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06424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4014/145046 (79%)
造访人次 : 52046230      在线人数 : 54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06424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6424


    题名: 江有誥《諧聲表》研究
    The study of Jiang Yougao`s(江有誥)Pictophonetic Table(〈諧聲表〉)
    作者: 王思齊
    Wang, Siqi
    贡献者: 竺家寧
    王思齊
    Wang,Siqi
    关键词: 江有誥
    《諧聲表》
    音韻史
    反切注音
    諧聲現象
    Jiang Yougao
    Pictophonetic table
    Academic history
    Fanqie phonetic
    The phenomenon of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日期: 2017
    上传时间: 2017-02-08 16:39:14 (UTC+8)
    摘要: 詩韻(一般指《詩經》韻腳)與諧聲是上古音研究中的兩大支柱,是漢語內部的系統材料。就此而言,在上古音研究中,其重要性遠遠高過通假異文、聲訓、讀若、又音等等其他材料。其中,諧聲因其同時反映聲韻調各方面的信息而尤為關鍵,自清代至今備受重視。清儒如段玉裁等人大量製作「諧聲表」,利用「諧聲表」討論古韻。現代學者如高本漢等人提出「諧聲原則」,發掘諧聲在聲母研究方面的重要價值。利用諧聲討論上古音,前賢時修均有不同程度的重要發現。
    「諧聲表」提綱挈領、以簡御繁,用諧聲聲符串聯起上古韻部。清儒中,江有誥分部精審,其《諧聲表》製作最為精良。
    本文以江有誥《諧聲表》為研究對象,探討了江氏諧聲研究的內容、成就及貢獻。通過判斷聲符歸部、討論注音形式、分析諧聲現象,探討「諧聲表」的演變源流、觀察上古的韻部和聲調。
    本文研究的主要創新點和價值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補前人之缺,全面探討江有誥《諧聲表》
    江氏的古音研究備受推崇,但關注詩韻者多,討論諧聲者少。即使有所涉及,也多為局部討論或宏觀論述。
    我們首次全面、系統、深入地檢討江有誥《諧聲表》,討論其中的諧聲現象、反切注音、聲符歸部等等。我們深入分析《諧聲表》的全部注音材料,論述其性質;探索江有誥《諧聲表》所見之諧聲現象,印證前人的觀點,藉此確定其價值;判斷聲符歸部正誤,明確江有誥失誤之處及原因,全面補充、訂正其《諧聲表》。
    本論文是關於江有誥《諧聲表》的系統研究,對於學界利用江氏《諧聲表》討論諧聲現象、進而探討上古音系等相關工作皆有所助益。
    二、提出新的觀察角度,從音韻史的視角討論江有誥的諧聲研究成就。
    前人討論諧聲,但是多從聲符歸部的正誤入手。目的在於確定聲符歸部,鮮少涉及歸部差異的背後,諸家不同的緣由與考量。
    而我們選擇了「諧聲表」製作的角度,把江有誥《諧聲表》放到清儒「諧聲表」的演進序列之中,以文本內部研究為起點,將其置於諧聲研究史的角度之下觀察。我們比較段玉裁、王力、周祖謨、董同龢等人的《諧聲表》,分析歸部原則、實質差別、材料取捨、字形認識等多項差異,討論《諧聲表》製作的傳承與演變,判斷江氏《諧聲表》在諧聲研究史上的成就、價值及地位。
    溯往而知來,本論文對於檢討諧聲研究方法的理論與應用具有補充和參考意義。
    Rhyme and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are the two pillars of the study of ancient sound, and it is the internal systematic materials of Chinese. In view of this, its importance is much higher than the borrowed character(假借字), shengxun(聲訓), duruo(讀若), youyin(又音) and so on. Among them,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are particularly critical because of its simultaneous reflection of all aspects of Chinese ancient sound. And since the Qing Dynasty,they have received so much attention. Confucian scholars in Qing Dynasty made a large number of pictophonetic table|(「諧聲表」), and use them to discuss the ancient rhyme, such as Duan Yucai(段玉裁). Modern scholars such as 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 put forward the pictophonetic principle(「諧聲原則」) to discover the important value of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in the study of consonants. Using the pictophonetic principle(「諧聲原則」) to discuss the ancient sound, scholars always have different findings.
    Pictophonetic table(「諧聲表」) uses less to accomplish more, links a series of ancient rhyme. In Qing Dynasty, Jiang Yougao(江有誥) divide rhyme accurately, his Pictophonetic table(〈諧聲表〉)is the most sophisticate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ntent, accomplishment and contribution of Jiang`s Pictophonetic table(〈諧聲表〉). We discusses the form of fanqie(反切),the phenomena of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pictophonetic table(「諧聲表」), and we also observes the ancient rhyme and tone.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We believe that the main innovation and value of this paper lie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1、Complement the previous lack of study about Jiang Yougao`s(江有誥) Pictophonetic table(〈諧聲表〉), and we give a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Jiang`s research is highly respected, but people gave more attention to the poem rhyme and discussed about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less. Even if there is involved, but also mostly local discussion or macro discussion.
    For the first time, we have comprehensively, systematically and in-depthly reviewed Pictophonetic table(〈諧聲表〉) of Jiang Yougao(江有誥), discussing the the form of fanqie(反切), the phenomena of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We analyze the phonetic materials of Pictophonetic table (〈諧聲表〉); explore the phenomenon seen in Jiang`s Pictophonetic table (〈諧聲表〉). There are patent errors in Jiang`s Pictophonetic table (〈諧聲表〉), and we complement and revise it.
    We believe that this paper is a systematic research of Jiang`s Pictophonetic table(〈諧聲表〉), which is helpful for the scholars to discuss the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phenomena and to discuss the ancient phonology and other related works.
    2、Put forward a new point of view and discuss the achievements of Jiang Yougao`s (江有誥)Pictophonetic table(〈諧聲表〉) from academic perspective.
    The previous discussion of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rarely involved to the differences and the various different reasons behind the differences.
    We chose the point of the view making pictophonetic table(「諧聲表」), put Jiang Yougao`s(江有誥) Pictophonetic table(〈諧聲表〉) into the the evolution of Qing Dynasty pictophonetic table(「諧聲表」)sequence, we catch the internal research of the text as a starting point, put it into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the view of pictophonetic table(「諧聲表」). We campare Duan Yucai(段玉裁), Wang Li(王力), Zhou Zumo(周祖謨), Dong Tonghe(董同龢)`s pictophonetic table(「諧聲表」)in different aspects such as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principles, the choice of materials,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about characters’shape. We gave the judgment about Jiang Yougao(江有誥) in the history of pictophonetic table(「諧聲表」), also about the achievements, value and status.
    We believe that this paper can give the reference to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research for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參考文獻: 主要參考書目

    一、傳統文獻(按朝代排列)

    漢.毛亨傳,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1。
    漢.許慎著,宋.徐鉉校,《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2012。
    南唐.徐鍇,《說文解字繫傳》,北京:中華書局,1998。
    宋.陳彭年等,《宋本廣韻.永祿本韻鏡》,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宋.丁度,《集韻》,北京:中國書店,1983。
    明.陳第,《毛詩古音考.屈宋古音義》,北京:中華書局,2011。
    清.顧炎武,《韻補正》,《音韻學叢書》10冊,台北:廣文書局,1987。
    清.江永,《古韻標準》,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
    清.江永,《音學辨微》,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
    清.戴震,《聲韻考.聲類表》,《音韻學叢書》12冊,台北:廣文書局,1987。
    清.孔廣森,《詩聲類.詩聲分例》,《音韻學叢書》13冊,台北:廣文書局,1987。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
    清.段玉裁,《六書音韻表》,《音韻學叢書》12冊,台北:廣文書局,1987。
    清.段玉裁,《段玉裁遺書》,台北:大化書局,1986。
    清.江有誥,《音學十書》,《音韻學叢書》14-16冊,台北:廣文書局,1987。
    清.江有誥,《音學十書》,北京:中華書局,1993。
    清.王念孫,《古韻譜》,《音韻學叢書》13冊,台北:廣文書局,1987。
    清.王引之,《經義述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
    清.江藩、方東樹,《漢學師承記(外二種)》,上海:上海文藝出版集團 中西書局,2012。

    二、近人論著(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同一作者按發表時間排列)

    丁邦新 1975 《魏晉音韻研究》,臺北:中研院史語所專刊之六十五。
    丁邦新 1998 《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丁邦新 2008 《中國語言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丁治民 2011 〈說虎——兼論漢字的訓讀諧聲現象〉,《民族語文》(2)。
    王力 1982 《同源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力 1986 《王力全集.第五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王力 1989 《王力全集.第十七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王力 2000 《王力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力 2004 《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王力 2010 《漢語語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力 2012 《詩經韻讀.楚辭韻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王力 2013 《漢語音韻》,北京:中華書局。
    王力 2013 《清代古音學》,北京:中華書局。
    王力 2014 《中國語言學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王國維 1992 《觀堂集林》,上海:上海書店。
    王輝 2008 《古字通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
    王懷中 2003 〈江有浩古韻二十一部得失談〉,《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1)。
    申小龍 1995 〈清代古音學系統論〉,《學術月刊》(10)。
    平田昌司 1998 《徽州方言研究》,日本:好文出版社。
    史存直 2008 《漢語史綱要》,北京:中華書局。
    白於藍 2012 《戰國秦漢簡帛古書通假字彙纂》,福州:海峽出版發行集團、福建人民出版社。
    白俊騫 2010 〈江有誥古音學述評〉,《銅仁學院學報》(2)。
    田恒金 2001 〈論顧炎武的古音學說〉,《語言學論叢》(23)。
    向光忠 2000 〈古聲韻與古文字之參究芻說〉,《聲韻論叢》(9)。
    吉常宏、王佩增 1992 《中國古代語言學家評傳》,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江舉謙 1969 〈江有誥〈唐韻四聲正〉上聲字調訂補〉,《圖書館學報》(10)。
    江舉謙 1971 〈江有誥〈唐韻四聲正〉去聲字訂補〉,《圖書館學報》(11)。
    江舉謙 1974 〈江有誥〈唐韻四聲正〉入聲字訂補〉,《文史學報》(4)。
    朱聲琦 1996 〈段氏注《說文》重韻不重聲〉,《山東師大學報(社科版)》(1)。
    何九盈 1984 〈乾嘉時代的語言學〉,《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
    何九盈 1995 《中國古代語言學史》,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何大安 1981 《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博士論文。
    何大安 1989 《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台北:大安出版社。
    何大安 2004 《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何金松 1993 〈釋自〉,《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3)。
    李方桂 1980 《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方桂 2012 《李方桂全集.漢藏語論文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李玉平 2011 〈鄭眾、鄭玄的「諧聲」觀及其對后世的影響〉,《語言科學》(2)。
    李行健、陳章太 1996 《普通話基礎方言基本詞彙集》,北京:語文出版社。
    李如龍 2001 《漢語方言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恩江 2001 〈從《說文解字》談漢語形聲字的發展〉,《語言學論叢》(32)。
    李無未、曹祝兵 2010 〈日本學者漢語上古音研究〉,《古漢語研究》(2)。
    李開 2007 〈圍繞脂、微分部的古音學史演進〉,《東南大學學報(哲社版)》(5)。
    李開 2008 《漢語古音學研究》,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新魁 1983 《漢語等韻學》,北京:中華書局。
    李新魁 1991 〈上古音「之」部及其發展〉,《廣東社會科學》(3)。
    李葆嘉 2012 《清代古聲紐學》,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
    吳世畯 1999 〈部份《說文》「錯析」省聲的音韻現象〉,《聲韻論叢》(8)。
    沈昌明 2005 〈論江有浩在音韻學上的成就〉,《黃山學院學報》(5)。
    沈兼士 1985 《廣韻聲系》,北京:中華書局。
    杜其容 2008 《杜其容聲韻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杜恒聯 2010 〈關於段玉裁閉口韻陽入合部的押韻和諧聲理據的探討〉,《江南大學學報(人社版)》(5)。
    余迺永 1985 《上古音系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汪啟明 1987 〈《六書音均表.四》合韻字研究〉,《楚雄師專學報》(2)。
    宋鐵全 2012 〈王念孫王引之諟正段氏〈說文注〉失誤例說〉,《福州大學學報(哲社版)》(5)。
    竺家寧師 1981 《古漢語複聲母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博士論文。
    竺家寧師 1989 《古音之旅》,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
    竺家寧師、林慶勳 1990 《古音學入門》,台北:學生書局。
    竺家寧師 1991 《聲韻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竺家寧師 1995 《音韻探索》,台北:學生書局。
    竺家寧師 1995 〈《說文》省聲的語音問題〉, 陸宗達先生九十周年誕辰紀念會暨《說文解字》學術研討會論文,北京師範大學。
    竺家寧師 2012 〈論上古音與《詩經》的無韻詩〉,《語言研究》(3)。
    周法高 1970 《中國語文論叢》,台北:正中書局。
    周法高 1980 《論中國語言學》,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周法高 1984 《中國音韻學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周祖謨 1966 《問學集》,北京:中華書局。
    周祖謨 1993 《周祖謨學術論著自選集》,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
    周祖謨 1996 《魏晉南北朝韻部之演變》,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周祖謨 2004 《周祖謨語言文史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
    邵榮芬 1997 《邵榮芬音韻學論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邵榮芬 2009 《邵榮芬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林語堂 1981 《語言學論叢》,台北:民文出版社。
    孟蓬生 2012 〈「法」字古文音釋—談魚通轉例說之五〉,《中國文字研究》(16)。
    孟慶惠 2005 《徽州方言》,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林燾、王理嘉 1992 《語音學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林燾、耿振生 1997 《聲韻學》,台北:三民書局。
    金鐘讚1992 〈論〈說文〉一些疊韻形聲字及其歸類問題〉,《聲韻論叢》(4)。
    金鐘讚 1998 〈段玉裁的歸部與其「古十七部諧聲表」〉,《聲韻論叢》(7)。
    施向東 1999 〈試論上古音幽宵兩部與侵緝談盎四部的通轉〉,《天津大學學報》 (l)。
    洪波 1999 〈關於說文諧聲字的幾個問題〉,《古漢語研究》(2)。
    俞敏 1999 《俞敏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柯淑玲 2005 〈〈說文〉形聲商榷〉,《先秦兩漢學術》(3)。
    殷方 1990 〈清段玉裁的《古十七部諧聲表》初探〉,《漢字文化》(2)。
    (瑞典)高本漢著、聶鴻音譯 1987 《中上古漢語音韻綱要》,濟南:齊魯書社。
    (瑞典)高本漢著、趙元任等譯 1994 《中國音韻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瑞典)高本漢著、潘悟云等譯 1997 《漢文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瑞典)高本漢著、董同龢譯 2012 《詩經注釋》,上海:中西書局。
    荊兵沙、曹強 2010 〈江有誥的音韻學與歷史語言學〉, 《榆林學院學報》(3)。
    荊兵沙、曹強 2010 〈論江有誥〈詩經韻讀〉之成就與不足〉,《巢湖学院学报》(2)。
    唐作藩 2001 《漢語史學習與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唐作藩 2011 《漢語語音史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唐作藩 2013 《上古音手冊》,北京:中華書局。
    唐作藩 2003 〈王力先生的「諧聲說」〉,《語言學論叢》(28)。
    高永安 2007 《明清皖南方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高亨 1989 《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
    時建國 2001 〈字音考釋四則〉,《西北師大學報(社科版)》(2):126-128。
    耿振生、趙慶國 1996 〈王力古音學淺探──紀念王力先生逝世10周年〉,《語文研究》(2)。
    耿振生 2003 〈論諧聲原則——兼評潘悟云教授的「形態相關」說〉,《語言科學》(5)。
    耿振生 2004 《20世紀漢語音韻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梁啟超 2001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梁啟超 2005 《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古籍出版社。
    袁家驊 1989 《漢語方言概要》,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徐通鏘 1991 《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徐通鏘 1997 《語言論》,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徐朝東 2010 〈孫愐及《唐韻》相關資料考察〉,《中國典籍與文化》(3)。
    許世瑛 1974 《許世瑛先生論文集》,臺北:弘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許琰輝 1965 〈說文解字重文諧聲考〉,《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9):1-140。
    章太炎、劉師培等 2008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章太炎 2003 《國故論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張世祿 1965 《中國音韻學史》,台北:商務印書館。
    張民權 2002 《清代前期古音學研究》,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張民權 2004 《音韻訓詁與文獻研究》,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張民權 2011 〈論傳統古音學的歷史推進及其相關問題〉, 《古漢語研究》(1)。張竹梅 2005 〈孔廣森「真文不分」芻議〉,《江蘇大學學報(社科版)》(1)。
    張亞蓉 2008 《《說文解字》的諧聲關係與上古音研究》,蘇州:蘇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張亞蓉 2008 〈諧聲字在上古音中的研究價值〉,《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1)。
    張富海 2007 〈試論「豕」字的上古韻部歸屬〉,《漢字文化》(2)。
    張道俊 2012 〈說文段注合韻總論〉,《語言學論叢》(46)。
    張新艷 2009 〈《說文》諧聲源流研究〉,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張新艷 2009 〈《說文》中的非字聲符〉,《漢字文化》(1)。
    張新艷 2009 〈古文字形體訛變與《說文》諧聲〉,《語言研究》(1)。
    張新艷 2010 〈《說文》中誤判的諧聲字聲符〉,《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科版)》(4)。
    張新艷 2011 〈《說文解字》中的形近訛混聲符〉,《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1)。
    張燕芬 2011 〈說「爿」〉,《辭書研究》(4)。
    崔在秀 2002 《江有誥《唐韻四聲正〉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博士論文。
    崔彥 2011 〈江有誥的古韻研究及其影響〉,《魯東大學學報(哲社版)》(4)。
    陸志韋 1985 《陸志韋語言學著作集(一)》,北京: 中華書局。
    陸志韋 1985 《陸志韋語言學著作集(二)》,北京: 中華書局。
    梅祖麟 2000 《梅祖麟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梅祖麟 2006 〈從楚簡「美」字來看脂微兩部的分野〉,《語言學論叢》(32)。
    曹強 2009 〈江有誥《詩經韻讀》與王力《詩經韻讀》用韻之比較〉,《寧夏大學學報(社科版)》(2)。
    曹強 2009 〈江有誥《詩經韻讀》叶音本意考〉,《語言科學》(5)。
    曹強 2010 〈論江有誥對《詩經》「合韻」處理之得失〉,《漢語史學報》(9)。
    曹強 2010 〈江有誥《詩經韻讀》與王力〈詩經韻讀〉再比較〉,《延安大學學報(社科版)》(3)。
    曹強 2011 〈江有誥《詩經韻讀》校勘舉誤〉,《延安大學學報(社科版)》2011(1)。
    曹強 2011 〈江有誥《詩經韻讀》韻腳字標註聲調性質初探〉,《渭南師範學院學報》(1)。
    曹強 2011 〈江有誥《詩經韻讀》與王念孫《古韻譜》用韻比較〉,《安康學院學報》(6)。
    曹強 2012 〈江有誥對《詩經》韻例的研究〉,《聲韻論叢》(17)。
    曹強 2013 〈江有浩《詩經韻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芳 2012 〈漢語上古音的模糊描述與精確構擬——漢語古音學發展路徑之觀察〉, 《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5)。
    陳重瑜 2001 〈《廣韻》「末、未」諧聲系統及其間九對「雙胞胎」〉,《語言研究》(3)。
    陳燕、張云艷、王曉楠 2010 〈審定《說文解字》聲系、音讀之著述〉,《說文學研究》(5)。
    陳新雄 1975 《古音學發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陳新雄 1994 《文字聲韻論叢》,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陳新雄 1999 《古音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新雄、曾榮汾 2010 《文字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新雄 2010 《陳新雄語言學論學集》,北京:中華書局。
    陳新雄 1991 〈毛詩韻三十部諧聲表〉,《聲韻論叢》(3)。
    陳瑤玲 1999 《江有誥音學研究》, 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博士論文。
    陳瑤玲 2000 〈論江有誥《詩經》韻腳的研究〉,《靜宜人文學報》(13)。
    陳瑤玲 2001 〈江有誥等韻學說述評〉,《聲韻論叢》(10)。
    陳復華、何九盈 1987 《古韻通曉》,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燕 1992 〈試論段玉裁的合韻說〉,《天津師大學報》(3)。
    郭錫良 1984 〈也談上古韻尾的構擬問題〉,《語言學論叢》(14)。
    郭錫良 2005 《漢語史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郭錫良 2007 〈「美」字能歸入微部嗎?——與梅祖麟商榷〉,《語言學論叢》(35)。
    郭錫良 2010 《漢字古音手冊》(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程少峰 2010 〈大徐本《說文》聲符辨正十則〉,《漢字文化》(6)。
    黃侃 1969 《黃侃論學雜著》,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黃易青 2005 〈論「諧聲」的鑒別及聲符的歷史音變〉,《古漢語研究》(3)。
    黃易青 2012 〈古音研究中的「以義正音」〉,《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4)。
    黃德寬 2007 《古文字譜系疏證》,北京:商務印書館。
    喬秋穎 2005 〈論江有誥〈入聲表〉凡例研究入聲及平入關係的方法〉,《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l)。
    喬秋穎 2006 〈江有浩、王念孫關於至部的討論及對脂微分部的作用〉,《徐州師大學報》(3)。
    喬秋穎 2006 〈試論江有誥「緝」「葉」兩部的獨立及其意義〉,《漢語史研究集刊》(9)。
    喬秋穎 2007 〈略論江有誥〈入聲表〉在古音學史上的地位〉,《河池學院學報》(6)。
    喬秋穎 2009 《江有誥古音學研究》,合肥:黃山書社。
    賀福凌 2006 〈上古音歸字問題小議〉,《古漢語研究》(4)。
    馮蒸 2006 《馮蒸音韻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
    彭靜 2007 〈江有浩〈諧聲表〉中的「古某某切」和「改某某切」〉,《現代語文》(3)。
    彭霞 2012 〈論形聲字的來源及其產生的層次性〉,《華僑大學學報(社科版)》(2)。
    傅錫壬 1967 〈江有誥《楚辭韻讀》補正〉,《淡江學報》(6)。
    董同龢 1954 《中國語音史》,臺北:中國文化出版事業社。
    董同龢著、中研院史語所編 1975 《上古音韻表稿》,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
    董同龢 2001 《漢語音韻學》,北京:中華書局。
    董忠司 1988 《江永聲韻學評述》,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董忠司 1988 〈江永聲韻學抉微〉,《聲韻論叢》(2)。
    董國華 2014 《漢字諧聲與古音研究史論》,福州:福建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董蓮池 2005 《說文解字考正》,北京:作家出版社。
    賈海生 2002 〈「獻」字古讀試證〉,《古漢語研究》(2)。
    楊徵祥 1995 〈江有誥「借韻譜」研究〉,《雲漢學刊》(2)。
    楊劍橋 1988 〈段玉裁古音學的評價問題〉,《溫州師院學報(哲社版)》(2)。
    楊蓉蓉 1992 〈高誘注所存古方音疏證〉,《古漢語研究》(1)。
    裘錫圭 1992 《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趙元任 1972 《語言問題》,台北:商務印書館。
    (加拿大)蒲立本著,潘悟云、徐文堪譯 1999 《上古漢語的輔音系統》,北京:中華書局。
    趙誠 1996 〈上古諧聲和音系〉,《古漢語研究》(1)。
    趙誠 1991 《古代文字音韻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裴銀漢 1996 《江有誥古音學探微》,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裴銀漢 2001 〈江有浩的生年〉,《中國語文》(3)。
    劉青松 2009 〈陳第古音學視野中的諧聲材料〉,《中南大學學報(社科版)》(5)。
    劉忠華 2011 〈論段玉裁「古合韻」對失諧現象的統攝〉,《陝西理工學院學報(社科版)》(1)。
    劉忠華 2012 〈論顧炎武「改字就韻」與段玉裁「合韻」的分歧〉,《古籍整理研究學刊》(6)。
    劉寶俊 1990 〈冬部歸向的時代和地域特點與上古楚方音〉,《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
    劉冠才 2004 〈論祭部〉,《古漢語研究》(2)。
    劉冠才 2007 《兩漢韻部及聲調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劉冠才 2011 〈論段玉裁對「叶音說」的批判〉,《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
    劉艷梅 2008 〈章炳麟古韻學「隊」部獨立考論〉,《東南大學學報(哲社版)》(4)。
    蔡郁焄 2007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十八部諧聲表析評〉,《世新中文研究集刊》第3期。
    蔡信發 1982 〈《說文》形聲字之多聲考〉,《中國學術年刊》(4)。
    蔡夢麒 2011 〈徐鉉反切與《唐韻》反切的差異〉,《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
    鄭紅 1991 〈釋「禺」〉,《古漢語研究》(4)。
    鄭張尚芳 2008 〈「美」字的歸部問題〉,《語言學論叢》(38)。
    鄭張尚芳 2013 《上古音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魯國堯 2008 《語言學文集——考證、義理、辭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魯國堯 2013 《魯國堯語言學文集——衰年變法叢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龍宇純 2002 《中上古漢語音韻論文集》,台北:五四書店有限公司。
    龍宇純 2006 〈古韻脂真為微文變音說〉,《中研院史語所集刊》77(2)。
    錢穆 2013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商務印書館。
    謝美齡 1999 〈「合韻」、「旁轉」說及例外諧聲探討〉,《聲韻論叢》(8)。
    謝美齡 2003 〈上古漢語之真、耕合韻再探討〉,《台中師院學報》(2)。
    謝美齡 2007 〈從(古)文字學觀點論證《說文》上古音研究略例〉,《台中師院學報》(15)。
    謝艷紅 2009 〈顧炎武對諧聲的利用及其意義〉,《湖北經濟學報學報(人社版)》(7)。
    濮之珍 1990 《中國語言學史》,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羅江文 1996 〈從金文看上古鄰近韻的分立〉,《古漢語研究》(3)。
    羅常培、王均 2002 《普通語音學綱要(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
    羅常培 2004 《羅常培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羅常培、周祖謨 2007 《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羅常培 2008 《羅常培文集(第六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羅常培 2008 《羅常培文集(第七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魏建功 2001 《魏建功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魏宜輝 2012 〈說「畞」〉,《語文研究》(4)。
    嚴學宭 1959 〈漢語聲調的產生和發展〉,《人文雜誌》(1)。
    嚴學宭 1963 〈上古漢語韻母結構體系初探〉,《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版)》(2)。
    嚴學宭 1994 〈論《說文》諧聲陰入互諧現象〉,《音韻學研究》(3)。
    龔煌城 2004 《漢藏語研究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215151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21515141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514101.pdf7586KbAdobe PDF2300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