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12692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822/144841 (79%)
造訪人次 : 51789149      線上人數 : 59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政大機構典藏 > 法學院 > 法律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12692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2692


    題名: 《摩天大樓》中的真實謊言--從文學作品看法意識建構
    The True Lies in ";The Skyscraper";--The Construction of Legal Consciousness in Literature
    作者: 扶停雲
    貢獻者: 王曉丹
    扶停雲
    關鍵詞: 法意識
    主體
    建構性觀點
    人我關係
    擬仿規範
    創傷
    日期: 2017
    上傳時間: 2017-09-13 14:54:58 (UTC+8)
    摘要: 台灣人們對法律的低度信賴,顯示法律並未在認知系統中具有霸權地位,全面滲透日常生活的其實是事實與法律無從切割的「規範」。人們實踐法律的模式--「簡化法律」、「裝扮法律」、「聲稱法律」,凸顯「人我關係」既是建構社會也是建構自我的重心。當人我關係與法律空間形成無所不在的規範巨網,台灣人自我的建構,就客觀看來會是一個嘗試熔入環境的「擬仿規範」的建構行動,而就主觀言,由於人們的情感、思維與行動往往受到意識之外的無意識之主宰,「創傷的一般性」證實了人們的意識不但會被創傷經驗改變,法意識更受制於創傷經驗,受其先驗性地籠罩與指導,成為創傷主體的法意識。簡言之,人們透過擬仿規範建立自我,並與規範共構成一個創傷主體,在此主體試圖將法律當作一個認知系統去理解世界時,又會糾葛在一些規範性的、根深蒂固的文化基模,例如情、權威和公共性中,顯現出台灣人「擬仿規範」的創傷主體法意識特色。
    參考文獻: 參考資料
    書籍
    1. 丁朝陽編,《新解宋詞三百首》,台北:華文網出版,2006。
    2. 王澤鑑,《民法總則》,台北:三民書局出版社,2010,初版5刷。
    3. 卡夫卡,葉廷芳、洪天富譯,《卡夫卡全集:第一卷》,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4. 白慧穎,《法律與文學的融合與衝突》,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4。
    5. 朱蘇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二版。396
    6. 蘇力397,《法律與文學:以中國傳統戲劇爲材料》,台北:元照出版社,2006。
    7. 汪世榮,《中國古代判詞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
    8. 李幼蒸,《欲望倫理學:佛洛伊德和拉康》,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
    9. 余宗其,《法律與文學的交叉地》,北京:春風文藝出版社,1995。
    10. 余宗其,《魯迅與法律》,北京:華藝出版社,2001。
    11. 余宗其,《法律與文學漫話》,北京:華藝出版社,2001。
    12. 余宗其,《中國文學與中國法律》,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13. 余宗其,《外國文學與外國法律》,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14. 余宗其,《法律文藝學》,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14。
    15. 呂秋遠,《星光》,台北:三采文化,2016。
    16. 吳音寧、汪紹銘、郭國楹,《青春的偷竊歲月:2003年法律文學創作大賞》,台北:商周出版社,2003。
    17. 吳尚智,《舞文弄法:游走於中國文學與法律中文之間》,香港:文思出版社,2013。
    18. 武忠森,《古事今判》,台北:中央日報出版社,1957。
    19. 林佩苓,《依違於中心與邊陲之間:臺灣當代菁英女同志小說研究》,台北:威秀資訊,2015。
    20. 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台北:游擊文化出版社,2017。
    21. 眉睫,《朗山筆記--現當代文壇掠影》,台北:秀威資訊,2009。
    22. 紀傑克(本書譯名為齊澤克),唐健、張嘉榮譯,《暴力:六個側面的反思》,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
    23. 徐忠明,《法學與文學之間》,北京:中國法政出版社,1999。
    24. 陸賈,〈至德第八〉,《新譯新語讀本》,台北:三民書局出版社,1995。
    25. 梁治平,《法意與人情》,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
    26. 陳雪,《惡魔的女兒》,台北:聯合文學,1999。
    27. 陳雪,《迷宮中的戀人》,台北:印刻出版社,2012。
    28. 陳雪,《摩天大樓》,台北:麥田出版社,2015。
    29. 陳文瓊,《國家政治語境中的法律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30. 費孝通,《鄉土中國》,北京:三聯書局出版社,1948。
    31. 張娟芬,《無彩青春》,台北:行人文化實驗室,2013。
    32. 張麗卿,《法律與文學:文學視野中的法律正義》,台北:元照出版社,2016。
    33. 馮象,《木腿正義--關於法律與文學》,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
    34. 黃丞儀、劉裕實、侯紀萍,《相遇:2004年法律文學創作大賞》,台北:商周出版社,2005。
    35. 廖炳惠,《關鍵詞200》,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
    36. 劉星,《西窗法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37. 劉星,《古律尋義》,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
    38. 劉峻谷,《色計》,台北:臺北律師公會,2008。
    39. 劉星顯,《法律與文學研究--基於關係視角》,上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40. 蔡英文,《政治實踐與公共空間--漢娜˙鄂蘭的政治思想》,台北:聯經出版社,2002。
    41. 範玉吉主編,《法律與文學研究(第1輯)》,上海:三聯書局出版社,2012。
    42. 駱以軍,《西夏旅館》,台北:印刻出版社,2008。
    43. 謝冰瑩等編譯,《新譯四書讀本》,台北:三民書局出版社,2006。
    44. 顏忠賢,《寶島大旅社》,台北:印刻出版社,2013。
    45. 薩孟武,《西遊記與古代中國政治》,台北:三民書局出版社,2003。
    46. 薩孟武,《水滸傳與中國社會》,台北:三民書局出版社,2005。
    47. 薩孟武,《紅樓夢與中國舊家庭》,台北:三民書局出版社,2006。
    48. 尤伊克(Patricia Ewick)、西爾貝(Susan S .Silbey),徐顯明主編,《法律的公共空間:日常生活中的故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49.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林建國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
    50. 古斯塔夫˙拉德布魯赫(Gustav Radbruch),王怡蘋、林宏濤譯,《法學導論》,台北:商周出版社,2002,初版4刷。
    51. 本傑明˙卡多佐(Benjamin Nathan Cardozo),董炯、彭冰譯,《演講錄--法律與文學》,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
    52. 列夫‧托爾斯泰(Leo Nikolayevich Tolstoy),草嬰譯,《克魯采奏鳴曲》,台北:木馬文化出版社,2003。
    53. 吉洛德˙羅森伯格(Gerald N. Rosenberg),高忠義譯,《落空的期望》,台北:商周出版社,2003。
    54. 安娜˙莎特(Anna C. Salter),鄭雅芳譯,《獵食者:戀童癖、強暴犯及其他性犯罪者》,台北:張老師文化,2005。
    55. 克利福德˙吉爾茲(Clifford Geertz),張家瑄、王海龍譯,《地方性知識》,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
    56. 努斯鮑姆,《詩性正義——文學想像與公共生活》,丁曉東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57.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高思謙譯,《尼各馬科倫理學》,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2005。
    58. 威廉˙高汀(William Golding),龔志成譯,《蒼蠅王》,台北:高寶書版,2011。
    59.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Richard O`Gorman Anderson),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新版)》,台北:時報出版社,2010。
    60. 理察˙波斯納(Richard Allen Posner),楊惠君譯,《法律與文學》,台北:商周出版社,2007,二版2刷。
    61. 理察˙波斯納(Richard Allen Posner),蘇力譯,《法理學問題》,台北:元照出版社,2002。
    62. 理察˙波斯納(Richard Allen Posner),蘇力譯,《超越法律》,台北:元照出版社,2002。
    63. 莫里斯˙布朗修,林長杰譯,(Maurice Blanchot),《黑暗托馬》,台北:行人出版社,2005。
    64. 湯瑪斯˙曼,楊武能譯,《魔山》,台北:桂冠出版社,1994。
    65. 德沃金(Ronald Dworkin),李冠宜譯,《法律帝國》,台北:時英出版社,2002。
    66.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程巍譯,《疾病的隱喻》,台北:麥田出版社,2012。
    67. Darian Leader著,龔卓軍譯,《拉岡》,台北:立緒文化,1998。
    68. Judith Herman, M.D.,陳文琪等譯,《從創傷到復原》,台北:遠流出版社,2004。
    69. L. F. Baum,顏湘如譯,《綠野仙蹤》,親子天下,2009。
    70. Michele L. Crossley,朱儀羚等譯,《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嘉義:濤石文化,2006,初版2刷。
    71. Anderson Benedict,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London: Verso, 1991.
    72. Clifford Geertz, ”Deep Play: Notes on the Balinese Cockfight,”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Selected Essays, New York, NY: Basic Books, 1973.
    73. Clifford Geertz, Local Knowledge: Fact and Lai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Local Knowledge: Further Essays in 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 London: Fontana Press, 1983.
    74. Cathy Caruth, Unclaimed Experience:Trauma, Narrative, and History, Baltimore and Lond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6.
    75. Jacques Lacan, Écrits. A Selection. Trans. Alan Sheridan, London: Tavistock, 1977.
    76. James Boyd White, The Legal Imagina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5.
    77. James Berger, Trauma and Literary Theory,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97.
    78. J. G. Ballard, High-Rise, Fourth Estate, 2016. 79. Kevin M. Crotty, Law’s Interior--Legal and Literary Constructions of the Self,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1.
    80. Lenora Ledwon, Law and Literature: Text and theory (1996), Routledge, 2015.
    81. McDonald & Sanders editors, The Canon Debate, Hendrickson Publishers, Inc. 2002.
    82. Plummer Ken, Telling Sexual Stories: Power, Chang and Social Worlds,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83. Richard A. Posner, Law and literatur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84. Rogers Caillois, Mimicry and Legendary Psychasthenia(1935), The edge of surrealism, translated by Claudine Frank and Camille Naish,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3.
    85. Shoshana Felman, Forms of Judicial Blindness: Traumatic Narratives and Legal Repetition, History, Memory, and the Law,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Austin Sarat and Thomas R. Kearns eds., 2002.
    86. Stuart A. Scheingold, The Politics of Rights—Lawyers, Public Policy, and Political Chang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10.
    87. Theodore Ziolkowski, German Romanticism and Its Institution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期刊論文
    1. 王曉丹,〈「聆聽」失語的被害人--熟識者強暴的司法審判與女性主義的知識建構〉,台灣女性學學會暨高師大40週年校慶學術研討會,2007。
    2. 王曉丹,〈法意識與法文化研究方法論:以女兒平等繼承為例〉,《月旦法學雜誌》,第189期,2011。
    3. 王曉丹,〈法律繼受與法律多重製圖--人口販運法制的案例〉,《中研院法學期刊》,第15期,2014。
    4. 王曉丹,〈法律的壓制性與創造性--人權與人口販運法制的被害者主體〉,《政大法學評論》,第137期,2014。
    5. 王曉丹,〈「拆解」防治性別暴力的法律:文件格式化、敘事失語以及文本性現實〉,《性別平等教育季刊》,第71期,2015。
    6. 王曉丹,〈敘事與正義的地方性知識--臺灣人法意識與法律空間的民族誌〉,《月旦法學雜誌》,第249期,2016。
    7. 王曉丹,〈司法意識與司法信賴──權威、感知與正義觀〉,《檢察新論》,第21期,2017。
    8. 王曉丹,〈衝突中,求衡平:法意識建構主體〉,國立政治大學第八屆法潮論文研討會,2017。
    9. 王澤瑋,〈黛絲姑娘--純潔少女的人生謳歌〉,《全國律師》,2003。
    10. 王兆鵬,〈與談「異鄉人」〉,《全國律師》,2003。
    11. 王燦槐,〈我國少年性侵害被害人報案因素之研究〉,《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第11卷第1期,2015。
    12. 王立,〈神祕世界中的公平交易原則--鬼靈酬恩與中國古代復仇文學主題〉,《新疆師範大學學報》,第20卷第1期,1999。
    13. 王立,〈人治社會與違法復仇的文化根源--中國古代復仇文學主題片論〉,《大連大學學報》,第21卷第5期,2000。
    14. 王海燕,〈《聊齋》公案獄訟小說與蒲松齡的民間關懷〉,《蒲松齡研究》,第4期,2004。
    15. 王海燕,〈《聊齋》公案獄訟小說與蒲松齡的民間關懷(續)〉,《蒲松齡研究》,第1期,2005。
    16. 史春梅,〈從「三言」公案故事看古代司法精神〉《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第7期,2007。
    17. 朱偉誠,〈(白先勇同志的)女人、怪胎、國族:一個家庭羅曼史的連接〉,《中外文學》,1988。
    18. 朱偉誠,〈受困主流的同志荒人--朱天文《荒人手記》的同志閱讀〉,《中外文學》,1995。
    19. 朱偉誠,〈父親中國˙母親(怪胎)台灣?白先勇同志的家庭羅曼史與國族想像〉,《中外文學》,2001。
    20. 江寶釵,〈時間、空間與主體性的建構:閱讀《孽子》的一個向度〉,《中外文學》,2001。
    21. 江玉林,〈人、法的主體與法律考古--從張光直《番薯人的故事》也談法律的故事〉,《月旦法學教室》,第12期,2003。
    22. 李念組、林詩梅,〈法律人從文學中獲得什麼?〉,《律師雜誌》,290期,2003。
    23. 李清潭,〈評論<平凡人與不平凡人的「罪與罰」>〉,《全國律師》,2003。
    24. 沈明,〈法律與文學:可能性及其限度〉,《中外法學》,第3期,2006。
    25. 余素青,《法庭語言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6. 余振華,〈與談「黛絲姑娘--純潔少女的人生謳歌」〉,《全國律師》,2003。
    27. 吳宏亮,〈異鄉人--生命的鬥士〉,《全國律師》,2003。
    28. 吳國清,〈我國六都警察局運用CCTV 於偵辦犯罪績效探勘之研究〉,第23屆國際資訊管理學術研討會,2012。
    29. 阮文泉,〈法律與文學--以德沃金教授的論述為中心〉,《法律評論》,第65卷,1998。
    30. 邱仁楹,〈復活--靈魂的洗滌與重生〉,《全國律師》,2003。
    31. 邵瓊慧,〈傾聽文學的聲音〉,《律師雜誌》,第325期,2006。
    32. 竺洪波,〈公案小說與法制意識--對公案小說的文化思考〉,《明清小說研究》,第3期,1996。
    33. 林東茂,〈法律與文學〉,《法學講座》,第15期,2003。
    34. 林東茂,〈與談「我願意為你朗讀」〉,《全國律師》,2003。
    35. 林芳玫,〈日治時期小說中的三類愛慾書寫:帝國凝視、自我覺醒、革新意識〉,《2010海峽兩岸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2010。
    36. 柳鳴九,〈關於意識流問題的思考〉,《外國文學評論》,第4期,1987。
    37. 紀大偉,〈帶餓思潑辣:[朱天文著] 《荒人手記》的酷兒閱讀〉,《中外文學》,1995。
    38. 徐忠明、溫榮,〈中國的「法律與文學」研究述評〉,《中山大學學報》,第6期,2010。
    39. 強世功,〈文學中的法律:安提戈涅、竇娥和鮑西婭--女權主義的法律視角及檢討〉,《比較法研究》,第1期,1996。
    40. 章志維,〈以同聲字創造同性之戀--《荒人手記》的ㄈㄨˋ語術〉,《中外文學》,1997。
    41. 梅家玲,〈白先勇小說的少年論述與台北想像 從《臺北人》到《孽子》〉,《中外文學》,2001。
    42. 陳惠馨,〈法律文學與法學研究的關係--談一個法學研究者跟法律文學的邂逅經驗〉,《月旦法學教室》,第12期,2003。
    43. 陳淑芳,〈咆哮山莊--報復的悲劇〉,《全國律師》,2003。
    44. 陳慧珊,〈我願意為你朗讀--籠罩在歷史陰影的情劫〉,《全國律師》,2003。
    45. 陳彥希,〈小說、判決、人生〉,《律師雜誌》,第302期,2004。
    46. 陳昭如,〈平等與歧視〉,《性別平等教育季刊》,第71期,2015。
    47. 陳翠玉,〈嚴格司法視閾下的客觀真實與法律真實〉,《人大法律評論》,第2輯,2015。
    48. 張麗卿,〈「法律與文學」學術研討會引言〉,《全國律師》,2003。
    49. 張麗卿,〈法律與文學比較研究初探--以卡夫卡「審判」為例〉,《全國律師》,2003。
    50. 張右人,〈法律與文學的「印度之旅」〉,《全國律師》,2003。
    51. 陸洛,〈人我關係之界定--「折衷自我」的現身〉,《本土心理學研究》,第20期,2003。
    52. 賀衛方,〈中國古代司法判決的風格與精神--宋代為基本依據兼與英國比較〉,《中國社會科學》,第6期,1990。398
    53. 黃源盛,〈法理與文采之間-讀〈龍筋鳳髓判〉〉,《政大法學評論》,2004。
    54. 黃國昌、陳恭平、林常青,〈台灣人民對法院的信任支持及觀感──以對法官判決之公正性及對法院表現的滿意度為中心──〉,「台灣人民紛爭解決行為暨法意識實證研究調查」發表會,2012。
    55. 馮象,〈法律與文學〉,《北大法律評論》,第二卷,第4輯,1999。
    56. 彭錦堂,〈與談「印度之旅」〉,《全國律師》,2003。
    57. 彭思舟,〈當法律不過是個故事--法律與文學初探〉,《東吳法律學報》,2004。
    58. 彭仁郁,〈進入公共空間的私密創傷:台灣「慰安婦」的見證敘事作為療癒場景〉,《文化研究》,第14期,2012。
    59. 楊保安,〈平凡人與不平凡人的「罪與罰」〉,《全國律師》,2003。
    60. 廖勇超,尋求認同˙洞穿幻見:《荒人手記》中(同性情欲)˙創傷空間與認同政治的對話〉,《中外文學》,2003。
    61. 劉恆妏,〈由包公系列小說看傳統中國正義觀〉,《月旦法學雜誌》,第53期,1999。
    62. 劉思達,〈美國「法律與社會運動」的興起與批判--兼議中國社科法學的未來走向〉,《交大法學》,第1期,2016。
    63. 寧寶劍,〈創傷理論批評淵源探究〉,《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第2期,2014。
    64. 鄧學仁,〈報復是為了什麼?與談「咆哮山莊」讀後心得〉,《全國律師》,2003。
    65. 餘振華,〈與談「黛絲姑娘--純潔少女的人生謳歌」〉,《全國律師》,2003。
    66. 蔣興儀,〈源自於想像性同化的「自我」形塑過程:拉崗「鏡子階段」理論之分析〉,《新竹師院學報》,第18期,2004。
    67. 蔣興儀、魏建國,〈創傷之「真實」:從見證的僵局到心理分析的突破〉,《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27期,2008。
    68. 蔣興儀、魏建國,〈瑪拉布論創傷:創傷的一般理論與受創主體的再定位〉,《思與言》,2016年獲刊登。
    69. 薛欽峰,〈記首屆法律文學創作獎始末〉,《律師雜誌》,第290期,2003。
    70. 魏仲佑,〈與談「復活--靈魂的洗滌與重生」〉,《全國律師》,2003。
    71. Felstiner, Abel, Sarat, The emerge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Disputes: Naming, Blaming, Claiming, Law & Society, 1981.
    72. Homi Bhabha, Of Mimicry and Man: The Ambivalence of Colonial Discourse, October, Vol. 28, Discipleship: A Special Issue on Psychoanalysis, 1984.
    73. James Seaton, Law and Literature: Works, Criticism and Theory, Yale journal of law and the humanities, 1999. 2nd.ed. 2013. 74. Kevin M. Crotty, Law’s Interior--Legal and Literary Constructions of the Self,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1.
    75. Macaulay, Non-contractual Relations in Busines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 28, No. 1, 1963.
    76. Plummer Ken, Telling Sexual Stories: Power, Chang and Social Worlds,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專書論文
    1. 朱蘇力,〈孿生兄弟的不同命運--《法律與文學》代譯序〉,《波斯納及其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 邵瓊慧〈導讀:法律與文學再度相遇〉,《相遇:2004年法律文學創作大賞》,頁VII-XII,台北:商周出版社,2005。
    3. 馬健君、廖炳惠主編,《文學、法律、詮釋 第十九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台北: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出版,1996。
    4. 《法網驚奇》各國26本推理小說後附台灣法律專業人士的「法律解析」,1994-1995。
    學位論文
    1. 何淑貞,〈法律與文學之依違:元雜劇法制書寫與刑事命案析證〉,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2. 林世超,〈德沃金(Ronald Dworkin)法律詮釋理論之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3. 周信頡,〈《審判》:卡夫卡的法律與自我塑造〉,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4. 柯麗芬,〈法律/權利、復仇與正義--德語文學中「正義」主題之探討〉,《輔仁大學外國語文學院研究生(畢業)論文選刊》,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5. 胡龍隆,〈文學、道德與法律之辯證 : 以包公故事為例〉,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
    6. 洪伯緯,〈法‧力‧覺悟─賴和的文學批判〉,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7. 陳麗君,〈正義的神話?!--《施公案》、《三俠五義》與《彭公案》中文學與法律的互文關係〉,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8. 黃瓊芳,〈中國文學裡的法律文化--以「義」的概念為中心的探討〉,台北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9. 廖招治,〈台灣本土法律文學作品評析〉,中興大學法律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3。
    10. 蔡佾霖,〈唐代長安城的法律空間〉,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畢業論文,2015。
    11. 薛熙平,〈例外狀態:阿岡本思想中的法與生命〉,政治大學碩士班畢業論文,1996。
    12. 簡齊儒,〈明代公案小說「法律與文學文本」的融攝〉,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10265102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651025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法律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102501.pdf2144KbAdobe PDF2725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