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22/144841 (79%)
Visitors : 51876160      Online Users : 62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法學院 > 法律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11509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1509


    Title: 糾紛中的自我角色與衡平──越南新住民的司法歷程
    The balance of self-role during dispute processing: an empirical study of Vietnamese new immigrants in Taiwan
    Authors: 邱雅筠
    Chiu, Ya-Yun
    Contributors: 王曉丹
    Wang, Hsiao-Tan
    邱雅筠
    Chiu, Ya-Yun
    Keywords: 越南新住民
    糾紛歷程研究

    法期待
    脫離
    Date: 2017
    Issue Date: 2017-07-31 11:14:12 (UTC+8)
    Abstract: 司法的歷程如漫漫長河,本文以四位越南新住民女性的日常生活經驗分享為研究基礎,研究自糾紛轉折進入司法的過程。本文嘗試透過糾紛研究的視角重新觀察,在日常生活中的當事人如何主觀的認知詮釋與其感情在糾紛中的流動與期望。糾紛不僅是法律的議題範疇,同時也是另一個觀看當事人自我角色定位的角度。本文研究發現,在當事人之主觀歷程中,在情感上對於自身的角色定位隨著糾紛歷程的轉折產生相應的轉變,當事人將經歷於妻媳職、母職與脫離關係重塑自我的三個階段。在妻媳職與母職的階段,仍將自身定位於家庭關係當中,隨著糾紛的推進而嘗試透過不同的轉換與改變,以應對糾紛造成的衝擊;第三階段的重塑自我階段,則是當事人主體嘗試透過脫離家庭關係,重新自我詮釋的歷程。
    在糾紛的主觀三階段轉變歷程當中,本文提出「『我』天平」模型與天平的秤量作用,說明當事人歷糾紛事件時的主觀思維、內心想法以及行動抉擇,進一步轉變自我角色。「我」天平係當事人內心中對於生活事件、經驗、感受、情緒等,反思自我以及對外界的行動的內心活動,該過程擺盪於「關係我」與「個體我」當中。
    本研究發現,在糾紛歷程中,有三種重要的因素作用於當事人衡量,第一為「忍」的機制,其緊密維持著每個階段歷程的轉變與突破,如同天平測量中的校準螺絲,透過「忍」作為首要的調節,引導當事人存續於關係中。第二為「法期待」,對於法律的期待與信念作為當事人維持個體我重要的歸依,法期待促使當事人對於自身主體性充滿信心,其重力作用促使當事人尋求司法資源介入,協助解決糾紛事件。第三為「脫離動力」,脫離動力產生於當事人欲求平衡的趨力,受到「忍」的機制調節,以及「法期待」重力的牽引,使當事人有脫離卻同時受制的作用力。此三種作用促使當事人進行角色的轉換、甚至改變關係,進一步改變糾紛事件狀態。
    糾紛事件中的司法現場體驗,當事人從中習得相關法律知識,重行調整對於法期待,卻同時建構起對於權利與法律的思維模式,司法與權利的概念,如同新的校準機制般,安裝進「我」天平,當事人試圖將自己於法律現場體驗到的歧視對待、紛亂的對話場景進行詮釋,並逐漸立於「個體我」的權利思維上,肯定法律的力量。
    本研究以糾紛歷程研究出發,欲重現外籍新住民日常生活實景,並嘗試從當事人主觀的角度詮釋日常生活中經驗,對於自身角色定位以及法律思維感受的影響。
    Reference: 中文書籍
    冉井富、陸益龍等(2006),法社會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Patricia Ewick & Susan S. Silbey著,陸益龍譯(2005),法律的公共空間──日常生活中的故事,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
    Sally Engle Merry 著,郭星華、王曉蓓、王平等譯(2007),訴訟的話語──生活在美國社會底層人的法意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何珊君(2014),法社會學新探:一個學科框架與知識體系的建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邱淑雯(2005),性別與移動:日本與台灣的亞洲新娘,台北:巨流。
    范忠信、鄭定、詹學農(2011),情理法與中國人,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國民小學國語文課本,第一冊,第三課,國立編譯館。
    張春興(2008),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台北:東華書局。
    郭星華(2013),社會轉型中的糾紛解決,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郭書琴(2016),法律人類學、法律知識與法律技術,台北:元照出版社。
    郭書琴(2016),現代家庭生活秩序的重整與再思,台北:元照出版社。
    陳惠馨(2008),法律敘事:性別與婚姻,台北:元照出版社。
    陸益龍(2015),轉型中國的糾紛與秩序──法社會學的經驗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顧長永(2007),改革開放:社會篇,越南:巨變的二十年,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中文期刊文章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畫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1期,頁99-127。
    王宏仁、張書銘(2003),商品化的台越跨國婚姻市場,台灣社會學,6期,頁177-221。
    王明輝(2004),臺灣外籍配偶結構性弱勢情境之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7期,頁320-334。
    王翊涵(2014),從多元文化觀點反思外籍配偶國前輔導工作的實施,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7期,頁61-85。
    王翊涵(2012),曖昧的歸屬策略性的協商在台東南亞新移民女性的國族認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9期,頁83-126。
    王雅倫(2011),在往牛奶與蜜之地的路上:論侯淑姿的影像裝置與越南新娘他鄉之交會,文化研究月報,112期,頁68-108。
    王曉丹(2008),法律敘事的女性主義法學分析──最高法院23年上字第4554號判例之司法實務,政大法學評論,106期,頁1-70。
    田晶瑩、王宏仁(2006),男性氣魄與可「娶」的跨國婚姻:為何台灣男子要與越南女子結婚?,台灣東南亞學刊,3卷1期,頁3-36。
    江玉林(2006),司法圖騰與法律意識的繼受──在正義女神與包青天相遇之後,法制史研究,9期,頁275-291。
    何青蓉、丘愛鈴(2009),我國新移民識讀教育政策之問題評析與前瞻,教育與社會研究,18期,頁1-31。
    利翠珊(2006),華人婚姻韌性的形成與變化:概念釐清與理論建構,本土心理學研究,25期,頁101-137。
    利翠珊、蕭英玲(2008),華人婚姻品質的維繫:衝突與忍讓的中介效果,本土心理學研究,29期,77-116。
    吳碧月(2006),照護一位外籍新娘遭受家庭暴力之急診護理經驗,領導護理,7卷2期,頁65-71。
    李美賢(2006),越南「好女性」的文化邊界與「越南新娘」:「尊嚴」VS.「靈魂之債」,台灣東南亞學刊,3卷1期,頁99-122。
    李敏龍、楊國樞(1998),中國人的忍:概念分析與實徵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10期,頁3-68。
    李淑菁(2013),籬/離/釐:觀看越南的性別風景,性別平等教育季刊,65期,頁13-22。
    李瑞金、張美智(2004),從文化觀點探討東南亞外籍配偶在臺灣之生活適應,社區發展季刊,105期,頁101-108。
    李震山(2004),憲法意義下之「家庭權」,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16期,頁61-104。
    邱珍琬(2014),新住民的親職實踐:一個初探研究,家庭教育雙月刊,52期,頁6-25。
    施正鋒(2015),外籍配偶的公民權,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5卷4期,頁105-136。
    施慧玲、陳竹上(2011),論婚姻移民家庭權之平等保障──全球法本土化的考察與反思,月旦法學雜誌,189期,頁23-27。
    柯瓊芳、張翰璧(2007),越南、印尼與台灣社會價值觀的比較研究,台灣東南亞學刊,4卷1期,頁91-112。
    紀玉臨、周孟嫻、謝雨生(2009),台灣外籍新娘之空間分析,人口學刊,38期,頁67-113。
    唐文慧、王宏仁(2011),結構限制下的能動性施展:台越跨國婚姻受暴婦女的動態父權協商,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2期,頁123-170。
    張光磊、陳永福、饒瑞玉(2005),跨國婚姻之家庭暴力,中山醫學雜誌,16期,頁169-176。
    張亭婷、張翰璧(2008),東南亞女性婚姻移民與客家文化傳承:越南與印尼籍女性的飲食烹調策略,台灣東南亞學刊,5卷1期,頁93-145。
    張郅忻(2014),台灣小說中新移民女性形象的形構,文史台灣學報,8期,頁9-27。
    張超盛(2010),外籍配偶刻板印象形成與瓦解:以台灣高雄市為例,城市發展半年刊,9期,頁87-110。
    張裕焯(2013),一個「黑戶小孩」的國籍身分與生存困境,台灣人權學刊,2卷2期,頁129-141。
    莫藜藜、賴珮玲(2010),外籍配偶在宅識字服務方案之成效出探,社區發展季刊,130期,頁156-171。
    許雅惠(2009),魚與熊掌:新移民婦女的社會資本分析,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3卷2期,頁1-54。
    陳怡文(2015),從夫原則或自由選擇:已婚婦女國籍權規範演變,國際性別通訊,18期,2015年,頁8-9。
    陸 洛(2003),人我關係之界定──「折衷自我」的現身,本土心理學研究,20期,頁139-207。
    曾纓瑾(2003),愛或礙的勞務─從照顧較變遷思考女性照顧者需求,社區發展季刊,101期,頁213-223。
    黃囇莉、鄭琬蓉、黃光國(2008),邁向發聲之路:上下關係中「忍」的歷程與自我之轉化,本土心理學研究,29期,頁3-76。
    楊玲芳(2012),台灣身心障礙尪與越南新移民婦女婚姻經營與家庭互動之研究,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1期,頁111-128。
    葉乃靜(2007),結構與資訊行為:臺灣越南配偶研究,圖書資訊學研究,2卷1期,頁81-96。
    廖元豪(2006),全球化趨勢中婚姻移民之人權保障-全球化、台灣新國族主義、人權論述的關係,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44卷3期,頁81-129。
    鄭詩穎、余漢儀(2014),順從有時,抵抗有時:東南亞新移民女性家庭照顧經驗中的拉鋸與選擇,台大社工學刊,29期,頁149-197。
    顧美俐(2011),新移民女性與經濟危機:以越南配偶為例,輔仁社會研究,創刊號,頁171-208。
    龔宜君(2006),國家與婚姻:台越跨國婚姻政治,台灣東南亞學刊,3卷1期,頁83-104。
    龔宜君(2011),從屬的「越南新娘」與台越仲介婚姻,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2期,頁85-122。
    中文專書論文
    王曉丹(2009),當代台灣法律文化的轉化──以家暴保護令審理庭為例,2008年司法制度實證研究,頁391-446,台北:新學林。
    江玉林(2011),「南無警察大菩薩」──日治時期臺北州警察衛生展覽會中的警察的形象,法文化研究──繼受與後繼受時代的基礎法學,頁261-297,台北:元照出版社。
    中文研討會論文
    王曉丹(2017年3月25日),衝突中,求衡平:法意識建構主體,第八屆政大法朝──基礎法學研究生論文發表會,頁87-115,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
    李明堂、黃玉幸(2008年4月25日),台灣十年來東南亞新住民研究趨勢分析-以碩博士論文為例,2008年台灣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論文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郭書琴(2010年5月21日至2010年5月22日),婚姻移民要離婚?法律的文化困境與實證分析,第七屆家庭法律社會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婚姻移民的家庭圍城與人權保障,頁156-190,嘉義:中正大學法學院。
    中文學位論文
    王淑慧(2003),警察形象行銷之研究─以台北市政府警察局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江可捷(2012),社會運動中的法意識:以中科三期的法律動員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素蘭(2016),越南女性移民對臺灣的期望落差與認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林吟美(2011),我要過「好日子」:越南新娘來臺後的現代性追求,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碧君(2014),基隆市政府主計人員角色衝突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學位論文。
    顏錦珠(2002),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書籍
    Matthew Lippman (2014) ,Law & Society, Sage Publications.
    Steven Vago (2005),Law&Society(8th), Prentice Hall.
    英文期刊論文
    Carrie Menkel-Meadow (2004), From Legal Disputes to Conflict Resolution and Human Problem Solving:Legal Dispute Resolution in a Multidisciplinary Context, 54(1)Journal of Legal Education 7-29.
    David M. Trubek(1981), The construction and deconstruction of a disputes, 15(3/4)Law & Society Review 727-748.
    John M. Conley、William M. O`Barr & E. Allan Lind(1978), The Power Of Language: Presentational Style In The Courtroom, 27(6)Duke Law Journal 1375-1399.
    Maureen Cain & Kalman Kulcsar(1981),Thinking Disputes : An Essay on the Origins of the Dispute Industry,16(3)Law & Society Review 375-402.
    Richard E.Miller & Austin Sarat(1981), Grievances,Claims,and Disputes: Assessing the Adversary Culture, 15(3/4) Law & Society Review 525-566.
    Robert L.Kidder(1981),The End of the Road ? Problems in the Analysis of Disputes,15(3/4) Law & Society Review 717-726.
    Rogers Carl(1959), A Theory of Therapy, Personalit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s Developed in the Client-centered Framework, 3(Ed.)S.Koch.Psychology:A study of a science 184-256.
    Steven C. Hayes, Kelly G. Wilson, Elizabeth V. Gifford, Victoria M. Follette & Kirk Strosahl(1996), Experiential Avoidance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A Functional Dimensional Approach to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 64(6)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152-1168.
    Steven M Farmer, Pamela Tierney& Kate Kung-Mcintyre(2003),Employee Creativity in Taiwan: An Application of Role Identity Theory,46(5)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618-630.
    William L. F. Felstiner,Richard L. Abel & Austin Sarat(1980-1981),The Emerge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Disputes: Naming, Blaming, Claiming,15(3/4) Law & Society Review 631-654.
    會議記錄或成果報告
    楊永年(2012),外籍配偶公民權利實現之研究──以南部地區為例,101年度新住民照顧輔導基金補助計畫成果報告書,台南:國立成功大學。
    「移民/工人權要落實─居留與歸化流程」政策對話論壇會議記錄(2011),台北:南洋姊妹會。
    網路資源
    Carl Rogers的19條基本原則。讀取自:https://palacegatecounsellingservice.wordpress.com/2014/01/16/our-service-ethos-and-carl-rogers-19-propositions-a-revisiting/#_ftn1,最後讀取日期:2017年4月26日。
    Yang(2015年3月9日),「我母親就來自東南亞...」新住民子女:「進口」幾乎是事實,關鍵評論網,網址: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724,最後讀取日期:2016年10月27日。
    心快活心理健康學習平台,人類的逃避行為與治療,讀取自:http://wellbeing.mohw.gov.tw/pro/pstunt/1/629,最後讀取日期:2017年4月26日。
    司法院常見問答集,什麼是「一造辯論判決」?,讀取自:http://www.judicial.gov.tw/QnA/content.asp?seq=415,最後讀取日期:2017年4月25日。
    立法法律系統,家事事件法修正理由,讀取自:http://lis.ly.gov.tw/lglawc/lglawkm,最後讀取日期:2017年04月25日。
    天平圖片(1)。網頁:http://www.phyworld.idv.tw/Nature/Jun_2/htm/01b.htm,最後讀取日期:2017年4月26日。
    天平圖片(2)。網頁:http://tupian.baike.com/a1_90_11_01000000000000119081191034790_jpg.html&prd=so_tupian,最後讀取日期:2017年4月26日。
    竹工凡(2015年3月9日),柯P的「進口說」哪裡歧視!沒有他,你會關心新移民問題嗎,三立新聞網名家專欄投稿,網址:http://www.setn.com/News.aspx?NewsID=64691,最後讀取日期:2016年10月27日。
    林立青(2016年11月2日),對這些遠嫁而來的女子酸言酸語,我們的社會不配得到她們的信任,關鍵評論網,讀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52954,最後讀取日期:2017年4月26日。
    呂俐安(2011年),忍耐為了累積生命力量,心理小品,人生雜誌,278期,讀取自:https://www.ddm.org.tw/news_in.aspx?siteid=&ver=&usid=&mnuid=1237&modid=9&mode=&nid=1057&noframe=,最後讀取日期:2017/04/01
    角色理論,讀取自:http://www.twword.com/wiki/角色理論,最後讀取日期:2017年4月26日。
    社論(2012年3月9日),婚姻的“四個等級”:可意、可過、可忍、不可忍,讀取自:http://jgospel.net/daily-life/love/婚姻的“四個等級”-可意、可過、可忍、不可忍.c42487.aspx,最後讀取日期:2017年4月18日。
    洗門風,網頁資源,讀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洗門風,最後讀取日期:2017年4月15日。
    洪滿枝(2015年3月8日),柯市長無可救藥的歧視腦袋,網頁資源,網址:http://tasat.org.tw/taxonomy/term/17,最後讀取日期:2016年10月27日。
    教育部重邊國語辭典修訂本,讀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ccd=w4UH1H&o=e0&sec=sec1&op=v&view=0-1,最後讀取日期:2017年04月25日。
    黃炎東,新移民人權民權與多元文化公民權的探討,讀取自:http://gec.cpu.edu.tw/ezfiles/91/1091/img/379/516496905.pdf,最後讀取日期:2017年2月20日。
    黃啟明,讀取自:http://khd.kcg.gov.tw/Attachment/000001_000588_000001/files/自我(1).pdf,最後讀取日期:2017年4月26日。
    黃揚明(2014年9月9日),柯文哲言論惹議 蔡英文:應謹言慎行,蘋果日報電子報,台北報導,網址: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40909/466164/,最後讀取日期:2016年10月27日。
    廖元豪(2015年3月11日),廖元豪:「外籍新娘進口論」是逆流,還是回流?,天下雜誌獨立評論@天下,網址: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01/article/2485,最後讀取日期:2016年10月27日。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10165105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1651057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法律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57101.pdf4193KbAdobe PDF2454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