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15993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4014/145046 (79%)
造访人次 : 52054979      在线人数 : 3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傳播學院 > 新聞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15993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5993


    题名: 21世紀的音樂與社會運動:從樂生到太陽花
    Music and Social Move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Taiwan: from Preserving Losheng Sanatorium to the Sunflower Movement
    作者: 鄭閔文
    贡献者: 馮建三
    鄭閔文
    关键词: 社會運動
    社運歌曲
    抗議歌曲
    獨立音樂
    日期: 2018
    上传时间: 2018-03-02 11:00:14 (UTC+8)
    摘要: 本研究的分析共有三大部分,首先以政黨論替作為分水嶺,分為 2000 年至 2008 年、2008 年至 2012 年以後兩大塊,整理出 21 世紀臺灣政治、經濟的社會 概況。並且也將本研究的兩塊主體——社會運動以及音樂場景,將這兩塊的概況 再獨立出來做整理,描繪出音樂政治化的機會結構。第二部分則是 12 個運動現 場的以及其中的音樂活動整理,第三部分是音樂文本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21 世紀在全球化、中國崛起、以及臺灣政府經濟政策失靈等 因素影響下,新一代年輕人所面對的是國家債務、勞動條件惡化、青年貧困、少 子女化、以及供養父母的壓力變大等困境。於是在民怨不斷地積累下,公民社會 網絡崛起,有效地扮演監督政府的角色。大大小小的社會運動興起,參與的年輕 人也越來越多。另外,數位音樂的流通與興起,除了給予獨立音樂發展養分以 外,加上社群網絡,這也讓社運歌曲的流通更為容易。轉載歌曲連結成為一種比 文章更方便的表態方式。相較於過去音樂流通管道的侷限,現在創作、上網、分 享都能在短時間內完成,這或許也提供了音樂人想要藉由創作來聲援運動的動 力,也成為一種音樂與社運接合的機會結構。
    本研究也用 John Street 分析議題性音樂會時的三個切入點:正當性、組織以 及現場展演,來做音樂文本以外的討論。結果發現,音樂與政治的接合過程確實 並非自然而然,而是有許多因素折衝其中,不管是音樂人所擁有的社會資本,或 是音樂產業提供的參與政治的機會結構,以及現場的展演形式,都會有所影響。
    最後檢視社會運動中的音樂文本,大致歸納出三種文本類型:一、既有的歌 曲被改編與挪用 二、受運動感召的創作 三、替運動創作的歌曲且為運動所用。 藉由整理出 2005 年後臺灣社運場景中的音樂文本,不只有數量眾多,也發現音 樂種類的多樣化,或許可視為音樂文化與社運文化近十年間相互深化後的結果。 然而音樂文本大多時候還是受到社運的限制,如訴求、路線的影響,喪失了一定 的自主性,僅有少數能抽離社運脈絡,作為一個抗議主體。期望能藉由本研究進 一步思考,音樂作為一個美學主體,怎樣的介入形式才會是最合適的。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晏山農、羅慧雯、梁秋虹、江昺崙(2015)。《這不是太陽花學運:318 運動 全記錄》。臺北:允晨。 公民行動影音資料庫(2013)。《公民不冷血:新世紀臺灣公民行動事件簿》, 頁。臺北:紅桌文化。 何明修、林秀幸(2011)。《社會運動的年代:晚近二十年來的臺灣行動主義》。臺北:群學。 何東洪、何穎怡、范揚坤、馬世芳、張照堂、張鐵志、... 羅悅全(2015)。
    《造音翻土:戰後臺灣聲響文化的探索》。臺北:遠足文化。 何東洪、張釗維(2000)。〈戰後臺灣「國語唱片工業」與音樂文化的發展軌
    跡:一個徵狀性的考察〉。《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臺北: 遠流。 宋素鳳、翁桂堂譯(1995)。《噪音:音樂的政治經濟學》。臺北:時報文
    化。(原書:Attali, J. [1977]. Bruits: Essai sur l’economie politique de la musique. France: Universitaires Presses.) 李隆生、張逸安、許瑞宋譯(2014)原書:David Harvey , Seventeen
    Contradictions and the End of Capitalism(2014)。臺北:聯經。 林宗弘、洪敬舒、李健鴻、王兆慶、張烽益(2011)。《崩世代 — 財團化、
    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臺北:臺灣勞工陣線協會。 馬世芳(2015)。〈以歌造反 管窺臺灣異議歌曲〉,《造音翻土:戰後臺灣聲響
    文化的探索》,頁 122-129。臺北:遠足文化。 馬世芳(2014)。《耳朵借我》。臺北:新經典圖文傳播。 孫憶南譯(2004)。《流行音樂的文化》。臺北:書林。(原書 Bennett, A. [2001]. Cultures of popular music. Buckingham, UK: Open University Press) 張育章 (1996)。〈望花補夜:臺灣地下音樂發展的歷史脈絡〉。《中外文
    學》25(2):109-29。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張鐵志(2010)。《時代的噪音—從狄倫到 U2 的抗議之聲》。臺北:印刻。 張鐵志、柴子文(2012)。《愛上噪音》。臺北:八旗文化。

    許綺玲譯(1999)。〈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 臺北:臺灣攝影工作室,1999。(原篇名: Benjamin, W. [1935].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 Reproduction.”)
    陳錦慧譯(2015)。《製造音樂》。臺北:行人文化實驗室。(原書:Byrne, D. [2012]. How Music Works. San Francisco, CA: McSweeney’s)
    郭政倫譯(2000)。《搖滾樂的再思考》。臺北:揚智。(原書 Wicke, P. [1990]. Rock Music: Culture, Aesthetics and Sociology. Cambride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彭倩文譯(1993)。《搖滾樂社會學》。臺北:萬象。(原書 Frith, S. [1978]. The sociology of rock. London, UK: Constable & Co. Ltd.)
    詹文碩,陳以禮譯(2014)。二十一世紀資本論。臺北:衛城。頁 8-40。(原 書 Piketty, T. [2013]. LE CAPITAL AU XXIe SIECLE.)
    廖炳惠(1995)。〈導讀:噪音:音樂的政治經學〉,宋素鳳、翁桂堂譯 (1995),《噪音:音樂的政治經學》,臺北:時報文化。(原書:Attali, J. [1977]. Bruits: Essai sur l’economie politique de la musique. France: Universitaires Presses.)
    趙碧華、朱美珍編譯(2001)。《研究方法:社會工作暨人文科學領域的運 用》。 臺北:學富文化。(原書 Rubin, A. & Babbie, E. [1992]. Research methods
    for social work. Brooks Cole) 蔡佩君、張志宇譯(2005)。《劍橋大學搖滾與流行樂讀本》(原編者 S. Frith,
    W. Straw, & J. Street. [2001]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Pop and Rock.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流行樂〉,《劍橋大學搖滾與流行樂讀本》,頁 88-100。臺北:商周。 (原書:Frith, S. [2001]. Pop music. In Frith Simon, Will Straw and John Street (Eds.),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Pop and Rock (p 93-108).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搖滾、流行樂與政治〉,《劍橋大學搖滾與流行樂讀本》,頁 194-202。 臺北:商周。(原書:Street, J. [2001]. Rock, pop and politics.In Frith Simon, Will Straw and John Street (Eds.),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Pop and Rock (p. 243-255).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鄭齊德(2013)。〈音樂與社會運動〉,《看守臺灣》,15 卷 1 期,頁 60-64,臺北:看守臺灣。
    蕭新煌(2011)。〈序:社會運動和社會運動研究的辯證〉,何明修、林秀幸 (2011)。《社會運動的年代: 晚近二十年來的臺灣行動主義》(頁 vii- viii)。臺北:群學。鍾秀梅(2007)。〈音樂作為反抗與 權—談交工音樂的文化抵抗〉,吳瑪悧,《藝術與公共領域》。臺北:遠流。 簡妙如、鄭凱同(2012)。〈音樂是公民文化權的實踐:流行音樂政策的回顧
    與批判〉,《豐盛中的匱乏:傳播政策的反思與重構》,頁 185-216。臺北:巨流。
    吳叡人、林秀幸編(2016)。《照破:太陽花運動的振幅、縱深與視域》。臺北:左岸文化。

    碩博士論文
    丁威名(2016)。〈社會運動與政治僵局:以服貿議題為例〉。臺灣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方美蓉(2008)。〈臺灣搖滾樂的在地化歷程〉。南華大學傳播學系碩士論 文。
    毛雅芬(2007)。〈重檢濁水溪公社之音樂實踐〉。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
    王怡晴(2012)。〈臺灣搖滾樂迷的認同與展演:以 2000 年後的英搖、金屬 樂迷為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王欣瑜(2010)。〈跟我們的土地糴歌:林生祥與鍾永豐的音樂文本與社會實 踐〉。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王偉綱(2014)。〈異質空間聽眾與樂團的社會實踐:以 Live House「地下社 會」 為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學位論文。
    王維碩(2011)。〈搖滾論述與臺灣國族主義的扣連:TRA「獨立音樂」論述 之 形構(2000-2011)〉。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江國豪(2004)。〈非主流音樂之臺灣意識研究:以 1980 年代後之歌曲為
    例〉。國立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沈暐婕(2017)。〈臺灣天然獨世代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摘要】,臺灣大 學政治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吳書維(2013)。〈音樂展演空間的體驗行銷初探:以臺北市之 Live House 為 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吳靜儒. (2016)。〈為何支持太陽花學運? 政黨認同或議題瞭解〉。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學位論文。
    李詩涵(2013)。〈解構都市夜間創意經濟空間:以臺北市 Live house 為 例〉。臺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學位論文。
    李嘉軒(2014)。〈社會運動中國際宣傳的資源動員與策略:以「太陽花學 運」為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學位論文。
    林怡瑄(2003)。〈臺灣「獨立唱片」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學位論 文。
    林建宏(2002)。〈社會階層與流行音樂消費關係探究〉。文化大學新聞研究 所學位論文。
    林科呈(2012)。〈Live House 與臺灣音樂產業之互動關係探討〉。臺北藝術大 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
    邱仕弘(2006)。〈反思客家論述:從交工樂隊的社會實踐談起〉。交通大學 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學位論文。
    馬詩瑜(2013)。〈臺灣搖滾樂反抗論述的音樂場景分析:Live House 音樂展 演空間、社會運動、音樂祭〉。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學位論 文。
    康宸瑋(2011)。〈和我在一「綺」,意識陳綺貞的演繹:歌迷的詮釋與轉 變〉。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張學洋(2007)。〈獨立音樂的市場與困境:獨立樂團推廣與實踐〉。明道大 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莊育麟(2005)。〈黑手那卡西的文化抵抗──自我轉化與音樂對話〉。輔仁大 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怡君(2013)。〈臺灣解嚴以後福佬語社運歌曲研究〉。中正大學文學所學 位論文。
    陳柏偉(1998)。〈唱工人的歌——臺灣自主工運的文化抗爭空間形構〉。臺 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學位論文。
    曾裕恒(2007)。〈臺灣唱片產業之研究:主流與非主流之比較分析〉。政治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
    黃凱翎(2011)。〈初探兩千年後「英倫搖滾」在臺灣的歷史與市場〉。臺灣 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學位論文。
    黃詩雯(2010)。〈臺灣獨立音樂發展與文化政策〉。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 研究所學位論文。
    楊佳蓉(2012)。〈自由文化中的音樂商業模式初探:以獨立音樂為例〉。政 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學位論文。
    楊欣茹(2011)。〈臺灣獨立音樂的文化消費研究:文化消費炫耀性再思考〉。臺灣藝術大學廣播與電視學系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學位論文。
    楊銘宸(2010)。〈誰的 Live House-解讀 Live House 之空間、音樂及參與者 文 化〉。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楊璨羽(2008)。〈音樂產業與文化政策:一個獨立音樂視野的探討〉。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劉哲(2009)。〈臺北市公館地區 Live House 消費者生活型態之研究〉。臺北教育大學文化產業學系暨藝文產業設計與經營碩士論文。
    劉時君(2014)。〈政治抗議事件中的媒體創新使用與實踐:以太陽花運動為 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學位論文。劉珦尹(2011)。〈「Live House」活動吸引力與服務品質對行為意圖之影響─ 以消費者體驗為中介變項〉。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學位論文。
    劉雅慈(2015)。〈臺灣後民主化時期公民社會的崛起:以太陽花運動為例分析國家與社會的互動關係〉。政治大學亞太研究英語碩士學位學程學位 論文。
    蔡宜剛(2000)。〈搖滾樂在臺灣之可能與不可能〉。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鄭凱同(2005)。〈主流與獨立的再思考:文化價值、音樂產業與文化政策的思辨與探討〉。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鄭筠馨(2011)。〈臺灣農村武裝青年樂團之音樂文化與社會實踐〉。南華大 學民族音樂學系碩士論文。
    蕭長展(2009)。〈基進音樂的文化抵抗與公共領域的另類想像:黑手那卡西 的實踐經驗分析〉。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薛師婷(2013)。〈樂迷對蘇打綠樂團的認同現象〉。南華大學文學系學位論 文。
    薛詒丹(2011)。〈獨立唱片公司之經營模式研究:以角頭音樂為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
    謝光萍(2006)。〈誰在那裡聽自己的歌-臺北 live house 樂迷與音樂場景〉。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學位論文。
    魏揚(2015)。太陽花盛開後回看躁動年代:青年社運行動者社群網絡的生 成與實踐(2007-2016)。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期刊論文、會議論文
    朱敬一、康廷嶽(2015)。〈經濟轉型中的「社會不公平」〉,《臺灣經濟預測 與政策》,45(2):1–22。
    何明修(2003)。〈自主與依賴:比較反核四運動與反美濃水庫運動中的政治 交換模式〉,《臺灣社會學刊》30:1-49。
    林宗弘(2009)。〈臺灣的後工業化:階級結構的轉型與社會不帄等,1992- 2007〉。《臺灣社會學刊》,43:93-158。
    林宗弘(2015)。〈再探臺灣的世代政治:交叉分類隨機效應模型的應用, 1995-2010〉,《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7(2):395–436。
    許馨文(2002)。〈臺灣通俗音樂的社會運動實踐〉,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 陳柏偉(2006)。〈從文藝生產方式談起〉,《身體倡議》第一期,臺北:跨界文基金會。取自 http://positionandpossession.blogspot.tw/2012/12/2006.html
    陳柏偉(2012)。〈通俗音樂作為社會運動:一個開展與反思〉,《文化研究年會》。陳柏偉(2015)。〈島嶼突然天光—社運 Pop Song 是怎樣煉成的?〉,《文化研究年會》。
    簡妙如(2003)。〈流行音樂意味著什麼?流行文化的科技、市場、差異主體 與真誠性的解構〉,中華傳播年會會議論文。 簡妙如(2013)。〈臺灣獨立音樂的生產政治〉,《思想》24:101-121。
    夏傳位(2014)。〈新自由主義是什麼? 三種理論觀點的比較研究〉,《臺灣社 會學》,27:141-166。
    夏樂生(2006)。〈論大陸經貿政策演變及影響-從「戒急用忍」、「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到「積極管理、有效開放」〉,《展望與探索》,4(3): 86-101。
    報章雜誌、網路資料
    〈一窺 Live House 法規爭議〉(2015 年 6 月 15 日)。取自政大大學報
    http://uonlineblog.blogspot.com/2015/06/live-house.html
    〈小英:臺獨是年輕世代天然成分〉(2014 年 7 月 20 日)。取自自由時報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797533
    〈太陽花學運 照亮黑暗的服貿〉(2014 年 3 月 20 日)。取自蘋果日報:
    https://tw.news.appledaily.com/politics/realtime/20140320/363385/太陽花學運
    照亮黑暗的服貿
    〈耳聽《入陣曲》手搖公民眼旗 6 萬白衫軍移師自由廣場〉(2013 年 10 月 10 日)。取自 ETtoday 新聞雲 https://star.ettoday.net/news/280665?t=耳聽 《入陣曲》手搖公民眼旗 6 萬白衫軍移師自由廣場
    〈滅火器|愈悲觀,歌要寫得愈 High!〉(2015 年 5 月 19 日)。取自 iMusee
    http://imusee.chocolabs.com/album/555b0786de6cb2050a39f087
    〈解放野莓,自由開唱〉(2008 年 11 月 30 日)。取自野草莓官方部落格
    http://action1106.blogspot.tw/2008/11/blog-post_2310.html
    〈《島嶼天光》為何奪年度歌曲?因為連評審都感動〉(2015 年 6 月 28 日)。 取自自由時報 http://ent.ltn.com.tw/news/breakingnews/1361657
    〈島嶼天光獲年度歌曲 學運期間紅遍臺灣〉(2015 年 6 月 27 日)。取自中央 社 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506275021-1.aspx
    反反反行動聯盟等民間團體(2013 年 4 月 21 日)。〈不要告別東海岸 音樂會 唱出對家園的情懷〉。取自 http://www.e-info.org.tw/zh-hant/env- trust/action/20/2775)
    玉兔(2014 年 6 月 2 日)。〈島嶼‧天‧光 2014 年學運音樂的春天記事〉。取 自 http://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5933
    呂苡榕(2016 年 4 月 27 日)。〈生祥樂隊:以《圍庄》譜一曲臺灣石化產業的悲歌〉。取自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427-culture-interview-sheng- xiang-band/
    何明修(2016 年 6 月 21 日)。〈社會運動的研究有用嗎?〉。取自巷口仔社會學: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6/06/21/ming-sho-ho/
    夜之巴別塔(2010 年 10 月 5 日)。〈臺灣獨立音樂的起源〉。取自青平臺
    http://notes.ystaiwan.org.tw/post/44442665347/臺灣獨立音樂的起源
    林濁水(2014 年 7 月 25 日)。〈【華山論劍】年輕世代的「自然獨」(一)〉。 取自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2275
    林秀姿(2014 年 3 月 5 日)。〈日本年輕人的「和平呆」?〉。取自獨立評論 @天下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200/article/1077
    林勝韋(2014 年 10 月 14 日)。〈臺灣人「抗爭身體」的隱喻──兩種〈晚安 臺灣〉到一首〈島嶼天光〉〉。取自臺灣狂躁之聲 林勝韋音樂評論站臺 http://linmiou.blogspot.tw/2014/10/blog-post_14.html
    林秀姿(2017 年 1 月 17 日)。〈從《月薪嬌妻》看這一代的日本年輕人〉。取 自獨立評論@天下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200/article/5242
    林倖妃(2018 年 1 月 2 日)。〈年輕人外逃、天然獨鬆動 民進黨的敵手是習近平?〉,《天下雜誌》,639:24-29。 徐紫柔(無年代)〈獨立創作的圓夢舞臺──貢寮海洋音樂祭〉,取自文化部
    http://travel.culture.tw/template/StrokePage.aspx?Sid=209)。
    崔愫欣(2011 年 9 月 20 日)。〈臺灣反核運動的歷史與策略(從 1980 至 2011)〉。取自苦勞網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64150許逸群(2013 年 8 月 3 日)。〈凱道送仲丘!江美琪「親愛的你怎麼不在我身邊」超催淚〉。取自 https://star.ettoday.net/news/250775許惠晴(2012 年 12 月 2 日)。〈張懸:請幫我!握緊公民覺醒的輿論筆〉。 取自 https://www.nownews.com/news/20121202/223549
    徐沛然、楊宗興、蕭立峻。〈三百學生靜坐行政院 要求馬政府公開道歉,並 立即修集會遊行法〉。取自苦勞網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29596
    馬世芳(2014 年 4 月)。〈革命與戰歌:從「國際歌」談起〉,《小日子》, 24:36-38。取自 http://www.oneday.com.tw/革命與戰歌-2/
    馬世芳(2016 年 6 月)。〈浴火重生的滅火器〉,《小日子》,50。取自 http://www.oneday.com.tw/【馬世芳】浴火重生的滅火器/
    張翔一、吳挺鋒、熊毅晰,〈貧富差距創新高 全民拚稅改 1%比 99%的戰 爭〉,2014 年 6 月 11 日,《天下雜誌》549: 71–89。
    葉立斌(2013 年 10 月 15 日)。〈網路公民/雙十入陣去!五月天《入陣曲》 成社運宣傳曲〉。取自 https://www.nownews.com/news/20131005/985898
    張鐵志。〈社運上線,音樂不缺席〉。2012 年 8 月 28 日。取自蘋果日報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20828/34469416/
    張鐵志。〈從美麗島到島嶼天光〉。2015 年 6 月 29 日。取自蘋果日報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0630/637962/
    張鐵志。〈蘋中信:我等就來唱山歌〉,2014 年 6 月 17 日,取自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40617/3589854 6/
    楊大正(2016 年 1 月 17 日)。取自滅火器 Facebook 貼文:
    https://www.facebook.com/FireEX/posts/10153810898900539
    黃驛淵(2013 年 8 月 4 日)。〈20 萬人上凱道公民運動崛起〉。聯合報,A4。
    黃以勒(2013 年 8 月 8 日)。〈你敢有聽著咱的歌 公民齊唱撼動人心〉。取自臺灣教會公報新聞網 http://tcnn.org.tw/archives/6730黃驛淵(2014 年 3 月 31 日)。〈『島嶼天光』大合唱 大家哭了〉,聯合報,
    A4。

    楊虔豪,〈地獄朝鮮打臉文:臺灣媒體,你哪裡出了錯?〉,2017 年 1 月 5 日,取自《聯合報》轉角國際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3/2211012
    魯皓平(2014 年 4 月 1 日)。〈10 萬還是 50 萬?媒體立場差很大〉。取自遠見 雜誌 http://www.gvm.com.tw/webonly_content_2171.html〉
    樓乃潔、王顥中、陳韋綸(2011 年 7 月 10 日)。〈全民牽手吼海洋 砲轟美麗灣搞違建〉。取自苦勞網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63018
    蔡琛儀(2015 年 9 月 18 日)。〈滅火器東京開唱 再現 330 凱道手機海〉。取自自由時報 http://ent.ltn.com.tw/news/breakingnews/1449162
    蔡曉婷、黃保慧(2017 年 7 月 22 日)。〈傳《花甲》因黃安攻陸卡關?盧廣 仲沒回答〉。取自中時電子報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0722003610-260404
    謝昇佑(2015 年 10 月 12 日)學動.運生:臺灣戰後學運回顧特展。〈反媒體壟斷運動〉。取自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http://ios20.asdc.tw/a10- media/
    鐘聖雄(2012 年 8 月 27 日)。〈罷工 83+N 華隆工人持續封廠抗爭〉。取自 PNN 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https://pnn.pts.org.tw/main/2012/08/27/罷工 83n-華隆 工人持續封廠抗爭/

    英文部分
    Adorno, T.W. (2002). Essays on Music, edited by R. Lepper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njamin, Walter (1934). “The Author as Producer”, Understanding Brecht (New Edition), Benjamin, NY: Verso, 2003.
    Bennett, Jane. (2001).The enchantment of modern life: attachments, crossings, and ethic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Chen, F. Y., & Yen, W. T. (2016). Who Supports the Sunflower Movement? An Examination of Nationalist Sentiments.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Corte, U., & Edwards, B. (2008). White Power music and the mobilization of racist social movements.Music and Arts in Action,1(1), 4-20.
    Czechowski, K., Miranda, D., & Sylvestre, J. (2016). Like a rolling stone: A mixed- methods approach to linguistic analysis of Bob Dylan’s lyrics.Psychology of Aesthetics, Creativity, and the Arts,10(1), 99.Einsinger, Peter K. (1973). “The Conditions of Protest Behavior in American Cities,” i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67, pp.11-28 Eyerman and Jamison. (1998). Music and Social Movement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Eyerman, R. (2002). Music in movement: Cultural politics and old and new social movements.Qualitative Sociology,25(3), 443-458.Fantasia, R., & Hirsch, E. L. (1995). Culture in rebellion: The appropri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veil in the Algerian revolution.Social movements and culture, 144-59.Furtell, Simon, Robert Simi, and Simon Gottschalk. (2006). Understanding Music in Movement: The White Power Music Scene. 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47: 275-304. Gamson, W. A. (1995). Constructing social protest.Social movements and culture,4, 85-106.Garofalo, Reebee. (2010). “Politics, Mediation, Social Context, and Public Use.” pp.725-54 in Handbook of Music and Emotion, edited by P. N. Juslin, and J. Slobod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Grossberg, L. (1984). Another boring day in paradise: rock and roll and the empowerment of everyday life.Popular Music,4, 225-258.Ho, M. S. (2015). Occupy Congress in Taiwan: Political Opportunity, Threat, and the Sunflower Movement.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15(1), 69.Honeyman, T. (2014). “How One Generation Was Single-Handedly Able to Kill The Music Industry”. Retrieved from http://elitedaily.com/music/how-one-generation-was-able-to-kill-the-music-industry/593411/.Irvine, J. R., & Kirkpatrick, W. G. (1972). The musical form in rhetorical exchang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 pp. 272- 784. Johnston, H., & Klandermans, B. (1995). The cultural analysis of social movements.Social movements and culture,4, 3-24.Klandermans, B., and Tarrow, S. (1988). “Mobilization into Social Movements: Synthesizing European and American Approaches. In” International Social Movement Research. Vol. 1, From Structure to Action: Comparing Movement Participation across Cultures, edited by Bert Klandermans, Hanspeter Kriesi, and Sidney Tarrow. Greenwich, Conn.: JAI Press.Kotz, D. M. (2002). Globalization and neoliberalism.Rethinking Marxism,14(2), 64- 79Lin, Y., & Hsieh, J. F. S. (2016). 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Taiwan’s Public Opinion on the Cross-Strait Economic Interactions.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Marcus, G. (2005). Like a rolling stone: Bob Dylan at the crossroads. New York, NY: PublicAffairs.
    McAdam, D., & Boudet, H. (2012).Putting social movements in their place: Explaining opposition to energy projects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0–2005.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cCarthy, J.D., Mayer N.Z. (1987) Social Movement in an Organizational Collected Essays. New York, NJ: Transaction PublisherMoore, R., & Roberts, M. (2009). Do-it-yourself mobilization: punk and social movements.Mobilization: An International Quarterly,14(3), 273-291.
    Morris, Aldon D., & Carol McClurg Mueller, (eds.) (1992). Frontiers in Social Movement Theory.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Society
    Lahusen, C. (1996).The rhetoric of moral protest: public campaigns, celebrity endorsement, and political mobilizationVol. 76. New York, NY: Walter de Gruyter.
    Pan, S. R. (2015). Changing Civil Socie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after the Sunflower Movement.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2, 456- 461. Quirk Cort, M. E. (2013). The Power of Lyrical Protest: Examining the Rhetorical Function of Protest Songs in the 2000s.Robert A. Rosenstone. (1969).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Vol. 382, Protest in the Sixties (Mar., 1969), pp. 131-144Rosenthal, R. (2001) ‘Serving the movement: The role(s) of music’, Popular Music and Society, 25(3/4): 11–24.Rosenthal, R., & Flacks, R. (2015).Playing for change: music and musicians in the service of social movements. New York, NY: Routledge.Roszak, Theodore. (1969). The Making of a Counter Culture: Reflections on the
    Technocratic Society and Its Youthful Opposition, Doubleday, New York. Sisario, B. Alter, A. Chan, Sewell. (2016, October 13). Bob Dylan Wins Nobel
    Prize, Redefining Boundaries of Literature. The New York Times. Retrieve from http://www.nytimes.com/2016/10/14/arts/music/bob-dylan-nobel- prize-literature.html?_r=2Smelser, N.J. (1959). Social Change in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Chicago, IL: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Snow, D.A., et al. (1986). Frame Alignment Process, Micromobilization, and Movement Particip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1: 464-481.
    Society. New York, NJ: Transaction Books.Street, J. (2006). The pop star as politician: From Belafonte to Bono, from creativity to conscience.Stewart, C. J., Smith, C. A., & Denton Jr, R. E. (2012).Persuasion and social movements. Waveland Press.Sponging boomers. (2012, Sep 29). The Economist. Retrieve from http://www.economist.com/node/21563725
    Street, J. (2013).Music and politics. John Wiley & Sons.Street, J., Hague, S., & Savigny, H. (2008). Playing to the crowd: The role ofand musicians i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The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10(2), 269-285.Tarrow, S. (1989) Democracy and Disorder: Protest and Politics in Italy 1965-75. Oxford: Clarendon Press.Tarrow, S. (1996). States and opportunities: The political structuring of social movements.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social movements: Political music opportunities, mobilizing structures, and cultural framings, 41-61.Tarrow, S. (1998). Power in movement: Social movements and contentious politics. (second ed.).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Whissell, C. (2008). Emotional fluctuations in Bob Dylan’s lyrics measured by the dictionary of affect accompany events and phases in his life. Psychological Reports, 102, 469–483.Williams, R. (1965). The Long Revolution (1961).Reprinted Harmondsworth: Penguin.Witkit, R.W. (2003). Adorno On Popular Culture. New York, NY: Routledge.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學系
    10245101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24510133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新聞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013301.pdf4513KbAdobe PDF22785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