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03/144284 (79%)
Visitors : 50806242      Online Users : 65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法學院 > 法律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98626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8626


    Title: 企業併購中獨立專家制度研究
    A Study on the Role of Independent Expert in Merger and Acquisition
    Authors: 黃筱文
    Huang, Shiau Uen
    Contributors: 方嘉麟
    蘇瓜藤

    Faung, Kai Lin
    Su, Gua Teng

    黃筱文
    Huang, Shiau Uen
    Keywords: 企業併購
    獨立專家
    專家意見
    評價制度
    經營判斷
    資訊揭露
    實地查核
    獨立性
    注意義務
    合理調查
    Merger and Acquisition
    Independent Expert
    Fairness Opinion
    Valuation
    Business Judgment
    Information Disclosure
    Due Diligence
    Date: 2012
    Issue Date: 2016-07-01 15:18:37 (UTC+8)
    Abstract: 2005年6月,明基電通(BenQ)宣布收購德國西門子(Siemens)全球手機業務,打開了BenQ的全球知名度,為臺灣跨國併購史寫下新章,但最後卻於2006年9月宣告虧損新臺幣250億元,向德國當地法院申請無力清償保護,此個案正凸顯了企業在併購活動中所面臨之管控併購風險問題。鑑於實地查核乃攸關併購成敗、管控併購風險的首要關鍵成功因素,而國內探討跨國併購中實地查核的相關文獻較少,且我國企業在進行併購之際往往忽略實地查核之重要性,故在企業併購程序中透過實地查核管控併購風險時,獨立專家究應針對何等事項查核,扮演何種角色之議題,即引人深思。
    本文由公司治理及資訊揭露制度之角度切入,探討資訊揭露制度中,透過專業人士作為外部資訊審查之機制,進而聚焦於企業併購中之獨立專家制度、獨立專家進行之實地查核內容,並以農民銀行與合作金庫銀行合併案、農業金庫購買玉山銀行2007-1 CBO受益證券案兩案例事實,分析獨立專家之獨立性、各領域獨立專家間之功能與分工,以及獨立專家之注意義務標準。本文研究結果建議應建立確保獨立專家獨立性之機制,並訂定各領域獨立專家間之整體查核計畫,並應以「是否已進行『合理調查』」作為獨立專家是否已盡實地查核注意義務之判斷標準。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及建議後續研究方向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3
    第四節 研究架構 4
    第二章 併購交易中之獨立專家制度─從資訊揭露談起 5
    第一節 公司治理及資訊揭露制度 5
    第一項 前言 5
    第二項 資訊揭露制度之功能 5
    第三項 證券市場中確保所揭露之資訊即時、客觀、正確、可靠之配
    套機制─以專業人士作為外部之資訊審查機制 9
    第四項 專業人士作為外部之資訊審查機制存在之衝突及制衡機制 12
    第一款 證券交易法第32條公開說明書不實之民事責任 14
    第二款 證券交易法第20條第2項之資訊不實責任 16
    第三款 證券交易法第20條第1項、第3項之證券詐欺 19
    第二節 企業併購交易之獨立專家制度 22
    第一項 企業併購交易之資訊揭露 22
    第二項 企業併購交易中之獨立專家制度 25
    第一款 獨立專家制度之功能 25
    第二款 我國企業併購交易中獨立專家制度規範介紹 26
    第三款 獨立專家之定位及可能涉及之法律責任 28
    第三項 我國法下獨立專家制度相關問題 33
    第一款 如何確保獨立專家之獨立性 33
    第二款 獨立專家注意義務之範圍及標準不明 33
    第三章 實地查核概論 35
    第一節 前言 35
    第一項 實地查核(due diligence)之定義說明 35
    第二項 實地查核之功能 36
    第三項 實地查核之執行與範圍 38
    第二節 在併購交易開始之前─策略實地查核(strategic due diligence) 41
    第一項 策略規劃 41
    第二項 辨識策略之合理性─評估併購目標 45
    第三項 進行策略實地查核─確認併購目標 50
    第三節 實地查核之財務及營運管理面向 56
    第一項 實地查核之財務面向 56
    第一款 財務報表 56
    第二款 財務警訊 59
    第三款 評估目標公司之內部控制制度 61
    第四款 特殊產業考量─以併購知識密集產業為例 71
    第二項 實地查核之營運管理面向 73
    第一款 買方如何在實地查核中了解目標公司之營運及管理 74
    第二款 買方如何評估目標公司之營運管理風險 74
    第三款 進行訪談 78
    第四款 對於柔性領域之實地查核 81
    第四節 實地查核之遵法面向 85
    第一項 法律實地查核概述 85
    第一款 法律實地查核之重要性 85
    第二款 法律實地查核之目的 86
    第二項 法律實地查核之內容 89
    第三項 關鍵風險領域之法律實地查核─以高科技產業為例 91
    第五節 小結 97
    第四章 案例分析 100
    第一節 農民銀行與合作金庫銀行合併案 100
    第一項 案例事實 100
    第二項 司法實務見解 105
    第三項 評析與問題提出 107
    第一款 獨立專家之獨立性 107
    第二款 獨立專家之功能與分工 108
    第二節 農業金庫購買玉山銀行2007-1 CBO受益證券案 112
    第一項 案例事實 112
    第二項 司法實務見解 117
    第三項 評析與問題提出 120
    第一款 本案判決之疑義 120
    第二款 獨立專家之查核內容與底限 123
    第三款 獨立專家之功能與分工 12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7
    第一節 結論 127
    第二節 建議 128
    第一項 建立確保獨立專家獨立性之機制 128
    第二項 訂定各領域獨立專家間之整體查核計畫 131
    第三項 以是否已進行「合理調查」作為獨立專家是否已盡實地查核注意義務之判斷標準 131
    參考文獻 134
    Reference: 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依作者姓氏筆畫)
    1. 王泰允,企業併購實用,台北:遠流,1991年。
    2. 王泰銓,歐洲事業法(一)歐洲公司企業組織法,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6月。
    3. 王澤鑑,侵權行為法第一冊─基本理論一般侵權行為,自版,2005年1月初版10刷。
    4. 伍忠賢,企業併購理論與實務,新陸,2009年3月3版。
    5. 沈中華,金融市場─全球的觀點,新陸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2月3版修訂版。
    6. 易明秋,公司治理法制論,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2月初版一刷。
    7. 林柄滄,成功的企業購併,自版,2000年6月初版。
    8. 林國全,企業內容資訊揭露制度之有效性基準,證券交易法研究,2000年9月。
    9. 洪啟仁,企業併購交易指南:策略、模式、評估與整合,安侯企管,2008年11月。
    10. 參閱余雪明,證券交易法,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2000年11月。
    11. 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經濟學─理論與實際,自版,2004年8月5版。
    12. 陳儀譯,識破財務騙局的第一本書,台北:麥格羅希爾,2002年9月。
    13. 曾宛如,公司管理與資本市場法制專論(二),元照出版公司出版,2008年1月版。
    14. 曾宛如,證券交易法原理,自版,2001年12月。
    15. 馮震宇,併購高科技公司之法律架構與注意事項,高科技產業之法律策略與規劃,元照出版公司,2003年4月。
    16. 劉玉珍、李志宏、周賓凰,證券市場理論與實務,證基會發行,2001年4月。
    17. 劉連煜,現代公司法,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2月增訂2版。
    18. 劉連煜,新證券交易法實例研習,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2月增訂2版第1刷。
    19. 鄭丁旺、陳明進、王文英,智慧資本之會計處理與揭露報導,收錄於智慧資本管理,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元月初版。
    20. 賴英照,股市遊戲規則─最新證券交易法解析,自版,2009年10月再版。
    21. 薛明玲,企業併購完全實務手冊,2000年4月。
    22. 薛明玲總編審,企業併購策略與最佳實務,財團法人資誠教育基金會,2011年9月。
    23. 謝劍平,投資學基本原理與實務,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0年9月3版4刷。
    (二)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
    1. 王志誠,企業併購法律規範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2. 王絃如,論企業併購訊息之揭露時點和內容─分別從「盡職調查評估」和「獨立專家制度」之觀點切入,國立中正大學財經法律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8月。
    3. 李信杰,以時間競爭為基礎的新產品開發績效評估系統—以筆記型電腦公司為例,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4. 周書帆,我國證券交易法第三十六條與第一五七條之一的關連運作性,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1月。
    5. 林震慶,臺灣結構債處理方式及衍生問題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金融組碩士論文,2007年1月3日。
    6. 邱琬淇,「新三中」跨媒體集團資源整合與綜效—以【超級星光大道】之節目策略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7月。
    7. 張朝棟,企業跨國併購法律規範之研究,東吳大學法律系碩士論文,1994年1月。
    8. 陳則銘,企業併購之相關智慧財產管理策略與法律規劃研究─以併購美國高科技公司時之專利查核評估探微,國立政治大學智慧財產權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
    9. 陳楷仁,企業併購法第六條獨立專家相關問題之研析,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7月。
    10. 黃秀禎,實地查核程序在企業併購之重要性分析,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6月。
    11. 劉建君,多媒體網路產業之購併與管制─以美國線上時代華納合併案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1年。
    12. 盧曉彥,美國母子公司合併子公司少數股東保護之研究─兼評臺灣實務案例與相關規範設計之缺憾,2004年7月。
    13. 蕭秉國,論美國高科技產業併購專利策略與其法律問題研究,私立中原大學財經法律系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7月。
    14. 謝欣芸,外資併購國內上市公司之法制檢討與建議─以少數股東權益之保障惟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6月。
    15. 饒佩妮,論控制權溢價之歸屬,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2009年6月26日。
    (三)期刊文獻(依作者姓氏筆畫)
    1. 方嘉麟,論關係企業三書表資訊揭露之法律問題,國基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十卷四期,頁470-492,2000年10月。
    2. 王文宇,世界主要國家併購相關法律規定之比較,經濟情勢暨評論第4卷第2期,頁66-67,1998年8月。
    3. 王文宇,從股權結構論公司治理法制,收錄於公司與企業法制(二),頁24-25,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1月初版。
    4. 王志誠,公開說明書不實記載之民事責任,政大法學評論第82期,頁91-142,2004年12月。
    5. 王志誠,推薦證券商於各國多層次資本市場所應盡之職責,證卷櫃檯月刊第146期,頁9,2010年4月。
    6. 王志誠,閉鎖性公司少數股東之保護,政大法學評論,第89期,頁215-217,2006年2月。
    7. 朱德芳,論股東會資訊揭露之重大性原則,月旦法學雜誌第172期,頁56,2009年9月。
    8. 李禮仲,健全農業金庫之運作挑戰重重,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評論,2008年9月19日。
    9. 易明秋,論公開說明書之法規範體系,中原財經法學第13期,頁33,2004年12月。
    10. 林仁光,公開說明書中承銷商、律師、會計師責任之區分─以美國法為例,全國律師第10卷第11期,頁19以下,2006年11月。
    11. 林仁光,論老股承銷公開說明書不實記載之民事責任是否有證券交易法第32條之適用,證券暨期貨管理,第22卷第8期,頁36以下,2004年8月。
    12. 林仁光,論證券發行人不實揭露資訊之法律責任─兼論證券交易法修正草案第20條,律師雜誌第297期,頁44。
    13. 林佩欣,無形資產應如何評價,會計研究月刊第304期,100年3月。
    14. 林俊宏,證券市場中投資人保護基金與交割結算基金競合適用之探討,月旦財經法雜誌第3期,頁21以下,2005年12月。
    15. 林俊宏、林秋君,從團體訴訟看我國承銷商、會計師專家責任之發展趨勢,全國律師第10卷11期,頁46,2006年11月。
    16. 姜世明,德國會計師之第三人責任之研究(下),司法週刊第995期,第三版,2000年8月13日。
    17. 張心悌,證券交易法中虛偽陳述之民事責任,月旦民商法雜誌第3期,頁167以下,2004年3月。
    18. 張維夫,締造成功之金融併購交易,頁13-16,安侯建業通訊第13期,2008年1月。
    19. 莊永丞,證券交易法第20條證券詐欺損害估算方法之省思,台大法學論叢第34卷第2期,頁123-166,2005年3月。
    20. 陳文智,論會計師之注意義務,月旦法學雜誌第127期,頁132-148,2005年12月。
    21. 陳俊仁,由企業併購法第5條與第6條論我國忠實義務規範的缺失,華岡法粹第33期,頁226,2005年6月。
    22. 陳泰明,併購公司如何進行法律查核,勤業眾信通訊,頁35,2007年2月。
    23. 游明德、楊敬先,企業併購的策略規劃,會計研究月刊,第308期,2011年7月號。
    24. 馮震宇,高科技產業進行購併應注意的法律問題,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第4卷第2期,頁103-124,1998年8月。
    25. 黃國昌,事證開示義務與舉證責任(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2期,頁68-74,2004年。
    26. 黃銘傑,公司監控與監察人制度改革論─超越「獨立董事」之迷思,臺大法學論叢第29卷第4期,頁163,2000年7月。
    27. 黃銘傑,企業併購法之檢討與省思(下),月旦法學雜誌第97期,頁208-209,2003年6月。
    28. 黃銘傑,從安隆案看我國會計師民事責任之現狀,月旦法學雜誌第85期,頁105-111,2002年6月。
    29. 廖大穎,不實推介非上市上櫃股票之民事責任,月旦法學教室第121期,頁229以下,2005年6月。
    30. 趙冠瑋,從美國沙氏法案看我國證券交易法之修正─兼論董事義務之內容,軍法專刊第52卷第3期,頁6-7,2006年8月。
    31. 劉玉珍、李怡宗、黃寶慧,市場管理制度創新與行為財務學:資訊揭露制度設計的政策意涵,證券暨期貨月刊,第二十二卷第四期,頁4-12,2004年4月。
    32. 劉忠欽、朱瑞陽及幸大智,企業併購與人力資源之處理,全國律師第6卷第5期,頁44,2002年5月。
    33. 劉承愚,高科技產業併購之法律實地審查,收錄於1999全國智慧財產權研討會論文集,新竹:國立交通大學企業法律中心,1999年。
    34. 劉連煜,企業併購時董事之受任人(受託)義務農民銀行與合庫合併案最高法院九十九年度台上字第二六一號判決及其歷審判決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95期,頁240,2011年8月。
    35. 劉連煜,董事責任與經營判斷法則,月旦民商法雜誌第17期,頁181,2007年9月。
    36. 劉瑞霖,企業跨國購併之法律規劃,收錄於財經法律與企業經營,元照出版有限公司,頁178-179,2002年5月初版一刷。
    37. 戴銘昇,論證券詐欺之構成要件與民事責任,證交資料第540期,頁28以下,2007年4月。
    38. 薛明玲、蔡朝安,從資訊揭露看公司治理,月旦法學雜誌第96期,頁335,2003年5月。
    39. 蘇瓜藤、林佩欣,評價師納入專技人員國家考試可行性之研究(上),會計研究月刊第276期,頁106-111,2008年11月1日。
    40. 蘇瓜藤、林佩欣,評價師納入專技人員國家考試可行性之研究(下),會計研究月刊第277期,頁106-114,2008年12月1日。
    41. 蘇瓜藤口述,張書瑋整理,無形資產之評價(上),會計研究月刊第252期,2006年11月
    42. 蘇秀玲,私募股權基金與融資收購問題初探,證券暨期貨月刊第25卷第3期,頁37-52,2007年3月16日。
    43. 蘇裕惠,揭開企業財務運作的神秘面紗─沙賓法案404完全解析,勤業眾信通訊,頁6以下,2005年3月。
    (四)新聞報導
    1. 王正寧,誤踩地雷 農業金庫損失100億,聯合晚報,2008年7月22日。
    2. 王信人,「併購首重:目的價金租稅」,工商時報,2011年6月21日。
    3. 朱漢崙、張慧雯,農銀股東擬告林彭郎背信,蘋果日報,2005年12月29日。
    4. 余娉婷,迎向IFRS資產評價專業化,工商時報,2010年12月8日。
    5. 武桂甄、李娟萍,合庫農銀 換股比調整,經濟日報A4版金融新聞,2005年12月29日。
    6. 邱金蘭,公股銀行整併 年底前再推四案,經濟日報A4版金融新聞,2005年5月10日。
    7. 邱金蘭、黃國棟、洪凱音,合庫農銀整併 好事近了,經濟日報A4版金融新聞,2005年10月19日。
    8. 胡秀珠,二次金改/合庫宣布與農銀合併市佔率逼近10%,今日新聞網,2005年11月8日。
    9. 陳麗珠,官方促成農銀併入合庫 蘇天財求償1.5億,自由電子報,2006年6月27日。
    10. 陸倩瑤,合庫改為商業銀行,聯合報B6版財經.證券,2006年1月21日。
    11. 曾桂香,家數減半說 金融官股蘇活,聯合晚報13版證券(一),2005年5月10日。
    12. 游明德、周容羽,論無形資產,影響併購交易之重要角色(上),經濟日報/A6版/兩岸金融,2006年10月20日。
    13. 楊雅民,合庫併農銀案 公平會准了,自由電子報,2005年12月17日。
    14. 楊毅,眾達:速建立企業評價制度,經濟日報,2010年6月11日。
    15. 鄒秀明,二次金改跨步 合庫農銀合併 存放市占NO.1,聯合報A7版話題,2005年11月9日。
    16. 賴昭穎,不滿公股主導合併 農銀民股大股東將求償,聯合報B2版焦點,2006年6月27日。
    (五)研究報告
    1. 方燕玲,會計師簽證報告閱讀技巧─財報閱讀重點及常見缺失,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所報告(2009)。
    2. 林國全、陳錦旋、蓋華英,證券交易法第三十六條第二項第二款所定「重大性」及「事實發生日」之定義研究,頁14-20,台北市證券商業同業公會委託研究,1995年10月30日。
    3. 陳政忻,動物生技代表性個案Pfizer分析,臺灣經濟研究院生物科技產業研究中心,網址:http://www.biotaiwan.org.tw/download/structure4/%E9%99%B3%E6%94%BF%E5%BF%BB/Pfizer%E5%80%8B%E6%A1%88%E5%88%86%E6%9E%90(200712).pdf。
    4. 廖大穎,林進富,谷湘儀等,承銷商、會計師及律師專家責任明確區分之研究,金管會95年度委託研究計畫,頁200,2007年12月。
    (六)其他
    1. 監察院99年9月8日99財正0050號糾正案文及第0980800675號調查報告。
    2. 監察院公報第2725期99年9月16日(99)院台財字第0992200730號糾正案文。
    二、英文部分
    (一)書籍(依作者姓名字母順序)
    1. Alexandra Reed Lajoux & Charles Elson, The Art of M&A Due Diligence, McGraw-Hill (2000).
    2. Arthur H. Rosenbloom, Due Diligence for Global Deal Making, Bloomberg Press (2002).
    3. BRYAN A. GARNER, BLACK’S LAW DICTIONARY 1009 (8th ed. Thomson West, 2004)
    4. Geoff Cullinan and Tom Holland, Due Diligence for Global Deal Making, Bloomberg Press (2002).
    5. Howard Schilit, Financial Shenanigans: How to Detect Accounting Gimmicks and Fraud in Financial Statements, New York: McGraw-Hill (1993).
    6. NACD, The Report of the NACD blue ribbon commission on audit committees: A practical Guide, Washington, D.C. (2000).
    7. Norman J. Resnicow, ESQ. and Clifford A. Rathkopf, ESQ. , Due Diligence for Global Deal Making, Bloomberg Press (2002).
    8. Peter Howson, Due Diligence, Gower Publishing Limited (2003).
    9. Philip J. Clements, Due diligence: A safety Net for Shareholder Value, The Art of M&A Due Diligence, McGraw-Hill, xi (2000).
    (二)學位論文(依作者姓名字母順序)
    1. Patrick Yowkang Chang, The role and value of due diligence i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 take Taiwan high tech industry as an example, International MBA Program College of Commerce National Cheng Chi University, June 2006.
    (三)期刊文獻(依作者姓名字母順序)
    1. A Neil Paschall; Christopher L Russell, FINANCIAL AND LEGAL DUE DILIGENCE JOINED AT THE HIP,34-40, Valuation Strategies; May/Jun 2004; 7, 5; ABI/INFORM Global.
    2. Bruce Wasserstein, Big De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 the Digital Age, Business, 284-290, September 2001.
    3. Chris Zook, Profit from the core: Growth Strategy in an Era of Turbulenc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1)
    4. John C. Coffee Jr., Transfers of Control and the quest for Efficiency: Can Delaware Law Encourage Efficient Transactions While Chilling Inefficient Ones ?, 21 Del. J. Corp. L. 411. (1996)
    5. Lajoux, Alexandra Reed, M&A due diligence in the new age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Ivey Business Journal Online, Jan-Feb, 2007.
    6. Mitchell Lee Marks, Adding Cultural Fit to Your Due Diligence Checklist, Mergers & Acquisitions, 14-20, Nov.-Dec. 1999.
    (四)其他
    1. OECD Principle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vailable at www.oecd.org/daf/corporateaffairs/principles/text.
    2. Louis D. Brandeis, Other People’s Money: And How the Bankers Use It, 1914. Available at http://www.law.louisville.edu/library/collections/brandeis/node/191
    3.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 Integrated Framework, COSO, 2004. Available at http://www.coso.org/ERM-IntegratedFramework.htm .
    4. Cadwalader, Wickersham & Taft LLP, Underwriter Due Diligence In Securities Offerings, New York Law Journal, May 27th 1999. Available at http://library.findlaw.com/1999/May/27/126952.html.
    5. Diane W. Savage, Intellectual Property Due Diligence in Acquisition of Technology Companies, Article of Cooley Godward, LLP, 8, Mar. 3, 1997. Available at http://www.lawseminars.com/materials/07MACA/maca%20m%20reifschneider1%2008-16.pdf.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95651019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5651019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法律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308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