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22/144841 (79%)
Visitors : 51780873      Online Users : 57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0534


    Title: 社區營造的推動模式與挑戰:以臺北市民生社區為例
    The Implementation Model and Challenge of Community Empowerment:A Case Study of Minsheng Community in Taipei
    Authors: 沈哲鋒
    Contributors: 江明修
    沈哲鋒
    Keywords: 社區營造
    都會型社區
    民生社區
    社區發展
    Date: 2016
    Issue Date: 2016-08-22 13:18:57 (UTC+8)
    Abstract:   本研究旨在探討都會型社區的社區營造,以臺北市民生社區為研究對象。臺北市民生社區是臺灣第一個全國性美式示範社區。自民國53年規劃開發至今50年以來,發展出有別於其他都會型社區或集合式住宅的不同型態,尤其是社區內完善的公共設施規劃,是臺北市民眼中的宜居之地。臺北市民生社區設有台北市松山區民生社區發展協會及朱槿花協會等許多社區組織,還有近幾年來進駐的各種特色店家,本研究以臺北市松山區公所劃定的臺北市民生社區區域,作為社區組織及特色店家的區域範圍。
      社區發展及社區組織息息相關,社區是具有特定「地域結構及關係」的組織,為一個社群及共同體。而社區發展協會及社團法人在此擔任不可或缺的社區組織,社區營造則是社區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延伸,社區營造不只是在營造一個社區,社區營造工作的本質是在「造人」。因此,本研究希冀透過以社區營造為基礎,進行臺北市民生社區的個案研究,並於其中探討特色店家進駐對臺北市民生社區的社區營造影響。
      臺北市民生社區是一個經過整體規劃的完善社區,在缺乏歷史與自然環境的背景下,從其推行社區發展工作的社區營造過程中,找出其社區的環境條件及影響社區營造的原因。歸納相關社區營造成果進而推論出民生社區各地方組織推動社區營造的模式,析論如何促進社區意識的建立及讓社區居民主動參與公共事務,使一個都市型社區能順利推動社區營造工作。最後,再試圖以本研究結果,提出臺北市民生社區的社區營造困境及挑戰,並為其他特色社區、都市型社區或新市鎮規劃社區,在推動都市型社區營造上提供建議。
    Reference: 一、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秘書處(2015)。什麼是社區營造。載於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主編),落地生根:台灣社區營造的理論與實踐(1-4頁)。台北:唐山出版社。
    內政部(2014),社區發展工作綱要。
    台北市松山區民生社區發展協會(1999)。台北市松山區民生社區發展協會章程。臺北:未出版。
    白秀雄(1992)。社會工作。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朱瑞齡(1993)。社區實質環境認知-民生社區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建築所。
    江明修(1996)。社區意思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雙月刊,51,41-52。
    江明修(1997)。公共行政學: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圖書。
    江明修(1998)。非營利組織與公共服務:公民社會協助政府再造之道。人事行政,123,18-23。
    江明修主編(2002)。非營利管理。臺北:智勝。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吳定(2003)。政策管理。台北:聯經出版社。
    宋光宇等(2010a)。松山區志(上冊)。臺北:臺北市松山區公所。
    宋光宇等(2010b)。松山區志(下冊)。臺北:臺北市松山區公所。
    李永展(1995)。環境態度與環保行為-理論與實證。台北:胡式圖書出版社,312。
    李永展(2012)。座標台北的未來-100年社造總盤點暨策略規劃。台北: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委託研究。
    李永展(2015)。社區組織運作。載於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主編),落地生根:台灣社區營造的理論與實踐(57-94頁)。台北:唐山出版社。
    周業謙、周光淦(2005)。社會學辭典(二版)。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林振春(1998)。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林瑞欽(1995)。「社區意識」凝聚之道。社會福利,118,8-17。
    洪毓珊(2014)。環境識覺對居民地方感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民生社區為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
    徐 震(1994)。社區與社區發展。臺北:正中書局。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陳其南(1998a)。社區總體營造的永續發展策略。社教資料雜誌,241,5-7。
    陳其南(1998b)。縣市層級社區總體營造工作手冊。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陳其南、陳瑞樺(1998)。台灣社區營造運動之回顧。研考報導季刊,41,21-37。
    陳亮全(1996)。社區總體營造在台灣。空間,92,49-56。
    陳錦煌、翁文蒂(2003)。以社區總體營造推動終身學習、建構公民社會。國家政策季刋,第2卷第3期, 63-90。
    陶蕃瀛(1994)。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實務(初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彭毓文(2006)。運用社區資本對推動社區發展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系地政研究所。
    曾旭正(2009)。都會型社區推動社區營造模式研究案總結報告書。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游常山(2015)。弄美:民生社區的巷弄文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馮國堅、朱昌熙(1996)。社區組織。載於甘炳光等(編著),社區工作:理論與實踐(245-304頁)。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黃武忠(2001)。社區總體營造之理念與實務。台北: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
    葉倫會(2003)。松山的故事。臺北:臺北市松山區公所。
    葉集豪(2005)。都巿住宅區街道人行空間之探討及設計-以民生社區為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景觀設計學系碩士班。
    熊瑞梅、吳文楦(1997)。都會化與居民地方連繫-台中地區為例。載於蔡勇美、章英華(主編),台灣的都市社會(315-325頁)。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臺北市朱槿花協會(2014)。臺北市朱槿花協會章程。臺北:未出版。
    臺北市松山區公所(2012)。「民生社區‧友善社區」。臺北:未出版。
    蔡宏進(2006)。社區原理(初版)。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晃二、陳亮全(2006)。社區動力遊戲:工作坊使社區活起來。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蕭百成(2008)。人本永續都市街道景觀改造設計模式與範例-以臺北市松山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園藝研究所。

    二、英文部份:
    Friedman, J. (1999). The hybridization of roots and the abhorrence of the bush. In Featherstone, M., Lash, S. (Eds.). Spaces of Cultures. London: Sage, pp. 13-39.
    Low, S.M. (2001). The edge and the center: gated communities and the discourse of urban fear.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03(1): 45-58.
    Nisbet, R. A. (1953). The quest for community: a study in the ethics of order and freedom. N. Y.: Oxford Univ. Press.
    Smyth, H. (1994) Marketing the City, London: E&FN Spon.
    Wilson-Doenges, G. (2000). An exploration of sense of community and fear of crime in gated communities.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32(5): 597-611.
    Worsley, P. (1987). Community and urban life. London: Penguin Books.

    三、網路資料:
    文化部(2015),社區營造及村落文化發展,2015年11月15日,取自http://www.moc.gov.tw/content_268.html
    政府資料開放平台(2015),103年各村里人口教育程度資料,2015年11月15日,取自http://data.gov.tw
    臺北市松山區戶政事務所(2015),臺北市松山區人口統計資料表,2015年11月15日,取自http://sshr.gov.taipei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2015),社區發展協會名冊,2015年7月15日,取自http://www.dosw.taipei.gov.tw
    臺北市松山區公所(2015),臺北市松山區里界圖,2015年11月15日,取自http://ssdo.gov.taipei
    臺北市松山區公所(2016),鄰里公園一覽表,2016年3月15日,取自http://ssdo.gov.taipei/ct.asp?xItem=173225204&CtNode=3902&mp=124011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2016),全市管轄公園、廣場、綠地,2016年3月15日,取自http://pkl.gov.taipei/ct.asp?xItem=1000910&CtNode=46922&mp=106011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10392102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921025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行政管理碩士學程(MEPA)]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2501.pdf6071KbAdobe PDF234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