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11778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56/144643 (79%)
Visitors : 51761668      Online Users : 51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1778


    Title: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國際法實踐:以北京政府處置交戰國與敵國軍民船艦為中心
    Authors: 蔡振豐
    Contributors: 唐啟華
    蔡振豐
    Keywords: 第一次世界大戰
    歐戰
    北京政府
    中立
    對德絕交
    德奧宣戰
    協約國
    敵國
    敵船
    敵艦
    敵俘
    敵僑
    Date: 2017
    Issue Date: 2017-08-10 09:56:50 (UTC+8)
    Abstract: 1914年歐戰爆發後,北京政府記取了前清在日俄戰爭的中立經驗,自主採行局外中立政策以自保,設法於主權獨立、國際法與各國在華條約特權當中取得平衡,積極對交戰國在華的軍人、僑民、商船與軍艦行使中立國權利,同時盡力履行約束義務,有效限縮了東亞局勢更加惡化之可能,並在國際地位低落的狀況下,最大化地保持中國自主外交的空間,長達3年的中立時期更為日後參戰提供了進退有據的緩衝空間。
    迄1917年3月,北京政府緊隨美國外交路線與德國絕交,並以「武裝中立」處置其軍民船艦,繼而於8月間對德奧兩國宣戰,逕自依照國際法慣例廢除了德奧對華的所有不平等條約,有效將德奧兩國在華租界、商船與軍艦盡數收管,並對其在華軍人與僑民改採敵俘及敵僑待遇,堅持依法行政直迄歐戰終結後。北京政府在歐戰期間快速吸收並日漸熟捻採行國際法處理中外爭端,由此確立了戰後中國外交的新走向。
    Reference: 參考書目
    一、檔案
    (一)中文
    《北洋政府外交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典藏。
    《海軍總部:歐戰中美國軍艦駐華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典藏。
    《海軍總部:辦理中立委員會處理外艦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典藏。
    《海軍總部》,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典藏。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網址: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
    (二)外文
    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 (国立公文書館)。
    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 (外務省外交史料館)。
    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 (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日本外交文書》,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典藏。
    《美國外交關係文件》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FRUS)
    《英國外交文書》Ann Trotter,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 : reports and papers from the Foreign Office Confidential Print. Part II, From the First to the Second World War. Series E, Asia, 1914-1939 ,v.22 (Bethesda, MD: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 1994).
    《英國內閣檔案》British Empire, Foreign and General Reports 1-25, Appreciation of the attached western. and general report No. 8, The National Archives ,CAB 24/146.

    二、報章雜誌史料
    (一)中文
    《人文月刊》(上海)
    《大中華》(上海)
    《大公報》(天津)
    《大同報》(上海)
    《大戰事報》(上海)
    《中外月刊》(南京)
    《中華全國商會聯合會會報》(上海)
    《中華英文週報》(上海)
    《天津益世報》(天津)
    《文明之路》(廣州)
    《世界雜誌》(上海)
    《司法公報》(北京)
    《外交公報》(北京)
    《外交評論》(南京)
    《正誼》(上海)
    《民族》(上海)
    《甲寅》(北京)
    《申報》(上海)
    《交通叢報》(長沙)
    《江蘇》(東京)
    《兵事雜誌》(杭州)
    《來復報》(太原)
    《協和報》(上海)
    《尚賢堂紀事》(上海)
    《東方雜誌》(上海)
    《時兆月報》(上海)
    《晨鐘報》(北京)
    《雅言》(上海)
    《新青年》(上海)
    《新聞報》(上海)
    《歐亞文化》(重慶)
    《學生雜誌》(上海)

    (二)外文
    《朝日新聞》(東京)
    《臺灣日日新報》(臺北)
    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Shanghai)
    Barrier Miner (Broken Hill, New South Wales)
    Bendigo Advertiser (Bendigo, Victoria)
    Daily Observer (Tamworth, New South Wales)
    Kalgoorlie Miner (West Australian)
    Kalgoorlie Miner (Western Australia)
    Northern Times (Carnarvon, Western Australia )
    Port Fairy Gazette (Victoria)
    Queensland Times (Ipswich Qld)
    The Argus (Melbourne, Victoria)
    The Ballarat Courier (Victoria)
    THE ECONOMIST(London)
    The Mercury (Hobart,Tasmania)
    The Queenslander (Brisbane, Queensland)
    The Register (Adelaide, South Australian)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New South Wales)
    The West Australian (Perth,Western Australia)

    三、出版專書
    (一)中文
    Lawrence,Thomas Joseph著,《局外中立法精義》(上海:商務印書館,1914)。
    刁敏謙,《中國國際條約義務論》(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日關係史料:歐戰與山東問題(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4)。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日關係史料:歐戰與山東問題(下)》(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4)。
    中國航海學會,《中國航海史(近代航海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北洋政府檔案‧內務部(第127冊)》(北京:中國人檔案出版社,2010)。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北洋政府檔案‧外交部(第78冊)》(北京:中國人檔案出版社,2010)。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整理編輯,《政府公報(第104冊)》(上海:上海書店,1988)。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整理編輯,《政府公報(第107冊)》(上海:上海書店,1988)。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整理編輯,《政府公報(第113冊)》(上海:上海書店,1988)。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整理編輯,《政府公報(第114冊)》(上海:上海書店,1988)。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辦公廳編,《中國近代海關總稅務司通令全編(THE INSPECTOR GENERAL`S CIRCULARS)》第41卷(1911-1949)(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13)。
    中華民國史事紀要編委會編,《中華民國史事紀要(初稿)‧中華民國七年(1918)七月-十二月份》(臺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1982年)。
    天津市歷史博物館編輯,《秘笈錄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尤金‧羅根;何修瑜譯,《鄂圖曼帝國的殞落: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中東》(臺北:貓頭鷹出版,2016)。
    文聞編,《舊中國海軍秘檔》(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
    日本國際法學會編,《國際法辭典》(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5)。
    王芸生,《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第六卷)》(北京:三聯書店,2005)。
    王建朗,《中國廢除不平等條約的歷程》(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王棟著;王棟、鞏志偉譯,《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國恥與民族歷史敘述》(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王揚濱、胡存忠,《局外中立條規釋例》(文益印書局,1914)。
    王揚濱、胡存忠,《局外中立條規釋例》(北京:文益印書館,1914)。
    王綱領,《歐戰時期的美國對華政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
    王鴻年,《國際中立法則提綱》(出版社不詳,1914)。
    尹新華,《晚清中國與國際公約》(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北京政府外交部編,《外交文牘:參戰案》(北京:外交部,1921)。
    司克脫編纂;錢寶源譯,《兩次海牙國際和平會盟約全書》(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
    尼爾.弗格森著;區立遠譯,《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新北市:廣場出版,2013)。
    石源華主編,《中華民國外交史辭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編,《駐外各使館星期報告(附駐外文牘)》第四冊(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4)。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編,《駐外使館星期報告(附駐外文牘)》第五冊(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4)。
    西里爾‧珀爾著,檀東鍟、竇坤譯,《北京的莫理循》(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吳翎君,《美國與中國政治(1917-1928):以南北分裂政局為中心的探討》(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
    呂慎華,《袁世凱政府與中日二十一條交涉》(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11)。
    坂野正高著,陳鵬仁、劉崇稜譯,《近代中國政治外交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5)。
    岑學呂,《三水梁燕孫先生年譜(上冊)》(臺北:文星出版社,1962)。
    李文杰,《中國近代外交官群體的形成》(北京:三聯書店,2017)。
    李學通、古為明編著,《中國德奧戰俘營》(福州: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杜春和編,《張國淦文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來新夏主編,楊大辛編著,《天津的九國租界》(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和世謙著;秦俊峰譯,《青島圍城日記》(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
    杰里•辛普森著,朱利江譯,《大國與法外國家:國際法律秩序中不平等的主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季嘯風、沈友益主編,《中華民國史史料外編:前日本末次硏究所情報資料(第一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林學忠,《從萬國公法到公法外交:晚清國際法的傳入、詮釋與應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金智,《青天白日旗下民國海軍的波濤起伏(1912-1945)》(臺北:獨立作家,2015)。
    侯中軍,《企業、外交與近代化:近代中國的準條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保羅•S•芮思施著;李抱宏、盛震溯譯,《一個美國外交官使華記:1913-1919年美國駐華公使回憶錄》(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俞辛焞、王振鎖編譯,《日本外務省檔案:孫中山在日活動密錄(1913.8-1916.4)》(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0)。
    信夫清三郎編;天津社會科學院日本問題研究所譯,《日本外交史》上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唐啟華,《北京政府與國際聯盟(1919-1928)》(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
    唐啟華,《巴黎和會與中國外交》(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唐啟華,《被「廢除不平等條約」遮蔽的北洋修約史(1912-1928)》(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徐國琦,《文明的交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在法華工》(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7)。
    徐國琦著;馬建標譯,《中國與大戰:尋求新的國家認同與國際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
    格爾德•卡明斯基、埃爾澤•翁特里德著,《奧中友誼史》(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6)。
    浙江辦理中立事務所編印,《兩次批准保和會條約:附紅十字會新約暨各文件》(浙江:浙江辦理中立事務所重印,1914)。
    浙江辦理中立事務所編印,《兩次批准保會條約:附紅十字會新約暨各文件》(浙江:浙江辦理中立事務所重印,1914)。
    海軍司令部《近代中國海軍》編輯部編著,《近代中國海軍》(北京:海潮出版社,1994)。
    貢特‧普呂肖夫著;劉姝、秦俊峰譯,《一個德國飛行員的冒險之旅》(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
    馬士、宓亨利著;姚曾廙等譯,《遠東國際關係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
    馬幼垣,《靖海澄疆:中國近代海軍史事新詮》(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9)。
    馬建標,《衝破舊秩序:中國對帝國主義國際體系的反應1912-1922》(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高勞編,《帝制運動始末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頁144-146。
    基斯•杰弗里著;徐添譯,《1916全球史:轉折,奠定戰後百年政治新格局》(海口:海南出版社,2017)。
    張卉妍編,《一戰全史》(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3)。
    張忠紱,《中華民國外交史(1911-1921)》(北京:華文出版社,2012)。
    張國淦,《北洋述聞》(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
    張嘉森,《國際立法條約集》(上海:神州大學,1913)。
    張黎輝等主編,《北洋軍閥史料:徐世昌卷(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
    張黎輝等主編,《北洋軍閥史料:袁世凱卷(二)》(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
    張黎輝等主編,《北洋軍閥史料:黎元洪卷(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
    張黎輝等主編,《北洋軍閥史料:黎元洪卷(二)》(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
    張黎輝等主編,《北洋軍閥史料:黎元洪卷(八)》(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
    張黎輝等主編,《北洋軍閥史料:黎元洪卷(十一)》(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
    張黎輝等主編,《北洋軍閥史料:黎元洪卷(十二)》(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
    張黎輝等主編,《北洋軍閥史料:黎元洪卷(十三)》(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
    張衛明,《晚清對外交涉中的國際法運用》(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第8冊)》(上海:中華書局,1936)。
    梁啟超主編,《大中華》第1冊(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6)。
    許指嚴編,《民國十週紀事本末(上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81)。
    郭廷以編著,《中華民國史事日誌(第壹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9)。
    陳三井,《中國躍向世界舞台:從參加歐戰到出席巴黎和會》(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公司,2009)。
    陳悅,《民國海軍艦船志》(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3)。
    陳冠任,《萌動、遞嬗與突破:中華民國漁權發展史 (1912-1982)》(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13)。
    陳書麟,《陳紹寬與中國近代海軍》(北京:海洋出版社,1989)。
    陳詩啟,《中國近代海關史(民國部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陸軍部編,《陸軍行政紀要(民國九年三月)》(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
    菲力浦•史蒂文斯;許宗瑞譯,《第一次世界大戰史》(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14)。
    國立國父紀念館,《國父全集(第2冊)》(臺北:國父紀念館,2015)。
    費成康,《中國租界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2)。
    黃旭初著;蔡登山主編,《黃旭初回憶錄:孫中山與陸榮廷的護法暗鬥》(臺北:獨立作家出版社,2016)。
    黃郛,《歐戰之教訓與中國之將來》(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
    奧本海;岑德彰譯,《奧本海國際法:戰爭與中立》(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
    楊志本主編,《中華民國海軍史料》(北京:海洋出版社,1987)。
    楊德森,《中國海關制度沿革》(北京:商務印書館,1925)。
    劉利民,《不平等條約與中國近代領水主權問題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劉彥,《歐戰期間中日交涉史》(臺北:文海出版社,1983)。
    劉傳標編,《中國近代海軍職官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齊世榮主編,《一戰百年》(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6)。
    編輯委員會編,《列強在中國的租界》(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2)。
    蔡振豐,《晚清外務部之研究》(臺北:致知學術出版社,2014)。
    蔡渭洲,《中國海關簡史》(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9)。
    衛禮賢著;秦俊峰譯,《德國孔夫子的中國日誌︰衛禮賢博士一戰青島親歷記》(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諾曼•里奇;時殷弘譯,《大國外交:從第一次世界大戰至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鄭曦原編;蔣書婉、劉知海、李方惠譯,《共和十年(政治篇):《紐約時報》民初觀察記(1911-1921)》(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1)。
    鄭曦原編;蔣書婉、劉知海、李方惠譯,《共和十年(社會篇):《紐約時報》民初觀察記(1911-1921)》(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1)。
    駱惠敏編;劉桂梁等譯,《清末民初政情:泰晤士報駐北京記者袁世凱政治顧問喬.厄.莫里循書信集1912-1920(下卷)》(上海:知識出版社,1986)。
    應俊豪,《「丘八爺」與「洋大人」:國門內的北洋外交研究(1920-1925)》(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9)。
    應俊豪,《外交與砲艦的迷思:1920年代前期長江上游航行安全問題與列強的因應之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0)。
    應俊豪,《英國與廣東海盜的較量:1920年代英國政府的海盜剿防對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5),頁14-15。
    戴樂爾著;張黎源、吉辰譯,《我在中國海軍三十年(1889-1920):戴樂爾回憶錄》(上海:文匯出版社,2011)。
    魏格林、朱嘉明,《一戰與中國:一戰百年會議論文集》(北京:東方出版社,2015)。
    顏惠慶著;上海市檔案館譯,《顏惠慶日記(第一卷)》(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1996)。
    顏惠慶著;姚崧齡譯,《顏惠慶自傳》(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3)。
    蘇小東編著,《中華民國海軍史事日誌(1912.1-1949.9)》(北京:九州圖書出版社,1999)。
    顧維鈞著;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譯,《顧維鈞回憶錄(第一分冊)》(北京:中華書局,1983)。
    (二)外文
    Angus Konstam, Yangtze River Gunboats 1900–49(New York: Osprey Publishing,2011).
    Ernest Mason Satow, Satow`s Guide to diplomatic practice, London ; New York : Longman, 1979, p.p.347-348。
    Ian Ruxton(Translator) , Masayoshi Matsumura, Baron Kaneko and the Russo-Japanese War (1904-05): A Study in the Public Diplomacy of Japan(Raleigh, N.C: Lulu.com,2009).
    Richard B. Speed, Prisoners,Diplomats, and the Great War: A Study in the Diplomats of Captivity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1990).
    Robert Jackson,The Prisoners,1914-1918 (London:Routledge,1989).
    Robert T. Pollard,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1917-1931(New York :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33).
    Thomas Edward La Fargue, China and the World War(Stanford : Stanford University, 1937).
    William J. Oudendyk ,Ways and by-ways in diplomacy( London : Davies, 1939).
    大津留厚,《捕虜が働くとき: 第一次世界大戦・総力戦の狭間で》(京都:人文書院,2013)。
    川島真,《中国近代外交の形成》(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4)。
    井上馨侯伝記編纂会編,《世外井上公伝•第五卷》(東京:内外書籍株式会社,1934)。
    防衛庁防衛硏究所戦史部著,《中国方面海軍作戦〈1〉:昭和十三年三月まで》(東京:朝雲新聞社,1974)。
    近代日中関係史年表編集委員会編集,《近代日中関係史年表(1799-1949)》(東京:岩波書店,2006)。
    長岡春一,《日本外交文書:日本外交追懐録(一九〇〇~一九三五)》(東京:外務省,1983)。
    奈良岡聰智,《対華二十一カ条要求とは何だったのか:第一次世界大戦と日中対立の原点》(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15)。
    瀨戶武彥,《青島から来た兵士たち:第一次大戦とドイツ兵俘虜の実像》(東京:同学社,2006)。

    四、期刊論文
    (一)中文
    川島真,〈20世紀以來中國外交史研究:以日本為中心〉,《社會科學研究》,1 (北京,2011.1),頁134-144。
    川島真,〈從廢除不平等條約史看「外交史」的空間〉,《近代史學會通訊》,16 (臺北,2002.12),頁12。
    王曉德,〈全球視野下的新外交史學在美國的興起〉,《世界歷史》,4(北京,2014.9),頁4-7。
    丘為君,〈戰爭與啟蒙:「歐戰」對中國的啟示〉,《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3(臺北,2004.5),頁91-146。
    伍朝樞,〈伍朝樞日記〉,《近代史資料》,69(北京,1988.8),頁181。
    何文平,〈清末廣東的盜匪問題與西江緝捕權風波〉,《學術研究》,4(廣州,2007.4),頁115-120。
    何文平,〈被輿論化的歷史:「粵東盜甲天下」說與近代廣東匪患〉,《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45(廣州,2005.3),頁40-46。
    吳志偉,〈一戰時旅滬德僑的租界遭遇〉,《檔案春秋》,10(上海,2012.10),頁44-45。
    沈松僑,〈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8(臺北,1997. 12),頁35-38。
    李育民,〈從「天朝上國」走入「國際秩序」:清政府條約關係觀念的形成〉,《中國社會科學報》(北京,2014.6),頁A05版。
    柯偉林,〈中國的國際化:民國時代的對外關係〉,《二十一世紀》,44(香港,1997.12),頁38。
    唐啟華,〈「大國地位」的追求:二十世紀前半期中國在國際組織中的努力〉,《興大人文學報》下冊,32(台中,2002.6),頁821。
    唐啟華,〈北洋政府時期海關總稅務司安格聯之初步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4(臺北,1995.6),頁590。
    唐啟華,〈北洋視角與近代史研究〉,《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3(南京,2014),頁67-69。
    唐啟華,〈全球化下外交史研究的省思〉,《興大歷史學報》,15(臺中,2004.10)頁204-207、211-214。
    唐啟華,〈清末民初中國對「海牙保和會」的參與(1899-1917)〉,《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3(臺北,2005.5),頁45-89。
    徐國琦,〈第一次世界大戰及一戰華工的世界意義〉,《二十一世紀》,155(香港,2016.6),頁4-14。
    泉樓,〈歐戰中日本外交秘史〉,《文明之路》,10(廣州,1935),頁54-55。
    侯中軍,〈1949年以來的中國與一戰外交研究〉《蘭州學刊》,6(蘭州,2015.6),頁1-9。
    侯中軍,〈一戰爆發後中國的中立問題:以日本對德宣戰前為主的考察〉《近代史研究》,4(北京,2015.9),頁52-65。
    袁燦興,〈一戰末期瑞典與華交涉接濟德奧戰俘述論〉,《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3:2(淮安,2011.8),頁205-208。
    袁燦興,〈一戰期間中國收容及遣回德奧俘虜始末〉,《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7:3(長沙,2011.6),頁110-114。
    張開森,〈1918年在華德僑處置案引發的中外交涉〉,《近代史研究》, 3(北京,2011.5),頁80-89。
    章宗祥,〈東京之三年〉,《近代史資料》,38(北京,1979.2),頁41、105、187-190。
    晨園,〈德國東洋艦隊之末路〉,《海事月刊》,9:8(天津,1936),頁18-21。
    覃壽偉,〈從西江緝捕權的爭奪看清末中外各社會力量的互動〉,《江西社會科學》,4(廣州,2006.11),頁102-105。
    黃文德,〈北京外交團的發展及其以條約利益為主體的運作〉,《歷史研究》,3(北京,2005.9),頁97-114。
    陳鍾浩,〈歐戰與中國:歷史的回顧〉,《歐亞文化》,4(重慶,1939),頁2。
    魏兵兵,〈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北京政府之遣送德僑與對英交涉〉,《史林》,3(上海,2015),頁123-124。
    顧維鈞,〈中國外交之回顧〉,《中外月刊》,1:4(南京,1936),頁46。
    (二)外文
    Michael J. Hogan,“SHAFR Presidential Address: The “Next Big Thing”: The Future of Diplomatic History in a Global Age.”Diplomatic History, Vol. 28, No. 1 (January, 2004), p.1-21.
    Peter Overlack,“The force of circumstance: Graf Spee`s options for the East Asian Cruiser Squadron in 1914, ”The Journal of Military History ; 60, 4(Oct 1996),p663-664.

    五、論文集論文
    王文隆,〈歐戰期間德奧在華船艦的處置〉,收入於周惠民主編,《全球視野下的中國外交史論》(臺北:政大人文中心2016),頁103-123。
    王建朗,〈北京政府參戰問題再考察〉,收入於金光耀、王建朗主編,《北洋時期的中國外交》(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頁7。
    李國祈,〈德國檔案中有關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幾項記載〉,收入於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二十三編民初外交(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頁282-287。
    孟虹,〈一戰期間的中德關係及其對在德華人的影響〉,收入於張建國主編,《中國勞工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頁244-248。
    唐啟華,〈中國對「二十一條」的抵制:兼論外交史中的神話與史話〉,收入於黃重寬主編,《基調與變奏:七到二十世紀的中國(3)》(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8),頁333-350。
    張水木,〈德國無限制潛艇政策與中國參加歐戰之經緯〉,收入於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二十三編民初外交(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頁325-334。
    陳三井,〈歐戰期間之華工〉,收入於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二十三編民初外交(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頁371-398。
    黃嘉謨,〈中國對歐戰的初步反應〉,收入於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二十三編民初外交(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頁266-268。
    蔡振豐,〈中國收管德奧使館衛隊及軍械之研究〉,收入於周惠民主編,《國際法在中國的詮釋與運用》(臺北:政大出版社,2013),頁81-112。
    蔡振豐,〈中國設立俘虜收容所之研究(1914-1920)〉,收入於周惠民主編,《國際秩序與中國外交的形塑》(臺北:政治大學人文中心,2013),頁69-107。
    蔡振豐,〈歐戰下的中國外交:以德國S90號魚雷艇事件交涉為例〉,收入於周惠民主編,《全球視野下的中國外交史論》(臺北:政大人文中心2016),頁125-171。
    蔡振豐,〈歐戰期間中國的局外中立政策(1914-1917)〉,收入於唐啟華等著,《近代中國的中外衝突與肆應》(臺北:政大出版社,2014),頁63-67。

    六、學位論文
    呂承恩,〈歐戰前後中國政府對德僑問題之處置(1914-1921)〉,花蓮:東華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6。
    李艷艷,〈雞公山避暑房屋糾紛與交涉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2015。
    林政賢,〈北洋政府時期的外籍顧問寶道(Georges Padoux)〉,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15。
    袁燦興,〈國際人道法在華傳播與實踐研究(1874-1949)〉,蘇州:蘇州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博士論文,2014。
    陳策,〈上海公共租界法權變遷問題〉,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9。
    端木正,〈中國與中立法〉,北平:清華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國際法組碩士畢業論文,1947。
    蕭道中,〈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爭罪問題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9。
    簡雯,〈一戰時期北京政府德僑處置問題初探〉,長沙:湖南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碩士論文,2012。

    七、網路資料
    網站:「近代世界艦船事典」;網址:http://hush.gooside.com/name/s/Sa/saga.html#anchor57355
    網站:Facta Nautica,網址:http://www.graptolite.net/niemcy/S90.html
    網站:firstworldwar.com,網址:http://www.firstworldwar.com/photos/prisoners.htm
    網站:NAVYPEDIA,網址:http://www.navypedia.org/ships/germany/ger_dd_s90.htm
    網站: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網址: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69969/node69978/node70058/node70165/userobject1ai69839.html。
    網站:中國軍艦史月刊;網址http://60-250-180-26.hinet-ip.hinet.net/theme/index.html
    網站:半島都市報,網址:http://bddsb.bandao.cn/data/20130429/html/20/content_1.html
    網站:台灣熱點,網址:http://www.taiwanhots.com/article/28490#.U2zr2cuKDs0
    網站:近代中國研究,網址:http://jds.cass.cn/Item/22440.aspx
    網站:牧星譚郵:肖宏的博客,網址:http://spaceship781.blog.163.com/blog/static/29293097200862902938113/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99153506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153506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Department of History]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There are no files associated with this item.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