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22/144841 (79%)
Visitors : 51827010      Online Users : 54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0714


    Title: 新北市國中學生母親管教方式、知覺關係霸凌與憂鬱行為表現之研究
    The study of the mother parenting style, relational bullying and depressive behavior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New Taipei City
    Authors: 游凱琳
    Contributors: 王鍾和
    游凱琳
    Keywords: 母親管教方式
    關係霸凌
    憂鬱行為表現
    Mother parenting style
    Relational bullying
    Depressive behavior
    Date: 2017
    Issue Date: 2017-07-03 14:45:30 (UTC+8)
    Abstract: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北市國中學生母親管教方式、知覺關係霸凌與憂鬱行為表現之關係。以立意取樣選取新北市之公立國民中學學生共501人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結果採用描述性統計、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皮爾森積差相關、逐步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新北市國中學生知覺受到關係霸凌的概況為中等偏低的程度。
    二、新北市國中女學生知覺受到整體關係霸凌,顯著高於男學生。
    三、新北市國中七年級學生知覺受到整體關係霸凌,顯著高於九年級學生。
    四、不同家中排行的新北市國中學生知覺受到整體關係霸凌未達顯著差異。
    五、學校規模「60班以上」的學生知覺受到整體關係霸凌,顯著高於「24班含以下」及「25至59班」的學生。
    六、新北市國中學生母親採用「反應」或「要求」的管教方式,與其知覺受到整體關係霸凌間無顯著相關。
    七、在不同背景變項下,新北市國中學生知覺受到整體關係霸凌與憂鬱行為表現,有顯著正相關。
    八、新北市國中學生知覺受到「關係操弄」及「散播謠言」方式的關係霸凌、母親較少採用「反應」的管教方式,能有效預測其憂鬱行為表現,解釋總變異量為25.4%。
    九、新北市國中學生知覺受到「關係操弄」方式的關係霸凌,為最重要預測其憂鬱行為表現的變項。
      本研究根據上述結果加以討論,並分別針對學校單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以供後續相關實務工作及研究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her parenting style, relational bullying and depressive behavior among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new Taipei city.501 students selected from the junior high school of new Taipei city.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The main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The student’s perception of relational bullying victimization is at lower-medium level.
    2.The perception of relational bullying in female students is obviously higher than male students.
    3.The perception of relational bullying in seventh-grade students is obviously higher than ninth-grade students.
    4.The perception of relational bullying of students in different birth order h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5.The perception of relational bullying of students in the school over 60 classes i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e students in the school less than 24 classes and in the school of 25 to 59 classes.
    6.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mother’s parenting style and the perception of relational bullying.
    7.There i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rception of relational bullying and the students depressive behavior.
    8.The perception of the relation’s manipulation, spreading rumors and the Responses of mother’s parenting style shows the obvious predictors of student’s depressive behavior. The explaination of the total variance is approximately 25.4%.
    9.The perception of relation’s manipulation of bullying are the most indicator of the student’s depressive behavior.
      Follow by the discussions of the results, there is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the schools,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and further researchers.
    Reference: 壹、中文部份
    王孜甯(2008)。「情境式關係攻擊量表」的發展—成年初顯期之關係攻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明傳、雷庚玲(2007)。青少年前期的間接攻擊行為:同儕估計法的建構效度。中華心理學刊,49(2),205-224。
    王昱婷(2009)。國小學童霸凌行為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王毓吟(2007)。國中生知覺父母、教師管教方式與其憂鬱情緒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王瑋婷(2013)人格特質、親子關係、同儕關係與兒童憂鬱行為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田如恆(2015)。國中導師對學生同儕衝突管理策略與班級關係霸凌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江旻晏(2014)反霸凌認知與霸凌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以南投縣國中生為例
    何長珠(1991)。成長的足跡-教師成長團體理論與實務。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吳明燁(1998)。青少年初期父親與母親管教行為之比較。東吳社會學報,7,39-79。
    吳欣穎(2014)。國小學生知覺父母管教方式與課堂不禮貌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吳武典、林繼盛(1985)。加強家庭聯繫對兒童學習效果與家庭氣氛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18:97-116。
    吳詩琳(2010)。國小學童人格特質、校園霸凌與網路霸凌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吳麗娟(1998)。父母自我分化、教養態度對少年子女自我分化、因應策略及適應影響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30,91-132。
    呂玉琴(2013)。家庭情緒表達、父母心理控制與國小高年級學童關係攻擊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志偉(2011)。青少年霸凌類型與其影響因素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李桂先(2006)。高雄市高職學生生命意義感、憂鬱情緒與自殺傾向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淑娟(2015)。從正義與關懷探討國小學童之關係霸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新北市。
    李清聖(2012)。屏東縣國中學生知覺霸凌行為類型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邢精霞(2012)。國小高年級關係霸凌行為與同儕互動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4)。國小兒童校園霸凌(bully)現象調查報告。臺北市: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7)。2007年兒童校園「霸凌者」現況調查報告。臺北市: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3)。2013年台灣校園關係霸凌調查報告。臺北市: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周佩姿(2011)。新北市國小校長工作壓力、復原力與憂鬱行為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佳賢(2016)。國小高年級學童校園霸凌經驗與人格特質、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林宜樺(2015)。園藝治療團體對遭遇關係霸凌青少年提升正向情緒之輔導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林俊成(2011)。許孩子一個友善校園——談校園霸凌的防制策略。彰化縣九年一貫課程電子報,359。
    林韻婷(2013)。基隆市國中生知覺家庭教養態度與霸凌行為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南琦(2011)。向霸凌Say NO。台北市:遠流。
    施文玉(2014)。青少年的父母管教、自尊與憂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施瑞傑(2013)。青少年的父母管教、依附與憂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柯慧貞、陸汝斌(2002)。認識憂鬱症,學生輔導,80:16-27。
    胡振德(2014)。影響在學國中生校園霸凌被害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新北市新莊區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翁樹澍(1990)。親子互動關係對青少年心理社會福利感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張佩翔(2010)。國中校園霸凌行為與教師處理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張春興(1979)。青年的煩惱與出路。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8)。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7)。 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益誠(2013)。受霸凌知覺對國中生心理健康影響之相關研究-以社會支持為調節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素秋(2008)。國小學童同儕關係與攻擊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張高賓(2005)。兒童及青少年憂鬱篩選量表編製及應用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彩雲(2009)屏東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張淑美(2009)。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解釋型態與生涯覺察之相關研究-以基北區音樂資優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張智婷(2013)。國中教師對校園霸凌行為處理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莊麗雯(2002)。國小學童的家庭狀況、親子互動與依附風格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許文宗(2010)。國中學生虛擬霸凌與傳統霸凌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許文耀(2003)。資源流失、因應、社會支持與九二一地震災民的心理症狀之關係。中華心理學刊,45(3),263-277。
    郭有恆(2016)。臺中市國民中學學生知覺導師階層領導與關係霸凌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郭婷婷(2012)。臺北市公立高中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復原力與憂鬱行為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宗賢(2014)。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臉書使用與關係霸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新北市。
    陳明珠(2011)。國小學童考試焦慮、父母管教態度、自我能力評估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冠中(2000)。背景變項、父母管教方式、手足關係與高中生寂寞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宥慈(2016)。臺南市國中學生父母管教方式、學習適應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陳彥文(譯)(2011)。霸凌不要來-十招教孩子遠離霸凌 (原作者:SherryllKraizer ,Phd)。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出版,臺北。
    陳秋雅(2012)。新北市國中主任工作壓力及復原力與憂鬱行為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秋琪(2009)。彰化縣某國中學生受霸凌類型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薇先(2012)。臺東縣國中學生父母管教方式、同儕關係與霸凌行為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曾吉玉(2016)。國中生網路霸凌受害經驗與憂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健行科技大學,桃園市。
    曾筱恬(2011)。自尊、人際關係、復原力與大學生的憂鬱行為表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游亞儒(2013)。校園關係霸凌事件中受凌學生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賀欣音(2010)。學生知覺學校支持與學生霸凌行為關係之研究-以臺南市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馮美珠(2008)。國小教師人格特質、生活壓力、因應策略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黃妙玟(2008)。父母管教方式、收看暴力電視節目與校園霸凌之相關研究-以台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黃易進(2011)。新北市國中學生校園霸凌行為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黃國洋(2013)。高中職生的霸凌事件與心理健康(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新北市。
    黃翊嫙(2007)。國中生憂鬱傾向與偏差行為之探討—以苗栗縣偏遠地區某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黃馨瑩(2011)。少年暴力犯自我控制能力與父母管教方式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1),7-28。
    楊瑛慧(2005)。父母教養態度對幼兒解決問題能力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廖元甄(2010)。校園暴力霸凌現況與防護策略之研究-以桃園縣個案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桃園縣。
    劉力豪(2013)。學生知覺班級氣氛與校園關係霸凌被害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劉小薇(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關係攻擊經驗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劉宜佩(2014)。新北市國中導師班級經營策略與校園霸凌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蔡宜芬(2015)。工作壓力、12年國教採計服務學習時數實施困擾與憂鬱行為表現之研究--以基北區國中兼任行政工作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蔡慧苓(2006)。國小兒童關係性攻擊/受害行為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鄭喬心(2013)。國中生自我觀、關係取向與霸凌行為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縣。
    魯宓、廖婉如(譯)(2011)。陪孩子面對霸凌:父母師長的行動指南(原作者Barbara Coloroso)。臺北市:心靈工坊。
    盧怡任、黃正鵠(2004)。臺南市行為困擾國中生之非理性信念與焦慮、憂鬱情緒之相關研究,諮商輔導學報,11,81-108。
    盧昀瑜(2013)。雲林縣國中學生家庭結構、教師管教方式與霸凌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盧韋琦(2012)。台灣地區國中及國小家長管教方式與霸凌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蕭奕鈞(2015)五大人格特質、社會網路與校園霸凌之關聯性研究─以中部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賴坤瑞(2012)。父母管教方式、涉入線上遊戲與國小高年級學生校園霸凌行為之關聯性研究─以嘉義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賴保禎(1972)。父母管教態度測驗。臺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謝昌志(2012)。國中生幸福感、社會支持與霸凌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鍾筱萍(2004)通勤家庭中父母管教方式、親子互動關係與子女憂鬱及焦慮表現之相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闖慧英(2004)。國中校園欺凌行為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



    貳、英文部份
    Arkoff, A.(1968).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 McGraw-Hill.
    Armentrout, J. A., & Burger, G. K. (1972).Children"s reports of parental child-rearing behavior at five grade level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7(1),44-48.
    Baldwin, A.L., Kalhoun, J., & Breese, F.H. (1945). Patterns of parent behavior.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58(3).
    Baldwin, K., Brown, R.T., & Milan, M.A. (1995). Predictors of stress in caregivers of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ed children.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23(2), 149–160.
    Baumrind, D. (1971).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Monograph, 4(1), 1-103.
    Becker, W. C. (1964). Consequences of different kinds of parental disciplines.In M. L.
    Bronfenbrenner, U. (1961). The changing American child- A speculative analysis.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of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7, 73-84.
    Cairns, R. B., Cairns, B. D., Neckerman, H. J., Ferguson, L. L., and Gariepy, J. L. (1989). Growth and Aggression: Childhood to Early Adolescenc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5, 320-330.
    Cantwell, D. P. & Baker, L. (1991). Manifestations of Depressive Affect in Adolescence.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0(2), 121-133.
    Crick, N. R., & Grotpeter, J. K. (1995). Relational aggression, gender, and social-psychological adjustment.Child Development, 66, 710-722.
    Elder, G. H. (1962).Structural variations in the child rearing relationship.Sociometry, 1(25), 241-262.
    Hetherington, E. M., & Frankie, G. (1967). Effects of parental dominance, warmth, and conflict on imitation in childre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2), 119-125.
    Hurlock, E. B. (1974).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Lagerspetz, K. M. J., Björkqvist, K., & Peltonen, T. (1988). Is indirect aggression typical of females? Gender differences in aggressiveness in 11- to 12-year-old children. Aggressive Behavior, 14, 403-414.
    Maccoby, E. E., & Martin, J. A. (1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P. H. Mussen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 4. Socializ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 (pp.1-101). New York, NY: John Wiley & Sons.
    Meyer, B. E. B., & Hokanson, J. F. (1985). Situational influences on social behaviors of depression-prone indiveiduals.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41(1), p29-35.
    Mussen, P. H., & Conger, J. J.(1974). Development and personality. 5th (eds.), New York : Harper & Row.
    Olweus, D. (1993). Bullying at school.: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Oxford, UK; Cambridge, MA: Blackwell.
    Pumroy, D. K. (1966). Maryland Parent Attitude Survye : A research instrument with social desirability controlled.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64, 73-78.
    Roe, A. & Siegelman, M. (1963). A parent-child relations questionnaire. Child Development, 34, 355-369.
    Schaefer, E. S. (1959). A circumflex model for maternal behavior.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2, 259-302.
    Sears, R. R., & Maccoby, E. E.(1957). Patterns of Children Rearing. New York: Harper & Row.
    Underwood, M. K. (2003).Social Aggression Among Girls.New York: Guilford.
    William, W. C. (1958). The PALS Tests: A technique for children to evaluate both parents. Jou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 22 (6), 487-495.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100911009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911009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0901.pdf2603KbAdobe PDF2144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