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03/144284 (79%)
Visitors : 50796896      Online Users : 77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7111


    Title: 甲骨文人形構件分析及其教學運用
    Oracle Humanoid Part Analysis and Teaching Application
    Authors: 游琇雯
    Yu, Hsiu Wen
    Contributors: 林宏明
    游琇雯
    Yu, Hsiu Wen
    Keywords: 甲骨人形字
    構形特徵
    演變規律
    教學運用
    Date: 2016
    Issue Date: 2016-06-01 13:53:01 (UTC+8)
    Abstract: 本文以李宗焜《甲骨文字編》蒐集甲骨字目為範圍,篩選所有包含人形的227個可釋字,分為側立人形(100字)、正立大形(38字)、跪坐卩形(44字)、斂手跪坐女形(45字)四部字進行甲骨構形與歷世演變分析。分析發現甲骨人形字構形特徵為:側立人部字占人形字四成構字量、增形構字占一半、頭部增形占三分之一、兩構件組成占一半、人形構件主要作為表形構件、唯女形構件作為表義構件、人部與大部各有若干變形構字等。甲骨人形構件有45%為後世保留,其中女部字保留比例最高,拼合構字最易保留人形構件。歸究人形構件得以保留主因為其具人形構件重要、構件離析、構件關係清楚、構形明確等特質。而55%失落甲骨人形構件者,以卩部字最嚴重,以增形構字方式最易失落人形。失落主因為該甲骨文構件太多、構件交疊、構形不尋常、構意不明、區辨性目的等特質。甲骨人形構件後世因配置位置演變為不同部件,側立人形在上為「 」,在左為「亻」,在中為「人」,在下為「儿」;正立大形以「大」及「亣」居中配置;跪坐卩形以「卩」形置右配置;女形則以「女」形置左配置;其它訛變部件亦相應於配置位置而變化。人形字是漢字的入門字目,有利初學者以圖象的方式開啟對漢字字符的認識,後續配合其它古文字以先習得基礎部件,再配合楷書筆順原則、組字邏輯、字頻篩選,則可以協助學習者在有系統、有感覺、有意義、有畫面的狀況下有效學會漢字,以符應漢字所具備的完形特質。
    Reference: 一、專書
    于省吾:《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姚孝遂按語編纂。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79)。
    于省吾:《殷契駢枝全編》,(板橋,藝文印書館,1975)。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小屯南地甲骨》(北京:中華書局,1980)。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
    尹黎云:《漢字字源系統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文史哲出版社編輯部:《漢語古文字字形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
    方 勇:《秦簡牘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
    王 寧:《漢字構形學講座》(臺北:三民書局,2013)。
    王玉新:《漢字認知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0)。
    王慎行:《古文字與殷周文明》(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古文字詁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左民安:《細說漢字: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臺北:聯經,2007)。
    朱歧祥:《殷墟甲骨文字通釋稿》(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古文聲系》,(北京:中華書局,1998)。
    吳敏而:《語文學習百分百》(臺北:天衛文化,2009)。
    李永迪:《殷墟出土器物選粹》(臺北:中研院史語所,2009)。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5)。
    李孝定:《漢字的起源與演變論叢》(臺北:聯經.1986)。
    李宗焜:《甲骨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2012)。
    李宗焜:《當甲骨遇上考古——導覽YH127坑》(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8)。
    李宗焜:《鑿破鴻蒙——紀念董作賓逝世五十周年》(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3)。
    李家浩:《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李學勤:《古文字學初階》(臺北:萬卷樓,1993)。
    沈 培:《殷墟甲骨卜辭語序研究》(臺北 : 文津,1992)。
    沈之瑜:《甲骨文講述》(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沈建華、曹錦炎:《甲骨文字形表》(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
    周有光:《周有光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周法高:《金文詁林》(香港:中文大學,1975)。
    季旭昇:《說文新證》(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林 澐:《古文字研究簡論》(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86)。
    林 澐:《林澐學術文集.2》(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林浩德:《從文字探索上古時期兩性及蛇鳥圖騰間之糾葛》(新北:弘揚圖書,2012)。
    林義光:《文源》(上海:中西書局,2012)。
    姚孝遂:《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北京:中華書局,1989)。
    胡厚宣:《甲骨文合集釋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唐 蘭:《甲骨文自然分類簡編》(太原:新華書店,1999)。唐復年整理。
    唐 蘭:《中國文字學》(上海:開明書店,1949)。
    唐 蘭:《古文字學導論 殷墟文字記》(臺北:學海,2011)。再版。
    唐 蘭:《古文字學導論》(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80)。
    容 庚:《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島邦男:《殷墟卜辭綜類》(臺北:大通書局,1970)。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06)。同時參酌電子書,網址http://images.gg-art.com/dictionary/oracledict.php。
    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1998)。
    高鴻縉:《中國字例》(臺北: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出版組,1960)。
    商承祚:《甲骨文字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商承祚:《殷虛文字類編》(北京:北京圖書館,2000)。
    崔恆昇:《簡明甲骨文詞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 : 二四七號墓》(北京:文物,2001)
    許 慎:《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2013)。段玉裁注,巫俊勳重文隸定,楊徵祥、周艷娟、劉雅芬、李鵑娟聲韻標注,1999初版。
    許進雄:《古文諧聲字根》(臺北:臺灣商務,1995)。
    許進雄:《簡明中國文字學》(臺北:學海出版社,2000)。
    許雅惠:《殷墟甲骨文——中國三千多年前古文字》(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1)。
    郭沫若:《卜辭通纂 : 附考釋》(北京:北京圖書館,2000)。
    郭沫若:《甲骨文合集》(上海 : 中華,1982)。郭沫若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全十三冊。
    陳 劍:《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7)。
    陳煒湛、唐鈺明:《古文字學綱要》(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
    陳夢家:《中國文字學》(北京:中華書局,2011)。修訂版。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望山楚簡》(北京:中華書局,1995)。
    黃天樹:《殷墟王卜辭的分類與斷代》(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
    黃天樹:《黃天樹甲骨金文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4)。
    黃沛榮:《漢字教學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樂學,2001)。
    楊樹達:《積微居甲文說;耐林廎甲文說;卜辭瑣記;卜辭求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臺北:萬卷樓,1995)。
    裘錫圭:《裘錫圭學術文集第一卷:甲骨文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裘錫圭:《裘錫圭學術文集第二卷:簡牘帛書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裘錫圭:《裘錫圭學術文集第三卷:金文及其他古文字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裘錫圭:《裘錫圭學術文集第五卷:古代歷史、思想、民俗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裘錫圭:《裘錫圭學術文集第六卷:雜著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裘錫圭:《裘錫圭學術文集第四卷:語言文字與古文獻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鄒曉麗:《基礎漢字形義釋源——說文部首今讀本義》(北京:中華書局,2007)。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 : 文物,1977)。
    臧克和:《漢魏六朝隋唐五代字形表》,(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11)。
    趙 誠:《甲骨文簡明詞典》(北京:中華書局,2009)。1988第一版。
    趙元任:《語言問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1)。
    齊航福、章秀霞編著:《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刻辭類纂》(北京:綫裝書局,2010)。
    劉 釗、洪 颺、張新俊:《新甲骨文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劉 釗:《出土簡帛文字叢考》(臺北:臺灣古籍,2004)。
    劉 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劉 釗:《古文字考釋叢稿》(長沙 : 岳麓書社,2004)。
    滕千生:《楚系簡帛文字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
    蕭啟宏:《從人字說起》(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
    龍宇純:《中國文字學》(臺北:五四書店,1996)。1968初版。
    薛榕婷:《說文解字人與自然類部首之文化詮釋》(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
    羅振玉:《殷虛文字類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
    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三卷》(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唐山出版社,2007)。
    嚴一萍:《甲骨古文字研究‧第一輯》(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
    嚴一萍:《甲骨古文字研究‧第二輯》(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Carolyn Olivier & Rosemary F.Bowler:《多感官學習--克服學習困難的教學原則與應用》(臺北:遠流出版事業服份有限公司,1998)。丁凡譯。
    Thomas Armstrong:《經營多元智慧》(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李平譯。

    二、期刊論文
    于省吾:〈殷代的奚奴〉,《吉林大學社科學學報》第01期(1956年),頁132-142。
    于省吾:〈從甲骨文看商代社會性質〉,《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z1期(1957年),頁97-136。
    于省吾:〈釋从天从大从人的一些古文字〉,《古文字研究》第15輯(1986年6月),頁185-187。
    于省吾:〈釋奴、婢〉,《考古》第09期(1962年),頁496-498。
    于省吾:〈釋尼〉,《吉林大學社科學學報》第03期(1963年),頁75-77。
    于省吾:〈釋羌、茍、敬、美〉,《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01期(1963年),頁43-50。
    尹黎云:〈字源說〉,《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第5期(1992年),頁79-84。
    王恩田:〈甲骨文周微四族戈、唐、化、角考〉2015.05.08發表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5年8月31日取自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515。
    王恩田:〈釋甲骨文中的刑具「桁」與「桎」——兼釋蔡與蔡國始封地〉2015.4.18發布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5年5月24日取自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498
    朱歧祥:〈論甲骨文的部首——中國最早的一批象形字〉,《靜宜人文學報》第16期(2001年),頁17-32。
    朴仁順、金 一:〈甲骨文女•母考〉,《古文字研究》第23輯(2002年6月),頁23-25。
    老志鈞:〈兩種有利於漢字教學的方法——分析比較〉,《國文天地》第10卷2期(1994年7月),頁51-55。
    何三本:〈兩岸小學語文課程識字、寫字教學比較研究〉,《東師語文學刊》第7期(1994年6月),頁83-90。
    何琳儀:〈古璽雜識續〉,《古文字研究》第19輯(1992年),頁471-489。
    吳世雄:〈論認知心理學的記憶原理對漢字教學的啟迪〉,《華文世界》第89期(1998年9月),頁46-54。
    李振清:〈漢字教學的理論與實際〉,《華文世界》第50期(1988年12月),頁1-6。
    杜清雨:〈「允」字本義試釋〉,20140330發表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5年9月08日取自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242
    沈建華:〈甲骨文中所見幾種異體字例釋〉,《中國古文字研究》第1輯(1999年),頁33-38。
    季旭昇:〈說牡牝〉,《古文字研究》第24輯(2002年7月),頁100-103。
    屈萬里:〈甲骨文从比二字辨〉,《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論文類編‧語文文字編‧文字卷》(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4月),頁755-759。
    林 澐:〈甲骨文中的商代方國聯盟〉,《古文字研究》第6輯(1981年),頁67-92。
    林 澐:〈關於甲骨文「字素」和「字綴」的一些問題〉,《中國古文字研究》第1輯(1999年),頁1-11。
    林 澐:〈甲骨文中的商代方國聯盟〉,《古文字研究》第六輯(1981年),頁67-92。
    林 澐:〈說飄風〉,《林澐學術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頁30-34。
    姚孝遂:〈古漢字的形體結構及其發展階段〉,《古文字研究》第4輯(1980年12月),頁7-39。
    姚孝遂:〈甲骨文形體結構分析〉,《古文字研究》第20輯(2000年3月),頁263-285。
    姚孝遂:〈商代的俘虜〉,《古文字研究》第1輯(1979年8月),頁337-390。
    施順生:〈古文字形體演變規律─「框廓、填實、線條化」的探討〉,《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8期(2003年3月),頁37-46。
    唐 蘭:〈陜西省岐山縣董家村新出西周重要銅器銘辭的譯文和注釋〉,《文物》1976年第5期,頁55-59。
    徐富昌:〈從甲骨文看漢字構形方式之演化〉,《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4期(2006年5月),頁1-40。
    徐寶貴:〈甲骨文考釋兩篇〉,《古文字研究》第26輯(2006年11月),頁85-89。
    秦曉華:〈也談甲骨文中的「望」〉,《古文字研究》第26輯(2006年11月),頁109-114。
    袁之揚:〈淺談國字之美及文字知識在教學上之功用〉,《國教輔導》第28卷1期(1988年),頁13-19。
    高 明:〈古文字的形傍及其形体演變〉,《古文字研究》第4輯(1980年12月),頁41-90。
    張世超:〈釋「 」〉,《古文字研究》第27輯(2008年9月),頁100-103。
    張玉金:〈釋甲骨文中的「 」和「 」〉,《古文字研究》第23輯(2002年6月),頁3-9。
    張玉金:〈釋甲骨文中的「御」〉,《古文字研究》第24輯(2002年7月),頁71-75。
    張政烺:〈中山王 壺及鼎銘考釋〉,《古文字研究》 第1輯(1979年8月),頁208-232。
    張政烺:〈釋因蘊〉,《古文字研究》第12輯(1985年10月),頁73-83。
    張桂光:〈古文字中的形體訛變〉,《古文字研究》第15輯(1986年6月),頁153-183。
    張桂光:〈甲骨文形符系統特徵的探討〉,《古文字研究》第20輯(2000年3月),頁286-307。
    張琳娸:〈字理識字的理論與應用〉,《師說》第213期(2009年12月),頁12-16。
    許進雄:〈判定字形演變方向的原則〉,《古文字與商周文明》(臺北:中研院史語所,2002),頁159-194。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文字學組。
    陳烜之:〈閱讀中文時對部件偵測的歷程〉,《中華心理學刊》第26卷1期(1987年),頁29-34。
    陳煒湛:〈甲骨文「允」字說〉,《古文字研究》第25輯(2004年10月),頁1-4。
    陳 劍:〈忠信之道的配字〉,2008.2.20發表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4年6月6日取自: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343
    陳 劍:〈試說戰國文字中寫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諸字〉2010.10.7發表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6年1月23日取自: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276
    陳麗紅:〈說朋倗〉,《第十三屆全國暨海峽兩岸中國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頁241-257。
    曾志朗、洪蘭:〈閱讀中文字:一些基本的實驗研究〉,《中華心理學刊》第20期(1978年),頁45-49。
    程 燕:〈「坐」、「跪」同源考〉,《古文字研究》第29輯(2012年10月),頁641-643。
    黃天樹:〈殷墟甲骨文形聲字所佔比重的再統計〉,《黃天樹甲骨金文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4),頁54-131。
    黃天樹:〈甲骨文所見的商代喪葬制度〉,《黃天樹甲骨金文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4),頁200-208。
    黃天樹:〈婦女卜辭〉,《中國古文字研究》第1輯(1999年),頁12-22。
    黃文杰:〈說色〉,《古文字研究》第25輯(2004年10月),頁262-266。
    黃沛榮:〈漢字認寫的教學設計〉,《二十一世紀華語機構營運策略與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 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2005),頁362-367。
    黃順益:〈談國字字形的教育〉,《高市文教》第43期(1991年5月),頁34-36。
    楊徵祥:〈古文字學在國小生字教學之運用〉,《中國語文》第445期(1994年7月),頁47-50。
    楊懷源、孫銀瓊:〈釋甲骨文中的「去」——兼論上古 「去」聲字的韻尾〉。2013年10月25日發表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
    葉德明:〈漢字書寫錯誤之分析與教學〉,《華文世界》第43期(1987年),56-66頁。
    賈 文:〈甲骨文從人、卩、大、女、子的義近形旁字舉例_一〉,《承德民族師專學報》第22卷第1期(2002年2月),頁15-19。
    賈 文:〈甲骨文從人、卩、大、女、子的義近形旁字舉例_二〉,《承德民族師專學報》第23卷第1期(2003年2月),頁48-53。
    賈 文:〈甲骨文從人、卩、大、女、子的義近形旁字舉例_三〉,《承德民族師專學報》第24卷第1期(2004年3月),頁44-49。
    賈 文:〈甲骨文從人、卩、大、女、子的義近形旁字舉例_五〉,《承德民族師專學報》第30卷第1期(2010年3月),頁11-16。
    賈 文:〈甲骨文從人、卩、大、女、子的義近形旁字舉例_四〉,《承德民族師專學報》第26卷第3期(2006年8月),頁29-32。
    趙 誠:〈古文字發展過程中的內部調整〉,《古文字研究》第10輯(1983年7月),頁350-366。
    趙 誠:〈諸帚探索〉,《古文字研究》第12輯(1985年10月),頁99-106。
    趙 鵬:〈殷墟甲骨文女名結構分析〉,《甲骨文與殷商史》新一輯(2008年),191~202頁。
    劉 桓:〈甲骨文字考釋(三篇)〉,《中國古文字研究》第1輯(1999年),頁23-32。
    劉 桓:〈釋甲骨文 、 二字〉,《古文字研究》第25輯(2004年10月),頁14-19。
    劉 釗:〈甲骨文字考釋〉,《古文字研究》第19輯(1992年),頁461-467。
    劉 源:〈殷墟「比某」卜辭補說〉,《古文字研究》第27輯(2008年9月),頁111-116。
    劉宗漢:〈說 見__ 類字研究之一〉,《古文字研究》第19輯(1992年),頁544-551。
    劉興漢:〈國小學生學習寫中文字錯誤之分析研究:個案研究〉,《華文世界》第10期(1987年),頁189-198。
    劉 楊:〈夭夨辨〉, 2013年10月25日發表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5年5月24日取自: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149
    蔡哲茂:〈說甲骨文北方風名〉,2014年12月17日發表於「先秦史研究室」網址:http://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4773.html
    蔡哲茂:〈說甲骨文葬字及其相關問題〉,《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續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1995年)。
    蔡哲茂:〈釋殷卜辭的「見」字〉,《古文字研究》第24輯(2002年7月),頁95-99。
    鄭昭明:(1978),〈漢字記憶的語言轉錄與字的回譯〉,《中華心理學刊》,第20期,頁39-43。
    鄭昭明:〈從認知心理學看華文的學習〉,《華文世界》第40期(1986年),頁4-15。
    鄭昭明:〈漢字認知的歷程〉,《中華心理學刊》第23卷2期(1981年),頁137-153。
    鄭憲仁:〈古文字形體變化與藝術思維〉,《第一屆~第五屆思維與創作學術研討會論文選》(臺南:臺南大學國文系,2012年),頁169-182。張清榮等編撰。
    賴明德:〈研究中國文字構造的必要性〉,《華文世界》第50期(1988年12月),頁7-10。
    謝怡如:〈筆順教學新探〉,《中國語文》第341期(1985年11月),頁41-48。
    魏宜輝:〈說「匋」〉,《古文字研究》第29輯(2012年10月),頁633-640。
    羅 琨:〈殷墟卜辭中的「先」與「失」〉,《古文字研究》第26輯(2006年11月),頁52-57。
    嚴志斌:〈商代金文的婦名問題〉,《古文字研究》第26輯(2006年11月),頁141-146。

    三、學位論文
    王旭東:《古文字從辵、彳、行、止之字研究》(廣州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系碩士論文,2012)。
    李旼姈:《甲骨文字構形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
    林宏佳:《古文字造字創意之研探--以人生歷程為範疇》(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
    林怡慧:《甲骨文字簡化現象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3)。
    施順生:《甲骨文異體字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施順生:《甲骨文字形體演變規律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
    柯維盈:《唐蘭「甲骨文自然分類法」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張晏銖:《國小創意漢字教材研發──以字素「手」為主題的古漢字形義研究》(嶺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曹 瑋:《說文人部字和荀子中從人字研究》(新疆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系碩士論文,2011)。
    彭慧賢:《甲骨文从人偏旁通用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楊郁彥:《甲骨文同形字疏要》(輔仁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5)。
    鍾思榆:《古文字分化現象探析》(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07)。
    譚惠芸:《古文字於國語文教學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4)。

    四、網路資料庫
    三典軒書畫網 http://www.3zitie.cn/。
    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 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室 先秦史研究室 http://www.xianqin.org/。
    中華民國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http://dict.revised.moe.edu.tw/。
    中華民國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http://dict.variants.moe.edu.tw/。
    中華博物網漢語字典 http://www.iguci.cn/dictionary/。
    書法教學資料庫 http://163.20.160.14/~word/。(新北市榮富國小陳忠建老師建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漢字字族教學平台」 網址:http://140.122.109.78/COOL/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國語辭典簡編本編輯資料字詞頻統計報告」 http://ws.moe.edu.tw/001/Upload/files/SITE_CONTENT/M0001/PIN/c11.htm?open
    教育部語文成果網「國小學童常用字詞調查報告書」 http://language.moe.gov.tw/index.aspx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http://www.gwz.fudan.edu.cn/Default.asp。
    漢語多功能字庫 http://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mf/。(香港中文大學)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10191201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1912017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17101.pdf11553KbAdobe PDF26206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