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99799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478/144464 (79%)
造访人次 : 51489867      在线人数 : 84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9799


    题名: 獵人的尊嚴--當代台灣原住民小說中的獵人形象
    Dignity of Hunters-- Image of Hunters in Modern Taiwanese aboriginal novels
    作者: 施靜沂
    Shih, Ching Yi
    贡献者: 孫大川
    施靜沂
    Shih, Ching Yi
    关键词: 台灣原住民獵人
    文字獵人
    文化防禦
    尊嚴
    漢語文學
    原住民小說
    cultural defense
    Chinese-language literature
    hunters
    text-hunters
    dignity
    aboriginal novels
    日期: 2016
    上传时间: 2016-08-09 11:14:58 (UTC+8)
    摘要: 在當代台灣原住民的漢語書寫、尤其小說中,「獵人」總為一突顯的要角、也占據重要的位置,甚至成為台灣讀者對原住民的第一印象。自原運時期以來,原住民作家們持續以「獵人」及傳統狩獵為題材,是出於對先人的感念、景仰,抑或試圖以此為主體重建的一環?

    事實上,當國家進入部落後,小米祭儀、狩獵文化等傳統均快速瀕危、斷裂,「獵人」的文化概念,更從過去「英勇、榮耀的」傳統男性形象,歷經失去尊嚴、獵場與汙名化,轉而為漢語文學文本的象徵對象及原住民族精神的號召;究竟這之間牽涉怎樣的掙扎與變異?今日的獵人,他們的靈魂、形貌是否仍如以往?在深入其傳統宇宙觀、泛靈信仰與獵人的文化禁忌、尚武傳統,並梳理田雅各、霍斯陸曼.伐伐、田敏忠、巴代、奧威尼.卡勒盛、夏曼.藍波安、亞榮隆.撒可努、乜寇.索克魯曼等八位主要作家,各以文學模擬、身體力行之道,歸返山海、望向部落、回顧歷史與文化防禦的路徑後,我們將能具體地掌握上述文字獵人的「傳統」與「當代」課題,也對他們以筆為劍、挽回尊嚴的文化防禦肅然起敬。
    參考文獻: 一、專書
    (一)原住民泛靈宗教與神話傳說專書
    佐山榮吉、大西吉壽,《生蕃傳說集》(台北:南天書局,1996年)。
    巴代,〈巫術的原始宗教性質〉,《Daramaw-卑南族大巴六九部落的巫覡文化》(新北:耶魯,2009年)。
    里幕伊.阿紀/故事採集,文魯彬譯,孫大川總策畫,《泰雅族:彩虹橋的審判》(台北:新自然主義,2002年)。
    林秀玉、林勝賢編著,《巴蘭神話故事》(台東:台東縣政府文化局,2007年)。
    余萬居譯,尹建中編,《台灣山胞各族傳統神話傳說文獻編纂研究》(台北:台大人類學系,1994年)。
    浦忠成,《原住民的神話與文學》(台北:臺原,1999年)。
    海樹兒.犮刺拉菲(Haisul Palalavi)著,《Palihabasan-布農族神話傳說及其彙編(下)》(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14年)。
    孫大川,《台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台北:聯合文學,2010年)。
    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原著,甘陽譯,《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台北:桂冠,2005年)。
    蔡中涵編著,《原住民歷史文化(一)》(台北市:教育廣播電台,1996年)。

    (二)原住民傳統狩獵文化專書
    小泉鐵原著,黃稔惠譯,《蕃鄉風物記》(台北:行政院原民會,2014年8月)。
    山道明(Dominik Schro:der)、安東(Anton Quack)原著,陳文德編,《知本卑南族的出草儀式︰一個文獻》(台北:中研院民族所,2009年12月)。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黃智慧編,《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台北:中研院民族所,1996年6月)。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許木柱、黃智慧編,《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二卷.阿美族卑南族》(台北:中研院民族所,2000年11月)。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蔣斌主編,《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台北:中研院民族所,2004年)。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蔣斌編,《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三冊》(台北:中研院民族所,2004年12月)。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譚昌國編,《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第四冊》(台北:中研院民族所,2004年3月)。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劉璧榛編,《番族調查報告書:第四冊 賽德克族與太魯閣族》(台北:中研院民族所,2011年7月)。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楊淑媛編,《蕃族調查報告書:第六冊 布農族前篇》(台北:中研院民族所,2008年)。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呂心純編,《番族調查報告書:第七冊 泰雅族後篇》(台北:中研院民族所,2010年12月)
    余光弘 董森永,《台灣原住民史 雅美族史篇》,(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1998年12月)。
    陳文德,《卑南族》(台北:三民書局,2010年)。
    夏本.奇伯愛雅,《雅美族的社會與風俗》(台北:臺原,1994年)。
    霍斯陸曼‧伐伐,《中央山脈的守護者──布農族》(新北:稻鄉,1997年)。

    (三)漢語文學作家作品
    乜寇‧索克魯曼,《東谷沙飛傳奇》(台中:印刻,2008年)。
    乜寇‧索克魯曼,《Ina Bunun!布農青春》(台北:巴巴文化,2013年)。
    乜寇‧索克魯曼,《我為自己點了一把火》(台北:山海文化雜誌社,2015年)。
    巴代,《笛鸛:大巴六九部落之大正年間》(台北:麥田,2007年)。
    巴代,《檳榔.陶珠.小女巫:斯卡羅人》(新北:耶魯國際,2009年)。
    巴代,《Daramaw:卑南族大巴六九部落的巫覡文化》(新北:耶魯國際,2009年)。
    巴代,《馬鐵路:大巴六九部落之大正年間(下)》(新北:耶魯國際,2010年)。
    巴代,《白鹿之愛》(新北:印刻,2012年)。
    巴代,《巫旅》(新北:印刻,2014年)。
    巴代,《最後的女王》(新北:印刻,2015年)。
    巴代,《暗礁》(新北:印刻,2015年)。
    白茲‧牟固那那,《親愛的Ak’i,請您不要生氣》(台北:女書文化,2003年)。
    利格拉樂‧阿戊,《紅嘴巴的VuVu》(台中:晨星,1997年)。
    利格拉樂‧阿,《穆莉淡Mulidan》(台北:女書文化,1998年)。
    利格拉樂‧阿,《祖靈遺忘的孩子》(台北:前衛,2015年)。
    里慕伊‧阿紀,《山櫻花的故鄉》(台北:前衛,2010年)。
    拓拔斯‧塔瑪匹瑪,《最後的獵人》(台中:晨星,1987年)。
    拓拔斯‧塔瑪匹瑪,《情人與妓女》(台中:晨星,1992年)。
    拓拔斯‧塔瑪匹瑪,《蘭嶼行醫記》(台中:晨星,1999年)。
    亞榮隆‧撒可努,《山豬‧飛鼠‧撒可努》(新北:耶魯國際,2014年修訂二版)。
    亞榮隆‧撒可努,《山豬‧飛鼠‧撒可努2:走風的人》(新北:耶魯國際,2011年)。
    亞榮隆‧撒可努,《山豬‧飛鼠‧撒可努3:外公的海》(新北:耶魯國際,2011年)。
    夏本‧奇伯愛雅,《三條飛魚》(台北:遠流,2004年)。
    夏曼‧藍波安,《冷海情深》(台北:聯合文學,1997年)。
    夏曼‧藍波安,《海浪的記憶》(台北:聯合文學,2002年)。
    夏曼‧藍波安,《航海家的臉》(新北:印刻,2007年)。
    夏曼‧藍波安,《老海人》(新北:印刻,2009年)。
    夏曼.藍波安,〈不願被保送〉,《八代灣的神話》(台北:聯經,2011年)。
    夏曼‧藍波安,《天空的眼睛》(台北:聯經,2012年)。
    夏曼‧藍波安,《大海浮夢》(台北:聯經,2014年)。
    夏曼‧藍波安,《安洛米恩之死》(新北:印刻,2015年)。
    莫那能,《美麗的稻穗》(台中:晨星,1989年)。
    奧威尼‧卡露斯:《雲豹的傳人》(台中:晨星,1996年)。
    奧威尼‧卡露斯:《神秘的消失──詩與散文的魯凱》(台北:麥田,2006年)。
    奧威尼‧卡勒盛,《消失的國度》(台北:麥田,2015年)。
    游霸士‧撓給赫,《天狗部落之歌》(台中:晨星,1995年)。
    游霸士‧撓給赫,《赤裸山脈》(台中:晨星,1999年)。
    霍斯陸曼.伐伐,《玉山的生命精靈》(台中:晨星,1997年)。
    霍斯陸曼‧伐伐,《那年我們祭拜祖靈》(台中:晨星,1997年)。
    霍斯陸曼‧伐伐,《黥面》(台中:晨星,2001年)。
    霍斯陸曼‧伐伐,《玉山魂》(新北:印刻,2006年)。
    魏德聖劇本,嚴云農小說,《賽德克.巴萊》(台北:平裝本,2011年)。

    (四)漢語文學合集
    林志興,《99年第1屆台灣原住民族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原民會,2010年)。
    林志興,《100年第2屆台灣原住民族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原民會,2011年)。
    林志興,《101年第3屆台灣原住民族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原民會,2012年)。
    林志興,《102年第4屆台灣原住民族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原民會,2013年)。
    林志興,《103年第5屆台灣原住民族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原民會,2014年)。
    孫大川,《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 散文券(上)》(台北:印刻,2003年)。
    孫大川,《我在圖書館找一本酒 2010台灣原住民文學作家筆會文選》(台北:山海文化雜誌社,2011年)。

    (五)原住民作家作品評論
    林瑞隆,〈評乜寇《東谷沙飛傳奇》〉,《台灣教會公報2927期》(2008),頁17。
    孫大川編,《台灣原住民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上)》((新北:印刻,2003年)。
    孫大川編,《台灣原住民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下)》((新北:印刻,2003年)。
    張清志整理,〈夏曼.藍波安--只有海浪最愛我:孫大川對談夏曼.藍波安〉,收於《印刻文學生活誌》,1:7=19 (2005年3月),頁34。
    舞鶴,《思索阿邦.卡露斯》(台北:麥田,2002年)。


    二、論文
    (一)期刊論文
    李靜雯,〈拓拔斯.塔瑪匹瑪〈最後的獵人〉篇章結構探析〉,《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0期(2010年4月),頁211-259
    溫浩邦,〈「吳鳳傳說」、歷史心性與文化人類學〉,收於若林正丈、吳密察編,《跨界的台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台北:播種者文化,2004年4月)。
    柳書琴,〈我們的文學為什麼要打獵:台灣當代原住民文學中的狩獵書寫〉,收於黎湘平編,《事件與翻譯:東亞視野中的台灣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10年7月)。
    黃國超,〈山林.海洋的文學──前浪,後浪(2000-2012)〉,《原住民族文獻》第五期(2012年10月)。

    (二)學位論文
    乜寇.索克魯曼,〈Bunun的家園自然:一個在地人的觀點〉(台中:靜宜大學生態所碩士論文,2010年)。
    江育錡,《巴代小說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杜侃倫,〈夏曼.藍波安的社會實踐〉(花蓮:東華大學民族所碩士論文,2010年)。
    余順琪,〈台灣原住民漢語文學中的祭儀書寫-以霍斯陸曼.伐伐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林慧玲,〈「番」婦之眼──里幕伊.阿紀與利格拉樂.阿的女性書寫〉(臺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周雍容,〈霍斯陸曼.伐伐文學與布農文學的獵人視野〉(台中:私立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吳斐甄,〈亞榮隆.撒可努的獵人文學研究〉(屏東: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吳春慧,〈勞動與知識的辯證:夏曼.藍波安與亞榮隆.撒可努作品中的身體實踐與身體書寫〉(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吳宛憶,〈抗爭與回歸── 原住民自辦刊物《原報》與《獵人文化》的文本分析〉(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與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2)。
    侯偉仁,〈拓拔斯˙塔瑪匹瑪(Tuobasi˙Tamapima)小說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張儷禎,〈排灣族作家亞榮隆˙撒可努作品研究〉(台中: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2年)。
    曾有欽,〈「我在故我寫」-當代台灣原住民文學發展與內涵〉(台南: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楊亞傑。〈北鄒族狩獵文化與現況〉。(環球技術學院環境資源管理所碩士論文,2008年)。
    謝佳源,〈泰雅族作家── 游霸士.撓給赫(田敏忠)作品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3年)。
    謝惠君,〈魯凱族作家奧威尼.卡露斯盎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語文教學組碩士論文,2005年)。


    (三)電子媒體
    1. Guava,〈後山地圖vs東谷沙飛傳奇〉,收於乜寇部落格《東谷沙飛的文學與思維》(網址:http://blog.udn.com/tongkusaveq/1678724 ,2008年3月9日)。

    2. 乜寇,〈悼!化為玉山魂的叔叔伐伐〉,收於乜寇部落格《東谷沙飛的文學與思維》(網址:http://blog.udn.com/tongkusaveq/1508673 ,2008年1月4日)

    3. 乜寇,〈獵人夜奔〉,收於〈從王光祿狩獵事件,漫談布農族食物主權的想像〉,(網址:http://blog.udn.com/tongkusaveq/48150614 ,2016年2月27日。)

    4. 巴代,〈悠遊在古茶布安的文學雲豹〉,「巴代的開放空間」個人部落格,(網址:http://mypaper.pchome.com.tw/puyuma0913/post/1310852240 ,2008年10月23日)。

    5. 巴代,〈卑南人的軍事戰鬥思維〉,「巴代的開放空間」部落格,(來源:http://mypaper.pchome.com.tw/puyuma0913/post/1322636894 ,2011年12月5日)。

    6. 利格拉樂.阿,〈以生命書寫,與文字共舞〉,「財團法人吳三連獎基金會」網站,(網址:http://www.wusanlien.org.tw/02awards/02winners36_b00.htm )。

    7. 張耀仁,〈【書與人】 我對文學沒有想像-巴代談〈巫旅〉〉,《自由時報》,(來源:http://news.ltn.com.tw/news/supplement/paper/805492 ,2014年8月18日)。

    8. 唐睿,〈台灣卑南族作家巴代—外緣的聲音〉,(來源:http://mepopedia.com/forum/read.php?128,78392 ,2015年11月18日)。

    9. 陳芳明,〈孤星照大海〉,收於《台灣文學部落格》。(來源:http://140.119.61.86/blog/forum_detail.php?id=2891 ,2009年8月18日)。

    10. 「山海文化 台灣原住民文學數位典藏」網站,(來源:http://aborigine.moc.gov.tw/chronicle/chronicle-1.asp )。

    11. 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全體教師聲明稿,〈在原住民狩獵除罪化的同時,該做的事做了嗎?—談野生動物管理與監測〉,(來源:http://e-info.org.tw/node/114801,2016年4月19日)。

    12. 原民會,「台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網路版」,(來源:http://210.240.125.35/citing/default.asp )。

    13. 訪談時間:2009年4月6日。訪談地點:屏東三和。訪談人:巴代。受訪作家:奧威尼.卡露斯。漢語紀錄者:陳芷凡、林宜妙。(來源:http://portal.tacp.gov.tw/litterateur/portrait/185 )。

    14. 端傳媒記者林揚軼,〈當原住民獵人成為法律的獵物〉(來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311-taiwan-aboriginal-interests/ ,2016年3月11日)。

    (四)電視節目 
    朵悠.馬紹監製,利格拉樂阿製作,《【文學地圖】玉山之子-乜寇.索克魯曼》(台北:原住民族電視台,2014年1月21日)。
    朵悠.馬紹監製,利格拉樂阿製作,《【文學地圖】回家的路 – 奧威尼.卡露斯》(台北:原住民族電視台,2014年1月28日)。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10015901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159010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臺灣文學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901001.pdf3763KbAdobe PDF21458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