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17653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822/144841 (79%)
造訪人次 : 51789534      線上人數 : 34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17653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7653


    題名: 明清小說倭患書寫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Writing of Yamato Peril in Ming-Qing Fictions
    作者: 曾世豪
    貢獻者: 高桂惠
    楊明璋

    曾世豪
    關鍵詞: 明清小說
    嘉靖大倭寇
    萬曆朝鮮戰爭
    日本乞師
    甲午戰爭
    乙未戰爭
    日期: 2017
    上傳時間: 2018-06-12 17:49:14 (UTC+8)
    摘要: 本論文《明清小說倭患書寫之研究》係以異域書寫為核心,有別於過去聚焦於長城或四裔,展現明清以降的海洋視野,並以日本(倭)形象探究「內/外」、「我/他」、「新/舊」交纏之敘事特色。日本在明清兩朝皆曾成為中國沿海的勍敵,其中包括「嘉靖大倭寇」、「萬曆朝鮮戰爭」、「甲午戰爭」、「乙未戰爭」,皆催生了相關的小說創作。過去在研究相關議題時,多趨於斷裂式的考察,但筆者認為由明至清,日本作為「倭寇」形象之特色是深入人心的,舉例而言,晚清李鴻章曾如此向朝廷宣說防範日本之必要:「夫今之日本,即明之倭寇也。」雖然作為自強運動之領袖,對於涉外事務亦有一定之認識,但是李鴻章仍以明朝倭寇的破壞來比擬現代化之日本,可見時人的倭患記憶貫串明清兩朝。

    本論文即以此議題出發,以歷時性方式討論明清小說的日本記憶,發現到不同時期有不同時期的關注。第二章處理「嘉靖大倭寇」相關小說中的「烽火」與「離亂」。在早期文本如《戚南塘剿平倭寇志傳》、《胡少保平倭記》,多傾向於使用抗倭將領及其幕僚之見聞,敘事上較為樸實,有「補史」的時事意義;但由於平倭名將胡宗憲與權臣嚴嵩有一定程度的依附關係,也有被視為反派的情況,如《綠野仙踪》、《玉蟾記》等,相對地「嘉靖大倭寇」中佔據領導主體的中國人盜魁徐海、王直等人(假倭),也退居二線,由日本人(真倭)擔任領導,可謂模糊史實。另一方面,包括《雪月梅》、〈楊八老越國奇逢〉等,則敘述了中國人作為「奸細/俘虜」的雙重身份。

    論文第三章以「王翠翹故事」和世情小說為主。「嘉靖大倭寇」中還有為國捐「軀」的女諜粉墨登場,那就是以「公私兼盡」而作為型世楷模的「王翠翹故事」,從傳奇體、擬話本體到章回體,訴說著官方話語以外的集體記憶,也強化了性別「邊緣」對於道德「中心」的板塊擠壓,其關注亦為嚴肅。然而,隨著傷痛的遠去,「倭患」成為才子佳人小說中的娛樂資本,包括〈風月相思〉、《玉樓春》、《雪月梅》、《綺樓重夢》、《玉蟾記》、《繡球緣》以及《玉燕姻緣全傳》,在兒女、英雄的小說類型整併下,強化了才子「文武全才」的不俗身手,平倭成為取代科考以外的功勛,可見小說家不拘史實的想像力拓展。

    第四章則討論「萬曆朝鮮戰爭」下,沿海編氓視「倭」為「魍魎不可知之物」,促成了神魔化的敘事傾向,有跨海擊殺敵酋的情節產生,代表作品以〈斬蛟記〉、《野叟曝言》為主,豐臣秀吉不僅被想像為中國出身的孽龍,同時帶有異端之傾向,渡海之戰映射著一場「宗教的戰爭」。另一方面,對治「非常」之物亦須有「非常」的方法,翻江倒海的鬥法於焉成為抗倭戰爭中的熱點,包括《升仙傳》、《玉蟾記》、《雪月梅》等作,出現了劍仙、玄女、黃石公,然其由「殺」到「生」的慈悲之念,則又反面訴說著中國面對倭患的「望洋興嘆」。

    第五章析論甲午戰前的清代小說,以遺民之思及殖民帝國的登場為主題。明清鼎革,明遺民基於對「倭患」的痛惡及對「日本乞師」的不信任(此三桂之續也),有反寫乞師者為奸佞的文本,如《女仙外史》、《水滸後傳》,乞師者由效秦庭之哭的孤臣,變成「燕藩」及「奸臣」,小說家以「妖婦」、「賊寇」的反反者不為反,控訴滿清入關的不正當性。此外,在甲午戰爭以前的歐洲列強,也在海防經驗的因襲之下被寫成「逆倭」,象徵著中國人面對時代變遷的遲鈍,代表作品為《花月痕》,書中「逆倭」與「太平天國」及西北回亂的勾結關係,不啻為清朝版本的「北虜南倭」。

    第六章介紹乙未戰爭相關小說。甲午一役由於大陸戰場乏善可陳,反而是臺灣在劉永福坐鎮之下,拖延住了日軍的接收行動,鼓舞中國大陸人民,有「劉永福」系列小說(《劉大將軍平倭戰記》、《臺戰演義》、〈劉大將軍平倭百戰百勝圖說〉)及《臺灣巾幗英雄傳》的誕生,寫出了「滅倭必矣」的樂觀想像,可謂時事小說之異調。而特別的是,《臺灣巾幗英雄傳》由孤臣遺孀克紹夫志,延續著臺島對抗倭寇的堅決意志,映襯的是淮軍「和倭」的妾婦之容,小說家在「邊疆」、「女性」、「布衣」等不同身份上尋求重振中華乾綱的秘訣,使得「中心」與「邊緣」之間的位置,再度出現充滿張力的辯證。

    最後是第七章,甲午戰爭相關小說的理性檢討。早在甲午戰後不久,書坊主即重新刊刻《蜃樓外史》,該書實作於牡丹社事件前後,以嚴嵩、趙文華勾結島夷故事,影射李鴻章父子對日的卑躬屈膝,在《馬關條約》簽訂之後再度問世,其諷刺易味不言可喻,卻非直指核心的檢討。在經過時間沉澱以後,小說家方能理性反省中國何以戰敗,日本如何強盛?代表作品為《中東大戰演義》(又名《說倭傳》),透過「中」、「東」的並置,標誌著中國由「天下」到「萬國」的醒覺,至此明清小說「倭患書寫」亦劃下句點。綜合來看,由明至清,「倭患書寫」之相關敘事,除了輻射出海洋視野的社會學材料外,更能映照著不同階段的小說發展,並帶給我們總結歷史教訓的省思。
    參考文獻: 一、古籍文獻

    〔漢〕司馬遷撰,〔日〕瀧川龜太郎(Takigawa Kametarō)考證:《史記會注考證》(台北:洪氏出版社,1986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晉〕干寶撰、汪紹楹校注:《搜神記》(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
    〔晉〕葛洪撰:《抱朴子》(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明萬曆甲申吳興慎懋官刊本)。
    〔唐〕歐陽詢撰:《藝文類聚》(台北:新興書局,1973年,宋紹興丙寅年刻本)。
    〔唐〕段成式撰:《酉陽雜俎》(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明談愷本)。
    〔宋〕歐陽修、〔宋〕宋祈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明〕朱元璋撰述:《明朝開國文獻》(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6年,國立北平圖書舘原藏本)。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明〕施耐庵著:《水滸全傳》(台北:萬年靑書店,1974年)。
    〔明〕宋濂等撰:《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明〕薛俊撰,王文光增補:《日本國考畧》(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255,北京圖書館藏明藍格鈔國朝典故本)。
    〔明〕白雲霽撰:《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明〕董穀撰:《碧里雜存》(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明〕洪楩輯,程毅中校注:《清平山堂話本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明〕采九德撰:《倭變事略》(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明天啟樊維城輯刊鹽邑志林本)。
    〔明〕鄭舜功纂:《日本一鑑‧窮河話海》(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1939年,藏於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聯合圖書館)。
    〔明〕唐順之:《唐荊川先生集》(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明〕宗臣撰:《宗子相集》(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
    〔明〕鄭若曾撰,李致忠點校:《籌海圖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明〕歸有光著,周本淳點校:《震川先生集》(台北:源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明〕俞大猷撰,廖淵泉、張吉昌整理點校:《正氣堂全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
    〔明〕嚴從簡著,余思黎點校:《殊域周咨錄》(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明〕戚繼光撰:《紀效新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
    〔明〕張翰撰,盛冬鈴點校:《松窗夢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印月軒主人彙次,《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廣豔異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日本內閣文庫所藏明刻本)。
    〔明〕王士性著,周振鶴校:《廣志繹》(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明〕胡應麟撰,〔明〕江湛然輯:《少室山房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明〕吳亮輯:《萬曆疏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續修四庫全書‧史部‧詔令奏議類,上海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七年刻本)。
    〔明〕方弘靜撰:《千一錄》(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明萬曆刻本)。
    〔明〕郭光復撰,〔明〕郭師古校正:《倭情考略》(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乙亥叢編本)。
    〔明〕焦竑編:《國朝獻徵錄》(台北:明文書局,1991年)。
    〔明〕吳還初編,〔明〕余德孚校,傅憎享校點:《天妃娘媽傳》(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8年)。
    〔明〕沈有容輯:《閩海贈言》(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明〕茅元儀輯:《武備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
    〔明〕沈德符撰,楊萬里校點:《萬曆野獲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明〕馮夢龍:《平妖傳》(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明〕馮夢龍著:《喩世名言》(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明〕不著撰人著:《明珠緣》(台北:文化圖書公司,1982年)。
    〔明〕穆氏編輯,《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關帝歷代顯聖誌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北京圖書館所藏明刊本)。
    〔明〕陳子龍等編:《皇明經世文編》(台北:國風出版社,1964年,國立中央圖書館珍藏明崇禎間平露堂刊本)。
    〔明〕談遷著,張宗祥校點:《國榷》(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明〕陸人龍著,覃軍點校:《型世言》(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明〕西湖逸史撰,《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天凑巧》(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圖書館藏本)。
    〔明〕陸紹珩:《醉古堂劍掃》(台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1981年)。
    〔明〕余颺撰:《莆變紀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明〕張永祺等撰,欒星輯校:《甲申史籍三種校本》(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張煌言著:《張蒼水詩文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清〕凌雪:《南天痕》(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清〕姚文然:《姚端恪公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75,清康熙桐城姚氏刻本)。
    〔清〕華陽散人編輯,李昭恂校點:《鴛鴦針》(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
    〔清〕錢塘西湖隱叟述,《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胡少保平倭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上海圖書館藏抄本)。
    〔清〕瀟湘迷津渡者編輯,《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筆梨園》(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北京圖書館分館所藏清刊殘本)。
    〔清〕倚雲氏著:《升仙傳演義》(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年)。
    〔清〕西湖漁隱人著:《歡喜冤家(續集)》(台北:雙笛國際事務有限公司出版社,1994年)。
    〔清〕東魯狂生編輯,程有慶校點:《醉醒石》(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
    〔清〕周清原著:《西湖二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清〕陳忱:《水滸後傳》(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清〕呂熊著,劉遠遊、黃蓓薇標點:《女仙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清〕查繼佐著:《罪惟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
    〔清〕李漁:《十二樓》(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清〕谷應泰撰:《明史紀事本末》(台北:華世出版社,1976年)。
    〔清〕褚人穫:《堅瓠廣集》(台北:新興書局,1985年,筆記小說大觀,23編,第10冊,清康熙乙亥年序刊本)。
    〔清〕黃宗羲編:《明文海》(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清〕張潮輯,《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虞初新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上海圖書館藏康熙刻本)。
    〔清〕青心才人編次,李致忠校點:《金雲翹傳》(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3年)。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清〕錢彩編次,〔清〕金豐增訂,平慧善校注:《說岳全傳》(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清〕江日昇:《台灣外紀》(台北:文化圖書公司,1983年)。
    〔清〕白雲道人編輯,齊守成校點:《玉樓春》(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8年)。
    〔清〕劉廷璣撰,張守謙點校:《在園雜志》(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清〕盛楓輯:《嘉禾徵獻錄》(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3年,五編清代稿鈔本,中山大學圖書館藏鈔本)。
    〔清〕聖水艾衲居士:《豆棚閒話》(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清〕鴛湖漁叟校訂,《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說唐演義全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藏觀文書屋刊本)。
    〔清〕鴛湖漁叟校訂:《說唐演義》(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清〕曹雪芹:《紅樓夢》(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清〕陳朗著,喬遷標點:《雪月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清〕夏敬渠著,黃坤校注:《野叟曝言》(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清〕李綠園:《歧路燈》(台北:大申書局,1983年)。
    〔清〕李百川著,侯忠義整理:《綠野仙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清〕陳 纕等修、〔清〕倪師孟等纂:《吳江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清乾隆石印重印本)。
    〔清〕王蘭沚撰,李建茹校點:《綺樓重夢》(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1998年)。
    〔清〕屠紳著,《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蟫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據上海古籍出版社庭梅竹氏藏板磊砢山房原本影印)。
    〔清〕丁秉仁編著,《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瑤華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鄭州大學圖書館所藏濤音書屋本)。
    〔清〕上谷氏蓉江著,《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西湖小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上海圖書館藏琅玕山館本)。
    〔清〕沈學淵:《桂留山房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道光二十四年郁松年刻本)。
    〔清〕通元子著,董文成校點:《玉蟾記》(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8年)。
    〔清〕無名氏撰,于圖校點:《繡球緣》(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7年)。
    〔清〕吳熾昌:《客窗閒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遼寧省圖書館藏清光緒元年味經堂刻本)。
    〔清〕魏秀仁:《花月痕》(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清〕王韜撰:《淞隱漫錄》(台北:廣文書局,1976年)。
    〔清〕八咏樓主述,〔清〕庾嶺勞人著:《足本蜃樓外史》(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90年)。
    〔清〕李鴻章:《李文忠公全集》(新北:文海出版社,1962年)。
    〔清〕無名氏撰,談蓓芳校點:《玉燕姻緣全傳》(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清〕寰宇義民校印:《劉大將軍(永福)平倭戰記》(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
    〔清〕古鹽官伴佳逸史:《新編繡像臺灣巾幗英雄全傳初集》(上海:上海書局,1895年)。
    〔清〕洪棄生:《瀛海偕亡記》(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清〕易順鼎:《魂南記》(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清〕思痛子:《臺海思慟錄》(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清〕鄒弢撰:《海上塵天影》(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年)。
    〔清〕洪興全撰:《中東大戰演義》(台北:世界書局,1975年)。
    〔清〕龔自珍、〔清〕康有為、〔清〕梁啟超等著,龍應台、朱維錚編注:《未完成的革命──戊戌百年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清〕曾樸撰,葉經柱校注,繆天華校閱:《孽海花》(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清〕蘇同著:《無恥奴》(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年)。
    〔清〕黃世仲著,俊義校點:《宦海升沉錄》(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7年)。
    〔清〕冷血生著,舒枚、張玉校點:《英雄淚》(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7年)。
    〔清〕陸士諤著,曉式點校整理:《新孽海花》(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9年)。
    〔清〕連橫:《臺灣通史》(台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55年)。
    〔清〕連橫:《雅言》(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日〕高木市之助(Takagi Ichinosuke)、〔日〕五味智英(Gomi Tomohide)、〔日〕大野晉(Ōno Susumu)校注:《萬葉集》(東京:岩波書店,1963年)。
    〔日〕伊藤松(Itō Shō)著,〔日〕杉山二郎(Sugiyama Jiro)解說:《鄰交徵書》(東京:株式会社国書刊行会,1975年)。
    〔日〕不著撰人:《續善隣國寶記》(東京:近藤出版部,1924年,改定史籍集覽‧新加通記第15)。
    〔日〕日下寬(Kusaka Hiroshi)編:《豐公遺文》(東京:博文館,1914年)。
    〔日〕末松保和(Suematsu Yasukazu)編纂:《宣祖實錄》(東京:學習院東洋文化硏究所,1960年)。
    〔日〕末松保和編纂:《仁祖實錄》(東京:学習院東洋文化硏究所,1962年)。
    〔日〕林春勝(Hayashi Harukatsu)、〔日〕林信篤(Hayashi Nobuatsu)編,〔日〕浦廉一(Ura Renichi)解說:《華夷變態》(東京:財團法人東洋文庫,1958年)。
    〔日〕川口長孺(Kawaguchi Choju)著,《台灣鄭氏紀事》(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年)。
    〔日〕酒井忠夫(Sakai Tadao)監修,〔日〕坂出祥伸(Sakade Yoshinobu)、〔日〕小川陽一(Ogawa Yōichi)編:《妙錦萬寶全書》(東京:汲古書院,2003年,中國日用類書集成卷12,建仁寺兩足院所藏本)。
    〔日〕陸奧宗光(Mutsu Munemitsu)著,陳鵬仁譯:《中日世紀之戰──甲午戰爭》(台北:開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
    〔美〕達飛聲(James W. Davidson)原著,陳政三譯註:《福爾摩沙島的過去與現在》(台南: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2014年)。
    〔韓〕申炅用(Sin Gyeong):《再造藩邦志》(台北:珪庭出版有限公司,1980年)。
    〔韓〕趙慶男(Jo Gyeong-Nam)撰:《亂中雜錄》(서울:趙台熙,1964年)。
    《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戚南塘剿平倭寇志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北京圖書館所藏明刊本)。
    《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載陽堂意外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復旦大學圖書館藏上海書局石印本)。
    黃彰健校勘:《明太祖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年,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五十一年刊本縮編)。
    黃彰健校勘:《明神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年,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五十一年刊本縮編)。
    徐興慶編注:《朱舜水集補遺》(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
    國立政治大學古典小說研究中心主編:《蔡元放批點水滸後傳》(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中華書局編輯部、李書源整理:《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不著編者:《岳飛故事戲曲說唱集》(台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
    不著編者:《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新北:文海出版社,1963年)。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割臺三記》(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臺戰演義》(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朱恒夫標點:〈劉大將軍平倭百戰百勝圖說〉,《明清小說研究》第1期(1992年)。
    陳大康:〈晚清《新聞報》與小說相關編年(1893-1895)〉,《明清小說研究》第3期(2006年)。
    趙省偉主編,沈弘等編譯:《海外史料看甲午》(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5年)。
    劉文明編:《西方人親歷和講述的甲午戰爭》(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2015年)。
    萬國報館編:《甲午:120年前的西方媒體觀察》(新北:楓樹林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6年)。
    許佩賢譯,吳密察導讀:《攻台戰紀──《日清戰史‧台灣篇》》(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許佩賢譯,吳密察導讀:《攻台見聞──《風俗畫報‧台灣征討圖繪》》(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廣雅出版有限公司編輯部編:《鴉片戰爭文學集》(台北:廣雅出版有限公司,1982年)。
    廣雅出版有限公司編輯部編:《甲午中日戰爭文學集》(台北:廣雅出版有限公司,1982年)。
    魏紹昌編:《孽海花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二、近人專著

    ’93中國古代小說國際研討會學術委員會編:《’93中國古代小說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開明出版社,1996年)。
    上海市紅樓夢學會、上海師範大學文學研究所編:《紅樓夢鑑賞辭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王小林:《從漢才到和魂:日本國學思想的形成與發展》(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王文進:《南朝山水與長城想像》(台北:里仁書局,2008年)。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王勇:《中日關係史考》(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5年)。
    王俊年編:《中國近代文學論文集(1919-1949):小說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王彬主編:《清代禁書總述》(北京:中國書店,1999年)。
    王瑛:《李鴻章與晚清中外條約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
    王嘉弘:《如此江山:乙未割台文學與文獻》(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1年)。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四集》(台北:藝文印書館,1978年)。
    王德威著,宋偉杰譯:《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事業部,2003年)。
    王德威:《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台北:麥田出版,2011年)。
    王穎:《才子佳人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王瓊玲:《夏敬渠與野叟曝言考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5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近代文學研究組編:《中國近代文學論文集(1949─1979)》(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
    石育良:《怪異世界的建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石泉:《甲午戰爭前後之晚清政局》(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
    向楷:《世情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李亦園、王秋桂主編:《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96年)。
    李育民:《近代中外條約關係芻論》(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
    李志宏:《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敘事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2008年)。
    李志宏:《「演義」──明代四大奇書敘事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2011年)。
    李豐楙:《許遜與薩守堅:鄧志謨道教小說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7年)。
    李豐楙:《誤入與貶謫: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7年)。
    李豐楙:《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吳克岐:《懺玉樓叢書提要》(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
    吳盈靜:《清代臺灣紅學初探》(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吳禮權:《中國言情小說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呂芳上主編:《無聲之聲(Ⅰ):近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1600-1950)》(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
    阿英:《小說閒談四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阿英:《晚清小說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沈清松主編:《末世與希望》(台北:五南出版公司,1999年)。
    林依璇:《無才可補天──紅樓夢續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
    林寬裕總編輯:《清法戰爭滬尾戰役 130 周年研討會成果集》(新北:新北市淡水古蹟博物館,2014年)。
    周建渝:《才子佳人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孟森:《明清史論著集刊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苗壯:《才子佳人小說史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胡衍南:《金瓶梅到紅樓夢──明清長篇世情小說研究》(台北:里仁書局,2009年)。
    胡萬川:《話本與才子佳人小說之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
    胡萬川:《眞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
    胡適:《胡適文存第三集》(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68年)。
    胡曉真:《明清文學中的西南敘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年)。
    陳支平:《台灣文獻與史實鈎沉》(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
    陳平原:《陳平原小說史論集》(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陳悅:《甲午海戰》(北京: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陳益源:《王翠翹故事研究》(台北:里仁書局,2001年)。
    陳懋恒:《明代倭冦考略》(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馬幼垣:《實事與構想──中國小說史論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馬幼垣:《靖海澄疆:中國近代海軍史事新詮》(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孫述宇:《水滸傳的來歷、心態與藝術》(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1年)。
    高桂惠:《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台北:大安出版社,2006)。
    袁進:《中國小說的近代變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夏曉虹:《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郭麗:《近代日本的對外認識──以幕末遣歐美使節為中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歷史學系編輯:《甲午戰爭一百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歷史學系,1995年)。
    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學系主編:《小說戲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
    康正果:《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學》(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茍波:《道教與神魔小說》(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
    戚其章:《甲午戰爭新講》(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張俊:《清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張哲俊:《中國古代文學中的日本形象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梁啟超等撰著:《晚清文學叢鈔 小說戲曲研究卷》(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黃仁宇:《放寬歷史的視界》(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
    黃秀政:《臺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黃志繁:《「賊」「民」之間:12─18世紀贛南地域社會》(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
    黃芝崗:《中國的水神》(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黃華節:《關公的人格與神格》(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黃霖、陳廣宏、鄭利華主編:《2013年明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年)。
    黃錦珠:《晚清時期小說觀念之轉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馮亞琳、〔德〕阿斯特莉特‧埃爾(Astrid Erll)主編,余傳玲等譯:《文化記憶理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董文成:《清代文學論稿》(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4年)。
    葛兆光:《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葛兆光:《何為中國?──疆域、民族、文化與歷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4年)。
    楊瑞松:《病夫、黃禍與睡獅:「西方」視野的中國形象與近代中國國族論述想像》(台北:政大出版社,2010年)。
    鄭吉雄編:《東亞視域中的近世儒學文獻與思想》(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鄭振鐸:《西諦書話》(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
    鄭樑生:《明代中日關係研究──以明史日本傳所見幾個問題為中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趙園:《想像與敘述》(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蔣星煜:《中國戲曲史鈎沉》(鄭州:中州書畫社,1982年)。
    蔡國梁:《明清小說探幽》(台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劉衛英:《明清小說寶物崇拜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樊樹志:《晚明史(1573-1644年)》(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閻崇年主編:《戚繼光研究論集》(北京:知識出版社,1990年)。
    錢靜方:《小說叢考》(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9年)。
    蕭相愷:《珍本禁毀小說大觀──稗海訪書錄》(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蕭相愷、馮保善、苗懷明、薛仲良選編:《夏敬渠與屠紳研究論文選萃》(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年)。
    蕭登福、林翠鳳主編:《關帝信仰與現代社會研究論文集》(台北:宇河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13年)。
    蕭麗紅著:《桂花巷》(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2年)。
    戴不凡:《小說見聞錄》(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戴逸、楊東梁、華立:《甲午戰爭與東亞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顏清洋:《從關羽到關帝》(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譚君強:《敘事學導論:從經典敘事學到後經典敘事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羅香林輯校:《劉永福歷史草》(台北:正中書局,1968年)。
    羅春榮:《媽祖文化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
    蘇建新:《中國才子佳人小說演變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嚴紹璗:《中日古代文學關係史稿》(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年)。
    龔鵬程、張火慶:《中國小說史論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
    〔日〕上田信(Ueda Makoto)著,高瑩瑩譯:《海與帝國:明清時代》(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
    〔日〕木宮泰彥(Kinomiya Yasuhiko)著,胡錫年譯:《日中文化交流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
    〔日〕田中健夫(Tanaka Takeo)著,楊翰球譯,隋玉林校:《倭寇──海上歷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7年)。
    〔日〕加藤陽子(Katō Yokō)著,黃美蓉譯:《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爭》(新北:遠足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6年)。
    〔日〕合山究(Goyama Kiwamu)著,蕭燕婉譯注:《明清時代的女性與文學》(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日〕酒井忠夫(Sakai Tadao)著,劉岳兵、孫雪梅、何英鶯譯:《中國善書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
    〔日〕增田涉(Masuda Wataru)著,由其民、周啟乾譯:《西學東漸與中國事情》(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
    〔法〕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中國文化基因庫》(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睿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美〕史蒂文‧科思(Steven Cohan)、〔美〕琳達‧夏爾斯(Linda M. Shires)著,張方譯:《講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台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田曉菲譯:《他山的石頭記──宇文所安自選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美〕宇文所安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美〕韋思諦(Stephen C. Averill)編,陳仲丹譯:《中國大眾宗教》(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講演:《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美〕浦安迪著,沈亨壽譯:《明代小說四大奇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2006年)。
    〔美〕裴士鋒(Stephen R. Platt)著,黃中憲譯,譚伯牛校:《天國之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全球與地區問題出版中心,2014年)。
    〔美〕魏斐德(Frederic E. Wakeman, Jr.)著,陳蘇鎮、薄小瑩等譯:《洪業──清朝開國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
    〔美〕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著,程巍譯,《疾病的隱喻》(台北:麥田出版,2012年)。
    〔俄〕李福清(Boris Lvovich Riftin):《關公傳說與三國演義》(台北:雲龍出版社,1999年)。
    〔英〕愛德華‧摩根‧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著,蘇希亞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商周出版,2009年)。
    〔韓〕崔官(Choi Gwan)著,金錦善、魏大海譯:《壬辰倭亂──四百年前的朝鮮戰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三、期刊論文

    于丹:〈中國戰爭女神源流考〉,《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1期(2007年1月)。
    于平:〈暗渡陳倉 紙上黃梁──《雪月梅》創作意蘊和時代背景探釋〉,《明清小說研究》第2期(1992年)。
    王永健:〈《說倭傳》平議〉,《明清小說研究》第2期(2011年)。
    王軍:〈潘之恒《亘史》俠客形象研究〉,《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4期(2014年7月)。
    王振星:〈走向大海:水滸故事文學敘事的審美考察〉,《濟寧學院學報》第30卷第1期(2009年2月)。
    王鴻泰:〈倭刀與俠士──明代倭亂衝擊下江南士人的武俠風尚〉,《漢學研究》第30卷第3期(2012年9月)。
    文迎霞:〈商業營運下的文學圖景──《申報》早期小說刊載現象評析〉,《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6卷第4期(2013年8月)。
    江巨榮:〈明嘉靖朝的抗倭戰爭和清傳奇中的王翠翹故事〉,《曲學》第1卷(2013年)。
    朱恒夫:〈新發現的小說兩種──《五劍十八義》和《劉大將軍平倭百戰百勝圖說》〉,《明清小說研究》第4期(1991年)。
    安藝舟:〈十五「不征之國」新論──兼談明太祖的地緣政治理念〉,《東南亞研究》第5期(2015年)。
    伍耀:〈明代的社會:納貢與例監──中國近世社會庶民勢力成長的一個側面──〉,《東吳歷史學報》第20期(2008年12月)。
    何予明撰,時文甲譯,程章燦校:〈書籍與蠻夷:《臝蟲錄》的歷史〉,《古典文獻研究》第16輯(2013年7月)。
    何孟興:〈金門、澎湖孰重?論明代福建泉州海防佈署重心之移轉(1368-1598年)〉,《興大人文學報》第44期(2010年6月)。
    汪榮祖:〈文筆與史筆──論秦淮風月與南明興亡的書寫與記憶〉,《漢學研究》第29卷第1期(2011年3月)。
    李文彬:〈明代傳奇中的薛仁貴故事〉,《漢學研究》第6卷第1期(1988年6月)。
    李玉:〈近代中國對日怒稱「倭寇」的歷史考察──以《申報》為中心的分析〉,《南京社會科學》第12期(2015年)。
    李未秋:〈紅樓夢與臺灣〉,《臺灣風物》第10卷第4期(1960年4月)。
    李光濤:〈朝鮮壬辰倭禍中之平壤戰役與南海戰役 兼論「中國戲曲小說中的豐臣秀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0本上冊(1948年6月)。
    李延年、康靜:〈諷刺性描寫:《歧路燈》的美學意涵及審美價值〉,《河北學刊》第35卷第2期(2015年3月)。
    李恭忠、李霞:〈倭寇記憶與中國海權觀念的演進──從《籌海圖編》到《防洋輯要》的考察〉,《江海學刊》第3期(2007年3月)。
    李惠儀:〈女英雄的想像與歷史記憶〉,《嶺南學報》復刊號(第1、2輯合刊)(2015年3月)。
    李豐楙:〈暴力敘述與謫凡神話:中國敘事學的結構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7卷第3期(2007年9月)。
    李豐楙:〈從玄女到九天玄女──一位上古女仙的本相與變相〉,《興大中文學報》第27期增刊(2010年12月)。
    邱江寧:〈《金雲翹傳》:敘事模式與人物塑造的雙重突破〉,《明清小說研究》第2期(2007年)。
    邱亦縈:〈晚清歷史演義小說的「紀事本末體例」與時代圖象〉,《有鳳初鳴年刊》第10期(2015年10月)。
    吳建國、陳爽:〈王翠翹故事從史傳到文學講述的嬗變軌跡〉,《中國文學研究》第4期(2013年)。
    呂靖波:〈傳統敘事視角下的歷史記憶──解讀明代小說戲曲中的「倭寇」〉,《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3期(2012年5月)。
    呂靖波、張文德:〈試論《綠野仙踪》對胡宗憲形象的重塑〉,《明清小說研究》第3期(2012年)。
    尚達翔:〈魏秀仁和他的哀豔小說《花月痕》〉,《明清小說研究》第4期(1988年)。
    周頌倫:〈華夷變態三形態〉,《華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14年)。
    周韜:〈文化衝突與豐臣秀吉的「自我神格化」〉,《日本學刊》第2期(2007年)。
    胡衍南:〈清代中期世情小說研究──以《蜃樓志》、《清風閘》、《雅觀樓》、《痴人福》、《玉蟾記》為主〉,《國文學報》第47期(2010年6月)。
    胡衍南:〈論《紅樓夢》早期續書的承衍與改造〉,《國文學報》第51期(2012年6月)。
    胡衍南:〈明清「狹邪筆記」研究──以明代後期至清代中期為範圍〉,《淡江中文學報》第29期(2013年12月)。
    胡勝:〈論《綠野仙踪》對《升仙傳》的承繼〉,《明清小說研究》第2期(1997年)。
    胡萬川:〈玄女、白猿、天書〉,《中外文學》第12卷第6期(1983年11月)。
    范道濟:〈小說「補史」論概觀──明清小說功能論研究之一〉,《明清小說研究》第4期(1996年)。
    紀德君:〈才子佳人創作模式及其演變〉,《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11年7月)。
    柏樺:〈明代賜尚方劍制度〉,《古代文明》第1卷第4期(2007年10月)。
    陳小法:〈日本「神國思想」與元明時期的中日關係〉,《許昌學院學報》第24卷第1期(2005年)。
    陳小林:〈試論楊四郎故事的形成〉,《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5期(2008年9月)。
    陳大康:〈關於近代小說研究的一些思考〉,《明清小說研究》第1期(2001年)。
    陳年希:〈《義勇四俠閨媛傳》與《雪月梅傳》〉,《明清小說研究》第1期(1988年)。
    陳佑慎:〈抗日英雄的建構與記憶──試釋《劉大將軍平倭戰記》的史料意義〉,《台灣風物》第56卷第2期(2006年6月)。
    陳芳華:〈百年來《花月痕》研究評述〉,《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11卷第1期(2009年1月)。
    陳昭利:〈甲午戰爭小說研究──論洪子貳《中東大戰演義》〉,《萬能學報》第33期(2011年7月)。
    陳美霞:〈論明代神魔小說中海洋情結的敘事特徵〉,《內江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3期(2010年)。
    陳瑋芬:〈「天道」、「天命」、「王道」概念在近代日本的繼承和轉化──兼論中日帝王的神聖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3期(2003年9月)。
    陳嘉琪:〈台灣歷史傳說與讀物中的劉永福抗日形象〉,《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4期(2012年4月)。
    陳穎:〈中國近代反侵略戰爭小說綜論〉,《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7年)。
    陳學霖:〈明朝「國號」的緣起及「火德」問題〉,《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50期(2010年1月)。
    陳曦:〈書生切莫空議論,頭顱擲處血斑斑──試論曾樸的《孽海花》中的「中日戰爭時代」〉,《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第4期(2014年)。
    孫丹虹、王枝忠:〈《花月痕》雙重含義的闡釋〉,《廈門教育學院學報》第8卷第3期(2006年9月)。
    馬幼垣著,賴瑞和譯:〈中國講史小說的主題與內容〉,《中外文學》第8卷第5期(1979年10月)。
    馬雅貞:〈戰勳與宦蹟:明代戰爭相關圖像與官員視覺文化〉,《明代研究》第17期(2011年12月)。
    徐虹:〈風雲變幻鑄書魂──《型世言》對晚明重大事件的反映〉,《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7卷第4期(2009年12月)。
    唐海宏:〈《水滸後傳》的兩大版本系統及其差異分析〉,《長江師範學院學報》第30卷第4期(2014年8月)。
    高桂惠:〈世道與末技:《型世言》的演述語境與大眾化文化選擇〉,《政大中文學報》第6期(2006年12月)。
    秦瘦鷗:〈晚清小說搜遺──《台灣巾幗英雄傳》的發現〉,《書林》第1期(1980年)。
    郭豫適、劉富偉:〈拓新、雜揉、滲透──關於嘉、道時期章回小說類型問題的思考〉,《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2期(2006年3月)。
    郭黛暎:〈以反顯正──論鄧志謨道教小說中的反面角色〉,《清華中文學報》第2期(2008年12月)。
    張云:〈肉慾書寫和男性中心──《綺樓重夢》研究〉,《紅樓夢學刊》第1輯(2011年)。
    張世宏:〈明代小說《戚南塘剿平倭寇志傳》考論〉,《集美大學學報》(哲社版)第18卷第4期(2015年10月)。
    張慶洲:〈抗倭援朝戰爭中的明日和談內幕〉,《遼寧大學學報》第1期(1989年)。
    許軍:〈《說倭傳》史料來源及作者考辨〉,《文獻》第4期(2013年7月)。
    許俊雅:〈真實或虛構?/新聞或小說?──《臺灣日日新報》轉載《申報》新聞體小說的過程與理解〉,《東吳中文學報》第28期(2014年11月)。
    曾世豪:〈烽火興浪濤──論明朝抗倭戰爭中邊塞詩的海洋新貌〉,《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20期(2011年7月)。
    曾世豪:〈華、夷再變:論《女仙外史》中的秩序觀想像〉,《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28期(2014年6月)。
    曾世豪:〈戲擬與感舊:論《水滸後傳》對《水滸傳》之再現模式〉,《東華漢學》第23期(2016年6月)。
    彭知輝:〈論《說唐全傳》的底本〉,《明清小說研究》第3期(1999年)。
    游祥洲:〈論《金雲翹傳》超越宿命論的辯證思維──從佛教「業性本空」與「當下菩提」的觀點看超越宿命論的心靈關鍵〉,《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9期(2011年3月)。
    程國賦、楊劍兵:〈呂熊及其《女仙外史》新論〉,《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0卷第1期(2011年1月)。
    舒揚帆:〈試論魏秀仁《花月痕》的自敘性──兼及藝術淵源與影響〉,《呼倫貝爾學院學報》第21卷第6期(2013年12月)。
    黃錦珠:〈甲午之役與晚清小說界〉,《中國文學研究》第5期(1991年5月)。
    楊旺生:〈論《野叟曝言》「托於有明」的敘事謀略〉,《東方論壇》第1期(2000年)。13 8 5
    楊旺生:〈論《野叟曝言》的封建理想主義色彩〉,《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卷第4期(2004年12月)。
    楊明璋:〈講唱之劍──以敦煌本〈伍子胥變文〉為中心的討論〉,《政大中文學報》第18期(2012年12月)。
    楊建波、張玲:〈神魔、歷史與世情的結合──《綠野仙踪》〉,《湖北社會科學》第12期(2005年)。
    楊策:〈析《海上塵天影》的愛國維新思想〉,《明清小說研究》第4期(1989年)。
    楊雄林:〈烏托邦與救贖──論前期狹邪小說的歷史文化症候〉,《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25卷第4期(2007年7月)。
    萬晴川:〈明清「抗倭小說」形態的多樣呈現及其小說史意義〉,《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第3期(2016年)。
    萬晴川:〈明代文言小說〈斬蛟記〉作者考〉,《文獻雙月刊》第1期(2016年1月)。
    趙世瑜:〈《女仙外史》初探〉,《漢中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83年)。
    趙杰新:〈論《金雲翹傳》「持情以合性」的悲劇內涵〉,《湖州師範學院學報》第36卷第1期(2014年1月)。
    廖肇亨:〈浪裡挑燈看劍:中國海戰詩學之書寫特質與價值信念初探〉,《中國文學研究》第11輯(2008年)。
    廖肇亨:〈長島怪沫、忠義淵藪、碧水長流──明清海洋詩學中的世界秩序〉,《中國文哲研究期刊》第32期(2008年3月)。
    鄭潔西:〈16世紀末日本豐臣秀吉侵略朝鮮戰爭與整個亞洲世界的聯動──以萬曆二十年明朝「借兵暹羅」征討日本議案為例〉,《海洋史研究》第3輯(2012年5月)。
    鄭潔西:〈沈惟敬毒殺豐臣秀吉逸聞考〉,《學術研究》第5期(2013年)。
    鄭潔西、楊向艷:〈萬曆二十五年的石星、沈惟敬案──以蕭大亨〈刑部奏議〉為中心〉,《社會科學輯刊》第3期(2014年)。
    劉坎龍:〈才子佳人小說類型研究──才子佳人小說文化透視之二〉,《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4年)。
    劉紅林:〈試論晚清小說《花月痕》的現代屬性〉,《明清小說研究》第3期(2008年)。
    劉勇強:〈明清小說中的涉外描寫與異國想像〉,《文學遺產》第4期(2006年)。
    劉海燕:〈《關帝歷代顯聖誌傳》中的關羽形象與敘事策略〉,《陝西教育學院學報》第21卷第4期(2005年11月)。
    劉曉東:〈南明士人「日本乞師」敘事中的「倭寇」記憶〉,《歷史研究》第5期(2010年)。
    劉曉東:〈明代官方語境中的「倭寇」與「日本」──以《明實錄》中的相關語匯為中心〉,《中國史研究》第2期(2014年)。
    劉曉軍、譚帆:〈新聞意識與商業行為──報刊連載對清末民初章回小說文體的影響〉,《中國文學研究》第4期(2010年)。
    劉曉婷:〈明嘉靖時期的倭寇及嘉靖倭寇題材小說研究〉,《中國古代小說戲劇研究》第10輯(2014年)。
    劉瓊云:〈人、天、魔──《女仙外史》中的歷史缺憾與「她」界想像〉,《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8期(2011年3月)。
    潘少瑜:〈國恥癡情兩淒絕:林譯小說《不如歸》的國難論述與情感想像〉,《翻譯論叢》第5卷第1期(2012年3月)。
    蔡國梁:〈甲午戰爭的重現──《中東大戰演義》〉,《河北大學學報》第2期(1988年)。
    衛琪:〈乙未臺灣抗日──以女性抗日圖像為研究主題〉,《國立臺中技術學院通識教育學報》第4期(2011年1月)。
    駱水玉:〈《水滸後傳》──舊明遺民陳忱的海外乾坤〉,《漢學研究》第19卷第1期(2001年6月)。
    賴芳伶:〈清末幾部有關甲午之役的小說〉,《興大中文學報》第7期(1994年1月)。
    賴信宏:〈幸福的寓言──論「三言」所見「志誠者」的生命質性〉,《政大中文學報》第23期(2015年6月)。
    鮑家麟:〈抗日保台的女英雄張秀容〉,《歷史月刊》第15期(1989年4月)。
    霍現俊、趙素忍:〈論晚明「涉倭小說」的書寫特點及其思想內涵〉,《中國文化研究》第96期(2017年5月)。
    閻瑞雪:〈黃宗羲日本乞師事考:兼論南明士大夫對中日關係的看法〉,《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5卷第3期(2014年5月)。
    謝君:〈析倭寇小說〉,《語文學刊》第4期(2010年)。
    謝佳瀅:〈論〈姽嫿詞〉與〈芙蓉誄〉之寓意與價值〉,《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33期(2016年12月)。
    謝俐瑩:〈小青故事及其相關劇作初探〉,《戲曲學報》創刊號(2007年6月)。
    薄培林:〈略論李鴻章早期對日外交中的「聯日」思想〉,《関西大学東西学術研究所紀要》巻42(2009年4月)。
    顏健富:〈「病體中國」的時局隱喻與治療淬鍊──論晚清小說的身體/國體想像〉,《臺大文史哲學報》第79期(2013年11月)。
    羅曉沛:〈韋癡珠的憂患意識〉,《零陵師專學報》第1期(1993年)。
    羅麗馨:〈豐臣秀吉侵略朝鮮〉,《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5期(2011年5月)。
    〔日〕山根幸夫(Yamane Yukio)著,邱明譯:〈明代倭寇問題研究〉,《黃淮學刊》(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2年)。
    〔日〕伊藤晉太郎(Itō Shintaro):〈關羽與貂蟬〉,《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第2期(2005年)。
    〔韓〕李成煥(Lee Seong-Hwan)著,丁煌指導:〈韓國朝鮮中期的關帝信仰(一五九二─一五九八年)〉,《道教學探索》第4號(1991年10月)。
    〔韓〕崔溶徹(Choe Yong-Chul):〈朝鮮時代中國小說的接受及其文化意義〉,《中正漢學研究》第2期(2013年12月)。

    四、學位論文

    王千宜:《金雲翹傳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王珍華:《明末時事小說人物形象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1年)。
    王瓊玲:《野叟曝言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白以文:《晚明仙傳小說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石弘毅:《清代康熙年間治臺策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只迎博:《《雪月梅傳》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田潤輝:《以「壬辰倭亂」為背景的漢文小說中的中國形象》(濟南:山東大學亞非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朱紅絹:《晚清國難小說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李小文:《國家制度與地方傳統──明清時期桂西的基層行政制度與社會治理》(廈門:廈門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李佩蓉:《說唐家將小說之家/國想像及其承衍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李榕:《羅家將系列小說、戲曲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吳大昕:《海商、海盜、倭──明代嘉靖大倭寇的形象》(南投:國立暨南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吳建生:《《北宋志傳》與《世代忠勇楊家府演義志傳》的敘事比較研究》(南昌:南昌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余宗艷:《《孽海花續編》探微》(濟南: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汪順平:《女遊記──論《紅樓夢》的閨閣、海上、詩社》(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1月)。
    卓美惠:《明代楊家將小說研究》(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林彩紋:《明代倭寇──以其侵掠路線及戰術為中心》(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林琳:《論清代通俗小說中的日本人形象及其發展演變》(杭州:浙江大學日語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林雅芬:《「西湖小說」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柳楊:《薛家將故事的演變及其文化解讀》(太原:山西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胡樂飛:《「薛家將」故事的歷史演變》(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徐兆安:《英雄與神仙:十六世紀中國士人的經世功業、文辭習氣與道教經驗》(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陳歡歡:《《金雲翹傳》研究》(揚州:揚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張清發:《明清家將小說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張筱尼:《才子佳人小說《白圭志》及《玉蟾記》之比較研究》(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張慧瓊:《精怪、妖術與明代神魔小說》(開封:河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常毅:《元明時期「楊家將」戲曲小說研究》(廣州:暨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曾世豪:《虛實與褒貶:《三國演義》變異書寫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黃鈺媖:《楊家將故事形成與演變之研究──以《北宋志傳》、《楊家府演義》為中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楊娟娟:《夏敬渠《野叟曝言》研究》(贛州:贛南師範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楊敬:《《綠野仙踪》與嘉靖史實》(煙台:魯東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楊靜波:《《雪月梅》人物形象研究》(延邊:延邊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
    萬甜甜:《「楊家將」故事演變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賈偉靜:《《天妃娘媽傳》研究》(新鄉:河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鄭凱菱:《乙未劉永福抗日事蹟之作品研究》(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鄭舒翔:《閩南海洋社會與民間信仰──以福建東山關帝信仰為例》(福州:福建師範大學專門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潘志群:《清初的統治正當性問題》(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劉芳:《《雪月梅》研究》(贛州:贛南師範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劉柏正:《才學與情懷:清中葉(1791-1849)才子佳人小說承衍之文化考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蔡連衛:《「楊家將」小說傳播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錢琬薇:《失落與緬懷:鄒弢及其《海上塵天影》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謝君:《明清小說與倭寇》,(杭州:浙江工業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謝柏賢:《晚清同光年間的鴉片觀(1874~1906年)》(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顏采容:《明清時期出版與文化──以「才子佳人」小說為中心》(南投:國立暨南大學歷史學系研究碩士論文,2003年)。
    聶紅菊:《《戚南塘剿平倭寇志傳》研究》(成都:四川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嚴玉珊:《《醉醒石》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龔舒:《《楊家府演義》與明清家族型歷史小說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韓〕成始勳(Sung Si-Hoon):《狄家將通俗小說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韓〕金洛喆(Kim Nak-chul):《花月痕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五、外文文獻

    王勇:《中国史のなかの日本像》(東京:財団法人農山漁村文化協会,2005年)。
    馬之濤:《明代中国資料による室町時代の音韻についての研究──『日本国考略』を中心に──》(東京:早稲田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博士論文,2014年)。
    張玉祥:《織豊政権と東アジア》(東京:株式会社六興出版,1989年)。11 5 10
    鄭潔西:〈明代万暦時期における豊臣秀吉像〉,《史泉》第109号(2009年1月)。
    〔日〕小川陽一:《三言二拍本事論考集成》(東京:株式会社新典社,1981年)。
    〔日〕中村榮孝(Nakamura Hidetaka):《日鮮関係史の研究(中)》(東京:吉川弘文館,1970年)。
    〔日〕戶高一成(Todaka Kazushige):《海戦からみた日清戦争》(東京:株式会社角川書店,2011年)。
    〔日〕中野等(Nakano Hitoshi):《文禄・慶長の役》(東京:株式会社吉川弘文館,2012年)。
    〔日〕平川祐弘(Hirakawa Sukehiro)、〔日〕鶴田欣也(Tsuruta Kinya)著:《内なる壁──外国人の日本人像・日本人の外国人像》(東京:TBSブリタニカ,1990年)。
    〔日〕石原道博(Ishihara Michihiro):《日本乞師の研究》(東京:株式會社冨山房,1945年)。
    〔日〕石原道博:〈朝鮮側よりみた明末の日本乞師について〉,《朝鮮学報》第4輯(1953年3月)。
    〔日〕石原道博:〈日明交涉の開始と不征国日本の成立──明代の日本觀(一)──〉,《茨城大學文理學部紀要》(人文科學)第4號(1954年3月)。
    〔日〕辻善之助(Tsuji Zennosuke):《增訂海外交通史話》(東京:內外書籍株式會社,1936年)。
    〔日〕竹村則行(Takemura Noriyuki):〈清末小説『説倭伝』に全文転載された李鴻章編『中日議和紀略』をめぐって〉,《文学研究》第96号(1999年3月)。
    〔日〕竹村則行:〈『説倭伝』から『中東大戦演義』へ〉,《清末小説から》第56号(2000年1月)。
    〔日〕京口元吉(Kyōguchi Motokichi):《秀吉の朝鮮經略》(東京:白揚社,1939年)。
    〔日〕金子堅太郎(Kaneko Kentarō):《新撰國體論纂》(東京:大日本國體會編刊,1919年)。
    〔日〕河上繁樹(Kawakami Shigeki):〈豊臣秀吉の日本国王冊封に関する冠服について──妙法院伝来の明代官服〉,《京都国立博物館学叢》第20号(1998年3月)。
    〔日〕青木正兒(Aoki Masaru):《江南春》(東京:平凡社,1988年)。
    〔日〕岩井茂樹(Iwai Shigeki):〈明代中国の礼制覇権主義と東アジアの秩序〉,《東洋文化》第85号(2005年3月)。
    〔日〕鹿毛敏夫(Kage Toshio):〈『抗倭図巻』『倭寇図巻』と大内義長・大友義鎮〉,《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研究紀要》第23号(2013年3月)。
    〔日〕遊佐徹(Yusa Toru):〈明清「倭寇小説」考(一)〉,《岡山大学文学部紀要》第23号(1995年7月)。
    〔日〕遊佐徹:〈明清「倭寇小説」考(二)──『戚南塘剿平倭寇志伝』について──〉,《岡山大学文学部紀要》第33号(2007年7月)。
    〔美〕ロナルド・トビ(Ronald P. Toby):〈「明末清初日本乞師」に関する立花文書〉,《日本歴史》第498号(1989年11月)。
    〔韓〕李進熙(Lee Jin-Hee)、〔韓〕姜在彥(Kang Jae-Eon)著:《日朝交流史》(東京:株式会社有斐閣,1995年)。

    六、影像、報刊、微捲及網路資料

    〔明〕仇英:《倭寇圖卷》,現藏於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Historiographical Institute of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Edward M. Zwick導演:《末代武士》(The Last Samurai,2003)。
    洪智育導演:《一八九五》(Blue Brave: The Legend of Formosa in 1895,2008)。
    《自由時報》,〈日駐北京使館被包圍 赫見台灣國旗飄揚〉(2012年9月15日)。
    《蘋果日報》,〈日在台交流協會 遭噴漆寫「倭寇」〉(2012年9月18日)。
    上海圖書館攝製:《杭州白話報(縮影資料)》(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硏究所,出版年不詳,藏於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資料中心)。
    〈認識桃園‧各區簡介‧桃園區〉,《桃園市政府》網站,2017年6月23日,網址:http://www.tycg.gov.tw/ch/home.jsp?id=10101&parentpath=0,6,10099。
    歐陽健:〈《台灣巾幗英雄傳》及其他〉,《古代小說與人生體驗》網站,2007年4月28日,網址:http://qianqizhai.blog.hexun.com/9116456_d.html。
    薩蘇:〈《說唐》裡的外語〉,《西西河》網站,2009年11月20日,網址:https://www.cchere.com/article/2552848。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115150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11515031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503101.pdf6287KbAdobe PDF22985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