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16000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822/144841 (79%)
造访人次 : 51768139      在线人数 : 56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6000


    题名: 殖民地臺灣「童心主義」的移植與變貌 ——以日治時期新文學運動中的兒童形象為中心(1914-1943)
    The Acceptance and the Adaptation of Doshinism in Colonial Taiwan—Along the Image of the Child in Taiwanese New Literature(1914-1943)
    作者: 陳雨柔
    贡献者: 吳佩珍
    陳雨柔
    关键词: 大正民主
    日本童心主義
    日治時期兒童文學
    臺灣新文學
    日期: 2018
    上传时间: 2018-03-02 11:01:37 (UTC+8)
    摘要: 以1918年7月發刊的《赤鳥》雜誌為中心,日本「童心主義」思潮作為大正民主思想運動的一支,是藉由翻譯與轉化西方浪漫主義兒童觀,以「尊重兒童心性」(即「天真無邪」)與「兒童文學的現代化」反思明治期以來「富國強兵」、「殖產興業」的主流價值體系。殖民地臺灣對「童心主義」思潮的接收,分為兩個階段:一是隨著「新臺灣教育令」(1922)的頒布,在《臺灣教育》與《第一教育》等刊物中,臺日知識分子透過引介《赤鳥》的藝術教育思潮,反思殖民地偏重知性的教育體制與軍國主義論述。另一方面,尊重兒童個性、將兒童視為現代個人的主張以日語傳播來臺,使得兒童文化界在「少國民」的主流論述之外,「天真無邪」的兒童想像漸次成形。上述作為殖民地臺灣兒童觀遞變的歷史文脈,本文的第二部份將以臺灣新文學運動中的日語小說為例,說明日語創作世代如何以「天真的政治」作為小說敘事的新媒介。在三〇年代,楊逵、翁鬧與巫永福分別透過寫實主義與現代主義技法,接合「天真無邪」的去政治性與普羅文學的批判性。至四〇年代,濱田隼雄、龍瑛宗與呂赫若的作品,則顯示「天真無邪」的政治效果趨於兩極化,既服膺法西斯美學的崇高性,又是迴避戰爭意識形態的敘事策略。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中日文文獻

    (一)史料、文獻

    《臺灣日日新報》(1896-1944)
    《學友》(1919)
    《臺灣教育》(參考1914-1931年)
    《臺灣民報》(參考1924-1928年)
    小川未明,《赤い船 : おとぎばなし集》序文,東京:京文堂(1910年)。
    巖谷小波,《桃太郎主義の教育》,東亜堂書房(1915年)。
    宇井英,《臺湾昔噺》,臺灣日日新報社(1916年5月)。
    英塘翠,「生蕃御伽噺」系列,《臺灣愛國婦人》77號86號(1915年2月至1916年1月)。
    西岡英夫,《科外読本 臺湾れきし噺》,臺灣日日新報社(1917年3月)。
    西岡塘翠,〈小父さんが申ます〉,《婦人與家庭》2卷6號(1920年6月)。
    巖谷小波,《我が五十年》,東亞堂(1920年)。
    西岡英夫,〈童話行腳所感 台中州下を旅して(上)、(中)、(下)〉,《第一教育》11卷6號-8號(1932年6月-9月)。
    西岡英夫,〈臺湾に於ける小波先生(一)〉,《童話研究》15卷5號(1935年10月1日)。
    《赤い鳥》創刊號(1918年7月)。
    《今村義夫遺稿集》,臺南市:今村義夫遺稿集刊行會(1926年11月15日)。
    上森大輔,〈童話研究的邊線〉(一)-(三),《第一教育》9卷5號-7號(1930年5月14日、7月10日、8月9日)。
    見藤村作編,《日本文学大辞典》3,東京:新潮社(1935年)。
    中島俊男,〈小川未明氏論〉,《童心》3期(1935年4月)。
    林克敏,〈《臺灣新文學》創刊號讀後感〉,《新文學月報》1期(1936年2月6日)。
    郭水潭,〈文學雜感(節錄)——關於翁鬧氏的〈羅漢腳〉〉,《新文學月報》2號(1936年3月2日)。
    徐瓊二,〈《臺新》讀後感〉,《新文學月報》2號(1936年3月2日)。
    陳梅溪,〈創刊號讀後感〉,《新文學月報》2號(1936年3月2日)。
    藤原泉三郎,〈無顧忌的評論——《臺灣新文學》創刊號作品評論〉,《臺灣新文學》1卷2號(1936年3月3日)。
    河崎寬康,〈關於臺灣的文藝運動之若干問題〉,《臺灣新文學》1卷2號(1936年3月3日)。
    莊培初,〈從所讀的小說談起——由臺新創刊號至八月號止(節錄)〉,《臺灣新文學》1卷8號(1936年9月19日)。
    淵田五郎,〈臺灣の兒童文化運動點描〉,《兒童街》2卷1期(1940年9月)。
    濱田隼雄,〈庄司總一氏の『陳夫人』について〉,《臺灣時報》(1941年5月)。
    濱田隼雄、龍瑛宗、西川滿,〈鼎談〉,《文藝臺灣》4卷3號(1942年6月20日)。
    〈文化彈〉,《文藝臺灣》4卷2號(1942年5月)。
    黃得時,〈輓近の台湾文学運動史〉,《臺灣文學》2卷4號(1942年10月19日)。
    張文環,〈茨の道は続く〉,《興南新聞》(1943年8月16日)。
    張文環,〈私の文学する心〉,《臺灣時報》(1943年9月15日)。
    北原白秋,〈童謠私觀〉,收錄於《綠的觸角》復刻叢書,東京:久山社(1987年11月)。

    (二)文本

    吉川精馬,〈續無人島探險〉,《學友》1卷1-3號,臺北:學友雜誌社(1919年1月-3月)。
    吉川精馬,〈海峽の秘密〉《學友》1卷4-6號(1919年4月-6月)。
    吉川精馬,〈南極探險〉《學友》1卷7-9號(1919年7月-9月)。
    英塘翠,〈尊さ記念品〉,《學友》1卷4號至6號(1919年4月-6月)。
    英塘翠,〈人ちがひ〉, 《學友》1卷7號至9號、11號(1919年7月-9月、11月)。
    張文環,〈過重〉,《臺灣新文學》1卷1號,臺中州:臺灣新文學社(1935年12月)。
    楊逵,〈水牛〉,《臺灣新文學》1卷1號(1935年12月)。
    楊建文,〈鬼征伐〉,《臺灣新文學》1卷9號(1936年11月)。
    翁鬧,〈羅漢腳〉,《臺灣新文學》1卷1號(1935年12月)。
    巫永福,〈眠い春杏〉,《臺灣文藝》3卷2號,臺北:臺灣文藝聯盟(1936年1月)。
    巫永福著、謝惠貞譯,〈愛睏的春杏〉,《文學台灣》64期,高雄:文學臺灣雜誌(2007年10月)。
    濱田隼雄,〈蝙翅〉,原載於《臺灣文學集》,大阪屋號書店(1942年8月)。
    龍瑛宗,〈蓮霧の庭〉,《臺灣文學》3卷3期,臺北:啟文社(1943年7月)。
    龍瑛宗,〈蟬〉,《臺灣文學》3卷3期(1943年7月3日)。
    龍瑛宗,〈歌〉,《臺灣文藝》2卷1號,臺北:臺灣文學奉公會(1945年1月5日)。
    呂赫若,〈玉蘭花〉,《臺灣文學》4卷1號(1943年12月)。

    二、選集、全集與復刻

    池田敏雄、莊楊林編,《臺灣新文學雜誌叢刊》,臺北:東方(1981年)。
    葉石濤編譯,《台灣文學集 1:日本作品選集》,高雄市:春暉(1996年8月)。
    陳藻香、許俊雅編譯,《翁鬧作品選集》,彰化:彰縣文化(1997年)。
    橫光利一著、黃玉燕譯,《春天坐馬車來》, 臺北: 桂冠(2000年11月)。
    彭小妍主編,《楊逵全集 第四卷.小說卷(Ⅰ)》,臺北:文化保存籌備處(2001年6月)。
    彭小妍主編,《楊逵全集 第五卷.小說卷(Ⅱ)》,臺北:文化保存籌備處(2001年6月)。
    陳萬益編、陳千武譯,《張文環全集 隨筆集(一) 卷6》, 臺中:中縣文化(2002年3月)。
    陳萬益編、陳千武譯,《張文環全集.卷1》,臺中:中縣文化(2002年3月)。
    呂赫若著、鍾瑞芳譯,《呂赫若日記(1942-1944)中譯本》,台北:印刻(2004年12月)。
    《日治時期台灣文學評論集(雜誌篇)第一冊》, 臺南:台灣文學館(2006年)。
    《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第三冊》, 臺南:台灣文學館(2006年)。
    林至潔譯,《呂赫若小說全集(下)》,臺北:INK印刻(2006年3月)。
    陳萬益主編、葉笛譯,《龍瑛宗全集 中文卷第二冊 小說集2》,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11月)。
    陳萬益主編、陳千武譯,《龍瑛宗全集 中文卷第六冊 詩.劇本.隨筆集1》,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11月)。
    中島利郎、河原功編,《日本統治期台灣文學 日本人作家作品集 第二卷》,東京:綠蔭書房(2008年3月,2刷)。
    中島利郎、河原功編,《日本統治期台灣文學 日本人作家作品集 第四卷》,東京:綠蔭書房(2008年3月,2刷)。

    三、專書

    宇野浩二,《遠方の思出》,東京:昭和書房(1941年)。
    內山憲尚,《日本口演童話史》,文化書房博文社(1972年)。
    Peter James Coveney著;高田賢一、関宮子等譯,《子どものイメージ:文学における「無垢」の変遷》,東京:紀伊國屋書店(1979年)。
    桑原三郎,《「赤い鳥」の時代——大正の児童文学》,東京:慶応通信(1983年3月再版)。
    佐藤通雅,《北原白秋——大正期童謠とその展開》,東京:大日本図書(1987年12月)。
    中野光、志村鏡一郎編,《教育思想史》,東京:有斐閣(1989年2月28日初版13刷)。
    藤井省三,《エロシェンコの都市物語:1920年代東京.上海.北京》,東京:みすず書房(1989年4月)。
    市古貞次編,《增訂版 日本文学全史》,東京:學燈社(1994年7月2版)。
    黃惠禎,《楊逵及其作品研究》,臺北:麥田(1994年)。
    垂水千惠,《呂赫若研究—1943年までの分析を中心として》,東京:風間書房(2002年2月)。
    許佩賢,《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臺北:遠流(2005年3月)。
    中島利郎編著,《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学小事典》,東京:綠蔭書房(2005年6月)。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麥田(2005年)。
    游珮芸,《日治時期臺灣的兒童文化》,臺北:玉山社(2007年1月)。
    竹中信子著、蔡龍保譯,《日治臺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臺灣(明治篇 1895-1911)》,臺北:時報文化(2007年)。
    河原和枝,《子ども観の近代:『赤い鳥』と『童心』の理想》,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07年11月,再版)。
    松尾直太,《濱田隼雄研究——文學創作於臺灣(1940-1945)》,臺南市立圖書館(2007年12月)。
    《廣辭苑》第六版,東京:岩波書店(2008年)。
    柳書琴,《荊棘之道: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臺北:聯經(2009年5月)。
    阮斐娜著、吳佩珍譯,《帝國的太陽下》,臺北:麥田(2010年9月)。
    許俊雅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0,呂赫若》,臺南:臺灣文學館(2011年3月)。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2011年10月)。
    梅家玲,《從少年中國到少年臺灣:二十世紀中文小說的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臺北:麥田(2012年11月15日)。
    久米依子,《「少女小說」の生成》,東京:青弓社(2013年6月)。
    柄谷行人著、吳佩珍譯,《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臺北:麥田(2017年12月)。
    邱各容,《臺灣近代兒童文學史》,臺北:秀威(2013年9月)。
    Philippe Aries著,沈堅、朱曉罕譯,《兒童的世紀:制度下的兒童與家庭生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一柳廣孝,《無意識という物語:近代日本と「心」の行方》,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14年5月20日)。
    王惠珍,《戰鼓聲中的殖民地書寫——作家龍瑛宗的文學軌跡》,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年6月)。
    中島利郎,《台湾の児童文学と日本人》,東京:研文出版(2017年3月)。
    陳芳明,《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臺北:麥田(2017年5月,3版)。

    四、單篇論文

    桑原三郎,〈解說「巖谷小波論」〉,《日本児童文学大系 第一卷 巖谷小波集》東京:ほるぷ出版(1977年11月)。
    張恆豪,〈幻影之人——翁鬧集序〉,收於張恆豪《翁鬧、巫永福、王昶雄合集》,台北市:前衛(1990年)。
    羅成純,〈龍瑛宗研究〉,收錄於《龍瑛宗集》,台北:前衛(1991年2月)。
    柳書琴,〈戰爭與文壇——日據末期臺灣的文學活動(1937.7-1945.8)〉,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
    陳萬益,〈一個殖民地少年的啓蒙之旅——析論張文環的小說〈重荷〉〉,《中央日報》(1996年6月29-30日)。
    柳書琴,〈再剝〈石榴〉〉,《呂赫若作品研究:臺灣第一才子》,台北市:文建會(1997年11月)。
    趙恆豪,〈日據末期的三對童眼——以〈感情〉、〈論語與雞〉、〈玉蘭花〉為論析重點〉,《呂赫若作品研究:臺灣第一才子》,臺北市:文建會(1997年)。
    井手勇,〈戦時下の在台日本人作家と「皇民文学」〉,收錄於台灣文學論集刊行委員會編,《台湾文学研究の現在》,東京:綠蔭書房(1999年3月)。
    陳雅惠,〈日據時代臺灣文學的童年經驗〉,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9年)。
    垂水千惠,〈西川滿編『臺灣文學集』解說〉,《臺灣文學集——日本植民地文学精選集台湾編1》,東京:ゆまに書房(2000年9月)。
    趙天儀,〈臺灣兒童文學史的書寫與建構〉,《第九屆兒童文學與兒童語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縣,2005年6月)。
    邱各容,〈被遺忘的一方天地〉,《全國新書資訊月刊》民國96年10月號(2007年10月)。
    上笙一郎,「日本植民地児童文学史.臺湾篇1-30」,載於《日本古書通信》73卷2號、77卷8至12號、78卷1至12號、79卷1至12號、80卷1號,東京:日本古書通訊社(2008年2月,2012年8月至2015年1月)。
    吳叡人,〈重層土著化下的歷史意識:日治後期黃得時與島田謹二的文學史論述之初步比較分析〉,《臺灣史研究》16卷3期(2009年9月)。
    李玉姬,〈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作家的漢文兒童文學作品──以《南音》、《臺灣文藝》、《臺灣新文學》和《臺灣新民報》為探討內容〉,《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 140 期(2010年8月)。
    陳建忠,〈一個殖民地作家的自畫像——論張文環小說的「成長」主題〉,《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 6.張文環》,臺南:臺灣文學館(2011年3月)。
    祝若穎,《日治時期西方近代教育思想對公學校教學法的影響(1895-1945)》,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年7月)。
    崔末順,〈戰爭時期台灣文學的審美化傾向及其意義〉,《臺灣文學研究學報》13期,臺南市:臺灣文學館(2011年10月)。
    謝惠貞,〈從新感覺派到「意識」的發現:論巫永福〈愛睏的春杏〉和橫光利一〈時間〉〉,收錄於王惠珍等作,《巫永福文學創作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巫永福文化基金會(2012年5月)。
    吳叡人,〈另一個「閉塞時代」的精神史——龍瑛宗臺灣戰前小說中的殖民主體形成〉,收錄於吳佩珍主編,《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日本帝國與臺灣文學.文化研究(中)》,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9月)。
    謝惠貞,〈植民地的メトニミーの反転: 横光「笑はれた子」と翁鬧「羅漢脚」〉,《東京大学中国語中国文学研究室紀要 15》(2012年10月)。
    邱玲婉,〈臺灣兒童文學與新文學運動關係研究(1920-1945)〉,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Andrew Jones著、王敦、鄭怡人譯,〈兒童如何變成了歷史的主題:論民國時期發展話語的建構〉,《東亞觀念史集刊》(2013年2月)。
    橫路啟子,〈作為大東亞共榮圈指導者的在臺內地人作家:以濱田隼雄〈蝙翅〉為中心〉,《東亞文學的實像與虛像》,臺北:聯經(2013年11月)。
    張詩勤,《臺灣日文新詩的誕生——以《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教育》(1895-1926)為中心》,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7月)。同名論文由花木蘭文化於2016年3月出版。
    朱惠足,〈「左翼人道主義、南方想像與幻象顯影:「大東亞共榮圈」下的殖民地臺灣友情〉,《帝國下的權力與親密:殖民地台灣小說中的種族關係》,臺北:麥田(2017年7月)。

    五、網路資源與資料庫

    臺灣民報系列電子資料庫
    Japan Knowledge+線上資料庫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資料庫
    臺灣文學期刊目錄資料庫
    線上臺灣歷史辭典電子資料庫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10215900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21590071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臺灣文學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007101.pdf4296KbAdobe PDF21522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