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一、 中文部分 巨思(2014)。經理人:績效考核實用手冊,2016年2月27日,取自:網址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R030056444。 任可怡(2002)。公務人員考績制度定位功能及考核方法之研究。人事行政,139,21-30。 余致力(2003)。公務人員考績制度改進之研究。考試院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余致力、胡龍騰(2006a)。建力組織導向之公務人員績效俸給制度。公務人員月刊,123,5-11。 余致力、胡龍騰(2006b)。建力組織導向之公務人員績效俸給制度。公務人員月刊,124,36-40。 余致力、蔡宗珍、陳志瑋(2002)。公務人員考績制度的問題與對策。人事行政,138,11-23。 余致力、曾德宜、陳志瑋(2003)。我國公務人員考績制度改進之研究。公務人員月刊,89,9-30。 宋圭武(2007)。制度之我見,2009年2月5日,取自:http://blog.ce.cn/?100254。 呂育誠(2003)。公務人員考績法明定列等人數比率問題之研究。公務人員月刊,89,31-49。 何飛鵬(2011)。從卸責組織到當責組織:政府組織改造建言之二。商業週刊,1228:20。 林水波(1989a)。考績制度:理論研析與經驗印證,台北:五南。 林水波(1989b)。考績正義論。行政學報,21,1-12。 林文燦(2014)。公務人員考績法修正草案內涵的多面向分析。人事月刊,349,25-38。 吳思(2002)。潛規則:中國歷史上的進退遊戲,台北:究竟。 施能傑(1991)。「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考績法修正方向。人事月刊,13(3),99-103。 施能傑(1992)。考績謬誤的類型與原因-理論闡釋與經驗分析(上)。人事月刊,14(3),4-11。 洪婉茹(2008)。學校裡的潛規則-以天澤國小為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高宥洋(2011)。考績法修正草案與考績謬誤之研究。公務人員月刊,182,21-33。 孫本初(2013)。新公共管理(五版)。台北:一品。 陳成宏(2011)。教育行政「潛規則」之理論探討與概念模式建構。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9(3),121-159。 陳敦源、林靜美(2005)。有限理性下的不完全契約:公部門績效管理制度的反思。考銓季刊,43,96-121。 陳敦源(2009)。民主治理:公共行政與民主政治的制度性調和。台北:五南。 陳敦源(2010)。我國考績制度之檢視:從循證理論、正義觀點及參與管理角度檢視。考試院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陳嘉祥(2005)。從我國人事法制探討政府實施績效獎金問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許嘉珍(2014)。我國公務人員考績制度之研究-以考績比率設限為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其祿(2015)。公務人員考績法中淘汰機制演進之探討。中國行政評論,20(1),27-53。 張潤書(2001)。行政學(二版)。臺北:三民。 張瓊玲(2005)。公務人員考績制度之功能發揮與檢討展望。考銓季刊,43,122-134。 張瓊玲(2011)。研析公務人員考績法修正案對於公部門人事制度之影響。公務人員月刊,182,6-13。 張瓊玲(2014)。公務人員考績法中淘汰機制演進之探討。中國行政評論,20(1),27-53。 陸洛、高旭繁、張妤月、陳佳雯、林惠彥(2013)。管理心理學:提升管理效能與品質(初版)。新北市:前程文化。 黃弘君(2004)。現行公務人員考績制度研究-博奕理論觀點。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碧霞(2007)。公務人員考績公平認知與組織氣候、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黃麗轉(2009)。影響考績評定因素之研究---以彰化縣所屬(轄)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鄒美完(2006)。考績公平認知對工作士氣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公立高中職學校人事人員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楊安城(2005)。我國公務人員考績項目改進之探討。考銓季刊,43,162-177。 趙于萱(2013)。公務人員考核動機與決策之研究:臺北市立高級中等學校職員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趙其文(2000)。人事行政(全)。臺北:空大。 蔡良文(2010)。人事行政學:論現行考銓制度。臺北:五南。 蔡秀涓(2005)。績效不佳員工之處理:政府管理者觀點。臺北:雙葉書廊。 賴怡潔、劉晟民(2014)。從實務運作層面探討公務人員考績法修正規劃。人事月刊,349,59-63。 鍾海倩(2012)。考績潛規則對組織承諾及工作績效之影響。淡江大學會計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蘇偉業(2014)。論公務人員考績問題:強制分配等級與權責相稱。人事行政,184,12-20。 關 中(1997)。文官制度的檢討與發展。臺北:民主文教基金會。 二、 外文部分 Daley, D. M. (2010). Designing Effective Performance Appraisal’s Systems. In S. E. Condrey (Ed.), Handbook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government (3rd ed.) (pp.555-586). San Francisco: John Wiley & Sons. de Bruijn, H. (2001) . Managing Performance in the Public Sector. London: Routledge. Harris, M. M. (1994). Rater Motivation in the Performance Appraisal Context: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4), 737-756. McBriarty, M. A. (1988). Performance Appraisal : Som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Public Personnel Management, 17(4), 421-434. Murphy, K. R., & J. N. Cleveland. (1995). Understanding Performance Appraisal: Social, Organizational and Goal-Based Perspectives.Thousand Oaks, Calif.:Sage. Park, S. (2014). Motivation of Public Managers as Raters in Performance Appraisal: Developing a Model of Rater Motivation. Public Personnel Management, 43(4), 387-414. Roch, S. G., A. M. Sternburgh, & P. M. Caputo. (2007). Absolute vs Relative Performance Rating Formats: Implications for fairness and organizational justi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lection Assessment, 15(3), 302-316. Schleicher, D. J., R. A. Bull, & S. G. Green. (2009). Rater Reactions to Forced Distribution Rating Systems. Journal of Management, 35, 899-927. Scullen, S. E., P. K. Bergey, & L. Aiman-Smith. (2005). Forced Distribution Rating System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Workforce Potential: A Baseline Simulation. Personnel Psychology, 58, 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