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6497
|
Title: | 都市中街區意象之建構-以永康街區為例 Constructing a neighborhood image : A case of Yongkang St. neighborhood |
Authors: | 杜明秀 |
Contributors: | 溫肇東 杜明秀 |
Keywords: | 都市意象 生活風格 永康街區 創意人才 |
Date: | 2013 |
Issue Date: | 2016-05-11 14:01:47 (UTC+8) |
Abstract: | 近年來,創意城市的興起使得創意階級紛紛受到當地風格所吸引而前往,與地方互動交流後,人們會產生新的體驗並結合以往的經驗,進而建立起地方意象。但是,地方之所以可以成為地方,是因為能夠被人們所記憶。這需要幾個要素互相作用而成:場所、活動與人,這些元素之間的關係會形成一個富於意義的核心,並逐漸形塑地方意象。
Kevin Lynch在1960年代開闢都市意象之研究領域。他提出一套市民對於都市結構的指認系統,包含了「通道」、「邊緣」、「節點」、「區域」、「地上標物」。該系統是以人對環境認同為依歸的價值觀。
本研究選擇發展已經較為成熟的永康街區作為觀察對象,並實地走訪永康街區,依照Lynch都市意象五元素來建構永康街區,且訪談此街區中的消費者、住戶以及創意店家,以了解不同角色在建構街區意象有何不同因素。
本研究發現人們會因為不同的生活習、消費目的以及風格喜好而對不同區域建立不同意象。永康街區風格明顯迥異於一般商圈,經過訪談後,發現創意店家受到租金浮動的影響,開始轉往人煙稀少的街道,因而造成人們建構都市意象的範圍擴大,以及歷史因素導致街區居民的高文化水準是營造該地區風格一大因素。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環境識覺 6
第二節 都市意象 9
第三節 創意人才 14
第四節 風格空間 17
第五節 小結 19
第三章 研究架構與研究設計 20
第一節 個案研究法 20
第二節 個案選擇 21
第三節 資料分析 23
第四節 研究限制 29
第四章 個案研究-永康街區 30
第一節 個案簡介-永康街區歷史背景 30
第二節 都市意象五元素-永康街區 33
第三節 永康街區-消費者、住戶之意象 47
第四節 小結 60
第五章 永康街區的創意店家 62
第一節 南村落-韓良露 62
第二節 永康街區創意店家 66
第六章 研究發現 79
第一節 比較都市意象建構差異 79
第二節 生活風格所造成的都市意象差異 87
第三節 風格店家形塑消費空間 91
第七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96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6
第二節 後續建議 101
附錄一 訪談大綱(半結構式) 104
附錄二 認知圖 106 |
Reference: | De Propris, L., & Hypponen, L. (2008). 11. Creative clusters and governance: the dominance of the Hollywood film cluster. Creative Cities, Cultural Clusters and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Knowledge,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258.
Florida, R. (2002).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 life, 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
Landry, C. (2008). The creative city: 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
Lynch, K. (1960). The image of the city, 11.
Urry, J., & Larsen, J. (2011). The tourist gaze 3.0.
Zukin, S. (2009). Naked city: The death and life of authentic urban places.
宋伯欽. (1986). 都市意象, 臺北: 臺隆.
邱勇嘉. (2007). 藝術教育與場域的共鳴: 體驗環境. 展現社區美學.
邱于芸. (2011). 以人為本的創意城鄉敘事學. 2011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討會.
林萬義. (1988). 學校物質環境的重要性. 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專題研究. 臺北市:臺灣書局.
胡寶林, 喻肇青. (1984). 臺北市都市景觀計畫研究的理論與方法. 都市與計劃, 11, 71–103.
美國中文網. (2013). (2013/05/10) 人類在21世紀跨入城市社會. 取自
http://gate.sinovision.net:82/gate/big5/news.sinovision.net/portal.php?mod=view&aid=249124&page=1
倪進誠. (2004). 參與觀察法在旅遊行為研究上的應用-一個貼近人地互動的思考設計. 社會科教育學報, 7, 53-88
陳淑美. (2010). 消費空間-論當代城市的象徵經濟. 藝術欣賞, 6(4), 68–77.
高宣揚. (2002). 布爾迪厄 Pierre Bourdieu. 臺北:生智文化事業.
張長義. (1985). 環境變遷認知之空間差異:一個臺灣農村社區之研究.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系研究報告.
莊坤儒. (2006). (2013/06/03) 永康簡史. 臺灣光華雜誌. 取自
http://www.taiwan-panorama.com/show_issue.php?id=200649504122c.txt&table=0&h1=%E5%8F%B0%E7%81%A3%E5%AF%AB%E7%9C%9F&h2=%E7%A4%BE%E5%8D%80
黃恆正. (1988). 符號社會的消費. 臺北: 遠流.
黃茂容. (1989). 溪頭森林遊樂區遊客對自然環境的情緒體驗. 戶外遊憩研究, 2(2), 31–50.
黃惠靜. (2012). 臺北非玩不可101. 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
鄭建華. (2003). 符號學理論研究與應用之初探. 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博士班, 學術研討會.
蒙藏文化中心. (2005). (2013/06/17)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取自
http://www.cam.org.tw/big5/museum03.asp?rowId=151
蔡秀枝. (2001). 城市文本與空間閱讀.
蔡明芬. (2007). 三重市國小五年級學童鄉土環境認知與鄉土認同態度研究. 未出版論文.
劉維公. (2006). 風格社會. 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潘慧玲. (2003). 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 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
蕭瑞麟. (2007). 不用數字的研究:鍛鍊深度思考力的質性研究. 臺北:臺灣培生.
鍾家純. (2009). Jean Baudrillard符號消費理論及其教育蘊義. 未出版論文.
蘇揚期, 王柏山. (2005). “地方感” 研究觀點的探討-從人本主義地理學, 行為地理學到都市意象學派 The Research Aspect of Sense of place-From the Approach of Humanistic Geography, Behavioral Geography, Urban Image. 社會科教育研究, (10), 109–136.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科技管理研究所 100359018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03590181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科技管理研究所]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index.html | 0Kb | HTML2 | 1077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