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10834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4014/145046 (79%)
造访人次 : 52065673      在线人数 : 62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0834


    题名: 陳玉慧與郝譽翔的尋父書寫
    The fatherless opuses about Ms.Chen and Ms. Hao
    作者: 詹淑鈴
    贡献者: 陳芳明
    詹淑鈴
    关键词: 陳玉慧
    郝譽翔
    尋父
    身分認同
    《海神家族》
    《書迷》
    《逆旅》
    《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追憶逝水空間》
    日期: 2017
    上传时间: 2017-07-11 11:55:48 (UTC+8)
    摘要: 本論文研究的兩位女性作家──陳玉慧及郝譽翔,二人皆於而立之年崛起於臺灣文壇,文學創作之時間點亦皆經歷解嚴後社會大變動的八○年代。當時因應社會脈動的發展,女性知識分子無論在學術或職場等各方面,逐漸從沉默被動者轉為主動發聲者,並取得前所未有的發言權。其中臺灣女性文學的出現,不僅豐富了文壇著作,更帶來多重層面的影響。除了對長久以來處於歷史論述中心的男性文化霸權展開積極的挑戰。對於國族議題、女性書寫也開始顯現不同的敘述視角。在舊有體制的龐大壓力及局限之下,許多女性作家開始從自己的身體與感覺出發。當女性開始觀照自己時,便開啟了自身的「尋己」之旅,我之如何為我?父母的來歷為何?家族的歷史從何而來?此種種疑惑與解答,在女性作家的作品中一一呈現,成為值得深入探討的一門學問。
    本論文以「陳玉慧與郝譽翔的尋父書寫」為核心,從兩位作家各別的尋父創作歷程及作者筆下的父親形象作為爬梳,將四部與本論文主題最具相關之文本:陳玉慧《海神家族》、《書迷》及郝譽翔《逆旅》、《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追憶逝水空間》就研究方向進行探討與分析。進而從兩人的創作動機及藝術表現筆法中「同中求異」。在真實與虛構之間剖析兩位女兒尋父的創作文本,並歸納出父親外省身份帶來的歷史意義及作者身分認同建構等議題。
    參考文獻: 一、專書
    (一)陳玉慧作品(依出版年代順序排列)
    陳玉慧:《失火》,臺北:三三書坊,1990年7月16日。
    陳玉慧:《深夜走過藍色的城市》,臺北:遠流出版,1994年7月。
    陳玉慧:《我的靈魂感到巨大的餓》,臺北︰聯合文學,1999年3月5日。
    陳玉慧:《獵雷:一個追蹤尹清楓案女記者的故事》,臺北:聯合文學,2000年。
    陳玉慧:《你是否愛過?》,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陳玉慧:《徵婚啟事》,臺北:二魚文化,2002年4月。
    陳玉慧:《巴伐利亞的藍光:一個台灣女子的德國日記》,臺北:二魚文化,2002年4月。
    陳玉慧:《你今天到底怎麼了》,臺北:二魚文化,2004年1月初版一刷。
    陳玉慧:《海神家族》,臺北:INK印刻出版,2004年 10月。
    陳玉慧:《台灣文學音樂劇:海神家族》,臺北:INK印刻出版,2004年10月。
    陳玉慧:《我不喜歡溫柔:因為溫柔排除了激情的可能》,臺北:大田出版,2004年11月。
    陳玉慧:《遇見大師流淚》,臺北:大田出版,2005年11月。
    陳玉慧:《陳玉慧精選集》,臺北:九歌出版社,2006年1月。
    陳玉慧:《我的抒情歐洲》,臺北:大田出版,2006年9月。
    陳玉慧:《德國時間》,臺北:大田出版,2007年4月。
    陳玉慧:《慕尼黑白》,臺北:INK印刻出版,2008年5月。
    陳玉慧:《CHINA》,臺北:INK印刻出版,2009年6月。
    陳玉慧:《書迷》,臺北:本事文化,2010年8月。
    陳玉慧:《巴黎踢踏透》,臺北:聯合文學,2011年。
    陳玉慧:《依然德意志》,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2 年 2月初版。
    陳玉慧:《找回無條件的愛》,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7月12日第一版。
    陳玉慧:《幸福之葉》,臺北:INK印刻出版,2014年3月。
    陳玉慧:《時代的摺痕》,臺北: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7月。
    陳玉慧:《此刻有誰在世上某處走》,臺北: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9月。
    陳玉慧:《往昔,如果我記憶清晰》,臺北: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11月。
    陳玉慧:《撒哈拉之心》,臺北: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6月。
    陳玉慧:《日記藍》,新北市:凱特文化創意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3月。
    陳玉慧:《感情世界》,新北市:凱特文化創意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3月。
    (二)郝譽翔作品
    郝譽翔:《洗》,臺北:聯合文學,1998年
    郝譽翔:《衣櫃裡的秘密旅行》,臺北:天培文化,2000年
    郝譽翔:《逆旅》,臺北:聯合文學,2000年
    郝譽翔:《情慾世紀末-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論》,臺北:聯合文學,2002年
    郝譽翔:《初戀安妮》,臺北:聯合文學,2003年。
    郝譽翔:《那年夏天最寧靜的海》,臺北:聯合文學,2005年。
    郝譽翔:《幽冥物語》,臺北:聯合文學,2007年。
    郝譽翔:《一瞬之夢》,臺北:高寶國際,2007年
    郝譽翔主編:《九十五年小說選》,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年。
    郝譽翔:《大虛構時代》,臺北:聯合文學,2008年
    郝譽翔:《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追憶逝水空間》,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11年。
    郝譽翔:《回來以後》,臺北:有鹿文化,2013年。
    郝譽翔:《和妳直到天涯海角:帶著女兒用旅行張望世界》,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三)其他專書(依姓氏筆劃編列)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17年1月。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臺北,元尊文化企業有限公司,1997年9月。
    林芳玫等作:《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年。
    周樑楷:《歷史學的思維》,臺北:正中,1993年 。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02年。
    范銘如:《空間/文本/政治》,臺北,聯經出版社,2015年7月。
    柯品文:《書寫與詮釋──八O年代前後台灣散文之家國書寫探勘》,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出版社有限公司,2011年4月。
    侯如綺:《雙鄉之間─台灣外省小說家的離散與敘事一九五O年-一九八七》,臺北:聯經出版社有限公司,2014年6月。
    唐荷:《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月。
    高格孚:《風和日暖─台灣外省人與國家認同的轉變》,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月10日。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02年。
    陳芳明主編:《九十三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3月。
    陳芳明:《孤夜獨書》,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05年9月1日。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10月。
    陳芳明:《很慢的果子》,臺北,麥田出版,2015年4月。
    陳義芝編:《陳玉慧精選集》,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
    陳玉玲:《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女性自傳的主體性研究》,嘉義縣: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5月。
    梅家玲:《從少年中國到少年台灣:二十世紀中文小說的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臺北:麥田出版,2013年3月初版。
    尉任之:《室內靜物 窗外風景》,臺北,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
    盛寧:《新歷史主義》,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張瑞芬:《未竟的探訪──瞭望文學新版圖》,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02年。
    張瑞芬:《台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07年。
    黃雅歆:《自我、家族(國)與散文書寫策略──台灣當代女性散文論著》,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出版社有限公司,2013年3月。
    楊照:《故事效應──創意與創價》,臺北:九歌出版社,2012年5月。
    廖炳惠:《關鍵詞200》,臺北:城邦文化,2003年。
    魯迅等著:《我的父親母親(父)》,臺北:立緒文化,2004年。
    樊洛平:《當代台灣女性小說史論》,臺北:台灣商務,2006年。
    韓崢嶸 譯註:《詩經譯註》,臺北:建安出版社,1997年。
    西蒙‧德‧波娃著 邱瑞鑾 譯:《第二性》第二卷上,臺北:貓頭鷹出版,2014年。
    奈波爾著 李三沖譯:《抵達之謎》,臺北:大塊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
    彼得‧韓德克著 陳素幸譯:《夢外之悲》,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5年。
    波赫斯 著 張系國等 譯 曹又方 選編:《波赫斯詩文集》,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保羅‧安德魯著 董強 譯:《記憶的群島──建築大師在想什麼?》,臺北:八旗文化,2010年。
    愛德華‧摩根‧佛斯特 著,蘇西亞 譯:《小說面面觀──現代小說寫作的藝術》(臺北:商周出版,2009年。
    Ian Bostridge著 吳家恆譯:《舒伯特的冬之旅──一種迷戀的剖析》(臺中,國家歌劇院,2016年)
    Susan Forward 、Craig Buck著,楊淑智譯:《父母會傷人》,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9月初版20刷。
    John Bradshaw著,鄭玉英、趙家玉譯:《家庭會傷人──自我重生的新契機》,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4月二版13刷。
    四、期刊論文與報章雜誌(依照出版先後)
    廖咸浩:<尋父之悲情與弒父之必要——台灣世紀末的父╱權>,《聯合文學》第12 卷,第10期(1996 年8 月),頁72-75。
    張瑞芬:<彷彿在君父的城邦──郝譽翔《逆旅》、駱以軍《月球姓氏》、朱天心《漫遊者》三書評介>,《明道文藝》,299期,2001年2月,頁,29─37。
    郝譽翔:<記憶與再現──台灣當代小說中的譜系探究>,《中央日報》,(2001年2月16日第18版)。
    韓玉潔:<新歷史主義與新歷史小說>,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4期,2003年,頁51。
    胡衍南:<論「外省第二代」作家的父親(家族)書寫>,《清華中文學林》,第一期,2005年04月,頁109─134。
    陳平浩:<千里眼的凝視,順風耳的聆聽:如何書寫台灣歷史:評陳玉慧 《海神家族》>,《幼獅文藝》,(2005年8月),頁102-103
    黃宗潔:<試論當代台灣家族中的感官記憶>,《中國學術年刊》,第27期,2005年9月,頁205─220。
    李麗美:<論《海神家族)裡的媽祖信仰>,(東方人文學誌》第5卷第1期(2006年3月),頁237-246。
    葉光輝、 林延叡、 王維敏、 林倩如:<父女關係與渴望父愛情結>教育與心理研究29:1,2006年3月,頁93-119。
    莊宜文:<郝譽翔:在無菌的真空世界>,《文訊》,137期,2007年3月,頁30─32。
    柯品文:<論女性書寫終身體、情欲與記憶策略運用:以郝譽翔<洗>為論述文本>,《景文學報》,第18卷,第1期,2007年,頁53─70。
    郝譽翔:<郝譽翔看穿人性的幽冥異境──叛逆與脫逃【自述】>,《聯合文學》,278期, 2007年12月,頁68─69。
    羅夏美:<後現代思潮中的主腰遊牧與世界觀察──論陳玉慧旅行散文集《你是否愛過?》>,《台灣文學評論》 (2008年4月),頁77-95。
    林俊穎:<鬼神之力於我何有哉?──讀郝譽翔《幽冥物語》>,《文訊》,第271期,2008年 05月,頁96─97。
    李儀婷紀錄整理:<孤僻是我們五年級獨有的特質﹗──郝譽翔X黎煥雄>,《聯合文學》, 287期,2008年9月,頁41─48。
    唐瑞霞:<《海神家族》之主體論>,《大葉大學通識教育學報》2期,2008年11月,頁15-36。
    楊金禎:<寧靜心海──談郝譽翔《那年夏天,最寧靜的海》>,《景女學報》,第9期, 2009年02月,頁43─56。
    劉思坊:<從男人邦到女人國--論陳玉慧《海神家族》與黃碧雲《烈女圖》的女性家族書寫>,《思辨集》,(2009年3月),頁51-67。
    蔡振念:<《逆旅》與《海神家族》中的家(國)族書寫與父親形象 >《文學想像與文化認同-古典與現代中的國家與族群》,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出版, 2009年12月,頁73-100。
    曾若涵:<碎解的人生──《海神家族》中的女性與空間>,(2010年6月),頁71-96。
    黃錦珠:<現實是無名的──讀郝譽翔《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文訊》,第309期,2011年7月,頁122─123。
    戴冠民:<逃憶/逸之「離」與逃譯/繹之「返」──論《海神家族》身世圖譜的重構與倫理召喚>,《中正台灣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2011年7月,頁39-66。
    簡瑩萱:<虛實交錯的家族書寫──論《逆旅》及《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有鳳初鳴年刊》,第8期,2012年7月,頁641─655。
    許芳菊 採訪整理:<在千瘡百孔中,看到人生美好>,《親子天下雜誌》第8期,2012年9月,頁86。
    趙嵐音:<家、兩性關係與身份認同-陳玉慧的小說《海神家族》>,《人文社會科學研究》,(2013年12月),頁67-84。
    李欣倫:<論《海神家族)裡的媽祖信仰>,《東海中文學報》第27期(2014年6月),頁219-240。
    郝譽翔:<我的故鄉,我的書寫──從《逆旅》到《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 《文訊》,361期,2015年11月號,頁115。
    五、博碩士論文(按時間先後編列)
    (一)博士論文
    黃宗潔:《當代台灣文學的家族書寫一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唐瑞霞:《疏離與認同──以海神家族為主要探討文本》,佛光大學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7月。
    (二)碩士論文
    陳芸娟:《山東流亡學生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楊心怡:《九○年代以降台灣女性小說的家族書寫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林唯莉:《女遊與女性自傳式書寫中的家國語藝 ──以《逆旅》、《漫遊者》、《海神家族》為分析對象》,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
    周涵舒:《郝譽翔的小說主題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暑期專班)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2010年1月。
    謝孟珍:《論郝譽翔小說中的身體書寫》,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6月。
    方雅婷:《陳玉慧《海神家族》家族、史觀與神諭》,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6月。
    高珮芸:《女性主體性的建構──黃寶蓮、陳玉慧、鍾文音之散文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7月。
    陸芳瑜:《陳玉慧小說研究──以《海神家族》、《CHINA》、《書迷》為考察對象》,國立台灣師範大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1月。
    楊雅儒:《身世認知與宗教修辭:新世紀台灣小說的終極關懷》,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3年6月。
    曾皚芸:《陳玉慧《海神家族》、《書迷》研究 ――自傳‧女性‧迷宮》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紀靜宜:《論陳玉慧《海神家族》生命史書寫》,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彭媛:《郝譽翔作品中的家庭空間》,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2月。
    張淑華:《九〇年代崛起台灣女性作家的創傷書寫——以鍾文音、郝譽翔和陳雪為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6月。
    游伊甄:《家園與自我的追尋--陳玉慧長篇小說研究(1992-2010)》,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1月。
    楊甯馨:《陳玉慧《CHINA》、《幸福之葉》研究:以物質與空間書寫為論述角度》,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2015年8月。
    范美瓊:《陳玉慧散文研究(1990—2014)》,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2015年7月。
    王悅詩:《論九〇年代崛起女作家作品中的追尋——以郝譽翔、成英姝和朱少齡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2017年1月。
    六、網路資源
    ●誠品網路編輯群,<裸裎記憶,願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專訪郝譽翔中>,誠品站人物專訪, 2011年04月26日:http://stn.eslite.com/Article.aspx?id=1214&page=2 (檢索日期2014年5月19日)
    ●新歷史主義;百度百科資料來源http://baike.baidu.com/view/290276.htm(檢索日期2014年4月1日)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師資成員著作網頁 http://s5.ntue.edu.tw/newwebsite/images/INFO/t101.pdf(檢索日期2016年7月19日)
    ●陳玉慧專訪,<返家的女兒>,《誠品好讀》。資料來源:http://blog.udn.com/article/article_print.jsp?uid=jadechen123&f_ART_ID=543322。(檢索日期2016年7月19日)
    ●郝譽翔,<爸爸>,資料檢自http://blog.udn.com/haoyh102169/422276。(檢索日期2016年7月19日)
    ●古文觀止──春夜宴桃李園序。網路來源http://rthk.hk/chiculture/chilit/dy04_0301.htm(檢索日期:2016年9月23日)
    ●《2011作家撒野・文學迴鄉6:郝譽翔-我的故鄉,我的寫作》講座。網路資料來源:http://ctopenbook.tw/archives/862468。(檢索日期:2016年9月23日)
    ●e-classical。資料來源:http://www.e-classical.com.tw/lifetime/flash_content.cfm?cv=1&artid=963(檢索日期:2016年9月23日)
    ●澎湖七一三事件,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E%8E%E6%B9%96%E4%B8%83%E4%B8%80%E4%B8%89%E4%BA%8B%E4%BB%B6 (檢索日期:2016年10月1日)
    ●聯副電子報:〈這世上被誤會的,不止我一人)2014/04/20 第4621期。網路資料來源: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C0004/257010/web/(檢索日期:2016年10年26日)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10091200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09120031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003101.pdf3251KbAdobe PDF2462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