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2879/143845 (78%)
Visitors : 50013381      Online Users : 45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傳播學院 > 新聞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99743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9743


    Title: 「拒絕中時」運動的文化場域分析
    Impacts of ";Anti-Chinatimes Movement ";in the field of cultural.
    Authors: 陳螢萱
    Contributors: 柯裕棻
    陳螢萱
    Keywords: 拒絕中時
    文化場域
    知識份子
    反媒體壟斷
    Date: 2015
    Issue Date: 2016-08-09 09:51:54 (UTC+8)
    Abstract: 「拒絕中時」運動為2012年的大規模媒改運動,欲透過知識份子連署拒寫中時,達到抵制中國時報目的。此運動時程甚長,上承2010年10月「反媒體壟斷」運動,下揭2013年反媒體壟斷專法推動與訂定。本研究欲探討「拒絕中時」運動過程中知識分子的動員與說服過程、如何與「拒絕中時」論述框架的對話,以及在「拒絕中時」活動發起後,中時的新聞工作者與專欄作家如何與原先自身所處場域內的人際網絡協商、如何自我定位與詮釋。

      本研究發現,拒絕中時運動最一開始仰賴個人社會網絡的動員,訴求也因為各領域的學者加入,論述也不斷調整並廣納。但在運動的過程中,並非所有學者都在第一時間進入「拒絕中時」運動響應,主因則是因為對於訴求理念的立場不同、拒寫策略的疑慮以及拒寫的有效性的質疑。而學者集體退出中時的象徵性意涵即是拒絕再投入自身的文化資本為中時的政治立場背書,利用身為知識份子的影響力,透過放棄這個言論空間來抵制這家媒體。

      另一方面,相較於學者拒寫中時是象徵性的影響,「拒絕中時」的優秀新聞工作者更直接導致中國時報版面惡化。知識份子對於媒體的理想與堅持促成了「拒絕中時」這個運動,但真正扛起這個理念,則是當時這些揚棄了個人經濟與資源離開中時,停止供應文化生產,直接或間接成全了「拒絕中時」運動的新聞工作者與專欄作家。
    Reference: 中文文獻:
    王浩威(1997)。〈社會解嚴,副刊崩盤?—從文學社會學看台灣報紙副
       刊〉,瘂弦、陳義芝(編),《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頁
       232-246。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吳介民(2012)。《第三種中國想像》。台北:左岸。
    李猛、李康譯(2009)。《布赫迪厄社會學面面觀》。台北:麥田。〈原
       書:Bourdieu,P. Wacquant,L. (1992). 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何經懋(2008)。《思想、政治、權力:台灣知識分子的象徵鬥爭》,台
       灣大學社會系碩士論文。
    林淇瀁(1997)。〈「副」刊「大業」:台灣報紙副刊的文學傳播模式分
       析〉,瘂弦、陳義芝(編),《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頁
       117-135。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高宣揚(2004)。《布迪厄的社會理論》。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張俐璇(2007)。《兩大報文學獎與台灣文壇生態之形構》,成功大學台
       灣文學系碩士論文。
    張錦華(2013)。〈無獨有偶?比較美國2003 年反鬆綁運動和臺灣
       2012年反壟斷運動的異同〉,《傳播研究與實踐》,3(2),27-
       63。
    陳人傑(2014)。《廣播電視集中化管制規範之比較研究--以德國、英
       國法制為中心》,台灣大學法律系博士論文。
    陳炳宏、羅世宏、洪貞玲、劉昌德(2009)。《媒體併購案例與媒體產權
       集中對內容多元影響之研究》。(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委託研究報
       告,PG9805-0276)。臺北:財團法人臺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許正平(2003)。〈重量級發聲管道〉,《文訊》,218,62-63。
    許嘉猷(2011)。《藝術之眼:布爾迪厄的藝術社會學理論及其在台灣之
       量化與質化研究》。台北,唐山。
    焦桐(1997)。〈兩報文學獎的風格與權力結構〉,瘂弦、陳義芝
       (編),《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頁208-228。台北:行政
       院文建會。
    馮建三(1993)。《大眾媒介的編制外工作者之研究:以台灣報紙的學院
       知識份子撰稿者為例,1951 – 1991》,(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
       果報告,NSC81-0301-H-004-523)。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系。
    馮建三(1996)《文人與報業:學院知識份子與媒體知識份子的變動關
       係》,〈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NSC-85-2412-H-004-013〉。台
       北:政治大學新聞系。
    陶東風譯(2012)。《文化與權力:布爾迪厄的社會學》。上海:上海譯
       文。〈原書:Swartz,D. (1997) Culture and Power : The
       Sociology of Pierre Bourdieu.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葉啟政(1984)。《社會、文化與知識分子》。台北:三民。
    黃厚銘(2002),〈導讀:皮耶‧布赫迪厄與反身社會學〉,Bonnewwitz
       著、孫智綺譯,《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頁192-218。台
       北:麥田。
    黃順星(2010)。〈新聞的場域分析:戰後台灣報業的變遷〉,《新聞學
       研究》,104,113-160。
    單德興譯(2010)。《知識分子論》。台北:麥田。(原書:Said,E.
       (1994).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
    傅鏗、孫慧民、鄭樂平、李煜譯(2004)。《知識分子與當權者》。台
       北:桂冠。(原書:Shils,E. (1972). The Intellectuals
       and the Powers and Other Essay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楊美紅(2002)。《台灣大眾媒體文學書評之研究—文學社會學的詮釋觀
       點》,政治大學新聞系碩士論文。
    劉佳旻(2010)。《域界之間:戰後初期台灣的文化生產場域—以1945年
       後半至1947年初的報∕刊空間為例》,交通大學社文所碩士論文。
    鄭名翔(2013)。《北風與太陽的抉擇—新聞工作者面對組織控制的因應
       策略》,中正大學電傳所碩士論文。


    英文文獻:
    Bourdieu.(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John   
       Richardson (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p. 241-258.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Bourdieu(1988).Homo Academicus.Cambridge, UK:Polity
       Press。
    Bourdieu(1989). The Corporatism of the Universal: The
       Role of Intellectuals in the Modern World. Telos
       ,81,99-110.
    Bourdieu(1990).In Other words,Stanford, 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1991).Fourth Lecture. Universal
       Corporatism:The Role of Intellectuals in the Modern
       World, Poetics Today,12(4),655-669
    Bourdieu(1993). 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
       Essays on Art and Literature.Oxford : Polity Press.
    Bourdieu(1996). The Rules of Art . Oxford : Polity
       Press.
    Carabine (2001), Unmarried Motherhood 1830-1990: A
       Genealogical Analysis. In Wetherell, M. and Taylor,
       S. (eds.) Discourse as Data: A Guide for Analysis
       (pp.267-310). London: Sage.
    Foucault(1980).“Truth and Power.” in Power/ Knowledge.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Foucault(1982) ‘The Subject and Power’, Afterword to
       Michel Foucault:Beyond Structuralism and
       Hermeneutics. by Hubert L. Dreyfus and Paul   
       Rabinow.(1982/1992) P. 267-289.
    Gouldner(1979).The Future of Intellectuals and The Rise
       of The New Class :A Frame of Reference, Theses,
       Conjectures, Arguments, and 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the Role of Intellectuals and
       Intelligentsia in the International Class Contest
       of the Modern Era.New York:Continuum Pub. Corp.
    Rodney Benson(2005). Bourdieu and the Journalistic
       Field.


    電子資料:
    〈王丹等學者連署 發起「拒絕中時運動」〉(2012年2月6日)。線上
       檢索日期:2014年4月30日,《蘋果日報》。取自: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20206/109029/

    〈中時副總何榮幸請辭 臉書開「第一槍」〉(2012年8月9日)。線上
       檢索日期:2014年4月30日,《自由時報》。取自:
    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678616

    〈不願背書 學界發起「拒寫中時」〉(2012年2月6日)。線上檢索日
       期:2014年4月30日,《自由時報》。取自:
    http://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600030

    台灣記者協會等(2009)。〈傳播學界給旺旺中時的嚴正呼籲〉。線上檢
       索日期:2015年1月6日。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41758

    宋小海(2012年5月12日)。〈第二次旺中案公聽會 總裁蔡衍明現
       身〉。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5月7日,《目擊者》。取自:
    http://mediawatchtaiwan.blogspot.tw/2012/05/blog-post_12.html

    林靖堂(2012年2月13日)。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3月13日。〈學者拒
       絕中時 陳長文:不必獵巫〉,《新頭殼》。取自:http://tw.news.yahoo.com/%E5%AD%B8%E8%80%85%E6%8B%92%E7%B5%95%E4%B8%AD%E6%99%82-%E9%99%B3%E9%95%B7%E6%96%87-%E4%B8%8D%E5%BF%85%E7%8D%B5%E5%B7%AB-025604928.html

    〈張大春、鴻鴻、柯裕棻 關閉中時部落格〉(2012年8月1日)。線上
       檢索日期:2014年4月30日,《蘋果日報》。取自: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life/20120801/135346

    張娟芬(2012)。〈罵幹的方式〉。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4月30日,取
       自: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chuanfen-chang/%E7%BD%B5%E5%B9%B9%E7%9A%84%E6%96%B9%E5%BC%8F/10150958620211852

    徐毓莉(2011年9月7日)。〈旺旺併購中嘉 NCC聽證〉。線上檢索日
       期:2014年5月7日,《蘋果日報》。取自: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10907/33651082/applesearch/%E6%97%BA%E6%97%BA%E4%BD%B5%E8%B3%BC%E4%B8%AD%E5%98%89NCC%E8%81%BD%E8%AD%89

    徐毓莉、張勵德(2012年4月11日)。〈旺中購併中嘉「NCC搞黑
       箱」〉。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6月29日,《蘋果日報》。取自: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20411/34152218/

    陳鳳英、林瑩秋、尤子彥(2008年11月),〈中國時報易主了!〉,《商業周刊》,1094。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1月6日,取自: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WebArticle.aspx?id=34935&p=1

    許純鳳(2012年5月6日)。〈中時資深編輯:解聘是種解脫〉。線上檢
       索日期:2014年4月14日,《台灣立報》。取自: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7819

    彭群弼(2009年6月3日)。〈NCC修改旺旺案裁定 中天處分案略放
       寬〉。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1月6日,《中廣新聞網》。取自:http://blog.yam.com/tcia/article/21375461

    彭慧明、黃驛淵(2011年9月7日)。〈旺中併中嘉 學者要NCC嚴審〉,
       《聯合報》A12版綜合。

    黃國昌、瞿海源(2012年1月30日)。〈向淪為極權化妝師的蔡大亨說
       不〉。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6月25日,《蘋果日報》。取自: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20130/33987574/

    媒體面面觀,由拒絕中時談起(2012年4月23日)。深音網路廣播。取
     自:http://deepsound-twfuture.podomatic.com/profile?p=6

    【媒體巨獸出沒請注意】(2011)。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4月30日,
       取自:http://campaign.tw-npo.org/sign.php?id=2011101608200300

    鈕則勳(2012年2月14日)。〈監督媒體 應用同一標準〉。線上檢索日
       期:2014年6月25日,《中國時報》。取自:http://www.npf.org.tw/post/1/10366

    劉力仁(2009年6月17日)。〈150傳播學者 怒責旺旺中時〉。線上檢索
       日期:2015年1月6日,《自由時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311706

    劉力仁、林嘉琪、謝文華(2010年10月26日)。〈「媒體言論集中化」
       傳播學者憂〉。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4月30日,《自由時報》。
       取自: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438291

    澄社、守護台灣民主平台等(2012)。〈當中時不再忠實,我們選擇拒絕
       --拒絕中時運動〉。取自:http://campaign.tw-npo.org/sign.php?id=201202601275800

    〈學者憂 媒體聯合沉默 很可怕〉(2012年04月21日)。線上檢索日
       期:2014年4月14日,《蘋果日報》。取自: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20421/34175178/

    魏玓(2012年12月8日)。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4月1日。〈媒體改革
       運動 須突破舊框架〉,《蘋果日報》。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21208/34692739/

    魏玓(2012年8月29日)。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4月14日。〈「黑社
       會」與「黑」社會:關於旺中問題與媒改運動的一些思考〉,《共
       誌》。取自: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70416

    謝莉慧(2012年7月27日)。〈還原現場 黃國昌記者會全程影音〉。線
       上檢索日期:2014年4月30日,《新頭殼》。取自:
    https://tw.news.yahoo.com/%E9%82%84%E5%8E%9F%E7%8F%BE%E5%A0%B4-%E9%BB%83%E5%9C%8B%E6%98%8C%E8%A8%98%E8%80%85%E6%9C%83%E5%85%A8%E7%A8%8B%E5%BD%B1%E9%9F%B3-141631688.html

    瞿海源(1999)。〈澄社十年〉。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4月14日,取
       自:http://www.taipeisociety.org/node/103

    戴智權(2011年11月5日)。〈公聽會內外砲火四射 旺中併購過關再等
       等〉。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5月7日,《目擊者》。取
       自:        http://mediawatchtaiwan.blogspot.tw/2011/11/1024ncc-96national-communications.html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學系
    10145101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1451014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新聞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14201.pdf1395KbAdobe PDF263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