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01216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822/144841 (79%)
造訪人次 : 51777381      線上人數 : 48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1216


    題名: 冷戰後中共多極國際觀的詮釋分析
    Interpretive Research of PRC’s Point of View about “Multi-polarity Tendency” after the Cold War
    作者: 魏瑋廷
    Wei, Wei Ting
    貢獻者: 楊開煌
    Yang, Kai Hang
    魏瑋廷
    Wei, Wei Ting
    關鍵詞: 多極化
    多極化世界
    後冷戰
    詮釋分析
    Multi-polarity Tendency
    World with Multi-polarity Tendency
    After the Cold War
    Interpretive Research
    日期: 2016
    上傳時間: 2016-09-02 01:13:32 (UTC+8)
    摘要: 儘管有些人認為冷戰的結束代表著「歷史的終結」,但中共領導人們卻不這麼認為。他們認為冷戰的結束把我們從「兩極對抗」的世界帶入「多極化世界」。
    進一步研究中共冷戰後的公開文件,我們可以發現「多極化世界」的提法無所不在。一方面,「多極化世界」不斷出現在重要的對內與對外文件,以致於我們有理由相信「多極化世界」的概念對冷戰後的中共具有相當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多極化世界」的概念具有相當強的延續性,從鄧小平晚期到習近平的公開記錄中,我們都可以發現它的蹤跡。
    因此,「多極化世界」的特殊性成為本研究的研究動機,而這個概念本身則成為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欲探究的問題有兩個:第一,「多極化世界」的本質是什麼?第二,以「多極化世界」這個概念為主軸的中共,在經歷國力快速增長後,是否會符合「國強必霸」的命題?
    為了探究這樣的課題,本研究採取詮釋學理論途徑做為研究途徑。在此研究途徑下,本研究將以大量文獻作為根基,並以中共領導人的談話記錄或演講記錄為對象,進行詮釋分析。希望透過這樣的努力,能更深入的理解「多極化世界」這個概念背後的意涵。
    Although some might consider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as the end of history, however, leaders of PRC do not think so. They think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brought us from a bipolarity world to a world with Multi-polarity tendency.
    When we study public documents of PRC after the Cold War,we can find the keyword “World with Multi-polarity Tendency” everywhere. On one hand, we can find the keyword “World with Multi-polarity Tendency” in many important public documents, whether its audience is PRC’s people or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which makes us have good reasons to believ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key words “World with Multi-polarity Tendency”. On the other hand, the concept of “World with Multi-polarity Tendency” has great continuity. We can find it from Deng, Siao-Ping to Si, Jin-Ping.
    Because of the reasons above, to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World with Multi-polarity Tendency” is the motivation of this study. And the concept of “World with Multi-polarity Tendency” itself is the target of this study. We get two main questions in this study:First, what is the nature of “World with Multi-polarity Tendency”? Second, if PRC really take this concept as its main idea, will PRC become a hegemony power after it become strong?
    This study chooses interpretive research as its approach, and taking PRC leaders’ public documents as targets to analyze the concept of “World with Multi-polarity Tendency”. Hoping through these works, we can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 about it.
    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分
    一、 專書
    Strauss Anselm、Juliet Corbin著,吳芝儀、廖梅花譯,《紮跟理論研究方法》,
    嘉義:濤石文化,2001。
    David Marsh、Gerry Stoker等著,陳義彥、陳景堯等譯,《政治學方法論與途
    徑》,新北:韋伯文化,2009年。
    Evan S. Medeiros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中共的國際行為:積極參與、善
    用機會、手段多樣》,台灣: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11年。
    Henry A. Kissinger著,胡利平[等]譯,《論中國》,北京:中信出版,2012年。
    John J. Mearsheimer著,王義桅、唐小松譯,《大國政治的悲劇》,台北:麥田
    出版,2014年。
    John King Fairbank著,門亞婷、熊文霞譯,《費正清中國回憶錄》,台北:五南
    圖書,2014年。
    Martin Jacques著,李隆生、張逸安譯,《當中國統治世界》,台北:聯經,2010
    年。
    Robert Gilpin著,楊宇光等譯,《國際關係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桂冠,
    1994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年譜(1975-1997)》,北京:中央文獻出版
    社,2004年。
    王逸舟,《西方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石之瑜,《中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書局,1994年。
    石之瑜,《近代中國對外關係新論-政治文化與心理分析》,台北:五南圖書,
    1995年。
    石之瑜,《政治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1999年。
    石之瑜,《社會科學方法新論》,台北:五南圖書,2003年。
    宋鎮照、陳欣之主編,《變遷中的東南亞區域整合:過程、挑戰與發展》,台北:
    五南圖書,2007年。
    易君博,《政治學論文集:理論與方法》,台北:台灣省教育會,1975年。
    明居正,《大美霸權的浮現:後冷戰時期大國政治的邏輯》,台北:五南圖書,2013
    年。
    洪漢鼎,《詮釋學史》,台北:桂冠圖書,2002年。
    高明士,《律令法與天下法》,台北:五南圖書,2012年。
    黃枝連,《亞洲的華夏秩序-中國與亞洲國家關係形態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出版社,1994年。
    張登及,《建構中國¬-不確定世界中的大國定位與大國外交》,台北:揚智文化,
    2003年。
    費正清編,杜繼東譯,《中國的世界秩序-傳統中國的對外關係》,北京,中國社
    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趙汀陽,《天下體系-世界制度哲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蔡東杰,《當代中國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2011年。
    蔡東杰,《中國外交戰略:傳統及其變遷》,台北:五南圖書,2013年。
    濱下武志著,朱荫貴、歐陽菲譯,《近代中國的國際契機-朝貢貿易體系與近代亞
    洲經濟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二、 學位論文
    甘可怡,《上海合作組織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論文,2005
    年。
    楊開煌,《中共「文件」詮釋之方法學探討》,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
    士論文,1988年。
    賴榮璉,《理性與目的:康德政治哲學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2年。

    三、 期刊論文
    杜雁、周莉,〈博鰲論壇:讓亞洲聲音越來越響〉,《 華人時刊 》,2004年01期。夏義善,〈發展中的上海五國機制〉,《國際問題研究》,2001年第3期,頁34-38。
    陳欣之,〈國際制度在國際霸權競逐的權力作用〉,《政治學報》,第40期,2006
    年。
    陳欣之,〈國際體系層級的建構與霸權統治〉,《問題與研究》,第46卷第2期,
    2007年,頁23-52。
    遲愛萍,〈毛澤東國際戰略思想的演變〉,《黨的文獻》,第3期,1994年,頁46-
    52。
    劉海軍,〈我國多極化思想的演變〉,《國際關係學院報》,第2期,2000年,頁
    3-9。

    貳、 英文部分
    一、 專書
    Kang, David C. 2010. East Asia – Before the wes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ye, Lucian W. 1981. The Dynamics of Chinese Politic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Oelgeschlager, Gunn& Hain, Publishers, INC.
    Sutter, Robert G. 2010. Chinese Foreign Relations - Power and Policy since the Cold
    War.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 INC.

    二、 期刊論文
    Friedberg, Aaron L. “The Future of U.S.-China Relations – Is Conflict Inevitabl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30, No. 2 (Fall 2005), pp. 7–45.
    Waltz, Kenneth N. “The Emerging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8, No. 2(Fall 1993), pp. 44-79.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10126001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260015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東亞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001501.pdf2886KbAdobe PDF2818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