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6155
|
Title: | 中小學生的穿著風格、美感經驗、創意生活經驗與其對教師外表知覺之關係 |
Authors: | 陳秋秀 |
Contributors: | 吳靜吉 陳秋秀 |
Date: | 2002 |
Issue Date: | 2016-05-10 16:36:58 (UTC+8) |
Abstract: | 本研究的目的為了解國小五年級與國中二年級學生的穿著風格、美感經驗與創意生活經驗,以及學生對自己、對教師外表知覺的現況,更進一步探討學生的性別、年級、穿著風格、美感經驗、創意生活經驗與其對教師外表知覺的關係。
以便利取樣的方式選取台灣北區22所學校,共708個有效樣本,利用「創意生活經驗量表」、「美感經驗量表」、「穿著風格量表」以及「學生對教師外表知覺量表」做為研究工具,進行研究。以皮爾森積差相關、典型相關、以及多變量變異數分析考驗研究假設,獲致以下的結果:
一、學生對教師外表的知覺
(一)就年級而言:
1.國小五年級學生較國中二年級學生不認為自己「重視老師的外表長相」(小五M=2.27;國二M=2.42)、不認為自己「喜歡俊男美女老師」(小五M=2.31;國二M=2.58)。註1
2.國小五年級學生比國中二年級學生喜歡老師做「保守安分型」的穿著打扮(小五M=2.94;國二M=2.80),而較不喜歡老師做「毫不在意型」的穿著打扮(小五M=1.85;國二M=2.03)。註2此外,國小五年級學生也較能知覺到教師外表長相(小五M=2.85;國二M=2.69)與穿著打扮(小五M=2.84;國二M=2.62)對自己的影響。
3.國中二年級學生比國小五年級學生喜歡老師做「創意獨特型」(小五M=2.91;國二M=3.04)、「輕鬆舒適型」(小五M=3.17;國二M=3.31)的穿著打扮。註3
(二)就性別上而言:
1.女生認為自己「重視老師的穿著打扮」顯著高於男生(男M=2.98;女M=3.11)。
2.女生比男生喜歡老師做「創意獨特型」(男M=2.91;女M=3.03)、「輕鬆舒適型」(男M=3.15;女M=3.32)的穿著打扮,而較男生不喜歡老師做「毫不在意型」(男M=2.06;女M=1.81)的穿著打扮。
3.女生比男生更能知覺到教師「外表長相」對自己的影響(男M=2.70;女M=2.84)。
二、學生對老師、對自己的外表或穿著打扮相關問題之看法
(一)大約半數的學生認為男女不管是老師或同學一樣重視外表(老師方面佔60.1%;同學方面佔47%)或穿著打扮(老師方面佔46.7%;同學方面佔46.8%),或者認為女性較重視外表(老師方面佔36.5%;同學方面佔48.4%)或穿著打扮(老師方面佔50.3%;同學方面佔49.6%),只有極少數(5%以下)學生認為男老師(男同學)較重視外表或穿著打扮。
(二)有70%以上的學生認為自己「重視」甚至「非常重視」自己的外表與穿著打扮。
(三)多數學生所喜歡的老師是女老師(佔72.3%),外表和身材普通(分別為佔42.8%、佔47.6%)又很年輕的老師(佔40.9%),常做「輕鬆舒適型」的穿著打扮(佔62.4%)。
三、學生的穿著風格與其對教師外表知覺之關係
(一)學生認為平常自己的穿著打扮相當「符合」「輕鬆舒適型」(55.4%),符合「創意獨特型」(佔50.0%)或「保守安分型」(佔58.3%),而較不符合「流行新潮型」(佔44.2%)或「毫不在意型」(佔41.9%)的穿著打扮。
(二)「學生的穿著風格」與「學生對教師外表知覺」之間大部份有顯著相關,其中:
1.越有某種穿著風格的學生,越重視教師外表長相或穿著打扮的傾向也越明顯,尤其是(1)穿著風格越符合「創意獨特型」的學生,也越強調教師的穿著打扮需「精心設計具整體美」(r=.34,p<.001),(2)穿著風格越符合「流行新潮型」的學生,也越「重視老師的外表長相」(r=.37,p<.001)。
2.穿著風格越符合「創意獨特型」的學生,尤其也越能知覺到教師外表長相(r=.37,p<.001)和穿著打扮(r=.39,p<.001)對自己的影響。
3.學生比較偏愛老師與自己做相同類型的穿著打扮,尤以國小五年級女生特別明顯(r=.47~.78,p<.001)。
四、學生的美感經驗與其對教師外表知覺之關係
(一)在「從來沒有」、「很少有」、「有時有」、「常常有」四個選項中,整體來說,學生認為自己「有時有」美感經驗(M=2.78),四組學生中,只有國中二年級男生認為自己「很少有」美感經驗(M=2.34)。
(二)「學生的美感經驗」與「學生對教師外表知覺」之間大部分有顯著相關,其中:
1.美感經驗越高的學生,越重視老師的穿著打扮(r=.27,p<.001),也越認為老師的穿著打扮需要精心設計具有整體美(r=.20,p<.001)。
2.美感經驗越高的學生,也越能知覺到教師外表長相(r=.28,p<.001)和穿著打扮(r=.26,p<.001)對自己的影響。
3.學生的美感經驗與其對教師不同穿著風格類型的偏好之相關,因風格不同而有所不同,相關係數分別為創意獨特型(r=.24,p<.001)、流行新潮型(r=.03)、保守安分型(r=.19,p<.001)、輕鬆舒適型(r=.29,p<.001)與毫不在意型(r=-.14,p<.001)。
五、學生的創意生活經驗與其對教師外表知覺之關係
(一)整體來說,學生普遍「很少有」創意生活經驗(M=2.13,SD=.54),在九種經驗中,只有「開放心胸」(M=2.83,SD=.77)稍微沒這麼低,是「有時有」的創意生活經驗。
(二)「學生的創意生活經驗」與「學生對教師外表知覺」之間大部分有顯著相關,其中:
1.就創意生活經驗總量表來說,越具有創意生活經驗的學生,也越重視老師的外表長相(r=.23,p<.001)與穿著打扮(r=.21,p<.001),還越認為教師穿著打扮需精心設計具整體美(r=.13,p<.001)。
2.越具有創意生活經驗的國小五年級學生尤其越喜老師做「創意獨特型」的穿著打扮(男r=.37,女r=.39,p<.001)。
3.越具有創意生活經驗的學生,也越能知覺到教師外表長相、穿著打扮對自己的影響(r=.23,p<.001)。
六、總而言之,將性別、年級、穿著風格、美感經驗、創意生活經驗當做第一組變項,將學生對教師外表的知覺當作第二組變項,進行典型相關分析,得到三個顯著的典型:
(一)學生平常的穿著不屬於「毫不在意型」,但具有「科學創新的問題解決」、「表演藝術創新」、「視覺生活的設計」、「生活風格的變化」、「開放心胸」創意生活經驗,又有美感經驗的這類學生,越會重視老師的外表長相與穿著打扮,也越能知覺到受到影響。
(二)美感經驗低而且穿著上喜歡追求流行新潮的學生,越會關心老師的外表長相、在乎老師長得好不好看,尤其喜歡俊男美女老師。
(三)越具有「運用新知精益求精」、「表演藝術創新」、「視覺生活的設計」、「開放心胸」、「創造意外驚喜」、「舊瓶新裝」創意生活經驗又有美感經驗的男學生,越「重視老師的穿著打扮」,也較能「知覺教師穿著打扮對自己的影響」,尤其喜歡老師做「創意獨特型」、「輕鬆舒適型」的穿著打扮。
本研究最後針對研究結果在教育上、未來研究上提供一些建議,做為教育機關、師資培育單位或是後續研究的參考。 |
Reference: | 一、中文參考書目
王增伶(民84)。生活型態在台灣女裝市場區隔之研究---以個案公司為例。私立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森平譯(民85)。消費者行為。台北:西書。
方世榮譯(民82)。行銷管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朱敬先(民81)。健康心理學。台北:五南。
朱光潛(民83)。談美。台北:書泉。
天下雜誌教育特刊編輯部(2001)。美的教育。台北:海闊天空學習中心。
吳素娟(民87)。生活型態中流行品味對產品外觀視覺設計之影響─以台灣輕型機車為例。私立大葉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麗日(民75)。國中生人際問題之研究---以台中縣光復國中為例。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茂興譯(民85)。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
李毓娟(民85)。大學生心情經驗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性別、心情經驗與幽默感、創意、學業成績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枝(民76)。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台北:大洋出版社。
呂俊甫(民80)。發展心理與教育─全人發展與全人教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別蓮蒂(民89)。生活型態白皮書:2000年台灣消費習慣調查報告。台北:商業周刊。
林清江(民71)。教育社會學。台北:國立編譯館。
林克明、柏松齡編(1997)。 1996消費者生活型態大調查。廣告雜誌,25-53。
林瑞山(民82)。台北市民生活型態調查之研究報告。工業簡訊(1993-09),161-171。
柯正峰(民78)。升大學補習班學生學習態度、對補習班態度集生活型態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涂靜宜(民89)。台北市自願中途輟學國中青少年生活型態相關因素之探討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崔光宙(民81)。美感判斷發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淑惠(民85)。台灣地區學生創造力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年級、性別、教師教學創新行為、父母教養態度、社會支持與創造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肆明(民83)。高級中學美術鑑賞教學-教材編寫理論與教學單元之設計舉例。載於:亞洲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C),269-302,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陳英偉(民89)。淺談美術學習與生活審美運用。美育月刊,118,42-44。
陳木金(民82)。國民小學教師美育教學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侑汶(民80)。美貌刻板印象與人格特質的社會好惡度、使用頻率的關係。中原心理所碩士論文。
陳金祝(民87)。國小教師教學時非語言行為運用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
陳慶鶴(民85)。國民小學優良教師特質。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 燁(民90)。半臉女兒。台北:平安。
郭靜如(民89)。學童身體外表你知多少?--淺談國小高年級學童之身體意象。國教之聲,33(3),52-57。
郭俊賢(民83)。大學生之快樂經驗與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致君(民89)。台北地區國中生偶像崇拜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德祥(民77)。國中與國小班級中影響學生社會行為與社會關係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小玲(民84)。外表、聲音與性別角色對異性吸引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玉華譯(民87)。創意生活之道。臺北:雅音。
張嘉芬(民86)。國小高年級學生依附風格、創意教養環境與創造行為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民80)。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康慧敏譯(民87)。致勝衣裝。台北:胡桃木文化。
曾媚珍(民90)。美感經驗的實踐─審美之窗‧美術館。美育月刊,119,17-24。
賈文玲(民90)。青少年身體意象與自尊、社會因素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敏玲(民86)。權力交戰場--學校中的身體規範與學生的身體觀。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士豪(民87)。年齡、性別、成就目標、目標導向與創意生活經驗、創造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翠華(民83)。男女大學生的外表吸引力知覺與自我檢校、自我意識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維公(2001)。何謂生活風格~論生活風格的社會理論意涵。當代,168,10-25。
劉正鳴(民75)。生活型態、偏好態度與兒童讀物購買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國小高年級學童及其家庭為對象。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保禎、周文欽、張鐸嚴、張德聰等(民88)。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鄭佩芬(民89)。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台北:揚智。
二、英文參考書目
Aiken, L. R. (1963). The relationships of dress to selected measures of personality in undergraduate women.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59, 119-128.
Andreason, A. R. (1967). ”Leisure,Mobility and Life Style Patterns”, Chicago,Ⅲ. :A. M. A. , 55-62.
Brosious, J. A. & Smith, L. R. (1990). The Impact of Teachers```` Attractiveness and Gender on Students````Perception of the Teachers```` Ability.(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s No.ED330641)
Bull, R. & Rumsey, N. (1988).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facial Appearance.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Inc.
Burns, G. L. & Farina, A. (1987).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and self-perception of mental disorder.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96(2),161-163.
Chia, R. C., Allred, L. J., Grossnickle, W. F., & Lee, G. W. (1998) .Effects of attractiveness and gender on the perception of achievement-related variables.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38(4),471-477 .
Csikszentmihalyi, M. & Robison, R. E.(1990).The Art of Seeing-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Aesthetic Encounter.Pasadena,California:Typeceraft,Inc.
Deaux, K., Dane ,F. C., Wrightsman, L. S., & Sigelman, C. K. (1993). Social Psychology in the ‘90s. Book/Cole Publishing Company.
Demby, E. (1974). ”Psychographics and Form Whence it Came”in W.D.Wells,Wi;lliam,(ed.)Life Style and Psychographics.Chicago, Ⅲ.: A.M.A.,22.
Engel, J. F., Blackwell, R. D., & Miniard, P. W. (1995). Consumer Behavior(8th ed).The Dryden Press, 448-460.
Garner, D. M. (1997). The 1997 Body Image Survey Results.Psychology Today,30(1),30-35.
Gorhon, J., Cohen, S. H., & Morris, T. L. (1999). Fashion in the classroomⅢ:Effects of instructor attire and immediacy in natural classroom interactions.Communication Quarterly,47(3).281-299.
Gutman, J. & Mills, M. K. (1982). Fashion life style,Self Concept,Shopping orientation,and store patronage:An integrative analysis.Journal of Retailing,58(2),64-86.
Hastorf, A. H. & Isen, A. M. (1982). Cognitive social Psychology.New York:Elsevier North Holland,Inc.
Hatfield, E. & Sprecher, S. (1986). Mirror,Mirror:The Importance of Looks in Everyday Life.Albany,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Hocevar, D. (1976). Dimensionality of creativity.Psychological Reports,39,869-870.
Hubble, M. A. & Gelso, C. J. (1978). Effect of counselor attire in an initial interview.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5, 581-584.
Jackson, L. A. (1992). Physical Appearance and Gender:
Sociobiological and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s. Albany,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Karle-Weiss, A., & Others. (199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or and Teacher Effectiveness as Perceived by Preservice Teachers: Is There a Case for Gender Bia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s No. ED325466)
Knapp, M. L. (1980). Essentials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
Lazer, W. (1963). ”Life Style Concepts and Marketing”in Stephen A .Greyer,(ed.).Toward Scientific Marketing.chicago,Ⅲ.:A.M.A.
Liepins, R. E. (1987). Teachers’style of dress and its effects upon students’ perceptions. Long Beach,MA: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Markovchick, K. F. (1995). A study of the significance of female teacher dress in ninth graders’ perceptions of teacher characteristics.PHD,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Buffalo.
McArthur, L. Z. ,& Berry, D. (1987). Cross-cultural aggreement in Perception of babyfaced adults.Journal of Cross-Culture psychology,18(2),165-192.
McArthur, S. & Others .(1990). The Art of Appearance. Art Education ,43 (1), p25-28,49-53.
Molloy, J. T. (1978). New Woman’s Dress for Success.New York:Warner Books,Inc.
Patzer, G. L. (1985). The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Phenomena.New York:Plemun.
Phillips, P. A.,& Smith, L. R. (1992).The Effect of Teacher Dress on Student Perception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s No.ED347151 ).
Plummer, J. T. (1974). The Concept and Appilcation of life Style Segmentation.Journal of Marketing,38,33-37.
Rafaeli, A., Dutton, J., Harquail, C. V., & Mackie-lewins, S. (1997). Navigating by attire:The Use of dress by femail administrative employee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40(1),p9-45.
Richards, R. (1999). Everyday Creativity.Encyclopedia of Creativity,1,683-687.
Richards, R., & Kinney, D. K. ,etc.(1988). Assessing everyday creativity: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fetime creativity scales and validation with three large samples.Journals of Personal and Social psychology,54(3),476-485.
Rieves, L., & Cash, T. F.(1996). Social Developmental Factors and Woman’s Body-Image Attitudes.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 Personality,11(1),63-83.
Riggio, R. E., Widaman, F., Tucker, J. S., & Salinas, C.(1991). Beauty is more than skin deep:Component of attractiveness.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12(4),423-439.
Reynolds, F. D., & Darfen, W. R. (1974). Construing life style and psychologics.In W.D.Wells,(eds.).Life Style and Psychographics(1st ed.). Chicago:A.M.A,71-96.
Roach, K. D. (1997). Effects of graduate teaching assistant attire on student learning, misbehaviors, and ratings of instruction.Communication Quarterly,45 (3),125-141.
Sebald, H. (1981). Adolescents’ concept of popularity and unpopularity,comparing 1960-1976 .Adolescence,16,187-193.
Sherman, R., & Dinkmeyer, D. (1987). Systems of family therapy:An Adlerian integration.New York:Brunner/Mazel.
Smith, H. A. (1987). Noverbal Communication in M.J Dunkin,ed.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New York:Pergamon Press.
Strzalko, J. & Kaszycka, K. A. (1990). Physical attractiveness:Interpersonal and intrapersonal variability of assessments.Brief Reports,39(1/2),170-176.
Wells, W. D., & Tigert, D. J. (1968) ”A Consumer Attitude Inventory”,unpublished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une,Conference of A.M.A
Wind, Y., & Green, P. E. ( 1974). ”Some Conceptual,Measurement,and Analytical Problems in Life Style Research,”in William D.Wells,(ed.),Life Style and Psychographics.Chicago,Ⅲ.:A.M.A., 108.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學系 89152033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481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教育學系]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index.html | 0Kb | HTML2 | 350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