」的爪哇文化,獨立評論@天下,天下雜誌,取自: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03/article/6077
    7.周敏鴻(2015年11月6日),捕野狗繁殖 越女涉殺毛孩自食,自由時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930028
    8.吳慧芬(2014年9月10日),殘忍20越勞吃烤貓大餐,蘋果日報,取自:https://goo.gl/UwRwek
    9.洪婉恬、吳宗懋、廖芸嫻(2015年11月13日),越南吃狗犯眾怒 動保移工需對話,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新聞實驗室,取自:https://goo.gl/y0yuSy
    10.徐沛然(2015年10月14日),「外勞」是殘忍的貓狗殺手?我們可以再多想一想,鳴人堂,取自: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8775/1248725
    11.許展溢(2017年3月13日),想吃野鴿遭逮 外勞不知已觸法,自由時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2002591
    12.張禕呈、卓煥鈞(2014年9月11日),耶和華見證人信徒拒絕輸血 車禍不治長庚判賠,ETtoday,取自:https://goo.gl/b9ezG4
    13.陳柔穎(2014年8月6日),令人髮指!烤狗肉當午餐 台中外籍女子遭網友肉搜,三立新聞網,取自:http://www.setn.com/News.aspx?NewsID=34085
    14.陳鳳麗(2013年5月30日),撿拾落地之波羅蜜誤觸竊盜罪 外勞賠5000,自由時報,取自:http://www.phr.com.tw/news_detail.php?NewsId=328
    15.黃芷嫻(2014年8月20日),通譯說了算?一人三角的通譯角色,摘自台灣冤獄平反協會網站,http://twinnocenceproject.org/ResearchDetail.php?RId=9
    16.鄭家捷、戴羽君(2006年4月24日),理論篇─法庭通譯之功能與定義,摘自財團法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網站,https://digital.jrf.org.tw/articles/1542
    17.鮑建信(2011年1月6日),縱火製造退婚 越配害死2命,自由時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society/paper/457916
    18.蔣怡婷(2017年8月29日),失語的移工:混亂失真的通譯制度,報導者,取自:https://www.twreporter.org/a/judicial-interpreter-chaotic-system
    19.蔣怡婷(2016年12月19日),走入印尼|懸案篇 未解的謎團:一名印尼漁工之死,報導者,網址: https://www.twreporter.org/a/far-sea-fishing-indonesia-fishermen-death
    20.蕭士塔(2014年12月31日),外勞吃狗肉又一樁 追查有無屠宰,台灣動物新聞網,取自:http://www.tanews.org.tw/info/6482
    21.鄒文非(2012年7月3日),外勞偷摘路旁私農南瓜 謊稱國情不同不知觸法,今日大話新聞,取自:https://goo.gl/Pb6Qr9
    22.綜合報導(2015年6月13日),外勞拖走看門口 飼主心痛:他吃了我家人!,自由時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348106
    23.關鍵評論,東南亞週報,2016年6月4日,網址: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41093

    二、外文部分

    (一)專書
    1.Cross, W.E.(1987). A Two­factor theory of black identity development in minority children. In J. S. Phinney & M.J. Rotheram (Eds), Children’s ethnic socialization: Pluralism and development.
    2.De Jongh, Elena M. (1992). Introduction to Court Interpreting: Theory & Practice, 2nd ed.,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3.Fersch, Ellsworth Lapham. (2005). Thinking about the Insanity Defense: Answers to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with Case Examples, Indiana: iUniverse
    4.Gay, Geneva(1999). Edited By Rosa Hernández Sheets, Ethnic Identity Development an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Racial and Ethnic Identity in School Practices: Aspects of Human Development. New York: LEA.
    5.Giddens, Anthony. Duneier, Mitchell. Appelbaum, Richard P. Carr, Deborah.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New York: W. W. Norton.
    6.González, Roseann Dueñas. Vásquez,Victoria F. Mikkelson,Holly. (2012). Fundamental of Court Interpretation. North Carolina: Carolina Academy Press.
    7.Hostetler, John A. (1980). Amish People, 3Rd Edition,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Marylan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8.Issacs, H. R. (1975). Idols of the Tribe: Group Identity and Political Change. New Yor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9.Kymlicka, Will. Multicultural Citizenship. (1996).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0.Mikkelson, Holly.(2014). Introduction to Court Interpreting( Translation Practices Explained), 2nd ed., New York: Routledge
    11.Monahan, John. and Walkers, Laurens. (2005).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Science in Law, New York: West Academic.
    12.Oritz, Fernado. (1995) Cuban Counterpoint: Tobacco and Sugar. North Carolina: Duke University Press
    13.Seidman, Louis Michael. (2003). Constitutional Law: Equal Protection of the Law. New York: Foundation.
    14.Renteln, Alison Dundes (2004). The Culture Defens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5.Rubio, Philip F. (2002). A History of Affirmative Action 1619~2000. Jackson: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16.Walker, Lenore E. (1984). The Battered Women Syndrome: With Research Associates, New York: Springer Pub. Co.
    17.Wallerstein, Immanuel (2004). World-Systems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North Carolina: Duke University Press.
    18.Wilkinson, J. Harvie. (1975). The Supreme Court, the Equal Protection Clause, and the Three Faces of Constitutional Equality Virginia Law Review. Virginia: Virginia Law Review Association.
    19.Young, Iris Marion.(1989). Polity and Group Difference: A Critique of the Ideal of Universal Citizenship, Ethnic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二)期刊
    1.Chiu, Elaine M. (2006). Culture as Justification, not Excuse. George Town: American Criminal Law Review.
    2.Coleman, Doriane Lambelet. (1996) Individualizing Justice through Multiculturalism: The Liberal’s Dilemma, Columbia Law Review. New York: Columbia Law Review.
    3.Fried, Charles. (1987). Constitutional Scholars’ Statement on Affirmative Action after City of Richmond v. J.A. Croson Co., The Yale Law Journal. New Haven: The Yale Law Journal Co.
    4.Gallin, Alice J. (1994). The Cultural Defense: Undermining the Policies Against Domestic Violence, Boston College Law Review. Massachusetts: Boston College Law School.
    5.Gibbs, J. T. (1987). Identity and marginality: Issues in the treatment of biracial adolesc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Massachusetts: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6.Greenawalt, Kent. (1986). Distinguishing Justification From Excuses, Law & Contemporary Problems. North Carolina: Duke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
    7.Habermas, Jürgen. (1994). Struggles for Recognition in the Democratic Constitutional State, in MULTICULTURALISM: EXAMINE THE POLICIES OF RECOGNITI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8.Kim, Nancy S. (1997). The Cultural Defense and the Problem of Cultural Preemption: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New Mexico Law Review.
    9.Kim, Nancy S. (2009). Blameworthiness, Intent, And Cultural Dissonance: The Unequal Treatment Of Cultural Defense Defendants, Florida Journal Law & Public Policy. Florida: University of Florida.
    10.Kirshner, Stuart M. (2004).The Defense of Extreme Emotional Disturbance: 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Cases in New York County, Psychology, Public Policy, and Law. Massachusetts: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11.Koptiuch, Kristin. (1996). “Cultural Defense” and Criminological Displacements: Gender, Race, and (Trans)Nation in the Legal Surveillance of U.S. Diaspora Asians, in Displacement, Diaspora and Geographies of Identity( Smadar Lavie & Ted Swedenburg, eds.), North Carolina: Duke University Press.
    12.Lee, Cynthia. (2007). Cultural Convergence: Interested Convergence Theory Meets the Cultural Defense, Arizona Law Review. Arizona: Arizona Law Review.
    13.Lee, Everett S. (1966). A Theory of Migration, State of Maryland: Population Association of America.
    14.Maguigan, Holly. (1995). Cultural Evidence and Male Violence: Are Feminist and Multiculturalist Reformers on a Collision Course in Criminal Court? , New York University Law Review.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
    15.Massey, Douglas S. (1988).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New York: Population Council.
    16.Minow, Martha. (1990). Making All the Difference: Inclusion, Exclusion, And American Law.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7.Monahan, John and Walker, Laurens. (2006).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Science in Law, Foundation Press. Washington D.C.: Foundation Press.
    18.Phinney, Jean S. (1990). Ethnic Identity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Review of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Massachusetts: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19.Renteln , Alison Dundes, (2005). The Use and Abuse of the Culture Defense, Canadian Journal of Law and Society. Canada: Canadian Law and Society Association.
    20.Renteln, Alison Dundes, (1993). A Justification of the Cultural Defense as Partial Excuse, Southern California Review Law & Women Study.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Law School.
    21.Samuels, Alec. (1981). Legal Recognition and Protection Of Minority Customs In A Plural Society In England, Anglo-American Law Review. Queensland: Justice of Peace Magazine.
    22.Sandler, Sara M. (2007). Battered Women Syndrome: Setting a Standard in Florida, Nova Law Review. Florida: Shepard Broad College of Law.
    23.Shepard, Chief Justice Randall Y. (2007). Access to Justice for People Who Do Not Speak English, Indiana Law Review. 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Robert H. McKinney School of Law.
    24.Wanderer, Nancy A. and Connors, Catherine R. (1999). Culture and Crime: Kargar and the Existing Framework for a Cultural Defense, Buffalo Law Review. New York: Buffalo Law Review.
    25.Weiss, Thomas L. (2003). Managing Migration: Challenges and Responses For People On The Move. Genev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
    26.Weinstock, Robert. (1996). California’s Diminished Capacity Defense: Evolution and Transformation, Journal of American Academy Psychiatry Law. Connecticut: American Academy of Psychiatry and the Law.
    27.Wen, Michelle. (2003). Culture is no Defense for Infanticide, Americ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Gender Social Policy and Law. Washington D.C.: American University Washington College of Law

    (三)法院判決
    1.United States v. Carolene Products Co. 304 U.S. 144 (1938)
    2.Regents o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v. Bakke, 438 U.S. 265 (1978)
    3.Plessy v. Ferguson, 163 U.S. 537 (1896)
    4.Fullilove v. Klutznick, 448 U.S. 448 (1980)
    5.City of Richmond v. J.A. Croson Co., 488 U.S. 469 (1989)
    6.United States v. Bauer, 84 F.3d 1549 (1996)
    7.Maine v. Kargar, 679 A.2d 81 (1996)
    8.People v. Kong Moua, Case No. 315972-0 Fresno. Super. (1985)
    9.Trujillo-Garcis v. Rowland, 9 F.3d 1553 (1992)
    10.People v. Kimura, Case No. A-091133 L.A. Super. (1985)
    11.People v. Helen Wu, 235 Cal. App. 3d 614 (1991)
    12.People v. Metallides, Case No. 73-5270(1974)
    13.People v. Aphaylath, 502 N.E. 2d 998(1896)
    14.People v. Casassa, 49 N.Y. 2d 668(1980)
    15.People v. Moye, 66 N.Y.2d 887 (1985)
    16.People v. Chen, No. 87-7774 N.Y. Sup.(1989)
    17.People v. Poddar, 10 Cal.3d 750.(1974)
    18.HKSAR v. Dulatre, Rosielyn Acosta(2008)

    (四)網路資料
    1.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 from: http://www.iom.int/who-is-a-migrant
    2.Language Rights of Linguistic Minorities, United Nations Human Rights, http://www.ohchr.org/EN/Issues/Minorities/SRMinorities/Pages/LanguageRights.aspx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10565102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651023
    数据类型: thesis
    DOI: 10.6814/THE.NCCU.LAW.002.2018.F10
    显示于类别:[法律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102301.pdf4084KbAdobe PDF2722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