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0111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873/144892 (79%)
造訪人次 : 51925486      線上人數 : 45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01117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1117


    題名: 重刊與重寫 ─明代周曰校公案小說之文化生產研究
    Republishing and Rewriting: The Cultural Production in Ming GongAn Fiction of Zhou Yuejiao
    作者: 洪敬清
    Ang, Jing Qing
    貢獻者: 高桂惠
    Kao, Kuei Hui
    洪敬清
    Ang, Jing Qing
    關鍵詞: 周曰校
    《海公案》
    《包公演義》
    金陵出版文化
    重刊與重寫
    Zhou Yuejiao
    Hai Gong An
    Bao Gong Yan Yi
    Jinling Publishing Culture
    Republishing and Rewriting
    日期: 2016
    上傳時間: 2016-09-02 00:02:21 (UTC+8)
    摘要: 本論文從「重刊」與「重寫」的雙重視野,觀察明代公案小說在萬曆年間的文化生產活動,研究的對象是以金陵書坊主周曰校及其所出版的兩本著作──《包公演義》、《海公案》──爲論析。周曰校在參與明代公案小說的發展歷程,其出版活動涵蓋了重刊《包公演義》以及重寫《海公案》,促使周曰校成爲此系列小說最佳的觀察座標。因此,文本在重刊與重寫的過程,究竟如何調動文本的物件性質,以製造其獨有的文本特色?書坊主在面對相似的公案故事,又如何收編、轉化、重組、再造另一「新」公案故事?本論文將上述的提問,置放於明代公案小說文化生產之面向,在社會性對話的曲線中深掘「生產者與作品」之間的互動關係。

    藉由明代周曰校與公案小說的個案討論,文本重刊與重寫的發生現象,彰顯出:無論是文本所具有的文化階層意識(菁英/民間)、文本組成的物件性質(文字/圖像),又或是書籍傳播的能動性(跨地域/書坊競爭),它們既可在不同的視野中自成一體,但相互之間卻又突顯出不同程度的隱晦關係。
    Viewing from both the “Republishing” and “Rewriting”, this thesis observes the activities of cultural production during Ming Dynasty. The objects of this study are the outstanding publisher in Jinling(金陵)----Zhou Yuejiao(周曰校), and his two well-known works----Bao Gong Yan Yi(包公演義) and Hai Gong An(海公案). Zhou Yuejiao’s publishing activities involved republishing Bao Gong Yan Yi and recomposing Hai Gong An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cess of Ming GongAn(公案) Fiction, which makes him become the best object of observation. Therefore, in order to discuss how the text manipulated its physical properties to create unique features in the process of republishing and rewriting, and how Zhou Yuejiao successfully collected, edited, shifted and reconstructed an entirely new story,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authors and works in the dimension of cultural production.

    By studying Zhou Yuejiao and Ming GongAn Fiction, I find that the phenomenon of republishing and rewriting leads all dimensions able to stand up alone perfectly from various aspects, yet showing obscure relationship at different levels; no matter what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from different strata (elites/folks),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ext construction(words/images) or even the dynamic distribution of works (trans-regional/ rival publishers).
    參考文獻: 一、 傳統文獻

    〔宋〕寇宗奭撰:《本草衍義》(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據清十萬卷樓叢書本)。
    〔明〕《上元燈彩圖》收錄於蔡禮瀛編:《聚英雅集》(臺北:觀想文物藝術有限公司,1999年)。
    〔明〕《五車拔錦》,收錄於〔日〕酒井忠夫監修,〔日〕坂出祥伸、〔日〕小川陽一編:《中國日用類書集成‧第2卷》(東京:汲古書院,1999年)。
    〔明〕《南都繁會圖》收錄於中國歷史博物館編:《華夏之路・第四冊》(北京:朝華出版社,1997年)。
    〔明〕王俊華纂修:《〔洪武〕京城圖志》,收錄於北京圖書館古籍出版編輯組:《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據清抄本影印)。
    〔明〕王懋德等修,陸鳳儀等編:《金華府志》(臺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據明萬曆六年刊本影印)。
    〔明〕安遇時編,〔韓〕朴在淵校點:《包公演義》(韓國:學古房,1995年)。
    〔明〕安遇時編集,〔韓〕朴在淵校注:《全補包龍圖判百家公案》(韓國:江源大學校出版部,1994年)。
    〔明〕安遇時編集:《全補包龍圖判百家公案》,收錄於劉世德、陳慶浩、石昌渝主編:《古本小說叢刊‧第二輯‧第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明〕西天竺藏版七卷本・無名氏輯:《三教源流聖帝佛祖搜神大全》,收錄於王秋桂、李豐楙主編:《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第一輯》(臺北:臺灣學生,1989年),第2冊。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59年)。
    〔明〕余成章梓:《郭青螺六省聽松錄新民公案》,收錄於劉世德、陳慶浩、石昌渝主編:《古本小說叢刊‧第三輯‧第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明〕余象斗:《三台萬用正宗》,收錄於〔日〕酒井忠夫監修,〔日〕坂出祥伸、〔日〕小川陽一編:《中國日用類書集成》(東京:汲古書院,1999年)。
    〔明〕余象斗編集:《廉明公案》,收錄於劉世德、陳慶浩、石昌渝主編:《古本小說叢刊‧第二十八輯‧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明〕余象斗編纂:《新刻皇明諸司廉明奇判公案》(日本:國立公文書館內閣文庫)。
    〔明〕佚名著、王玉傑校點:《包公案》(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
    〔明〕佚名撰:《折獄明珠》(日本:國立公文書館內閣文庫)。
    〔明〕完熙生編,〔韓〕朴在淵校點、張羽修訂:《包公演義》,收錄於季羨淋等整理出版,《韓國藏中國稀見珍本小說》(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年)。
    〔明〕完熙生編,〔韓〕朴在淵校點:《包公演義》,收錄於劉洪仁等編,《海外藏中國珍稀書系》(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年)。
    〔明〕祁承爜:《澹生堂藏書目》(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清宋氏漫堂鈔本)。
    〔明〕姚東升撰輯:《釋神》,收錄於王秋桂、李豐楙主編:《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第一輯》(臺北:臺灣學生,1989年),第11冊。
    〔明〕胡廣等奉敕撰:《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1984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明萬曆刊本)。
    〔明〕張鹵校勘:《皇明製書》(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969年)。
    〔明〕張瀚著,盛冬鈴點校:《松窗夢語》(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5年)。
    〔明〕清波逸叟編:《新鍥法林金鑑錄》(臺灣:國家圖書館古籍影像檢索資料庫)。
    〔明〕程春宇輯,楊正泰點校:《士商類要》,收錄於楊正泰:《明代驛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明〕虛舟生鐫:《海剛峰先生居官公案傳》(上海:古籍,1990年)。
    〔明〕虛舟生鐫:《海剛峰先生居官公案傳》,收錄於劉世德、陳慶浩、石昌渝主編:《古本小說叢刊‧第七輯‧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明〕馮夢龍編刊,魏同賢校點:《馮夢龍全集‧古今小說》(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黃汴纂,楊正泰點校:《一統路程圖記》,收錄於楊正泰:《明代驛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明〕葉盛撰,魏中平點校:《水東日記》(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0年)。
    〔明〕顧起元輯,〔明〕傅春官校刊:《客座贅語・三》(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69年,據清光緒傅春官輯刊金陵叢刻本影印)。
    〔明〕顧清等修纂:〔正德〕《松江府志》,收錄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5冊》(上海:上海書局,1990年)。
    〔清〕孔尚任原著,王季思、蘇寰中、楊德平校注:《桃花扇》(臺北:里仁,1996年)。
    〔清〕永瑢:《四庫全書總目》(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清〕甘熙:《白下瑣言》(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0年)。
    〔清〕余懷:《板橋雜記》(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69年)。
    〔清〕吳中孚:《商賈便覽》(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郭廷以圖書館)。
    〔清〕吳敬梓著,李漢秋輯校:《儒林外史彙校彙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官修:《天禄琳琅書目》(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姚福均編輯:《鑄鼎餘聞》,收錄於王秋桂、李豐楙主編:《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第一輯》,第12冊。
    〔清〕徐乾學:《傳是樓書目》(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清道光八年味經書屋鈔本)。
    〔清〕黄虞稷:《千頃堂書目》(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無名氏撰,楊同甫校注:《海公大紅袍全傳》(臺北:三民,1998年)。
    〔清〕萬斯同:《明史》(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清鈔本)。
    〔清〕顧震濤:《吳門表隱》(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


    二、 近人論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校勘:《明太祖實錄附校勘記》(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8年)。
    尤陳俊,《法律知識的文字傳播──明清日用類書與社會日常生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方志遠:《國家制度與古代社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臺北:明文書局,1984年)。
    王清原、牟仁隆、韓錫鐸編纂:《小說書坊錄》(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
    王爾敏:《明清時期庶民文化生活》(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
    王瑾:《互文性》(廣西:廣西師範大學,2005年)。
    王璦玲、胡曉真編:《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臺北:聯經,2009年)。
    石昌渝:《中國古代小說總目・白話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
    向志柱:《胡文煥《胡氏粹編》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牟潤孫:《注史齋叢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吳士勛:《宋元明清百部小說語詞大辭典》(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吳蕙芳:《明清以來:民間生活知識的建構與傳遞》(臺北:臺灣學生,2007年)。
    吳蕙芳:《萬寶全書:明清時期的民間生活實錄》(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工作坊,2005年)。
    吳蕙芳:《萬寶全書:明清時期的民間生活實錄》(臺北:政大歷史系,2001年)。
    呂小蓬:《古代小說公案文化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年)。
    宋兆霖主編;許媛婷執行編輯:《匠心筆藴:院藏明清版畫特展》(臺北:故宮,2015年)。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2007年)。
    李忠明:《十七世紀中國通俗小說編年》(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年)。
    杜信孚、杜同書著:《全明分省分縣刻書考》(北京:線裝書局,2001年)。
    沈俊平:《舉業津梁:明中葉以後坊刻制舉用書的生產與流通》(臺北:臺灣學生,2009年)。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88年)。
    周振鶴主編,郭紅、靳潤成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明代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孟犁野:《中國公案小說藝術發展史》(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年)。
    林雅玲:《余象斗小說評點及出版文化研究》(臺北:里仁,2009年)。
    阿英等著:《阿英全集・七》(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俞允堯:《秦淮古今大觀》(上海:上海世界圖書,2010年)。
    柳存仁:《和風堂文集(全三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柳存仁:《和風堂新文集》(臺北:新文豐,1997年)。
    紀德君:《中國古代小說文體生成及其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
    紀德君:《明清通俗小說編創方式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臺北:丹青,1983年)。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臺北:木鐸,1979年)。
    胡萬川:《真假虛實──小說的藝術與現實》(臺北:大安,2005年)
    胡道靜著,虞信棠、金良年編:《胡道靜文集・夢溪筆談校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苗懷明:《中國古代公案小說史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唐曉峰:《人文地理隨筆》(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
    孫一珍:《明代小說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孫楷第:《日本東京所見小說書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孫楷第:《滄州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祝宇紅:《「故」事如何「新」編:論中國現代「重寫型」小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馬幼垣:《實事與構想──中國小說史論釋》(臺北:聯經,2007年)。
    高桂惠:《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臺北:大安,2005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輯:《溥心畬書畫文物圖錄》(臺北:故宮,1993年)。
    張仲民:《出版與文化政治:晚清的「衛生」書籍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
    張秀民:《中國印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張季皋:《明清小說辭典》(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2年)。
    張海英:《明清江南商品流通與市場關係》(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張偉仁:《中國法制史書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6年)。
    張獻忠:《從精英文化到大眾傳播:明代商業出版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
    曹亦冰:《俠義公案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
    陳文新、魯小俊、王同舟:《明清章回小說流派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陳昭珍:《明代書坊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
    陳學文:《明清社會經濟史研究》(臺北:稻禾出版社,1991年)。
    陳學文:《明清時期太湖流域的商品經濟與市場網絡》(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陳學文:《明清時期商業書及商人書之研究》(臺北:洪葉文化,1997年)。
    陳寶良:《中國流氓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陸澹安:《小說詞語匯釋》(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2年)。
    陸濤:《中國古代小說插圖及其語──圖互文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彭澤益選編:《清代工商行業碑文集粹》(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1997年)。
    程國賦:《中國古典小說論稿》(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程國賦:《明代書坊與小說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費絲言:《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臺北:臺大出版委員會、臺大文學院,1998年)。
    黃大宏:《唐代小說重寫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年)。
    黃克武主編:《畫中有話:近代中國的視覺表述與文化構圖》(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
    黃岩柏:《中國公案小說史》(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
    黃能馥、陳娟娟著:《中國服飾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黃興濤:《文化史的追尋──以近世中國爲視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楊緒容:《《百家公案》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葉再生主編:《出版史研究》第四輯(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6年)。
    葛永海:《古代小說與城市文化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趙景深:《小說戲曲新考》(上海:世界書局,1939年)。
    齊裕焜:《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02年)。
    齊裕焜:《明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樊樹志:《明清江南市鎮探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年)。
    蕭公權著,張皓、張升譯:《中國鄉村──論19世紀的帝國控制》(Rural China: Imperial Control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臺北:聯經,2014年)。
    蕭相愷:《中國古代小說考論》(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
    韓春平:《明清時期南京通俗小說創作與刊刻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
    謬咏禾:《明代出版史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顏彥:《中國古代四大名著插圖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
    魏建猷:《中國近代貨幣史》(合肥:黃山書社出版,1986年)。
    羅婷:《克里斯多娃(Julia Kristeva)》(臺北:生智出版社,2002年)。
    譚正壁:《三言兩拍資料》(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方駿、王秀麗、羅天佑譯:《縱樂的困惑:明朝的商業與文化》(The Confusions of Pleasure: Commerce and Culture in Ming China)(臺北:聯經,2004年)。
    〔日〕阿部泰記:〈『百家公案』の編纂〉,《東方學》第73輯,1987年1月。
    〔日〕小川陽一:《三言二拍本事論考集成》(東京:株式會社新典社,1981年)。
    〔日〕小川陽一:《日用類書による明清小說の研究》(東京:研文出版,1995年)。
    〔日〕仁井田陞:《中國法制史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62年)。
    〔日〕大塚秀高:《增補中國通俗小說書目》(東京:汲古書院,1987年)。
    〔日〕大木康:《明末のはぐれ知識人:馮夢龍と蘇州文化》(東京:株式會社講談社,1995年)。
    〔日〕大木康著,周保雄譯:《明末江南的出版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日〕大木康著,辛如意譯:《風月秦淮:中國遊里空間》(臺北:聯經,2007年)。
    〔日〕鈴木和成著,戚印平、黃衛東譯:《巴特:文本的愉悅》(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日〕莊司格一:《中國の公案小說》(東京:汲古書院,1988年)。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田曉菲譯:《他山的石頭記──宇文所安自選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
    〔美〕克利福德‧格爾茨(Clifford Geertz)著,韓莉譯:《文化的解釋》(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年)。
    〔美〕周紹明(Joseph P. McDermott)著,何朝暉譯:《書籍的社會史》(A social history of the Chinese book: books and literati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美〕明恩溥(Arthur H. Smith)著,午晴、唐軍譯:《中國鄉村生活》(Village Life in China)(北京:時事出版社,1998年)。
    〔美〕韋勒克(René Wellek)、〔美〕華倫(Robert Penn Warren)著,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Theory of Literature)(臺北:志文出版社,1976年)。
    〔美〕高彥頤(Dorothy Ko)著,李志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Teachers of Inner Chambers: Women and Culture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美〕梅利莎・麥柯麗(Melissa Macauley)著,明輝譯:《社會權力與法律文化:中華帝國晚期的訟師》(Social Power and Legal Culture: Litigation Masters in Late Imperial China)(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美〕菲利普‧巴格比(Philip Bagby)著,夏克、李天綱、陳江嵐譯:《文化:歷史的投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美〕黃仁宇(Ray Huang)著,張皓、張升譯:《明代的漕運:1368-1644》(The Grand Canal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臺北:聯經,2013年)。
    〔美〕韓南(Patrick Hanan)著,王秋桂等譯:《韓南中國小說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法〕熱拉爾・熱奈特(Gérard Genette)著,吳康茹譯:《轉喻:從修辭格到虛構》(Métalepse, de la figure à la fiction)(桂林:漓江出版社,2013年)。
    〔法〕米蓋拉(Michela BUSSOTTI)、朱萬曙主編:《徽州:書業與地域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法〕蒂費納・薩莫瓦約(Tiphaine Samoyault)著,邵煒譯:《互文性研究》(L`Intertextualité, mémoire de la littérature)(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Cultural Geography)(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3年)。
    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Place: A Short Introduction)(臺北:群學,2006年)。
    Tim Dant著,龔永慧譯:《物質文化》(Material Culture in the Social World)(臺北市:書林,2009年)。


    三、 單篇論文

    尤陳俊,〈明清日常生活中的訟學傳播──以訟師秘本與日用類書爲中心的考察〉,《法學》第3期,2007年。
    王三慶:〈從市場經濟看明代小說的幾個問題〉,收錄於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古典文學・第15集》(臺北:臺灣學生,2000年),頁277-303。
    王正華:〈生活、知識與文化商品:晚明福建版「日用類書」與其書畫門〉,《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1期,2003年,頁1-85。
    王正華:〈過眼繁華──晚明城市圖、城市觀與文化消費的研究〉,收錄於李孝悌編:《中國的城市生活》(臺北:聯經,2005年),頁1-57。
    王琰玲:〈論傳說故事中箭垛式人物的形成和消失──以《新民公案》中的郭子章爲例〉,《東方人文學誌》第2卷第2期,2003年6月,頁213-222。
    古偉瀛:〈史學量化及其應用於中國史料的一些考察〉,《食貨月刊》復刊第10卷第1、2期,1980年,頁43-56。
    申浩:〈明清以來江南市鎮下層群體探微:以腳夫、訪行及打行爲例〉,收錄於唐力行主編:《明清以來蘇州城市社會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3年),頁121-154。
    石昌渝:〈明代公案小說:類型與源流〉,《文學遺產》第3期,2006年5月,頁110-117+160。
    朴在淵:〈奎章閣藏本《包公演義》解題〉,收錄於〔明〕安遇時編集,〔韓〕朴在淵校注:《全補包龍圖判百家公案》(韓國:江源大學校出版部,1994年),頁329-337。
    宋莉華:〈插圖與明清小說的閱讀及傳播〉,《文學遺產》第4期,2000年,頁116-125+144。
    巫仁恕:〈從觀看到閱讀:明清廣告中圖像與文字的演變〉,《中正漢學研究》第1期(總第19期),2012年6月,頁211-249。
    李致忠:〈明代刻書述略〉,收錄於中華書局編輯部編:《文史》第23集(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4年),頁127-158。
    李鴻然:〈海瑞年譜(續一)〉,《海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5年12月,頁17-24+28。
    李鴻然:〈海瑞年譜(續二)〉,《海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1期,1996年3月,頁54-65。
    汪悅進:〈夢的邊界與消解的身體:作爲鏡殿的佛教石窟寺〉,收錄於〔英〕德波拉‧切利(Deborah Cherry)著,楊冰瑩等譯:《藝術、歷史、視覺、文化》(ART: HISTORY: VISUAL: CULTURE)(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9年),頁24-56。
    周憲:〈讀圖‧身體‧意識形態〉,收錄於汪民安:《身體的文化政治學》(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頁127-145。
    林保淳:〈中國古代「公案小說」概述〉,收錄於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文藝研究促進委員會、國家文藝基金管理委員會編:《中國古典小說賞析與研究.上編》(臺北:正中,1993年),頁511-522。
    林桂如:〈書業與獄訟——從晚明出版文化論余象斗公案小說的編纂過程與創作意圖〉,《中國文哲研究所集刊》第39期,2011年9月,頁1-39。
    林雅玲:〈《國色天香》、《萬錦情林》合刊本傳奇類書化現象研究〉,《中國學術年刊》第34期(春季號),2012年3月,頁165-196。
    林雅玲:〈琳琳琅琅,用世媚俗──晚明合刊本傳奇小說集選編策略探析〉,《高雄師大國文學報》第20期,2014年7月,頁1-26。
    林麗月:〈從《杜騙新書》看晚明婦女生活的側面〉,《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3期,1995年8月,頁3-20。
    竺洪波:〈稀見小說《新民公案》考評〉,《上海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總第44期),1995年,頁30-34。
    邱澎生:〈明代蘇州營利出版事業及其社會效應〉,《九州學刊》第5卷第2期(總第18期),1992年,頁139-159。
    邱澎生:〈真相大白?明清刑案中的法律推理〉,收錄於熊秉真編:《讓證據說話──中國篇》(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01年),頁186-200。
    姜守成:〈《三元經》版本的文獻學研究〉,《成大歷史學報》第33號,2007年12月,頁81-124。
    洪敬清:〈創發的傳統──論〈割牛舌〉與包公的傳統形象〉,收錄於何福田主編:《反腐倡廉包青天》(新北市:新人類文明文教基金會,2014年),頁283-308。
    紀德君:〈書坊主編創與明清通俗小說類型的生成〉,《明清小說研究》第4期(總第106期),2012年,頁4-16。
    胡小梅:〈論周曰校刊本《三國志演義》插圖的情感傾向〉,《廣西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3期,2014年5月,頁51-57。
    胡介中:〈明代地方治所衙署之建置與規模等級初探〉,收錄於王貴祥等著:《明代城市與建築──環列分佈、綱維佈置與制度重建》(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2年),頁249-261。
    胡萬川:〈鍾馗問題〉,收錄於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5》(臺北:聯經,1982年),頁1-19。
    范金民:〈千年圖,八百主:王齊翰《勘書圖》的流轉〉,收錄於范金民、胡阿祥編:《江南地域文化的歷史演進文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頁79-94。
    徐泓:〈明初南京的都市規劃與人口變遷〉,《食貨月刊》復刊第10卷第3期,1980年。
    秦曼儀:〈書籍史方法論的反省與實踐──馬爾坦和夏提埃對於書籍、閱讀及書寫文化史的研究〉,《臺大歷史學報》第41期,2008年6月,頁257-314。
    馬幼垣、劉紹銘:〈筆記、傳奇、變文、話本、公案——綜論中國傳統短篇小說的形式〉,收錄於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1》(臺北:聯經,1979年)。
    馬幼垣:〈《全像包公演義》補釋〉,收錄於〔明〕安遇時編集,〔韓〕朴在淵校注:《全補包龍圖判百家公案》(韓國:江源大學校出版部,1994年),頁321-328。
    馬幼垣:〈《全像包公演義》補釋〉,收錄於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5》(臺北:聯經,1982年),頁185-201。
    馬幼垣著,宏建燊譯:〈明代公案小說的版本傳統──龍圖公案考〉,收錄於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2》(臺北:聯經,1979年),頁245-279。
    馬孟晶:〈《隋煬帝豔史》的圖飾評點與晚明出版文化〉,《漢學研究》第28卷第2期,2000年,頁7-56。
    馬孟晶:〈文人雅趣與商業書坊──十竹齋與胡正言的出版事業〉,收錄於胡曉真、王鴻泰編:《日常生活的論述與實踐》(臺北:允晨文化,2011年),頁473-518。
    馬孟晶:〈名聲志或旅遊書──明《西湖遊覽志》的出版歷程與杭州旅遊文化〉,《新史學》,第24卷第4期,2013年12月,頁93-138。
    馬孟晶:〈耳目之玩──從《西廂記》版畫插圖論晚明出版文化對視覺性之關注〉,《美術史研究集刊》第13期,2002年,頁201-276+279。
    商偉著,王翎譯:〈日常生活世界的形成與建構──《金瓶梅詞話》與日用類書〉,收錄於胡曉真、王鴻泰主編:《日常生活的論述與實踐》(臺北:允晨文化,2011年),頁359-388。
    張孟珠:〈人身安全之憂:清代貞節實踐的困境〉,《政大史粹》第10期,2006年6月,頁89-130。
    張清發:〈從產銷看明代書坊對通俗小說的經營策略──以商品形態爲主要觀察〉,《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21期,2012年1月,頁77-114。
    許振東:〈大業堂的白話小說刊刻及其刻書活動〉,《廊坊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5期,2015年,頁23-25+33。
    許媛婷:〈說三分‧道三國──談三國小說的成書淵源及圖像演繹〉,《故宮文物月刊》第315期,2009年6月,頁52-61。
    許暉林:〈朝貢的想像:晚明日用類書「諸夷門」的異域論述〉,《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0卷第2期,2003年,頁169-192。
    郭英德、劉勇強、竺青:〈學術研究範式的嬗變軌跡──關於二十世紀中國古代白話小說研究的對談〉,《文學遺產》第2期,1998年,頁1-15。
    陳伯海、黃霖、曹旭:〈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的民族性與現代轉換問題──二十世紀中國古代文論研究三人談〉,《文學遺產》第3期,1998年,頁1-9。
    陳秀芬:〈明代江南養生知識的生產與流傳:以養生書的編寫與出版爲核心〉,收錄於范金民、胡阿祥編:《江南地域文化的歷史演進文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頁95-115。
    陳俊啟:〈另一種敘事,另一種現實的呈現:新文化史中的「書的歷史」〉,《中外文學》第34卷,2005年9月,頁143-170。
    陳冠至:〈明代南京的書籍市場〉,《國家圖書館館刊》103年第2期,2014年12月,頁153-172。
    陳昭容:〈「潑皮」與「光棍」──談近世詞彙中以「皮」與「棍」爲中心語的詞群兼論「潑」「賴」與「潑辣」〉,收錄於第四屆全國訓詁學學術研討會編委會主編:《訓詁論叢‧第四輯》(臺北:文史哲,1999年),頁217-233。
    陳翔華:〈周曰校刊《三國志通俗演義》的初刻年代問題〉,《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2013年,頁131-139。
    陳麗君:〈幻與奇——《新民公案》、《居官公案》的法律書寫〉,《法制史研究》第22期,2012年12月,頁209-239。
    傅承洲:〈關於《古今小說敘》的作者問題〉,《明清小說研究》,第1期,1996年3月,頁132-136。
    程毅中:〈《包龍圖判百家公案》與明代公案小說〉,《文學遺產》第1期,2001年,頁85-93+144。
    程毅中:〈韓國所藏《包公演義》考述〉,《北京圖書館館刊》第2期,1998年6月,頁93-96。
    黃仁宇:〈從《三言》看晚明商人〉,《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7卷第1期,1974年12月,頁133-154。
    黃冬柏:〈《熊龍峰四種小說》再考〉,收錄於張伯偉編:《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10輯》(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頁417-431。
    黃念然:〈當代西方文論中的互文性理論〉,《外國文學研究》,第1期,1999年2月,頁15-21。
    黃霖:〈《杜騙新書》與晚明世風〉,《文學遺產》第1期,1995年,頁92-102。
    楊玉成:〈閱讀世情:崇禎本《金瓶梅》評點〉,《國文學誌》,第5期,2001年12月,頁115-157。
    楊玉君:〈俄藏清末鍾馗圖像考釋〉,《中正漢學研究》第1期(總第23期),2014年6月,頁25-52。
    楊緒容:〈包公斷案本事考〉,《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1年,頁133-136。
    楊緒容:〈明書判體公案小說集之間的相互關係及文體演變〉,《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5年1月,頁110-116+131。
    楊緒容:〈從兩個故事看《花影集》、《繡谷春容》和《重刊增補燕居筆記》及其與《百家公案》的關係〉,《明清小說研究》第3期(總第69期),2003年,頁138-145。
    董乃斌:〈諸朝正史中的小說與民間敘事〉,《文學評論》第5期,2006年9月,頁124-133。
    劉世德:〈《三國志演義》周曰校刊本四種試論〉,《文學遺產》,第5期,2002年,頁76-88+143-144。
    劉國鈞:〈宋元明清的刻書事業〉,收錄於學海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圖書版本學論文選輯》(臺北:學海出版社,1981年),頁385-401。
    潘英海:〈面相與一個中國「人」的觀念〉,收錄於黃應貴主編:《人觀、意義與社會》(臺北:中研院民族所,1993年),頁163-205。
    鄭阿財:〈論文學文獻的傳播與明代俗文學的發展〉,收錄於南華大學文學系編:《傳播、交流與融合:明代文學、思想與宗教國際學術研討會》(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出版,2005年),頁23-43。
    魯德才:〈《百家公案》與包公案小說的演變〉,收錄於〔明〕安遇時編集,〔韓〕朴在淵校注:《全補包龍圖判百家公案》(韓國:江源大學校出版部,1994年),頁303-320。
    黎志剛、韓格理(Gary G. Hamilton):〈近世中國商標與全國都市市場〉,收錄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中國區域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年),頁49-84。
    顏崑陽:〈中國古典小說名著的文化原料性、不定式文本再製與多元價值兌現〉,《東華漢學》第19期,2014年6月,頁281-328。
    蘇亦工:〈清律「光棍例」之由來及其立法瑕疵〉,《法制史研究》第16期,2009年12月,頁195-243。
    龔進輝:〈王同軌《耳談》及其對明代小說影響考略──以《古今譚概》引用情形爲論〉,《中國文學研究》第29期,2001年1月,頁113-149。
    〔日〕上原究一:〈金陵書坊周曰校萬卷樓仁壽堂と周氏大業堂の關係について〉,《斯道文庫論集》(Bulletin of the Shidô Bunko Institute)第48期,2013年,頁213-289。
    〔日〕大木康,〈從俗文學看明清的城市與鄉村、中央與地方〉,《成大歷史學報》第36號,2009年6月,頁1-15。
    〔日〕大木康:〈從出版文化的進路談明清敘事文學〉,《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7卷第3期,2007年,頁175-178。
    〔日〕山根幸夫:〈明代「路程」書考〉,收錄於《明史論文集》(合肥:黃山書社,1993年),頁136-139。
    〔日〕夫馬進著,鄭民欽譯:〈訟師秘本《蕭曹遺筆》的出現〉,收錄於楊一凡總主編、寺田浩明主編:《中國法制史考証》丙編第四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頁460-490。
    〔日〕夫馬進著,嚴雅美、廖振旺譯:〈訟師秘本《珥筆肯綮》所見的訟師實象〉,收錄於邱澎生、陳熙遠編:《明清法律運作中的權利與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2009年),頁9-33。
    〔日〕阿部泰記:〈『百家公案』の編纂〉,《東方學》第73輯,1987年1月,頁108-123。
    〔日〕阿部泰記著,陳鐵鑌譯:〈明代公案小說的編纂(續完)〉,《綏化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1年4月,頁39-51+34。
    〔日〕阿部泰記著,陳鐵鑌譯:〈明代公案小說的編纂〉,《綏化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1989年,頁20-26+34。
    〔日〕酒井忠夫:〈明代の日用類書と庶民教育〉,收錄於林友春編:《近世中國教育史研究》(東京:国土社,1958年),頁28-154。
    〔美〕大衛・哈維(David Harvey)著,王志弘譯:〈時空之間──關於地理學想像的省思〉(Between Space and Time: Reflections on the Geographical Imagination),收錄於夏鑄九、王志弘編:《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頁47-79。
    〔美〕何谷理(Robert E. Hegel):〈章回小說發展中涉及到的經濟技術因素〉,《漢學研究》第6卷第1期,1988年6月,頁191-197。
    〔美〕高彥頤:〈「空間」與「家」──論明末清初婦女的生活空間〉,《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3期,1995年8月,頁21-50。
    〔美〕費俠莉(Charlotte Furth)著,陳元朋譯:〈憑案例思考〉(Thinking in Cases),收錄於〔美〕費俠莉等編:《讓證據說話:對話篇》(臺北:麥田,1997年),頁21-41。
    〔荷〕杜威‧佛克馬(Douwe W. Fokkema)著,范智紅譯:〈中國與歐洲傳統中的重寫方法〉,《文學評論》第6期,1999年,頁144-149。
    〔韓〕朴在淵:〈奎章閣藏本《包公演義》解題〉,收錄於〔明〕安遇時編集,〔韓〕朴在淵校注:《全補包龍圖判百家公案》(韓國:江源大學校出版部,1994年),頁329-337。
    Lucille Chia(賈晉珠)著,湯芸譯:〈吳勉學與明朝的刻書世界〉,收錄於〔法〕米蓋拉(Michela BUSSOTTI),朱萬曙主編:《徽州:書業與地域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頁20-49。
    Lucille Chia, “Of Three Mountain Street: The Commercial Publishers of Ming Nanjing,” Printing and Book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ed. Cynthia J. Brokaw and Kai-wing Chou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5), pp.107-151.
    Patrick Hanan, “Judge Bao’s Hundred Cases Reconstructed,”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40:2(1980), pp.301-323.
    Robert Darnton, “What is the History of Books?”, The Kiss of Lamourette: Reflections in Cultural History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1990), pp.107-135.
    Shang Wei, “The Making of the Everyday World: Jin Ping Mei cihua and Encyclopedias for Daily Use,” Dynastic Crisis and Cultural Innovation: From the Late Ming to the Late Qing and Beyond, ed. David Der-wei Wang and Shang Wei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5), pp.63-92.
    Walter Benjamin著,王才勇譯:〈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收錄於朱立元、陸揚主編:《20世紀西方美學經典文本・第2卷・回歸存在之源》(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頁624-645。
    Wolfgang Bauer, “The Traditional of the ‘Criminal Cases of Master Pao’ Pao-kung-an (Lung-t’u kung-an),” Oriens, 23-24(1974), pp.433-449.
    Y. W. Ma, “The Textual Tradition of Ming Kung-an Fiction: A Study of the Lung-t’u kung-an,”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35(1975), pp.190-220


    四、 學位論文

    毛柔云:《中國貓鼠故事研究:從民間文學到《三俠五義》》(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4年)。
    王琰玲:《明清公案小說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02年)。
    李淳儀:《明代公案集研究》(臺北: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林彥如:《明人筆記中初見之國際型故事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14年)。
    邱婉慧:《明代公案小說形塑「清官典型」的社會意義》(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胡龍隆:《文學、道德與法律的辯證:以包公故事爲例》(臺北:輔仁大學比較文學所碩士論文,2008年)。
    翁文靜:《包拯故事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88年)。
    張孟珠:《清代貞節的實踐及其困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莫勝慈:《判案故事研究──以中國、臺灣爲範圍》(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4年)。
    郭姿吟:《明代書籍出版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哲謙:《城市漫遊者:明代中晚期乞丐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陳麗君:《明代公案小說流變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
    曾淑卿:《海瑞故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年)。
    閔寬東:《中國古典小說流傳韓國之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1994年)。
    黃琬甯:《通俗的性暴力──晚明公案小說的書寫風格》(臺中: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7年)。
    葉佳琪:《明代公案小說中的官吏形象與官場現象》(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廖光祥:《溥心畬繪畫中的異彩:靈異鬼怪圖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
    廖鴻裕:《《海公案》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蔡惠琴:《明清無賴的社會活動及其人際關係網之探析──兼論無賴集團:打行及窩訪》(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3年)。
    蔡娉婷:《規訓或懲罰︰重審公案中的酷刑》(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10年)。
    鄭春子:《明代公案小說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賴文華:《三言二拍中的遊民探析》(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龍潔玉:《元雜劇包公戲與明包公小說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0年)。
    戴欣慈:《萬曆南京外地書商周履靖與《夷門廣牘》的出版歷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簡齊儒:《明代公案小說「法律與文學文本」的融攝》(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
    龔進輝:《王同軌及其《耳談》、《耳談類增》研究》(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115102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151020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102001.pdf25497KbAdobe PDF2212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