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48/144635 (79%)
Visitors : 51637739      Online Users : 7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01115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1115


    Title: 民初救世新教《易經證釋》的儒學繼承與開展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alvation Protestantism in Confucianism upon ";The Exegesis of I-Ching ";in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Authors: 曾乃芳
    Contributors: 陳睿宏
    曾乃芳
    Keywords: 《易經證釋》
    救世新教
    儒學
    太極
    救世團體
    ";The Exegesis of I-Ching "
    Salvation Protestantism
    Confucianism
    Tai Chi
    Redemptive Societies
    Date: 2016
    Issue Date: 2016-09-02 00:01:47 (UTC+8)
    Abstract:   救世新教是民國初期叢出的救世團體之一,創立於民國十三年(1924年),該教宣揚五教合一,標榜以儒為宗;並借助扶鸞儀式對儒學精神指標-儒家經典,重新註解與改訂,此是救世新教詮釋儒家經典的特殊之處。因此,《易經證釋》即是在這樣的創作過程與思想脈絡底下誕生,如同儒學與宗教兩大領域的匯流與融通。《易經證釋》作為儒學宗教化的印證文本,除卻明確的宗教取向之外,內部的儒學內涵亦不可忽視,須由《易證》本身的義理內容觀察其於傳統主流儒學的吸收與轉化。
      本文則從形上的氣學系統架構,到人本身心性之學一脈的工夫進路、以及外推德目實踐的致用追求等一併串聯,試圖在論述過程中建構《易經證釋》的內在義理體系。此外,一併考量時代的問題,民國初期面臨的種種內外困境所激發的儒學轉折於《易證》中呈現出的面貌即是本研究聚焦的契機;希望藉由《易證》義理相關的內部考察探求民國初期儒學的種種問題,藉以延伸探討面對此些困境儒學內部流衍採取的因應之道。而此些因應之道如何在民國初期繼承傳統主流儒學之說後,亦能開展出有別於傳統主流儒學的嶄新面貌。
      歸結而論,本文處理在民初時代脈絡中,儒學依附宗教詮釋的經典內容,所開展出的義理思維如何溝通儒學與宗教二者;也是探究其貫通個體宗教性的修行之道與入世實踐堅持的思維,以觀儒學在該時代開闢出不同於主流儒學的影響與發展。
    Reference: 一、 資料原典
    《易經證釋》,平裝二十四冊,嘉義:玉珍書局,1982年3月。
    《大學證釋》,收於林慶彰主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二輯,第58冊,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08年7月,民國16年救世新教會刊本。
    《中庸證釋》,收於林慶彰主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四輯,第53、54冊,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09年9月,民國18年救世新教會刊本。
    《救世新教》,北京:北京救世新教總會,1938年7月。
    《救世新教問答》,北京:北京救世新教總會,1932年3月。
    《救世新教教義》、《救世箴言》、《救世新教學會組織大綱附會章》,出版資訊不明。
    《靈學要誌》,第一卷第一期~第三卷第十期。
    二、 古籍典冊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清】阮元校勘:《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
    【漢】毛公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清】阮元校勘:《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清】阮元校勘:《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
    【漢】鄭玄注,《易緯是類謀》、《易緯乾鑿度》、《易緯乾坤鑿度》、《易緯乾元序制記》,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年,武英殿聚珍版。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清】阮元校勘:《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
    【漢】趙歧注,【宋】孫奭疏,【清】阮元校勘:《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清】阮元校勘:《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
    【魏】王弼著、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
    【宋】朱 熹撰;廖名春點校:《周易本義》,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宋】朱 熹著,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程顥、程頤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明】胡廣等撰:《性理大全》,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年。
    【清】皮錫瑞箸;周予同注釋:《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三、 現代專著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出版,2003年。
    王仲堯:《中國佛教與周易》,臺北:大展出版社,2003年。
    王章陵:《周易思辨哲學》,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孔繁詩:《易經繫辭傳研究》,臺北:晴園印刷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任俊華:《易學與儒學》,臺北:大展出版社,2003年。
    朱維煥:《周易經傳象義闡釋》,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
    牟宗三:《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函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牟宗三:《周易哲學演講錄》,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1991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
    余英時:《現代儒學的回顧與展望》,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1984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2004年。
    邢 文:《帛書周易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呂紹綱主編:《周易辭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年。
    呂紹綱:《周易闡微》,臺北:韜略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杜維明:《儒教》,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杜維明:《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臺北:聯經出版事業,2003年。
    李紀祥:《明末清初儒學之發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李明輝:《儒學與現代意識》,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李學勤:《周易經傳溯源》,北京:長春出版社,1992年。
    李 申:《周易與易圖》,瀋陽:瀋陽出版社,1997年。
    李申、郭彧:《周易圖說總滙》,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林啟屏:《從古典到正典:中國古代儒學意識之形成》,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6年。
    沈清松主編:《末世與希望》,臺北:五南圖書,1999年。
    林啟屏:《儒家思想中的具體性思維》,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林忠軍:《象數易學發展史》,第一卷,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
    林忠軍:《象數易學發展史》,第二卷,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
    周與沈:《身體:思想與修行-以中國經典為中心的跨文化觀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邵 雍:《中國會道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金景芳、呂紹綱:《周易全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年。
    南懷瑾、徐芹庭註譯《周易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馬西沙、韓秉方:《中國民間宗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馬相伯著、朱維錚編校:《宗教在良心》,《馬相伯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
    范良光《易傳道德的形上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高 亨:《周易大傳今注》,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
    高懷民:《大易哲學論》,臺北:作者自行出版,1988年。
    高懷民:《先秦易學史》,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90年。
    高懷民:《兩漢易學史》,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70年。
    高懷民:《中國哲學在皇皇易道中成長發展》,臺北:作者自印,1999年。
    徐芹庭:《易學源流》,臺北:國立編譯館,1987年。
    徐芹庭:《易經詳解》,臺北:聖環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
    徐芹庭:《易經研究》,臺北:五洲出版社,1997年。
    唐君毅:《唐君毅全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郭建勳注譯、黃俊郎校閱:《新譯易經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陳鼓應、趙建偉:《周易注譯與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陳睿宏:《宋元時期易圖與數論的統合典範--丁易東大衍數說圖式結構化之易學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4年。
    陳睿宏(伯适):《義理、象數與圖書之兼綜-朱震易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1年。
    陳睿宏(伯适):《惠棟易學研究(一)》,《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陳睿宏(伯适):《惠棟易學研究(二)》,《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陳睿宏(伯适):《惠棟易學研究(三)》,《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陳睿宏(伯适):《惠棟易學研究(四)》,《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陳睿宏(伯适):《漢易之風華再現-惠棟易學研究(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
    陳睿宏(伯适):《漢易之風華再現-惠棟易學研究(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
    張立文:《周易帛書今注今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張善文:《歷代易家與易學要籍》,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
    張善文:《象數與義理》,臺北:洪業文化出版社,1997年。
    張其成:《易道:中華文化主幹》,北京:中國書店,1999年。
    張衛波:《民國初期尊孔思潮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許地山:《扶乩迷信底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
    曾春海:《易經的哲學原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哲學與宗教」四集》,臺北:東大圖書,1990年。
    黃沛榮:《易學論著選集》,台北:長安出版社,1985年。
    黃俊傑編︰《東亞儒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
    黃俊傑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6年。
    黃慶萱:《周易縱橫談》,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馮家金:《周易繫辭傳》,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
    詹石窗、連鎮標:《易學與道教文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
    詹石窗:《易學與道教符號揭秘》,北京:中國書店,2001年。
    楊吉德:《周易卦象與本義統解》,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
    鄭吉雄:《易圖象與易詮釋》,臺北:財團法人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年。
    鄭志明:《中國善書與宗教》,臺北:臺灣學生,1988年。
    魯 迅:《魯迅全集》,臺北,谷風出版社,1980年。
    劉瀚平:《宋象數易學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年。
    劉瀚平:《周易思想探微》,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7年。
    劉玉建:《兩漢象數易學研究》,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劉大鈞:《象數精解》,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
    劉大鈞主編:《大易集奧》,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劉大鈞主編:《象數易學研究》第三輯,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
    劉大鈞主編:《大易集述》,成都:巴蜀書社,1998年。
    劉國梁:《道教與周易》,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年。
    劉滌凡:《道教入世轉向與儒學世俗神學化的關係》,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5年。
    賴貴三:《臺灣易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戴璉璋《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
    譚松林主編、陸仲偉著:《中國祕密結社‧第五卷‧民國會道門》,福州:福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
    鍾雲鶯:《清末民初民間儒教對主流學術的吸收與轉化》,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
    【日】酒井忠夫著、張淑娥譯,〈民國初期之新興宗教運動與新時代潮流〉,收於王見川主編《民間宗教》1995年第1期,頁1-36。
    【日】吉岡義豐著:《現代中国の諸宗教:民衆宗教の系譜》,東京:佼成出版社,1974年,余萬居譯本:《中國民間宗教概說》,臺北:華宇出版社,1985年,頁189-226。
    【日】中村元、笠原一男、金崗秀友等監修的:《亞洲佛教史》五卷本,東京,佼成出版社、1975年),余萬居譯本:《中國佛教發展史》,臺北:天華出版,1984年,第三編,頁781-817。
    《華北宗教年鑑》,北京:興亞宗教協會,1941年。
    四、 學位論文
    鍾雲鶯:《民國以來民間教派《大學》《中庸》思想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王志宇:《儒宗神教研究》,臺北: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74年,。
    范純武:《清末民間慈善事業與鑾堂運動》,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1986年。
    夏明玉:《民國新興宗教結社-萬國道德會之思維與變遷(1921-1949)》,臺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五、 期刊論文
    【日】水野梅曉:〈支那に於ける新宗教の設立運動〉(二),《支那》,東亞同文會調查編纂部編,1927年18卷2 號,頁80–97:〈支那に於ける新宗教の設立運動〉(三),《支那》,東亞同文會調查編纂部編,192718卷3號,頁71–90。
    王見川;康豹;宗樹人:〈[救世團體與現代中國的新興宗教運動專輯]導言:救世團體研究的回顧〉,《民俗曲藝》第172期,2011年6月,頁13-20。
    王見川;康豹;宗樹人:〈[救世團體與現代中國的新興宗教運動專輯]導言:關於「救世團體」:「鄉村宗教」或「邪教」?〉,《民俗曲藝》,第173期,2011年9月,頁13-21。
    孔德立:〈歷史失憶與價值選擇:孔子「神道設教」思想的生成與退隱〉,《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6期,頁171-179。
    余 平:〈「神道設教」的現象學視域〉,《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52期,2007年第5期,頁101-110。
    吳 泓:〈「神道設教」的文字意義及其演繹〉,《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6年26卷8期,頁3-5。
    李定文:〈「神道設教」諸說考辨〉,《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7期,頁73-78。
    李 建:〈論孔子生死鬼神觀與「神道設教」的人文意蘊〉,《社會科學戰線》,2009年第10期,頁32-36。
    李慧強:〈「神道設教」小考〉,《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S1期,頁7-9。
    李豐楙:〈傳承與對應:六朝道經中「末世」說的提出與演變〉,《中國文哲研究疾刊》第9期,1996年9月,頁91-130。
    李豐楙:〈六朝道教的度救觀:真君、種民與度世〉,《東方宗教研究》第5期,1996年10月,頁1-22。
    李豐楙:〈救劫與度劫:道教與明末民間宗教的末世性格〉,黎志添主編,《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論集》(香港:學峰文化,1999年),頁40-72。
    沈海波:〈論孔子的神道設教思想〉,《同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7卷第1期,1996年5月,頁87-91。
    官偉勛:〈神道設教與個人迷信〉,《炎黃春秋》,2000年第2期,頁65-69。
    林慶彰:〈中國經學使上的回歸原典運動〉,《中國文化》第30期,頁1-9。
    邵 雍:〈日寇利用中國會道門侵華述論〉,《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頁124-129。
    范純武:〈民初儒學的宗教化:段正元與道德學社的個案研究〉,《民俗曲藝》,第172期,2011年6月,頁161-203。
    柯若樸講:〈「民間儒教」概念之試探-以臺灣儒宗神教為例〉,《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34期,2002年9月,頁31-38。
    馬西沙:〈民間宗教救世思想的演變〉,《宗教哲學》第2卷第4期(第8期),1996年10月,頁50-60。
    倪芳芳:〈民國初年的孔教爭議〉,《元培學報》第4期,1997年12月,頁159-171。
    晁福林:〈試論先秦時期的「神道設教」〉,《江漢論壇》,2006年第2期,頁93-98。
    密素敏:〈從檔案資料看民國時期的救世新教〉,《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第5期,頁18-25。
    陳旺衡:〈《周易》「神道」析論〉,《周易研究》第40期,1999年第2期,頁54-60。
    陸寶千:〈民國初年康有為之孔教運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2期,1983年6月,頁81-94。
    張海英、張松輝:〈「神道設教」和「中庸」整合下的孔子天道觀〉,《求索》,2009年第2期,頁120-122。
    梁韋弦:〈《易傳》中的易道與天道、人道及神道〉,《齊魯學刊》,第165期,2001年6期,頁63-67。
    馮曉庭:〈北平「明經學會」講著《春秋正議證釋》初探〉,《先秦兩漢學術》,第10期,2008年9月,頁41-60。
    黃克武:〈民國初年孔教問題之爭論(一九一二至一九一七) 〉,《歷史學報》第12期,1984年6 月,頁197-223。
    黃俊傑:〈試論儒學的宗教性內涵〉,《臺大歷史學報》第23期,1999年6月,頁395-410。
    黃俊傑:〈論東亞詮釋傳統中的兩種張力〉,〈台大歷史學報〉第28期,2001年12月,頁1-22。
    黃俊傑:〈東亞儒家經典詮釋傳統研究的現況及其展望〉,《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1卷第1期,2004年6月,頁145-200。
    黃進興:〈作為宗教的儒教:一個比較宗教的初步探討〉,《亞洲研究》第23期,1997年7月,頁184-223。
    楊 陽:〈「聖人以神道設教」辨〉,《孔子研究》,1990年第1期,頁124-125。
    蔡彥仁:What Is Scripture?A Comparative Approach,(何謂聖典?一個比較觀點),《新史學》,八卷2期,頁251-255。
    鄭萬耕:〈「神道設教」說考釋〉,《周易研究》第76期,2006年第2期,頁47-52。 
    鍾雲鶯:《民國以來民間教派《大學》《中庸》思想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
    鍾雲鶯:〈儒家思想被宗教詮釋之形成的探討〉,《孔孟學報》,第79期,2001年9月,頁149-172。
    鍾雲鶯:〈清末民初民間教派對「格物致知」的解讀-以光月老人、王覺一、楊毅廷為例〉,《漢學研究》,第25卷第1期,2007年6月,頁403-436。
    鍾雲鶯:〈民初救世新教之《大學證釋》研究〉,《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35期,2008年7月, 頁83-123。
    鍾雲鶯:〈1920年代中國救世新教之文化認同中的「自我」與「他者」:以《大學證釋》為中心〉,《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11期,2008年12月,頁214-245。
    鍾雲鶯:〈清末民初民間教派「三教融合」經典詮釋策略芻議〉,《臺灣宗教研究》第9卷第2期,2010年12月,頁107- 128。
    鍾雲鶯:〈修心、修煉、修道:清末民初民間儒教的修行觀〉,《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第1期,頁164-173。
    饒宗頤:〈神道思想與理性主義〉,《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9卷第3期,1978年9月,頁489-513。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99151010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151010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1001.pdf3203KbAdobe PDF261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