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24/144300 (79%)
Visitors : 51145310      Online Users : 83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364


    Title: 「高山低頭,河水讓路」 —大躍進時期革命語言之研究
    “The mountain lowers the head;the river allows passing through”— Study of revolutionary language in the great leap forward
    Authors: 劉兆崑
    Liou, Jhao Kun
    Contributors: 關向光
    Guan, Xiang Guang
    劉兆崑
    Liou, Jhao Kun
    Keywords: 大躍進
    革命語言
    《人民日報》
    《紅旗》
    《紅旗歌謠》
    The Great Leap Forward
    the revolutionary language
    ";People`s Daily "
    ";Red Flag "
    ";Red Flag Ballad”
    Date: 2010
    Issue Date: 2016-05-09 15:46:13 (UTC+8)
    Abstract: 大躍進運動,貫徹烏托邦主義,結合毛澤東及其追隨者賦予的闡釋,加上嚴格管制的官方宣傳體系與人民對理想的渴望,演變為大規模集體狂熱運動。對共產主義世界、烏托邦理想的期待與將國家推往急速發展的思想,這種思想化為多樣化的語言論述,藉由傳媒大肆散佈,並形成獨樹一幟的語言風格。

    本研究分為五個章節,除導論簡述本文研究要旨外,首先將說明革命語言與中國共產黨之關聯性,定義革命語言的基本內涵,並說明中共革命語言的形成。其次說明中共宣傳的策略與手段,對意識形態及語言的散播發生何種影響。而後進入研究核心,以《人民日報》、《紅旗》文獻與《紅旗歌謠》新民歌,歸納大躍進革命語言的構成內容,並依據前文歸納,分析革命語言的特徵。
    The Great Leap Forward carried out Utopia doctrine, combined the explanation that Mao Zedong and his followers offered to, in addition, the official propaganda system that control strictly and aspiration of the people about ideal, developed into extensive collective`s fanatic movement. The expectation of communist world and Utopia ideal, thought of push the country to develop rapidly, the thought turned into variety of languages, spread out by the media, and formed the language style of taking the course of its own.

    This research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except that the introduction, at first will prove the relation of revolutionary language and the CCP, define the basic intension of the revolutionary language, and explain the forming revolutionary language of CCP. Secondly, to show that CCP’s propaganda tactics and means how influenced ideology and language. And then enter the core of studying, in the documents of " People`s Daily ", "Red Flag "`and new folk songs of " Red Flag Ballad ", sum up the composition content of the revolutionary language of the Great Leap Forward, and according to preceding paragraphs,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revolutionary language.
    Reference: 壹、中文部分

    一、一手資料

    《紅旗》半月刊,12期(1958年6-12月)、24期(1959年1-12月)、24期(1960年1-12月)、3期(1961年1-4月)。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六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七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七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十一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年。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十二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
    《毛澤東選集》,一~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
    《毛澤東文集》,第七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
    《劉少奇選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人民日報出版社編輯,《人民日報社論選輯》,出版地不詳:新華出版社,1957-1959
    年。
    中央宣傳部辦公廳編,《黨的宣傳工作會議概況和文獻》,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
    版社,1999年。
    列寧(Vladimir Lenin),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譯,《無產階級革命與叛
    徒考茨基》,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
    榮孟源主編,孫彩霞編輯,《中國國民黨歷次代表大會及中央全會資料》,北京:
    光明日報出版社,1985年。
    盛繼紅,《中國共產黨黨章彙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1年。
    劉少奇,《論黨》,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年。

    二、專書

    丁抒,《人禍:大躍進與大饑荒》,台北:九十年代雜誌社,1998年。
    王健英,《中國共產黨組織史資料彙編:領導機構沿革和成員名錄》,北京:中共
    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年。
    卡爾‧馬克思(Karl Marx)等著,管中琪、黃俊龍譯,《共產黨宣言》,台北:
    左岸文化出版社,2004年。
    李銳,《「大躍進」親歷記》,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
    李銳,《廬山會議實錄(增訂本)》,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
    李澤厚、劉再復,《告別革命-二十世紀中國對話錄》,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
    年。
    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m)著,王章輝等譯,《革命的年代:
    1789-1848》,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
    林蘊暉,《烏托邦-從大躍進到大饑荒(1958-1961)》,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
    社,2008年。
    沈志華,《思考與選擇:從知識分子會議到反右派運動(1956-1957)》,香港:香
    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8年。
    阿爾伯特‧赫緒曼(Albert O. Hirschman)著,吳介民譯,《反動的修辭》,台北:
    新新聞文化出版社,2002年。
    吳冷西,《憶毛主席-我親身經歷的若干重大歷史事件片段》,北京:新華出版社,
    1995年。
    彼得‧卡爾佛特(Peter Calvert),張長東等譯,《革命與反革命》,長春,吉林人
    民出版社,2005年。
    郭恒鈺,《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台北:東大圖書出版社,1989年。
    郭沫若、周揚,《紅旗歌謠》,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
    莫里斯‧邁斯納(Maurice Meisner)著,張寧、陳銘康等譯,《馬克思主義、毛
    澤東主義與烏托邦主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莫里斯‧邁斯納(Maurice Meisner)著,杜蒲譯,《毛澤東的中國及其後:中華
    人民共和國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姜華宣、張尉萍,《中國共產黨重要會議記事(1921-2006)》,北京:中央文獻出
    版社,2006年。
    高華,《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延安整風運動的來龍去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
    社,2000年。
    祝勇,《反閱讀-革命時期的身體史》,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8年。
    夏天編著,《中國大民謠》,香港:天地圖書出版社,2000年。
    張文和、李艷,《口號與中國》,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8年。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下冊,台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
    陳建華,《「革命」的現代性-中國革命話語考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
    陳原,《語言與社會生活—社會語言學》,台北:商務印書出版社,2001年。
    陳曉農,《陳伯達最後口述回憶》,香港:陽光環球出版社,2005年。
    葉至誠,《社會科學概論》,台北:揚智文化,2000年。
    董邊、鐔德山與曾自編著,《毛澤東和他的祕書田家英(增訂版)》(北京:中央
    文獻出版社,1996年)。
    斯圖爾特‧施拉姆(Stuart R. Schram),田松年、楊德等譯,《毛澤東的思想》,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喬厄特(Garth S. Jowett)等著,陳彥希、林嘉玫、張庭譽譯,《宣傳與說服》,
    台北:韋伯出版社,2003。
    賈斯伯‧貝克(Jasper Becker)著,姜和平譯,《餓鬼:毛時代中國饑荒揭秘》,
    紐約:明鏡出版社,2005年。
    費正清、羅德里克‧麥克法夸爾主編,《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949-1965)》,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1990年。
    費爾迪南‧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商務印
    書館,2002年。
    雷蒙‧威廉斯(Raymand Williams)著,劉建基譯,《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台北:巨流圖書,2003年。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8年。
    羅平漢,《大鍋飯-公共食堂始末》,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羅平漢,《人民公社化運動始末》,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8年
    羅金義、鄭文龍編,《浩劫以外:再論文化大革命》,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7
    年。
    羅德里克‧麥克法夸爾(Roderick MacFarquhar)著,《文化大革命的起源 第1卷:人民內部矛盾1956-1957》,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
    羅德里克‧麥克法夸爾(Roderick MacFarquhar)著,《文化大革命的起源 第2卷:大躍進1958-1960》,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
    劉青峰編,《文化大革命:史實與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6年。
    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著,陳周旺譯,《論革命》,南京:譯林出版社,
    2007年。

    三、期刊論文

    王光銀,〈大躍進時期群眾特殊社會心理探悉〉,《社會主義研究》(武漢),第135
    期(2001年),頁69-72。
    王章維、郭學旺,〈大躍進時期國人社會心態探析〉,《新視野》(北京),2002年
    2月,頁50-52。
    克思明,(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的「左」與右-概念的歷史考察和反省),《輔
    仁歷史學報》,第六期(1994年12月),頁245-290。
    李福鐘,〈中國共產黨為什麼放棄新民主主義?〉,《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
    刊》,第40期(2003年6月),頁189-238。
    李若建,〈大躍進的社會基礎〉,《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廣州),40卷第
    4期(2000年),頁41-46。
    李新宇,〈1958︰文藝大躍進的戰略〉,《文藝理論研究》(上海),2000年第5期,
    頁86-92。
    金觀濤,〈革命觀念在中國的起源和演變〉,《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2005年6
    月,頁1-51。
    金觀濤、劉青峰,〈中國共產黨為什麼放棄新民主主義?-五十年代初中國社會
    結構的鉅變〉,《二十一世紀》(香港),總第13期(1992年10月),頁13-25。
    金觀濤,〈觀念起源的猜想與證明-兼評《「革命」的現代性-中國革命話語考
    論》〉,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2期(民國92年12月),頁125-140。
    姚桂榮,〈大躍進運動的社會心理成因研究述評〉,《湘潭大學學報》(湘潭),31
    卷第2期(2007年月),頁132-135。
    崔廣陵,〈急功冒進的社會心理與1958年的大躍進運動〉,《理論學刊》(濟南),
    第117期(2003年9月),頁102-104。
    陳紅民、衛兵冰,〈國民革命期間中共之宣傳策略初探-以1923-1925年之《嚮
    導》為中心〉,《安徽史學》(南京),2005年第4期,頁63-71。
    張昭軍,〈20世紀初期革命精神的生成-以話語分析為徑〉,《史學集刊》(北京),
    2008年第1期,頁29-32。
    張志慧、賈知洵,〈論大躍進新民歌的神話因素〉,《河北北方學院報》(張家口),
    22卷第2期(2006年4月),頁11-13。
    張昭國,〈從民歌中透析大躍進時期的群體心理〉,《民主與科學》(北京),2004
    年第2期,頁45-48。
    張德鵬,〈大躍進時期毛澤東的心理分析〉,《遼寧商務職業學院學報》(瀋陽),
    2000年第4期,頁8-10。
    張風渝,〈大躍進民歌運動研究評述〉,《青海師專學報》(西寧),2008年第1期,
    頁40-43。
    陶季邑,〈論50年代末急於求成的社會心理〉,《華中師範大學學報》(武漢),36
    卷第3期(1997年5月),頁34-39。
    彭禮賢,〈評1958年大躍進民歌〉,《吉安師專學報》(吉安),20卷第3期(1999
    年8月), 頁48-54。
    黃宗華、張昭國,〈論政治傳播與大躍進運動高潮的形成〉,《成都大學學報》(成
    都),2007年第2期,頁100-104。
    啟良,〈儒家「革命」話語與二十世紀中國的激進主義〉,《湘潭工學院學報(社
    會科學版)》(湘潭),第1卷第1期(1999年12月),頁11-19。
    楊小濱,〈《紅旗歌謠》及其他〉,《二十一世紀》(香港),第48期(1998年8月),
    頁66-71。
    楊永興,〈毛澤東為何倡議創辦《紅旗》?〉,《二十一世紀》網路版(香港),總
    第65期(2007年8月)。
    楊志文,〈大躍進運動前後中國社會政治思潮初探〉,《長白學刊》(長春),1997
    年1月,頁71-76。
    雍海龍,〈毛澤東發動大躍進運動的心理原因分析〉,《南京農專學報》(南京),
    19卷第4期(2003年12月),頁74-80。
    劉延年,〈毛澤東與新民歌運動〉,《江淮文史》(合肥),2002年第2期,頁138-153。
    鄭祥安,〈寫什麼,怎麼唱,寫的怎樣—大躍進民歌再認識〉,《西南師範大學學
    報》(重慶),32卷第6期(2006年11月),頁24-28。
    謝永川,〈大躍進時期的社會心理剖析〉,《社會學研究》(北京),17卷第4期(2001
    年),頁45-48。
    謝保杰,〈1958年新民歌運動的歷史描述〉,《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北京),
    2005年第1期,頁24-45。
    韓金玲,〈大躍進民歌的歷史主人翁意識〉,《粵海風》(廣州),2007年第3期,
    頁68-72。
    羅重一,〈淺析大躍進發動之初時的思想環境〉,《社會主義研究》(武漢),第135
    期(2001年),頁64-68。
    饒志華、龐龍斌,〈論大躍進的社會心理動因〉,《景德鎮高專學報》(景德鎮),
    18卷第3期(2003年9月),頁33-35。

    四、學位論文

    呂幼綸,《中共如何運用語言傳播之研究-以大躍進及四化術語為例》,台北: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楊開煌,《中共「文件」詮釋之方法學探討》,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硏究所,
    1987年。

    五、網路資料

    《毛澤東思想萬歲(1949-1968年)》,1-3冊,民國97年12月,取自:
    http://www.marxists.org/chinese/p21old.htm。
    賈艷敏,〈二十世紀5060年代毛澤東對《人民日報》的幾次批評〉,《二十一世紀》
    網路版(香港),總第64期(2007年7月),民98年3月15日,取自:
    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702016.htm。
    魯振祥,〈共和國史上「大躍進」一詞的應用與演變〉,《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
    論文庫》,民98年3月26日,取自:
    http://www.usc.cuhk.edu.hk/wk_wzdetails.asp?id=3198。

    貳、英文部分

    一、專書

    Apter, David Ernest, Tony Saich. Revolutionary Discourse in Mao’s Republic.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Bachman, David. Bureaucracy, Economy, and Leadership in China: The Institutional
    Origins of the Great Leap Forwar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Chan, Alfred L. Mao`s Crusades: Politics and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China`s
    Great Leap Forwar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Chang, Parris H. Power and Policy in China. 2nd ed. University Park: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78.
    Chu, Godwin C. Radical Change through Communication in Mao’s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1977.
    Liu, Alan P. L. Communications and National Integration in Communist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71.
    Lynch, Daniel C. After the Propaganda State: Media, Politics, and “Thought Work”
    in Reformed China.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Saich,Tony and Hans van de Ven, eds.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Chinese Communist
    Revolution. Armonk, New York: M.E. Sharpe, 1995.
    Teiwes, Frederick C. and Warren Sun. China`s Road to Disaster : Mao, Central
    Politicians, and Provincial Leaders in the Unfolding of the Great Leap
    Forward 1955-1959. Armonk, N.Y.: M.E. Sharpe, 1999.
    Yu, Frederick T.C. Mass Persuasion in Communication China. New York: Praeger,
    1964.

    二、期刊與專書論文

    Chan, Alfred L. "Leaders, Coalition Politics, and Policy-Formulation in China: The Great Leap Forward Revisited." 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no. 8 (Winter-Spring 1995), pp. 57-78.
    Chang, Julian. “The Mechanics of State Propaganda: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in the 1950s” In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Chinese Communist Revolution, pp. 77-124. Edited by Tony Saich, and Hans van de Ven Armonk, New York: M.E. Sharpe, 1995.
    Perry ,Elizabeth J.,and Li Xun. "Revolutionary Rudeness: The Language of Red
    Guards and Rebel Workers in China`s Cultural Revolution."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New Approaches, pp. 221-236. Edited by Jeffrey N. Wasserstro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Yu, Frederick T.C. ”Communication and Politics in Communist China ” In
    Communication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pp. 261-266. Edited by Lucian W.
    Py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3.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9626000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26000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東亞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There are no files associated with this item.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