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137/145175 (79%)
Visitors : 52290713      Online Users : 28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745


    Title: 一九九0年代中共與新加坡關係發展之研究
    Authors: 鍾延麟
    Contributors: 陳鴻瑜
    鍾延麟
    Date: 2002
    Issue Date: 2016-05-09 16:55:50 (UTC+8)
    Abstract: 
    Reference: 參考書目
    壹、中文專書
    中共中央組織部幹部教育局、國家外國專家局出國培訓與管理司編,新加坡市場經濟中的政府角色。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1997年。
    ______,亞洲金融危機中的新加坡:新加坡市場經濟借鑑與思考之三。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1999年。
    中國赴新加坡精神文明考察團編,新加坡的精神文明。北京:紅旗出版社,1993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大陸工作會匪俄問題研究中心編撰,亞太地區共黨。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大陸工作會匪俄問題研究中心,民國67年。
    中國國情國力雜誌社編,中國熱點。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9年。
    中國旅遊年鑑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旅遊年鑑2000。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0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編,中國外交概覽1991。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1年。
    ______,中國外交概覽1992。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2年。
    ______,中國外交概覽1993。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3年。
    ______,中國外交概覽1994。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
    ______,中國外交概覽1995。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5年。
    ______,周恩來外交活動大事記(1949-1975)。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3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編,中國外交1996。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年。
    ______,中國外交1997。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7年。
    ______,中國外交1998。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
    ______,中國外交1999。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年。
    ______,中國外交2000。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
    ______,中國外交2001。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貿易外經濟統計司,中國對外經濟統計年鑑1996。北京:中國統計,1996年。
    ______,中國對外經濟統計年鑑1997。北京:中國統計,1997年。
    ______,中國對外經濟統計年鑑1998。北京:中國統計,1998年。
    ______,中國對外經濟統計年鑑1999。北京:中國統計,1999年。
    ______,中國對外經濟統計年鑑2000。北京:中國統計,2000年。
    中華民國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編印,共匪原始資料彙編(第三0號)(三):匪偽外交問題專輯─第三世界之部。台北:中華民國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民國72年。
    ______,共匪原始資料彙編(第五十一號)(三之一):匪偽外交問題專輯─第三世界之部。台北:中華民國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民國75年。
    王泰平主編,鄧小平外交思想研究論文集。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5年。
    田中青,站在新的起跑線上的東南亞。台北:五南,民國82年。
    李光耀,李光耀回憶錄(1965~2000)。台北:世界書局,2000年。
    李炯才,大使的歷程─出使八國記。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1991年。
    李景治主編,世紀之交的中國與世界─國際政治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吳安家主編,中共政權四十年的回顧與展望。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84年。
    何若涵,江澤民和他的時代。台北:月旦,1999年。
    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2年。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9年。
    周煦,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1989-1997)。台北:生智,民國88年。
    邱瑞繁,新加坡民主社會主義的實踐。台北:啟業書局,民國79年。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民國79年。
    林嘉誠,政治系統:伊士頓(David Easton)。台北:風雲論壇,1991年。
    洪鎌德,新加坡學。台北:揚智文化,民國83年。
    洪偉,中國反腐大舉措。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8年。
    夏書章,新加坡行(市)政管理。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1992年。
    陳列甫,李光耀治下的新加坡。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4年。
    陳先奎,為鄧小平辯護。北京:西苑出版社,1996年。
    陳岳、陳翠華編,李光耀─新加坡的奠基人。北京:時事出版社,1990年。
    陳欣之,東南亞安全。台北:生智,民國88年。
    陳啟懋,中國對外關係。台北:吉虹資訊,民國89年。
    陳鴻瑜,東南亞各國的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渤海堂,民國81年。
    ______,東南亞國家協會之發展。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民國86年。
    ______,東南亞政治論衡(一)。台北:翰蘆圖書,2001年。
    ______,東南亞政治論衡(二)。台北:翰蘆圖書,2001年。
    陸建人主編,東盟的今天與明天。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9年。
    商俊峰,改革的困點與興奮點─三波九折話房改。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年。
    郭俊麟,新加坡的政治領袖與政治領導。台北:生智,民國87年。
    許志嘉,中共外交決策模式研究:鄧小平時期的檢證分析。台北:水牛,民國89年。
    許通美著,門洪華等譯,探究世界秩序:一位務實的理想主義者的觀點。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
    童年成、蔡文浩、陳運濤主編,國有企業改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景杉主編,中國共產黨大辭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1年。
    崔貴強,新加坡華人:從開埠到建國。新加坡: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教育出版私營有限公司,1994年。
    楊中美,江澤民傳。台北:時報文化,1996年。
    新加坡聯合早報編,李光耀40年政論選。新加坡:聯邦,1993年。
    ______,王鼎昌走向總統府之路。新加坡:新加坡報業控股華文報集團,1994年。
    新明日報(新加坡)編,從李光耀到吳作棟。新加坡:新明日報有限公司,1991年。
    張亞中、孫國祥,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生智,民國88年。
    張格民、高志罡主編,今日新加坡。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4年。
    張慧英,超級外交官─李登輝和他的務實外交。台北:時報文化,1996年。
    張錫鎮,東南亞政府與政治。台北:揚智文化,民國88年。
    張蘊嶺主編,冷戰後的中國、美國和日本─合作還是對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張驥,跨世紀中國的國際環境與對外戰略。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年。
    趙全勝,解讀中國外交政策:微觀─宏觀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台北:月旦,1999年。
    趙晨,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發展同主要大國的關係。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1994年。
    劉吉,社會主義改革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歐陽瑞雄,東南亞國家協會之研究。台北:黎明文化,1981年。
    劉富本,浴火重生的東南亞國家。台北:五南,民國89年。
    薛君度主編,面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周邊形勢。北京:時事出版社,1995年。
    薛敬孝、李坤望、宮占奎主編,APEC研究─方式、運行、效果。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1999年。
    韓福光、華仁、陳澄子合著,李光耀治國之鑰。台北:天下遠見,民國88年。
    謝益顯,中國當代外交史(1949-1995)。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年。
    顧長永,台灣與東南亞的政治經濟關係:互賴發展的順境與逆境。台北:風雲論壇,民國87年。
    ______,東南亞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民國89年。
    Alex Josey著,高登偉譯,新加坡第一。台北:金陵圖書有限公司,民國71年。
    Chen, Peter S. J. 編,李子繼、李顯立譯,新加坡發展政策與趨勢,(上)(下)。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經濟研究處編印,民國79年。
    Kenneth N. Waltz著,胡祖慶譯,國際政治體系理論解析(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台北:麥格羅‧希爾,民國86年。
    Michael R. J. Vatikiotis 著,林若雩譯,東南亞政治與發展。台北:韋伯文化,1999年。
    Richard Nixon著,尤勰、施燕華等譯,領導者(Leaders)。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3年。
    Richard Sokolsky、Angel Rabasa、C.R. Neu合著,高一中譯,東南亞在美國對中共策略中的角色(The Role of Southeast Asia in U.S. Strategy toward China)。台北:中華民國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0年。
    Yeo Lay Hwee、Asad Latif主編,林驤華、吳云芬、汪忠平譯,亞歐縱橫談─許通美演講與言論集。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公司,2001年。
    貳、中文期刊
    中國赴新加坡精神文明考察團,「關於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設的考察報告」,內部文稿,1993年第1期(總第335期)(1993年1月),第26-32頁。
    王岩,「中國與新加坡關係的發展:回顧與展望」,南洋問題研究,1995年第1期(總81期)(1995年1月),第39-44頁。
    王勤,「新加坡華商集團的迅速興起」,南洋問題研究,1998年第1期(總第93期)(1998年1月),第84-90頁。
    令狐衍,「從亞歐會議看中國」,鏡報月刊,1998年5月號(總第250期)(1998年5月),第80-82頁。
    台北駐新加坡代表處經濟組,「新加坡蘇州工業園區面臨困境」,中共對外經貿研究,第505期(民國87年2月),第2-4頁。
    朱仁顯、王長暉,「九0年代新加坡政黨制度的特點」,南洋問題研究,1999年第2期(總第98期)(1999年6月),第60-64頁。
    朱振明,「中共與東南亞關係:回顧與展望」,現代國際關係,1994年第1期(總51期)(1994年12月),第21-24頁。
    朱震元,「譜寫中新經貿合作新篇章」,國際貿易,1994年第1期(總第145期)(1994年1月),第11-15頁。
    宋國誠,「九0年代中共的國際觀」,中國大陸研究,第36卷第12期(民國82年12月),第55-67頁。
    宋鎮照,「中共與東南亞之政經關係與發展:回顧與前瞻」,東亞季刊,第29卷第1期(民國87年1月),第57-78頁。
    ______,「新世紀中共與東南亞的政經外交關係與戰略:發展與挑戰」,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1期(民國90年1月),第31-45頁。
    李天榮,「東協與中國合作求雙贏」,亞洲週刊,第15卷第46期(2001年11月),第52-54頁。
    李柏泉,「新加坡之外交政策」,問題與研究,第15卷第12期(民國 年 月),第65-68頁。
    李毅,「近年來中國與新加坡貿易的現狀及前景」,南洋問題研究,2000年第1期(總第101期)(2000年1月),第24-27頁。
    李樹杰,「實現國際政治經濟新格局的起點─評首屆亞歐會議」,亞太經濟,1996年第3期(總第68期)(1996年6月),第9-12頁。
    李燦,「蘇州工業園區:向新加坡借鑒什麼經驗」,瞭望新聞週刊,1995年第41期(總612期)(1995年10月),第22-23頁。
    李勵圖,「一九九0年代新加坡對兩岸關係的平衡措施」,國家政策雙月刊,第110期(1995年4月),第15-16頁。
    岳世洲,「李光耀的國家安全觀述評」,南洋問題研究,1999年第2期(總第98期)(1999年6月),第75-84頁。
    ______,「李光耀的經濟思想述評」,南洋問題研究,2000年第1期(總101期)(2000年3月),第76-82頁。
    知雨,「新加坡海外發展計畫評議」,東南亞研究,1993年第1-2期(總第81期)(1993年4月),第37-39頁。
    林若雩,「國家與媒體:新加坡的新聞自由」,東南亞季刊,第1卷第3期(1996年7月),第85-101頁。
    金榮勇,「東亞金融風暴對東協組織的影響」,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2期(民國88年2月),第55-67頁。
    邵昕,「美國的人權外交與亞洲價值觀的衝突論析」,學習與探索,第5期(總124期)(1999年9月),第79-82頁。
    洪鎌德,「新加坡對天安門事件的反應」,潮流,第30期(1989年8月),第11-12頁。
    ______,「新加坡人才外流、香港移民、美軍基地─李光耀總理笑聲淚影談國事」,潮流,第32期(1989年10月),第74-75頁。
    ______,「新加坡為什麼走這步棋─允許美軍使用軍事設施因由」,百姓,第203期(1989年11月),第60-61頁。
    紀寶坤,「中國與東盟的關係:人口流動的重大影響」,南洋問題研究,2001年第1期(總第105期)(2001年3月),第41-50頁。
    徐本欽,「新加坡對東南亞國家協會區域合作的觀點」,東南亞季刊,第1卷第2 期(1996年4月),第14-22頁。
    徐廣生,「新加坡公績金制的分析及對我國的啟示」,經濟科學,1995年第4期(總第90期)(1995年8月),第71-74頁。
    秦邦九,「中共推動「多極化」世界格局與「夥伴外交」之研究」,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9期(民國88年9月),第40-47頁。
    馬孆,「鄧小平的睦鄰友好政策與東盟關係的發展」,社會科學,第12期(總208期)(1997年12月),第20-23頁。
    烏蘇里,「江澤民指李光耀好為人師」,開放雜誌,2000年10月號(總第期)(2000 年10月),第18-19頁。
    陳列,「淺談戰後東南亞華僑華人社會結構的變化」,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2期(1987年),第83-93頁。
    陳岩,「APEC新進展、存在的問題及中國的政策取向」,亞太經濟,1998年第8-9期(總第85期)(1998年9月),第15-19頁。
    陳杰,「新加坡外交─其生存之道」,東南亞研究,1988年第1期(總第 期)(1988年2月),第63-72頁。
    陳寧,「日益增加的新加坡與中國的經濟關係」,東南亞研究,1997年第1期(總第105期)(1997年6月),第42-43頁。
    陳鴻瑜,「新加坡的外交政策」,問題與研究,第28卷第10期(民國78年第7期),第36-52頁。
    ______,「中國分裂與東南亞華人社會」,問題與研究,第30卷第1期(民國80年1月),第70-85頁。
    ______,「後冷戰時期東南亞之區域安全」,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卷第1期(1991年1月),第16-58頁。
    ______,「新加坡的威權主義民主與發展型態」,問題與研究,第30卷第3期(民國80年3月),第29-40頁。
    ______,「後冷戰時期東亞權力關係之變化:對文化經濟論之批評」,東南亞季刊,第1卷第1期(1996年1月),第1-12頁。
    ______,「台灣的東南亞研究:回顧與展望」,東南亞季刊,第1卷第2期(1996年4月),第66-74頁。
    ______,「評析東協與中共籌組自由貿易區」,共黨問題研究,第27期第12期(民國90年12月),第1-7頁。
    曹云華,「中國和新加坡經貿關係的回顧、展望與對策」,國際貿易問題,第4期(1991年4月),第30-34頁。
    ______,「中新關係:新加坡小國務實外交的一個實例」,東南亞研究,1991年第2期(總第72期)(1991年6月),第49-55頁。
    ______,「新加坡政府廉政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92年第1期(總第50期)(1992年1月),第45-51頁。
    ______,「新加坡致力拓展亞洲經貿關係」,經濟導報,第2314期(1993年4月),第36-38頁。
    ______,「新加坡90年代對外經貿發展戰略」,國際貿易,第137期(1993年5月),第41-43頁。
    ______,「新加坡進出口貿易的商品結構和地理方向分析」,國際貿易問題,1993年第5期(總125期)(1993年5月),第20-24頁。
    ______,「新加坡進出口市場分布及其多元化努力」,東南亞研究,1995年第5-6期(總第 期)(1995年 月),第14-19、121頁。
    ______,「成為發達國家之後的新加坡:挑戰、機遇、對策」,東南亞研究,1996年第3期(總第101期)(1996年3月),第11-13頁。
    郭繼光,「李光耀的地區合作觀」,東南亞研究,2000年第1期(2001年1月),第39-43頁。
    許懷聰,「新加坡的外交政策」,問題與研究,第23卷第8期(民國73年5月),第22-34頁。
    喬一名,「中共與新加坡的政經關係」,中國大陸研究,第39卷第3期(民國85年3月),第63-72頁。
    喬一名,「中共與新加坡的政經關係的新發展」,中國大陸研究,第40卷第12期(民國86年12月),第17-27頁。
    華言,「新加坡政治、經濟和對外關係近況」,東南亞研究,1995年第2期(總第 期)(1995年 月),第27-29、35頁。
    黃松贊,「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設的經驗啟示」,東南亞研究,1992年第3-4期(總第76期)(1992年 月),第40-45頁。
    黃朝翰、吳擷英,「從東南亞看中國的經濟發展」,貴州社會科學,1995年第6期(總第138期)(1995年6月),第2-8頁。
    湯紹成,「一九九六年曼谷『亞歐會議』的後續發展」,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3期(民國87年3月),第35-44頁。
    詹世亮,「東盟與中國的合作邁上新台階」,瞭望新聞週刊,第32期(總第655期)(1996年8月),第41頁。
    張東東、馬東升,「從“均勢主義”看新美關係」,東南亞研究,2000年第4期(2000年4月),第27-29頁。
    鄒念祖,「聯合國國際人權外交─中共的認知與政策」,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8期(民國88年8月),第89-101頁。
    董文,「亞太經合會議負成果」,經濟導報,總第2498期(1996年12月),第30-31頁。
    董云虎,「從萬隆、德黑蘭到曼谷─亞洲促進國際人權的光輝歷程」,首都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第1期(總第96期)(1994年2月),第25-31頁。
    董淮平,「東亞社會的現實選擇:析李光耀的“亞洲價值觀”」,社會科學,第6期(總214期)(1998年6月),第69-72頁。
    楊志恆,「新加坡國防政策之研析」,東南亞季刊,第3卷第1期(1998年1月),第47-60頁。
    楊福田,「新的模式新的起點─中、新合作開發蘇州工業園區項目開始啟動」,瞭望新聞週刊,第11期(總530期)(1994年3月),第7-8、45頁。
    趙俊杰,「亞歐合作共創未來─首屆亞歐會議透視」,世界知識,第1195期(1996年3月),第2-3頁。
    ______,「亞歐會議為新世紀亞歐關係定向」,瞭望新聞週刊,2000年第44期(總第873期)(2000年10月),第57頁。
    甄炳禧,「中國加入WTO及其影響」,國際問題研究,第1期(總第75期)(2000年1月),第39-44頁。
    廖小健,「面向21世紀的新加坡對華經貿政策調整」,東南亞研究,1997年第5期(總第109期)(1997年5月),第47-50頁。
    鄧志端,「中國與東南亞:角逐,威脅和勢力均衡格局」,知識份子,第4卷第1期(1987年12月),第3-10頁。
    樊明太,「對外貿易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與意義」,財貿經濟,2000年第8期(2000年8月),第61-63頁。
    劉亞林,「論新加坡的廉政建設」,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1期 (1995年1月),第143-148頁。
    劉振英、田山川,「李光耀訪華與中新關係的發展」,中國建設,第37卷第11期(1988年11月),第14頁。
    鄭端耀,「國際關係『新自由制度主義』理論之評析」,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12期(民國86年12月),第1-20頁。
    蔡增家,「冷戰後中共對東協的外交政策」,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9期(民國87年9月),第71-82頁。
    盧天民,「美國、日本、大陸、新加坡、澳洲與香港擬仿效G-7模式成立亞洲G-6」,國際金融參考資料,第44輯(1997年4月),第442-444頁。
    謝志鵬,「金融危機對東南亞與中國貿易投資的影響」,南洋問題研究,1998年第2期(總第94期)(1998年2月),第7-11頁。
    蕭佳慧,「獅城官民齊心搭中國經濟快車」,亞洲週刊,第15卷第52期(2001年12月),第44-45頁。
    關文亮,「中國經濟安全戰略的突破」,亞洲週刊,第15卷第46期(2001年11月),第55頁。
    薛榮久,「定位WTO─中國WTO研究與對策思考」,國際貿易,第2期(總第218期)(2000年2月),第4-8頁。
    羅石甫,「東南亞中立化的難題與展望」,問題與研究,第11卷第5期(民國61年2月),第24-29頁。
    ______,「李光耀訪問北平的評估」,問題與研究,第15卷第10期(民國65年7 月),第59-64頁。
    ______,「新加坡與蘇聯關係瀕臨考驗」,問題與研究,第20卷第1期(民國69 年10月),第40-47頁。
    ______,「李光耀三訪大陸的不同任務」,問題與研究,第25卷第1期(民國74年10月),第55-63頁。
    ______,「印尼與中共復交來由之探索」,問題與研究,第29卷第11期(民國79年8月),第44-54頁。
    羅豔華,「新加坡的民主觀和人權觀」,瞭望新聞週刊,第50期(總621期)(1995年12月),第42頁。
    顧長永,「新加坡與中共之政治經濟關係」,問題與研究,第30卷第12期(民國80年12月),第67-80頁。
    ______、戴萬平,「新加坡的族群政治─本質與發展」,東南亞季刊,第3卷第3期(1998年7月),第35-66頁。
    參、英文專書
    Alagappa, Muthiah, ed. Asian Security Practice: Material and Ideational Influences.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Armstrong, J. D. Revolutionary Diplomacy.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7.
    Booth, Ken and Russell Trood, eds. Strategic Cultur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1999.
    Chen, Peter S. J., ed. Singapore development policies and trend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Chew, Ernest C. T. and Edwin Lee, eds. A History of Singapo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Chia, Siow-Yue and Cheng Bifan, eds. ASEAN-China Economic Relations: Trends and Patterns.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1987.
    Haas, Michael, ed. Singapore Puzzle. Westport,Conn: Praeger,1999.
    Holsti, K. J.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95.
    Jeshurun, Chandran, ed. China, India, Japan and the Security of Southeast Asia.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1993.
    Johnson, Alastair Iain and Robert S. Ross, eds. Engagement China: The Management of an Emerging Power,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ledge, 1999.
    Kallgren, Joyce K., Noordin Sopiee, and Soedjati Djiwandono, eds. ASEAN and China: An Evolving Relationship, Berkeley: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88.
    Lee, Lai-to. China’s Changing Attitude Towards Singapore (1965-1975). Singapore: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1975.
    Leifer, Michael. The ASEAN Regional Foru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______. Singapore’s Foreign Policy: Coping with Vulnerability. London: Routledge, 2000.
    Miline, R. S. and Diane K. Mauzy. Singapore: The Legacy of Lee Kuan Yew.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0.
    Morrison, Charles E., ed. Strategies of Survival: The Foreign policy Dilemmas of Smaller Asian State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78.
    Neher, Clark D. Southeast Asia in the New International Era.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0.
    Regnier, Philippe. Singapore: City-State in South East Asi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1.
    Ross, Robert S., ed. East Asia in Transition: Toward a New Regional Order.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1995.
    Singh, Bilveer. The Vulnerability of Small States Revisited: A Study of Singapore’s Post-Cold War Foreign Policy. Yogyakarta: Gadjah Mada University Press, 1999.
    Tongzon, Jose L. The Economies of Southeast Asia: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ASEAN Economies. Massachusetts: Edward Elgar, 1998.
    Wahid, Abu N. M., ed. The ASEAN Region in Transition: A Socioeconomic Perspective. Aldershot: Ashgate Publishing Ltd, 1997.
    Wong, Joh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a``s Changing Relations With Southeast Asia.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84.
    Wurfel, David and Bruce Burton, ed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Foreign Policy in Southeast Asia.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0.
    ______. Southeast Asia in the New World Order.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1996.
    肆、英文期刊
    Acharya, Amitav, “Transnational Production and Security: Southeast Asia’s ‘Growth Triangles’,”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17, no.2 (September 1995), pp.173-185.
    Buszynski, Leszek, “A Foreign Policy of Survival,” Asian Thought &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vol.10, no.20 (July 1985), pp.128-136.
    Cheng, Joseph Y. S., “China s ASEAN Policy in the 1990s: Pushing for Regional Multipolarity,”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21, no.2 (August 1999), pp.176-204.
    Chong, Alan, “Analysing Singapore’s Foreign Policy in the 1990s and Beyond: Limitation of the Small State Approach,” As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6, no.1 (June 1998), pp.95-119.
    Cunha, Derek Da, “Major Asian Powe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ngaporean and Malaysian Armed Forces,”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13, no.1 (June 1991), pp.57-71.
    Denoon, David B. H. and Wendy Frieman, “China’s Security Strategy: The View from Beijing, ASEAN, and Washington,” Asian Survey, vol.36, no.4 (April 1996), pp.422-439.
    Dent, Christopher M., “Singapore’s Foreign Economic Policy: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Security,”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23, no.1 (April 2001), pp.1-23.
    Foot, Rosemary, “China in the ASEAN Regional Forum: Organization Processes and Domestic Modes of Thought,” Asian Survey, vol.38, no.5 (May 1998), pp.425-440.
    Funston, John, “Challenges Facing ASEAN in a More Complex Age,”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21, no.2 (August 1999), pp.205-219.
    Ganesan, N., “Factors Affecting Singapore’s Foreign Policy towards Malaysia,” 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45, no.2 (November 1991), pp.182-195.
    ______, “Singapore’s Foreign Policy,” Asian Affairs: An American Review, vol.19, no.2 (Summer 1992), pp. 67-79.
    Ganesan, N.,“ASEAN’s Relations with Major External Powers,”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22, no.2 (August 2000), pp.258-278.
    He, Kai,“Looking Back and to the Future of China-ASEAN Relations,”Beijing Review, vol.41, no.8(Feb.23-Mar.1 1998), pp.6-7.
    Kim, Shee Poon, “The South China Sea in China’s Strategic Thinking,”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19, no.4 (March 1998), pp.369-387.
    Lam, Lai Sing, “A Short Note on ASEAN-Great Power Interaction,”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15, no.4 (March 1994), pp.451-463.
    Law, Siu Lan, “Lion and Dragon: Singapore is building an enclave in China. Will it succeed?” Asiaweek, vol.22, no.25 (June 21 1996), pp.56-59.
    Lee, Boon Hiok, “Constraints on Singapore’s Foreign Policy,” Asian Survey, vol.22, no.6 (June 1982), pp.524-535.
    Lee, Lai To, “Domestic Changes in China Since the 4 June Incident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Southeast Asia,”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13, no.1 (June 1991), pp.17-43
    ______, “ASEAN-PRC Political and Security Cooperation: Problems, Proposal, and Prospect,” Asian Survey, vol.33, no.11 (November 1993), pp.1095-1104.
    ______, “Singapore in 1998: The Most Serious Challenge since Independence,” Asian Survey, vol.39, no.1 (January/ February 1999), pp.72-79.
    ______, “Singapore in 1999: Molding the City-State to Meet Challenges of the 21st Century,” Asian Survey, vol.40, no.1 (January/ February 2000), pp.78-86.
    Lee, Kuan Yew, “The View from Singapore,” Sino-American Relation, vol.22, no.2 (Summer 1996), pp.16-22.
    Lim, Robyn, “The ASEAN Regional Forum: Building on Sand,”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20, no.2 (August 1998), pp.115-136.
    Lu, Ding and Zhu Gangti, “Singapor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Features and Implications,” ASEAN Economic Bulletin, vol.12, no.1 (July 1995), pp.23-66
    Margolin, Jean-Louis, “Singapore: New Regional Influence, New World Outlook?”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 20, no.3 (December 1988), pp.319-336.
    Nathan, K. S., “ASEAN and the Major Powers: Adjusting to New Power Realities towards the 21st Century,” As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5, no.1 (June 1997), pp.102-117.
    Narayanan, Arujunan, “Singapore’s Strategy for National Survival,” Strategic Digest, vol. 27, no. 3 (March 1997), pp.250-260.
    Oksenberg, Michel and Steven Goldstein, “The Chinese Political Spectrum,” Problems of Communism, vol.23, no.2 (March-April 1974), pp.1-13.
    Parrenas, Julius Caesar, “China and Japan in ASEAN’s Strategic Perceptions,”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12, no.3 (December 1990), pp.198-224.
    Pien, Wang, Chow Hou Wee, Peck Hiong Koh, “Establishing a Successful Sino-Foreign Equity Joint Venture: The Singapore Experience,”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vol.34, no.3 (Fall 1999), pp.287-305.
    Rodan, Garry, “Singapore in 1997: Living with the Neighbors,” Asian Survey, vol.38, no.2 (February 1998), pp.177-182.
    Ross, Robert S., “China’s Strategic View of Southeast Asia: A Region in Transition,”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12, no.2 (September 1990), pp.101-119.
    Roy, Denny, “Singapore, China, and the ‘Soft Authoritarian’ Challenge,” Asian Survey, vol.34, no.3 (March 1994), pp.231-242.
    Tan, Andrew T. H., “Singapore’s Denfence: Capabilities, Trends, and Implications,”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21, no.3 (December 1999), pp.451-474.
    Venkataraman, M, “From Confrontation to Accommodation: China’s Policy Towards ASEAN─1967-1974, ” China Report, vol.31, no.4 (October-December 1995), pp.489-500.
    Wanandi, Jusuf, “ASEAN s China Strategy: Towards Deeper Engagement,” Survival, vol.38, no.3 (Autumn 1996), pp.117-128.
    Wang, Hongying, “Multilateralism in Chinese Foreign Policy,” Asian Survey, vol.40, no.3 (May/June 2000), pp.475-491.
    Wang, Qingxin Ken, “In Search of Stability and Mulitipolarity: China’s Changing Foreign Policy towards Southeast Asia after the Cold War,” As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6, no.2 (December 1998), pp.57-78.
    Whiting, Allen S.“ASEAN Eyes China: The Security Dimension,”Asian Survey, vol.37, no.4 (April 1997), pp.299-322.
    Wu, Yingchun, “China and ASEAN Marching Together into the New Century,” Beijing Review, vol.42, no.28 (July12 1999), pp.10-11.
    Yuan, Jing-Dong, “China’s Defense Modernization: Implications for Asia-Pacific Security,”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17, no.1 (June 1995), pp.67-84.
    伍、報紙
    一、中文報紙
    人民日報
    工商時報
    大公報
    中央日報
    中國時報
    文匯報(香港)
    自立早報
    自由時報
    光明日報
    明報
    星島日報
    南洋星洲聯合早報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大陸)
    聯合報
    二、英文報紙
    China Post
    China News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The Straits Times
    Taiwan News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陸、網路資源
    中共外交部 .
    中共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 .
    中共駐新加坡大使館 .
    中國國際投資促進網 .
    新加坡外交部 .
    新加坡國防部 < http://www.mindef.gov.sg/>.
    新加坡駐中共大使館 .
    東南亞國家協會 .
    海峽時報網 .
    聯合早報網 .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134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東亞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There are no files associated with this item.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