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17034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656/144643 (79%)
造访人次 : 51738779      在线人数 : 59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7034


    题名: 民辦都更之實施與救濟
    Urban renewal initiated by private sector-the implementation and remedies
    作者: 蔡璧如
    Tsai, PiJu
    贡献者: 王千維
    蔡璧如
    Tsai, PiJu
    关键词: 都市更新
    民辦都更
    都市更新條例
    多階段行政程序
    公共利益
    事業概要
    事業計畫
    權利變換計畫
    事業計畫同意書
    協議合建
    強制拆除
    Urban renewal
    Private-Initiated urban renewal
    Urban renewal act
    Multiphase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Public interest
    Business summary
    Business plan
    Rights-transformation plan
    Consent letter of business plan
    Joint construction agreement
    Forced demolition
    日期: 2015
    上传时间: 2018-05-02 16:48:58 (UTC+8)
    摘要: 2012年3月28日爆發的文林苑事件,北市府對於王家的合法獨立建物執行強制拆除,該建物無礙公共安全,且由外觀上看來並無都更之必要。王家與其支持者誓死抵抗,同意戶因原有房屋早被拆除而返家無期亦備受煎熬,預售屋的買主亦稱自己才是真正受害者,同時間政府與實施者皆堅稱一切都是「依法行事」:依照「都市更新條例」。文林苑事件引起的質疑與辯論迄今未歇,公權力之發動是否與重要公益失去連結?都更法制之設計與運作是否向建商不當傾斜?民眾之權利救濟於實體或程序上是否有不當障礙?

    2013年4月26日,司法院釋字第709號解釋宣告都更條例若干條款不符憲法要求之正當行政程序,相關機關應就違憲部分檢討修正。值此修法之際,正是對都更體制全面體檢的良好時機。本文將聚焦於民辦都更模式,依都更條例的多階段行政程序設計,深入檢視各階段中政府行政行為之法律性質與救濟途徑、分析造成重大爭議之條款所牽動之公法或私法關係、探究法規之實體與程序規定是否合宜、並歸納實務判決對於都更法律之適用與解釋原則,冀能提供修法之適切建議。

    整體觀之,無論是採協議合建或是權利變換方式,民辦都更體制所採取的多階段行政程序,於一開始自行劃定更新單元時就與重要公益失去有效連結,而於「事業計畫」與「權利變換計畫」階段就個案之公益性與必要性亦無具體之檢驗標準。隨著程序之遞進,對於不同意者之基本權限制逐漸加深,但對不同意者權利之保護卻逐漸弱化,甚至在執行階段導致不同意者之財產權與居住自由被完全剝奪。此種法制之設計思維亦反映在實際運作上,政府傾向與實施者站在同一立場,在「大多數人之私益等於公共利益」與「加速都更」此理所當然之脈絡下,不同意者之權益經常被忽略,且被迫負擔不成比例的不良後果。

    確實,就不同意者之權益保障,都更體制之設計於各階段中無論在實體與程序方面均有欠缺之處,尤其是執行階段,實施者得借用公權力之設計更讓整個都更體制朝實施者偏斜而去,致不同意者與實施者間所產生之私權關係嚴重失衡。而於行政救濟方面,法院傾向尊重審議會之判斷餘地而採寬鬆立場,故就行政行為對地主權益之侵害是否合理與正當,似易錯失再度檢驗之機會。

    本文主要建議,政府劃定更新地區時,應確保民眾之程序參與並明白揭示其救濟之道;於事業計畫核定前,宜准許地主撤銷同意書;於權利變換階段,應增設同意機制,估價師之選定與委任宜讓地主參與,審議核復之救濟程序應予明文釐清;於執行階段,因強拆與強徵手段不符公益與比例原則,恐不宜適用於民辦都更案件。

    總括而言,現行都更之法律體制一律以單純「國家與人民」之公法二維思維來規範都更事務,自對當事人間私益之權衡欠缺考量。尤其民辦都更主要涉及以私法為本質的私權關係,此種因循公法框架之制度設計,更無法平衡兼顧各方私益之調和。本文亦贊同,都更之實施應以公辦都更為主要之模式,俾能與上位的都市計畫產生有效的連結,並較可能基於公益之理由而發動公權力。至於民間發動之都更,因多以追逐私益為主要目的,政府之介入既無法確保權利人間利益之公平分配,又無法提供與公益之有效連結,在無都更必要性與急迫性之情形,則以回歸傳統私法自治之範疇,經全體同意為宜。

    惟重要的是,無論是民辦與公辦都更,應訂定具體之公益檢驗標準,並區分都更之必要性與急迫性,以分級制度適用寬嚴不同的程序,且應於各階段設計針對個別建物公益性與必要性之評估機制。尤其,強制拆除與強制徵收都必須節制為最後手段,僅宜運用在情況最為急迫嚴重之案例。如此,始能期待各方當事人與社會大眾同享都更之果實。
    On 28 March 2012, the Taipei City Government exercised its authority to evict the homeowners and tear down the buildings, which were legally and exclusively owned by the Wang family refusing to take part in the urban renewal project. Neither did the buildings pose any existing threat to public safety, nor did it show any urgent need for urban renewal. Thus, the so-called “Wen-Lin Yuan Incident” sparked a series of confrontation: The Wang family and its supporters vowed to defend homes with their lives; the 36 households taking part in the project hoped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because their houses have long been demolished by developer; the buyers of the pre-sale houses said they were also the innocent victims; meanwhile the private developer and the city government insisted that their handling in this case has been adhering to the law-The Urban Renewal Act. The debates and questions ignited in this dispute have sustained and continued till now: Does the exercise of official authority well connect with the purpose of important public interest? Are the Urban Renewal Act and the related regulations designed and used to favor developers? Is there unreasonable substantive or procedural obstacles on legal remedies for residents?

    On 26 April 2013, the Justices of the Constitutional Court issued J.Y. Interpretation No. 709, which declared some provisions of the Urban Renewal Act do not comply with the due process in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s required by 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unconstitutional parts of the provisions should be reviewed and amended by the relevant authorities. It’s time to fully re-examine the current urban renewal laws. Based on the multiphase-administrative-procedural model, the Urban Renewal Act governs and facilitates the renewal projects initiated by both private and public sector. This thesis focuses solely on the issues of private-initiated renewal projects. Within each phase, by examining in detail the legal nature and remedies of government decisions or actions, analyzing how controversial statutes influenc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the govern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s, exploring if the substantive or procedural provisions are appropriate, and generalizing legal principles enunciated and embodied in judicial decisions, hope this thesis can make meaningful suggestions for the amendment of the law.

    From an overall perspective, no matter what the method taken- “Rights Transformation” or “Joint Construction Agreement”, starting from the early phase of “business summary”, in which the law allows property owners to designate the renewal units by themselves, the legal system on the private-initiated urban renewal causes great risk of losing effective connection to an important public-interest purpose. Moreover, in the “business plan” and “rights- transformation plan” phases, the law lacks clear standards or criteria to check if the specific case meets the proportionality principle and whether the public interest is best served. As each phase involves different government decisions, the restrictions on the property right of dissenting owners grow bigger, yet the mechanism for their rights protection becomes weaker, eventually in the final “execution” phase, the dissenting owners could be completely deprived of their property right and freedom of residence. When it comes to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following this legal structure’s line of reasoning, the administrative agency tends to act in concert with implementer (mostly private developer), both parties interpret public interest as the sum of most private interests and aim at speeding up the whole process, so that the dissenting property owners’ rights are usually overlooked and the dissents are forced to shoulder a disproportionate share of the negative effects.

    Actually, for the property owners refusing to join the project, the law fails to provide proper protection no matter substantively or procedurally. Especially in the “execution” phase, the implementers are entitled to request the government to demolish or expropriate the property. Thus, through the indirect transfer of public power to the implementer, the law impairs the supposed-to-be-fair balance between the rights of the property owners and the rights of the implementer. On the other hand, in administrative judicial proceedings, given that administrative courts often defer to the discretion of expert committee set up by administrative agency for the review of renewal projects, it is unsurprising that the courts tend to adopt administrative agency’s litigation interpretation. Thus, when property owners’ fundamental constitutional rights are infringed, the administrative action may not be under adequate scrutiny by courts.

    This thesis proposes that: in the first phase when designating the renewal area, the administrative agency should ensure an open and transparent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after decision made, especially for those most affected in the renewal area, including property owners and residents, the legal remedy should be clearly specified in the law; before the “business plan” approved and announced by administrative agency, property own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withdraw their letter of consent unconditionally; in “rights- transformation plan” phase, the consent mechanism should be added into the process, property owners should be entitled to participate in selecting and entrusting real estate appraisers, the special “disagreement inspection procedure” should be well-clarified and defined in law; in the last “execution” phase, the use of forced demolition or expropriation as a legal instrument to take private property for private-initiated renewal projects, cannot be justified under the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 and public interest. Thus, the related unconstitutional regulations need to be modified.

    In short, the current urban renewal laws are designed under the framework of govern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government and individuals. As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s, especially in the now dominating private-initiated mode, this original design is inherently flawed to balance the diverse and competing interests among different private parties. In essence, all urban renewal projects should conform to the overall urban plan adopted and formulated by the city government. Besides, the use of authority and power can be legitimate only when implementing public purpose and public benefits. Given that the government-initiated mode is more likely to be consistent with the comprehensive urban plan and be aligned with public interest, this thesis suggests that government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to lead and initiate most urban renewal projects. As for the private-initiated mode, which mostly driven by short-term private profits, the current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can neither ensure equitable distribution of benefit among stakeholders, nor can it provide a significant link to public interest, thus, better leave it to the traditional realm of private law, that is, if there is no necessity or urgency, reconstruction shall require the consent of all property owners.

    If the public and private modes are to be maintained and co-exist in the urban renewal system, both laws should contain concrete guidelines and standards on factors that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determining if the designation of renewal areas or units is in pursuit of important public interest. Besides, a priority rating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degree of need and urgency to categorize the different procedural implementation, aiming to ensure a direc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egree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and the degree of need and urgency. Furthermore, an assessment tool of the necessity and proportionality is required to be built in each phase, thus to help administrative agency decide whether in the particular case, the public interest outweighs the interests adversely affected. In all cases, the use of eminent domain and forced demolition should be reserved as the last resort for the most serious conditions. Hopefully, by the aforementioned amendments, the promised fruits of urban renewal can be available not only to the parties involved but also to the general public.
    參考文獻: (中文依姓氏筆畫、外文依字母順序排序)
    一、書籍
    (中文書籍)
    1. 王千維,由合夥組織之四大原則看合夥人之更易,新學林出版,2014年2月。
    2. 王澤鑑,民法物權,自版,三民書局經銷,2010年6月增訂二版。
    3. 王澤鑑,民法概要,自版,三民書局經銷,2009年8月增訂新刷。
    4. 王澤鑑,民法總則,自版,三民書局經銷,2010年9月六刷。
    5. 王澤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六),自版,2009年12月。
    6. 王澤鑑,侵權行為法,自版,三民書局經銷,2011年8月出版。
    7. 王澤鑑,債法原理(基本理論 債之發生、契約、無因管理),自版,三民書局經銷,2009年9月。
    8. 冉克平,強制締約制度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9月初版。
    9. 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三民書局,2012年10月,增訂十二版2刷。
    10. 李永然;林旺根;陳崇龍;鄭惠秋;徐鈴茱,合建‧預售法律實務,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9月三版。
    11. 李惠宗,行政法要義,元照出版,2010年9月初版。
    12. 李惠宗,憲法要義,元照出版,2009年5月五版。
    13. 林明鏘,國土計畫法學研究,元照出版,2006年11月初版。
    14. 林誠二,債法各論新解體系化解說(中),瑞興圖書出版,2015年6月修訂三版。
    15. 邱聰智,新訂債法各論(下),自版,元照經銷,2008年3月。
    16. 洪遜欣著,洪滿惠修訂,中國民法總則,自版,1997年10月再修訂五版。
    17. 翁岳生編/許宗力,行政法(上),元照出版,2006年10月。
    18. 張杏端,都市更新解析,自版,三民書局等經銷,2011年10月二刷。
    19. 張金鶚,張金鶚的都市更新九堂課,方智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12月初版。
    20. 許宗力,法與國家權力(二),元照出版,2007年1月。
    21. 莊仲甫,市地重劃實務全輯,永然文化出版,2014年1月三版。
    22. 陳立夫,土地法研究,新學林出版,2007年8月一版。
    23. 陳自強,契約之內容與消滅,自版,2013年9月二版。
    24. 陳自強,契約之成立與生效,自版,2014年2月三版。
    25. 陳明燦,土地法專題研究,自版,2008年11月。
    26. 陳敏,行政法總論,自版,2013年9月。
    27. 陳榮宗;林慶苗,民事訴訟法(上),三民書局,2010年5月修訂七版。
    28. 黃立主編,民法債編各論(上),元照出版,2004年10月初版3刷。
    29. 黃立主編,民法債編各論(下),元照出版,2004年9月初版2刷。
    30. 曾隆興,現代非典型契約法論,自版,1987年修訂版。
    31. 楊淑文,新型契約與消費者保護法,自版,元照經銷,2006年4月二版1刷。
    32. 詹森林,民事法理與判決研究,台大法學叢書,1998年11月。
    33. 詹森林,民事法理與判決研究(三)消費者保護法專論,自版,2003年8月。
    34. 詹森林,民事法理與判決研究(四)消費者保護法專論(2),自版,2006年12月。
    35. 廖義男,土地法制度論集,元照出版,2015年1月。
    36. 廖義男,行政法之基本建置,三民書局,2003年。
    37. 劉宗德,行政法基本原理,學林出版社,1998年8月。
    38. 劉宗德,制度設計型行政法學,元照出版,2009年4月。
    39. 蔡志揚,良心律師交你看穿都更法律陷阱,三采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1年11月初版。
    40. 鄭玉波,民法總則,三民書局,1993年2月修訂九版。
    41. 鄭玉波主編,民法總則論文選輯,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4年7月初版。
    42. 鄭玉波著;黃宗樂修訂,民法物權,三民書局,2012年修訂18版。
    43. 謝在全,民法物權論(上),自版,新學林總經銷,2010年9月修訂五版。
    44. 謝哲勝,財產法專題研究(六),台灣財產法暨經濟法研究協會,2008年11月。

    (德文書籍)
    1. Larenz, Karl: Lehrbuch des Schuldrechts, 1. Band, Allgemeiner Teil, 10. Aufl., C.H. Beck München 1970.
    2. Medicus, Dieter: Schuldrecht I, Allgemeiner Teil, 17.Aufl., C.H. Beck München 2006.
    3. Wieacker, Franz, Privatrechtsgeschichte der Neuzeit, 2. neubearb. Aufl. von 1967, Vandenhoeck & Ruprecht Göttingen 1996.

    二、專書論文
    1. 李建良,論行政法上之意思表示,收錄於「新世紀經濟法制之建構與挑戰─廖義男教授六秩誕辰祝壽論文集」,頁203-254,元照出版公司,2002年9月。
    2. 楊淑文,消費者保護法與民法的分與合─雙軌制立法下的消費者與消費關係,收錄於「民事法與消費者保護」,元照出版,頁151-199, 2011年5月。
    3. 楊崇森,私法自治制度之流弊及其修正,收錄於鄭玉波主編之「民法總則論文選輯」(上),頁101-173,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4年7月。
    4. 詹鎮榮,「保護規範理論之應用—以第三人提起課予義務訴願為中心」鑑定意見,收錄於「訴願專論選輯-訴願新制專論系列之十三」,頁169-209,台北市政府法務局出版,2012年12月。

    三、學位論文
    1. 余明賢,合建契約之研究,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2. 卓輝華,都市更新權利變換制度的委託代理、產權結構與契約關係之研究,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3. 林昕蓉,運用徵收方式實施都市更新之研究—以私人興辦之都市更新事業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4. 洪任遠,都市更新與少數之權利人保護,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5. 張芳清,現行都市更新條例中協議合建之定位與相關法律問題研究,政治大學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6. 麥怡安,我國都市更新權利變換制度之研究-以實施者與土地權利人間權益分配問題為中心,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四、期刊論文
    1. 丁正杰,由臺北高等行政法院一○○年訴字。八八三號判決反思自行劃定都市更新單元之基準-兼論都市更新條例之修法,全國律師,18卷5期,頁52-71,2014年5月。
    2. 王文宇,非典型(商業)契約的漏洞填補─論任意規定與補充解釋的擇用,月旦法學雜誌,164期,頁111-138,2009年1月。
    3. 王珍玲,民眾對國土空間計畫之參與權限, 東海大學法學研究 ,37期,頁97-143 ,2012年8月。
    4. 王珍玲,用地編定變更與法律保留原則,台灣法學雜誌,123期,頁123-126,2009年3月。
    5. 王珍玲,行政計畫與民眾參與─以最高行政法院九十九年度判字第三十號為例,法學新論,27期,頁 63-74 ,2010年12月。
    6. 王珍玲,你家被都更了!你知道嗎?月旦法學雜誌,206期,頁 89-101,2012年7月。
    7. 王珍玲,論都市更新之公共利益─從司法院大法官第七○九號解釋及正當法律程序原則出發,法學新論45期,頁1-16,2013年12月。
    8. 王珍玲,論都市更新地區範圍或更新單元之劃定等相關問題—兼評台北高等行政法院一○○年度訴字第八八三號判決,政大法學評論,130期,頁1-50,2012年12月。
    9. 王進祥,都市更新程序正義與公共利益之檢討—以「文林苑」都更案為例,現代地政,344期,頁122-148 ,2012年10月。
    10. 王澤鑑,損害賠償法的體系、請求權基礎、歸責原則及發展趨勢,月旦法學雜誌, 119 期,頁126-138,2005年3月。
    11. 王澤鑑,舉重明輕、衡平原則與類推適用(上),法令月刊, 47 卷 2 期,頁3-12,1996年2月。
    12. 王澤鑑,舉重明輕、衡平原則與類推適用(下),法令月刊, 47 卷 3 期,頁3-14,1996年3月。
    13. 尤重道,自辦市地重劃公權力介入與私法自治之分際暨爭議處理問題之探討(一),現代地政,342期,頁39-51,2012年4月。
    14. 尤重道,自辦市地重劃公權力介入與私法自治之分際暨爭議處理問題之探討(二),現代地政,343期,頁63-71,2012年7月。
    15. 朱岩,強制締約制度研究,清華法學,2011卷1期,頁62-71,2011年1月。
    16. 何彥陞,土地利用關係與公共利益界定與論證─聚焦於土地使用限制、都市更新與財產權保障,台灣法學雜誌, 226 期 ,頁115-137 ,2013年6月。
    17. 何彥陞,都市更新事業概要之正當程序之制度建議,台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6期,頁22-33,2013年7月。
    18. 何彥陞,都市更新條例的法制議題與修法方向,台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3期,頁12-20 ,2012年9月。
    19. 何彥陞,都市建築強度管制之法制探究─以建蔽率與法定空地為中心,台灣法學雜誌,第 228 期,頁105-117,2013年7月。
    20. 何彥陞,聽證的法律原則與法律效力,台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7期,頁52-62,2013年9月。
    21. 何彥陞;曾義權,都市更新條例中關於不參與權利變換者之現金補償相關判決探析,全國律師,12卷9期,頁115-140,2008年9月。
    22. 李仁淼,都市更新與正當法律程序─大法官釋字第 709 號解釋評析,台灣法學雜誌, 235 期,頁45-54,2013年11月。
    23. 李建良,行政法:第十一講─行政裁量與判斷餘地,月旦法學教室,,298期,頁34-49,2010年12月。
    24. 李建良,行政法:第十二講─公法上權利的概念、理論與運用,月旦法學教室,99期,頁20-40 ,2011年1月。
    25. 李建良,行政法:第三講—公法與私法的區別(上),月旦法學教室,5期,頁38-49 ,2003年3月。
    26. 李建良,行政法:第三講—公法與私法的區別(下),月旦法學教室,6期,頁 47-55 ,2003年4月。
    27. 李建良,行政法:第六講—行政法律關係序說,月旦法學教室,30期,頁44-55,2005年4月。
    28. 李建良,行政法:第四講—行政法的概念與體系,月旦法學教室,18期,頁41-50,2004年4月。
    29. 李建良,行政法思維方法與案例研究─基礎篇(二):基礎案例解析,台灣本土法學雜誌,104期,頁61-80,2008年3月。
    30. 李建良,行政法思維方法與案例研究─基礎篇(一):問題模式與思考層次,台灣本土法學雜誌,103期,頁56-65,2008年2月。
    31. 李建良,行政契約的概念、有效性及行政法上請求權,台灣法學雜誌, 107 期,頁55-74,2008年6月。
    32. 李建良,保護規範理論之思維與應用—行政法院裁判若干問題舉隅,收錄於「2010行政管制與行政爭訟」一書,黃丞儀主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頁249-320(2011年11月)。
    33. 李建良,都市更新的正當行政程序(上)─釋字第709號解釋,台灣法學雜誌,224期,頁44-61,2013年5月。
    34. 李建良,都市更新的正當行政程序(中)─釋字第709號解釋,台灣法學雜誌,228期,頁29-46,2013年 7月。
    35. 李建良,都市更新的正當行政程序(下)─釋字第709號解釋,台灣法學雜誌,229期,頁57-78,2013年8月。
    36. 李建良,論多階段行政處分與多階段行政程序之區辨─兼評最高行政法院96年度判字第1603號判決,中研院法學期刊,第9期,頁271-332,2011年9月。
    37. 李建良,論行政法上之意思表示,收錄於「新世紀經濟法制之建構與挑戰-廖義男教授六秩誕辰祝壽論文集」,頁203-254,2002年9月。
    38. 李惠宗,論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的多重不平等─從體系正義觀點評大法官議決釋字第四八五號解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4期,頁73-86,1999年10月。
    39. 李震山,行政權得依法介入私權爭執之法理基礎,台灣本土法學雜誌, 43 期 ,128-132 頁,2003年2月。
    40. 杜國源,都市更新事業之實踐與問題探討,全國律師,12卷9期,頁79-85 ,2008年9月。
    41. 汪文豪,文林苑案:內政部與北市府間如何「依法過招」?,台灣法學雜誌,198期,頁17-19,2012年4月15日。
    42. 沈冠伶,民事訴訟與行政訴訟之分工與合作(上)─專業審判與權利有效救濟間之選擇,台灣本土法學雜誌,45期,頁19-44,2003年4月。
    43. 沈政雄,都市更新之法律構造與行政訴訟問題探討,全國律師,12卷9期,頁86-102,2008年9月。
    44. 吳從周,互易契約之債權物權化—簡評最高法院九七年台上字第一七二九號判決,台灣法學雜誌,123期,頁194-203,2009年3月。
    45. 卓輝華,權利變換不動產估價作業程序之探討,土地問題研究季刊,9卷1期,頁82-93,2010年3月。
    46. 林元興,亞洲城邦式都市的更新,現代地政,342期,頁27-38 ,2012年4月。
    47. 林元興,東北亞國家的都市更新(一),現代地政,343期,頁94-101,2012年7月。
    48. 林元興,東北亞國家的都市更新(二),現代地政,344期,頁157-170,2012年10月。
    49. 林旺根,土地法第三十四條之一爭議問題及解決,月旦法學雜誌,210期,頁76-106,2012年11月。
    50. 林旺根,以協議合建方式實施都市更新之探討,現代地政,316期,頁36-52,2007年10月。
    51. 林旺根,從文林苑事件談都更法制上面臨的問題,月旦法學雜誌,206期,頁 115-149,2012年7月。
    52. 林旺根,都市更新條例修正草案之根本問題與解決─兼談司法院釋字709 號解釋與修法之對應,台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7期,頁81-101,2013年9月。
    53. 林旺根,都市更新實務爭議問題,全國律師,12卷9期,頁50-78,2008年9月。
    54. 林旺根,現行都市土地整體開發法制之檢討:以比較臺、日市地重劃與區段徵收法制為中心,全國律師,17卷12期,頁54-86,2013年12月。
    55. 林旺根,談我國大樓重建法制之問題,現代地政,344期,頁104-121,2012年10月。
    56. 林旺根,續論土地法第三十四條之一之問題與解決—以處分、變更或設定用益物權之檢討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221期,頁100-141,2013年10月。
    57. 林明昕; 林明鏘; 林旺根; 陳立夫; 蔡志揚,「都市更新與居住正義─從文林苑案談起」座談會會議紀錄,月旦法學雜誌,206期,頁268-297,2012年11月。
    58. 林明鏘,都市更新之公共利益—兼評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709號解釋,台灣法學雜誌,227期,頁120-139,2013年7月。
    59. 林明鏘,都更條例何去何從?─評大法官釋字第709號解釋台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6期,頁52-56,2013年7月。
    60. 林明鏘,對「都更條例」之十點修法意見,全國律師,16 卷11 期,頁36-50,2012 年11 月。
    61. 吳啟賓;林明鏘;李惠宗;陳明燦;楊松齡,「文林苑願不願─都市更新多數利益與少數利益之權衡」研討會記錄,台灣法學雜誌,第 228 期,頁128-134, 2013年7月。
    62. 林誠二,承攬契約中建築物所有權之歸屬,台灣法學雜誌,131期,頁121-127,2009年7月。
    63. 林誠二,再論誠實信用原則與權利濫用禁止原則之機能--最高法院八十八年度台上字第二八一九號,台灣本土法學雜誌,22 期,頁36-61,2001年5月。
    64. 林誠二,論意思表示與法律行為之撤銷,台灣法學雜誌,117期,頁115-120,2008年12月。
    65. 洪大植,都市更新之數則行政法院判決評析(一),現代地政,341期,頁94-99,2012年1月。
    66. 洪大植,都市更新之數則行政法院判決評析(二),現代地政,342期,頁75-91,2012年4月。
    67. 洪任遠,我國都市更新行政訴訟相關爭議與評析,萬國法律,182 期,頁13-25 ,2012年4月。
    68. 洪家殷,行政行為(二)─行政處分:第一講—行政處分之概念與意義,月旦法學教室,38期,頁46-56,2005年12月。
    69. 洪家殷,行政行為(二)─行政處分:第二講—行政處分之種類,月旦法學教室,39期,頁38-49,2006年1月。
    70. 洪家殷,行政處分:第七講─行政處分之撤銷及廢止、補正及轉換、附款,月旦法學教室,49期,頁32-44,2006年11月。
    71. 莊仲甫,從大法官709號解釋看自辦市地重劃問題,土地問題研究季刊,13卷1期,頁78-87,2014年3月。
    72. 翁燕菁,《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的黯然登場─大法官釋字七○九號與經社權利保障,月旦法學雜誌,218 期 ,頁239-246,2013年7月。
    73. 張永健,台灣徵收補償法制一甲子—三種不同制度,相同結果?台灣法學雜誌, 218 期,頁22-42,2013年2月。
    74. 張杏端,都市更新合建契約結合權利變換法律效力之探討,全國律師,15卷11期,頁13-31,2011年11月。
    75. 張杏端,都市更新修法三大重要課題之探討,台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3期,頁46-64 ,2012年9月。
    76. 張雨新,從實務面看變更都市更新計畫之法規適用問題─以台北市的經驗為例,全國律師,12卷9期,頁186-192,2008年9月。
    77. 許宗力,基本權利:第六講—基本權的保障與限制(上),月旦法學教室,11期,頁64-75,2003年9月。
    78. 許宗力,基本權利:第六講—基本權的保障與限制(下),月旦法學教室,14期,頁50-60,2003年12月。
    79. 許育典,從釋字第七○九號評析都更案正當程序的憲法爭議:針對「選擇性依法行政」的個案反思,月旦裁判時報,23期,頁74-83,2013年10月。
    80. 許登科,釋字第七○九號解釋釋放之訊息與延伸思考,月旦裁判時報,23期,頁84-109,2013年10月。
    81. 郭鳴,強制締約制度基本問題,廈門大學法律評論,14期,頁36-61,2007年12月。
    82. 陳立夫,共有土地及建築改良物之處分:土地法第34條之1(上),臺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1期,頁129-141,2012年4月。
    83. 陳立夫,共有土地及建築改良物之處分:土地法第34條之1(下),臺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2期,頁83-96,2012年6月。
    84. 陳立夫,我國之容積移轉制度,月旦法學教室,17期,頁42-43 ,2004年3月。
    85. 陳立夫,我國權利變換方式之都市更新事業制度,全國律師,12卷9期,頁40-49,2008年9月。
    86. 陳立夫,析論我國土地徵收法制上之爭議問題,台灣土地研究,11卷1期,頁1-35,2008年5月。
    87. 陳立夫,都市更新與土地徵收—釋都市更新條例第二五條之一修正條文,台灣本土法學雜誌,73期,頁115-121,2005年8月。
    88. 陳立夫,都市計畫之法律性質,台灣本土法學雜誌,50期,頁 139-146 ,2003年9月。
    89. 陳立夫,權利變換方式之都市更新與土地權利人之同意,台灣本土法學雜誌, 88 期,頁155-161,2006年11月。
    90. 陳立夫;蔡志揚;丁致成;林明鏘;趙子元;陳玉霖,「都市更新事業計畫之正當程序之制度建議」會議紀錄,台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6期,頁34-51,2013年7月。
    91. 陳仲嶙,圈地惡法立即停止:對私用徵收的憲法批判,台灣法學雜誌,159期,頁9-15,2010年9月。
    92. 陳仲嶙,審視都市更新條例的合憲性─從審查標準之選擇與運用為司法院釋字第七○九號補述,月旦法學雜誌,219 期 ,頁80-101,2013年8月。
    93. 陳仲嶙,徵收之憲法拘束:以「私用徵收」的違憲審查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40卷3期,頁1029-1088,2011年9月。
    94. 陳自強, 台灣民法百年─以財產法之修正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 186 期,頁99-129 ,2010年11月。
    95. 陳自強,契約責任之歸責事由,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41卷1期 ,頁71-131,2012年3月。
    96. 陳自強,主給付義務以外其他義務違反之契約解除,東吳法律學報,23卷4期,頁43-88 ,2012年4月。
    97. 陳自強,債務不履行方法論之再出發(上)─契約不履行法律原則之形成,月旦法學雜誌,第208期,頁170-185,2012年9月。
    98. 陳自強,債務不履行方法論之再出發(下)─繼受觀點與契約拘束力,月旦法學雜誌,第209期,頁158-176 ,2012年10月。
    99. 陳忠五,定型化契約條款的規範依據與管制方法─最高法院100年度臺上字第1635號判決評釋,台灣法學雜誌,197期,頁9-20,2012年4月。
    100. 陳東良,都更權利變換法律性質之爭議─以土增稅及契稅優惠為中心,稅務旬刊,2230期,頁19-23,2013年9月。
    101. 陳明燦,公共利益與財產權保障─兼論我國《都市更新條例(草案)》,國會月刊,40卷10期,頁38-58,2012年10月。
    102. 陳明燦,住民與都市計畫變更,月旦法學教室,71期,頁26-27 ,2008年9月。
    103. 陳明燦,我國土地徵收條例修正草案之評析─以財產權保障觀點為中心,台北大學法學論叢,85期,頁1-42,2013年3月。
    104. 陳明燦,我國都市更新之權利變換制度,月旦法學教室,57期,頁24-25,2007年7月。
    105. 陳明燦,我國都市更新權利變換權利價值估定之法制分析—簡論最高行政法院101年度判字第534號判決,台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6期,頁133-147,2013年7月。
    106. 陳明燦;郭宏榮;王珍玲;蔡志揚;謝登武;鄭安廷,「聽證的準備與進行、難題」會議記錄,台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7期,頁63-80,2013年9月。
    107. 陳春生;何彥陞;林明鏘;董保城;羅傳賢,「聽證的法律原則與法律效力」會議記錄,台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7期,頁33-51,2013年9月。
    108. 陳英鈐,國家對民辦都更的擔保責任,月旦法學教室,118期,頁6-8,2012年8月。
    109. 陳榮隆,互動而成之新物權通則及所有權,月旦法學雜誌,168期,頁5-41,2009年5月。
    110. 陳榮隆,部分共有人出賣共有物之效力─評最高法院八九年度台上四四○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18期,頁57-69,2001年1月。
    111. 陳聰富,社會問題與契約管制的界限,月旦法學雜誌,134期,頁82-93,2006年7月。
    112. 陳聰富,契約自由與定型化契約的管制,月旦法學雜誌,91期,頁51-62,2002年12月。
    113. 傅玲靜,都市更新正當程式之解構與再建構,月旦法學雜誌,228 期 ,頁189-208,2014年5月。
    114. 游振輝,都市更新權利變換合理估價機制之探討,全國律師,12卷9期,頁103-114,2008年9月。
    115. 程明修,契約自由與國家之保護義務,憲政時代,30卷2期,頁195-227,2004年10月。
    116. 程明修,課予義務訴訟與一般給付訴訟間選擇之爭議問題分析,台灣本土法學雜誌,88期,頁 50-70 ,2006年11月。
    117. 黃立,契約自由的限制,月旦法學雜誌, 125 期,頁5-22 ,2005年9月。
    118. 黃茂榮,委任(上),植根雜誌,25卷1期,頁1-21,2009年1月。
    119. 黃茂榮,委任(下),植根雜誌,25卷2期,頁41-55,2009年2月。
    120. 黃昭閔,剖析市地重劃土地分配問題,全國律師,17卷12期,頁46-53,2013年12月。
    121. 黃俊杰,行政立法系列:第一講─法規命令,月旦法學教室,82期,頁51-65,2009年8月。
    122. 黃俊杰,行政立法系列:第二講─行政規則,月旦法學教室,83期,頁53-62, 2009年9月。
    123. 黃俊杰,行政法實務講座:第七講─公法上金錢給付義務執行之要件,月旦法學教室,104期,頁34-43,2011年6月。
    124. 黃俊杰,行政計劃與權利保護─評釋字第五九九號解釋,月旦法學雜誌,123期,頁232-239 ,2005年8月。
    125. 黃俊杰,行政機關之事實行為,月旦法學教室,84期,頁8-9,2009年10月。
    126. 黃虹霞,公寓大廈之重建,由海砂屋重建個案談起─文林苑案相關之都市更新條例第36條規定之比較,萬國法律184期,頁60-67,2012年8月。
    127. 黃國昌,意思表示錯誤理論之檢討─民法第八八條過失概念的相對化,台灣本土法學雜誌,43期,頁1-12,2003年2月。
    128. 黃國益,從「行政處分對民事法院的拘束效力」思考先決問題在訴訟審理程序之解決模式,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15期,頁231-279,2004年4月。
    129. 楊松齡,市價補償即為公平?─論徵收補償之地價基準,台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3期,頁79-85,2012年9月。
    130. 楊松齡;卓輝華,從產權分離探討都市更新之激勵機制,台灣土地研究,14卷1期,頁1-28,2011年5月。
    131. 楊松齡;何彥陞;金家禾;鄭安廷;戴秀雄;黃昭閔,「都市更新事業概要之正當程序之制度建議」會議紀錄,台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6期,頁3-21,2013年7月。
    132. 楊淑文,定型化契約之管制與契約自由─德國與我國法制發展之比較分析,政大法學評論,132期,頁163-214,2013年4月。
    133. 溫俊富,土地法第三十四條之一之省思─以共有不動產之處分為中心, 銘傳大學法學論叢, 17 期,頁63-102,2012年6月。
    134. 溫俊富,多數共有人處分共有不動產權限之定性,台灣法學雜誌, 217 期,頁1-11,2013年2月。
    135. 溫豐文,土地法第34條之1第1項的適用問題,現代地政,340期,頁63-66,2011年11月。
    136. 溫豐文,共有不動產之管理與處分,現代地政,344期,頁89-93,2012年10月。
    137. 溫豐文,出讓公寓大廈區分所有房地等/最高院100台上248,台灣法學雜誌,190期,頁239-241,2011年12月。
    138. 溫豐文,區分所有建築物物權構造之解析,月旦法學雜誌,168期,頁42-54,2009年5月。
    139. 溫豐文,區分所有權─民法物權編修正草案之評析,台灣本土法學雜誌,90期,頁119-132,2007年1月。
    140. 溫豐文,論公寓大廈規約,法令月刊,47卷9期,頁10-13,1996年9月。
    141. 溫豐文,論共有物之管理,台灣法學雜誌,135期,頁92-101,2009年9月。
    142. 溫豐文,論區分所有權人會議,法令月刊,46卷11期,頁7-11,1995年11月。
    143. 詹森林,台灣民法解釋之學說與實務,月旦民商法雜誌,30 期,頁5-22,2010年12月。
    144. 詹森林;魏大喨,最高法院裁判與民事契約法之發展,最高法院九十九年度民事學術暨債法施行八十週年研討會,台灣法學雜誌,177期,頁89-105,2011年6月。
    145. 詹森林,非典型契約之基本問題,月旦法學雜誌,27期,頁 22-31,1997年8月。
    146. 詹順貴,給一個說法/大鯨魚壓死小蝦米?在野法潮, 21 期,頁10-12,2014年4月。
    147. 詹鎮榮,「保護規範理論之應用—以第三人提起課予義務訴願為中心」鑑定意見,收錄於訴願專論選輯-訴願新制專論系列之十三」,頁169-209,台北市政府法務局出版,2012年12月。
    148. 劉宗榮,委建及合建房屋產權之歸屬暨糾紛之防止,台灣大學法學論叢,6卷2期,頁329-346,1977年6月。
    149. 劉宗德,公私協力與自主規制之公法學理論,月旦法學雜誌,217期,頁42-62,2013年6月。
    150. 劉宗德,行政上法執行制度之合法性論議,月旦法學雜誌,225期,頁103-129,2014年2月。
    151. 劉宗德,台灣環境影響評估制度之現狀與發展,月旦法學雜誌,213期,頁 5-38,2013年2月。
    152. 潘欣榮,都市更新事業計畫中權利變換計畫法律性質之研究,全國律師,15卷7期,頁94-112 ,2011年7月。
    153. 蔡志揚,自辦市地重劃的美麗與哀愁,全國律師,17卷12期,頁8-13,2013年12月。
    154. 蔡志揚,從「文林苑」案看「都市更新條例」修法,月旦法學雜誌,206期,頁 102-114,2012年7月。
    155. 蔡志揚,都市更新「老舊」建物的認定問題(台北高等行政法院100年度訴字第883號判決案例介析),現代營建,387期,頁 37-45,2012年3月。
    156. 蔡志揚,都市更新公共利益與財產權保障限度之本質,台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3期,頁218-228,2012年9月。
    157. 蔡志揚,都市更新事業計畫正當程序之制度建構—以釋字第709號解釋為中心,台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6期,頁109-119,2013年7月。
    158. 蔡志揚,都市更新事業計畫同意書法律效力之研究,全國律師,15卷11期,頁32-44,2011年11月。
    159. 蔡志揚,都市更新事業概要程序之重新定位─ 評釋字第七○九號解釋,月旦裁判時報,23期,頁110-120,2013年10月。
    160. 蔡志揚,都市更新的「魔法」!?─多數決(暴力?)與少數保障(釘子戶?)間的拔河,全國律師,12卷9期,頁10-14,2008年9月。
    161. 蔡志揚,都市更新權利變換「事前」程序保障不足與「事後」救濟之障礙,台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2卷1期,頁147-161,2014年4月。
    162. 蔡宗珍,惡行亦或惡法?─文林苑都更爭議的省思,台灣法學雜誌,198期,頁1-4,2012年4月15日。
    163. 蔡明誠,區分所有建築物之專有部分與分管契約─最高法院九十九年度台上字第一一五○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13期,頁28-35,2012年2月。
    164. 蔡茂寅,公法宏觀視角下的都市更新芻議,月旦法學教室,118期,頁83-91,2012年8月。
    165. 盧宗成;何彥陞,以「公共利益」觀點探討都市更新條例「多數決」精神之妥適性,現代營建,399期,頁10-23,2013年3月。
    166. 戴秀雄,淺談都市計畫的幾個特性及其衍生的疑問,全國律師,16 卷11 期,頁10-21,2012年11月。
    167. 謝哲勝,契約自治與管制,月旦法學雜誌, 125 期,頁23-30,2005年9月。
    168. 邊泰明;黃泳涵,信任與都市更新參與意願之研究,都市與計畫,40卷1期,頁1-29,2013年3月。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9996102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961020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102001.pdf3825KbAdobe PDF2292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