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99614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25/144300 (79%)
Visitors : 51153302      Online Users : 96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典藏 > College of Law > Department of Law > Theses >  Item 140.119/99614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9614


    Title: 論傳聞法則之同意
    Hearsay Exceptions—Admissions
    Authors: 邱柏翔
    Chiu, Po Hsiang
    Contributors: 何賴傑
    He, Lai Jie
    邱柏翔
    Chiu, Po Hsiang
    Keywords: 傳聞法則
    傳聞例外
    異議
    自認
    同意
    訴訟行為
    傳聞起源
    Date: 2016
    Issue Date: 2016-08-03 10:15:56 (UTC+8)
    Abstract:   首先介紹傳聞法則的起源與傳聞同意的起源,並藉由從兩者起源之區別而得出我國法所謂的傳聞同意在法理上的來源與傳聞例外並不相同復以美國聯邦證據法為觀察對象,將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5第1項明示同意與第2項擬制同意分拆以觀,對應於美國聯邦證據規則第801(d)(2)條之自認制度,即當事人出於本身意志而同意不利於己之證據作為裁判依據;與美國聯邦證據規則第103(a)條的異議制度之對應,即「不提出異議,視為放棄」之法理。
      而在日本法的比較分析中,則從當事者進行主義著手,分析日本法中之當事者處分權,並以此角度分析被告的證據能力處分權,即日本法中學說對於傳聞同意本質之爭論,有對質詰問權放棄說、證據能力賦予行為說、二元說、修正後的證據能力賦予行為說以及新近有力說傳聞性解除說等之介紹,並參考日本權威性著作,來針對日本法第三二六條作詳細的討論,如其立法趣旨及機能、同意的本質,同意權者、同意的意思表示、同意的效力、相當性、同意的撤回、同意是否具有時效性、及同意的擬制等等做討論。並會附上相關學說與實務之爭論。並在小結處,比較日本法與我國法之差異,並尋找值得我國法參考借鏡之處。
      對於我國證據法則中的傳聞同意,則以整理學說和實務為主,如考察傳聞同意在實務上如何運作之問題,即對違法取得證據行使同意權、私請鑑定與傳聞同意、以及得否以未於判決理由內交代適當性要件而上訴第三審等等問題。最後則是法院訴訟照料義務與辯護權之介紹。
      最後則是傳聞同意的瑕疵與撤回之研究,如採當事人進行主義的美國,即只允許當事人提出新的自認而不許當事人撤回自認;而同採當事人進行主義之日本法則以是否於準備程序中提出為準,原則上若於準備程序中不爭執,即不得再行爭執,若否,則在證據調查前皆可撤回。又歐洲人權法院對此一問題亦有判決詳加討論,更具有參考價值。
      最後第七章則是結論,本章將對以上的論點作摘要式的整理,並整理比較法上對我國具有啟發性之處,並提出立法政策與修法上之建議,以便讀者在閱讀整篇內容之後,可以清楚整握本文之來龍去脈。
    Reference: 壹、中文部分
    一、專論
    1. 王兆鵬、張明偉、李榮耕,刑事訴訟法(下),頁261,承法數位文化,2012年9月。
    2. 王澤鑑,民法總則,新學林,增訂版,2014年2月。
    3. 田口守一著、張凌、于秀峰譯,刑事訴訟法(第五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2010年11月5版。
    4. 石木欽,改良式當事人進行主義之證據法則:以審判實務為中心,元照出版,初版,2008年11月01日。
    5. 朱石炎,刑事訴訟法論,五版,三民書局,2015年08月27日。
    6. 佀化強,形式與神韻 : 基督教良心與憲政,上海三聯書店,初版,2012年
    7. 吳巡龍,新刑事訴訟制度與證據法則,學林,2005年1月。
    8. 李奕逸,論人民觀審法制加入證據調查失權效之可行性,司法研究年報第32輯刑事類,司法院,民國104年12月。
    9. 松尾浩野著、張凌譯,日本刑事訴訟法上、下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一版。
    10. 林永謀,刑事訴訟法釋論(中),著者自版,2007年2月。
    11. 林俊益,刑事訴訟法概論(上),新學林出版社,十版,2011年。
    12. 林俊益,傳聞法則之研究,收錄於「刑事證據法則之新發展─黃東熊教授七秩祝壽論文集」,學林,2003年6月。
    13. 林朝榮,證據能力與證明力─刑事訴訟法所奉行之主義為制高點,收錄於「刑事證據法則之新發展─黃東熊教授七秩祝壽論文集」,2003年6月。
    14. 林朝榮/林芸澧/編著,傳聞法則之比較研究,文笙書局,2005年。
    15.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冊,著者自版,六版,2010年9月。
    16. 林鈺雄,搜索扣押註釋書,元照出版,2001年9月。
    17. 林輝煌,論證據排除-美國法之理論與實務,元照,2003年9月。
    18. 姜世明,新民事證據法論,學林,2002年。
    19. 段重明,美國聯邦證據法,司法院印行,2003年1月。
    20. 張明偉,傳聞例外,元照出版社,2016年4月。
    21. 陳祐治著,佛羅里達證據法逐條釋義,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22. 陳運財,直接審理與傳聞法則,五南,初版,2001年11月。
    23. 陳運財,論「改良式」當事人進行原則,刑事訴訟法之最新增修與實踐,台灣刑事法學會編,學林,初版,2002年9月。
    24. 最高法院學術研究會編,日本之刑事證據法則及裁判員制度專題演講暨座談會, 最高法院,民100.12。
    25. 黃教授東熊先生八秩華誕祝壽論文編輯委員會,刑事法學現代化動向─黃東熊教授八秩華誕祝壽論文集,2012年11月。
    26. 黃朝義,從比較法觀點論同意證據與擬制同意證據─兼論合意證據─;收錄於刑事法學現代化動向─黃東熊教授八秩華誕祝壽論文集,黃教授東熊先生八秩華誕祝壽論文編輯委員會,2012年11月。
    27. 黃源盛,中國法史導論,元照,2012。
    28. 詹姆士·Q.惠特曼 著 佀化強 李偉 譯,合理懷疑的起源——刑事審判的神學根基,美國法律文庫,2012年6月。
    29. 趙春碧,依新修正刑事訴訟法論傳聞法則,司法研究年報第25輯第10篇,2005年11月。
    30. 蔡秋明、魏玉英譯,加州證據法與異議實務,商周出版,民國94年版。
    31. 蔡秋明等譯,證據法入門,元照,Arthur Best著,2002年。
    32. 蔡羽玄,刑事第二審上訴制度之研究,司法院研究年報第29輯刑事類第9篇,司法院,民國101年12月。
    33. 湯維建譯,麥考密克論證據(原書第五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2004年。

    二、期刊
    1. 王兆鵬、陳運財,『日本暨美國刑事訴訟制度研討會』專題演講暨座談記錄,法學叢刊第174期第44卷第2期,1-76頁,1999年4月。
    2. 王兆鵬,傳聞法則之過去與未來,全國律師第7卷第8期,頁131-146,2003年8月。
    3. 王兆鵬,論最新修正刑事訴訟法之傳聞法則,萬國法律第128期,頁2-13,2003年4月。
    4. 王銘勇,傳聞法則與同意(上)、(中)、(下),司法周刊第1139、1140、1140期。
    5. 朱朝亮,釋字第五八二號解釋之評析--從日本法制之比較法觀點論述談起,月旦法學雜誌,第115期,頁75-96,2004年12月。
    6. 何賴傑,「傳聞法則之同意」,月旦法學雜誌,第114期,頁85-92,2004年11月。
    7. 吳元曜,刑事訴訟法第一五九條之五同意作為證據規定在適用上之檢討,律師雜誌,第 335 期,頁77-91,2007年8月。
    8. 吳巡龍,同意傳聞作為證據後再爭執,台灣法學雜誌161期,頁191-193,2010年1月。
    9. 吳巡龍,我國採傳聞法則必要性之探討—對刑事訴訟法有關傳聞法則修正草案的檢討,台灣本土法學第四十三期,頁50-74,2003年2月。
    10. 吳巡龍,我國採傳聞法則的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97期,頁118-125,2003年6月。
    11. 吳巡龍,對質詰問權合憲限制與違憲限制的分際--評最高法院九四年臺上字第八一二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1期,頁253-261,2005年6月。
    12. 李春福,檢訊筆錄與傳聞證據--以日本法制之運作為中心,東吳法律學報第25期,頁133-163,2014年4月。
    13. 林山田,論刑事程序原則,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第28卷第2期,頁65-140,1999年1月。
    14. 林俊益,「論準備程序有關證據能力爭議之調查」,月旦法學雜誌,第123期,頁247-257,2006年12月。
    15. 林鈺雄,論告知義務,月旦法學雜誌,第60期,頁98-119,2000年5月。
    16. 張明偉,英美傳聞法則與對質條款的歷史考察,月旦法學雜誌,第131期 ,頁93-118,2006年4月。
    17. 張明偉,傳聞法則之比較研究--以美國法為基礎,檢察新論,第9期,頁144-166,2011年1月。
    18. 張明偉,談英國法制對美國刑事司法制度之影響,真理財經法學,第1期,頁177-207,2008年9月。
    19. 許澤天,為調查原則再伸冤,台灣法學雜誌,第193期,頁1-5,2012年2月。
    20. 陳祐治,刑事訴訟與證據法系列之四異議及異議之處理,法令月刊,59卷第9期,頁30-41,2008年9月。
    21. 楊雲驊,新法下檢察官的舉證責任及法院的調查義務-評最高法院第九十一年度第四次刑事庭會議,月旦法學雜誌,第89期,頁233-248,2000年10月。
    22. 楊雲驊,未告知證人拒絕證言權之法律效果──評最高法院九五年台上字第九○九號判決,台灣法學雜誌,第99期,頁157-172,2007年10月。
    23. 楊雲驊,向左走?向右走?被告自請鑑定之證據能力-評最高法院97年度台上字第1629號、97年度台上字第1846號、99年度台上字第2618號判決,第六屆學術與實務之對話-最高法院99/100年度刑事裁判評釋,頁115-128,2011年10月。
    24. 楊雲驊,德國刑事訴訟法對傳聞證據的處理,台灣本土法學,第43期,頁106-110,2003年2月。
    25. 劉豐州,從美國法論交互詰問制度下傳聞證據的禁止,律師雜誌,第286期,頁69-96,2003年7月。

    三、學位論文
    1. 王靖淳,論傳聞法則理論與實踐上之得失-以美國法為中心,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2. 李瑞敏,論強制處分之同意,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3. 林妍汝,刑事被告受律師協助的憲法權利,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4. 林芸澧,傳聞法則之比較研究,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5. 林建宏,刑事證據法上傳聞法則之研究—以日本法為中心,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6. 姚懿珊,刑事上訴救濟制度之研究,東吳法律學系碩士,2011年。
    7. 柯清貴,被告自白證據能力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2001年。
    8. 高烊輝,基本權之拋棄自由與其界限,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9. 陳啟豪,以對質詰問權檢驗刑事訴訟法之傳聞例外-以美國法為借鏡,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10. 黃郁文,檢察官偵訊筆錄在證據法上之效力-以日本與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為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11. 葉建廷,直接審理主義與傳聞法則之關係,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12. 劉芳伶,同意搜索之研究,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13. 羅惠如,論我國傳聞證據證據能力同意之理論及其實務發展,國立臺北大學碩士,2011年。

    貳、英文部分
    一、書籍
    1. ARTHUR BEST﹐EXAMPLES & EXPLANATIONS: EVIDENCE (7th ed 2009)
    2. EDMUND M. MORGAN, BASIC PROBLEMS OF EVIDENCE (6th ed 1963)
    3. JAMES Q. WHITMAN﹐THE ORIGINS OF REASONABLE DOUBT: THEOLOGICAL ROOTS OF THE CRIMINAL TRIAL (1th ed 2008)
    4. JOHN H WIGMORE﹐A TREATISE ON THE ANGLO-AMERICAN SYSTEM OF EVIDENCE IN TRIALS AT COMMON LAW (2th ed 1941)
    5. JOHN H. LANGBEIN, TORTURE AND THE LAW OF PROOF:EUROPE AND ENGLAND IN THE ANCIEN RÉGIME (1th ed 1977)
    6. JOHN H. WIGMORE, WIGMORE EVIDENCE:SECTION 1048-1357 VOLUME IV , (4th ed 1972)
    7. KENNETH BROUN, GEORGE DIX , EDWARD IMWINKELRIED, DAVID KAYE, ROBERT MOSTELLER, E ROBERTS & JOHN STRONG ,MCCORMICK ON EVIDENCE (6th ed 2006)
    8. MIRJAN DAMASKA﹐HEARSAY IN CINQUECENTO ITALY ﹐(1th ed 1994)

    二、期刊
    1. Frank R. Herrmann﹐Facing the Accuser:ancient and medieval precursor of confrontation clause﹐34 VA. j. int. law.﹐484 (1994)
    2. Frank R. Herrmann﹐The Establishment of a Rule Against Hearsay in Romano-Canonical Procedure﹐36 VA. j. int. law.﹐21 (1995)
    3. Randolpn N. Jonakait﹐The Origins of the Confrontation Clause:An Alterative history﹐ 27 Rutgers L.J.﹐77 (1995)

    三、歐洲人權法院判決
    1. CASE OF BOCOSCUESTA v. THE NETHERLANDS
    2. CASE OF BONEV v. BULGARIA

    參、日文部分
    一、書籍
    1. 三井誠=河上和雄=中山善房=田邨正義編˙刑事手続(上)(下),昭63,筑摩書房
    2. 土本武司,『刑事诉訟法要義』,1991年,有斐閣
    3. 小林充先生佐藤文哉先生古稀祝賀刑事裁判論集刊行会編,同意の意義,2006年3月,判例タイムズ社
    4. 小野清一郎=橫川敏雄=橫井帶三=栗本一夫˙刑事訴訟法[ボケツト註釈全書](上)(下)(新版),昭61,有斐閣
    5. 中川武隆,「326条の意義と機能」,刑事訴訟法の争点〔新版〕,1991年
    6. 井上 正仁,大澤 裕,川出 敏裕編,刑事訴訟法判例百選 第9版〔No.203〕 2011年04月
    7. 平野龍一,「326条の同意の効果」,平野龍一=松尾浩也編『実例法学全集刑事訴訟法(新版)』,1977年,青林書院
    8. 平野龍一,「伝聞排斥の法理」,『訴因と証拠』,1981年,有斐閣
    9. 平野龍一,『刑事訴訟法』,1962年,有斐閣
    10. 田口守一,刑事訴訟の目的〔増補版〕,2010年12月,成文堂
    11. 田宮裕編,ホーンフック刑事訴訟法〔新版〕,1993年,北樹出版,〔上ロ裕〕等
    12. 石丸俊彥=仙波厚=川上拓一=服部悟˙刑事訴訟の実務(上)(下) (新版)(平17[3訂版˙平23) 新日本法規出版)
    13. 伊藤栄樹 , 亀山継夫, 小林 充, 香城 敏麿, 佐々木 史朗, 増井 清彦著,注釈 刑事訴訟法 第五巻 ,1998年2月,立花書房
    14. 光藤景皎,口述刑事訴訟法中,1992年,成文堂
    15. 光藤景皎,證人喚問權の蘇生,刑事法學の総合的檢討(下)福田平˙大塚仁博士古稀祝賀,1993年,有斐閣
    16. 団藤重光,新刑事訴訟法綱要〔七訂版〕,1967年,創文社,
    17. 江家義男,刑事証拠法の基礎理論,1951年,有斐閣
    18. 谷口敬一,「証拠書類に対する同意•不同意」,大阪刑事実務研究会編『刑事公判の諸問題』,判例タイムズ社,1989年
    19. 岸盛一,刑事訴訟法要義,昭36,宏文堂
    20. 斉藤金作,刑事訴訟法上巻,1961年,有斐閣
    21. 松尾浩也,刑事訴訟法下〔新版〕,1993年,弘文堂
    22. 松尾浩也,岩瀬徹編,実例刑事訴訟法III(証拠.裁判.上訴),2012年,青林書院
    23. 松尾浩也監修,条解刑事訴訟法〔増補補正版〕,1988年,弘文堂
    24. 河上和雄 ・植村立郎・河村 博・小林 充 [編] ,注釈刑事訴訟法第三版 第6巻 §317~§350の14,2015年5月,立花書坊
    25. 河上和雄・中山善房・古田佑紀・原田國男・河村 博・渡辺咲子 [編],大コンメンタール刑事訴訟法第二版第七卷,2012年,清林書院
    26. 波床昌則,同意の意義,刑事裁判論集 : 小林充先生佐藤文哉先生古稀祝賀(下),2006年,判例タイムズ社
    27. 青柳文雄=伊藤栄樹=博木千秋=佐々木史朗=西園春夫編˙註釈刑事訴訟法1巻—4巻,昭51—56,立花書坊
    28. 栃木力,植村立郎判事退官記念論文集 現代刑事法の諸問題 第一巻
    29. 栗本一夫˙改訂新版新刑事証拠法,昭25,立花書坊
    30. 笠松義資,「証拠とすることについての同意」,団藤重光編『法律実務講座刑事編九巻』,1956年,有斐閣。
    31. 勝尾鐐三,証拠とすることについての同意,『総合判例研究叢害刑事訴訟法(12)』,1961年,有斐閣
    32. 植村立郎判事退官紀念論文集˙現代刑事法の諸問題1卷—3卷,平23年立花書坊
    33. 熊谷弘=浦边衛=佐々木史朗=松尾浩也編˙證據法大系Ⅰ—Ⅳ,昭45 ,日本評論社
    34. 横川敏雄,『刑事裁判の実際』,1950年,朝倉書店
    35. 橫川敏雄˙刑事裁判の実際(增訂版),昭28,朝倉書店

    二、期刊
    1. 岡垣 学,黙示の同意について--刑事訴訟法第326条に関する一考察,中央大学法学会第四期,1952年
    2. 村瀬均,「公判前整理手続と公判手続の運用一裁判員制度を念頭に置いて」,刑事法ジャ一ナル2号,2006年,。
    3. 大澤 裕,刑訴法326条の同意について ,法曹時報 56(11), 2557-2575, 2004年11月
    4. 池田修,解説裁判員法一立法の経緯と課題,2005年,弘文堂
    5. 藤田昇三,「公判前整理手続と公判手続の運用一裁判員制度を念頭に置いて」,刑事法ジャーナル2号,2006年。
    6. 香城敏麿,「21世紀の刑事裁判」研修684号,2005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101651053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651053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Department of Law]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5301.pdf2941KbAdobe PDF2885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