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22/144841 (79%)
Visitors : 51874388      Online Users : 53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3685


    Title: 公共利益團體影響公共政策之研究 :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的個案分析
    Authors: 江金山
    Contributors: 張世賢
    江金山
    Date: 1985
    Issue Date: 2016-11-09 17:34:39 (UTC+8)
    Abstract: 論文提要
    現代政治變遷的趨勢之一,即是政治體系在社會體系中所佔的地位越來越廣;更具體的說,就是政府所管的事愈來愈多,其功能也不斷擴張。然而,政府的功能擴張却不必然保證其功能得以滿足民眾的需求;尤其是在急劇變遷的社會情勢中,政府能否適時主動的滿足民眾的政策需求是普遍受到論者懷疑的。因此,近代政治研究所發現的特質之一,即是人民對政策的需求直接壓迫政府制定適當而有效的政策。在這個過程中,公共利益團體就扮演著「集結」或「代表」大眾的特定需求,並倡議以形成壓力的角色。
    本文由公共利益團體的觀點,來探討其如何影響公共政策;並以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為個案分析的對象。全文共分八章,除緒論與結論外,另以源起、資源及策略等三篇括之,計十四萬餘字。
    緒論部份在於界定本文題旨與分析架構。在相關概念的探討中,將對「公共利益」與「公共利益團體」的概念加以分析、界定,是為緒論的重點所在。
    首篇為公共利益團體的源起分析。本文將先討論利益團體的源起理論,再設定利益團體源起的「階段模式」,進而用以分析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的源起。
    次篇為公共利益團體影響公共政策的資源之探討。本文將由「結構性資源」與「戰術性資源」二方面,分析公共利益團體如何認定,並爭取其在影響公共政策時的籌碼。結構性資源包括「資金」、「人力」與「目標」;戰術性資源則包括「接近」(access)資源與「草根活動」(grass-roots campaign)資源。
    第三篇在於探討公共利益團體影響公共政策時所採用的策略。策略乃是將團體的各種資源轉化為具體行動的原則性計劃。本文將分別析述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所運用的「困窘」、「聯盟」、「資訊」、「遲滯」與「訴訟」等策略,以及避諱的「選區壓力」策略;並指出在運用上,「困窘-聯盟-資訊」之間的鏈鎖關係。「消費者保護基本法草案」的規劃過程,將被用以說明策略的運用關係。
    結論中,首先將歸結本文的研究發現,而後對個案分析的對象--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提出本文的檢討與建議。最後,亦將對研究本身提出檢討,並提示可能的研究方向。
    序言 壹
    圖表目次 叁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題目界說1
    第二節 研究動機9
    第三節 研究現狀10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分析架構12
    第壹篇 公共利益團體的源起
    第二章 源起理論探討20
    第一節 干擾理論20
    第二節 交換理論21
    第三節 理論的檢證與融合―「階段模式」的建立24
    第三章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的源起分析30
    第一節 「干擾―市場形成」階段30
    第二節 「催化―結合」階段42
    第貳篇 影響的資源
    第四章 結構性資源分析62
    第一節 資金62
    第二節 人力67
    第三節 目標82
    第五章 戰術性資源分析94
    第一節 接近的資源94
    第二節 草根活動的資源110
    第叁篇 影響的策略
    第六章 影響的策略分析128
    第一節 政策性策略129
    第二節 司法性策略143
    第七章 個案探討―消費者保護基本法草案規劃過程中的策略運用149
    第一節 力量集結階段的策略149
    第二節 力量發揮階段的策略151
    第八章 結論155
    第一節 研究發現155
    第二節 檢討與建議159
    參考書目166

    圖表目次

    Ⅰ— 1:本文的分析架構圖14
    Ⅱ— 1:公共利益團體形成過程圖27
    Ⅳ— 1: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專職工作人員系統75
    Ⅳ— 2: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組織系統圖83
    Ⅳ— 3:簡化的社會問題自然史圖84
    Ⅴ— 4:有關行政部門提案之決策過程圖103
    Ⅴ— 5:有關中央民意機關的委員會或代表的法案決策過程圖104
    Ⅴ— 6:消費者運動的五大部門關係圖113
    Ⅵ —1:政策性策略鏈鎖關係圖142

    Ⅲ— 1:台灣地區平均每人國民所得變動表36
    Ⅲ— 2:民間消費支出變動表37
    Ⅲ— 3:民間消費支出變動表(按消費品性質分)38
    Ⅲ— 4: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第一屆董事會分析表51
    Ⅳ— 1: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第二屆董監事會結構分析表72
    Ⅳ— 2: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義工基本資料統計表81
    Reference: 一、中文
    (一)書籍論文
    1.幼獅文化事業公司編譯,個體政治論,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2年2月。
    2.幼獅文化事業公司編譯,非政府的政治學,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3年8月。
    3.江炳倫、張世賢及陳鴻瑜合譯,轉變中社會的政治秩序,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0年6月。
    4.江炳倫譯,美國政治與政府,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民國65年。
    5.朱岑樓主編,我國社會的變遷與發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70年10月。
    6.朱雲漢、彭懷恩編,中國現代化的歷程,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69年8月。
    7.朱堅章主編,政治學的範圍與方法,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3年10月四版。
    8.杜聖觀,「消費者保護政策之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2年。
    9.李茂政,傳播學,台北:時報出版社,民國70年6月。
    10.林水波、張世賢合著,公共政策,台北:五南出版社,民國70年。
    11.林鍾沂,「美國官僚制度在政治形成過程中如何爭取政治支持」,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7年。
    12.紀俊臣,「瑞竹地區的領導系統與權力結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6年。
    13.華力進,政治學,台北:經世書局,民國69年11月。
    14.華力進,行為主義評介,台北:經世書局,民國69年6月。
    15.張潤書,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民國67年11月。
    16.許石欽,「利益團體與公共政策:醫師法修正過程的探討」,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9年。
    17.陳鴻瑜譯,消費者保護運動,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4月。
    18.黃紀等譯,政治學名著精選,台北:洪流出版社,民國68年。
    19.曾孟琮,「我國優生保健政策之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3年6月。
    20.蘇江海,「美國民間團體對公共政策的影響」,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5年6月。
    21.彭懷恩,中華民國政治體系的分析,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72年1月。
    22.楊國樞、葉啟政主編,台灣的社會問題,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73年。
    23.楊國樞,開放的多元社會,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71年3月。
    24.楊孝濚,傳播媒介的社會功能,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69年6月二版。
    25.董安琪譯,集體行動的邏輯,台北:允晨出版社,民國73年。
    26._____,國民黨與國運,台北:嵩山出版社,民國70年。
    27.董來燦,美國壓力團體之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6年。
    28.葛永光,「中日韓政黨體系的比較研究」,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9年。
    29.葉啟政,社會、文化和知識分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73年3月。
    30.鄭貞銘,大眾傳播學理,台北:華欣文化事業中心,民國65年9月。
    31.蔡文輝,社會變遷,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1年5月。
    32.蕭新煌、鄭又平及雷倩合編,台灣的消費者運動--理論與實際,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71年11月。
    33.薩孟武,中國憲法新論,台北:三民書局,民國63年。
    34.嚴伯英、江勇振譯,現代化:抗拒與變遷,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71年2月三版。
    (二)期刊雜誌
    1.「那些立委為消費者說話」,消費者報導雜誌,第31期(台北:消費者報導雜誌社,民國72年11月),頁25 ~ 29。
    2.呂惠娜,「我國消費者保護運動之研究」(台中:台中:台中商專學報:民國71年7月),頁61。
    3.「利益團體與遊說活動」專題,明鏡雜誌,第十期(台北:明鏡雜誌社,民國74年3月),頁7 ~ 24。
    4.「利益團體活動案例舉」,明鏡雜誌,第十一期(台北:明鏡雜誌社,民國74年4月),頁37 ~ 41。
    5.祝基瀅,「大眾傳播與公共政策」,中國行政38期(台北:政大公企中心印行,民國74年2月),頁7 ~ 10。
    6.「消費者運動走入議院」,消費者報導雜誌,第34期(台北:消費者報導雜誌社,民國73年2月),頁18 ~ 21。
    7.張世賢,「企業對公共政策制定的影響:理論分析」,法商學報,第19期(台北:中興大學法商學院,民國73年6月),抽印本。
    8.張家洋,「行政立法制度的原則」,中國行政,37期(台北:政大公企中心印行,民國73年7月),頁1 ~ 12。
    9.蕭新煌,「對消費者團體與政府之間的關係和思考」,消費者報導雜誌,第47期(台北:消費者報導雜誌社,民國74年3月),頁34 ~ 35。
    (三)報紙
    1.柴松林,「迎接消費者利益導向時代的來臨」,經濟日報,民國70年5月4日,二版。
    2.彭麗美,「立法院在民主法治運作中扮演的角色:談聽證制度建立的可行性與重要性」,民族晚報,民國73年9月15日,二版。
    3.蔡政文、林華德、康榮利及林嘉誠,「台灣地區基金會之發展與改進途徑」,經濟日報,民國71年7月30日,七版。
    4.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剪報資料1~33冊,民國69年5月~72年9月之中央日報、中國時報、台灣日報、台灣時報、台灣新生報、聯合報、民生報、經濟日報、大華晚報、民族晚報、自立晚報等。
    二、英文
    (一)書籍
    1. Anderson, James E. Public Policy-Making.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Inc., 1975.
    2. Berry, Jeffery M. Lobbing for the People: The Political Behavior of Public Interest Group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7.
    3. Cohen, Bernard C. The Press & Foreign Polic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3.
    4. Carr, Robert K., Benstein, Marves H., Morrison, Donald Donald H. and Mclean, Joseph B. American Democracy in Theory & Practice, New York: Rinehart & Company, Inc., 1957.
    5. Charlesworth, James C. ed.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cope, Objectives, and Methods. Philadelphia Pann: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1968.
    6. Dahl, Robert A. "Decision-Making in a Democracy: The Role of the Supreme Court as a Nation Policy-maker", Reading in American Political Bohavior. Chicago: Rand McNally, 1967.
    7. Ebenstein, William., Pritchett, C. Herman., Turner, Henry A. & Mann David. American Democracy.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67.
    8. Freeman, J. Leiper, "The Bureancracy in Pressure Politics", In Francis E. Rourke ed. Bureaucratic Power in National Politics. Boston: Little, Brown & Company, 1965, pp. 23-25.
    9. Greenwald, Carol S. Group Power: Lobbying & Public Policy. New York: Praeaer Publishers, 1977.
    10. Harrison, Gordan, and Jaffe, Sanford M. The Public Interest Law Firm. New York: Ford Foundation, 1973.
    11. Key, V. O. Politics, Parties & Pressure Groups. New York: Thomas Y. Crowell Co., 1947.
    12. Kingdom, John. Congressmens Voting Decisions.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3.
    13. Long, Norton E. The Polity. Chicago Rand McNally & Company, 1962.
    14. Lowi, Theodore J. "The Public Philosophy Interest-Group Liberalism", in Edward V. Schneier ed. Policy-Making American Government.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1969, pp. 331- .
    15. Lowi, Theodore J. "Toward Juridical Democracy: Note on the third Pablic ", The End of Liberalism. New York: Norton 1969, pp. 288-291.
    16. McFarland, Andraw S. "Public Interest Lobbies Vorsus Minority Faction", in Allan J. Ciglar and Burdett A. Loomis. Interest Group Politics.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1983, pp. 304-342.
    17. Mensen, R. Joseph. Jr. and Cannon, Mark W. The Makers of Public Policy: American Power Groups & Their Ideologies.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65.
    18. Mibrath, Lester W. The Washington Lobbyists. Chicago Rand McNally, 1963.
    19. Meyer, William J. Public Good & Political Authority. Port Washington/London: Kenniket Press Corp., 1975.
    20. Mauss, Arinand. Social Problem as Social. Movements. Philadelphia: J. B. Lipponcott Co., 1975.
    21. Nader, Ralph., Petkas, Peter and Blackwell, Kate eds. Whistle Blowing. New York: Grossman, 1972.
    22. Nader, Raph. Action for a Change. New York: Grossman Publishers, 1972.
    23. Ornstein, Norman J. and Elder, Shirley. Interest Group Lobbying & Policymaking. Waskington D. 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Press, 1978.
    24. Peters, Charles and Branch, Tayler: Blowing the Whistle. New York: Praeger, 1972.
    25. Prothro, Irish. The Politics of American Democracy.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Hill, 1962.
    26. Ranney, Austin. Governing: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 New York Rinehart, Holt, & Winston, Inc., 1971.
    27. Redford, Emmette S. Ideal & Practice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Tuscaloosa: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1958.
    28. Touraino, Aliain. The Voice & the eye: An analysis of social movement.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29. Turman, David B. The Governmental Process. New York: Alford A. Knopf, Inc., 1963.
    (二)期刊論文
    1. Bendit, Theodore M. "The concept of interest in political theory", Political Theory, Vol. 3 No. 3 (August 1975), pp. 246-255.
    2. "Business Lobbying ", Consumer Reports, 43(September), pp. 526-529.
    3. Cochran, Clarke E. "Political Science & the Public Interest", The Jaurnal of Politics, Vol. 36(1974), PP. 329-
    4. Clark, Peter B. and Wilson, James O. "Incentive Systems: A Theory of Organization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Vol. 6 (September 1961), pp. 129-166.
    5. Dawson, Paul "On Making Public Policy More Public: The Role of Public Interest Group",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September 1973).
    6. Dahl, Robert A. "The Concept of Power ", Behavioral Science, Vol. 2 (July 1975), pp. 202-203.
    7. McCombs, Maxwell., Shaw, Donald. "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of Mass Media ",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Vol. 36, (1972), pp. 176-187.
    8. Odegard, Peter, " A Group Basis of Politics: A New Name for an Ancient Myth", Wasterern Political Quarterly XI (September 1958), p. 699- .
    9. Oppenbeim, Felix E. "Self-interest & Public Interest", Political Theory (August 1975).
    10. Salisbury, Robert H. "An Exchange Theory of Interest Group", Midwest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13 (February 1969), pp. 1-32.
    Relation: 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研究所
    碩士
    73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公共行政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448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