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205/145239 (79%)
Visitors : 52524979      Online Users : 50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4014


    Title: 印尼政黨體系演進之研究
    Authors: 林鴻池
    Contributors: 政治研究所
    江炳倫
    林鴻池
    Date: 1983
    Issue Date: 2017-10-24 15:56:17 (UTC+8)
    Abstract: 三、四十年來,一直困擾著亞、非新興國家的一個重要問題,即是如何平衡政治參與和政治控制(political control)。這些國家在追求現代化的過程中,一者缺乏多功能統合效果的經社團體組織,一者面臨到內部種族和分離主義的困擾,另外再加上社會和經濟的急劇變遷,喚醒了人民的政治意識,增多其政治需求,於是在社會動員和政治參與的頻率偏高,政治組識和制度化的頻率偏低的情況下,終而導致政治高度的紛亂和不安。
    政治學者杭廷頓 (Samuel P. Huntington )認為:為緩和因政治意識覺醒和政治參與擴大所產生的不穩定,在現代化初期,便成立政黨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政黨和政黨制度乃是解決政治參與擴張問題,在制度方面最重要的工具。但是,在發展中國家的政黨,其最初之所以能獲得力量和成功,最主要的因素是因為能夠動員現代民族主義的情緒,扮演連絡精英和群眾的角色,對抗殖民政權的統治。然而一旦民族國家獨立,現代化衝激所產生的政治自覺,往往也燃熾了政客們在社會中種族、語言、宗教嚴重紛歧的情況下,利用本集團在大社會中爭取名利之慾念。於是,政黨原本是爭取族國獨立,促進政治整合的重要工具,最後卻演變成阻碍國家政治整合的絆腳石,甚至使國家陷入分裂的危機。
    對於政黨的腐化、分裂和不安定、發展中國家往往對之採取遏阻或壓迫的政策,使得政黨或政黨制度更是積弱不振,國內政局也更趨不穩定,終而導政控制失敗( Control Failure ),軍人起而執掌政權。
    前述發展中國家經常呈現之特點,在印尼表顯的尤其明顯。此我們可從印尼政黨體系的演進過程中,得到印證。
    本論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導論。將印尼建國前後之歷史背景作概略的敘述。
    第二章、從荷印政府的殖民統治措施、回教的催化作用,探討印尼民族主義產生的社會背景。
    第三章、分別以荷蘭殖民時期,日據時期和獨立戰爭時期三個階段,研討印尼政黨的源起、發展,並陳述政黨與民族運動間的關係。
    第四章、首先探究議會民主時期多黨政治的基礎和實際運作;次則分析首屆國會普選的過程和結果;最後陳述蘇卡諾「埋葬政黨」的議論。
    第五章、首先敘述指導民主時期下,陸軍勢力的擴張和政治化;其次探討蘇卡諾、陸軍與印共的三角關係;後說明政黨在指導民主時期勢力的陵夷,並略述印共的政變。
    第六章、先臚述從業集團的各種普選準備措施,分析第二屆國會普選的結果;再者,敘述蘇哈托政府一系列削弱政黨的策略;最後,以從業集團連績贏得第三、四屆國會普選的結果分析,顯示出印尼獨優政黨體系的形成。
    第七章、結論。從政治參與、政治穩定和經濟成長三角關係的觀點,對印尼的政黨體系,尤其是對「從業集團」未來的發展預作評估。
    在進行本項研究的過程中,令我最感困擾的,莫過於國內各圖書館對於有關印尼政治的藏書和期刊實在太少了,尤其是關於近十數年來印尼政治變遷和政黨發展的藏書為然;容或有之,亦多為粗淺介紹性者。因此;本篇論文之完成,雖然並不符合我原先的構想,但我仍然非常感謝劉義周學長、薛立敏學長、傅諾謨學長遠從美國、或託友人從印尼寄來十數本重要的參考書籍和期刊資料,這些書籍、資料對本論文的撰寫幫助甚大。當然,論文的完成,尤其應該感謝指導教授江炳倫先生在這段期間對筆者觀念上的指引和解惑,並對論文完稿後的費心閱校斧正,否則此論文是無法完成的。
    此外,我更要感謝慈母在精神上對我無盡的鼓勵,岳父母提供我一個撰寫論文的最佳環境。在論文撰寫期間,國慶、鄭福對我的協助,李專、林榮敏小姐和新聞系陳瑞芸、劉蕙苓同學的幫忙校稿,筆者在此一併表示最誠摯的謝意。對於愛妻玉鳳的體貼、包容和協助,相信這是支持我今後繼績奮門下去的最大本錢,在此短程目標暫時完成的階段,我謹先對她表達由衷的敬意和謝忱。
    第一章 導論1
    第二章 印尼民族主義產生的社會背景9
    第一節 荷人殘酷的殖民統治11
    第二節 回教的觸媒作用22
    第三節 人道政策的實施30
    第三章 印尼民族運動與政黨的源起47
    第一節 荷蘭殖民時期的政黨47
    第二節 日據時代的政黨與民族運動63
    第三節 獨立戰爭期間的政黨72
    第四節 議會民主時期的多黨政治(一九五○-一九五八)93
    第一節 多黨政治的基礎和運作94
    第二節 分裂政黨體系下的首屆國會普選106
    第三節 埋葬政黨的議論116
    第五章 指導民主時期政黨力量的式微(一九五八-一九六五)131
    第一節 陸軍勢力的擴張和政治化133
    第二節 蘇卡諾、陸軍與印共的三角關係143
    第三節 指導民主下的政黨概況151
    第六章 軍人理政時期政黨的簡化和發展(一九六五-今)167
    第一節 從業集團與第二屆國會普選168
    第二節 削弱政黨的策略185
    第三節 優勢政黨體系的形成191
    第七章 結論217
    參考書目229
    Description: 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研究所
    碩士
    7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725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政治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34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