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0496
|
Title: | 葉公超與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初期的外交(1949-1961) George Yeh and the diplomatic in early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49-1961) |
Authors: | 羅文婷 Lo, Wen Ting |
Contributors: | 薛化元 Hsueh, Hua Yuan 羅文婷 Lo, Wen Ting |
Keywords: | 葉公超 中日和約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中美聯合公報 外蒙案 |
Date: | 2014 |
Issue Date: | 2016-08-22 11:05:31 (UTC+8) |
Abstract: | 本文主要探討1949年前後,在中華民國政府遷臺的前夕,葉公超真除外交部長,開啟了他近十年的外交部長生涯,也開啟了中華民國政府在外交上重要的階段,這其中葉公超以外交部長身分代表政府簽下《中日和約》與《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在1958年台海危機時,接下駐美大使一職,繼續在維持台美關係上作努力,1961年葉公超因外蒙古入會案返國述職到去職,葉公超的外交生涯就此戛然而止。葉公超首掌1950年代臺灣對外關係關鍵時刻的重任,其重要性自然不言可喻。
政府在遷臺之後,首當其衝要面對的是「求生存」,如何穩固「一個中國」的地位,對內要安穩政經局勢,對外則要加強國際地位,最主要是鞏固中國代表權問題,以及解決中共武力犯臺的危機,因此勢必要提升軍事上的力量,以及利用外交手段爭取其他國家的支持,特別是美國的力量。而這其中外交部部長葉公超的關鍵就在於此。 因此本文的研究是以葉公超在外交部長與駐美大使任內的外交建樹,尤其在交涉《中日和約》與《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協商過程中,拉長時間的縱深,來觀看身為外交部長、駐美大使的葉公超,在其受指派為全權代表負責談判協商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為何,其意見與觀點是否有影響臺灣外交政策的走向。
在葉公超的外交生涯中,多次負責影響臺灣至深的外交事件的談判與簽訂,特別為中日和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1952年葉公超被蔣中正指派為全權代表負責與日本簽訂中日和約,其意義不但使中華民國與日本恢復正常關係,重新建立邦交關係,也是政府遷臺後第一個所簽訂的國際條約,同時在簽訂的過程中,美國對於臺灣的支持,使臺美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1954年臺美在華盛頓簽訂共同防禦條約,葉公超為主要的談判者,透過此條約臺灣正式被納入美國的防衛體系之中,維繫了臺美軍事協防的基本架構,也相當程度上保障了臺海安全二十四年,也隱含美國政府支持中華民國政府的態度。這兩項條約也被視為葉公超在外交部長任內最為重要的外交成就,但這其中最為重要的仍然在於如何保住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地位,1961年外蒙古入會案關係到聯合國中國代表權的問題,卻讓時任駐美大使的葉公超的外交生涯出現頓挫。1961年10月葉公超奉召返國述職,之後駐美大使去職,轉任行政院政務委員、資政等職。 |
Reference: | 一、 檔案 國民黨黨史館 《蔣中正總裁批簽檔案》 〈臺(40)改秘室字第0328號張其昀、袁守謙呈〉,總裁批簽40/0253。 〈臺(40)改秘室字第0384號張其昀呈〉,總裁批簽40/0304。
國史館 《蔣中正總統文物》檔案 「杜魯門向新聞界發表聲明重申美對華政策要求各國尊重中國領土完整」,〈革命文獻─對美外交:一般交涉(二)〉,檔號:002020400043092。 〈籌筆—戡亂時期 (三十三)〉,,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10400-00033-015,入藏登錄號:002000000283A。 〈革命文獻—對日議和 (一)〉,典藏號:002-020400-00053-019,入藏登錄號:002000000457A。 〈對美國外交 (九)〉,典藏號:002-080106-00031-005,入藏登錄號:002000001254A。 〈革命文獻—蔣總統訪菲〉,典藏號:002-020400-00033-031,入藏登錄號:002000000437A。 〈革命文獻—對日和議 (三)〉,典藏號:002-020400-00055-021,入藏登錄號:002000000459A。 〈一般資料 民國四十三年〉, 典藏號:002-080200-00350-112。 〈籌筆—戡亂時期 (二十三)〉,典藏號:002-010400-00023-041,入藏登錄號:002000000273A。 〈一般資料─民國四十三年〉,典藏號:002-010400-00023-041,入藏登錄號:002000000273A。 〈對美關係 (一)〉,典藏號:002-090103-00002-231,入藏登錄號:002000002091A。 〈對美國外交 (十二)〉,典藏號:002-080106-00034-003,入藏登錄號:002000001257A。 〈試談反攻案〉,《蔣經國總統文物》,國史館藏,典藏號:005-010205-00001-008,入藏登錄號:005000000129A。
《外交部檔案》 〈外交團隨政府遷穗案〉,檔號233/26。 〈呈行政院文〉,典藏號:002-020400-00055-003,入藏登錄號:020000031483A。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外交部檔案 〈中美有關聲明及文件〉,檔號:412/0014。 〈中美外交關係〉,檔號:412.0012。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檔號:607.1/0007。 〈中美兩國有關重要文件(第1冊)〉,檔號:805/0008。 〈中美兩國有關重要文件(第3冊)〉,檔號:805/0010。 〈中美會商(紀錄)〉,檔號:413.1/0016、413.1/0017、413.1/0019。 〈臺灣中立化與航運問題〉,檔號417/006。 〈臺灣地位問題〉,檔號:602.1/89024。 〈外交部部長葉公超與藍欽公使談話〉,檔號:0.12.6/0029。 〈外交部部長葉公超與藍欽、杜勒斯等談話紀錄〉,檔號:703.1/0019。 〈我外交政策;美外交政策協會〉,檔號:411.1/0048。 〈對日和約〉,檔號:012.6/0035、012.6/0038、012.6/0039、012.6/0040、012.6/0043、012.6/0044、012.6/0045、012.6/0047、012.6/0049、012.6/0050、012.6/0054、012.6/0057、012.6/0058、012.6/0062、012.6/0066、012.6/0068、012.6/0071、012.6/0073、012.6/0077、012.6/0079、012.6/0081、012.6/0089、012.6/0095。 〈對日和約相關資料〉,檔號:097.1/89004。 〈關於日本賠償歸還及工業水準問題〉,檔號077.9/0013 〈關於中日和約報告〉,檔號:012.6/0155。 〈美國對臺灣之態度〉,檔號:411.2/0044。 〈美國新提對日和約初稿〉,檔號012.6/0021。 〈蔣中正總統談話資料暨有關函件〉,檔號:407.1/0188。 〈葉公超部長與木村四郎七所長談話記錄〉,檔號:0041/12.6/28 〈蔣中正總統與雷德福會談紀錄(軍事會談)〉,檔號:412/0052。 〈杜勒斯訪臺〉,檔號:412.22/0187。 〈棠案〉,檔號:421/0006。 〈吳國楨誹謗政府;蔣介石總統與美使杜諾萬談話;蔣介石總統與杜勒斯談話;葉公超部長訪西班牙;臺灣工業發展計畫〉,檔號:0043/411.1/47。 〈葉公超部長指示駐外使節;聯合國調查團;葉公超部長在美;蔣介石總統與雷德福談話;蔣介石總統與藍欽大使談話〉,檔號:411.1/55。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外交部檔案》 〈中美協商外蒙入會問題〉,檔號327/1。 〈中美關係〉,檔號:0043/616.3/01/4。
二、 史料 《中華民國與美利堅合眾國間共同防禦條約》,中華民國外交編印,1955。 周琇環編,《戰後外交部報告(民國三十九年至四十二年)》,臺北:國史館,2001。 秦孝儀總編纂,《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卷九、卷十、卷十一,臺北 : 中正文教基金會,2003-2008。 U.S. Department of State, 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U.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United States, 1952-1954, Vol.12,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85. U.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United States, 1952-1954, Vol.14, Part1,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85. U.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United States, 1955-1957, Vol.2,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86. U.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United States, 1958-1960, Vol.19,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96..
三、 回憶錄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譯,《顧維鈞回憶錄》第六冊、第七冊、第九冊、第十一冊、第十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 卡爾‧L‧藍欽,徵信新聞報譯,《藍欽使華回憶錄》,臺北:徵信新聞報,1964。 司徒雷登著、李宜培譯,《司徒雷登回憶錄─旅華五十年記》,臺北:大華晚報社,1954。 何鳳山,《外交生涯四十年》,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0。 沈錡,《我的一生─沈錡回憶錄(一)》,臺北:聯經,2000。 沈劍虹,《半生憂患─沈劍虹回憶錄》,臺北:聯經,1989。 周宏濤口述; 汪士淳撰寫,《蔣公與我:見證中華民國關鍵變局》,臺北:天下遠見,2003。 張群,《我與日本七十年》,臺北:中日關係研究會,1980。 薛月順編輯,《陳誠先生回憶錄 : 建設臺灣》,臺北:國史館,2005。 四、 專書 大衛.哈伯斯坦(David Halberstam)著 ; 王祖寧,劉寅龍譯,《最寒冷的冬天:韓戰真相解密》,新北市:八旗文化出版,2012。 王正華編,《中華民國與聯合國史料彙編─中國代表權》,臺北:國史館,2001。 王景弘,《採訪歷史─從華府檔案看臺灣》,臺北:遠流,2000。 王景弘,《強權政治與臺灣 : 從開羅會議到舊金山和約》,臺北:玉山社,2008。 王景弘,《列入危機:危疑年代(1970-1973)的臺灣外交私密談話》,臺北:玉山社,2013。 王立新,《意識形態與美國外交政策:以20世紀美國對華政策為個案的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卜幼夫,《從博愛路一六二號到介壽路二號 : 外交史話》,臺北:御書房,2004。 中華民國外交問題研究會編,《金山和約與中日和約的關係》,臺北:中華民國外交問題研究會,1966。 中華民國外交問題研究會編,《中華民國對日和約》,臺北:中華民國外交問題研究會,1966。 中華民國外交史志編纂委員會編輯,《中華民國史外交志(初稿)》,臺北:國史館,2002。 中華民國國家建設叢刊編纂委員會編著,《中華民國建國六十年紀念國家建設叢刊-第三冊外交與僑務》,臺北:中華民國國家建設叢刊編纂委員會,1971。 朱傳譽主編,《葉公超傳記資料》,臺北:天一,1985。 呂芳上主編,《蔣中正日記與民國史研究》,臺北:世界大同,2011。 東尼.賈德(Tony Judt)著 ; 黃中憲譯,《戰後歐洲六十年卷一進入旋1945-1953》,新北市:左岸文化出版 :遠足文化發行, 2012-2013。 沈志華,《冷戰的起源:戰後蘇聯的對外政策及其轉變》,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 周谷,《胡適、葉公超使美外交文件手稿》,臺北:聯經,2001。 周湘華,《遺忘的危機:第一次臺海危機的真相》,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8。 林桶法,《1949大撤退》,臺北:聯經出版,2009。 林滿紅,《獵巫、叫魂與認同危機─臺灣定位新論》,臺北:黎明文化,2008。 邵玉銘著;馬凱南, 湯麗明譯,《傳教士、教育家、大使─司徒雷登與中美關係》,臺北:九歌,2003。 秦賢次編輯,《葉公超其人其事》,臺北:傳記文學,1986。 陶文釗,《中美關係史1911-1950》,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陶文釗,《中美關係史1949-197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陳志奇,《美國對華政策三十年》,臺北:中華日報,1986。 符兆祥,《葉公超傳 : 葉公超的一生》,臺北:懋聯文化基金,1993。 黃克武主編,《遷臺初期的蔣中正》,臺北:中正紀念堂,2011。 黃剛,《世界各國與臺海兩岸政府之使領或實質關係演變時程及年(1949-2003)》,作者自印,2004。 張騰蛟,《文學藝事外交 : 葉公超傳》,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8。 張淑雅,《韓戰救臺灣?解讀美國對臺政策》,臺北:衛城,2011。 傅國湧,《葉公超傳》,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葉崇德主編,《回憶葉公超》,臺北:學林出版社,1993。 臧士俊,《戰後日中臺三角關係》,臺北:前衛出版社,1997。 趙永茂等著,《中華民國發展史-政治與法制下》,臺北:政大、聯經,2011。 劉維開,《蔣中正的一九四九 : 從下野到復行視事》,臺北:時英,2009。 賴樹明,《走過聯合國的日子─薛毓麒傳》,臺北:希代,1994。 薛化元,《戰後臺灣歷史閱覽》,臺北:五南,2010。 薛化元編著,《臺灣地位關係文書》,臺北:日創社文化,2007。 薛化元,《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 : 1950年代臺灣思想史的一個考察》,臺北:稻鄉出版社,1996。 戴天昭,《臺灣法律地位的歷史考察》,臺北:前衛出版社,2010。 蘇格,《美國對華政策與臺灣問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
五、 報紙 《聯合報》 《中央日報》 《外交部週報》 《中國時報》 《大華晚報》 《天文臺》 《公論報》
六、 期刊論文 王正華,〈蔣介石與1961年「蒙古人民共和國」入會案〉,《國史館館刊》,期19,2009年,頁133-193。 李明峻,〈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與臺灣地位未定論〉,2005年「中國近代史的再思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創所五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李明,〈韓戰期間的美國對華政策〉,《國際關係學報》,期23,2007年01月,頁57-90。 李世昌,〈葉公超先生百齡冥誕追思〉,《傳記文學》,卷83期4,2003年10月,頁50-69。 于衡,〈曲折的中日和約談判〉,《傳記文學》卷23期1,1973年7月,頁15-22。 田光,〈「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應作全盤檢討〉,《時代批評》,卷20期3,1965年1月,頁11-13。 徐浤馨,〈1952年中日和約的性格再議〉,《臺灣國際研究季刊》,卷8期4,2012年,頁109-130。 葉公超口述,定中明筆錄,〈早期中沙關係〉,《中外雜誌》,卷31期1,1982年1月,頁53-55。 蔡孟堅,〈葉公超半生浩歎─從接洽中日和約結識談到交往經過〉,《傳記文學》,卷54期4,1989年04月,頁43-48 周宏濤口述,汪士淳整理,〈中日雙邊和約談判內幕(上)〉,《傳記文學》,卷80期6,2002年6月,頁34-41。 褚填正,〈舊金山和約一甲子:持續爭論中的臺灣國際地位研究回顧〉,《臺灣風物》,卷61期3,2011年09月,頁145-179。 黃自進,〈戰後日本的對華政策:以「中日和約」為例的探討〉,《近代中國》,期148,2002年04月,頁6-16。 黃自進,〈戰後臺灣主權爭議與《中日和平條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54,2006年12月,頁59-104。 簡笙簧,〈葉公超與中日和約的簽訂〉,《20世紀臺灣歷史與人物 : 第六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2。 社論,〈論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防守外島與反攻大陸是我們自身的責任〉,《自由中國》,卷11期12,1954年12月,頁373。 錢復,〈亂世英華:顧維鈞、葉公超與民國時期的外交〉,《傳記文學》,卷99期1,2011年07月,頁25-39。 薛化元,〈臺灣民主化的發展與「一個中國」架構〉,收入薛月順執行編輯,《臺灣1950-1960年代的歷史省思 : 第八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7,頁89-108。 張淑雅,〈藍欽大使與1950年代的美國對臺政策〉,《歐美研究》,卷28期1,1998年3月,頁193-262。 張淑雅,〈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簽訂:1950年代中美結盟過程之探討〉,《歐美研究》,卷24期2,1994年6月,頁51-99。 張淑雅,〈1950年代美國對臺決策模式分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卷44,2003年6月,頁1-54。 張淑雅,〈蔣介石一瞥:1950年代後期日記中的觀察〉,《臺灣史研究所》,卷18期1,2011年3月,頁185-216。 張淑雅,〈杜勒斯與對日媾和中的臺灣問題(1950~1952)〉,《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2,頁1071-1092。 張啟雄、葉長城,〈政經分離vs政經一體的名實論分析:戰後日本對兩岸政策的形成與轉變(1952~1972)〉,《亞太研究論壇》,期35,2007年03月,頁122-193。 蕭道中,〈冷戰與中華民國外交:「控蘇案」研究,1946-1952〉,《輔仁歷史學報》,期17,2006年11月,頁471-515。 蕭道中,〈冷戰時期的聯合國政治─1955年「整批交易」入會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期29,2008年05月,頁161-196。
學位論文 蔡秉修,〈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歷程之研究(1949-1971)〉,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黃淑薰,〈葉公超與劇變時期的中美關係(1949-1961)〉,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99158014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158014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臺灣史研究所]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801401.pdf | 1606Kb | Adobe PDF2 | 345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