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00482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4014/145046 (79%)
造訪人次 : 52058484      線上人數 : 73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00482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0482


    題名: 漢語近代音全濁聲母的演化類型研究
    The Types of Developments of Voiced Obstruents in Early Chinese
    作者: 李千慧
    Lee, Chien Hui
    貢獻者: 竺家寧
    Zhu, Jia Ning
    李千慧
    Lee, Chien Hui
    關鍵詞: 近代漢語
    清化類型
    全濁聲母
    濁音清化
    近代音
    清化
    Early Chinese
    devoicing
    voiced obstruents
    devoicing types
    日期: 2016
    上傳時間: 2016-08-22 10:57:45 (UTC+8)
    摘要: 「濁音清化」更是漢語裡是一項很重要的演化規則,指的是中古的「全濁聲母」和「濁擦音聲母」到了近代漢語,變成了聲帶不振動的清音。它使得中古漢語的聲母大為簡化,而這種輔音的清化現象在漢語音韻史上,是相當重要的演變,亦是漢語方言的分區上更是舉足輕重的標誌。例如:「達」,中古為定母,現代漢語中聲母為t-,在吳語裡卻是濁音的d-;「技」中古為群母,現代漢語中聲母為ʨ-,在吳語裡卻是濁音ʥ-;又如「被」中古為並母,現代漢語中聲母為p-,而在吳語裡卻是濁音b-。
    目前在學者的接力研究中,近代關於全濁聲母清化的問題已趨明朗,許多相關議題在學界也已取得共識。然而,近代音文獻的研究雖然十分蓬勃,研究成果也相當可觀。綜觀近代音全濁聲母清化的研究,至今仍無針對近代漢語文獻語料中全濁聲母演化類型的專著。雖然我們對近代漢語全濁聲母清化的演變與現代漢語方言濁音清化的類型已有了大致的掌握,但對於漢語近代音階段全濁聲母清化後所演化的類型與如何演變至今又不甚了解。
    是故,本文研究的首要目標在於:剖析各斷代間的共時音系,推衍出語音歷時演化的規律,著眼中古全濁聲母的演變過程及其表現於近代音中的演化類型,對此濁音清化的「類型」問題作窮盡式的剖析。透過近代的韻圖、韻書與現代漢語方言研究成果,推衍出中古全濁聲母在近代音中演變後所呈現的類型、地理分布及不同類型間的消長,並以此下推現代漢語,比較近代漢語及現代漢語全濁聲母演化類型的「特殊性」與「普遍性」,冀能以此釐清近代乃至現代共同語發展脈絡及規律,而能對共同語語音發展史的建構有所助益。
    其次,便是致力於「歷史文獻」與「方言」兩者的結合,期望透過結合漢語近代音的文獻資料與漢語方言在濁音研究的基礎上,將近代音漢語的濁音演化作一個全面性的考察。透過結合現代漢語方言與近代音文獻研究成果,進一步釐清近代漢語中濁聲母演化的類型有哪些?到底哪一種濁音清化的類型才是當時的強勢音變?而近代音的濁音清化類型和今日的漢語方言同一清化類型之間,是否又產生了某些變化,從而形成目前現代漢語方言濁音清化類型的格局。
    Devoicing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human languages where voiced sounds become voiceless ones. Compared to voiced sounds, voiceless ones lack the vibration of vocal cords. This will cause the phonetic properties of the voiceless sounds less obvious than the voiced ones. In addition, voiceless obstruents lower the sonority. As a typical way of weakening, devoicing in Chinese is an important change of the rules. Voiced obstruents in Middle Chinese become voiceless ones in Early Chinese. Devoicing greatly simplified the initials of Middle Chinese consonants.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landmark for dialect classification. For example, the initial in da(達)‘reach’ in Modern Chinese is t-, while it is voiced d- in Wu dialect. The initial in ji(技)‘skill’ in Modern Chinese is ʨ-, while it is voiced ʥ- in Wu dialect. The initial in bei(被)‘cover’ in Modern Chinese is p-, while it is voiced b- in Wu dialect.
    In the previous studies, the argumentations of devoicing in the Modern Chinese have almost reached a consensus. However, the synchronic comparison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is seldom addressed, especially for the types of devoicing in Early Chinese sound change. While we have some basic ideas about the devoicing types of the initials in Early Chinese and dialects, it is still not clear about how devoicing types of the initials undergoes sound change in Early Chinese.
    The primary goal of this study thus aims to analyze the literature of synchronic phonology during Early Chinese, focusing on the evolution types of the voiced initials from Middle Chinese to Early Chinese. Through rhyme books(tables) and the previous literature of Chinese dialects, we can compare the idiosyncrasies and commonality between Early Chinese and Chinese dialects about the types of voiced initials in the evolution, contributing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synchronic sound change in Mandarin.
    The second goal of the study is to combine historical linguistic studies with dialectal ones. Through this combination, we can clarify different devoicing types in Early Chinese and find the strongest change at that time.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sound change, devoicing, which occurs both in Early Chinese and several Chinese dialects. The sound changes eventually form the pattern of devoicing in Modern Chinese.
    參考文獻: 一、傳統文獻
    〔宋〕陳彭年等:《新校宋本廣韻》(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9月)。
    〔宋〕歐陽修:《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2月)。
    〔宋〕孫奕:《明本排字九經直音》(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年)。
    〔明〕袁子讓:《字學元元》,《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25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周賓所:《識小編‧說郛三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明〕黃彰健校勘:《明實錄》附校勘記及附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年5月)
    〔清〕永瑢、紀昀:《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月)。
    〔清〕王家杰:《同治丰城縣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二、專書
    《中國語言地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12月)。
    《方言調查字表》修訂版(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12月)。
    王 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3月)。
    _______《漢語語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7月)。
    王洪君:《漢語非線性音系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
    _______《歷史語言學方法論與漢語方言音韻史個案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4月)。
    王福堂:《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修訂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5年4月)。
    史迪芬‧平克(Steven Pinker):《語言本能:探索人類語言進化奧秘》(臺灣:商周出版,1998年5月)。
    史存直:《漢語語音史綱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6月)。
    包智名、侍建國、許德寶:《生成音系學理論及其應用》第二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6月)。
    朱曉農:《語音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3月)。
    _______《音法演化──發聲活動》(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8月)。
    何大安:《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臺北:大安出版社,1987年12月)。
    何九盈:《中國古代語言學史》第4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11月)。
    李立成:《元代漢語音系的比較研究》(北京:外文出版社,2002年9月)。
    李 榮:《切韻音系》(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年4月)。
    李范文:《宋代西北方音》(北京:中國科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6月)。
    李新魁:《《中原音韻》音系研究》(鄭州:中州書畫社,1983年2月)。
    _______《漢語音韻學》(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年7月)。
    _______《漢語等韻學》(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月)。
    李新魁、麥耘:《韻學古籍述要》(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李葆嘉:《混成與推移――中國語言的文化歷史闡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4月)。
    呂叔湘:《近代漢語指代詞》(上海:學林出版社,1985年7月)。
    侍建國:《歷史語言學:方音比較與層次》(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2月)。
    彼得‧賴福吉(Peter Ladefoged)著,張維佳譯:《語音學教程》第五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1月)。
    竺家寧:《《九經直音》韻母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11月)。
    _______《聲韻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0月)。
    _______《《四聲等子》音系蠡測》(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13年3月)。
    邵榮芬:《切韻研究》(校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2月)。
    金基石:《朝鮮韻書與明清音系》(牡丹江:黑龍江朝鮮民族出版社,2003年6月)。
    胡明揚:《北京話初探》(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年1月)。
    唐作藩:《上古音手冊》(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
    徐通鏘:《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7月)。
    _______《語言論──語義型語言的結構原理和研究方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10月)。
    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12月)。
    耿振生:《明清等韻學通論》(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年9月)。
    馬伯樂(Henri Maspéro),聶鴻音譯:《唐代長安方言考》(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月)。
    高本漢(Karlgren),趙元任等譯:《中國音韻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6月)。
    高田時雄:《敦煌資料による中國語史の研究──九、十世紀の河西方音》(東京:創文社,1988年2月)。
    高葆泰、林濤:《銀川方言志》(北京:語文出版社,1993年5月)。
    崔榮昌:《四川境內的湘方言》(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1996年3月)。
    張玉來、耿軍:《中原音韻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2月)。
    張光宇:《閩客方言史稿》(臺北:南天書局,1996年9月)。
    張啟煥、陳天福、程儀:《河南方言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3年)。
    張維佳:《演化與競爭:關中方言音韻結構的變遷》(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
    張衛東:《客家文化》(北京:新華出版社,1991年12月)。
    曹志耘:《嚴州方言研究》(東京:好文出版株式會社,1996年)
    _______《南部吳語語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9月)
    _______《漢語方言地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11月)。
    陸志韋:《古音說略》(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_______《陸志韋近代漢語音韻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年1月)。
    陳忠敏:《漢語方言語音研究與歷史層次分析法》(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7月)。
    陳昌儀:《贛方言概要》(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9月)。
    陳新雄:《中原音韻概要》(臺北:學海出版社,1993年1月)。
    喬全生:《晉方言語音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b年12月)。
    黃建群:《通山方言志》(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年)。
    楊耐思:《中原音韻音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10月)。
    萬 波:《贛語聲母的歷史層次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12月)。
    董同龢:《上古音韻表稿》,《中研院歷史語言所集刊論文類編》語言文字編‧音韻卷二(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4月),頁1087-1325。
    _______《漢語音韻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8年10月)。
    寧繼福(忌浮):《洪武正韻研究》(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6月)。
    趙元任、楊時逢、丁聲樹、董同龢、吳宗濟:《湖北方言調查報告》(北京:商務印書館,1948年)。
    趙元任:《語言問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11月)。
    趙忠德:《音系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
    趙蔭棠:《等韻源流》(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9月)。
    楊時逢:《湖南方言調查報告》(臺北:中央研究院歴史語言研究所,1974年12月)。
    潘允中:《漢語語法史概要》(鄭州:中州書畫社,1982年8月)。
    潘悟云:《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潘悟云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蔣紹愚:《近代漢語研究概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
    錢曾怡主編:《山東方言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9月)。
    儲泰松:《唐五代關中方音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
    戴維‧克里斯特爾(D.Crystal)編,沈家煊譯,《現代語言學詞典》(第四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12月)。
    羅杰瑞(Jerry Norman):《漢語概說》(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年1月)。
    羅香林:《客家源流考》(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89年1月)。
    _______《客家研究導論》(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1月)。
    羅常培、蔡美彪編著:《八思巴字與元代官話:增訂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2004年5月)。
    羅常培:《漢語音韻學導論》(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5月)。
    _______《語言與文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1月)。
    _______《唐五代西北方音》(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2月)。
    顧 黔:《通泰方言音韻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6月)。
    三、單篇論文
    丁 鋒:〈慧琳改訂玄應反切反映的唐代長安聲調狀況〉,《漢語史學報》第六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頁143-153。
    丁邦新:〈與中原音韻相關的幾種方言現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2本第4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1年12 月),頁619-650。
    _______〈十七世紀以來北方官話之演變〉,《近代中國區域史研討會論文集》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年),頁5-14。
    ________〈論官話方言研究中的幾個問題〉,《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1月),頁209-245。
    _______〈漢語方言區分的條件〉,《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1月),頁166-187。
    _______〈《問奇集》所記之明代方言〉,《中國語言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2月),頁100-115。
    _______〈漢語方言接觸的幾個類型──並論國語聲調及閩語全濁塞音聲母演變的兩個問題〉,載《語言學論叢》第二十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頁149-165。又載於《中國語言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2月),頁129-141。
    丁治民、趙金文:〈從《韻會定正》論《洪武正韻》的得失――兼論明太祖「中原雅音」的性質〉,《語言科學》2009年第8卷第6期(總第43期),頁648-659。
    丁治民:〈麻遮分韻時代考—兼論《中原音韻》的語音基礎〉,《語言研究》2013年4月第33卷第2期,頁26-32。
    丁穎茵:〈邵雍《皇極經世書》中的自然與歷史〉,《鵝湖學誌》第24期2000年6月,頁73-119。
    王 平:〈《五方元音》音系研究〉,《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1期,頁51-57。
    _______〈《五方元音》韻部研究〉,《鄭州大學學報》1996年第5期,頁40-84。
    王士元、沈鍾偉:〈吳語濁塞音的研究――統計上的分析和理論上的考慮〉,《吳語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1995年),頁219-238。又載《王士元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頁40-84。
    王士元:〈實驗語音學講座〉,《語言學論叢》第十一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頁3-162。
    _______〈聲調的音系特徵〉,《國外語言學》1987年第1期,頁1-11。
    王立達:〈太原方言中的文白異讀現象〉,《中國語文》1958年第1期,頁29-30。
    王松木:〈《皇極經世‧聲音唱和圖》的設計理念與音韻系統──兼論象數易學對韓國諺文創制的影響〉,《中國語言學集刊》第6卷第1期,2012年,頁47-92。
    王洪君:〈《中原音韻》知莊章聲母的分合及其在山西方言中的演變〉,《語文研究》2007年第1期(總第102期),頁1-10。
    王紅生:〈梵漢對音與中古漢語全濁聲母的音讀問題〉,《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12月第15卷第6期,頁64-68。
    王莉寧:〈漢語方言陰調與陽調調值比較類型及其地理分布〉,《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3月第46卷第2期,頁55-62。
    王福堂:〈關於客家話和贛方言的分合問題〉,《方言》1998年第1期,頁14-19。
    _______〈古全濁聲母清化後塞音塞擦音送氣不送氣的問題〉,《語言學論叢》第三十六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12月),頁108-128。
    古屋昭弘:〈《正字通》和十七世紀的贛方音〉,《中國語文》1992年第5期(總230期),頁339-351。
    平山久雄:〈《皇極經世聲音唱和圖》的音韻體系〉,《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第120集,1993年,頁49-107。
    平田昌司:〈《皇極經世聲音唱和圖》與《切韻指掌圖》──試論語言神秘思想對宋代等韻學的影響〉,《東方學報》第56期,1984年,頁179-215。
    _________〈閩北方言第九調的性質〉,《方言》1988年第1期,頁12-24。
    _________〈漢語方言音節類型「鬆緊」的南北差異〉,《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第四輯(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7年),頁291-322。
    白 濱:〈試論敦煌藏經洞的封閉年代〉,《1983年全國敦煌學術討論文集•石窟•藝術編》上冊(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頁340-357。
    石 鋒:〈蘇州話濁塞音的聲學特徵〉,《語言研究》1983年第1期(總第4期),頁49-83。
    朱曉農、寸熙:〈清濁音變圈:自然音變與泛時層次〉,《歷史層次與方言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11月),頁166-186。
    朱曉農:〈從群母論濁聲和摩擦──實驗音韻學在漢語音韻學中的驗證〉,《音韻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11月),頁385-419。
    _______〈聲調起因於發聲〉,載《語言研究集刊》第六輯(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10月)。又載《音法演化――發聲活動》(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a年8月),頁377-425。
    _______〈全濁弛聲論〉,載《語言研究》2010年7月第30卷第3期,頁1-19。又載《音法演化――發聲活動》(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b年8月),頁273-315。
    何大安:〈「濁上歸去」與現代方言〉,《中央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9本第1分(臺北:中央研究所歷史語言所,1988年3月),頁115-140。又載於《聲韻論叢》第二輯(臺北:學生書局,1994年5月),頁267-292。
    _______〈送氣分調及相關問題〉,《中央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0本第4分(臺北:中央研究所歷史語言所,1989年12月),頁765-778。
    吳傑儒:〈蘭茂《韻略易通》之聲母系統〉,《國立屏東商專學報》1995年第3期,頁147-181。
    宋洪民:〈元代八思巴字文獻所反映的濁音清化〉,《古漢語研究》2010年第3期(總第88期),頁8-15。
    ________〈從八思巴字漢語應用文獻看《蒙古字韻》的性質與地位〉,《語文研究》2014年第4期(總第133期),頁46-55。
    李 榮:〈語音演變規則的例外〉,《音韻存稿》(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4月),頁107-118。
    _______〈方言研究中的若干問題〉,《方言》1983年第2期,頁81-91。
    _______〈關於漢語方言分區的幾點意見(二)〉,《方言》1985年第3期,頁161-162。
    _______〈漢語方言分區〉,《方言》1989年第4期,頁241-259。
    李如龍、辛世彪:〈晉南關中的「全濁送氣」與唐宋西北方音〉,《中國語文》1999年第3期(總第270期),頁197-203。
    李如龍、鄧享璋:〈中古全濁聲母字閩方言今讀的歷史層次〉,載《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總第122期),頁152-158。又載《歷史層次與方言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11月),頁227-246。
    李如龍:〈中古全濁聲母閩方言今讀的分析〉,《語言研究》1985年第1期(總第8期),頁139-149。
    李建校:〈陝北晉語古塞音塞擦音聲母的讀音及演變層次〉,《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5月第32卷第3期,頁51-56。
    李星輝:〈湖南永州嵐角山土話音系〉,《方言》2003年第1期,頁67-77。
    李柏翰:〈從承繼到實踐──梵漢對音研究的開展與成果〉,《漢語史研究集刊》第十六輯(成都:巴蜀書社,2013年12月),頁439-494。。
    李紅、岳輝:〈從朝鮮對音文獻看《洪武正韻》〉,《長春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5月,第25卷第3期,頁72-75。
    李得春:〈朝鮮王朝的漢語研究及其主要成果〉,《民族語文》2003年第6期,頁35-38。
    李清桓、佟岩:〈《五方元音》音系性質新論〉,《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4年6月第2期,頁169-172。
    李智君:〈語言走廊:河隴近代語言地理研究〉,《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總第194期),頁36-43。
    李新魁:〈漢語共同語的形成和發展〉,《語文建設》1987年第5、6期。
    _______〈近代漢語全濁音聲母的演變〉,《李新魁自選集》(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11月),頁182-206。
    呂叔湘:〈近代漢語讀本‧序〉,《語文學習》1985年第7期,頁43-44。
    杜佳倫:〈閩語古全濁聲類的層次分析〉,《語言暨語言學》第14卷第2期2013年2月,頁409-456。
    沈鍾偉:〈北方官話探源〉,《山高水長:丁邦新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2006年12月),頁573-594。
    車先俊:〈古今漢語語音變化規律的再探析〉,《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1期2002年3月,頁18-20。
    辛世彪:〈客方言聲調的演變類型〉,《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3月第18卷第1期,頁37-45。
    ________〈濁音清化的次序問題〉,《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3月第19卷第1期,頁12-18。
    侍建國:〈宋代北方官話與邵雍「天聲地音」圖〉,《中國語言學論叢》第三輯(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頁 145-160。
    周長楫:〈古清音聲母入聲字的讀音問題──辭書審音注音當議之二〉,《辭書研究》1988年第2期,頁87-93。
    _______〈濁音清化溯源及相關問題〉,《中國語文》1991年,頁283-290。
    _______〈濁音和濁音清化芻議〉,《音韻學研究》第三輯(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頁305-315。
    周振鶴:〈中國歷代移民大勢及其對漢語方言地理的影響〉,《外國人文地理》1988年第1期,頁57-64。
    周祖謨:〈關於唐代方言中四聲讀法的一些資料〉,《問學集》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頁494-500。
    _______〈宋代汴洛語音考〉,《問學集》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頁581-655。
    林慶勳:〈從編排特點論《五方元音》的音韻現象〉,《聲韻論叢》第二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5月),頁237-266。
    _______〈《正字通》的聲母〉,《聲韻論叢》第十一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10月),頁169-183。
    _______〈明清韻書韻圖反映吳語音韻特點觀察〉,《聲韻論叢》第十四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10月),頁91-112。
    竺家寧:〈論《皇極經世聲音唱和圖》之韻母系統〉,《淡江學報》第20期,1983年,頁297-307。
    _______〈《九經直音》的濁音清化〉,《近代音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8月),頁47-78。
    _______〈《九經直音》的聲調研究〉,《近代音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8月),頁27-46。
    _______〈近代音的研究方法、現況與展望〉,《漢學研究》第18卷特別刊,2000年12月,頁175-198。
    _______《12世紀至19世紀漢語聲母的演化規律與方向》,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93-2411-H-004-042,執行期間:2004年08月01日至2005年07月31日,執行單位: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_______〈14至17世紀漢語音韻的演化與特色――明代文獻所反映的聲母發展〉,歐洲漢語語言學會第8屆研討會,2013年9月26-28日,Paris France。
    _______〈論漢語14至17世紀的語音發展特色――臺灣的研究成果述評〉,《JCL Monograph Serise》No 25,2014年。
    邵榮芬:〈敦煌俗文學中的別字異文和唐五代西北方音〉,《中國語文》1963年第3期。又收入《邵榮芬語言學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6月),頁200-274。
    金基石:〈近代音的熱點問題與漢朝對音文獻的價值〉,《延邊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頁83-89。
    _______〈朝鮮文獻對漢語「濁音清化」的描寫〉,《民族語文》2008年第2期,頁68-74。
    金德平:〈唐代長安方音聲調狀況試探〉,《陝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4期,頁75-79。
    _______〈從敦煌漢藏對音材料談中古西北方言全濁聲母〉,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第六屆年會論文,1990年。
    侯精一:〈晉語的分區(稿)〉,《方言》1986年第4期,頁253-261。
    姜信沆:〈依據朝鮮資料略記近代漢語語音史〉,《中研院歷史語言所集刊論文類編》語言文字編・音韻編三,頁2275-2295。
    施向東:〈玄奘譯著中的梵漢對音和唐初中原方音〉,《語言研究》1983年第1期(總第4期),頁27-48。
    _______〈梵漢對音和兩晉南北朝語音〉,《語言研究》2012年7月第32卷第3期,頁50-55。
    _______〈梵漢對音與「借詞音系學」的一些問題〉,《古音研究存稿》(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3年10月),頁103-117。
    段亞廣:〈中古鐸藥覺三韻在汴洛方言中的演變〉,《語言研究》2014年7月第34卷第3期,頁77-81。
    洪惟仁:〈音變的過程與動機〉,《聲韻論叢》第十八輯(臺北:學生書局,2014年10月),頁118-119。
    范俊軍:〈論聲調語言音節結構成分的互動關係──聲母對聲調的制動作用〉,《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3月第34卷第2期,頁140-145。
    夏俐萍:〈官話方言古全濁聲母的清化〉,《南開語言學刊》2012年第2期(總第20期),頁55-63。
    孫 強:〈晚明漢語聲母的幾個特點〉,《漢語史研究集刊》第九輯(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12月),頁343-351。
    孫立新:〈關中方言略說〉,《方言》1997年第2期,頁106-124。
    宮欽第:〈膠東方言音韻結構特徵與地理、政區和移民關係〉,《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4月第8卷第2期,頁62-66。
    徐通鏘、王洪君:〈山西聞喜方言的聲調〉,《語文研究》1986年第4期(總地21期),頁11-22。
    徐通鏘:〈山西方言古濁塞音、塞擦音今音的三種類型和語言史研究〉,《語文研究》1990年第1期,頁1-7。
    _______〈音變規律和漢語方言的分區〉,《南開語言學刊》2004年第2期,頁89-96。
    耿世民:〈回鶻文《玄奘傳》及其譯者勝光法師〉,《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90年第4期,頁66-70。
    耿振生:〈《青郊雜著》音系簡析〉,《中國語文》1991年第5期,頁374-379。
    _______〈論近代書面音系研究方法〉,《古漢語研究》1993年第4期(總第21期),頁44-52。
    袁 賓:〈論近代漢語〉,《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1期,頁97。
    馬毛朋:〈唐五代西北方音「全濁送氣」現象的聲學依據――來自渭南方言的啟示〉,《音韻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6月),頁58-65。
    唐作藩:〈從湖南黃橋鎮方言定母字的讀音探討湘方言全濁聲母的演變規律〉,《漢語史學習與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頁217-230。
    高本漢:〈中古漢語的構擬〉(The Reconstruction of Ancient Chinese),《通報》第21卷,頁1-42。林語堂又譯為《答馬斯貝啰論切韻之音》。
    高田時雄:〈古代西北方言的下位變體〉,《敦煌研究》2013年第2期(總第138期),頁100-102。
    高龍奎:〈《青郊雜著》聲母研究〉,《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年2月,第10卷第1期,頁117-120。
    尉遲治平:〈周隋長安方音再探〉,《語言研究》1984年第2期(總第4期),頁105-114。
    ________〈日本悉曇家所傳古漢語調值〉,《語言研究》1986年第2期(總第11期),頁17-35。
    ________〈梵文「五五」字譯音和唐代漢語聲調〉,《語言學探索――竺家寧先生六十秩壽慶論文集》(臺北: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6月),頁1-4。
    ________〈梵文「五五」字譯音和玄應音聲調〉,《語言研究》2011年第2期(總第18期),頁70-75。
    ________〈「秦人上聲似去」和玄應音、慧琳音的聲調系統〉,《基於本體特色的漢語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10月),頁65-77。
    ________〈濁上歸去和去聲似上〉,《大江東去――王士元教授八十歲賀壽文集》(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3年),頁177-188。
    崔榮昌、李錫梅:〈四川境內的「老湖廣話」〉,《方言》1986年第3期,頁188-197。
    張一舟:〈從中興話古全濁聲母字的讀音看全濁聲母的演變〉,《四川大學學報》1987年第1期,頁48-56。
    張世祿:〈語音與語音學〉,《張世祿語言學論文集》(上海:學林出版社,1984年),頁390-411。
    張玉來:〈略論《韻略匯通》的幾個問題〉,《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4期,頁78-81。
    _______〈《韻略易通》的語音性質〉,《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1期,頁61-63。
    _______〈《韻略易通》的音系性質問題〉,《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頁49-51。
    _______〈近代漢語共同語的構成特點及其發展〉,《古漢語研究》2000年2期(總第47期),頁24-30。
    _______〈近代漢語官話語音研究焦點問題〉,《近代官話語音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2007年2月),頁16-41。
    張光宇:〈吳閩方言關係試論〉,《中國語文》1993年第3期(總第239期),頁161-170。
    _______〈論閩方言的形成〉,《中國語文》1996年第1期(總第250期),頁16-26。
    _______〈東南方言關係綜論〉,《方言》1999年第1期,頁33-44。
    張吉生:〈從吳方言看聲母、聲調的相互關係〉,《當代語言學》第8卷,2006年2期,頁121-128。
    張社列、班穎:〈韓道昭與《五音集韻》〉,《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11月第38卷第6期,頁87-89。
    張振興:〈廣東省雷州半島的方言分布〉,《方言》1986年第3期,頁204-218。
    _______〈廣東省海康方言記略〉,《方言》1987年第4期,頁264-282。
    _______〈重讀《中國語言地圖集》〉,《方言》1997年第4期,頁241-248。
    張建軍:〈漢語西北方言語音演變的歷史研究概述〉,《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8卷,2014年4期,頁76-81。
    張家騄:〈漢語聲調在言語可懂度中的重要作用〉,《聲學學報》1981年7月第4期,頁237-240。
    張清常:〈唐五代西北方言一項參考材料――《天城梵書金剛對音殘卷》〉,《內蒙古大學學報》(社會科學)1963年第2期,頁129-143。
    張樹錚:〈全濁清化與入派三聲的相互年代關係〉,《語言研究論集》(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1989年)。
    _______〈山東方言語音特徵的擴散方向和歷史層次〉,《山東大學學報》2007年第5期,頁35-41。
    張雙慶:〈粵北連州土話的聲母系統及其特點〉,《漢語史研究――紀念李方桂先生百年冥誕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2005年6月),頁371-392。
    張衛東:〈試論近代南方官話的形成及其地位〉,《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3期1998年8月,頁73-78。
    _______〈論近代漢語官話史下限〉,《近代官話語音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2007年2月),頁204-219。
    _______〈論與南京話、明代官話歷史相關的幾個問題〉,《中國語言學》第七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a年1月),頁14-18。
    _______〈論《交泰韻》的音系性質及南北官話語音的區別標誌〉,《承澤堂方言論叢─王福堂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北京:語文出版社,2014b年4月),頁34-48。
    曹志耘:〈漢語方言聲調演變的兩種類型〉,《語言研究》1998年第1期(總第34期),頁89-99。
    曹劍芬:〈常陰沙話古全濁聲母的發音特點〉,《中國語文》1982年第4期(總第169期),頁頁273-278。
    _______〈論清濁與帶不帶音的關係〉,《中國語文》1987年第2期(總第197期),頁101-109。
    _______〈漢語古今聲母與聲調演變關係一瞥──從吳語濁聲母的語音性質看古今聲母演變與聲調的內在聯繫〉,《歷史語言學研究》第五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12月),頁160-177。
    莊初升:〈中古全濁聲母閩方言今讀研究述評〉,《語文研究》2004年第3期,(總第92期),頁56-60。
    許良越:〈濁音清化與聲調演變的相關關係〉,《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5月(總第189期),頁215-219。
    _______〈全濁聲母清化的現代音系理論解析〉,《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6月第25卷第2期,頁4-7。
    郭 力:〈《重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的聲母系統〉,《古漢語研究》2004年第2期(總第64期),頁18-24。
    郭必之:〈語言接觸與規律改變──論中古全濁聲母在粵北土話中的表現〉,《語言暨語言學》2005年,Volume 6 Number 1。
    郭沈青:〈西北方言全濁清化的年代考〉,《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2月24卷第1期,頁86-87。
    陳 暉:〈古全濁聲母在湘方言中的今讀音情況〉,《方言》2008年第2期,頁124-132。
    陳立中:〈漢語方言聲調送氣分化初探〉,《漢語學報》2005年第4期(總第12期),頁31-39。
    陳其光:〈民族語對中古漢語濁聲母演變的影響〉,《民族語文》1991年第1期,頁21-26。
    陳慶廷:〈古全濁聲母今讀送氣清音的研究〉,《語文研究》1989年第4期(總第33期),頁25-27。
    陳慶延、文琴:〈晉語聲母的特徵〉,《語文研究》1994年第1期(總第50期),頁50-59。
    陸志韋:〈記邵雍《皇極經世》的「天聲地音」〉,《燕京學報》第31期,1946年12月,頁71-80。
    麥耘、朱曉農:〈南京方言不是明代官話的基礎〉,《語言的演變與變異》(上海:中西書局,2013年8月),頁104-145。
    喬全生:〈現代晉方言與唐五代西北方言的親緣關係〉,《中國語文》2004年第3期(總第300期),頁262-266。
    _______〈晉方言向外的幾次擴散〉,《語文研究》2008a年第1期,頁45-48。
    _______〈晉方言并州片主全濁聲母的讀音類型和層次〉,《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5月第35卷第3期,頁169-173。
    _______〈歷史層次與方言史研究〉,《漢語學報》2014年第2期(總第46期),頁2-12。
    彭建國、彭澤潤:〈湖南方言歷史研究〉,《湖南社會科學》2008年第1期,頁156-162。
    曾曉渝:〈試論《西儒耳目資》的語音基礎及明代官話的標準音〉,《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1期,頁66-74。
    _______〈明代南直隸轄區官話方言考察分析〉,《古漢語研究》2013年第4期(總第101期),頁40-50。
    _______〈《西儒耳目資》音系基礎非南京方言補證〉,《語言科學》2014年7月第13卷第4期(總第71期),頁423-429。
    _______〈明代南京官話性質考釋〉,《語言科學》2016年3月第15卷第2期(總第81期),頁178-187。
    雅洪托夫:〈十一世紀的北京語音〉,《漢語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頁187-196。
    馮 蒸:〈北宋邵雍方言次濁上歸清類現象試釋〉,《北京師院學報》1987年第1期,頁80-86。
    _______〈《爾雅音圖》音注所反映的宋代濁音清化〉,《語文研究》1991年第2期,頁21-29。
    _______〈《爾雅音圖》音注所反映的宋代濁音清化補遺〉,《語文研究》1993年第4期。
    _______〈《爾雅音圖》音注所反映的宋初非敷奉三母合流〉,《雲夢學刊》1994年第4期,頁72-78。
    _______〈漢語音韻研究方法論〉,《漢語音韻學論文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5月),頁13-33。
    _______〈從《元史》看元人的「中原」概念─《中原音韻》研究中的一個背景性問題〉,《近代官話語音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2007年2月),頁90-100。
    _______〈論《爾雅音圖》的音系基礎〉,《漢字文化》2007年第3期(總第77期),頁21-25。
    賀 巍:〈洛陽方言記略〉,《方言》1984年第4期,頁278-299。
    _______〈河南省西南部方言的語音異同〉,《方言》1985年第2期,頁119-123。
    黃仁瑄:〈玄應音系中的舌音、唇音和全濁聲母〉,《語言研究》2006年6月,第26卷第2期,頁27-31。
    _______〈希麟音系的聲紐對音及其語音系統〉,《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頁33-37。
    _______〈唐五代佛典音義音系中的全濁聲母〉,《語言科學》2010年第4期,頁436-441。
    黃振華:〈《文海》反切系統的初步研究〉,《文海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頁65-134。
    黃笑山:〈漢語史上標準音的發展和中古音的兩個階段〉,《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4期,頁99-104。
    _______〈試論唐五代全濁聲母的清化〉,《古漢語研究》1994年第3期,頁38-40。
    黃雪貞:〈客家話的分布與內部異同〉,《方言》1987年第2期,頁81-96。
    黃雪晴:〈《音韻闡微》研究綜論〉,《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12年10月第33卷第10期,頁71-73。
    楊 姝:〈從全濁古入聲字送氣、不送氣清音的分布看湘語的濁音清化〉,《韓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9卷第2期2008年4月,頁58-61。
    楊世文:〈濁上變去例外探因〉,《語文研究》2001年第2期(總第79期),頁51-54。
    楊秀芳:〈《交泰韻》所反映的一種明代方言〉,《漢學研究》1987年第5卷第2期,頁329-374。
    _______〈論漢語方言中全濁聲母的清化〉,《漢學研究》1989年第7卷第2期,頁41-74。
    楊耐思:〈北方話「濁上變去」來源試探〉,《學術月刊》1958年第2期,頁72-77。
    _______〈元代八思巴文的漢語拼音〉,《文字改革》1963年第3期,頁15-16。
    _______〈元代漢語的濁聲母〉,《中國語言學報》第三期(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年12月),頁96-106。又載於《近代漢語音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a年11月),頁117-129。
    _______〈《韻會》、《七音》與《蒙古字韻》〉,呂叔湘等編《漢語文字學術論文集》第三期(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年1月),頁334-349。又載於《近代漢語音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b年11月),頁130-147。
    _______〈元代漢語的標準音〉,《薪火編》(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6年6月),頁96-107。又載於《近代漢語音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c年11月),頁306-317。
    楊時逢、荊允敬:〈靈寶方言〉,《清華學報》1971年,新第九卷,第1、2合刊,頁106-147。
    楊福綿:〈羅明堅、利瑪竇《葡漢辭典》所記錄的明代官話〉,《中國語言學報》第五期(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6月),頁35-81。
    楊徵祥:〈元代標準語韻書的聲母系統研究〉,《聲韻論叢》第十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頁325-371。
    葉寶奎:〈《音韻闡微》音系初探〉,《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4期(總第140期),頁105-111。
    _______〈關於漢語近代音的幾個問題〉,《古漢語研究》2000年第3期(總第48期),頁14-18。
    鄒德文:〈論《元聲韻學大成》濁聲母清化問題〉,《北方論叢》2006年第4期(總第198期),頁64-67。
    雷漢卿:〈河西寶卷所反映的西北方言淺說〉,《漢語史研究集刊》第五輯(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11月),頁246-257。
    寧繼福(忌浮):〈試談近代漢語語音下限〉,《語言研究》1987年第2期(總第13期),頁52-56。
    _______〈《音韻闡微》的反切〉,《音韻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6月),頁156 -163。
    廖名春:〈從吐魯番出土文書的別字異文看「濁上變去」〉,《古漢語研究》1989年第1期(總第2期),頁42-43。
    廖湘美:〈敦煌石室《心經》音寫抄本所反映之聲母現象──兼論譯者歸屬問題〉,《中國學術年刊第三十期》(秋季號)2008年9月,頁185-214。
    _______〈敦煌P.2172《大般涅槃經音》反映的語音現象〉,《中正漢學研究》2015年第2期(總第26期),頁241-302。
    熊 燕:〈《正字通》韻類和十七世紀江淮官話〉,《語言學論叢》第四十七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8月),頁290-313。
    熊正輝:〈廣東方言的分區〉,《方言》1987年第3期,頁161-165。
    熊正輝、張振興:〈漢語方言的分區〉,《方言》2008年第2期,頁97-108。
    劉祥友:〈湘南土話古全濁聲母音變現象探微〉,《湘南學院學報》2009年8月,第30卷第4期,頁98-101。
    劉勛寧:〈《中原音韻》微薇維惟解〉,《語言學論叢》第十五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年3月),頁52-54。
    劉瑞昌、馬英姿:〈漢語聲調的歷史發展及調類分化〉,《考試週刊》2014年第85期,頁11。
    劉廣和:〈唐代八世紀長安音聲紐〉,《語言研究》1984年第3期,頁45-50。
    _______〈唐代八世紀長安音的韻系和聲調〉,《河北大學學報》1991年第3期,頁32-39。
    劉曉英:〈從《字學元元》俗音看明末郴州方音聲母特點〉,《古漢語研究》2005年第4期(總第69期),頁19-25。
    _______〈語言接觸對郴州方言古全濁聲母演變的影響〉,《湘南學院學報》2009年8月第30卷第4期,頁102-105。
    劉鎮發、劉藝:〈山東榮成濁聲母平聲字的不送氣現象〉,《聲韻論叢》第十二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4月),頁217-228。
    趙元任:〈中國方言當中爆發音的種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35年1月,第5本第4分,頁515-520。
    趙日新:〈徽語古全濁聲母今讀的幾種類型〉,《語言研究》2002年第4期(總第49期),頁106-110。
    潘悟云:〈從地理視時還原歷史真時〉,《語言的演變與變異――首屆歷史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中西書局,2013年8月),頁1-15。
    潘茂鼎、李如龍、梁玉璋、張盛裕、陳章太:〈福建漢語方言分區略說〉,《中國語文》1963年第6期,頁475-494。
    蔣冀騁:〈論近代漢語的上限(上)〉,《古漢語研究》1990年第4期(總第9期),頁68-75。
    _______〈論《爾雅音圖》的聲母系統〉,《古漢語研究》1997年第4期(總第37期),頁27-30。
    鄧曉華、王士元:〈古閩、客方言的來源以及歷史層次問題〉,《古漢語研究》2003年第2期(總第59期),頁8-12。
    鄧曉華:〈論客家方言的斷代及相關音韻特徵〉,《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1997年第4期,頁101-105。
    ______〈客家話與贛語及閩語的比較〉,《語文研究》1998年第3期(總第68期),頁47-51。
    鄭 強:〈《韻會定正》〉聲類考〉,《安慶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2月第28卷第2期,頁46-50。
    鄭再發:〈漢語音韻史的分期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6本第2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年),頁635-648。
    鄭張尚芳:〈浦城方言的南北區分〉,《方言》1985年第1期,頁39-45。
    _________〈吳語中官話層次分析的方言史價值〉,《歷史層次與方言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11月),頁219-226。
    _________〈《蒙古字韻》所代表的音系及八思巴字一些轉寫問題〉,《鄭張尚芳語言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10月),頁523-547。
    _________〈從《切韻》音系到《蒙古字韻》音系的演變對應規則〉,《鄭張尚芳語言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10月),頁548-564。
    鄭興鋒:〈明代官話基礎方言新論〉,《南京社會科學》1992年第5期(總第51期),頁112-115。
    魯國堯:〈明代官話及其基礎方言問題――讀《利瑪竇中國札記》〉,《南京大學學報》1985年第4期,頁292-304。又刊於《魯國堯自選集》(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頁292-304。
    _______〈客、贛、通泰方言源於南朝通語說〉,《魯國堯自選集》(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頁66-80。
    黎新第:〈官話方言全濁清化的一顆活化石──四川境內的現代「老湖廣話」其他〉,《古漢語研究》1994年第2期(總第23期),頁22-27。
    _______〈南方系官話方言的提出及其在宋元期的語音特點〉,《重慶師範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頁115-123。
    _______〈明清時期的南方系官話方言及其語音特點〉,《重慶師範大學學報》1995年第4期,頁81-89。
    _______〈對元代官話基礎方言問題的再探討〉,《近代官話語音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2007年2月),頁75-89。
    _______〈近代漢語聲母全濁清化研究述評〉,《重慶師範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頁103-109。
    蕭素英:〈漢語方言聲母送氣時對聲調影響之聲學研究〉,《漢語及少數民族語言語音學研討會議論文》(香港:香港城市大學,1998年)。
    錢曾怡:〈文登、榮成方言中古全濁平聲字的讀音〉,《中國語文》1981年第4期,頁294。
    _______〈從漢語方言看漢語聲調的發展〉,《語言教學與研究》2000年第2期,頁1-9。
    龍安隆:〈也談閩語全濁聲母的送氣現象〉,《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總第146期),頁131-135。
    龍果夫(A. Dragunov)著,唐虞譯、羅常培校訂:〈八思巴字和古官話〉,《八思巴字與元代漢語:增訂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5月),頁181-220。
    龍莊偉:〈《五方元音》音系研究〉,《語言研究》1989年第2期(總第17期),頁77-81。
    ________〈《五方元音》與《元韻譜》――論《五方元音》音系的性質〉,《河北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3期,頁66-69。
    儲泰松:〈梵漢對音概說〉,《古漢語研究》1995年第4期(總第29期),頁4-13。
    _______〈施護譯音研究〉,收於謝紀鋒、劉廣和編《薪火編》,(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6年),頁340-364。
    _______〈梵漢對音與中古音研究〉,《古漢語研究》1998年第1期(總第38期),頁45-52。
    _______〈唐代音義所見方音考〉,《語言研究》,2004年6月第24卷第2期,頁73-83。
    _______〈唐代的方言研究及其方言觀念〉,《語言科學》,2011年3月第10卷第2期(總第51期),頁12。
    謝留文:〈贛語古上聲全濁聲母字今讀陰平調現象〉,《方言》1998年第1期,頁20-22。
    韓沛玲:〈山西及其周邊方言濁聲母清化類型及歷史層次〉,《語言科學》,2006年7月,第5卷第4期(總第23期)頁88-94。
    聶鴻音:〈論契丹語中漢語借詞的音系基礎〉,《民族語文》1988年第2期,頁41-49。又載於《古代語文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a年3月),頁259-273。
    _______〈女真文中漢語借詞的音韻特點〉,《固原師專學報》第14卷1993年第4期(總第47期),頁62-66。
    _______〈回鶻文《玄奘傳》中的漢字古音〉,《民族語文》1998年第6期,頁62-70。又載於《古代語文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b年3月),頁49-61。
    _______〈近古漢語北方話的內部語音差異〉,《古代語文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c年3月),頁403-413。
    _______〈從梵文字母表的音譯漢字看古代漢語聲調〉,《西域歷史語言研究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年5月),頁159-165。
    藍小玲:〈析濁音清化送氣〉,《古漢語研究》1998年第2期(總第39期),頁8-12。
    羅杰瑞(Jerry Norman):〈閩北方言的第三套清塞音和清塞擦音〉,《中國語文》1986年第1期,頁38-41。
    _______〈關於官話方言早期發展的一些想法〉,《方言》2004年第4期,頁295-300。
    羅常培:〈梵文顎音五母之藏漢對音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31年12月第3本第2分,頁263-276。
    _______〈《中原音韻》聲類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32年1月第2本第4分,頁423-440。
    _______〈論龍果夫的八思巴字和古官話〉,《中國語文》1959年12期(總第90期),頁575-581。
    _______〈從客家遷徙的踪迹論客贛方言的關係〉,《語言與文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1月),頁183-199。
    _______〈京劇中的幾個音韻問題〉,《羅常培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12月),頁424-450。
    羅肇錦:〈客語源起南方的語言論證〉,《語言暨語言學》第七卷第2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2006年4月),頁545-568。
    嚴修鴻:〈連城方言中古全濁聲母今讀的四種類型〉,《語言研究》1998年第2期(總第35期),頁117-123。
    龔煌城:〈十二世紀末的西北方音(聲母部分)〉,《龔煌城漢藏語比較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2011年9月),頁415-454。
    四、學位論文
    尹 蔚:《四川達縣新勝「長沙話」語音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碩士論文,2005年。
    王松木:《《西儒耳目資》所反映的明末官話音系》,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4年。
    _______《明代等韻之類型及其開展》,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9年。又出版於《明代等韻之類型及其開展》(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9月)。
    李殿臣:《翼城方言調查報告》,廣州:暨南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年。
    吳敬琳:《玄應音義的音系及其方音現象》,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10年。又出版於《玄應音義的音系及其方音現象》(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年3月)。
    吳瑞文:《吳閩方言音韻比較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5年。
    周美慧:《《韻略易通》與《韻略匯通》音系比較――論明代官話的演變與傳承》,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年。
    周賽紅:《湘方言音韻比較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博士論文,2005年。
    岳 輝:《朝鮮時代漢語官話教科書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林平和:《明代等韻學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75年。
    林美津:《新化方言音系研究》,新竹:國立交通大學語言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夏俐萍:《漢語方言古全濁聲母演變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耿 軍:《元代漢語音系研究》,蘇州:蘇州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博士論文,2009年。
    馬亞平:《《五音集韻》研究》,西安:陜西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碩士論文,2008年。
    國術平:《《五音集韻》與《廣韻》音系比較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碩士論文,2008年。
    張偉娥:《《交泰韻》音系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碩士論文,2002年。
    陳語唐:《明代介音的演變與發展》,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所碩士論文,2011年。
    黃金文:《方言接觸語閩語方言演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1年。
    董小征:《《五音集韻》與《切韻指南》音系之比較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碩士論文,2008年。
    董建交:《明代官話語音演變研究》,南京: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所博士論文,2007年。
    劉曉麗:《《五音集韻》韻圖編纂及其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碩士論文,2013年。
    蔡瑛純:《從朝鮮對資料考近代漢語音韻之演變》,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1986年。
    蕭佳雯:《張家界方言音韻系統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語言所碩士論文,2005年。
    應裕康:《清代韻圖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72年。
    五、外文資料
    A vo Gabain 1935﹒“Die uigurische Ubersetzung der Biographie Hüen-tsangs”﹒Sitzungsberichte der Preussischen Aku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趙元任(Chao,Yuen Ren) 1930﹒《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第2本第2分﹐Transcribing reversed English﹒205-223
    余靄芹(Hashimoto﹐Oi-Kan Yue) 1976﹒“Substratum in southern Min Chinese──The Tai connection”﹒ Computational Analyses of Asian and African Language﹐6:1-9
    羅杰瑞(Jerry Norman)
    1973﹒ “Tonal development in Min”﹐ JCL 1:222-238
    1974﹒ “The initials od Proto-Min”﹐ JCL 2:27-36
    1982﹒ “Three Min etymologies”﹐ CLAO 13:175-190
    奧哈拉(Ohala J. J.)
    1989﹒ Sound change is drawn from a pool of synchronic variation﹒ L.E. Breivik & E.H. Jahr(eds.)﹐“Language Change:Contributions to The Studty of Its Causes”﹒Berlin:Mouton de Gruyter﹒173-198
    1993﹒The phonetics of sound changes﹒In Charles Jones(ed.)﹐“Historical Linguistics:Problems and Perspectives”﹒London:Longman﹒237-278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015150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151506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150601.pdf20924KbAdobe PDF2525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