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18/144297 (79%)
Visitors : 51017326      Online Users : 93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746


    Title: 中國大陸農村選舉過程中中央、鄉村幹部、農民的角色及其互動
    Authors: 彭蕙珍
    Contributors: 趙建民
    彭蕙珍
    Date: 2002
    Issue Date: 2016-05-09 16:55:53 (UTC+8)
    Abstract:   這本論文主要內容是以農村選舉為引子,導引出中共改革開放後中央、鄉鎮政府及農民面臨的問題,以及在經改浪潮中各個主體如何自保。筆者選擇以「鄉鎮政府如何能夠操縱村委會選舉」為論述中心,試圖找出村民自治裡各個行為者自利背後的動機。在中央政府的身上可以看到最小化財政支出,最大化管理農村的思考;在鄉鎮政府身上可以看到財政壓力和增加個人財政收入的誘因;在農民身上可以看到對泛政治化的失望,以及追求家庭物質生活的想望。
      人,都是自私的個體,都會在政策中找尋最利於自己的平衡點。村民自治的推行自然無法脫離這個人類最原始的能力。於是,它在設計者有心、執行者無力、當事人無權等等壓力下,實行十數年後的今天面臨「沒有發展的增長」情形,即選舉持續但實際上它並沒有真正改變農村政治生態,並達到農村社會公平正義。是什麼原因導致一項立意甚佳、甚至可以扭轉傳統農村社會運作慣性的政策走進死胡同,成為一個每三年必定要執行的「例行政策」?本文的主要內容便是想解釋村民自治何以成為一項被桎梏的制度。
      如果想知道何謂「村民自治」,閱讀本文者一定會感到失望。如果想知道村民自治政策何以在改革開放中出台,它與歷史有何種巧妙的偶然,以及它為何無法達到改善農村生活的目的者,那麼閱讀本文者會有很豐碩的收獲。閱讀愉快!
    Reference: 壹、中文文獻
    一、書籍
    王振,中國工業化的第二條道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
    王穎,新集體主義:鄉村社會的再組織(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6年)。
    王仲田,農村基層政權建設與村民自治理論教程(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社,1998年)。
    王紹光、胡鞍鋼,中國國家能力報告(香港:牛津大學,1994年)。
    王銘銘,村落視野中的文化與權力(北京:二聯書店,1997年)。
    王滬寧,當代中國村落家族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反腐敗─中國的實驗(海口:三環出版社,1990年)。
    王關興、陳揮,中國共產黨反腐倡廉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毛丹,一個村落共同體的變遷─關於尖山下村的單位化觀察與闡釋(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年)。
    方向新,農村變遷論(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土地革命紀事1927-1937(北京:求實出版社,1982年)。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編,農村政策簡明讀本(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1年)。
    中國社會調查所,中國國情報告(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0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組織與制度研究室,大變革中的鄉土中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編,中國農村發展研究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中國基層政權建設研究會編著,中國農村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制度(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4年)。
    --------------------------,中國農村村民代表會議制度(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5年)。
    中國農業年鑑編輯委員會,中國農業年鑒(1980)(北京:農業出版社,1981年)。
    白益華、楊開煌、石之瑜主編,中國大陸基層的民主改革:制度篇(臺北:桂冠出版社,1998年)。
    史景遷(Johnathan D. Spence)著,溫洽溢譯,追尋現代中國─最後的王朝(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1年)。
    石印秀,農村股份合作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朱光磊,當代中國政府過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朱鋼、張元紅、張軍等著,聚焦中國農村財政─格局機理與政策選擇(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2000年)。
    全國基層組織建設聯繫會議辦公室編,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集粹(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1999年)。
    江振昌,大陸農村社會分化與衝突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3年6月),頁216~217。
    米有錄、王愛平主編,靜悄悄的革命(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9年)。
    李錦,大轉折的瞬間─目擊中國農村改革(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李守經、邱馨主編,中國農村基層社會組織體系研究(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4年)。
    李英明,鄧小平與後文革的中國大陸(台北:時報出版社,1995年)。
    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治理中國:從革命到改革(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
    李路路,轉型社會中的私營企業主─社會來源及企業發展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
    李路路、李漢林,中國的單位組織─資源、權力與交換(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阮銘,鄧小平帝國(台北:時報出版社,1992年)。
    余紅,中國農民社會負擔與農村發展研究(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年)。
    沈立人,地方政府的經濟職能和經濟行為(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9年)。
    何高潮,地主•農民•共產黨(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
    何清漣,現代化的陷阱─當代中國的經濟社會問題(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8年)。
    ------,我們仍在仰望星空(桂林:漓江出版社,2001年)。
    吳玉山,共產世界的變遷─四個共黨政權的比較(台北:東大圖書出版,1995年)。
    ------,遠離社會主義(台北:正中書局,1996年)。
    吳國光、鄭永年,論中央─地方關係(香港:牛津出版社,1995年)。
    林長盛,大陸農村村民自治制度研究(台北:陸委會,1995年)。
    林毅夫,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國的奇蹟: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5年)。
    金觀濤、劉青峰,開放中的變遷─再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4年)。
    周曉虹,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農民(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胡繩,中國農業政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胡鞍鋼、王紹光編,政府與市場(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0年)。
    徐勇,中國農村村民自治(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包產到戶浮沈錄(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年)。
    郝玉琦,農村共青團支部工作指南(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
    秦言,中國中產階級(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1999年)。
    張靜,基層政權─鄉村制度諸問題(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張月斌、虞梅生、王繼連,新編黨支部工作教程(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2001年)。
    張厚安,中國大陸基層的民主改革:歷史篇(臺北:桂冠出版社,1999年)。
    張厚安、徐勇主編,中國農村政治穩定與發展(武漢:武漢出版社,1995年)。
    張春生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釋義(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
    張樂天,告別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東方出版社,1998年)。
    張曉山,走向市場:農村的制度變遷與組織創新(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6年)。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下)(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陳佩華、趙文詞、安戈著,當代中國農村歷滄桑─毛鄧體制下的陳村(香港:牛津出版社,1996年)。
    陳開國,中國農村大趨勢(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8年)。
    莊孔韶,銀翅(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
    曹錦清,黃河邊的中國(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國風,中國農業經濟結構創新分析(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年)。
    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鑑--1983(海外版)(香港:香港經濟導報,1983年)。
    ------------,1987年統計年鑑(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87年)。
    ------------,2000年統計年鑑(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年)。
    陸文強、李建軍編著,農村合作制的演變(北京:農村讀物出版社,1988年)。
    陸立軍、盛世豪等著,農村工業生產力聚集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陸學藝主編,內發的村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程同順,當代中國農村政治發展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程漱蘭,中國農村發展:理論和實踐(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賈德裕、朱興農、郗同福編,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農民(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黃仁宇,關係千萬重(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8年)。
    黃宗智,中國研究的規範認識危機(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中國農村的過密化與現代化:規範認識危機及出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1992年)。
    黃樹民,林村的故事─一九四九後的中國農村變革(台北:張老師出版社,1994年)。
    傅伯言、湯樂毅、陳小青著,中國村官(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1年)。
    費正清,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949-1965)(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費正清論中國(台北:正中書局,1994年)。
    費孝通,鄉土中國(香港:三聯書店,1991年)。
    ------,費孝通文集(第九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年)。
    道格拉斯‧諾斯(Douglass C. North)著,劉瑞華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
    靳潤成,中國城市化之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
    農村發展研究所編,中國農村發展研究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趙建民,當代中共政治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7年)。
    榮敬本、崔之元、王拴正、高新軍、何增科、楊雪冬等著,從壓力型體制向民主合作體制的轉換─縣鄉兩級政治體制改革,(北京:中央編譯局出版社,1998年)。
    鄭永年,朱鎔基新政─中國改革的新模式(美國:八方文化,1999年)。
    鄭杭生、李強、李路路等著,當代中國社會結構和社會關係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鄭弘毅主編,農村城市化研究(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鄭賢君,地方制度論(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劉丹,鄉村民主之路─中國農村基層直接民主的發展及其法制化(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劉文璞、吳國寶,中國農村貧困地區組織發展與經濟增長(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1997年)。
    劉君祥,農村工作新視角(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00年)。
    劉智峰編,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問題報告(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9年)。
    劉建軍,單位中國─社會調控體系重構中的個人、組織與國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Flemming Christiansen & Shirin M. Rai著,潘兆民、黃烈修譯,中國政治與社會(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1998)。
    潘強恩、俞家寶編,中國農村學(北京市: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9年)。
    盧躍剛,在底層(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0年)。
    閻林,政府組織結構調整與經濟發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戴均良等,中國鄉鎮政權建設概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羅遠信,怎樣組建和辦好農村專業技術協會(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二、期刊文章
    王旭,「探求新的民主化模式:鄉村中國的基層民主」,當代中國研究,1997年第一期,總第56期,頁145~167。
    ----,「政治腐敗、制度能力與政治變遷的動力:鄉村民主化的起源」,「經濟改革與政治變遷:大陸改革二十年回顧」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香港),1998年12月,頁1~40。
    ----,「國家與社會的權力互強」,陳明通、鄭永年主編,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1998年),頁393~422。
    王穎,「新集體主義與泛家族制度─從南海看中國鄉村社會基本單元的重構」,戰略與管理,1994年第一期,頁91~95。
    王謹,「中國大眾文化研究中的國家問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00年9月,第39期,頁153~190。
    王子寬、陳庭忠、夏家榮,「淺析經濟因素對村級民主建設的影響」,中國農村觀察,1999年第4期,總第28期,頁57~61。
    王信賢,「中國大陸國企改革的『組織焊接』」,中國大陸研究,第43卷,第12期,民國89年12月,頁37~61。
    王振耀,「中國村民委員會選舉的基本進展與理論依據」,陳明通、鄭永年主編,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1998年),頁307~324。
    王紹光、胡鞍鋼,「中國政府汲取能力的下降及其後果」,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994年2月號,總第21期,頁5~14。
    王銘銘,「國家與社會關係史視野中的中國鄉鎮政府」,馬戎、劉世定、邱澤奇主編,中國鄉鎮組織變遷研究(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年),頁26~71。
    王漢生,「改革以來中國農村的工業化與農村精英構成的變化」,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1994年秋季卷,總第9期,頁18~24。
    王齊彥、劉喜堂,「鄉鎮政府職能和工作機制初探」,中國民政,1999年第5期,總第362期,頁17~18。
    王曉毅,「村莊內外─溫州宜一村調查」,社會學研究,2000年第5期,頁89~100。
    ------,「家族制度與鄉村工業發展─廣東和溫州兩地農村的比較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1996年秋季卷,總第16期,頁5~14。
    王奮宇,「中國改革與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結構變革」,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1993年第1卷,總第2期,頁73~82。
    古學斌,「農業商品化與基層政治的變遷」,香港社會科學學報,2000年秋季號,第17期,頁19~43。
    石之瑜,「大陸農村的公民意識與集體主義─村民參與選舉的意義」,共黨問題研究,第22卷第7期,貝117~131。
    方孝謙,「蘇南、溫州鄉鎮企業的研究現況:三種途徑的比較」,中國大陸研究,第40卷,第2期,民國86年2月,頁34~52。
    ------,「企業改私、集團改股─從山東B鎮的股份(合作)制經驗論私有化問題」,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民國88年10月,頁33~51。
    江振昌,「大陸『村民委員會』之研究」,中國大陸研究,第33卷第7期,頁20~32。
    杜贊奇(Prasenjit Duara),「現代化的陷阱─1900~1942年中國國家政權的擴張對華北鄉村社會的影響」,戰略與管理,1994年第4期,頁38~51。
    吳國光,「制度化分權」,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996年6月號,總第35期,頁15~23。
    ------,「為什麼在農村?為什麼是農民?~中國民主化失敗中的一個例外」,陳明通、鄭永年主編,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1998年),頁423~436。
    李若建,「大躍進時期基層幹部行為分析」,香港社會科學學報,1998年冬季號,第13期,頁161~173。
    李路路,「中國社會分層結構的變遷」,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999年6月,總第53期,頁151~158。
    李銀河,「論當代中國社會的準身分制」,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992年2月號,總第9期,頁148~158。
    折曉葉,「農民再合作的制度體系和社區基礎」,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1996年,夏季卷,總第15期,頁5~18。
    何包鋼、郎友興,「村民選舉對鄉村權力的影響」,香港社會科學學報,2000年春季號,第16期,頁99~123。
    金山愛,「基層幹部的政治激勵機制」,香港社會科學學報,2000年秋季號,第17期,頁45~66。
    宋時歌,「權力轉換的延遲效應─對社會主義國家向市場轉變過程中的精英再生與循環的一種解釋」,社會學研究,1998年第3期,頁24~34。
    林毅夫,「農業合作化和效率─理論和中國的經驗」,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1994年夏季卷,總第8期,頁5~14。
    林繼文,「創設、選擇與演化:制度形成的三個理論型範」,中國政治學會九十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民國90年1月6日,頁1~21。
    范瑜,「村委會選舉制度的演進及特點」,中國農村觀察,2001年第1期,頁54~63。
    胡榮,「村民委員會與鄉鎮政府的關係」,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50期,1998年12月,頁138。
    吳介民,「中國鄉村快速工業化的制度動力」,台灣政治學刊,1998年12月,第3期,頁3~63。
    ------,「治亂循環?中國的國家─社會關係變化的線索」,「中共建政與兩岸分治五十年」學術研討會,民國89年9月22~23日(台北),頁1~30。
    吳玉山,「制度、非正式制度與結構對政治穩定的影響」,中國政治學會九十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民國90年1月6日,頁1~17。
    吳從環,「權力的位移」,中國農村觀察,2000年第1期,頁73~79。
    吳敬璉,「試論政府在體制轉軌中的作用」,中國黨政幹部論壇,1997年4月,頁4~16。
    吳國光,「變革中的國家能力─一個悖論和三種能力」,吳國光編,國家、市場與社會(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頁89~101。
    周其仁,「中國農村改革:國家和所有權關係的變化─一個經濟制度變遷史的回顧」,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1994年夏季卷,總第8期,頁61~84。
    周其仁、戴小京,「農民、市場和制度創新─包產到戶八年後農村發展面臨的深層改革」,農村變革與中國發展(下卷)(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頁454~483。
    周錫瑞、蘭京,「中國地方精英與支配模式導論」,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1998年夏季卷,總第23期,頁148~160。
    周曉虹,「中國農民的政治參與」,香港社會科學學報,2000年秋季號,第17期,頁117~150。
    邱澤奇,「中國農村基層社會組織的變遷」,頁67~68。收錄在:李守經、邱馨主編,中國農村基層社會組織體系研究(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4年)。
    ------,「鄉村選舉與村鎮組織關係~兼論中央與地方關係的制度性變遷」,陳明通、鄭永年主編,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1998年),頁369~392。
    ------,「在政府與廠商之間:鄉鎮政府的經濟活動分析」,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998年4月,總第46期,頁149~158。
    ------,「鄉鎮企業改制與地方權威主義的終結」,社會學研究,1999年第3期,頁82~92。
    洪朝輝,「論中國大陸村民委員會與農村社會的穩定」,東亞季刊,民國86年秋季,第28卷第4期,頁132~155。
    胡永佳,「村民自治、農村民主與中國政治發展」,政治學研究,2000年第2期,頁29~37。
    柳金財,「影響大陸農村村民自治制度運作的因素探討」,中共研究,第35卷,第1期,2001年1月,頁85~109。
    徐勇,「論村民自治背景下黨組織與自治組織的協調」,學習與探索,1998年第1期,頁89~92。
    徐湘林,「以政治穩定為基礎的中國漸進政治改革」,戰略與管理,2000年第5期,頁16~26。
    徐斯儉,「大陸農村的基層民主與經濟發展的關係」,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5期,民國88年5月,頁3~33。
    ------,「中國大陸90年代之政治改革與制度變遷」,中國改革開放的制度變遷研討會,2000年4月28日,頁2-1~2-32。
    孫立平,「國家與社會的結構分化─改革以來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研究之一」,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1992年第1卷,總第1期,頁69~76。
    ------,「改革前後中國大陸國家、民間統治精英及民眾間互動關係的演變」,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1994年第1卷,總第6期,頁37~54。
    ------,「向市場經濟過渡過程中的國家自主性問題」,戰略與管理,1994年第2期,頁69
    孫炳耀,「鄉鎮社團與中國基層社會」,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1994年秋季卷,總第9期,頁25~36。
    高純,「村民自治:中國農村的制度創新」,當代中國研究,1997年第1期,總第56期,頁119~143。
    殷一昌,「從歷史觀點看經濟調整」,第十一屆中美中國大陸問題研討會專輯(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71年),頁1~10。
    秦存鎖、邵天康,「支部換屆『兩票制』村委會換屆『兩會制』」,民政論壇,2000年1月,頁31。
    高華,「大躍進運動與國家權力的擴張─以江蘇省為例」,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998年8月號,總第48期,頁48~59。
    張軍,「關於村民自治的思考」,中國農村觀察,2000年第1期,總第31期,頁64~72。
    張靜,「村幹部的產生及其組織化支持系統」,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999年10月,總第55期,頁148~158。
    張小軍,「理解中國鄉村內捲化的機制」,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998年2月號,總第45期,頁150~159。
    張敦福,「村級組織及其與鄉鎮組織的關係:回顧與前瞻」,馬戎、劉世定、邱澤奇主編,中國鄉鎮組織變遷研究(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年),頁291~357。
    張樂天,「浙江省人民公社制度的變遷」,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998年8月號,總第48期,頁59~65。
    ------,「農村社區中的社會分化與整合─以浙北農村為例的調查」,戰略與管理,1994年第4期,頁38~51。
    陳志柔,「中國大陸的社會制度危機與轉機─兼論兩岸社會發展的比較」,「中共建政與兩岸分治五十年」學術研討會,民國89年9月22~23日,頁1~23。
    ------,「中國大陸農村產權制度變遷的地方社會基礎:經濟社會學的思考」,新世紀、新社會科技、勞動與福利研討會,民國89年12月21、22日,頁1~29。
    梁亞民,「西部小城鎮發展模式探析」,蘭州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頁126~129。
    黃亞生,「解析『中國崩潰論』的神話」,戰略與管理,頁100~105。
    賀雪峰,「缺乏分層與缺失記憶型村莊的權力結構」,社會學研究,2001年第2期,頁68~73。
    ------,「村委會選舉為何會出現倒退─湖北袁楊、姚周兩村調查」,中國農村觀點,1998年4月,頁49~53。
    項繼權,「鄉村集體化與民主化─若干鄉村的實證分析」,中國農村觀察,1999年第2期,頁53~58。
    葉建民,「邁向共生性的中國農村政企關係」,香港社會科學學報,2000年秋季號,第17期,頁1~18。
    楊大利,「從大躍進饑荒到農村改革」,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998年8月,總第48期,頁4~13。
    楊光秋,「村民自治研究價值新探」,中國政治,1997年,頁108~109。
    楊開煌,「中國大陸村自治『民主管理』之分析」,東亞季刊,民國88年春季,第30卷第2期,頁37~58。
    楊善華,「家族政治與農村基層政治精英的選拔、角色定位和精英更替─一個分析框架」,社會學研究,2000年第3期,頁101~108。
    鄒子嬰,「中共農村黨組織、新興家族和基層民主」,陳明通、鄭永年主編,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1998年),頁349~368。
    寧立華,「村民委員會與鄉鎮政府和村黨支部的關係」,王振耀、白益華,鄉鎮政權與村委會建設(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6年),頁161~173。
    趙陽、周飛舟,「農民負擔和財稅體制─從縣鄉兩級的財稅體制看農民負擔的制度原因」,香港社會科學學報,2000年秋季,第17期,頁67~85。
    趙成根,「轉型期的中央和地方」,戰略與管理,2000年3月,頁44~51。
    鄭法,「農村改革與公共權力的劃分」,戰略與管理,2000年4月,頁19~26。
    劉婭,「民主選舉後的村民自治建設」,中國農村觀察,2001年3月,頁70~76。
    劉然、胡良瓊,「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問題與對策」,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頁9~11。
    劉曄,「鄉村中國的行政建設與中介領域的權力變遷─20世紀中國鄉村政治發展的探索」,中國社會科學季刊,2000年春季號,總第29期,頁1~12。
    劉倩,「市場因素下的『共產主義小社區』--對中部中國一個村莊社會結構變革的實證研究」,社會學研究,1997年,第5期,頁60~68。
    劉昶,「華北村莊與國家1900~1949」,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994年12月號,總第26期,頁49~62。
    劉世定,「鄉鎮財政收入結構和運行機制」,馬戎、劉世定、邱澤奇主編,中國鄉鎮組織變遷研究(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年),頁117~166。
    劉英淘、苗杜、崔之元,「南街村經驗的思考」,戰略與管理,1996年,第三期,頁15~24。
    劉瑞華,「新制度主義:返回大理論或經濟學帝國主義政治學?」,中國政治學會九十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民國90年1月6日,頁1~15。
    劉雅靈,「中共國家政體之性質及其轉型」,台灣社會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國科會專題計劃成果研討會,民國84年5月26、27日,頁1~23。
    ------,「中國國內市場的分裂─計劃經濟的制度遺產」,國立政治大學學報,民國88年10月, 頁1~32。
    鄭永年,「『分權戰略』與半聯邦制的演進」,吳國光編,國家、市場與社會(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頁72~81。
    ------,「鄉村民主和中國政治進程」,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996年6月號,總第35期,頁24~33。
    ------,「地方民主、國家建設與中國政治發展模式」,陳明通、鄭永年主編,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1998年),頁289~306。
    ------,「中國會變得更民主嗎?」,陳明通、鄭永年主編,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1998年),頁437~458。
    ------,「政治改革與中國國家建設」,戰略與管理,2001年第2期,頁1~12。
    鄭永年、王旭,「論中央與地方關係中的集權和民主問題」,戰略與管理,2001年第3期,頁61~70。
    鄭浩瀾,「中國農地徵用的制度環境分析─以浦東新區為研究個案」,戰略與管理,2001年4月,頁86~94。
    盧福營,「農村經濟變遷對村民自治的挑戰」,中國農村觀察,1999年第2期,頁59~61。
    謝志巋,「公社後體制下的鄉村政治:變遷與重建」,社會科學戰線,1999年第1 期,頁208~219。
    ------,「論人民公社體制的組織意義」,學術界,1999年第六期,總第79期,頁26~31。
    薩公強,「人民公社化運動其及體制」,共黨問題研究,第22卷第5期,頁71~85。
    樊綱,「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特徵與趨勢」,吳敬璉等著,漸進與激進─中國改革道路的選擇(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6年),頁11~23。
    盧周來,「改革進程中的利益分配」,戰略與管理,2001年2月,頁61~66。
    羅小朋,「等級產權制度與中國的改革」,吳國光編,國家、市場與社會(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頁52~71。
    羅健元,「現階段大陸農村基層組織現況」,共黨問題研究,第17卷第8期,頁36~46。
    三、網路資料
    中國國家統計局網〈http://www.stats.gov.cn/sjjw/pcsj/rkpc-5/rk0501.htm〉.
    中國農村村民自治網〈http://www.chinarural.org/gcylall.htm〉
    BBC中文網〈http://news.bbc.co.uk/hi/chinese/china_news/newsid_1359000/13595592.stm〉.〈http://news.bbc.co.uk/hi/chinese/china_news/newsid_1550000/15507372.stm〉〈http://news.bbc.co.uk/hi/chinese/china_news/newsid_548000/5489302.stm〉
    公法評論〈http://www.gongfa.com/cunminzizhibaishazhou.htm〉
    人民日報〈http://www.peopledaily.com.cn/GB/guandian/29/173/20011110/608316.html〉
    參、英文文獻
    1. Books:
    Andrew G. Walder, Zouping in Transition: The Process of Reform in Rural North China(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 Communist Neo-Traditionalism: Work and Authority in Chinese Industry(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
    Clifford Geertz, Agricultural Involution(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6).
    David Start, Post Socialist Pathway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Gil Eyal, Ivan Szelenyi and Eleanor Townsley, Making Capitalism without Capitalists: class Formation and Elite Struggles in Post-communist Central Europe(London: Verso Press,1998)
    Kelliher, Daniel, Peasant Power in China: The era of rural reform, 1979-1989,(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3).
    Jean Oi, State and peasa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village government(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J. E. Alt and K. A. Chrystal , Political Economics(Brighton: Wheatheaf Press, 1983).
    Susan L. Shirk, The Political Logic of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Vivvienne Shue, The Reach of the State(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2.Articles:
    Andrew Walder, “Local Governments as Industrial Firms: A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of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 “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101, no.2(September 1995), pp. 263~301.
    Anthony King, “Thinking with Bourdieu against Bourdie: a ‘Practical critique’ of the Habitus,” Sociological Theory, vol.18, no.3(November 2000), pp. 417~433.
    Akos Rona-Tas, “Path-Dependence and Capital Theory: Sociology of the Post-Communist Economic Transformations,” East European Politics and Societies, vol.12, no.1(winter 1998), pp.107~131.
    Huang, Yasheng, “Why China will not collapse?,” Foreign Policy,(Summer 1995), pp.54~68.
    Jack A. Goldstone, “Initial Conditions, General Law, Path Dependence, and Explanation in Historical Sociology, “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104, no.3(November 1998), pp. 829~845.
    Jean C. Oi, “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in China,” World Politics, vol.45, no.1.(October 1992), pp.99~126.
    Jean C. Oi and Scott Rozelle, “Elections and Power: The Locus of Decision-Making in Chinese Villages,” The China Quarterly,(June 2000), pp. 513~539.
    Johnathan Unger and Anita Chan, “Private Enterprise and The Role of Local Government in a Rural South China Township,” The China Journal, vol.42(July 1999), pp.45~74.
    Kevin J. O’Brien and Lianjiang Li, “The Struggle over Village Elections,” in The Paradox of China’s Post-Mao Reforms, Ed. By Merle Goldman and Roderick MacFarquhar(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p. 129~144.
    ----------------------------------, “Accommodating ”Democracy” in a One-Party State: Introducing Village Elections in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June 2000), pp.465~489.
    Kung, James Kai-Sing, “The Evolution of Property Rights in Village Enterprises: The Case of Wuxi Country,” in Property Rights and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Ed. By Jean C. Oi and Andrew G. Walder(Stanford CA: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p. 95~120.
    Lin, Nan and Chih-Jou Jay Chen, “ Local Elites as Officials and Owners: shareholding and Property Rights in Daqiuzhuang,” in Property Rights and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Ed. By Jean C. Oi and Andrew G. Walder(Stanford CA: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p.145~170.
    Lin, Nan, “ Local Market Socialism: Local Corporatism in Action in Rural China,” Theory and society, vol.24, no.3(June 1995), pp.301~354.
    Liu ,Yia-Ling, “Reform From Below: The Private Economy and Local Politics In The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of Wenzhou,” China Quarterly 130,(1992), pp. 293~316.
    Naughton, Barry, “Chines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Privatization from Below,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84, no. 2(May 1994), pp. 266~270.
    Paul Pierson, “Increasing Returns, Path Dependence, and the Stud of Politic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94, no2,(June 2000), p.263.
    Prasenjit Duara,”State Involution: A Study of Local Finances in North China, 1911~1935,” Comparative Study of Society and History , no.1(1987), pp. 132~161.
    Robert A. Pastor and Qingshan Tan, “The Meaning of China’s Village Elections,” The China Quarterly,(June 2000), pp.490~512.
    Yu-Shan Wu, “ Economic Reform under Different Political Contexts: Poland and the PRC,”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 March 28~April 1, 1994. pp 1~17.
    Wlodzimierz Brus, “Marketiza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the Sino-Soviet Divergence,”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17, no.4(1993), pp. 423-440.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147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東亞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There are no files associated with this item.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