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98916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451/144438 (79%)
Visitors : 51319737      Online Users : 83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8916


    Title: 兩岸兒童如何談友誼:以觀看喜羊羊與灰太狼為例
    Perception of Friendship between Children in Taiwan and China: Narrative about “Pleasant Goat and Big Big Wolf” Cartoon
    Authors: 楊晨希
    Contributors: 張盈堃
    Chang, Yin Kun
    楊晨希
    Keywords: 卡通
    友誼概念
    兒童言說
    Date: 2016
    Issue Date: 2016-07-11 17:45:18 (UTC+8)
    Abstract: 本研究以文化研究為理論基礎,將兒童視為主動的閱聽人,希望從兒童的言說了解他們對友誼概念的觀點。本研究關注四個問題:1.電視卡通再現的友誼概念為何?2.兩岸兒童對電視卡通及自身的友誼概念的言說為何?3.兩岸兒童言說時的言說行為和互動行為為何?以及4.兩岸兒童言說中的異同點為何?本研究透過文本分析、言說分析及比較研究的方式,探究兩岸兒童對卡通文本的言說。
    本研究主要有以下五個發現:
    1. 相交相錯的觀點—兩岸兒童對友誼概念的言說具有異同之處:本研究依據所蒐集之言說資料,對兩岸兒童的言說進行分析後發現兩岸兒童言說文本和自身的友誼概念具有一致性、差異性和特性。如他們皆表達「共同活動」的人即為好朋友。
    2. 男強女弱與女強男弱—兩岸兒童的性別權力之差異:本研究透過兩岸兒童的言說與互動行為,發現兩岸兒童的權利掌握在不同性別團體。在台灣,男生團體發言次數遠高於女生團體,且話語權被男生掌控;在大陸,男、女生的發言次數不相上下,而話語權掌握在女生團體手中。
    3. 互助互爭—兩岸兒童言說時的同儕互動模式:由於現階段兒童表達能力有限,很難完整表達其觀點。因此兩岸兒童與同儕之間形成相互幫助的的關係。但由於某些兒童認為這種幫助是一種來自他人的侵略行為,故透過激烈的方式保護自己的權力,從而形成互助互責的互動模式。
    4. 集體意識—兩岸兒童言說背後的意識型態:兩岸兒童的言說與行為透露其具有集體意識,但是台灣兒童的表現是他人集體意識,大陸兒童則是自我集體意識。此外,大陸兒童的言說亦流露「互利」的價值觀。
    5. 黑暗中的燈塔—成人與卡通的定位:電視卡通即是兒童的娛樂工具亦是學習資源。成人應以開放的態度引導兒童觀看電視卡通,讓兒童在娛樂中學習,在娛樂中思考,在娛樂中形成批判意識。
    Reference: 一、中文文獻
    中國國家統計局(2014)。年度數據:廣播電視事業發展情況。中國國家統計局。取自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2015年11月01日上網 瀏覽)
    王家通等譯(1996)。幼兒教育與文化——三個國家的幼教實況比較研究(原作者:J. Tobin& D. Wu& D. Davidson)。高雄市:麗文。
    王碧瑤(2005)。現職非師範體系國中教師生涯轉換之敘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臺北市。
    王慧蘭(2009)。童年之死:在電子媒體下長大的兒童。載於張盈堃(主編),童年的凝視:兒童的文化研究選集(65-84頁)。屏東市: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王瓊珠(2010)。故事結構教學與分享閱讀(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田海龍,張邁曾(2006)。話語權力的不平等關係:語用學與社會學研究。外語學刊,129(2),7-13。
    李秀美(1995)。兒童故事基模發展與電視卡通暴力訊息解讀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臺北市。
    李菁芸(2006)。卡通影片對幼兒繪畫圖像表達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臺北市。
    何三本(1995)。幼兒故事學。臺北市:五南。
    呂翠夏(1988)。兒童的社會發展:策略與活動。臺北市:桂冠。
    沈清松(2001)。台灣精神與文化發展。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林正福(譯)(2001)。人際關係(原作者:D. Dwyer)。臺北市:弘智。(原著出版年:2000)
    林芳玫(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臺北市:巨流圖書。
    林東泰(1997)。大眾傳播理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知賢(1993)。國小兒童節度卡通影帶的研究:以「龍貓」為例。初等教育學報,6,131-168。
    吳翠珍(1991)。影響兒童電視觀看時間因素之分析。新聞學研究,44,73-94。
    吳翠珍(1998)。兒童收看電視卡通行為研究—兼論媒體素養。教育資料文摘,42(6),48-75。
    兒童福利聯盟(2012)。2012年兒少收視行為與兒少節目困境分析。兒童福利聯盟。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research/detail/68/596。(2015 年11月02日上網瀏覽)
    唐維敏(譯)(1996)。大眾傳播研究方法:質化取向(原作者:K. B. Jensen& N. W. Jankowski)。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91)
    陳玲玲(1991)。兒童友伴選擇、友誼概念與友誼知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台灣東華。
    張盈堃(2009)。好人不用戴帽子:兒童對媒體的言談分析。載於張盈堃(主編),童年的凝視:兒童的文化研究選集(37-64頁)。屏東市: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文西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13)。電視使用行為及滿意度調查報告。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取自http://www.ncc.gov.tw/chinese/files/13092/2886_26579_ 130924 _1.pdf。(2015年11月01日上網瀏覽)
    馮建三(譯)(1995)。電視,觀眾與文化研究(原作者:D. Morley)。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2)
    鈕文英(2014)。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
    黃葳威(2004)。閱聽人與媒體文化。臺北市:揚智文化。
    黃藍瑩(2005)。幼兒觀看卡通的樂趣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臺北市。
    黃美雯(1999)。不同年齡層學生對童話繪本中友誼概念之詮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楊雅婷(譯)(2003)。童年之死:在電子媒體下長大的孩童(原作者:D.Buckingham)。臺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2000)
    楊思偉、沈姍姍(1996)。比較教育。臺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楊佩珍(2005)。尋訪童語的秘密花園:幼兒同儕私下言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臺北市。
    劉苓莉(1998)。兒童對童話中「友誼概念」之詮釋:以青蛙與蟾蜍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鄭培蒂(2006)。不同依附關係之國小兒童對童話中友誼概念之詮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蔡素琴(2009)。女性主義母職理論的發展與演變。諮商與輔導,284,24-29。
    賴文鳳(2007)。聆聽邊緣之聲—以新台灣之子的敘說作為實踐幼兒多元文化教育的起點,課程與教學,10(1),65-81。
    藍婉禎(2011)。鷹架式概念構圖繪本教學策略對幼兒友誼概念的知識結構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嘉義縣。
    戴芳煒,蔡敏玲(2013)。大班到小學一年級兒童回應圖畫故事書的思考脈絡。教育實踐與研究,26(1),1-32。
    蕭昭君(譯)(2007)。童年的消逝(原作者:N. Postman)。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4)
    蕭孟萱(2015)。解讀電視暴力卡通:成人與兒童觀點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蘇峰山(2009)。理論化童年。載於張盈堃(主編),童年的凝視:兒童的文化研究選集(01-16頁)。屏東市: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二、西文文獻
    Argyle, M. (1996).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New York, N.Y.: Penguin Books.
    Berndt, T. J. (1978). Children’ s conception of friendship and the behavior expected of friends. Unpublished manuscript, Yale University, New Have, CT.
    Berndt, T. J. (1981). Relations between social cognition, nonsocial cognition, and social behavior: The case study of friendship. In J. H. Flavell& L. Ross(Eds.), Social cognitive development(pp. 176-199)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igelow, B.J. (1977). Children’ s friendship expectations: A cognitive-developmental study. Child Development, 48, 246-253.
    Burton, G. (2005). Media and society: Critical perspectives. Buckinghamshire, Engl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Damon, W. (1977). The social world of the child.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Furman, W. & Bierman, K. L. (1983). Development changes in young children’ s conceptions of friendship. Chil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2(5), 925-931.
    Hayes, D. S. (1978). Cognitive bases for liking and disliking among preschool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49, 906-909.
    James, A., Jenks, C., & Prout, A.(1998). Theorizing Childhood. Cambridge, England:Polity Press.
    Livingstone, S. (1990). Interpreting television narrative: How viewers see a story.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0(1), 72-82.
    Reiman, J. M. & Shorr, S. I. (1978). Friendship claims and expectations among children and adults. Child Development, 49, 913-916.
    Smollar, J., & Youniss, J. (1982). Social Development through friendship. In K. H.
    Tobin, J. J. (2000). Good guys don’ t wear hats: Children’ s talk about the media. New York, N.Y.: Teacher College Press.
    Youniss, J. (1980). Parents and Peer in social development. Chicago, I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三、圖片來源
    圖2-1
    http://hiphotos.baidu.com/stevenchou_bai/pic/item/276395d99de3d21432fa1c0d.jpg
    圖2-2
    http://pic.baike.soso.com/p/20120904/20120904205310-202711256.jpg
    圖2-3
    http://c.hiphotos.baidu.com/baike/c0%3Dbaike80%2C5%2C5%2C80%2C26/sign=25247503cffcc3cea0cdc161f32cbded/279759ee3d6d55fbd0cf8f076a224f4a20a4dd82.jpg
    圖2-4
    http://img4.imgtn.bdimg.com/it/u=3609386100,3455109038&fm=21&gp=0.jpg
    圖2-5
    http://img4.imgtn.bdimg.com/it/u=4105832667,4013237975&fm=21&gp=0.jpg
    圖2-6
    http://img4.imgtn.bdimg.com/it/u=1227700634,2159033654&fm=21&gp=0.jpg
    圖2-7
    http://img4.imgtn.bdimg.com/it/u=1051373776,2447846664&fm=21&gp=0.jpg
    圖2-8
    http://img4.imgtn.bdimg.com/it/u=2214255364,1153414260&fm=21&gp=0.jpg
    圖2-9
    http://img0.imgtn.bdimg.com/it/u=4230525226,3831437772&fm=21&gp=0.jpg
    圖2-10
    http://img4.imgtn.bdimg.com/it/u=3430358581,124666683&fm=21&gp=0.jpg
    四、影片來源
    製片人,蔡瑞琼,導演,谭淑君(2011)。喜羊羊與灰太狼之奇思妙想喜羊羊。廣東省:廣東原創動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幼兒教育所
    103157019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157019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Graduate Institute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701901.pdf2803KbAdobe PDF263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