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25/144300 (79%)
Visitors : 51153556      Online Users : 90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331


    Title: 中港CEPA的影響分析
    The Impact Analysis of China-Hong Kong CEPA
    Authors: 王德麟
    Contributors: 高安邦
    王德麟
    Keywords: 一國兩制
    談判
    區域經濟整合
    CEPA
    ECFA
    SWOT
    Date: 2009
    Issue Date: 2016-05-09 15:43:56 (UTC+8)
    Abstract: 九七香港回歸之後,中共積極要將香港作為「一國兩制」的具體實踐,主觀上期望達到「垂範臺灣」的目的,在中共而言「兩制」可在主導之下做最大程度的放寬或優惠,但「一國」絲毫不會讓步,這也是臺灣內部對中共任何舉措,都有疑慮的主因。而中共既然希望香港實行的「一國兩制」能形成對臺工作的模式,因此,必須確保香港回歸後的政經穩定,尤其是經濟上的持續繁榮,故在香港面臨一連串的經濟不景氣,在2003年6月間與香港進行CEPA(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磋商過程,給予香港更優於WTO規範之下的優惠措施,2004年1月正式實施後,基本上對香港的經濟發展確有實際成效。
    由於兩岸之間無論就地理位置、政治關係、歷史背景等,均不同於中共與香港之關係,而兩岸民間往來與經貿交流的互動頻繁,逐漸降低政治上的緊張、對立,臺灣在經貿上對大陸依存度的升高,大陸已成為臺灣經濟前景能否持續成長必須考量的主要市場,建立制度化的兩岸經濟合作機制,應可活絡臺灣經濟發展。臺灣在2002年1月加入WTO後,原本認為可以開展國際經貿空間,可是WTO多邊談判延宕,導致區域主義的興起,各國紛紛投入區域經濟整合,相互簽訂相關的區域FTA(自由貿易協定),尤其中共與東協形成的「東協加一」,將與2010年1月正式上路,未來日本、韓國再加入而成為「東協加三」,臺灣均因中國的因素被排除在外,導致經濟上可能出現邊緣化或孤立化的危機。因此,兩岸建立制度性的經濟合作機制,先與中共簽訂對臺灣有利的優惠協定,進而走向國際,當是可行的思考方向。
    既然臺灣內部反對比照中港CEPA模式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所以名稱從CECA改為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政府的考量,任何只要達到兩岸經貿正常化,擴大兩岸市場接軌,對臺灣經濟必然是一種「機會」,倘若涉及到政治上的主權爭議或國家認同的疑慮,則對臺灣就是一種「威脅」,此就SWOT策略分析,在CEPA具「中國特色」的「一國兩制」經濟合作模式,會陷入「以大吃小」、「貶抑臺灣主權」、「將臺灣地方化、香港化」的危機,而ECFA對臺灣的總體經濟、產業發展將「利大於弊」,是「機會最大化、威脅極小化」的最佳選項。惟在ECFA洽簽過程,亦必須考量其中的變數以及談判的策略,針對基層農工民眾及弱勢產業的疑慮,針對性的加強宣導,爭取內部最大共識,並完成風險評估,結合臺灣民主特性,做好談判準備,方能爭取對臺灣經濟發展最有利的結果。
    Reference: 一、中文部分(依姓氏筆劃排列)

     (一) 書籍

    王文科,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圖書公司,民國85年)。
    王正毅等主編,亞洲區域合作的政治經濟分析:制度建設、安全合作與經濟增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王英偉,CEPA先鋒:內地營商環境VS香港企業攻略(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年)。
    王秉安、王侃,海峽經濟區競爭力研究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王躍生、張德修、李樹甘主編,CEPA與新世紀的內地香港經濟關係(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5年)。
    田自安、惠澤華等主編,原產地規則與CEPA實用知識手冊(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6年)。
    北京法律出版社法規出版中心主編,內地與香港澳門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法規適用讀本(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
    瓦茲(Kenneth N. Waltz)著,胡祖慶譯,國際政治體系理論解析(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臺北:麥格羅出版社,1997年)。
    吉登斯(Antony Giddens)著,李惠斌、楊雪東譯,超越左與右︰激進政治的未來(Beyond Left and Right: The Future of Radical Politics)(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安民主編,內地與香港、澳門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知識讀本(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2004年)。
    李非,臺灣經濟發展通論(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
    李永恆編,CEPA與稅收實務(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
    杜意契(Karl W. Deutsch)著,李其泰譯,國際關係的解析(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臺北:黎明文化出版公司,民國60年)。
    奈伊著,吳家恆等譯,柔性權力(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6年)。
    周恩來,周恩來經濟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
    封小雲、楊道匡,CEPA:澳門在大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中的機遇與角色(澳門:澳門理工學院,2004年)。
    胡軍、劉少波等主編,CEPA與泛珠三角發展戰略(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年)。
    馬進保,CEPA框架下的經貿爭端解決機制與程序(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年)。
    郭立民編,中共對臺政策資料選輯(1949-1991)上冊(臺北:永業出版社,民國81年)。
    郭國燦,回歸十年的香港經濟(香港:三聯書局,2007年)。
    陸忠偉主編,非傳統安全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
    麥振威,CEPA新財路:「更緊密經貿關係」新機遇(香港:博顥出版社,2003年)。
    許家屯,許家屯香港回憶錄上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82年)。
    陳廣漢主編,港澳珠三角區域經濟整合與制度創新(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曹應旺主編,周恩來的智慧(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年)。
    楊成緒、過家鼎主編,共商合作 共享商機:2010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
    張亞中,兩岸統合論(臺北:生智出版社,2004年)。
    廖曉淇主編,內地與香港、澳門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重述文本(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2006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慕亞平、李伯僑等,區域經濟一體化與CEPA的法律問題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
    劉碧珍、陳添枝、翁永和,國際貿易導論(臺北:雙葉書廊,民國92年)。
    蕭偉中、張山,遏制臺獨:不承諾放棄武力(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6年)。
    聶德寧等著,全球化下中國與東南亞經貿關係的歷史、現狀及其趨勢(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年)。
    鐘立國,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法律問題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
    饒美蛟、李思名、施岳群,區域經濟合作:CEPA與珠三角及長三角(香港:商務印書館,2006年)。

     (二) 期刊論文

    王政,「CEPA對深港經濟合作的影響」,特區理論與實踐,2003年第8期(2003),頁52-54。
    王春新,「CEPA及其對香港經濟的影響」,國際金融研究,2003年第8期(2003),頁52-54。
    王春新,「CEPA:香港地區經濟轉型的新契機」,國際金融研究,2003年第10期(2003),頁12-17。
    中華經濟研究院,「全球FTA/RTA整合發展趨勢及我國因應策略」,頁15-6。
    中國國民黨,「大陸『區域經濟』發展初探」,大陸情勢雙週報,第1441期(2004年7月28日),http://www.kmt.org.tw/Periodical/MainLand.asp
    左連村,「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對提升粵港澳區域競爭力的探討及前景展望」,國際經濟合作,2002年第2期(2002),頁30-34。
    石齊平,「CEPA v.s. APEC 論香港和臺灣在東亞區域化趨勢下的前景」,電工資訊(2004),頁28-31。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香港移交十週年研析報告」,http://www.mac.gov.tw/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香港移交十一週年情勢研析報告」,http://www.mac.gov.tw/
    朱文暉,「對CEPA效應的初步評估」,開放導報(深圳),2003年第7期(2003),頁12-14。
    朱奕嵐,「從CEPA到區域政治經濟戰略:中國區域整合戰略與美國東亞戰略佈局」,兩岸與國際事務季刊(高雄:國立中山大學),第2卷第1期(2005年1月),頁49-80。
    江啟臣,「21世紀的東亞經濟整合:背景、現狀、特色與挑戰之一」,知識臺灣電子報,http://enews.url.com.tw//archiveRead.asp?scheid=24295
    任壽根,「建立內地港澳自由貿易區的戰略選擇」,開放導報(深圳),2003年第4期(2003),頁25-26、48。
    宋立功,「論行政與立法結構性的緊張關係」,信報財經月刊(香港),第275期(2000年),頁2。
    呂東,「論CEPA對大陸與香港關係的影響及發展趨勢」,北京大學法學碩士論文(2004年)。
    李伯橋、盧書桃,「CEPA,WTO框架下內地與香港經貿法律關係的新發展」,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廣東),2003年第3期(2003),頁25-43。
    李瑞晨,「CEPA政策下對香港航空運輸業經營策略與競爭優勢之分析」,私立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4年)。
    李憲榮,「『一國兩制』,香港之鑑」,發表於「二二八事件」50週年紀念:臺灣獨立運動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臺北:1997年),
      http://www.wufi.org.tw/leesh/228lee.htm
    李羅力,「比『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更重要的是什麼?」,開放導報(深圳),2003年第7期(2003),頁5-8。
    李靈稚、尤宏兵,「CEPA效應分析及思考」,特區經濟,2003年第9期(2003),頁53-54。
    周作姍,「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可行性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
    邢魁山,「港臺關係:十年回顧與未來展望」,
      http://www.onechina.org.tw/index.asp?ClsID=1636&styleID=217
    林凌,馮蘇寶,「CEPA與華南經濟圈」,開放導報(深圳),2003年第9期(2003月9月),http://scholar.ilib.cn/A-kfdb200309002.html。
    林祖嘉,「臺灣經濟發展與兩岸經貿依存度之研究」,發表於大選後兩岸經貿事務研討會(臺北:民國93年6月),www.tri.org.tw/trinews/doc/930611_1.pdf
    林祖嘉,「WTO與CEPA對臺灣金融業海外與大陸投資影響分析」,國家政策論壇季刊,春季號(民93)。
    林健次,「經濟安全與國家安全」,
      http://www.taiwannation.org.tw/republic/rep31-40/no32_17.htm
    吳克明,「CEPA帶來的機遇」,決策諮詢(2004年5月),頁6-11。
    吳明蕙,「大陸與香港簽署CEPA對兩岸三地經濟的影響」,經濟研究(臺北:行政院經建會),第4期(2003年12月),頁183-199。
    吳莉芳,「CEPA對臺灣的影響」,兩岸關係(北京),第82期(2004年4月1日),頁28-29。
    胡石青,「大陸與香港簽署CEPA對兩岸經貿關係的影響」,臺灣週刊,2003年第26期(2003年)。
    封小雲,「香港與內地:CEPA效益的思考」,開放導報(深圳),2003年第7期(2003),頁14-16。
    洪奇昌、劉進興、簡錫堦等,「現階段關於中國政策的基本認知與主張」,發表於民進黨中國政策研討會(臺北:1998年),
      http://taiwan.yam.org.tw/china_policy/l_hong.htm
    洪財隆,「國際生產過程分割與兩岸經濟整合」,
      http://www.ctasc.org.tw/05subject/s_20_3.asp
    香港貿易發展局研究部,「CEPA商機:超越入世承諾」,香港貿易發展局(2003)。
    香港貿易發展局研究部,「CEPA與香港的商機」,香港貿易發展局(2003)。
    郭萬達、馮月秋,「CEPA與中國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腦庫快參(深圳: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總第045期。
    桑百川,「CEPA對中國內地經濟的影響」,開放潮,2003年第8期(2003),頁8-9。
    高長,「CEPA對服務業的商機與挑戰」,臺商電子報,第401期(2004年1月5日)。
    高長、吳瑟致,「中港建立CEPA後之形勢發展及其對臺灣經濟之影響」,展望與探索(臺北:展望與探索雜誌社),第3卷第4期(2005年4月),頁17-31。
    高長、曾柏堯,「CEPA對臺商的商機與挑戰」,臺商張老師月刊,第68期(2003年12月)。
    袁持平,「自由貿易區:粵港新型合作模式探討」,經濟前沿,2002年第4期(2002),頁25-26、48。
    耿曙、林瑞華,「兩岸經濟整合的政治影響:分析兩岸整合的理論架構」,發表於私立南華大學第2屆亞太學術研討會(嘉義:2004年4月),頁9。
    連文榮,「臺灣對外貿易依存度之評析」,
      http://twbusiness.nat.gov.tw/paper/y05/05/27-221.htm
    陳美穎,「中國航空貨運代理服務業市場進入之策略分析:WTO與CEPA之比較」,私立淡江大學國際貿易研究所碩士班(民國93年)。
    梁彩恆,「警惕境外利益集團介入中國決策」,瞭望新聞周刊(北京),2008年5月7日,http://mnc.people.com.cn/BIG5/7210067.html
    黃志方,「CEPA規範下會議承辦展覽廠商進入大陸之研究」,私立元智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4年)。
    黃志龍,「中港(CEPA)對區域經濟整合的機遇與挑戰」,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4年)。
    黃智聰,「經濟安全與兩岸經貿交流」,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兩岸經貿政策」課程教材(未出版),
      http://www3.nccu.edu.tw/~jthuang/policy9.ppt
    彭冠昇,「比較在WTO與CEPA架構下,臺灣金融服務業進軍大陸巿場之契機與策略」,私立東吳大學國際貿易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
    曾澍基,「一國兩制下香港經濟的定位」,發表於第3屆國情與基本法研習班(香港:2007年4月21日),
      http://www.hkbu.edu.hk/~sktsang/Talk_sktsang_07_04_21.pdf
    趙文璋,「大陸與香港簽署CEPA之意涵及對臺經貿可能影響評析」,今日合庫(2003),頁45-69。
    張莉,「CEPA簽訂定後內地與香港經濟合作走勢」,國際經濟合作,2003年第11期(2003),頁11-13。
    張登及,「臺灣兩岸關係理論研究取向發展試析」,共黨問題研究(臺北:共黨問題研究社),第27卷第3期(2001年3月)。
    張維邦,「國際經濟整合的概念與界說,兼評中華經濟圈、華南經濟圈的提法」,法政學報,第4期(1995年),頁61-75。
    張燕生,「CEPA對香港經濟前景影響重大而深遠」,國際金融研究,2003年第10期(2003),頁4-8。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有關中國大陸與香港簽署『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對我可能之影響分析」,2003年07月15日。
    鄒平學,「《香港基本法》實施與特區管治體制及管治效能探析」,發表於香港回歸10週年的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2007年6月),頁222。
    蔡宏明,「APEC在促進區域整合之現況與展望」,
      http://www.moea.gov.tw/~ecobook/season/sac16.htm#P2
    蔡宏明,「CEPA對兩岸經貿關係的啟示」,中國評論(香港),第63期(2002年6月)。
    蔡宏明,「CEPA對兩岸三地經濟的影響」,能力雜誌(2003),頁101-107。
    劉軍紅,「中日韓張力與東亞自由貿易區猜想」,中國經濟網,http://big5.ce.cn/gate/big5/intl.ce.cn/zgysj/200704/15/t20070415_11041971.shtml
    劉德海,「南韓自由貿易協定策略之研究」,WTO研究,第4期(2006年3月),頁129。
    鄭惠方,「中國對香港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之分析:歷史制度主義的觀點」,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4年)。
    熊婷婷,「CEPA實施進程回顧及其對兩岸經貿合作機制的啟示」,北京大學法學碩士論文(2006年)。
    謝國樑,「從國際經驗看CEPA框架下香港與內地經濟整合的發展趨勢」,中銀集團經濟論壇(香港),2003年11月1日,
      http://info.hktdc.com/econforum/boc/chinese/boc031101c.htm
    簡名君,「中港澳簽署『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對兩岸四地的經貿影響」,私立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
    韓東方,「從『帶血』的煤到『要命』的磚:我們還要信奉鄧小平多久?」,港支聯通訊(香港),第74期(2007年9月1日),
      http://www.alliance.org.hk/publish/hkanews/?p=110
    譚天媚,「北京樂見香港普選爭論」,亞洲週刊(香港),第20卷第29期(2006年7月23日), 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Channel=ag&Path=232678631/29ag1.cfm
    譚瑾瑜,「從中港簽訂CEPA談中國大陸區域整合進度及其對臺灣的影響」,國家政策論壇季刊,春季號(2004年1月),頁78。
    魏艾,「從CEPA成效看兩岸經貿合作關係的發展前景」,發表於東亞區域與臺灣經濟發展學術研討會(臺北:2005年11月)。
      ct100.chihlee.edu.tw/ezcatfiles/b012/img/img/107/paper2-06.doc
    蘇敏傑,「臺灣與中、港、澳簽訂CEPA之效益與影響」,私立真理大學財經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6年)。

    二、英文部分(依字母順序排列)

     (一) 書籍

    Alan M. Rugman and Richard M. Hodgett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 Strategic Management Approach (Harlow, England: Financial Times/Prentice Hall, 2000).
    Barry Naughton (ed.), The China Circle: Economic and Technology in the PRC, Taiwan, and Hong Kong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1997).
    Bela A. Balassa, The Theory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Homewood: Richard D. Irwin, 1961).
    Ernst B. Hass, The Uniting of Europe (Standford, LA: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8).
    Karl W. Deutsch, et al., Political Community and the North Atlantic Area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7).
    Peter Robson, The Economics of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8).
    Rolf Sannwald, Jacques Stohler, Economic Integration: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and Consequences of European Unification (New York: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9).
    Yu-ming Shaw (ed.), European and Asia-Pacific Integration: Political, Security, and Economic Perspectives (Taipei: IIR, 1998).

     (二) 期刊論文

    Cal Clark, “Does European Integration Provide a Model for Moderating Cross-Strait Relations?” Asian Affairs, 29: 4 (Winter, 2003), pp.195-215.
    Cal Clark, “Prospects for Taiwan-China Economic Relations under the Chen Shui-bian Administration,” American Asian Review, 19: 1 (Spring, 2001), pp. 27-53.
    Cal Clark, “The China-Taiwan Relationship: Growing Cross-Strait Economic Integration,” Orbits, 46: 4 (Fall, 2002), pp. 753-766.
    Ernst B. Hass, “The Study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Reflections on the Jon and Auguish of Pretheorizing,”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XXIV: 4 (1970), p.607.
    Gerald Chan, “Cross-Strait Relations: Classical Realism Meets Neo-Functionalism,” Paper presented in the Conference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R Study,” Taipei, July 5.
    Heinz Weihrich, “The TOWS Matrix: A Tool for Situational Analysis,” Long Range Planning, Vol. 15, no. 2 (1982), pp.54-66.
    Joe McGowan, “The Death of Hong Kong, ” Fortune, June 26, 1995, http://money.cnn.com/magazines/fortune/fortune_archive/1995/06/26/203948/index.htm
    Larry Yu & Moo Hyung Chung, “Tourism as a Catalytic Force for Low-Politics Activities between Politically Divided Countries: The Cases of South-North Korea and Taiwan-China,” New Political Science, 23: 4 (2001), pp. 537-545.
    Oil Brown, Faisal Haq Shaheen, Shahhen Rafi Khan, Moeed Yusuf,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 Promoting Conflict or Building Peac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ttp://www.iisd.org/pdf/2005/security rta conflict.pdf
    Qingxin Ken Wang, “Taiwanese NGOs and the Prospect of National Reunification in the Taiwan Strait,” 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54: 1 (Jan. 2000), pp. 111-124.
    Zoher Abdoolcarim, “Hong Kong’s Future: Sunshine, with Clouds,” Time, http://www.time.com/time/specials/2007/article/0,28804,1630244_1630240_1630206,00.html.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9292100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2921005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行政管理碩士學程(MEPA)]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50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