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03/144284 (79%)
Visitors : 50803145      Online Users : 76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傳播學院 > 新聞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95406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406


    Title: 台灣工業環保新聞分析—以新竹科學園區的報導為例
    Authors: 林斯凱
    Contributors: 林元輝
    林斯凱
    Date: 2002
    Issue Date: 2016-05-09 16:11:12 (UTC+8)
    Abstract:   本研究的問題為:大眾化報紙(本研究選擇《中國時報》及《聯合報》為研究對象)建構出的竹科圖像是何光景?環保層面的報導又在此圖像中占了什麼樣的位置?此文化產品背後的產製環境與條件又是如何?論文分為「建構新聞文本中的竹科圖像」與「解構新聞文本中的竹科圖像」兩大部分。
      在「建構」方面,以《中國時報》及《聯合報》在全國版及新竹地方版的竹科新聞為研究對象。一方面運用量化內容分析方法呈現報紙90年代以來,在竹科報導主題、環保新聞報導方向及消息來源的趨勢;另一方面搭配個案論述分析細緻探究報紙在「昇利水污染事件」及「新竹香山毒蚵事件」兩起竹科環保相關事件中呈現新聞的策略。
      在「解構」方面,本研究採傳播政治經濟學觀點,由報業形塑竹科圖像過程中受到的外在勢力影響著手,選取國家機器、產業資本家及社會輿論市場三個報業產製的外在環境,檢視政經結構與新聞文本的關聯,從中發覺影響竹科環境新聞呈現的原因。
      「建構」部分的研究結果發現,大眾化報紙對竹科環保新聞的報導雖然在1997年以後逐漸增加,報導方向也多採取不利於竹科的「環保優先」及「高污染」立場,然而在整體報導比例中所占仍少,而且大多出現在新竹地方版而非能見度較高的全國版。
      「解構」部分的研究結果發現,由於國家機器、產業資本家與媒體間存在不健康的共生關係,使得當前竹科環保議題要發聲很困難,報紙建構的竹科圖像缺乏環保層面的反省,盡是有利於竹科資本家的美好風貌。此外,大眾化報紙追求市場利潤,選擇在全國版報導不利於竹科的污染新聞,無疑十分不智,然而這類新聞放在新竹地方版卻另有市場,可以迎合當地民眾的需求。也就是說,兩家大報社的新聞刊登策略是大小統吃,藉全國版新聞的處理方式討好竹科及其受益者;另藉新竹地方版的新聞處理方式討好竹科的受害者或批判者,其志不只在追求相對的市場利潤,更見出追求絕對市場利潤的狠勁。
    Reference: 中文文獻(依注音順)
    彭振國、王白雲(1997年9月):〈半導體晶圓廠之廢水廢氣處理系統介紹〉。《電子月刊》,頁100-11。
    鄧克雄(1989):〈從「環境問題」之報導探討我國報紙的社會功能〉。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天(1980):〈大眾傳播研究與內容分析〉。《自由青年》第612期,頁40。
    段承璞等(編;1992):《台灣戰後經濟》。台北:人間出版社。
    譚鳳珠(1987):〈我國主要報紙資訊新聞之趨勢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富美(1998):〈台灣政經系絡中的報業發展—以聯合報為例,探討媒介雙元特質對報業組織作為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奉安(1986):〈報紙環境科學新聞報導之研究—有關臺灣核能電廠環境污染新聞的內容分析〉。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麗雲(2000年12月):〈台灣威權政體下「侍從報業」的矛盾與轉型:1949-1999〉。《台灣產業研究》第三期,頁89-148。聯合報:1991年到2002年新聞。
    李雅明(1999):《半導體的故事》。台北:新新聞文化出版社。
    管中祥(2002):〈「國民黨國機器」操控媒介資訊形式的轉變(1924-1999)〉。《傳播文化》第九期。頁163-200。
    郭正亮(1998a):〈李登輝現象:民主轉型與政治領導〉。收錄於《民主‧轉型?台灣現象》。台北:桂冠出版社。
    ———(1998b):《民進黨轉型之痛》。台北:天下遠見。
    何明修(2000):〈民主轉型過程中的國家與民間社會:以台灣的環境運動為例(1986-1998)〉。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浚欽(1998):〈國家機關、產業與市場之政治經濟學分析:以台灣半
    導體產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政經所碩士論文。
    黃欽勇(1995):《電腦王國R.O.C.》。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
    黃智輝(1990):《台灣經驗的省思》。台北:書泉出版社。
    洪志祥(2001):〈資金挹注與產業起飛〉。收張俊彥、游伯龍(編):《活力》,頁277-318。台北:時報文化。
    洪淑珍(2000年6月):〈專訪新竹市長蔡仁堅:園區和竹市的斷層是新竹發展的最大瓶頸〉。《遠見雜誌》,頁62-64。經濟部統計處(2002年1月):《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工業生產統計月報》。頁176-77。
    邱花妹(1998年6月):〈水污染怪獸地底漫遊〉。收《解讀台灣綠色競爭力》。頁39-54。台北:天下雜誌出版社。
    ———(2000年5月):〈科學園區真能成綠色矽島?環保問題緊扼科學咽喉〉。《天下雜誌》,頁112-20。
    邱育慈(2002):〈如何提升台灣環境科學新聞報導之品質〉。《第十一屆中華民國傑出新聞人員研究獎》。台北:中華民國新聞評議委員會。
    蕭蘋(1989):〈環保記者專業意理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竹市政府(2000):〈民調:八成市民認知高科技高污染〉。《新竹風》第九期。
    熊傳慧(1985):〈報紙報導環境問題的內容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傳位(2000年5月):〈科學園區能複製嗎?台灣需要幾個科學園區〉。《天下雜誌》,頁102-10。
    張保隆、許瓊文(2001):〈高科技園區誕生〉。收張俊彥、游伯龍(編):《活力》,頁320-49。
    張力元、陳幸雄(2001):(台灣活力的奇蹟)。收張俊彥、游伯龍(編):《活力》,頁140-69。
    中國時報:1991年至2002年3月新聞。
    張錦華(1994):《媒介文化、意識型態與女性》。台北:正中書局。
    張俊彥、吳美玉、游伯龍(2001):〈從無到有的台灣積體電路產業〉。收張俊彥、游伯龍(編):《活力》,頁38-60。
    張作錦(1997):《試為媒體說短長》。台北:天下文化。
    張文強(1998):〈報紙產業組織結構分析與再形塑—組織理論的觀點〉。《新聞學研究》第57集,頁191-211。
    周月英(1991):《解讀媒介中的女性意識─以報紙對許曉丹的報導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板(1998年4月):〈水問題與社區重建—新竹科學園區的污水事件〉。《竹塹雜誌》第七期,頁31-62。
    陳慧玲(1996):(我國積體電路產業發展現況與前景預測)。《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第一卷,第五期。
    陳建宏(2000):〈分析台灣報紙對「柯林頓/陸文斯基緋聞事件」的報導—以中央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傳播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權欣(2001):《頭前溪河川保護教材》。台北:經濟部水利處。
    陳雪慧(1993):〈台灣報社的生產政治:一個腦力勞動控制的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雪雲(1991):〈我國新聞媒體建構社會事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雅萍(1999):〈解讀報紙建構的資訊社會圖像—以《自由時報》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憶華(1996):〈媒介消息來源的意識型態建構媒介議題之研究—以報紙報導千島湖事件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若林正丈(1994):《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出版社。
    曾玉明(1998年2月):〈台灣矽谷—新竹科學園區〉。《能力雜誌》,頁44-49。
    蘇湘琦(1994):〈媒介對不同政策性議題建構的理論初探—以「彰濱工 業開發」和「黑名單開放」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閻沁恒(1972):《大眾傳播研究方法》。台北:新聞記者公會。
    楊孝 (1981):《傳播研究方法總論》。台北:三民書局。
    楊韶彧(1993):〈從消息來源途徑探討議題建構過程—以核四建廠爭議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賓千(1998年10月):〈「矽」染的風城—尖端與傳統開始對話〉。《卓越雜誌》,頁116-18。
    巫木誠(2001):〈邁向世界第一的晶圓專製業〉。收張俊彥、游伯龍(編):《活力》,頁170-92。
    王振寰(1993):《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台北:唐山出版社。
    ———(1996):《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溫世仁(1998):《2001年第2次奇蹟》。台北:大塊文化出版社。
    溫世仁(2001):《溫世仁觀點::新經濟‧新工作‧新財富》。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
    王文岳(2000):〈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政治經濟分析—國家-產業制度的建立、發展與轉型〉。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于洪海(1972):〈目前台北市各主要日報新聞內容雷同程度及原因〉。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網路資源(依注音順)
    聯合線上新聞資料庫:http://udndata.com。
    國立交通大學電信工程學系網站:http://www.cm.nctu.edu.tw/news0808.htm。
    苦勞網:http://www.coolloud.org。
    新竹科學園區:http://www.sipa.gov.tw。
    新竹縣環保局網站:http://www.hcepb.gov.tw。
    新竹市環保局網站:http://www.hccepb.gov.tw。
    行政院環保署網站:http://w3.epa.gov.tw/epalaw/index.htm。
    外文資料(按字母順)
    Annale, S.(1994) 《區域優勢:矽谷與一二八公路的文化與競爭》。彭蕙仙、常雲鳳譯(1999)。台北:天下遠見出版。
    Berelson, B. (1952)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Glencoe, IL: The Free Press.
    Chu, Yun-han. (1989) State structure and economic adjustment of the East Asian newly industrializing countri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43 (4): 647-72.
    Deacon, D., et al. (1999) Researching Communications: A Practical Guide to Methods in Media and Cultural Analysis.Arnold: London.
    Foucault, M.(1972) 《知識的考掘》。王德威譯(1993)。台北:麥田。
    Gandy, O. H., Jr. (1982) Beyond Agenda Setting: Information Subsidies and Public Policy. Norwood, NJ: Ablex.
    Holsti, O. R. (1969) Content Analysi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lies. Menlo Park, CA: Addison-Westley.
    Mclellan, D. (1986) 《意識型態》。施忠連譯(1991)。台北:桂冠。
    Murdock, G. (1993) Communications and the constitution of modernity.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15(4): 521-39.
    Ostry, S. and Richard, R. N. (1995) Techno-Nationalism and Techno-Globalism: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icard, R.G. (1989) 《媒介經濟學》。馮建三譯(1994)。台北:遠流出版社。
    Schramm, W. (1957) Men, Message and Media: A Look at Human Communication. N.Y.: Harper & Row.
    Thompson, J.B. (1990) Ideology and Modern Culture-critical Social Theory in the Era of Mass Communication. Stanford,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84)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Ideology.Cambridge:Polity Press.
    Van Dijk, T. A. (1983) Discourse analysis: Its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to the structure of new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3(2): 20-43.
    -------- (1980) Structure of news. In News As Discourse. Pp.17-94. Hillsdale, NJ : L. Erlbaum Associates.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學系
    8845101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309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新聞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There are no files associated with this item.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