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105/145137 (79%)
Visitors : 52188793      Online Users : 64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3850


    Title: 中共對我「間接路綫」鬥爭之研究 : 理論探討與心戰傳單內容分析
    Authors: 陳膺宇
    Contributors: 鄭興弟;王淼
    陳膺宇
    Date: 1984
    Issue Date: 2016-11-11 16:46:30 (UTC+8)
    Abstract: 論文提要
    本論文研究目的,乃試從「間接路線」戰略之角度,研究中共對我鬥爭之戰略策略模式;並依內容分析之方法進行檢證。全文分為一冊,六章十八節(另緒論),約十二萬言,各章大要如下:
    緒論:介紹研究動機與目的、方法和範圍。
    第一章:「間接路線」之涵義及其戰略角色。乃試從中西各學派之名言檢視中,抽繹出「間接路線」的原理原則;並評述其戰略角色和現代意義。
    第二章:俄共對「間接路線」之運用。乃就前章所抽離之「間接路線」基本原則,分析列寧、史達林之戰略策略理論,並以史例印證之,藉以明白共產黨人在「間接路線」運用上之優越性。
    第三章:中共對我「間接路線」鬥爭之運用。乃就毛共有關「間接路線」之鬥爭理論和實例,作一系統剖析,並闡明其對我「間接路線」鬥爭之模式。
    第四章:「心戰傳單」內容分析之研究設計。乃依前章所建立之模式,擬就研究目標與問題;再依中共近十年來對我之「心戰傳單」鬥爭區分三時期,作適切之取樣,並參考各家學說設定「宣傳題材」、「宣傳策略」兩組類目及其次類目。
    第五章:「心戰傳單」內容分析之研究結果。乃將傳單內容,依其「題材」、「策略」兩組類目,作三個時期之頻數計算與分析,再進行 「方向矩陣」分析,以求各次類目之角色形態和其相互間之關係方向,最後運用「相伴分析」的方法,尋求兩組類目間之關聯性,以求主要發現並作綜合說明。
    第六章:結論。乃就中共對我進行「間接路線」鬥爭作一評估,並尋求對策;最後作本研究之檢討與建議。
    論文提要 壹
    序言 叁
    圖表目次 陸
    附錄目次 柒
    緒論 拾壹
    第一章 「間接路線」之涵義及其戰略角色1
    第一節 「間接路線」之意義2
    第二節 「間接路線」之戰略角色13
    第三節 現代意義之「間接路線」18
    第二章 俄共對「間接路線」之運用39
    第一節 唯物辯證法與「間接路線」40
    第二節 列寧史達林與「間接路線」51
    第三節 共黨在「間接路線」運用上之優越性71
    第三章 中共對我「間接路線」鬥爭之運用93
    第一節 毛共與「間接路線」94
    第二節 「間接路線」與「統一戰線」110
    第三節 中共對我「間接路線」鬥爭之模式123
    第四章 「心戰傳單」內容分析之研究設計147
    第一節 內容分析法之概述149
    第二節 內容分析之研究設計159
    第五章 「心戰傳單」內容分析之研究結果189
    第一節 宣傳題材分析190
    第二節 宣傳策略分析225
    第三節 宣傳題材與策略之關聯249
    第四節 主要發現與綜合說明269
    第六章 結論299
    第一節 中共對我「間接路線」鬥爭之評估299
    第二節 吾人應有之觀念與對策305
    第三節 研究檢討與建議313
    參考書目323
    圖表目次:

    (一)本論文寫作流程圖 拾柒
    (二)鬥爭光譜23
    (三)「間接路線」與「統一戰線」對照圖119
    (四)中共對我鬥爭活動之模式圖125
    (五)共黨運用「間接路線」鬥爭之基本原則解析圖131
    (六)中共對我「間接路線」鬥爭之模式圖137
    (七)傳播過程與內容分析之關係模式160
    (八)同一來源而不同時間之傳播內容162
    (九)同一來源中不同傳播內容之關聯162
    (十)「進入聯合國時期」宣傳題材之方向模型205
    (十一)「進入聯合國時期」宣傳題材之方向模型(摘要)206
    (十二)「與美國建交時期」宣傳題材之方向模型213
    (十三)「與美國建交時期」宣傳題材之方向模型(摘要)214
    (十四)「葉劍英九點時期」宣傳題材之方向模型218
    (十五)「葉劍英九點時期」宣傳題材之方向模型(摘要)221
    (十六)「進入聯合國時期」宣傳策略之方向模型236
    (十七)「與美國建交時期」宣傳策略之方向模型241
    (十八)「葉劍英九點時期」宣傳策略之方向模型246
    (十九)「進入聯合國時期」題材與策略之相伴結構255
    (二十)「與美國建交時期」 題材與策略之相伴結構261
    (二十一)「葉劍英九點時期」題材與策略之相伴結構264

    4 - 3 . 1 心戰傳單樣本分期分佈表166
    5 - 1 . 1 心戰傳單各期宣傳題材之頻數分析191
    5 - 1 . 2 各期宣傳題材之卡方檢定195
    5 - 1 . 3 宣傳題材單項兩個百分比之差異顯著性考驗194
    5 - 1 . 4 「進入聯合國時期」宣傳題材之方向矩陣200
    5 - 1 . 5 「進入聯合國時期」宣傳題材之角色形態201
    5 - 1 . 6 「進入聯合國時期」宣傳題材之方向矩陣(標)203
    5 - 1 . 7 「與美國建交時期」宣傳題材之方向矩陣208
    5 - 1 . 8 「與美國建交時期」宣傳題材之角色形態209
    5 - 1 . 9 「與美國建交時期」宣傳題材之方向矩陣(標)211
    5 - 1 . 10 「葉劍英九點時期」宣傳題材之方向矩陣216
    5 - 1 . 11 「葉劍英九點時期」宣傳題材之角色形態217
    5 - 1 . 12 「葉劍英九點時期」宣傳題材之方向矩陣(標)219
    5 - 2 . 1 心戰傳單各期宣傳策略之頻數分析226
    5 - 2 . 2 各期宣傳策略之卡方檢定229
    5 - 2 . 3 宣傳策略單項兩個百分比之差異顯著性考驗231
    5 - 2 . 4 「進入聯合國時期」宣傳策略之方向矩陣233
    5 - 2 . 5 「進入聯合國時期」宣傳策略之角色形態234
    5 - 2 . 6 「進入聯合國時期」宣傳策略之方向矩陣(標)235
    5 - 2 . 7 「與美國建交時期」宣傳策略之方向矩陣237
    5 - 2 . 8 「與美國建交時期」宣傳策略之角色形態238
    5 - 2 . 9 「與美國建交時期」宣傳策略之方向矩陣(標)239
    5 - 2 . 10 「葉劍英九點時期」宣傳策略之方向矩陣243
    5 - 2 . 11 「葉劍英九點時期」宣傳策略之角色形態244
    5 - 2 . 12 「葉劍英九點時期」宣傳策略之方向矩陣(標)245
    5 - 3 . 1 「進入聯合國時期」 題材與策略之關聯頻數矩陣252
    5 - 3 . 2 「進入聯合國時期」題材與策略之相伴矩陣253
    5 - 3 . 3 「與美國建交時期」題材與策略之關聯頻數矩陣258
    5 - 3 . 4 「與美國建交時期」題材與策略之相伴矩陣259
    5 - 3 . 5 「葉劍英九點時期」題材與策略之關聯頻數矩陣263
    5 - 3 . 6 「葉劍英九點時期」題材與策略之相伴矩陣265
    附錄目次:
    (一)宣傳題材之頻數分析信度檢定原始資料表319
    (二)宣傳策略之頻數分析信度檢定原始資料表321
    Reference: 壹、中文部份
    一、書籍:
    1.尹慶耀,辯證法研究,台北:國際關係研究所,民國六十三年五月。
    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二、三、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六○年。
    3.史達林,斯大林全集,第五、六、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七年。
    4.______,列寧主義問題,中文版,莫斯科:外國文書籍出版局,一九四九年。
    5.______,列寧斯大林論中國,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五年九月。
    6.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對於中國革命問題的決定」,中國現代革命運動史,上冊,延安:抗日大學、中央黨校講義。
    7.列寧,列寧全集,第九、二十六、三十一、三十三、三十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九年。
    8.______,列寧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三年。
    9.______,列寧文選,第一卷,莫斯科:外國文書籍出版局,一九四九年。
    10._____,共產主義運用中的「左派幼稚病」,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三年。
    11.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六十八年四月初版。
    12.沈志遠,近代辯證法史,上海:耕耘出版社,一九六四年六月初版。
    13._____,統一戰線諸問題,香港:自由世界出版社,一九四八年一月。
    14.林清山,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書局,民國六十五年七月。
    15. Nicolas Berdyaev, ( The Russian Idea ),易陶天譯,俄國思想史,台北:政工幹部學校,民國五十四年九月。
    16.邵玉銘主編,海內外智識份子國事討論集,台北:民國七十二年十一月初版。
    17.政治經濟學小辭典,香港:朝陽出版社,一九七五年十月初版。
    18.浦薛鳳,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民國六十三年十月。
    19. Hauson W. Boldwin, ( Strategy for Tomorrow ),奚明遠譯,明日戰略,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六十三年八月二版。
    20.馬克斯、恩格斯,馬克斯恩格斯選集,第一、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二年五月。
    21.郭華倫,中共史論,第四冊,台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六十七年六月三版。
    22.張鐵君,唯物辯證法評論集(四),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民國六十三年十月。
    23.黃煥文,世界兵學與全球戰略,香港:亞洲出版社,民國四十六年。
    24.黃紀,無黨籍人士競選言論之研究,碩士論文,台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民國六十九年六月。
    25. B. H. Liddell Hart, ( Strategy ),鈕先鍾譯,戰略論,台北:軍事譯粹社,民國四十四年三月初版。
    26. William R. Kintner, (The New Frontier of war,______譯,台北:國防計劃局編譯室,民國五十二年。
    27.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東華書局,民國六十九年九月三版。
    28.蔣中正,蘇俄在中國,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六十五年五月二十八版。
    29.______,對李德哈特戰略論研究之總評,第二冊,台北:國防研究院、中華大典編印會,民國五十七年三月三版。
    30.鄭學稼,第三國際史,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六年九月。
    31. Nicolas Berdyaev , ( The origin of Russian Communism ),______譯,俄羅斯共產主義之本原,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民國六十三年十月。
    32.蕭天石,世界名將治兵語錄,台北:自由出版社,民國四十三年四月初版。
    33.蘇共(布)中央特設委員會編,蘇聯共產黨(布)歷史簡要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三年。
    二、期刊:
    1.共黨問題研究
    2.東亞季刊
    3.軍事雜誌
    4.紅旗雜誌
    5.問題與研究
    6.匪情研究
    7.匪情月報
    8.新聞學研究
    貳、日文部份
    1.日本國際政治學會編,平和と戰爭の研究,東京:有斐閣,一九五七年春季。
    2. V. D .ソコロフスキ著,完蒼壽郎等譯,ソ連の軍事戰略,東京:恒文社,昭和三十九年二月。
    3.岡部達味,現代中國の對外政策,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一九七一年九月。
    4.新島淳良,毛澤東の哲學,東京:勁草書局,一九六六年。
    叁、英文部份
    -、Books:
    1. Armstrong, J. D. • Revolutionary: Chinese Foreign Policy and the United Front Doctrine.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 Press, 1977.
    2. Bandt, Conrad. Stalins Failure in China, 1924 ~ 1927.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1958.
    3. Berelson, Bernard.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Glencoe, Illinois: The Free Press, 1952.
    4. Borisov, O. B. and B. J. Koloskov. Soviet-Chinese Relations, 1945 ~ 1970. Bloomington & Lond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5.
    5. Buchan, Alastair, Problems of Moders Strategy.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70.
    6. Budd, Richard W., Robert K. Thorp, and Lewis Donohew, Content Analysis of Communications. New York: Macmillan, 1967.
    7. Collins, John M. ‧ Grand Strateg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Maryland Annapolis: U. 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73.
    8. Emmert Philip, and William D. Brooks. Methods of Research in Communication. Boston: Hougton Mifflin Co., 1970.
    9. Garvey, James Emmett. Marxist-Leninist China: Military and Social Doctrine. New York: Exposition Press.
    10. Graver, John W. ‧ China’s Decision for Rapprochement with the United States, 1968 ~ 1971. Boulder, Colorada: Westview Press, 1971.
    11. Hendel, Samuel, and Randolph L. Braham, eds.. The U. S. S. R. After 50 Years: Promise and Reality. New York: Rendam House Inc., 1967.
    12. Hirsch, Paul M., Peter V. Miller and F. Gerald Kline, eds.‧Strategies for Communication Research. Beverley Hills: Sage, 1977.
    13. Holsti, Ole R.‧ Content Analysi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Reading, Massachusetts: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969.
    14. Hsiung, James Chieh. The Logic of "Maoism".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74.
    15. Kieffer, John E.‧ Strategy for Survival. New York: David Mckay, Inc. , 1953.
    16. Kuhlman, James A.‧ Strategies, Alliances, and Military Powers: Changing Roles. Pennsylvania: the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at the United States Army War College, 1977.
    17. Owen, Donald B.‧ Handbook of Statistical Tables. Reading, Mass.: Addison-Wesely , 1962.
    18. Pool, Jthiel De Sola. Trends in Content Analysis.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59.
    19. Lasswell, Harold D., and Dorothy Blumenstock. World Revolutionary Propaganda-A Chicago Study.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39.
    20.________ , Daniel Lerner, and Ithiel de Sola Pool.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Symbols. Stanford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2.
    21. Rubinstein, Alvin Z.‧ The Foreign Policy of the Soviet Union.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60.
    22. Slyke, Lyman P. Van. Enemies and Friends: The United Front in Chinese Communist History.
    23. Stone, Philip J.; Dexter C. Dunphy; Marshall S. Smith ; and Daniel M. Oyilvie. The General Inquirer: A Computer Approach to Content Analysis. Massachusettes: the N. I. T. Press, 1960.
    24. Strausz-Hupe, Robert, ed.‧ A Forward Strategy for America.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61.
    25.________ , ed.‧ Protracted Conflict.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63.
    26. Ulam, Adam B.‧ Expansion and Coexistence. London: Secker & Warburg, 1968.
    二、Periodicals:
    1. Military Review
    2. Studies On the Soviet Union
    Relation: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碩士
    7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東亞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469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