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12376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4205/145239 (79%)
造访人次 : 52396116      在线人数 : 50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12376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2376


    题名: 論《俱舍論》及《成唯識論》的 見道理論差異及其原因
    On the Different of Path-Seeing (Darśana-mārga) Theories by Abhidharmakośakārikā and Cheng Weishi Lun
    作者: 莫凱輝
    Mo, Kai Hui
    贡献者: 耿晴
    莫凱輝
    Mo, Kai Hui
    关键词: 見道
    說一切有部
    瑜伽行派
    無漏法
    無分別
    見所斷
    日期: 2017
    上传时间: 2017-08-31 12:11:09 (UTC+8)
    摘要: 本文將就佛教修行五道中的見道進行討論。首先本文討論了有漏凡夫如何首次生起無漏法的問題:說一切有部傾向於主張無漏法可以由有漏法生起,而瑜伽行派則主張有漏法和無漏法異質,無漏法需要從無漏種生起。由於此種差異,雙方在種姓問題的態度也不盡相同。

    本文接著指出:在見道位中,說一切有部所描述的見道狀態,傾向於有分別的見道。主要原因是,說一切有部認為見道相關的智皆為「見性」(推度性);迅速切換所緣和無分別的思維模式存在矛盾;瑜伽行派也認為說一切有部所述的見道屬於後得位。而瑜伽行派將見道分為了根本位及後得位,見道被分為了無分別及分別安立兩個階段。兩派在此問題的差異,主要來源於兩派對見道所觀真理的差異。

    最後,說一切有部認為見道有十五心,瑜伽行派則認為有十六心。瑜伽行派從基礎上迥異於說一切有部,在將見道分化為根本及後得之後,說一切有部在見道為十五心或十六心的問題上的基礎已被瓦解。另外,說一切有部認為見所斷煩惱及修所斷煩惱的主要差別是兩者是否產生自「我執」,若是則為見所斷煩惱,若非則是修所斷煩惱。瑜伽行派則更注重煩惱現行及習氣的差異,若是現行則為見所斷煩惱,若是習氣則為修所斷煩惱。
    參考文獻: 一、佛教典籍

    (一)漢語
    《大正新脩大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3年。)
    《俱舍論》(世親著,玄奘譯,《大正藏》卷30,經號:1558。)
    《阿毘達磨俱舍釋論》(世親著,真諦譯,《大正藏》卷30,經號:1559。)
    《俱舍論記》(普光著,《大正藏》卷30,經號:1821。)
    《俱舍論疏》(法寶著,《大正藏》卷30,經號:1822。)
    《俱舍論疏》(神泰著,《卍續藏》卷53,經號:836。)
    《俱舍論頌疏論本》(圓暉著,《大正藏》卷30,經號: 1823。)
    《阿毘達磨發智論》(迦多衍尼子著,玄奘譯,《大正藏》卷20,經號:1544。)
    《大毘婆沙論》(五百大阿羅漢等著,玄奘譯,《大正藏》卷200,經號:1545。)
    《阿毘曇毘婆沙論》(五百大阿羅漢等著,浮陀跋摩、道泰等譯,《大正藏》卷60,經號:1546。)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眾賢著,玄奘譯,《大正藏》卷80,經號:1562。)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無著著,玄奘譯,《大正藏》卷7,經號:1605。)
    《大乘阿毘達摩雜集論》(安慧等著,玄奘譯,《大正藏》卷16,經號:1606。)
    《成唯識論》(護法等著,玄奘譯,《大正藏》卷10,經號:1585。)
    《成唯識論述記》(窺基著,《大正藏》卷10,經號:1830。)
    《瑜伽師地論》(彌勒著,玄奘譯,《大正藏》卷100,經號:1579。)
    《佛地經論》(親光等著,玄奘譯,《大正藏》卷7,經號:1530。)

    (二)藏語
    《中華大藏經》(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4-2008)
    《俱舍論頌》(tib: chos mngon pa`i mdzod kyi tshigs le`ur byas pa, 世親著,79: 20 – 81。)
    《俱舍論釋》(tib: chos mngon pa`i mdzod kyi bshad pa, 世親著,79:82-950。)
    《俱舍論疏》(tib: chos mngon pa`i mdzod kyi `grel bsha, 稱友著,80: 18-1712。)
    《俱舍論隨相疏》(tib: chos mngon pa`i mdzod kyi `grel bshad nye bar mkho ba, 滿增著,81: 18 – 1791。)
    《俱舍論近要疏》(tib: chos mngon pa`i mdzod kyi `grel bshad nye bar mkho ba, 寂天著,82: 20 – 996。)
    《俱舍論心要燈疏》(tib: chos mngon pa`i `grel pa gnad kyi sgron ma, 陳那著,82: 1016 – 1329。)

    《俱舍論頌文疏·現嚴》(tib: dam pa`i chos mngon pa mdzod kyi tshig le`ur byas pa`i `grel pa mngon pa`i rgyan,欽·文殊著),Institute of Tibetan Classics, 2009.

    二、工具書
    慈怡主編
    1988初版 《佛光大辭典》,高雄縣:佛光。
    丁福保編
    1989 《丁福保大辭典》,台北:天華出版。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2014光碟版 CBETA電子佛典,台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三、專書/學術論文
    歐陽竟無編
    1988 《藏要 15,第二輯(七):阿毘達磨俱舍論. 卷一至七》。臺北:新文豐。
    《藏要 16,第二輯(八):阿毘達磨俱舍論. 卷十九至卅》。臺北:新文豐。

    釋智敏
    《俱舍論頌疏講記》(內部流通)。杭州:多寶講寺。

    釋安慧
    2004 《斷煩惱的探討--以<大毘婆沙論>為中心》。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 (第 15 屆) : 31.

    林育民
    2008 《<俱舍論‧賢聖品>修證法義之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釋印順
    2011 《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惟善
    2011 《說一切有部之禪定論研究──以梵文<俱舍論>及其梵漢注釋為基礎》。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Dhammajoti, Kuala Lumpur.
    2007 Abhidharma doctrines and controversies on perception. Centre of Buddhist Studies, HKU.
    2009 Sarvāstivāda Abhidharma. Centre of Buddhist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四、期刊/專書論文
    周柔含
    2008 《<婆沙論> 三譯本及其成立》。 臺大佛學研究 : 1-44。
    2010 《說一切有部的世俗道斷惑論》。法鼓佛學學報7 : 23-65。

    釋長慈
    2013 《說一切有部觀四諦十六行相減行減緣入見道之修道次第初探--以<大毘婆沙論>,<俱舍論>及其註釋書為中心》。福嚴佛學研究 8 : 79-122.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哲學系
    10315401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31540141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哲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014101.pdf2907KbAdobe PDF2755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