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15736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822/144841 (79%)
造访人次 : 51833053      在线人数 : 53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15736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5736


    题名: <<荔鏡記>>詞彙風格研究
    A Study on the Linguistic Style of the Tale of Lychee Mirror
    作者: 林哲緯
    Lin, Jhe Wei
    贡献者: 竺家寧
    Zhu, Jia Ning
    林哲緯
    Lin, Jhe Wei
    关键词: <<荔鏡記>>
    詞彙風格
    熟語
    詈罵語
    典故語
    日期: 2017
    上传时间: 2018-02-02 11:08:32 (UTC+8)
    摘要: 《荔鏡記》的熟語(成語、諺語)、詈罵語、典故語數量豐富,形成特殊的風格。本文以這三類詞彙為分析對象,首先於第一章確立《荔鏡記》詞彙風格的研究價值,並指出詞彙風格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分析 《荔鏡記》的文本與特點;第三至五章分別指出《荔鏡記》熟語、詈罵語、典故語的使用情形及特色。
    在熟語方面,共有121條成語與135則諺語。《荔鏡記》能夠符合人物的性格選用成語,並透過成語的抽換與擴寫,靈活運用成語;部分成語融入戲文的唱辭中,亦能配合韻律使用。諺語的運用能夠塑造人物、加強論述、反映風俗。此外,《荔鏡記》中多處使用同一條諺語,但形式皆不同,語不重出,顯示出詞彙的靈活運用。在詈罵語方面,《荔鏡記》使用的311條詈罵語變化豐富,且能夠用詈罵語塑造人物性格,同時亦顯示出《荔鏡記》俚俗而不粗俗的風格。在典故語方面,《荔鏡記》以123條典故語塑造人物性格,並且配合戲文的情節鬆緊使用典故,而典故語的運用亦富於變化。
    整體而言,《荔鏡記》的詞彙雅俗並陳,兼併文雅的成語及典故語,亦包括俚俗的諺語及詈罵語。詞彙的佈局一方面能夠配合戲文的情節,以詞彙增加戲劇張力,另一方面能夠突顯人物的特色,使角色性格鮮明。在運用詞彙時,形式富於變化,同時,亦能搭配唱辭,使詞彙表現出韻律,符合《荔鏡記》戲文的文體特色。
    《荔鏡記》的研究多著重於語言層面的分析,本文以語言風格學的研究手法分析《荔鏡記》的詞彙風格,能夠觀注到目前《荔鏡記》未涉及的研究面向,亦能擴展語言風格學的研究視角。
    參考文獻: 一、古典文獻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詩經》,臺北:藝文印書館,1995年。
    〔漢〕司馬遷著,〔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1993年。
    〔漢〕劉安編,張雙棣校釋:《淮南子校釋(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漢〕劉熙:《釋名》,臺北:育民出版社,1970年。
    〔南朝宋〕劉義慶著,〔南朝梁〕劉孝標注,〔清〕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唐〕李復言著,程毅中點校:《續玄怪錄》,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後晉〕劉昫等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宋〕王安石著:《臨川先生文集》,香港:中華書局,1971年。
    〔宋〕朱敦儒著,鄧子勉校注:《樵歌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宋〕朱熹著,郭齊、尹波點校:《朱熹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宋〕邵博著,劉德權、李劍雄點校:《邵氏聞見後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宋〕普濟輯,蘇淵雷點校:《五燈會元》,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宋〕趙師秀著:《清苑齋集》,引自〔清〕永瑢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蘇軾著,〔清〕王文誥輯註,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元〕王實甫等著:《孤本元明雜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金〕劉祁著,崔文印點校:《歸潛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明〕于謙著,魏得良點校:《于謙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
    〔明〕張瑞圖校:《日記故事》,收入〔日〕長澤規矩也編:《合刻本類書集成第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明〕雉衡山人著:《韓湘子全傳》,收於國立政治大學古典小說研究中心主編:《明清善本小說叢刊》,臺北:天一出版社,1989年。
    〔明〕臧懋循輯,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元曲選》,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
    〔清〕瞿中溶校:《校正今文孝經二十四孝考》,臺北:廣文書局,1981年。
    唐圭璋編:《全宋詞》,臺北:洪氏出版社,1981年。
    唐圭璋編:《全金元詞》,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孫通海、王海燕責任編輯,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隋樹森編:《全元散曲》,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二、現代專著
    中國修辭學會編:《修辭學論文集・第四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
    文孟君:《罵詈語》,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年。
    王力編著:《古漢語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王勤:《漢語熟語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年。
    王煥運:《漢語風格學簡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
    王樹山等輯:《古今俗語集成》,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
    朱介凡:《中國諺語論》,臺北:新興書局,1964年。
    朱祖延編著:《引用語大辭典》,武漢,武漢出版社,2000年。
    吳守禮:《明萬曆刊荔鏡記戲文校理》,臺北:從宜工作室,2001年。
    吳守禮:《明嘉靖刊荔鏡記戲文分類詞彙》,臺北:從宜工作室,2007年。
    吳守禮:《明嘉靖刊荔鏡記戲文校理》,臺北:從宜工作室,2001年。
    吳守禮:《清光緒刊荔鏡記戲文校理》,臺北:從宜工作室,2001年。
    吳守禮:《清順治刊荔鏡記戲文校理》,臺北:從宜工作室,2001年。
    吳儀鳳:《王魁故事硏究》,新北:花木蘭文化,2011年。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輯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邢福義:《現代漢語》,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周世箴:《語言學與詩歌詮釋》,臺北:五南出版社,2000年。
    周荐:《詞彙學詞典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周碧香:《《東籬樂府》語言風格研究》,臺北:五南書局,2015年。
    周碧香:《書寫風的線條——語言風格學》,臺北:洪葉出版社,2013年。
    林倫倫:《中國言語禁忌和避諱》,香港:中華書局,1994年。
    林倫倫:《潮汕方言與文化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林倫倫編:《新編潮州音字典:潮汕、普通話對照(二版,修訂本)》,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5年。
    竺家寧:《漢語詞彙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1999年。
    竺家寧:《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臺北:五南出版社,2000年。
    施炳華:《《荔鏡記》音樂與語言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
    施炳華:《荔鏡記匯釋》,臺南 : 施炳華,2013年。
    胡裕樹:《現代漢語(增訂本)》,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2年。
    唐子恆:《漢語典故詞語散論》,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
    唐圭璋編:《唐宋詞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
    孫維張:《漢語熟語學》,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
    徐國慶:《現代漢語詞彙系統論》,北京:北京大學,1999年。
    崔希亮:《漢語熟語與中國人文世界》,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年。
    張德明:《語言風格學》,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5年。
    張慧美:《語言風格之理論與實例研究》,臺北:駱駝出版社,2006年。
    張慧美:《廣告標語之語言風格研究》,臺北:駱駝出版社,2002年。
    曹逢甫:《從語言學看文學:唐宋近體詩三論》,臺北:中研院語言所,2004年。
    符淮青:《現代漢語詞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
    許炎墩發行:《增廣昔時賢文》,臺中:瑞成書局,1973年。
    陳香:《陳三五娘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陳新雄等:《語言學辭典(增訂版)》,臺北:三民書局股分有限公司,2005年。
    陳蘭香:《漢語詞語修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程祥徽:《語言風格初探》,臺北:書林出版公司,1991年。
    費爾迪南.德.索緒爾著,高名凱譯:《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商務印書館。
    馮志純:《現代漢語》,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黃永武:《字句鍛鍊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黃慶萱:《修辭學》三版,臺北:三民書局股分有限公司,1979年。
    楊秀芳:《臺灣閩南語語法稿》,臺北:大安出版社,2000年。
    董季棠:《修辭析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趙山林、趙婷婷校注:《荔鏡記》,臺北:三民書局,2014年。
    劉萬國、侯文富主編:《中華成語辭海》,臺北:建宏出版社,1999年。
    劉福根:《漢語詈詞研究——漢語罵詈小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
    鄭振鐸主編:《古本戲曲叢刊》,上海:商務印書館,1955年。
    鄭遠漢:《言語風格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鄭遠漢:《修辭風格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鄭頤壽:《辭章學新論》,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黎運漢、張維秋:《現代漢語修辭學》,臺北:書林出版,1991年。
    黎運漢、盛永生:《漢語語體修辭》,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
    黎運漢:《漢語風格探索》,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
    黎運漢:《漢語風格學》,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
    錢南揚著:《宋元戲文輯佚》,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日〕太田辰夫:《中國語歷史文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三、期刊論文
    丁金國:〈關於語言風格學的幾個問題〉,《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3期,頁45-57。
    王光漢:〈典故詞語的構詞與立目問題〉,《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2期,2013年3月,頁41-46。
    王光漢:〈論典故詞的詞義特徵〉,《古漢語研究》,1997年第4期,頁52-55。
    王光漢:〈關於典故溯源的再思考〉,《古漢語研究》,2000年第4期,頁90-93。
    王吉輝:〈典故與成語〉,《漢語學習》,1997年4月第2期,頁22-25。
    王建設:〈明刊閩南方言戲文中的俗字研究〉,《中國方言學報》第4期,2014 年 11月,頁187-192。
    王曦:〈明嘉靖本《荔鏡記》方言詞綴研究〉,《東南學術》,2014 年第 2 期,頁229-234。
    司徒秀英:〈「樂昌分鏡」母題在宋明「戲曲」文學演繹初探〉,《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頁72-76。
    江結寶:〈詈罵的構成與分類〉,《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1期,2000年,頁101-104。
    吳直雄:〈界定典故多歧義,《辭典》定義應遵守——論典故的定義〉,《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3期,2003年5月,頁144-152。
    吳直雄:〈語海之中「家族」多,區別「融通」應探索——論典故與成語、俗語、諺語、歇後語等的區別與「融通」〉,《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6期,2003年11月,頁124-163。
    宋振華:〈語體的性質和構成〉,中國修辭學會編:《修辭學論文集》(第四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頁178。
    宋劍華、賈琳芳:〈論「媒婆」形象的現代演繹〉,《河北學刊》,2013年第5期,頁87-92。
    李波:〈「紅葉題詩」故事演變及其文化意蘊淺析〉,《廈門教育學院學報》第11卷第2期,2009年6月,頁18-23。
    竺家寧:〈《詩經.蓼莪》的韻律之美〉,《國文天地》第8卷第8期,1993年1月,頁98-102。
    紀永貴:〈重審杜牧〈清明〉詩案〉,《池州學院學報》,2010年第2期,頁42-50。
    涂秀虹:〈嘉靖本《荔鏡記》與萬曆本《荔枝記》——陳三五娘故事經典文本的對比與分析〉,《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6期,頁55-60。
    高名凱:〈論語言風格學的內容和任務〉,《語言學論叢》第四輯(上海教育出版社,1960年),頁172-210。
    崔艷霞:〈從小說《金瑣記》看張愛玲的語言風格〉,《芒種》,2014年第33期,頁14-15。
    張靜:〈車尾標語的語用學探析〉,《宿州學院學報》,2014年第6期,頁55-58。
    張靜斐:〈藍橋佳會傳千古——裴航遇仙故事的流傳演變及其文化蘊涵〉,《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33卷,2006年09月,頁88-91。
    曹小云:〈《荔鏡記》中所見明代閩南方言詞例釋〉,《皖西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頁4-7。
    曹煒:〈現代漢語典故詞初探〉,《廣西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頁116-118。
    許國璋:〈關於索緒爾的兩本書〉,《國外語言學》,1983年第1期,頁1-18。
    連金發:〈《荔鏡記》中稱謂語的稱代用法探索——從語體角度入手〉,《當代修辭學》,2013年第1期,頁72-79。
    連金發:〈《荔鏡記》動詞分類和動相、格式〉,《語言暨語言學》第7卷第1期,2006年1月,頁27-61。
    連金發:〈《荔鏡記》趨向式探索〉,《語言暨語言學》第7卷第4期,2006年10月,頁755-798。
    連金發:〈明清閩南戲文代指構式初探〉,《臺灣語文研究》第8卷第1期,2013年3月,頁1-15。
    陳兆南:〈陳三五娘唱本的演化〉,《民俗曲藝》第54期,1988年7月,頁9-23。
    陳桂炳:〈明嘉靖版本《荔鏡記》戲文中的茶——讀泉州傳統戲曲文本札記之一〉,《泉州師範學院學報》第34卷第3期,2016年6月,頁43-47。
    陳益源:〈《荔鏡傳》考〉,《文學遺產》,1993年第6期,頁83-95。
    陳雅謙:〈《荔鏡記》的思想內涵及「陳三五娘」故事的演變〉,《泉州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頁7-13。
    陳雅謙:〈論《荔鏡記》與我國明嘉靖前文學傳統之聯系〉,《泉州師範學院學報》第31卷第3期,2013年6月,頁49-57。
    陳練軍、許亦如:〈《荔鏡記》中的罵詈語〉,《閩台文化交流》,2012年第1期,頁114-123。
    陳麗雪:〈《荔鏡記》指示詞的語法、語義特點〉,《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5期,2009年2月,頁191-202。
    陳麗雪:〈十六世紀閩南語指示詞的語法化現象〉,《漢學研究》第27卷第4期,2009年12月,頁179-195。
    曾憲通:〈明本潮州戲文所見潮州方言述略〉,《方言》第1期,1991年2月,頁10-29。
    楊薇:〈論成語與典故的異同〉,《語文研究》,2003年第4期,頁40-42。
    詹雙暉:〈從明本《荔鏡記》《金花女》看白字戲的形成——兼談外來劇種在鄉社祭祀小戲衍變成地方劇種過程中的作用〉,《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5期,2011年,頁33-42。
    趙山林、趙婷婷:〈論嘉靖本《荔鏡記》〉,《文化遺產》,2014年第4期,頁68-80。
    趙靜雅、連金發:〈《明嘉靖刊荔鏡記》的方位成分探索〉,《臺灣語文研究》第3期,20009年3月,頁93-208。
    歐俊勇、溫建欽:〈明本潮州戲文《荔鏡記》《荔枝記》插圖及其敘事功能的探討〉,《廣東第二師範學院學報》第36卷第1期,2016年2月,頁81-85。
    蔡鐵民:〈明傳奇《荔枝記》演變初探——兼論南戲在福建的遺響〉,《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年第3期,頁31-48。
    鄭小雅:〈「互文」視角下的明嘉靖本《荔鏡記》〉,《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5期,頁28-32。
    鄭更妙:〈《荔鏡記》上欄「新增北曲正音」研究〉,《肇慶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頁。
    鄭國權:〈一脈相承五百年——《荔鏡記荔枝記四種》明清刊本匯編出版概述〉,《福建藝術》,2010年第4期,頁8-10。
    鄭國權:〈從《荔鏡記》等明刊本探尋泉腔南戲〉,《福建藝術》,2012年第4期,頁20-25。
    蘇建唐:〈論《荔鏡記》中完成體否定詞「未」—兼論「未曾/不曾」的競爭〉,《臺灣語文研究》第11卷第1期,2016年,頁69-114。


    四、學位論文
    王建設:《明刊閩南方言戲文中的語言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
    朱芳:《《明刊閩南戲曲弦管選本三種》考釋》,泉州:華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呂曉玲:《《荔鏡記》《滿天春》戲文語法專題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
    林芩帆:《魯迅小說詞彙風格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
    林艷枝:《嘉靖本《荔鏡記》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89年。
    孫佳佳:《明嘉靖本《荔鏡記》戲文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席宏達:《關漢卿旦本雜劇的詞彙風格——以代詞、成語典故為例》,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許春緣:《兩漢樂府詞彙風格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陳怡蘋:《「陳三五娘」歌仔冊語言研究——以音韻和詞彙為範圍》,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陳益源:《元明中篇傳奇小說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1994年。
    黃沚青:《明清閩南方言文獻語言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
    楊晉綺:《《清真集》文體風格暨詞彙風格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6年。
    劉美芳:《陳三五娘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3年。
    劉婷婷:《《荔鏡記》考論》,泉州:華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蔡玉仙:《閩南語詞彙演變之探究——以陳三五娘故事文本為例》,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鍾美蓮:《《荔鏡記》中的多義詞「著」》,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1年。


    五、網路資料
    《荔鏡記》戲文全文,上網日期:2016年9月21日,檢自:http://cls.hs.yzu.edu.tw/LM/origin1/all_Text.ASP。
    臺語文語詞檢索,上網日期:2016年9月21日,檢自:http://ip194097.ntcu.edu.tw/tg/concordance/form.asp。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上網日期:2016年9月21日,檢自:http://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index.html。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上網日期:2016年9月21日,檢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zqXzR2/webmge?webmgemode=general&mode=basic。
    閩南南戲戲文《荔鏡記》校釋念白,上網日期:2016年9月21日,檢自:http://taiwanopera.moc.gov.tw/taiwanopera/taiwanese/taiwanese-south/mirror/mirror-index.html。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315101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151010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101001.pdf3601KbAdobe PDF2826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