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48/144635 (79%)
Visitors : 51623681      Online Users : 57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6004


    Title: 中華民國外交危機中發言系統與記者應對研究 :以廣大興事件為例
    The Research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pokesmen System and Journalists during Diplomatic Crisis of Republic of China -- A Case Study of Guang Da Xing No. 28 Incident
    Authors: 蔡又晴
    Tsai, Yuching
    Contributors: 黃奎博
    蔡又晴
    Tsai, Yuching
    Keywords: 廣大興
    發言人
    危機處理
    外交危機
    Date: 2018
    Issue Date: 2018-03-02 11:02:37 (UTC+8)
    Abstract: 外交是內政的延伸,外交危機一旦發生,國家內部民意輿論的支持格外重要。中華民國的發言系統相對於美國,其實較為簡單,主要分為主導外交的總統,跟轄管外交部的行政院,以及外交部本身三大系統,不過發言系統發言的對象,除了針對外國政府之外,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對內發言,一旦發言得當,不但能夠凝聚國內民心士氣,同時也可以塑造輿論力量,來做為對外談判的籌碼。因此政府發言系統在傳遞訊息過程當中,就不可能忽略掉傳播媒體的功能,所有政府訊息都需要經過媒體採訪剪輯才能成為有效可靠的訊息,這些訊息又是通過記者書寫拍攝才能形成,因此了解政府發言系統與記者之間的溝通渠道就顯得格外重要,這兩者之間因為專業領域與目標取向的不同,其實常常會有溝通上的障礙,本文就是希望藉由對於政府官員的深度訪談,以及對記者訪談與問卷調查,來了解政府發言單位在發言上的優缺點。

    本文第二章首先對中華民國對外發言體系進行梳理,分別整理出了總統府、行政院跟外交部三大外交系統的發言管道與方式,釐清三者的關係,並且說明與記者接觸的方式,與傳達新聞的模式,最後並且與美國總統府白宮的媒體管道做了簡單比較,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作為世界第一大國的美國,應對於頻繁複雜的外交狀況,因此有非常多元的外交發言管道跟接待媒體的單位,對比起來,台灣政府的準備明顯有落差,分工也不夠清楚。

    第三章為針對中華民國外交發言系統,以這次廣大興事件當中,外交系統內幕的處理過程以及反思,佐以四家媒體(兩家電視台跟兩家紙媒)進行分析,主要以時任總統府發言人李佳霏、行政院發言人鄭麗文以及法務部發言人陳明堂做深入訪談,來了解政府當時的運作。當中可以發現媒體的新聞量隨著新聞爭議不斷增加,但是在新聞爆炸性增加的時刻,因為情況複雜加上負責回應的政府單位過多,訊息回應一度混亂,後來才在總統府的指揮下逐漸回到體系,尤其在各個單位授權情況不一的情形下,回應方式軟硬有別,發言人之間對記者生態的瞭解差異,也影響記者獲得資訊的速度與質量,導致外交發言單位一度淪為被檢討的對象,無力整合國人,齊心對外,另外在發言的場合以及時機方面,因為許多發言人並不夠了解媒體生態,導致太過擁擠,甚至記者會設備出現狀況,都會讓傳達政府訊息的宗旨大打折扣。

    第四章是由電視台跟報紙媒體記者做民調以及深度訪談,來了解記者對於這次廣大興事件當中,各大發言系統的發言人以及首長的表現,當中有兩個影響評分的重要因素,第一是是否有媒體經驗?第二是發言人所屬單位當中,是否有從基層跟長期培養發言人的制度?像是總統府發言人李佳霏就憑藉著長期的媒體實務經驗,在外交危機發生時,能夠迅速回應記者的需求而廣獲好評,另外一位法務部發言人陳明堂,則是因為法務部本身從基層就設置發言人系統,並且對記者需要十分敏感,因此回應媒體也往往能獲得一針見血的功效。

    最後的結論則是基於以上兩章的統整經驗,得出三大結論,第一是必須盡速建立外交專業發言人的訓練管道,因為外交事件往往都是緊急突發而且很重大,發言人負責聯繫外界與部內訊息,如果沒有長時間的訓練跟培養,而維持現在輪流擔任的方式,對於培養發言人是十分不足夠的。

    再來是必須確立外交事件當中,行政立法單位的分責,不同單位之間如果授權不同,那回應很可能口徑就不一致,這樣流出的訊息不但無法讓人信服,更容易讓外界見縫插針,第三是建立外交危機時,外交發言系統與媒體互動的標準程,官僚系統明顯對於記者的日常工作節奏不夠清楚,因此往往提供訊息或回答問題的時間,會有與發稿節奏不一的情況,這些都是在外交危機當中,容易引發更多批評的地方。
    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 官方出版品

    《中華民國憲法》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行政院組織法》

    二、 專書

    丁海宴《新聞發言人與媒體:溝通策略與技巧》,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
    王浦劬,《政治學基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台北市政府發言人室,《市政新聞聯繫手冊》,台北:台北市政府,2010年。
    吳 定,《公共政策》,台北:華視文化,1996年。
    吳 定,《政策管理》,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吳宜蓁,《危機傳播:公共關係與語藝觀點的論點與實證》,臺北:五南,2002年。
    吳芝儀,李奉儒譯,《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圖書,1995年。
    吳 恕,<淺談政府發言人>,《實踐》,812期,頁32-37,1991年。
    李振昌譯,迪克‧莫理斯著,《新君王論》,臺北:聯經,2000年。
    杜江主編,《新聞發言人理論與實務》,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年。
    汪興明、李希光主編,《政府發言人15講》,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
    周育仁,《政治學新論》,臺北:翰蘆圖書公司,2002年。
    周鴻鋒主編,《政治傳播學概論》,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5年。
    林文益譯,Brian McNair著,《政治傳播學》,臺北:風雲論壇,2001年。
    林靜伶、吳宜蓁、黃懿慧,《公共關係》,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6年。
    林靜伶、吳宜蓁、黃懿慧編著,《公共關係》,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6年。
    邵培仁主編,《政治傳播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1年。
    邱昌泰,《公共管理》,臺北:智勝文化,2010年。
    姚惠忠,《公關基本教練》,臺北:威肯公關顧問,2004年。
    美國在台協會文化新聞組譯,Marguerite H. Sullivan著,《新聞辦公室工作手冊》,美國在台協會文化新聞組出版,2004年。
    郎勁松,《發言人系列教材:新聞發言人實務》,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年。
    倪炎元,《公關政治學》,臺北:商週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2009年。
    孫秀蕙,《公共關係:理論、策略與研究實例》,臺北:正中書局,2009年。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局編,《政府新聞發佈工作手冊》,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7年。
    彭 芸,《政治傳播-理論與實務》,台北:巨流圖書,1986年。
    彭 芸,《新媒介與政治》,臺北:五南,2001年。
    湯濱譯,Cutlip, Scott M.、 Center, Allen. H. & Broom, Glen M.著,《有效公共關係 (Effective Public Relations) 》第6版,臺北:五南,1991年。
    鈕則勳,《競選傳播策略:理論與實務》,臺北:韋伯,2002年。
    黃炳喜、馮志能,《新時代的為官之道》,台北:商周,城邦文化出版社,2011年。
    劉建明編,《宣傳輿論學大辭典》,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2年。
    樓榕嬌,《美國總統記者會功能運作之研究》,臺北:黎明文化,1986年。
    潘家慶,《發展中的傳播媒介》,台北:帕米爾書店,1987年。
    韓應寧譯,Fink著,《危機管理》,臺北:天下,1988年。
    翟崢,《現代美國白宮政治傳播體系(1897-2009)》,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2年。

    三、 期刊論文

    李美惠。<黃輝珍接下新聞局勇氣十足>。《商業周刊》,第815期,2003年,頁31。
    佟霏、楊欣。<關於實施網路發言人制度的幾點思考>。《今傳媒》,2010卷3期。2010年,頁49-51。
    武霞。<論公共危機中政府形象面臨的挑戰及救濟途徑>。《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10卷第6期。2008年,頁508。
    胡光夏。<軍事發言人角色之研究:以國軍軍事發言人室為例>。《軍事社會科學學刊》,研究專輯。2001年,頁75-94。
    孫秀慧。<公關理論中的雙向對等式溝通模式再省思>。《廣告學研究》,五期。1991年,頁185-201。
    徐建太、楊欣。<對我國網路新聞發人制度的思考>。《新聞愛好者》,2010卷2A期。2010年,頁10-11。
    徐蕙萍。<中共建立三級新聞發言人制度探析>。《復興崗學報》,84期。2005年,頁1-23。
    張作錦。<政府和媒體的關係:並檢視政府機構發言人的功能>。《報學》,第8卷,第4期。1991年,頁6-7。
    張曉磊、楊術。<從政治學角度比較公共行政與公共管理>。《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卷第2期。2006年,頁1-2。
    譚志強。〈中國大陸政府發言人制度簡介〉,《報學》,第8卷,第4期。1991年,頁30-36。

    四、 碩博士畢業論文

    王興田。《政府危機傳播之研究:以八掌溪事件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田志剛。《新聞記者與消息來源互動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議會記者與議員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朱沛淳。《候選人競選期間危機傳播策略之研究:以2005 年彰化縣長選舉為例》,大葉大學人力資源暨公共關係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江孟穎。《首長形象建構之研究—以臺北市與高雄市政府新聞稿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邢縱仁。《臺北市政府公關新聞稿塑造首長形象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1年。
    周靜珩。《臺灣省政府主要機構兼代發言人的角色認知與其處理新聞態度的關聯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林淑儀。《應用 ZMET 技術強化政府機構公關室的媒體關係經營之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倪浩宸。《政府發言人形象與可信度研究:政治線記者之觀點》
    ,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張正傑。《危機情境、危機反應策略與策略效果:以臺北市政府「捷運掀頭皮事件」與「邱小妹醫療人球事件」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張定瑜。《國軍媒體關係策略研究:以軍事發言人室為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張紋誠。《政府公共關係研究:經合會和農復會之個案分析》,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許家銓。《政黨發言人與新聞媒體記者互動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黃威雄。《國軍危機傳播策略與媒體效能研究:以陸航0403飛安事件為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王韻菁。《政治傳播中政府發言人功能之研究--以台北市政府為例(2006-2010)》,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11年。
    蔡宸綾。《危機時期政府發言人表現之研究:以2009年八八水災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鄭國翔。《國軍危機新聞發言處理應變制度研究:以海軍發言人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謝青宏。《政府危機傳播之研究:以臺北市政府SARS危機傳播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柯金儀。《政治與傳播-高雄市政府新聞處傳播功能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五、報紙

    《聯合報》
    《中國時報》
    《蘋果日報》
    《自由時報》

    貳、英文部分

    一、 專書

    Baskin, O. W., Aronoff, C. E. (1988),” Public Relations: the Profession and the Practice”, Iowa: W.C. Brown.
    Bendor, J. (1988),”Review Article: Formal Models of Bureaucracy”,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pp353-95.
    Benoit, W. L. (1995),” Accounts, Excuses and Apologies: A Theory of Imagine Restoration”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Benoit, W. L. (1997), “Image Repair Discourse and Crisis Communication”,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23:2, pp177-86.
    Bloom, M. (1973),” Public Relations and Presidential Campaigns”, New York: Thomas Crowell.
    Boddy, R., Crotty, J. (1975),”Class Conflict and Macro-Policy: The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 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 ’, 7, pp 1-19.
    Buchanan, J. M. et al (1978),” The Economics of Politics”, London: Institute of Economic Affairs.
    Coombs, W. T. (1999),”Ongoing Crisis Communication”, London: Sage.
    Denton, R. E., Woodward, G. C. (1990),”Political Communication in America”, New York: Praeger.
    Easton, D. (1965),”A System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agen, R. (1966),”Politics and Communications”, Boston: Little Brown.
    Fearn-Banks, K. (1996),” Crisis Communications: A Casebook Approac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
    Fink, S. (1986),”Crisis Management: Planning for the Inevitable”, New-ark, NJ: Amacom.
    Friedrich, C. J. (1963),”Man and His Government”, NY: McGraw-Hill.
    Grunig, J. E., Hunt, T. (1984),”Managing Public Relations”, NY: CBS College Publishing.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99922006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922006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200601.pdf2103KbAdobe PDF2466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