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703
|
Title: | 伊斯蘭教在台灣的發展與變遷 |
Authors: | 蘇怡文 |
Contributors: | 張中復 蘇怡文 |
Date: | 2002 |
Issue Date: | 2016-05-09 16:51:40 (UTC+8) |
Abstract: | 台灣伊斯蘭教母胎於中國伊斯蘭教,由於歷史因素輾轉到了台灣,並在此地落地生根,茁壯發展。來自中國大陸各地區的穆斯林集聚在此地,重新適應新的社會環境。
由於政治外交情勢使然,國家借穆斯林宗教力量進行外交工事。此一情勢使穆斯林得以脫離長久以來封閉隔絕於伊斯蘭世界之邊緣角色,直接與伊斯蘭世界接觸,並以其之力涵養宗教人才。借中東伊斯蘭國家之助,再加上耆老任職中央要位,宗教發展在遷台初期二十年獲得穩定的保障。然而,此一優勢地位亦導致因角色定位過於政治性,使得宗教整體發展規劃相對不足,以致當耆老凋零,政經社會環境變化時,出現宗教傳承及生存危機。
當代台灣伊斯蘭教已經完成世代交替,逐漸從過去人治色彩轉換為法治化的財團法人。新一代的宗教領導班底學歷高、專業能力強乃當代中國伊斯蘭教之最。時值台灣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環境的轉型期,伊斯蘭教必須重整發展藍圖。他們重新思考族群角色議題,突破族群界線與外界接觸,試圖尋求宗教文化生存之利基點。 |
Reference: | 一、 中文部份
1、史料
台北市志卷四社會志宗教篇,台北:台北市政府,民78。
台灣省通誌卷二人民志宗教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民60。
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宗教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民60。
現行台灣社寺法令類纂,台灣總督府文教局,昭和11。
(宋)沈括著,夢溪筆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44。
(清)施琅著,靖海紀事,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民84。
(明)馬歡著,馮承鈞校注,瀛涯勝覽校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彰化縣鄉土史料,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民88。
雲林縣志稿卷二人民志──氏族篇(上),雲林:雲林縣文獻委員會,民67。
雲林縣志稿卷二人民志──宗教篇,雲林:雲林縣文獻委員會,民67。
雲林縣鄉土史料,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民87。
2、專書:
丁守真
1997 丁協源家譜,台北:寵思企業有限公司。
王立志
1998 中國伊斯蘭的傳統以及將來,台北:中國回教文化教育基金會。
王先睿譯
1992 宗教學引論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志遠
1992 宗教生活論,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
內政部
1992 中華民國八十年台灣地區宗教團體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內政部統計處。
中國主教團傳教委員會
1987 天主教在台灣現況之研究,台北:中國主教團傳教委員會。
中國回教文化教育基金會
1990 常子春先生與中國回教,台北:中國回教文化教育基金會。 年代不詳 閔湘帆先生與仝道雲女士伉儷紀念集,出版地不詳。
中國回教協會
1998 穆士林手冊,台北:中國回教協會。 年代不詳 回協簡介,台北:中國回教協會。
中國伊斯蘭百科全書編委會
1994 中國伊斯蘭百科全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
尹今黎、張蕾
1991 社會中的宗教──一種宗教社會學,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史仲文、胡曉林
1996 新編世界宗教史(下),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民族問題研究會
1982 回回民族問題,北京:民族出版社。
庄為璣,王連茂
1985 閩台關係族譜資料選編,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1996 大陸宗教現況簡介,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行政院主計處
1991 中華民國統計年鑑,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余光弘
1993 鹿港暑期人類學田野工作教室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 研究所。
余振貴
1995 中國歷代政權與伊斯蘭教,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邵宗海
1995 族群問題與族群關係,台北:幼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亦園
1998 宗教與神話論集,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桂玲
1996 台港澳宗教概況,北京:東方出版社。
李明峻
1995 1869-1988神道與國家──日本政府與神道的關係,台北:金禾出版社。
李興華、秦惠彬、馮今源、沙秋真
1998 中國伊斯蘭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定中明
1992 雪泥鴻爪,台北:鼎新文具印刷公司。
金云峰
1999 怎樣看待回族的形成,收於回族研究(1999:1),銀川:回族研究編輯部。
金宜久
1995 當代伊斯蘭教,北京:東方出版社。
林長寬
1996 中國回教之發展及其運動,台北:中華民國阿拉伯文化經濟協會。
林衡道
1979 台灣史,台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范長江
1991 中國的西北角,上海:上海出版社。
洪玉華
1992 華人移民──施振民教授紀念文集,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聯合拉剎大學中國研究。
泉州市泉州歷史研究會
1980 泉州回族譜牒資料選編,泉州:泉州市泉州歷史研究會。
胡鎮華
1993 中國回族,銀川:寧夏出版社。
馬啟成、高占福、丁宏
1995 回族,北京:民族出版社。
馬啟成、丁宏
1998 中國伊斯蘭文化類型與民族特色,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馬通
1995 中國伊斯蘭教派與門宦制度史略,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納麒
1999 從回族角度談伊斯蘭教的中國化,收於回族研究(1999:4),銀川:回族研究編輯部。
(法)涂爾幹
1992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徐鼐
1963 小腆記年,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莊景輝
1994 陳埭丁氏回族宗譜,香港:綠葉教育出版社。
1997 陳埭丁氏回族移民台灣的調查與研究,香港:綠葉教育出版社。
許木柱
1991 族群若是問題,收余楊國樞、葉啟政:台灣的社會問題,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許雪姬
1990 龍井林家的歷史,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許應華
1992 伊斯蘭文化,吉林:長春出版社。
常子萱
年代不詳 回教教義與中華文化,台北:回教教義經書製印社。
郭廷以
1989 白崇禧先生訪問記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陳埭回族史編委會
1990 陳埭回族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國家統計局人口統計司等編
1994 中國民族人口資料(1990年人口普查數據),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曾逸昌
1995 悲情島國四百年,編者自版。
倪建中
1996 台灣禍福:梳理大陸與大洋之間的歷史流變,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時光、王嵐
1994 宗教學引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鄭志明
1986 遊記鑾書所顯示之宗教趨勢,收於中研院民族所集刊(61),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楊建成
1995 台灣士紳皇民化個案研究──日治時期450位台灣士紳改換日本姓氏之個案統計分析,台北:龍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楊啟辰、楊華
1999 中國穆斯林的禮儀禮俗,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楊碧川
1996 台灣現代史年表1945年9月─1949年9月,台北:一橋出版社。
陳玲蓉
1992 日據時代神道統治下的台灣宗教政策,台北:自立晚報社。
陳榮捷
1987 現代中國的宗教趨勢,台北:文殊出版社。
陳埭回族史編委會
1990 陳埭回族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張中復 2001 清代西北回民事變:社會文化適應與民族認同的省思,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張聲作
1997 宗教與民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張星烺
1962 中西交通史料彙編三,台北:世界書局。
黃嘉樹
1994 1945-1988國民黨在台灣,台北:大秦出版社。
勉維霖
1997 中國回族伊斯蘭宗教制度概論,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雲南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
1985 宗教論稿,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
蒲發軔
1988 蒲姓族譜第一冊,台南:世界蒲姓宗親會。
費正清、費維愷
1993 劍橋中華民國史1912-1949,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潘振球
1996 中華民國史事紀要1949年1-6月份,台北:國史館。
環球郭氏宗譜編纂委員會
1981 環球郭氏宗譜第一輯,台北:台北市郭姓宗親會。
1987 環球郭氏宗譜第二輯,台北:台北市郭姓宗親會。
楊啟辰、楊華
1999 中國伊斯蘭教的歷史發展和現況,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閔湘帆、仝道雲 年代不詳 尊聞集──國內外見聞自記,作者自版。
蔡勇美、章英華
1997 台灣的都市社會,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謝世忠
1993 傣泐──西雙版納的族群現象,台北:自立晚報社。
謝松濤教授論文集編輯小組
1996 謝松濤教授論文集,出版地不詳。
瞿海源
1995 國內宗教教育現況之分析,收於宗教教育之國際比較及政策研究,台北:行政院教育部。
1997 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羅香林
1959 蒲壽庚研究,香港:中國學社。
蘇良弼
1988 中國回教源流及其概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3、 期刊論文
丁士奇
1996 台南教胞的家庭禮拜,收於中國回教(236),台北:中國回教協會。
丁迺忻
2001 台北清真大肆新舊董事長交接典禮──丁迺忻董事長致詞,收於中國回教(269),台北:中國回教協會。
于國棟
1992 敬悼許故名譽理事長曉公先生,收於許故代表曉初先生紀念集,出版地不詳。
王日蔚
1936 回族回教辯,收於顧剛、馮家昇合編,禹貢半月刊(7):41-48。
王立志
1996 生存發展的根本──教育,收於中國回教(241),台北:中國回教協會。
1997 台灣伊斯蘭教門的嶄新風貌,收於中國回教(245),台北:中國回教協會。
1997 對當前宗教教育的意見,收於中國回教(248),台北:中國回教協會。
1997 建立以清真寺為中心的台灣社區教門,收於中國回教(248),台北:中國回教協會。
1999 回教信徒呼聲,收於中國回教(258),台北:中國回教協會。
2001 迎接新世紀台灣伊斯蘭組織的制度化、專業化、年青化新的工作團隊出發,收於中國回教(269),台北:中國回教協會。
2001 台北清真大寺四十一週年慶,收於中國回教(271),台北:中國回教協會。2001 一元化與制度化,收於中國回教(272),台北:中國回教協會。
王甫昌
1993 光復後台灣漢人族群通婚的原因與形式初探,收於民族學研究集刊,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王思嘉
1981 鹿港失根的回教徒,刊於台灣新聞報(1981年6月17、18日))。
王保新
2000 王農村哈智事略,收於中國回教(268),台北:中國回教協會。
王明珂
1992 集體歷史記憶與歷史認同,收於當代(91):6-18。
文化清真寺董事會
1992 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清真寺沿革,收於中華民國高雄、台中、龍岡清真寺落成紀念專輯,台北:中國回教協會。
台中清真寺董事會
1992 中國回教協會台中清真寺興建新寺簡介,收於中華民國高雄、台中、龍岡清真寺落成紀念專輯,台北:中國回教協會。
台南清真寺興建小組
年代不詳 台南建寺經緯,出版地不詳。
(美)白培莉
1995 中國穆斯林婦女問題探析,收於回族研究(1995:4),銀川:回族研究部。
白壽彞
1984 關於回族史的幾個問題,收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學院民族研究所回族史組編:回族史論集1949-1979,寧夏:寧夏人民出版社。
朱雲峰
1996 談中國女穆斯林,收於中國回教(237),台北:中國回教協會。
沙永玲
2000 反思與獨白,收於伊斯蘭文化與生活,台北:中國回教文化教育基金會。
阿不都拉.劉 1996 開展教育事業──未雨綢繆,及早努力,收於中國回教(241),台北:中國回教協會。
李忠堂
1997 四十七年訪問鹿港紀實,收於中國回教(247),台北:中國回教協會。
李棟明
1983 居台外省籍人口之組成與分佈,收於台北文獻委員會編:台北文獻,台北:成文出版社。
李廣均
1996 從過客到定居者──戰後台灣「外省族群」形成與轉變的境況分析,收於社會文化學報(1996年5月第3期)。
李嘉嵩
1963 日本治台─宗教政治考,收於台灣教會公報社編:瀛光(128),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
(美)杜磊 1992 陳埭:福建泉州的民族復興,收於回族研究(1992:4),銀川:回族研究部。
良警宇
1998 傳統與變遷:城市回民社區家庭分析──以北京牛街為例,收於兩岸社會變遷中家庭與其相關問題學術研討會,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化研究中心。
定中明
1992 賀台中、高雄、龍岡三座清真寺落成,收於中華民國高雄、台中、龍岡清真寺落成紀念專輯,台北:中國回教協會。
2000 懷念沙烏地「盲」大師──賓巴茲長者,收於中國回教(261),台北:中國回教協會。
定治中
1990 愛國愛教又熱心公益的常子春先生,收於常子春先生與中國回教,台北:中國回教文化教育基金會。
2001 遙念馬延彰將軍,收於中國回教(266),台北:中國回教協會。
2001 珍惜業績,策勵將來──迎中國回協會刊發行五十週年,收於中國回教(271),台北:中國回教協會。
周立方
1990 陳埭丁氏回族與台灣關係初探,收於陳埭回族史研究。福建:陳埭回族史研究委員會。
吳玥瑜
1988 日據時期台灣同化政策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吉堂
1936 回教民族說,收於顧剛、馮家昇合編:禹貢半月刊(第5卷第11期)(回教與回族專號)。
保經榮
2000 穆斯林在外的飲食和禮儀,收於中國回教文化教育基金會編:伊斯蘭文化與生活,台北:中國回教文化教育基金會。
吳寧遠
1995 社會變遷中的台灣民間宗教,收魚社會變遷基本調查,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馬名正
1990 常子春先生與中國回教文化教育基金會,收於常子春先生與中國回教,台北:中國回教文化教育基金會。
1992 台北清真大寺簡介,收於中華民國高雄、台中、龍岡清真寺落成紀念專輯,台北:中國回教協會。
馬全仁
1995 成達師範學校七十週年校慶──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九五年成達回憶(上),收於中國回教(234),台北:中國回教協會。
1997 認識「齋功」和「課功」,收於中國回教(242),台北:中國回教協會。
1999 懷念創刊「伊光月刊」和刊行「中阿新字典」的王靜齋阿訇──紀念王靜齋大阿訇歸真四十年,收於中國回教(253),台北:中國回教協會。
馬希哲
1995 84年末穆斯林聯誼餐會後記,收於中國回教(239),台北:中國回教協會。
馬海云
1998 回族研究的新視野:一個方法論的討論──兼評杜磊《中國穆斯林》,收於回族研究(1998:4),銀川:回族研究編輯部。
馬家珍
2000 第三屆國民大會第四次會議國是建言,收於中國回教(260),台北:中國回教協會。
馬凱南
1988 大陸探親歸來教胞發抒感懷,收於中國回教(204),台北:中國回教協會。
馬壽千
1983 伊斯蘭教在中國為什麼又稱為回教或清真教,收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編:回族史論集1949-1979,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馬肇曾
1996 回回名源古今論,收於回族研究(1996:1),銀川:回族研究編輯部。
閃耀武
1999 麥子錢,收於中國回教(257),台北:中國回教協會。
莊景輝
1997 陳埭丁氏回族在台灣,收於丁守真編著:丁協源家譜,台北:寵思企業有限公司。
高占福
1997 中國回族研究的歷史軌跡(中),收於回族研究(1997:2),銀川:回族研究編輯部。
高文遠
1999 馬松亭阿洪同我相處的日子,收於中國回教(257),台北:中國回教協會。
高雄清真寺董事會
1992 財團法人中國回教協會高雄清真寺簡介,收於中華民國高雄、台中、龍岡清真寺落成紀念專輯,台北:中國回教協會。
袁昌賢
年代不詳 從南京三山街談到台北麗水街──中國天方學人譯經工作紀實,收於穆斯林生活及文化,作者自版。
年代不詳 台南建寺和古城宣道,收於穆斯林生活及文化,作者自版。
柴雅珍
1997 戰後台灣「外省人」的塑造與變遷,私立東海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常啟明、蘇德文
1998 白崇禧將軍家鄉桂林與其展開伊斯蘭的幾點回顧,收於中國回教(248),台北:中國回教協會。
黃天柱、廖淵泉
1983 漫談泉州地區阿拉伯穆斯林的後裔及其遺跡,收於泉州伊斯蘭研究會編:泉州伊斯蘭研究論文選,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張中復
1999 論當代中國回族研究的「少數民族化」問題,收於第二次全國回族學討論文集,北京。
馮今源
1985 中國伊斯蘭教教坊制度初探,收於甘肅民族研究所編:西北伊斯蘭教研究,甘肅:甘肅民族出版社。
童隆鏊
1999 追憶一代軍事家蔣緯國將軍尊重並愛護回教之軼事,收於中國回教(257),台北:中國回教協會。
賈福康
1990 中國近代回教史的縮影,收於中國回教文化教育基金會編:常子春先生與中國回教。
1992 中國回教文化教育基金會簡介,收於中國回教協會編:中華民國高雄、台中、龍岡清真寺落成紀念專輯,台北:中國回教協會。
1995 故立法委員仝道雲女士傳略,收於中國回教(233),台北:中國回教協會。
1997 四大阿訇──近代中國伊斯蘭教文化的最大傳承者,收於中國回教(242),台北:中國回教協會。
1997 從速編撰在台回教史,莫使耕耘任水流,收於中國回教(245),台北:中國回教協會。
2001 早期南台灣的回教名人,收於中國回教(264),台北:中國回教協會。
2001 台灣鹿港回教尋根運動的回顧與前瞻──為編印台灣鹿港回教尋根文獻而作,收於中國回教(271),台北:中國回教協會。年代不詳 許曉初先生年表,收於許故代表曉初先生紀念集,出版地不詳。
溫源興
1999 穆士林朝覲大願,回教人報國深情──八十八年元月二十七日講於中國回教協會朝覲講習會,收於中國回教(257),台北:中國回教協會。
楊志娟
1999 回族傳統節日文化意義探析,收於回族研究(1999:2),銀川:回族研究編輯部。
楊靜
1998 試論伊斯蘭教特色及其後果,收於世界宗教研究(1998:3)。
趙子瑩
1997 明清中國回民的經堂教育,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
劉文雄
2000 關心台北清真大寺立法院緊急質詢,收於中國回教(258),台北:中國回教協會。
劉昱生
1992 龍岡清真寺大殿落成紀念文,收於中華民國高雄、台中、龍岡清真寺落成紀念專輯,台北:中國回教協會。
蔣炳釗
1990 試論泉州回族的來源與形成,收於陳埭回族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鄧海翔
1999 一代名將抗日英雄白崇禧,收於中外雜誌(1999:11),台北:中外雜誌出版社。
謝世忠
1992 根本賦與認同與族群政治:中國「漢語穆斯林」的例子,收於陳捷先主編:陳奇祿院士七秩榮慶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龍岡清真寺董事會
1992 中國回教協會龍岡清真寺簡介,收於中華民國高雄、台中、龍岡清真寺落成紀念專輯,台北:中國回教協會。
錢益敏
1997 我告訴他們:我是台灣的穆斯林,收於中國回教(244),台北:中國回教協會。
穆沙.展省
2000 趙錫麟──獲得伊斯倆目博士學位的第一人,收於中國回教(268),台北:中國回教協會。
2000 石樂三先生略歷,收於中國回教(268),台北:中國回教協會。
瞿海源
1991 宗教信仰自由的憲法基礎,收於宗教與社會控制,台北:中央研究 院民族學研究所。
(日)村上重良
1971 教派神道,收於岩波講座.日本歷史(15),東京:岩波書店。西京平報社論(1938年2月2日)。
二、外文部份
Pillsbury, Barbara Lime Kroll
1973 Cohesion and Cleavage in Chinese Muslim Minority. Columbia University, Ph. D.
Barth, Frederick
1969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London: Allen and Unwin Press.
Gladney, Dru. C.
1991 Muslim Chinese: Ethnic Nationalis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Cambridge and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Issac, Harod R.
1975 Idols of The Tribe- Group Identity and Political Change, New York: Harper & Row Press.
Israeli, Raphael
1994 Islam in China, London: Greenwood Press.
Keyes, Charles F.
1992 Ethnic Change,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Lipman, Jonathan N.
1997 Familiar Strangers: A History of Muslims in Northwest China,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Mckay, James & Frank, Lewins
1978 Ethnicity and the Ethnic Group: a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Reformulation, in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1978:1.
O’Brien, Corner Cruise
1984 What Rights Should Minorities Have, in Ben Whitaker ed, Minorities: A Question of Right, Oxford.
Stack, John F.
1986 The Contemporary World,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85259005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271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民族學系]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index.html | 0Kb | HTML2 | 639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