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56/144643 (79%)
Visitors : 51722241      Online Users : 62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12198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2198


    Title: 國防部的籌建與早期運作(1946-1950)
    The founding and early operations of the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46-1950
    Authors: 陳佑慎
    Contributors: 呂芳上
    陳佑慎
    Keywords: 國防
    軍制
    文武關係
    政軍關係
    國共內戰
    Date: 2017
    Issue Date: 2017-08-28 11:38:22 (UTC+8)
    Abstract: 1946 年 6 月 1 日,中華民國國防部於南京正式成立,首任部白崇禧向記者說明國防部新制的意義,強調:本黨(中國國民黨)革命的軍事時期業已至最後階段,故積極準備實施憲政,將獨立於行政院之外的軍事委員會撤銷,改成立隸屬於行政院的國防部,實現「以政治軍」及「還軍於國」的革命目的,使「如德、日喜功好戰之軍人」不復有再起的可能,確立「國家百年根本不拔」的制度。
    但無可諱言的是,國防部長白崇禧對新中央軍事機構憲政精神的強調,無法掩蓋內戰即將全面爆發的陰影。政府當局基於什麼理由、心態推行國防部新制,似乎是耐人尋味的問題。一個可能的粗淺解釋是,抗日戰爭後國軍中央機構的改組,政治性因素不亞於軍事方面的考量。
    為了深入探討前揭課題,本論文分別聚焦軍事、政治性因素,以及兩者間的聯繫。並就典章制度沿革、國內外歷史背景,以及制度背後的學理、實務上之困難,進行梳理。主要討論架構如下: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抗戰結束前的國防體制」 :藉由清末民初的普魯士二元制移植、國民政府統治下的國防/軍事體制設計,說明國防部新制實施前的歷史背景,特別側重於近代中國吸收西方軍事思想的歷史脈絡,以及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體制、黨政軍統一指揮機構等課題,
    第三章「國防部的籌組與編成」 :首先討論 1940 年代西方各國軍事思想的變遷,國軍從日、德式軍制轉向師法美式軍制的經緯。其次,以軍制史的角度說明1946 年國防部的籌組與編成經過、制度精神、人事背景分析等課題。
    第四章「憲政體制下的政軍關係」 :以政軍關係的角度,分就西方政軍關係模式的移植、軍政軍令的調和與爭議、國會與軍事機關的互動關係、軍事制度的憲政調適等角度,探討行憲後中華民國國防/軍事體制面臨的重大變革。
    第五章「國防部的運作」 :透過國防部的指揮與決策流程、就戰略戰術的構想與運用、編制裝備與後勤補給、人力動員與管理、研究發展等項目,討論國防部的實際運作情形,側重於國防部新制對國共內戰的影響。
    第六章「結論」 :首先簡述國防部於 1949 年的轉進經過,1950 年國防部、東南軍政長官公署的合併改組,繼之綜合論評國防部改組成立的歷史意義,及其在臺灣留下的歷史遺產。
    Reference: (一)未刊檔案
    臺北,國史館藏:
    《國民政府檔案》
    《陳誠副總統文物》
    《蔣中正總統文物》
    《蔣經國總統文物》
    《閻百川先生要電錄存》
    臺北,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
    《國軍檔案》
    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文化傳播委員會黨使館藏:
    《一般史料》
    《漢口檔案》
    《會議紀錄》
    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
    《國防部史政局和戰史編纂委員會檔》

    (二)公報、報紙、期刊
    《人民日報》(1946-1949)
    《三民主義月刊》(1935)
    《大公晚報》(1945-1949)
    《大公報》(1945-1949)
    《大眾新聞》(1948)
    《小廣州人雜誌》(1949)
    《中外春秋》(1947)
    《中央日報》(1929-1970)
    《中央週刊》(1946)
    《中央週報》(1930)
    《中國時報》(1998)
    《中國海軍月刊》(1947)
    《中國新聞》(1948-1949)
    《文筏》(1946)
    《世界日報》(1945)
    《世界兵學》(1946)
    《外交部周報》(1947)
    《申報》(1914-1949)
    《立法院公報》(1991-1999)
    《再生》(1941)
    《再造》(1948)
    《自由中國》(1956)
    《周論》(1948)
    《和平日報》(1946)
    《東方雜誌》(1930-1931)
    《武鐸》(1924)
    《法令週刊》(1948)
    《南京特寫》(1937)
    《思想與時代月刊》(1942)
    《政治評論》(1933)
    《軍中文摘》(1948)
    《軍民新聞月刊》(1947)
    《時與文》(1947)
    《益世報》(1948)
    《訓練導報》(1946)
    《針報》(1946)
    《國民》(1937)
    《國民政府公報》(1928-1948)
    《國防月刊》(1946)
    《國防科學簡報》(1948)
    《國防部公報》(1946-1948)
    《現代軍事》(1945-1946)
    《組織旬刊》(1943)
    《陸軍經理雜誌》(1941)
    《黄胄周刊》(1937)
    《鈕司》(1948)
    《興華週刊》(1937)
    《曙光》(1947-1948)
    《總統府公報》(1948)
    《聯合晚報》(1988)
    《聯合報》(1988-1998)
    《嚮導週報》(1926)
    《觀察》(1947)

    (三)已刊檔案、史料彙編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中國對西方及列強認識資料彙編》,第2輯。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中國對西方及列強認識資料彙編》,第5輯。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1982-。
    中共重慶市委黨史工作委員會、重慶市政協文史資料硏究委員會、紅岩革命紀念館編,《重慶談判紀實》。重慶:重慶出版社,1983。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編,《革命文獻》。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3-1989。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影印,《國防最高委員會常務會議記錄》。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5。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會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會,1981-1988。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國國民黨第一、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史料》。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79-1997。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國民政府立法院會議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王正華等編註,《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臺北:國史館,2003-。
    周美華編,《國民政府軍政組織史料》。臺北:國史館,1996。
    重慶市政協文史資料硏究委員會、中共重慶市委黨校編,《政治協商會議紀實》。重慶,編者印,1989。
    陳鵬仁主編,劉維開編輯,《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非常委員會及總裁辦公室資料彙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9。
    United States. Dept. of State ed..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45, vol.7. Washington, DC : U.S. Govt. Print. Off., 1970.
    United States. Dept. of State ed..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46, vol.9. Washington, DC : U.S. Govt. Print. Off., 1970.
    United States. Dept. of State ed..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46, vol.10. Washington, DC : U.S. Govt. Print. Off., 1970.
    United States. Dept. of State ed.. United States Relations With Chin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Period 1944-1949 .St. Clair Shores, Mich.: Scholarly Press, 1971.

    (四)日記
    王世杰,《王世杰日記》。臺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1990。
    李漢魂著,朱振聲編纂,《李漢魂將軍日記》。香港:編者自印,1975。
    胡宗南著,蔡盛琦、陳世局編輯校訂,《胡宗南先生日記》。臺北:國史館,2015。
    徐永昌撰,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編,《徐永昌日記》。臺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1990-1991。
    陳誠著,林秋敏、葉惠芬、蘇聖雄編輯校訂,《陳誠先生日記》。臺北:國史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5。
    陶希聖著,陶晉生編,《陶希聖日記》。臺北:聯經出版,2013。
    雷震著,傅正主編,《雷震日記》。臺北:桂冠圖書,1989。
    蔣介石,《蔣介石日記》,未刊本。
    錢大鈞著,錢世澤編,《千鈞重負:錢大鈞將軍民國日記摘要》。Monterey Park, CA:中華出版公司出版;臺北:華品文創發行,2015。

    (五)中日文專書
    Borklund, C. W.著,葛敦華譯,《美國國防部》(The Department of Defense)。臺北:國防部編譯局,1972。
    Clark, Keith C.、Legere, Laurence J.著,張鍾秀譯,《美國總統與國家安全管理》(The President and the Management of National Security)。臺北:國防部編譯局,1971。
    Donnelly, Christopher著,謝永湉譯,《紅旗──蘇俄的平時與戰時軍制》(Red Banner: The Soviet Military System in Peace and War)。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1。
    Elleman, Bruce A.著,李厚壯譯,《近代中國的軍事與戰爭》(Modern Chinese Warfare, 1795-1989)。臺北:時英出版社,2002年。
    Farrell, Theo、Terriff, Terry編,曾祥穎譯,《軍事變革之根源:文化、政治與科技》(The Sources of Military Change: Culture, Politics, Technology)。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
    Nordlinger, Eric著,洪陸訓譯,《軍人與政治:亞非拉美國家的軍事政變》(Soldiers in Politics: Military Coups and Governments)。臺北:時英出版社,2002。
    Taylor, Jay著,林添貴譯,《臺灣現代化的推手:蔣經國傳》(The Generalissimo`s Son: Chiang Ching-kuo and the Revolutions in China and Taiwan)。臺北:時報出版,2000。
    Taylor, Jay著,林添貴譯,《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The Generalissimo: Chiang Kai-shek and the Struggle for Modern China)。臺北:時報出版,2010。
    Wedemeyer, Albert Coady著,程之行、徐昶、陸道孚譯,《魏德邁報告》(Wedemeyer Reports)。高雄:華南書局,1959。
    丁文江,《民國軍事近紀》。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影印本。
    三軍大學編纂,《戡亂》。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9。
    大江志乃夫,《統帥権》。東京:日本評論社,1983。
    山田邦夫,《文民統制の論点》。東京:国立国会図書館調査及び立法考査局,2007。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南京市委員會編,《周恩來一九四六年談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
    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1977。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硏究委員會編,《平津戰役親歷記》。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9。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硏究委員會編,《淮海戰役親歷記》。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3。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硏究委員會編,《遼瀋戰役親歷記》。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5。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河北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硏究委員會編,《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保定: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編寫組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
    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編,《中國民主同盟歷史文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理學編》。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中國測繪史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測繪史》。北京:測繪出版社,2002。
    中野登美雄,《統帥權の獨立》。東京:原書房,1967。
    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軍事史編纂小組編著,《中華民國一百年軍制史:1911-2011》。臺北:老戰友工作室,2011。
    文公直,《最近三十年中國軍事史》。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影印本。
    日本近代史料研究会編,《日本陸海軍の制度‧組織‧人事》。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71。
    王丰,《刺殺蔣介石:美國與蔣政權鬥爭史》。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15。
    王世杰、錢端升,《比較憲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
    王序平、劉沈剛,《劉斐將軍傳略》。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
    王良卿,《改造的誕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10。
    王奇生,《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形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
    王芸生,《芸生文存》。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影印本。
    王健英,《紅軍統帥部考實》。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
    王雲五,《國民大會躬歷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王鼎鈞,《關山奪路》。臺北:爾雅出版社,2005。
    朱浤源、張瑞德訪問,蔡說麗、潘光哲紀錄,《羅友倫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朱瑞月編,《國民革命建軍史 第二部:安內與攘外》。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3。
    朱瑞月編,《國民革命建軍史 第三部:八年抗戰與戡亂》。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3。
    朱德,《朱德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江蘇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江蘇省志》,第35卷:軍事工業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竹內實監修,《毛澤東集》。東京:一山圖書供應,1976。
    行政院新聞局編,《中國新海軍》。南京:行政院新聞局,1947。
    何智霖編輯,《陳誠先生從軍史料選輯:整軍紀要》。臺北:國史館,2010。
    何應欽將軍九五紀事長編編輯委員會編,《何應欽將軍九五紀事長編》臺北:黎明文化,1984。
    吳大猷,《早期中國物理發展的回憶》。臺北:聯經出版,2001。
    吳石,《國防部為國民政府組織中之一部》。南京:國防部史政局,1947。
    呂芳上,《民國史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4。
    呂芳上、黃克武訪問,王景玲紀錄,《覽盡滄桑八十年:楚崧秋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
    呂芳上主編,《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臺北:國史館、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2014。
    呂芳上主編,《論民國時期領導菁英》。香港:商務印書館,2009。
    李仁宗口述,唐德剛撰寫,《李宗仁回憶錄》。臺北:遠流出版社,2010。
    李元平,《俞大維傳》。臺北:臺灣日報社,1992。
    李守廉,《政治科學新論》。臺北:中國行政學會,1972。
    李承訓,《憲政體制下國防組織與軍隊角色之研究》。臺北:永然文化,1993。
    李學勤,《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硏究》。臺北:知書房,2004。
    李麒,《軍事憲法:統帥權與國防法制》,臺北:新學林出版,2008。
    汪士淳,《千山獨行:蔣緯國的人生之旅》。臺北:天下文化,1998。
    汪正晟,《以軍令興正內政-徵兵制與國府建國的策略與實際(1928-1945)》。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7。
    汪朝光,《1945-1949:國共政爭與中國命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沈雲龍,《耘農七十文存》。臺北:文海出版社,1981年影印本。
    沈雲龍訪問,林泉紀錄,《于潤生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
    沈雲龍訪問,賈廷詩等紀錄,《萬耀煌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
    沈雲龍訪問、林泉紀錄,《王鐵漢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1985。
    卓文義,《艱苦建國時期的國防軍事建設:對日抗戰前的軍事整備》。臺北:臺灣育英社文化事業,1984。
    林孝庭著,黃中憲譯,《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Accidental State: Chiang Kai-shek, the United States,and the Making of Taiwan)。臺北:遠足文化,2017。
    林秉利主編,《精粹國防‧傳承創新 國防部遞嬗與沿革》。臺北:國防部政務辦公室,2016。
    林泉整編,《郭寄嶠先生訪問紀錄》。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3。
    林桶法,《1949大撤退》。臺北:聯經出版,2009。
    林桶法,《戰後中國的變局:以國民黨為中心的探討》。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
    林德政,《抗戰期間國民政府之整軍與備戰》。臺北:學生書局,1991。
    金冲及,《國共決戰:毛澤東、蔣介石在三大戰役的博弈》。香港:中華書局,2013。
    金智,《青天白日旗下民國海軍的波濤起伏(1912-1945)》。臺北:獨立作家,2015。
    金觀濤、劉青峰,《興盛與危機:論中國社會超稳定結構》。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2。
    俞濟時,《八十虛度追憶》。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3。
    柯遠芬,《中國國防建設之研究》。臺北:正氣出版社,1946年再版。
    段復初、郭雪真主編,《軍事政治學:軍隊、政治與國家》。臺北:翰蘆圖書,2014。
    洪陸訓,《武裝力量與社會》。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
    洪陸訓,《軍事社會學與文武關係的理論和研究途徑:兼論軍事社會學對政戰制度的作用》。臺北:政戰學校國軍軍事社會科學研究中心,1997。
    洪陸訓,《軍事政治學-文武關係理論》。臺北:五南書局,2005。
    胡春惠、林泉訪問,林泉紀錄,《尹呈輔先生訪問紀錄》。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2。
    胡頌平,《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臺北:聯經出版,1990。
    范健講授,《大軍統帥之理論與例證》。臺北:實踐學社,1965。
    卿汝楫譯,《美軍新聞工作》。南京:國防部新聞局,1947。
    孫元良,《地球人孫元良日常事流水記‧第一部分》。臺北:作者自印,1991。
    孫弘鑫,《臺灣全志 卷六:國防志・軍事組織與制度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北:國防部,2013。
    孫建中、葉志清編,《精銳勁旅:慶祝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專輯》。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11。
    家近亮子著,王士花譯,《蔣介石與南京國民政府》。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徐永昌著、趙正楷、陳存恭主編,《徐永昌先生函電言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
    徐勇,《近代中國軍政關係與「軍閥」話語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9。
    秦孝儀主編,《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
    秦孝儀主編,《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78。
    秦郁彦,《統帥権と帝国陸海軍の時代》。東京:平凡社,2006。
    秦德純,《秦德純回憶錄》。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7。
    訓練總監部軍學編譯處編譯,《各國軍制要綱》。南京:軍學圖書社,1931。
    訓練總監部編訂,《軍制學概要》。南京:訓練總監部,1931。
    郝柏村,《郝柏村解讀蔣公日記,一九四五~一九四九》。臺北:天下遠見,2011。
    馬振犢、戚如高,《蔣介石與希特勒―民國時期的中德關係》。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
    國民大會秘書處編印,《國民大會代表對於中華民國憲法意見彙編》。南京:國民大會秘書處,1946。
    國民大會秘書處編印,《國民大會實錄》。南京:國民大會秘書處,1946。
    國防大學校印,《美國國防部》。臺北:國防大學,1954。
    國防部史政局編,《毛人鳳傳》。臺北:國防部史政局,1962。
    國防部史政局編,《列強國防機構組織概要》。南京:國防部史政局,1948。
    國防部史政局編,《美軍在華工作紀實(顧問團之部》。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1。
    國防部史政局編,《國防部任務組織與職掌》。南京:國防部史政局,1948。
    國防部史政局編,《國防部年鑑》(40-41、42、43、44年度部分)。臺北:國防部史政局,1952-1955。
    國防部史政局編,《國防部改組紀要》。南京:國防部史政局,1947。
    國防部史政局編,《國防部沿革史》。臺北:國防部史政局,1960。
    國防部史政局編,《國防部組織說明概要》。南京:國防部史政局,1948。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國軍後勤史》。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0。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國軍整軍建軍工作紀要》。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0。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俞大維先生年譜資料初編》。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6。
    國防部副官局編,《國防部及各總司令部科長以上主官簡歷冊》。南京:國防部,1948。
    國防部副官處編,《國防部及各總司令部科長以上主官簡歷冊》。南京:國防部,1946。
    國防部第三廳編輯,《指揮所演習》。南京:國防部第三廳,1947。
    國防部第六廳編印,《國防科學研究發展年報》。南京:國防部,1947。
    國防部部長辦公室編印,《國防部部本部沿革史》。臺北:國防部,1979。
    國防部監察局譯,《美軍監察指南》。南京:中央訓練團監察官訓練班,1947。
    國防部編,《軍用文書手冊(稿)》。南京:國防部,1947。
    國防部編,《國民大會代表軍事檢討詢問案之答覆》。南京:國防部,1948。
    國防部編,《國防組織法參考資料》。臺北:國防部,未註出版時間。
    國防部編,《國防部答復立法院第一會期各委員會質詢案彙編》。南京:國防部,1948。
    國防部編,《陸空聯絡法》。南京:國防部,1948。
    國軍政工史稿編撰委員會,《國軍政工史稿》。臺北:國防部總政治部,1960。
    康澤著,傳記文學雜誌社編,《康澤自述及其下落》。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8。
    張力訪問紀錄,《黎玉璽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
    張光宇,《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國民革命軍》。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89。
    張君勱,《中華民國民主憲法十講》。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
    張朋園、林泉、張俊宏訪問,《盛文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
    張治中,《張治中回憶錄》。北京:中國文史資料出版社,1985。
    張秉均,《中國現代歷次重要戰役之研究:剿匪戰役述評》。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3。
    張晴光,《血戰餘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
    張發奎口述,夏蓮瑛訪談及紀錄,鄭義翻譯及校註,《蔣介石與我:張發奎上將回憶錄》。香港:香港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
    張殿清,《情報與反情報》。臺北:時英出版社,2001。
    張瑞德,《山河動: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軍隊戰力》。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張瑞德,《抗戰時期的國軍人事》。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
    張熾章,《季鸞文存》。臺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影印本。
    張鍾秀譯,《德國參謀本部》。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76。
    張瀾著,四川師範學院張瀾文集編輯組編,《張瀾文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曹聚仁、舒宗僑編著,《中國抗戰畫史》。上海:三聯書店,2015年影印本。
    梁敬錞譯註,《馬歇爾使華報告書箋註》。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梁漱溟,《我的努力與反省》。臺北:老古出版社,2002。
    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重慶:鄉村書店,1939。
    梁漱溟著,中國文化書院學術委員會編,《梁漱溟全集》。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9。
    許承璽,《帷幄長才許朗軒》。臺北:黎明文化,2007。
    郭汝瑰,《郭汝瑰回憶錄》。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陳三井訪問,李郁青紀錄,《熊丸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
    陳之邁,《中國政府》。上海:商務印書館,1945。
    陳存恭、張力訪問,《石覺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1986。
    陳存恭訪問紀錄,《徐啓明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1983。
    陳佑慎,《持駁殼槍的傳教者:鄧演達與國民革命軍政工制度》。臺北:時英出版社,2009。
    陳志讓,《軍紳政權-近代中國的軍閥時期》。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陳勁甫,《國防二法與中華民國軍制變革》。臺北:前程企業管理,2012。
    陳恭澍,《平津地區綏靖戡亂》。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8。
    陳敦源,《民主治理:公共行政與民主政治的制度性調和》。臺北:韋伯出版,2002。
    陳新民,《軍事憲法論》。臺北:揚智文化,2000。
    陳誠著,何智霖編輯,《陳誠先生回憶錄:六十自述》。臺北:國史館,2012。
    陳誠著,何智霖編輯,《陳誠先生回憶錄:北伐平亂》。臺北:國史館,2005。
    陳誠著,何智霖編輯,《陳誠先生書信集:與友人書》。臺北:國史館,2009。
    陳誠著,何智霖編輯,《陳誠先生書信集:與蔣中正先生往來函電》。臺北:國史館,2007。
    陳誠著,吳淑鳳編輯,《陳誠先生回憶錄:抗日戰爭》。臺北:國史館,2004。
    陳誠著,吳淑鳳編輯,《陳誠先生回憶錄:國共戰爭》。臺北:國史館,2005。
    陳誠著,薛月順編輯,《陳誠先生回憶錄:建設臺灣》。臺北:國史館,2005。
    陳壽恒等編著,《薛岳將軍與國民革命》。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
    陳鴻獻,《1950年代初期國軍軍事反攻之研究》。臺北:國史館,2015。
    陸軍部編,《陸軍行政紀要(民國五年六月)》。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影印本。
    陸軍部編,《陸軍行政紀要(民國九年三月)》。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影印本。
    陸寶千訪問、官曼莉紀錄,《鄭天杰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1990。
    程思遠,《白崇禧傳》。北京:華藝出版社,1995。
    程思遠,《李宗仁先生晚年》。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0。
    粟裕,《粟裕戰爭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8。
    馮兆基(Edmund S. K. Fung)著,郭太風譯,《軍事近代化與中國革命》(The Military Dimension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黃仁宇,《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臺北:時報文化,1998年二版。
    黃仁霖,《黃仁霖回憶錄》。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4。
    黃旭初,《黃旭初回憶錄—李宗仁、白崇禧與蔣介石的離合》。臺北:獨立作家出版社,2015。
    黃克武等訪問,《蔣中正總統侍從人員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2012。
    黃杰,《中央軍官訓練團工作紀要》。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4。
    黃煌雄,《台灣國防變革:1982-2016》。臺北:時報出版,2017。
    新境界文教基金會國防政策諮詢小組,《國防政策藍皮書第六號報告:「新世代軍人」》。臺北:新境界文教基金會,2014。
    楊天石,《蔣氏秘檔與蔣介石真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2。
    楊伯濤,《楊伯濤回憶錄》。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6。
    楊杰,《國防新論》。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影印本。
    楊奎松,《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楊學房、朱秉一主編,《中華民國陸軍大學沿革史》。臺北:三軍大學,1990。
    萬仁元、方慶秋主編,《蔣介石年譜初稿》。北京:檔案出版社,1992。
    賈亦斌,《半生風雨錄:賈亦斌回憶錄》。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1。
    賈亦斌,《預備幹部制度之理論與實際》。南京:拔提書局,1948。
    賈廷詩等訪問紀錄,《白崇禧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
    鄒景雯採訪記錄,《李登輝執政告白實錄》。臺北:印刻出版,2001。
    雷震著,薛化元主編,任育德、楊秀菁執行編輯,《中華民國制憲史—制憲國民大會》。臺北:自由思想學術基金會,2011。
    雷震著,薛化元主編,任育德、楊秀菁執行編輯,《中華民國制憲史—政治協商會議憲法草案》。臺北:自由思想學術基金會,2010。
    熊式輝著,洪朝輝編校,《海桑集:熊式輝回憶錄,1907-1949》。香港:明鏡出版社,2008。
    臧卓,《我在蔣介石與汪精衛身邊的日子》。臺北:獨立作家,2013。
    齊錫生著,楊云若等譯,《中國的軍閥政治(1916-1928)》(Warlord Politics in China, 1916-1928)。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劉子清,《從軍三十年》。高雄:黃埔出版社,1954。
    劉玉章,《戎馬五十年 : 劉玉章回憶錄》。臺北,作者自印,1975。
    劉峙,《我的回憶》。臺北:文海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
    劉春玲,《中國憲法軍事條款研究》。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4。
    劉培初,《浮生掠影集》。臺北:正中書局,1968。
    劉維開,《國難期間應變圖存問題之研究-從九一八至七七》。臺北:國史館,1995。
    劉維開,《蔣中正的一九四九─從下野到復行視事》。臺北:時英出版社,2009。
    劉鳳翰訪問,劉海若紀錄,《尹國祥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
    劉錫五,《國防部組織史記》。臺北:第一屆立法院秘書處,1962。
    劉錫五編,《國防部立法時論集》。臺北:民主憲政社,1971。
    劉馥(F. F. Liu)著,梅寅生譯,《中國現代軍事史》(A Milit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
    廣瀨克哉,《官僚與軍人:文民統制之界限》。東京:岩波書店,1989。
    蔣方震,《國防論》。臺北:文海出版社,1978年影印本。
    蔣永敬、劉維開,《蔣介石與國共和戰(一九四五~一九四九)》。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1。
    蔣緯國,《軍制基本原理》。臺北:三軍大學,1969。
    蔣緯國,《國防體制概論》。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1。
    蔣緯國口述,劉鳳翰整理,《蔣緯國口述自傳》。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8。
    鄧文儀,《老兵與教授》。臺北:龍文出版社,1994。
    鄧野,《聯合政府與一黨訓政》。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錢昌祚,《浮生百記》。臺北:傳記文學社,1975。
    錢端升等著,《民國政制史》。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影印本。
    戴高翔,《高翔文存》。臺北:川康渝文物館,1983。
    聯合勤務總司令部編,《聯勤年鑑》。臺北:聯合勤務總司令部,1951。
    韓秀桃,《司法獨立與近代中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羅列,《戰後我國國防組織之研究》。臺北:國防研究院,1963。
    羅隆基,《我的被捕經過與反感》。北京:青年出版社,1999。
    蘇俄國防部軍事出版社編輯委員會編、王宇樞譯,《蘇俄五十年(1918-1968)建軍史》。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70。
    蘇進強,《軍隊與社會》。臺北:葉強出版社,1997。
    纐纈厚,《近代日本政軍関係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2005。
    顧祝同,《墨三九十自述》。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1。
    顧祝同將軍紀念集編輯小組,《顧祝同將軍紀念集》。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8。

    (六)中日文論文、專文
    丁樹範,〈實施國防二法的意義與未來展望〉,《國防政策評論》,第2卷第3期,2009年7月。
    于衡,〈陳誠、熊式輝走馬換將〉,《傳記文學》,第20卷第3期,1972年。
    方慶延,〈赴臺以前的王昇〉,《江西文史資料選輯》,第35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
    毛森,〈往事追憶—毛森回憶錄(十二)〉,《傳記文學》,第77卷第1期。2000年7月。
    王丰,〈蔣氏父子研製原子彈秘辛〉,《同舟共濟》,2009年第1期。
    王仁佑,〈國民黨政權崩潰前的總統府第三局〉,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第145輯。北京:中國文史資料出版社,2001。
    王正華,〈國防委員會的成立與運作(1933-1937)〉,《國史館學術集刊》,第8期,2006年6月,頁76-114。
    王聿均訪問,張朋園記錄,〈賀國光先生訪問記錄〉,《口述歷史》,第7期,1996年6月。
    王良卿,〈體制內異議與臺灣威權政治:以1950年代的立法院為中心〉。南投:海峽兩岸近現代政經比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10年8月。
    王奇生,〈武主文從:戰時國軍的政工與黨務〉,《革命與反革命:社會文化視野下的民國政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頁269-288。
    王柔德,〈國民黨軍隊中的美軍顧問〉,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總第13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61。
    王致雲,〈論憲法中的統帥權〉,《憲政評論》,卷14期4,1983,頁4-6。
    王耀武,〈濟南戰役的回憶〉,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總第18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6。
    任東來,〈1941-1949年美國在中國的軍事機構及其沿革〉,《民國檔案》,2003年第1期。
    朱才樑,〈中國陸軍總司部概況〉,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存稿選編》,第15冊:軍事機構(上)。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
    江錫岭,〈軍需學校與軍需幫〉,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存稿選編》,第16冊:軍事機構(下)。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
    何振盛,〈戒嚴時期臺灣地區的民主化與政治變遷─一個發展途徑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吳仲禧,〈吳石接受中共地下黨指揮的故事〉,《傳記文學》,第65卷第5期,1994年9月。
    呂芳上,〈近代中國軍事歷史研究的回顧與思考〉,收入呂芳上主編,《國軍與現代中國》,臺北:中正紀念堂管理處,2015。
    呂芳上,〈蔣中正三次下野與再起〉,《蔣介石日記之研究》。臺北:中正紀念堂管理處,2009未刊搞),頁82-97。
    宋希濂,〈新疆三年見聞錄〉,《中華文史資料文庫.政治軍事編》,第6卷。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6。
    宋國誠,〈從臺澎防衛作戰戰略指導檢視參謀本部之定位:國防二法架構體系下之角度〉。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論文,2004。
    李以劻,〈兩度相隨蔣經國的經過及見聞紀實(下)〉,《傳記文學》,第67卷第5期,1984年。
    李以劻,〈兩度相隨蔣經國的經過及見聞紀實(中)〉,《傳記文學》,第76卷第4期,1984年。
    李庭瑜,〈從史料局到史政局:戰後臺灣軍方史政制度之演變及其編纂事業(1946-1973)〉,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李毓樹訪問,周道瞻記錄,〈余漢謀先生訪問記錄〉,《口述歷史》,第7輯,1996年,頁201-233。
    杜聿明,〈遼瀋戰役概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硏委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第20輯。北京:中華書局,1962。
    汪正本,〈中國陸軍總司令部二三事〉,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總第145輯。
    沈雲龍訪問,〈劉士毅先生訪問記錄〉,《口述歷史》,第8期,1996年12月。
    卓文義,〈光復後中國空軍在臺灣整軍:1945–1949〉,《空軍軍官雙月刊》,第99期,2001年8月。
    林桶法,〈從溪口到臺北:第三次下野期間蔣介石的抉擇〉,《國史館學術集刊》,第13期,2007年,頁91-117。
    林桶法,〈淞滬會戰期間的決策與指揮權之問題〉,《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45期,2016年5月,頁165-192。
    林桶法,〈戰後蔣介石、白崇禧關係的探討(1945-1950)〉,《國史館館刊》,第35期,2013年3月,頁83-110。
    邱沈鈞,〈國防部第二廳的前身──軍令部第二廳〉,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總第141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0。
    邱沈鈞,〈國防部第二廳簡況〉,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總第141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0。
    金以林,〈蔣介石三次下野與再起之比較研究〉,蔣介石權力網路及其政治運作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9年9月14-16日,未刊稿。
    俞雨霖,〈共軍與中共政治:歷史的角度〉,《東亞季刊》,第18卷第2期,1986年10月。
    段瑞聰,〈蔣介石與抗戰時期總動員體制之構建〉,《抗日戰爭研究》,2014年第1期,頁34-53。
    洪陸訓,〈民主政體中的文人統制〉,《戰略與國際研究》,第2卷第2期,2000,頁11-12。
    洪陸訓,〈我國國防二法通過後文人領軍之觀察〉,《國防政策評論》,第1卷第2期,2001,頁7-37。
    洪陸訓,〈軍人脫離政治之探討〉,《問題與研究》,卷37期1,1998年1月,頁57-71。
    洪陸訓,〈軍事政權的運作〉,《復興崗學報》,期62,1997年12月,頁1-26。
    胡燕謀,〈渡江前夕國防部見聞數則〉,《江蘇文史資料》,第30輯。南京:江蘇文史資料編輯部,1989。
    胡寶華,〈北洋政府參謀本部瑣憶〉,《文史精華》,總138期,2001年,頁53-56。
    范佐驊,〈從組織變革探討國軍政戰組織再造〉,《國防雜誌》,卷19期5,2004.年5月。
    范誦堯,《共匪國防體制之研究》。臺北:國防研究院,1965。
    唐文,〈國民黨統帥部關於京滬杭作戰的決策和爭吵〉,《文史資料選輯》,第32輯,1962年。
    姬田光義,〈抗戰時期、國民政府の國家總動員体制をめぐって―國家總動員法‧國家總動員委員會‧國民精神總動員を中心に〉,「蔣中正與近代中日關係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臺北,2004年。
    徐世江,〈國民黨政府軍事整編改制的內幕〉,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中華文史資料庫》,第6卷政治軍事編。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6。
    張力,〈從「四海」到「一家」—國民政府統一海軍的再嘗試,1937-1948〉,《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6期,1996年12月,頁265-316。
    張朋園,〈近代中國的軍事與現代化〉,《歷史月刊》,第8期,1988年9月。
    張瑞德,〈一九三七年的國軍〉,收入黃自進主編,《蔣中正與近代中日關係》,上冊,臺北:稻鄉出版社,2006,頁219-256。
    張瑞德,〈軍事體制〉,張瑞德等著,《中華民國專題史 第十一卷:抗日戰爭與戰時體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
    張瑞德,〈無聲的要角—侍從室的幕僚人員(1936-1945)〉,《近代中國》,期156,2004年3月,頁141-166。
    張瑞德,〈運籌帷幄:黨政軍調查設計委員會與南昌行營的政策制定〉,收於:《走向近代》編輯小組編,《走向近代:國史發展與區域動向》,臺北:東華書局,2004,頁329-349。
    張瑞德,〈遙制─蔣介石的手令研究〉,《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5期,頁27-49。
    張嘉仁,〈東南軍政長官公署與國共內戰(民國38年8月─民國39年3月)〉。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張耀鵬,〈南京國民政府國防部研究(1946-1949)〉。瀋陽: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張麟,〈清末新政時期中央軍事機構改革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
    陳佑慎,〈遷臺前的國軍電影事業(1926-1949)〉,《國史館館刊》,第34期,2012年12月。
    陳長捷,〈天津抗拒人民解放戰爭的回憶〉,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總第13輯。
    陳亮州,〈海峽戰局謀略──東南軍政長官公署作戰計畫之分析〉,《檔案季刊》,第12卷第2期,2013年6月,頁4-19。
    陳素雲,〈我國軍事統帥權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06。
    陳梁枝,〈中華民國解嚴後的文武關係〉,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陳進金,〈戴笠與忠義救國軍〉,《國史館館刊》,第33期,2012年9月,頁89-118。
    陳新民,〈由國防法探究我國統帥權的問題〉,「新世紀政策~國家安全與兩岸關係」研討會會議論文,財團法人陳隆志新世紀文教基金會,2000年4月1日。
    陳漢廷,〈國防部長俞大維(二之一)〉,《傳記文學》,第103卷第3期,2013年9月。
    陳劍,〈說殷墟甲骨文中的「玉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8本第2分,2007年6月。
    陳樹華,〈國防部史政局概況〉,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總第141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0。
    陳鴻獻,〈1950年代初期國軍政工制度的重建〉,《國史館館刊》,期42,2014年12月。
    彭賀超,〈清末新政伊始地方督撫編練新軍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91期,2016年3月,頁47-97。
    彭錦珍,〈我國國防政策合法化之研究─以國防法制定為例〉,《復興崗學報》,期80,2004,頁131-168。
    湯燕生,〈1947年國民黨軍隊編餘軍官哭靈記〉,《中華文史資料文庫.政治軍事編》,第6卷。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6。
    程思遠,〈蔣介石發表求和聲明的經過〉,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第66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
    覃戈鳴,〈白崇禧圍攻大別山戰役概述〉,《文史資料存稿選編:全面內戰》,中冊。
    馮啟宏,〈抗戰時期中國國民黨的幹部訓練:以中央訓練團為中心的探討(1938~1945)〉。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4。
    黃克武訪問,林秀貞紀錄,〈石小岑先生訪問紀錄〉,《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史》,第3輯。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
    黃紹竑,〈李宗仁代理總統的前前後後〉,《文史資料選輯》,總第60輯。
    楊天石,〈蔣介石提議胡適參選總統前後-蔣介石日記解讀〉,《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2期。
    楊利文,〈北伐時期國民革命軍的黨代表制〉,《民國檔案》,2007年第1期。
    楊晨光,〈國軍未完成的軍事事務革命(1943-1945)—以國軍美式裝備化部隊為中心的探討〉,《中華軍史學會會刊》,第10期,2005年4月,頁157-187。
    楊植,〈國民政府軍政部軍務署編組內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存稿選編》,第15冊:軍事機構(上)。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
    楊維真,〈「戰爭與國家塑造」專題研究之回顧〉,「中國近代史的再思考」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2005)。
    楊維真,〈蔣中正復職前後對臺灣的軍事佈置與重建(1949-1950)〉,《中華軍史學會會刊》,第7期,2002年4月,頁351-380。
    楊維真,〈蔣中正與來臺初期的軍事整備(1949-1952)〉,黃克武主編,《遷臺初期的蔣中正》。臺北: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2011,頁471-514。
    葉高樹,〈抗戰時期軍法執行總監部的設置及其運作〉,《中華軍史學會會刊》,第3期(上),1997,頁441-486。
    董熙,〈徐蚌會戰回憶〉,中華學術院編,《戰史論集》。臺北:中華學術院,1976。
    趙中孚,〈近代中國軍事因革與現代化運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2期,1983年6月。
    劉勁持,〈國民黨國防部-美國的試驗品〉,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總第141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0。
    劉國棟,〈國防二法與軍政軍令一元化〉,《主計月報》,第543期,2001年,頁21-27。
    劉熙明,〈國共內戰期間國軍的指揮權問題:南麻戰役的個案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81期,2013年9月,頁99-131。
    劉維開,〈訓政前期的黨政關係(1928-1937)─以中央政治會議為中心的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4期,2005年11月),頁85-130
    劉維開,〈國防最高委員會的組織與運作〉,《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1期,2004,頁135-164。
    劉維開,〈國防會議與國防聯席會議之召開與影響〉,《近代中國》,第163期,2005,頁32-52。
    劉維開,〈從訓政到憲政〉,呂芳上主編,《中國抗日戰爭史新編》。臺北:國史館,2015,頁55-108。
    劉維開,〈憲政體制下的權力競逐──蔣中正在1948年的政治困境〉,黃自進、潘光哲主編,《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形塑》,第1冊:領袖的淬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3,頁355-388。
    劉維開,〈戰時黨政軍統一指揮機構的設置與發展〉,《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 第三屆討論會》。臺北:國史館,1996,頁339-364。
    劉維開、陳佑慎,〈有主義的新軍隊與北伐〉,朱漢國等著,《中華民國專題史 第四卷:國民革命與北伐戰爭》,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
    劉毅夫,〈揮淚泣述周至公〉,《傳記文學》,第49卷第4期,1986年10月。
    歐陽秉琰,〈我所了解的國民政府國防部概況〉,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存稿選編》,第15冊:軍事機構(上)。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
    蔡仁清,〈國防部第二廳心理作戰組〉,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總第141輯。
    蔣永敬,〈戰後國共和談—從重慶會談到整軍方案〉,《國史館館刊》,第34期,2012年12月,頁115-155。
    蔣君章,〈布雷先生最後主持的一個小機構--為紀念先生逝世二十週年而作〉,《傳記文學》,第13卷第6期,1968年12月。
    鄭義,〈吳石為什麼槍決二十三年後才追認烈士〉,《傳記文學》,第95卷第1期,2009年7月。
    鄭曉時,〈共軍政治角色的回顧與前瞻〉,收於周玉山等,《巨變下的中蘇共》。臺北:新中國出版社,1992,頁159-174。
    鄭曉時,〈政體與軍隊:臺灣文武關係(1950-1987)的一個分析架構〉,《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5卷第1期,1992年11月,頁129-172。
    蕭李居,〈國防會議的設置與法源初探〉,《戰後檔案與歷史研究:第九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8,頁387-436。
    蕭李居,〈遷臺初期蔣中正建構政軍體制的起點-設置國防會議訓令解析〉,《國史研究通訊》,期6,2014年6月,頁213-221。
    蘇俊良,〈臺海兩岸文武關係之比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蘇進強、沈明室,〈國軍政戰制度與文武關係的演變與展望〉,《國防政策評論》,卷1期2,2000年1月。
    蘇瑞鏘,〈臺灣戒嚴時期政治案件不當核覆初探:以蔣介石為中心的討論〉,《臺灣文獻》,第63卷第4期,2012年12月。
    蘇聖雄,〈蔣中正與統帥部的組建──以徐州會戰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7。

    (七)工具書
    吳相湘,《民國百人傳》,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1。
    李新總編,韓信夫、姜剋夫主編,《中華民國史‧大事記》。北京:中華書局,2011。
    秦孝儀、李雲漢主編,《中華民國名人傳》,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4。
    國史館中華民國史事紀要組編輯,《中華民國史事紀要(初稿)》。臺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國史館,1979-。
    張朋園、沈懷玉合編,《國民政府職官年表(1925-1949)》,第1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
    張憲文、方慶秋、黃美真主編,《中華民國史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戚厚傑、劉順發、王楠編著,《國民革命軍沿革實錄》。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郭廷以,《中華民國史事日誌》,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9-。
    劉維開編輯,《中國國民黨職名錄》,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94。

    (八)英文專書
    Adelman, Jonathan R. The Revolutionary Armi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Soviet and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ies.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 1980.
    Alagappa, Muthiah. Coercion and Governance: The Declining Political Role of the Military in As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Bowman, Kirk S. Militarization, Democracy, and Development: the Perils of Praetorianism in Latin America. University Park: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2.
    Cheng, Hsiao-shih. Party-Military Relations in the PRC and Taiwan: Paradoxes of Control.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0.
    Chi, Hsi-sheng. Nationalist China at War: Military Defeats and Political Collapse, 1937-45. Stanford,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Chi, Hsi-sheng. Warlord Politics in China, 1916-1928. Redwoo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Cohen, Eliot A., Supreme Command: Soldiers, Statesmen, and Leadership in Wartime . New York: Free Press, 2004.
    Dalessandro, Robert J.. Army Officer`s Guide. Mechanicsburg: Stackpole Books, 2014.
    DeRosa, Christopher S.. Political Indoctrination in the U.S. Army from World War II to the Vietnam War.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2009.
    Douhet, Giulio. trans. by Sheila Fischer. The Command of the Air. Washington, D.C.: Air Force History and Museums Program, 1998.
    Eastman, Lloyd E. Seeds of Destruction: Nationalist China in War and Revolution, 1937-1949. Stanford,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中譯本見王建朗、王賢知譯,《毀滅的種子:戰爭與革命中的國民黨中國(1937-1949)》。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Eastman, Lloyd E. The Abortive Revolution: China Under Nationalist Rule, 1927-1937.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Finer, S. E. The Man on Horseback: the Role of the Military in Politics.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1976.
    Fung, Edmund S. K.. In Search of Chinese Democracy: Civil Opposition in Nationalist China, 1929-1949.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Hornblower, Simon. Spawforth, Antony. Eidinow, Esther. The Oxford Classical Dictiona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Huntington, Samuel P.. The Soldier and the State: the Theory and Politics of Civil Military Relation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中譯本見洪陸訓等合譯,《軍人與國家:文武關係的理論與政治》。臺北:時英出版社,2006。
    Janowitz, Morris. The Professional Soldier: A Social and Political Portrait. New York: Free Press, 1960.中譯本見洪陸訓、洪松輝、莫大華等譯,《專業軍人:社會與政治的描述》。臺北:黎明文化,1998。
    Kier, Elizabeth. Imagining War: French and British Military Doctrine Between the War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Mitter, Rana. Forgotten Ally: China`s World War II, 1937-1945.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13. 中譯本見林添貴譯,《被遺忘的盟友》。臺北:天下文化,2014。
    Rearden, Steven L. History of the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The Formative Years, 1947-1950. Washington: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1984.
    Strohn, Matthias. The German Army and the Defence of the Reich: Military Doctrine and the Conduct of the Defensive Battle, 1918–1939.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Tien, Hung-mao.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n Kuomintang China, 1927-1937.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82.
    Van de Ven, Hans, War and Nationalism in China, 1925-1945. London: Routledge, 2003. 中譯本見胡允桓譯,《中國的民族主義和戰爭(1925-1945)》。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Van de Ven, Hans., ed. Warfare in Chinese History. Leiden: Brill, 2000.

    (九)英文論文、專文
    Alagappa, Muthiah. “Investigating and Explaining Change: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in Muthiah Alagappa ed., Coercion and Governance: the Declining Political Role of the Military in Asia.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Alitto, Guy. “Chiang Kai-shek in Western Historiography.” 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Chiang Kai-shek and Modern China, Vol. 1. Taipei, 1987,中譯本見:艾愷著,《西方史學論著中的蔣介石》。臺北:谷風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Cheng, Victor Shiu Chiang. “Modern War on an Ancient Battlefield: The Diffusion of American Military Technology and Ideas in the Chinese Civil War, 1946-1949.” Modern China, Vol.35:No.1, January 2009, pp.38-64.
    Eastman, Lloyd E. “Nationalist China during the Sino-Japanese War, 1937-1945.” The Nationalist Era in China, 1927-1949.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Esherick, Joseph W. “War and Revolution: Chinese Society during the 1940s.” Twentieth-Century China, 27:1, November 2001, pp. 1-37.
    Feaver Peter D. “The Civil-Military Problematiquea: Huntington, Janowitz, and the Question of Civilian Control.” Armed Forces & Society, Vol.23, 1996, pp. 149-179.
    Healey, John C..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General Staff.” Air University Quarterly Review, Vol XII No.2, Summer 1960.
    Huntington, Samuel P.. “Civilian Control of the Military: A Theoretical Statement.” in Heinz Eulau, Samuel J. Eldersveld, Morris Janowitz ed, Political Behavior: A Reader in Theory and Research. Glencoe, Ill.: Free Press, 1956.
    Kemp, Kenneth W. & Charles Hudlin. “Civil Supremacy over the Military: Its Nature and Limits.” Armed Forces & Society, Vol.19, No.1, 1992, pp.7-26.
    Kirby, William C.. “The Nationalist Regime and the Chinese Party State 1928-1958.” in M. Goldman and A. Gordon, eds.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n Contemporary East Asia.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Megargee, Geoffrey P. . “Triumph of the Null: Structure and Conflict in the Command of German Land Forces, 1939-1945.” War in History, Vol.4, No.1, January, 1997.
    Rice, Condoleezza. “The Military under Democraticy.”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3, No.2, 1992, pp. 27-42.
    Van de Ven, Hans. “The Military in the Republic.” The China Quarterly, vol.150, June 1997.
    Van de Ven, Hans. “War in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a.” Modern Asian Studies, vol.30, 4, 1996, pp.737-756.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9715350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153504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350401.pdf3111KbAdobe PDF2424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