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01164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656/144643 (79%)
造访人次 : 51746600      在线人数 : 58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1164


    题名: 公立醫院醫療獎勵金制度及策略性待遇:臺大醫院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之比較分析
    Medical Bonus System and Strategic Compensation in Public Hospitals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and the Taipei City Hospital
    作者: 葉俊麟
    Yeh, Chun Lin
    贡献者: 施能傑
    Shih, Jay N.
    葉俊麟
    Yeh, Chun Lin
    关键词: 策略性待遇
    待遇管理
    績效待遇
    醫療獎勵金
    績效薪
    strategic compensation
    compensation management,
    performance-based compensation
    medical bonus system
    日期: 2016
    上传时间: 2016-09-02 00:44:22 (UTC+8)
    摘要: 身處全球化之知識經濟時代,人是組織最重要的資產,學理上已證明待遇是組織用以影響員工行為的最有利工具之一,待遇(compensation)是由固定薪(fixed pay)及變動薪(variable pay)組合而成,其中變動薪多按員工貢獻或績效發給,所以又被稱為績效薪。而所謂策略性待遇,就是組織依所定策略,透過適切的待遇組合方式結合其他人力資源管理職能,使組織的策略目標及與員工行為得以有效連結之待遇設計,即關注那些能說明組織獲取和維持競爭優勢的薪資選擇,由於績效薪對團體及個人績效成果的關注,實為體現策略性待遇的關鍵部分,特別是獎金,因不會增加固定薪資成本,所以組織通常是透過獎金制度來實施策略性待遇。
    公立醫院醫療獎勵金制度正是政府在醫護人員所支固定薪外,另建構一有效誘因結構,期使其上能結合組織經營策略,下能影響員工執業行為,為探討上開獎勵金制度在策略性待遇中扮演之角色,即其與醫院經營策略存在何種關係,對於醫護人員執業行為產生何種作用,本研究擇定臺大醫院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以下簡稱北市聯醫),參酌Milkovich、Newman及Gerhart(2013)提出的薪資模型及美國公共行政學會課責與績效中心等對於績效管理體系如何設計的看法,確立本文研究架構,並藉由深度訪談及次級資料分析,從策略規劃、外部競爭、員工貢獻、獎金配置、績效衡量與資訊公開、醫護人員等面向探討上開問題,並進行比較分析。
    一般來說,公立醫院主要有醫療服務、教學研究及公共衛生等三項任務,本研究發現由於兩家醫院層級不同,在經營策略及期待醫護人員的執業行為確有不同,除均重視醫療服務外,屬於醫學中心的臺大醫院較為強調教學研究,屬於區域醫院的北市聯醫更加著重公共衛生,而醫護人員執業行為原則不因公職或契僱身分而有差異,但具有教職身分會在教學研究上投注更多心力,又兩家醫院醫療獎勵金制度會因醫院經營策略而有不同設計,亦會影響醫護人員的執業行為,但由於因從事教學研究及公共衛生工作獲得的獎勵金比重遠低於醫療服務,所以獎勵金對於員工行為的影響力恐不如預期,而兩家醫院因為有醫療獎勵金制度,具備了策略性待遇的雛形,並從上開研究發現認為該制度是公立醫院遂行教學研究及公共衛生任務的策略工具,進而建構策略性待遇三維檢視圖,作為日後組織檢視己身待遇設計是否符合策略性待遇之要義。
    基於醫療獎勵金制度是公立醫院實施策略性待遇成敗的關鍵,也是打造具備競爭力及績效化薪資策略的利器,本研究最後從對政府、對公立醫院與衛生主管機關、對兩家醫院及後續研究等四個部分,提出相關研究建議。
    Strategic compensation is the best pay design that organizations obt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 to adapt for the changing environment. Compensation consists of fixed pay and variable pay, and strategic compensation makes an efficient connection with strategic goals and employees’ behavior by this appropriate combination of compensation in the organizations. Organizations usually take advantage of bonuses to execute strategic compensation because the variable pay, especially bonus, combines employees’ performance rewards.
    Based on the strong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cal bonus and hospital performance, and bonuses for the staff which are more than their fixed pay every month in public hospital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business strategies and bonuses that affects the employees’ behavior.
    This study selects th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and the Taipei City Hospital to realiz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business strategies in the variant level hospitals and expectation for employees’ behavior by using the in-depth interviewing and secondary data analysis. Moreover, it discusses the connection with bonus systems and hospital business strategies, which strengths and sustains the expectation for employees’ behavior from the hospitals.
    參考文獻: 一、中文資料
    中央研究院報告(2009)。健康照護的根本改革。醫療保健政策建議書,12-28。
    王躍生(1997)。新制度主義。臺北市:揚智文化。
    王拔群(2014)。醞釀中的醫療給付新趨勢-論品質計酬。臺灣醫界,57(7),48-49。
    王允翬(2015)。除了全民健保。美國、英國、新加坡,又復如何?陽明醫聲,21,1-17。
    王媛慧、徐偉初、周麗芳(2005)。我國財團法人醫院經營績效之研究。龍華科技大學學報,19,133-153。
    方世榮、楊舒蜜編譯(2012)。現代人力資源管理(原作者:Gary Dessler)。臺北市:華泰文化。
    丘昌泰(2013)。公共管理(3版)。臺北市:智勝文化。
    朱飛(2011)。績效激勵與薪資激勵。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
    朱武獻 (2003)。公務人力績效管理制度。政府改造與文官體制國際研討會,臺
    北市:考試院編印,137-247。
    江岷欽、林鍾沂(1997)。公共組織理論。原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江東亮、文羽苹、謝嘉容(2014)。全民健康保險制度的發展與問題。台灣醫學,18(1),33-42。
    李志宏、施肇榮(2010)。公醫制度與二代健保。臺灣醫界,53(12),30-34。
    李玉明(2013)。從英國與美國制度看臺灣健保。全民健康保險雙月刊,101,34-37
    李芳齡譯(2001)。人力資源最佳實務(原作者:Dave Ulrich)。臺北市:商周。
    李允傑、丘昌泰(2009)。政策執行與評估(2版)。臺北市:元照。
    李志宏、施肇榮(2010)。公醫制度與二代健保。臺灣醫界,53(12),30-34。
    李茂興、陳夢怡譯(2004)。組織行為管理學(原作者:Henry L. Tosi, Neal P. Mero and John R. Rizzo)。臺北市:弘智文化。
    李田樹譯(2006)。薪資管理的八堂課(原作者:Alfred Rappaort等)。臺北市:天下文化
    汪秀玲、羅永欽、洪純隆(2011)。財務誘因與台灣區域醫院醫師服務績效之跨層次分析。臺灣公共衛生雜誌,30(4),337-346。
    吳泰成(2010)我國文官績效管理的回顧與前瞻。人事行政,171,19-26。
    吳泰成、周威廷(2011)。公部門推動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架構芻議。研考雙月刊,283,113-120。
    吳芝儀、廖梅花(2001)。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原作者:Anselm Strauss and Juliet Corbin)。嘉義市:濤石文化。
    呂育誠(2006a)。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意涵及在我國推動的展望。徐木蘭(主持人),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及效能政府。推動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建構效能政府學術研討會,原行政院人事行政局、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及台灣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系所聯合會。
    呂育誠(2006b)。約僱與臨時人員管理制度變革之研究。考詮,46,64-79。
    何永福、楊國安(2005)。人力資源策略管理。臺北市:三民書局。
    何景榮譯(2002)。新制度主義政治學(原作者Lane, Jan-Erik, and Svante Ersson O.)。臺北市:韋伯文化。
    吳芝儀、李奉儒譯(2008)。質性研究與評鑑(3版)(原作者:Michael Quinn Patton)。嘉義市:濤石文化。
    吳定(2006)。公共政策辭典(3版)。臺北市:五南圖書。
    吳定(2010)。公共政策。原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沈雷、曹建文(2007)。醫療服務品牌營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余峻瑜(2014)。臺中榮總以平衡計分卡推動變革。載於洪慧芳、劉純佑、羅耀宗、周宜芳、蘇偉信、黃秀媛等譯,哈佛教你推動醫療管理(266-286頁)。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
    林國明(2003)。SARS與醫療體系改革。當代,195,86-91。
    林文政、陳慧娟、王湧水(1999)。薪資制度與管理。原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林怡芬、俞克弘(2009)。醫院合併護理人員態度與行為之影響。北市醫學雜誌,6(5),373-390。
    林文燦(2003)。政府部門員工貢獻面待遇政策的策略研究。人事月刊,37(6),12-26。
    林文燦(2004)。行政部門待遇政策的策略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臺北市。
    林文燦(2009)。公部門待遇管理-策略、制度、績效。臺北:元照。
    林文燦(2012)。新加坡2012年政務人員待遇改制的啟示。人事行政,179,67-79。
    林文燦(2015)。公部門績效管理的實踐-張居正考成法歷史經驗的啟示。研習論壇,173,1-12。
    林宜萱譯(2009)。戰略是領先思維訓練(The New Strategic thinking : Pure & Simple)(原作者:Michel Robert)。北京:東方。
    林奕銘(2006)。臺灣公部門實施績效俸給制度的反思-考績與俸給制度之審視與建議。政策研究學報,6,211-233。
    林江亮、楊志春、郭弘卿(2007)。臺灣公立醫院經營效率之實證研究。現代會計與審計,3(5),45-52。
    林斯宇、郭淑媛(2015年11月23日)。誰偷走了健保盈餘?今週刊,987,68-76。
    范國棟、陳美霞(2009)。台灣醫院護理人力增長的初步分析。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8(1),26-34。
    周斌、汪勤編著(2014)。薪酬管理:理論˙實務˙案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胡幼慧(2001)。新醫療社會學:批判與另類的視角。臺北:心理出版社。
    胡斌偉(2011)。台灣公私部門薪資差距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臺北市。
    胡玉英、李碧霞、張媚、孫吉珍(2006)。護理人員的激勵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性研究。長庚護理,18(3)341-351。
    洪慧芳、劉純佑、羅耀宗、周宜芳、蘇偉信、黃秀媛譯(2014)。哈佛教你推動醫療管理(原作者:Michael E. Porter etl)。臺北市: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
    施國正(2001)。衛生署署立醫院實施新制獎勵金制度對所屬醫院與醫師影響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施能傑(1995)。績效俸給制度:概念理論與實踐理論的分析。考銓季刊,1,
    55-65。
    施能傑(2004)。政府員工薪資績效化的政策設計。歐育誠(主持人),績效管理暨績效獎金制度之理論與實務(一)。行政機關績效管理與績效獎金學術研討會,原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施能傑(2006a)。政府薪資績效化的政策設計。公共行政學報,18,51-84。
    施能傑(2006b)。契約性人力運用之理論與現實人力制度之規劃作法。公務人員月刊,102,15-34。
    施能傑(2006c)。文官體系能力與政府競爭力: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觀點。東吳政治學報,22,1-46。
    施能傑(2013)。台北市立北市聯醫行政法人組織適宜性分析報告。台北市立北市聯醫委託研究成果報告,未出版。
    孫本初(2007)。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在政府機關之應用與行銷」。人事月刊,第44(1),4-11。
    孫本初編著(2010)。新公共管理(3版)。臺北:一品文化。
    星雙鈺(1998)。醫院醫師獎勵金制度影響醫療行為之實證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微縮小組。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葉俊麟(2015)。從OECD國家績效待遇實施經驗論我國待遇制度興革之道。人事月刊,358,40-50。
    郭思餘譯(2012)。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方法之應用(原作者:W. Lawrence Neuman)。臺北市:雙葉書廊。
    郭昱瑩、謝雨豆(2012)。施政績效評估制度之前瞻與未來。研考雙月刊,289,29-42。
    郭昱瑩(2009)。政府績效管理與執行力建構。研考雙月刊,270,30-47。
    郭昱瑩(2005)。行政組織執行文化之建構:由績效管理談起。研考雙月刊,29(2),17-28。
    許玫玲、張維容、黃國哲(2005)。論病例計酬制度下醫院薪資策略對醫師診療行為之影響:以某區域醫院為例。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4(1),12-21。
    許峻嘉、呂育誠(2012)。建國百年文官制度的回顧與前瞻-考績制度意涵的演變與發展。文官制度季刊,4(2),1-37。
    許道然、林文燦(2015)。考銓制度。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莊逸洲、黃崇哲(2000)。醫務管理學系列--醫療機構人力資源管理。臺北市:華杏。
    莊文忠(2003)。制度的研究:新制度論觀點的比較與後現代制度論的發展。理論與政策,16(4),15-44。
    莊明貞、陳怡如譯(2005)。質性研究導論(原作者:Corrine Glesne著)。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
    張力(2012)。財團法人醫院獲利與醫療救濟服務差異之研究:以不同形態財團法人醫院為例。當代會計,13(1),93-116。
    溫志強、孫子夏、韓卓(2013)。薪資管理。北京:清華大學。
    彭雅惠(2002)。醫療產業實施平衡計分卡的問題探討。醫務管理,3(1),26-35。
    彭錦鵬(2008)。俸給策略的選擇:功績制與年資制的拔河。人事月刊,476,7-17。
    陳向明(2006)。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敦源(2002)。民主與官僚:新制度主義的觀點。臺北:韋伯文化。
    陳敦源(2012)。民主治理:公共行政與民主政治的制度性調和。台北:五南。
    陳銘樹編著(2012)。醫療產業策略管理。臺北市:華杏。
    陳金哲(2008)。地方公立醫院合併之研究-高雄市立北市聯醫、臺北縣立醫院及臺北市立北市聯醫為例。政冶科學論叢,36,67-120。
    陳雪芬(2014)。平衡計分卡績效管理制度成效評估研究一以大型教學醫院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陳銘樹主編(2012)。醫療產業策略管理。臺北:華杏。
    陳建立、汪秀玲、洪纯隆(2003)主治醫師待遇與組織成長-個案研究。醫務管理期刊,4(2),124-141。
    黃家齊、李雅婷、趙慕芬編譯(2013)。組織行為學15版(原作者:Stephen P. Robbins)。臺北市:華泰文化。
    黃英忠、黃良志、鍾昆原、溫金豐(2005)。員工激勵與績效管理。原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黃超吾編著(2005)薪資策略與管理實務(3版)。台北市:人本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黃宗昊(2010)。歷史制度論的方法立場與理論建構。問題與研究,49(3),145-176。
    黃煌雄(2012)。署立醫院相關管理及監督機制是否健全之調查報告。臺北市:監察院。
    黃遵誠、陳慧嬪(2014)。從醫療人力發展淺談公立醫院醫事人力之思考。公務人員,215,37-45。
    曾德勝(2006)。我國公務人員待遇制度改革方向之研究─OECD國家績效薪制度的啟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曾湘泉編著(2006)。薪資:宏觀、微觀與趨勢。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曾湘泉主編(2014)。薪資管理3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張宇樑、吳樎椒譯(2007)。研究設計:質化、量化及混合方法取向(原作者:John W. Creswell)。臺北市:學富文化。
    張俊彥(2006)。核心能力導向之人事制度。考銓季刊,46,10-27。
    楊與亮、黃同圳(2004)。薪酬制度對組織績效影響之探討-以B公司為例。人力資源管理學報,4(2),25-45。
    楊志良、張育嘉(2005)。調高部分負擔是否真能落實轉診制度?國政研究,社會(析) 094-021號,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楊合進(2012)。從新制度論探討我國政府的廉政設計(未出版之博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楊毅宏、趙新剛(2014)。績效管理待遇實務。中國電力出版社。
    傅岳邦(2006)。組織行為。原臺北縣:新文京開發。
    詹中原(2006)。全球治理下國家公共政策的影響指標:理性選擇制度論的觀點。國政研究,憲政 (研) 095-019 號,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趙海倫(2011)。總額支付制度牙醫醫療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賴玫蒨(2011)。我國績效薪制度的設計方向-以行政機關績效獎金制度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齊若蘭(2015)。一切都是誘因的問題! (原作者:Uri Gneezy & John A.List)。臺北市:天下文化。
    鄭瑋婷(2014)。影響醫師工作績效因素之研究-以南部某市立醫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醫務管理學系,高雄市。
    鄭國祺、黃鴻基、簡朝源(2004)。淺談運用平衡計分卡建構醫院策略規劃一以高雄榮民總醫院為例。主計月刊,585,21-31。
    鄭守夏、陳啟禎(2014)。健保制度下的醫療體系。台灣醫學,18(1),74-84。
    閻海峰、郭毅主編(2012)。組織行為學3版。新北市:前程文化。
    蕭武桐(2002)。公務倫理。臺北:智勝。
    劉坤億(2009)。我國公務人員待遇制度改進方案之研究。原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委託計畫。
    劉興寬(2002)。醫院策略管理。台北:普田企業。
    薛亞聖(2000)。公立醫院醫師績效獎勵金制度之焦點團體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薛亞聖(2002)。台灣醫院醫師薪資制度調查。醫學教育,6(2),173-184。
    薛曉源、陳家剛主編(2007)。全球化與新制度主義。臺北市:五南。
    謝序偉、簡立建、譚大純(2005)。以策略觀點探討醫療機構績效管理:以高雄榮民總醫院為例。經營管理論叢,1(2),41-58。
    謝雅竹、吳文娟、鄭雅愛、黃巧慧、蔣靜宜(2007)。健保局醫院卓越計畫對醫師醫療行為之影響-以南部某縣立醫院為例。澄清醫護管理雜誌,3(4),29-36。
    謝金青(2011)。社會科學研究法:論文寫作之理論與實務。新北市:威仕曼文化。
    謝俊義(1998)。新制度論與公共行政:整合性觀點。中國行政評論,7(4),155-188。
    戴國良(2006)。組織行為學-全方位理論架構與企業案例實戰第2版。臺北市:五南。
    蘇偉業(2008)。公共部門事前定向績效管理:反思與回應。公共行政學報,30,105-130。
    譚秀芬、曾弘富(2005)。偏遠地區整合型醫療服務經營模式(IDS)對偏遠地區醫療利用之影響分析。福爾摩莎醫務管理雜誌 ,1(1),55-66。
    郭淑媛、林斯宇(2015年11月23日)。健保給付用在刀口上才不會醫病雙輸!今週刊,78-82。
    監察院編著(2000)。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榮民醫療體系整合之成效與檢討專案調查研究報告。臺北市:監察院。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無日期)。歷年醫療院所家數。2016年4月20日,取自:http://iiqsw.mohw.gov.tw/olap/pivot.aspx?TID=9BBD9FD042347C1F&MTID=0FC980F68F840EAD&strGuid=ab99021a-fceb-4bb3-ab3c-87c478f571da。
    臺大醫院(2016年3月16日)。臺大醫院醫療體系簡介。2016年4月20日,取自:https://www.ntuh.gov.tw/About_Us/aboutNTUH/體系簡介.aspx。
    臺北市立北市聯醫(2014年11月3日)。醫院沿革。2016年4月20日,取自:http://www.tpech.gov.taipei/ct.asp?xItem=131253&CtNode=13728&mp=109011。

    二、英文資料
    Bowman , J. S. (2010). The Success of Failure: The Paradox of Performance Pay. Review of Public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 30(1), 70-88.
    Bright, L.(2009). Why Do Public Employees Desire Intrinsic Nonmonetary Opportunities? Public Personnel Management, 38(3), 15-37.
    Callahan, K. and Kloby, K.(2009). Moving Toward Outcome-Oriented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s . IBM Center for The Business of Government.
    Daft, R. L. (2015).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Design.(12th ed.). Boston : Cengage Learning.
    Denzin, N. K.(1989). The Research Act:A Theoretical Intrdroduction to Sociological Methods.(3r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Drucker, P. F. (1986). 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 New York : Perennial Library.
    Flannery, T. P., Hofrichter, D. A. & Platten, P. E.(1996). People, performance, and PAY: Dynamic Compensation for Changing organizations. New York : Free Press.
    Gauld, R. & Horsburah, S. (2015). What motivates doctors to leave the UK NHS for a "life in the sun" in New Zealand;and, once there, why don`t they stay? Human Resources for Health, 13, 75-83.
    Gneezy,U.& List,J.A.(2013).The Why Axis: Hidden Motives and the Undiscovered Economics of Everyday Life.Philadelphia : PublicAffairs.
    Hall, P. A., & Taylor, R. C. R. (1996).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al Studies, XLIV, 936-957.
    Heneman, R. L. (1992). Merit Pay: Linking Pay Increases to Performance Ratings. MA: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Inc.
    Heinrich, C. J., & Laurence E. Lynn Jr.(2000). eds. Governance and Performance: New Perspectives. Washington, D.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Herzberg F.(2003). One More Time: How Do You Motivate Employees? . I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Ed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on Motivating People(pp.45-72).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Kanter, R. M. (1968). Commitment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A study of commitment mechanisms in Utopian Communiti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3(4), 499-517.
    Kohn, A. (1993). Why Incentive Plans Cannot Work. I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Eds.), Harvard Busines review on Compensation(pp.29-49). Boston :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Kohn, A. (1993). Rethinking Rewards. I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Ed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on Compensation(pp. 51-76). Boston :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Lawler, Ⅲ, E. E. (1995). The New Pay: A Strategic Approach. Compensation & Benefits Review, 27(4), 14-22.
    Lawler, Ⅲ, E. E. (2006). Pay Strategy: New Thinking for the New Millennium. Compensation & Benefits Review, 32 (1) , 7-12.
    March, J. G., & Olsen, J. P. (1984).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Organizational Factors in Political Life.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8(3), 734-749.
    Martocchio,J.J.(2014)Strategic Compensation:A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pproach
    Miller, G. & Cook K.(2001). Leveling and Leadership:Hierarchy and Social Order(Eds.), Institutions and Social Order(pp. 67-100). Michiga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lkovich, G. T., Newnan, J. M. & Gerhart, B. (2013). Compensation. (11th ed.). New York:McGraw- Hill.
    North, D. C. (1991).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ECD (2005). Performance-Related Pay Policies for Government Employees. Paris, France: OECD.
    OECD(2012). Public Sector Compensation in Times of Austerity. Paris, France: OECD.
    Osborne, D. & Plastrik, P.(1997). Banishing Bureaucracy: The Five Strategies for Reinventing Government. New York: Penguin Putnam.
    Patton, M. Q.(2015). Qualitative Research & Evaluation Method: Integr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4th ed.) . SAGE Publications, Inc.
    Perry, J. L. (1991). Linking Pay to Performance: The Controversy Continues. In Carolyn Ban & Norma M. Riccucci, (Eds.) Public Personnel Management: Current Concerns-Future Challenges. New York: Longman.
    Peters, B. G. (1999). Institutiona1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New York: Printer.
    Pfeffer, J.(1998). Six Dangerous Myths About Pay. I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Ed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on Compensation(pp. 141-166). Boston :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Powell, W. & DiMaggio, P. (1991).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Organization Analysi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rocter, M.(1996). Analysing other researchers` data.In Gilbert, N. (Eds.), Researching Social Life(pp.255-286). London, England: Sage.
    Punch, K. F.(2014). Introduction to Social Researc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pproaches(3rd ed.). London, England: Sage.
    Riker, W. H. (1980). Implications from the disequilibrium of majority rule for the study of institution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4(3), 432-447.
    Robbins,S. P., & Judge, T.A.(2015).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6th ed.).New Jersey: Peazson Education.
    Robert, M.(2006) The New Strategic thinking : Pure & Simple. New York : McGraw-Hill.
    Santone, T.J., Sigler K. J. and Britt, Raymond(1993). The strategic compensation. Benefits Quarterly; 9(4), 85-96.
    Steinmo, S., Thelen, K., and Longstreth, F. (1992). Structuring Politics :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 London,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yrett K.(2010). Mixing Private and Public Treatment in the UK`s National Health Service:A Challenge to Core Constitutional Principles? European Journal of Health Law, 17,235-255.
    Taylor, S. (2000). Debates in Reward Management. In R. Thorpe and G. Homan (Eds.), Strategic Reward Systems (pp. 11-29). London, England: Pitman.
    Urich, D. (1997). Human Resource Champions : The Next Agenda for Adding Value and Delivering Results.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Van Thiel, Sandra & Frans L. Leeuw.(2002). The Performance Paradox in the Public Sector. Public Performance & Management Review. 25(3), 267-281.
    Werner, J. M., & DeSimone R.L(2009).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5th ed.) . Ohio: South-Western Cengage Learning.
    Wright, S. M., & Beasley, B. W.(2004). Motivating factors for academic physicians within departments of medicine. Mayo Clinic Proceedings, 79(9), 1145-1150.
    Yorks, L. (2005).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Ohio: South-Western.
    三、報章雜誌
    江慧珺(2015年10月30日)。最賺錢、最賠錢健保醫院都是長庚。聯合報,A7。
    黃達夫(2016 4月12日)。支持DRG讓醫師做對的事。聯合報,D2。
    蘋果日報(2015年10月30日)。賺27億,林口長庚蟬聯獲利王。A8。
    李祖德(2015年1月26日)。醫學中心的迷思。蘋果日報,D3。
    四、網站
    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http://www.jct.org.tw/FrontStage/index.aspx。
    衛生福利部,http://www.mohw.gov.tw/CHT/Ministry/Index.aspx。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http://www.nhi.gov.tw。
    國防部軍醫局,http://mab.mnd.gov.tw/。
    臺大醫院,https://www.ntuh.gov.tw/ntuh_chinese.aspx。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http://www.tpech.gov.taipei/mp.asp?mp=109011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學系
    9525650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52565032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公共行政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503201.pdf4080KbAdobe PDF22560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