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9527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451/144438 (79%)
造访人次 : 51320550      在线人数 : 82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法學院 > 法律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95277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277


    题名: 論禁止雙重危險原則
    Double jeopardy
    作者: 楊士擎
    贡献者: 何賴傑
    楊士擎
    关键词: 雙重危險
    既判力
    一事不再理
    日期: 2009
    上传时间: 2016-05-09 15:30:07 (UTC+8)
    摘要: 實現國家刑罰權、實現實體法固為刑事訴訟目的之一,但是此仍非刑事訴訟之唯一目的,刑事訴訟亦應避免人民憲法上之基本權因該程序之實施而受到國家之過度侵害,換言之,應保護被告不應其犯罪行為而受到國家訴追機關之一而再,再而三之不斷起訴,危及其生命權、自由權及財產權等基本權。並且在訴訟之過程中,被告程序上之防禦權亦不容忽視,是以,如何避免被告頻頻遭追訴、審判,為訴訟法上最重要也是最基本之課題。

    美國憲法增修條文第五條規定:「…任何人不得為同一罪行,遭受兩次生命或身體上之危險(…nor shall any person be subject for the same offense to be twice put in jeopardy of life or limb. )」,此即為美國憲法上所稱之禁止雙重危險條款,其目的在禁止國家對被告同一犯罪為兩次以上之追訴及處罰,惟禁止雙重危險、既判力,一事不再理、一行為不二罰這二組法律名詞,不論是否曾經學習過法律,應都對這些概念耳熟能詳,然而,許多人常認為這些法律名詞意義應該相同,僅係文義不同而已,本文用意在引進比較法上的觀察,主要是介紹美國法,同時回顧國內文獻、實務判決與現行法規。本文分為八章,包括【第一章 緒論】、【第二章 禁止雙重危險、一事不再理、一行為不二罰之關係】、【第三章 禁止雙重危險之起源、目的及在我國法之依據】、【第四章 同一案件之界定方式】、【第五章 起訴書與禁止雙重危險原則之關係】、【第六章 禁止雙重危險原則於行政罰之適用】、【第七章 雙重主權對禁止雙重危險原則之影響】、【第八章 結論】,冀能對禁止雙重危險原則的輪廓,建立雛形。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3
    第二章 禁止雙重危險、一事不再理、一行為不二罰之關係 .............4
    第一節 禁止雙重危險原則之意義 ................................4
    第二節 禁止雙重危險與既判力之區別 .............................5
    第一項 既判力之意義 .........................................5
    第二項 兩者相同之處 .........................................6
    第一款 禁止再訴 .............................................6
    第二款 例外時皆允許再訴 ......................................7
    第三項 禁止雙重危險原則特殊之處...............................8
    第一款 判決未確定前即可能受保護 ...............................8
    第二款 無罪判決不得上訴 ......................................9
    第三款 隱諭無罪法則(Implied Acquittal)....................10
    第四項 本文見解 ...........................................10
    第三節 一事不再理與一行為不二罰之區別 ........................12
    第一項 一行為不二罰之意義 ...................................12
    第二項 兩者之區別 ..........................................13
    第三章 禁止雙重危險之起源、目的及在我國法之依據 ...............16
    第一節 起源 ...............................................16
    第一項 聖經舊約 ............................................16
    第二項 古希臘時期 ..........................................17
    第三項 羅馬法 .............................................18
    第四項 教會法 .............................................19
    第五項 英國的成形過程 ......................................19
    第一款 中世紀前 ...........................................19
    第二款 中世紀至17世紀 ......................................20
    第三款 17世紀後 ...........................................21
    第六項 美國的成形過程 ......................................22
    第一款 於獨立前之發展 ......................................22
    第二款 於獨立後之發展 ......................................23
    第三款 小結 ...............................................24
    第二節 禁止雙重危險原則之目的 ...............................24
    第一項 防止冤獄 ...........................................25
    第二項 防止騷擾被告及造成其負擔 .............................26
    第三項 確保判決之終局性 ....................................27
    第四項 刺激有效的偵查及節省司法資源 ..........................28
    第三節 我國大法官解釋對禁止雙重危險原則之見解 .................28
    第四節 禁止雙重危險原則於我國法之依據 ........................30
    第一項 我國憲法上之依據 ....................................30
    第一款 憲法第8條正當法律程序? ..............................31
    第一目 正當法律程序的意義 ...................................31
    第二目 分析檢討 ............................................32
    第二款 憲法第16條 ..........................................33
    第一目 訴訟權之意義 ........................................33
    第二目 訴訟權為禁止雙重危險原則憲法上之依據....................34
    第二項 刑事訴訟法上之依據 ...................................35
    第四章 同一案件之界定方式 ...................................37
    第一節 美國法上之方式 ......................................37
    第一項 要件相同說(Same element test) ......................37
    第一款 Blockburger v. United States案 ....................37
    第二款 Prince v. United States案 .........................39
    第三款 Gore v. United States案 ...........................40
    第四款 Brown v. Ohih案 ...................................40
    第五款 Harris v. Oklahoma案 ..............................41
    第六款 Illinois v. Vitale案 ..............................41
    第二項 相同行為說(Same act test) ..........................42
    第一款 Grady v. Corbin案 .................................42
    第二款 United States v. Dixon案(反對見解)................45
    第三款 小結 ..............................................47
    第三項 雙重危險之例外 .....................................47
    第一款 犯罪未完成之例外(Uncompleted Offense Expection) ....47
    第二款 謹慎調查之例外(Due Diligence Expection) ............47
    第三款 詐欺之例外(Sham Expection) .........................48
    第四項 學說見解 ............................................49
    第一款 判斷標準不明確 ......................................49
    第二款 無法有效阻止檢察官重複起訴 ............................49
    第三款 同一行為之標準 ......................................51
    第二節 日本法上之方式 ......................................52
    第一項 審判對象 ...........................................53
    第二項 公訴事實同一性 ......................................53
    第三項 既判力之範圍 ........................................54
    第三節 德國法上之方式 ......................................55
    第一項 訴訟法上犯罪事實的認定 ...............................56
    第一款 訴訟法上犯罪事實的意義 ...............................56
    第二款 訴訟法上犯罪事實與實體法罪數之比較 .....................56
    第二項 既判力之範圍 ........................................57
    第一款 既判力之範圍等於訴訟上犯罪事實 ........................57
    第二款 非價內容全然誤判 ....................................58
    第四節 分析整理 ............................................59
    第五節 我國法上之方式 ......................................60
    第一項 案件單一性之意義 ....................................61
    第二項 案件單一性之要素 ....................................61
    第一款 單一被告 ...........................................61
    第二款 單一犯罪事實 ........................................61
    第三項 單一性之認定 ........................................62
    第四項 案件單一性之法律效果 .................................62
    第五項 案件同一性之意義 .....................................63
    第六項 案件同一性之要素 .....................................63
    第一款 被告同一............................................63
    第二款 犯罪事實須同一.......................................64
    第一目 事實上同一 ..........................................64
    第二目 法律上同一 ..........................................67
    第七項 案件單一性與案件同一性之區別 ..........................68
    第八項 學說上之批評 ........................................68
    第一款 違反控訴原則 ........................................69
    第二款 起訴範圍久而未決 ....................................69
    第三款 單一性對法院屬艱難任務 ...............................70
    第四款 浪費訴訟程序 ........................................70
    第五款 紊亂舉證責任 .......................................70
    第六節 本文見解 ...........................................70
    第一項 審判範圍為起訴書上所載的犯罪事實 ......................70
    第二項 同一犯罪事實未經審判部分應受禁止雙重危險效力所及 ........72
    第三項 實務見解之檢討 ......................................73
    第一款 結合犯 .............................................74
    第一目 實務見解 ...........................................74
    第二目 本文見解 ...........................................74
    第二款 想像競合犯 ..........................................74
    第一目 實務見解 ............................................75
    第二目 本文見解 ............................................75
    第三款 加重結果犯 ..........................................76
    第一目 實務見解 ............................................76
    第二目 本文見解 ............................................76
    第五章 起訴書與禁止雙重危險原則之關係 ........................78
    第一節 概說 ...............................................78
    第二節 美國起訴書之變遷 .....................................78
    第一項 早期起訴書之缺失 .....................................78
    第二項 美國起訴狀之改革 .....................................89
    第三節 美國法上起訴書之功能 .................................80
    第一項 禁止雙重危險之保護 ...................................80
    第二項 提供告知 ............................................81
    第三項 方便司法審查 ........................................81
    第四項 提供司法管轄權之依據 .................................81
    第四節 美國法上起訴書之要件及違反效果 ........................82
    第一項 犯罪構成要件 ........................................82
    第二項 事實充分特定 ........................................83
    第三項 違反之法律效果 ......................................84
    第一款 未符犯罪構成要件之規定 ...............................84
    第二款 事實未充分特定 ......................................84
    第五節 美國法上起訴書之更正 .................................85
    第一項 概說................................................85
    第二項 更正起訴書的要件 .....................................85
    第一款 不造成被告之不利益 ...................................85
    第二款 不能指控不同之犯罪 ...................................86
    第六節 我國法上起訴書之功能 .................................87
    第一項 保障被告防禦 ........................................87
    第二項 方便法院審查 ........................................88
    第三項 確定法院審理範圍 ....................................89
    第四項 禁止雙重危險之保護 ..................................89
    第五項 決定得否變更起訴法條 ................................90
    第一款 變更起訴法條之意義 ..................................90
    第二款 實務及學說見解 .....................................90
    第三款 美國法之見解 .......................................91
    第四款 本文見解 ..........................................92
    第七節 我國法上犯罪事實記載瑕疵之效果 .......................94
    第一項 實務見解 ............................................95
    第二項 本文見解 ...........................................95
    第八節 小結 ...............................................96
    第六章 禁止雙重危險原則於行政罰之適用 ........................98
    第一節 美國法之立場-刑事罰與民事罰之競合.....................98
    第一項 美國民事罰之意義 ....................................98
    第二項 民事罰與禁止雙重危險之關係 ...........................99
    第一款 聯邦最高法院之見解 ..................................99
    第二款 小結 .............................................100
    第二節 我國法之立場-刑事罰與行政罰之競合 ...................101
    第一項 刑事罰與行政罰之區別 ................................101
    第一款 質的區別說 .........................................101
    第二款 量的區別說 .........................................101
    第三款 學說對立法例之影響 ..................................102
    第三節 緩起訴處分與行政罰之競合 .............................103
    第一項 我國緩起訴制度之簡介 ................................103
    第二項 緩起訴對行政罰之影響 ................................103
    第一款 司法實務 ...........................................104
    第二款 行政實務 ...........................................105
    第一目 法務部行政罰法諮詢小組第1次會議 ......................105
    第二目 法務部行政罰法諮詢小組在第5次會議 ....................106
    第三款 學說見解 ..........................................108
    第四款 本文見解 ..........................................109
    第七章 雙重主權對禁止雙重危險原則之影響 .....................111
    第一節 涉外管轄權之內涵 ...................................111
    第一項 管轄權之意義 .......................................111
    第二項 涉外刑事管轄權 .....................................111
    第一款 涉外刑事管轄權之原則 ................................112
    第二款 涉外刑事管轄權確立之目的 .............................113
    第二節 美國法上對雙重主權問題之處理方式 ......................113
    第一項 州起訴後聯邦重新起訴 ................................113
    第二項 聯邦起訴後州重新起訴 ................................114
    第三項 州與州之間及州與市之間的重新起訴 .....................115
    第四項 英國、美國涉外刑事案件之處理方式 .................... 115
    第一款 英國涉外刑事管轄權 .................................115
    第二款 美國涉外刑事管轄權 .................................116
    第三節 我國法對於涉外刑事案件的處理方式 .....................117
    第一項 我國之涉外刑事管轄權 ................................117
    第二項 我國對外國法院刑事判決之處理 .........................119
    第八章 結論 ..............................................120
    參考文獻 .................................................124
    參考文獻: 一、中文教科書、專論

    1、王兆鵬,一事不再理,元照,2008年4月。
    2、王士帆,不自證己罪原則,春風煦日學術基金,2007年6月。
    3、由嶸主編,外國法制史,五南, 1993年10月。
    4、丘宏達,現代國際法,三民,初版三刷,2000年4月
    5、林山田,刑事程序法,五南,五版,2004年。
    6、林鈺雄,刑事訴訟法 (上),自版,五版,2007年09月。
    7、林鈺雄,刑事訴訟法 (下),自版,五版,2007年09月。
    8、林鈺雄,新刑法總則,自版,初版,2006年9月。
    9、林鈺雄,刑事法理論與實踐,學林,2001年8月。
    10、林俊益,刑事訴訟法概論(上),學林,二版,2002年8月。
    11、吳庚,憲法的解釋與適用,三民,三版,2004年6月。
    12、李惠宗,行政罰法之理論與案例,元照,二版,2007年10月。
    13、洪家殷,行政罰法論,五南,二版,2006年11月。
    14、姜皇池,國際公法導論,新學林,一版,2006年3月。
    15、程元藩,曹偉修,修正刑事訴訟法釋義,自版,增修版,1984年。
    16、陳樸生,刑事訴訟法實務,自版,二版,1999年6月。
    17、陳樸生,刑事訴訟法爭議問題研究,五南,初版,2000年7月。
    18、褚劍鴻,刑事訴訟法論(上冊),台灣商務,二次修訂版,1994年10月。
    19、黃東熊,刑事訴訟法研究,自版,1981年4月。
    20、黃東熊、吳景芳,刑事訴訟法(上),修訂6版,2004年。
    21、蔡墩銘,刑事訴訟法論,五南,三版,1999年。
    22、蔡震榮、鄭善印,行政罰法逐條釋義,新學林,二版,2008年5月。

    二、論文集

    1、刑事法之基礎與界限- 洪福增教授紀念專輯,學林,2003年。
    2、陳愛娥,「有效權利保障」與「行政決定空間」對行政訴訟制度的影響,收錄於行政訴訟論文彙編,司法院行政訴訟及懲戒廳編,1998年。
    3、刑事訴訟可否採行訴因制度研究討論會,最高法院學術研究會發行,1994年9月。
    4、臺灣行政法學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9)-行政救濟、行政處罰、地方立法,臺灣行政法學會,2000年。
    5、行政罰法解釋及諮詢小組會議紀錄彙編,法務部,2006年12月。
    三、翻譯書
    1、蔡墩銘譯,德日刑事訴訟法,五南,初版,1993年7月。
    2、Claus Roxin,吳麗琪譯,德國刑事訴訟法,初版,1998年,頁205。
    3、William Burnham著,林利芝譯,英美法導論,元照,二版,2005年5月。
    4、Edward S. Corwin, J.W. Peltason著,廖天美譯,美國憲法釋義,結構群, 1992年3月。
    5、松尾浩也著,丁相順譯,日本刑事訴訟法(上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
    6、土本武司著,董璠輿、宋英輝譯,日本刑事訴訟法要義,五南,1997年。
    7、劉意青、馮國忠,白曉東譯,聖經故事一百篇,台灣商務,二版,1991
    年7月。

    四、中文碩士論文

    1、李進誠,一事不再理原則之研究,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2、莊松泉,審判不可分原則之理論與實際,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3、王寶鋒,憲法上訴訟權之研究-以我國大法官解釋為中心,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99年。
    4、張美蓉,論國際法上超越國境之刑事管轄權,國防管理學院碩士論文,2001年。
    5、林弘傑,涉外犯罪刑事管轄權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6、邱忠義,由憲法正當法律程序原則論刑事訴訟預備與選擇合併制度,輔仁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7、呂月瑛,一事不二罰原則之研究,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8、柯慶忠,領域外犯罪之刑事管轄,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9、蘇柏毓,論刑事訴訟通常程序第一審中之訴訟客體,台北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10、黃義偉,行政法上一行為不二罰原則理論與實務之研究,台北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五、中文期刊

    1、王文,論刑事同一案件之認定標準與判決效力,輔仁法學, 12期,1993年6月。
    2、朱石炎,論刑事法上之一事不再理原則,法令月刊,26卷11期,1975年11月。
    3、何賴傑,正當法律程序原則 ─ 刑事訴訟法上一個新的法律原則?憲政時代,25卷4期,2000年4月。
    4、何賴傑,二〇〇三年刑事訴訟法判決回顧,台灣本土法學, 66期,2005年1月。
    5、吳巡龍,公訴時減縮起訴之審判範圍,台灣本土法學雜誌,113期,2008年10月。
    6、李明鴻,論訴因制度與審判範圍-以名古屋高裁昭和62年9月7日判決為中心,法令月刊,第59卷第10期,2008年10月。
    7、李景文、張倩紅,論猶太民族的群體意識,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35卷4期,1997年12月。
    8、林士欽,變更起訴法條及其相關問題,刑事法雜誌,第45卷第3期,2001年6月。
    9、林山田,論刑事訴訟原則,台大法學論叢,第28卷第2期,1999年1月。
    10、林永謀,實務上關於起訴事實(犯罪事實)同一性判斷之基準,法官協會雜誌,創刊號,1999年6月。
    11、林永謀,析述併合數罪與裁判上一罪所關之審判範圍,法令月刊,44卷第10期,1993年10月。
    12、林東茂,被告防禦權,月旦法學雜誌,第53期,1999年10月。
    13、林鈺雄,新刑法總則與新同一案件—從刑法廢除牽連犯、連續犯論訴訟上同一案件概念之重構,月旦法學雜誌,122期,2005年7月。
    14、林鈺雄,論中間程序-德國起訴審查制的目的、運作及立法論,月旦法學,88期,2002年9月。
    15、洪家殷,憲法解釋對行政罰法之影響,憲政時代,31卷4期,2006年4月
    16、翁玉榮,從單一關係談案件單一性在刑事訴訟上之效果,警大法學論集,7期,2002年12月。
    17、陳文貴,緩起訴處分與行政罰法第二六條第二項不請訴處分之法律關係-從憲法禁止雙重危險原則加以檢視,月旦法學雜誌第153期,2008年2月。
    18、陳樸生,判決之確定力,軍法專刊,第5卷第1期,1956年1月。
    19、陳樸生,論起訴事實之同一性(上),軍法專刊,第3卷第5期,1954年5月。
    20、陳樸生,軍法專刊,第12卷第7期,1966年7月,頁7。
    21、陳運財,犯罪之競合與刑事裁判確定的效力,月旦法學雜誌,122期,2005年7月。
    22、陳運財,論起訴事實之同一性,月旦法學雜誌,第62期,2000年7月。
    23、陳宜倩,正當法律程序,月旦法學教室,25期,2004年11月。
    24、程明修,訴訟權(上),法學講座,31期,2005年1月。
    25、楊雲驊,刑事訴訟法起訴審查制若干疑義之檢討,台灣本土法學,36期,2002年7月。
    26、楊雲驊,刑事訴訟程序的「犯罪事實」概念-以所謂「單一性」之檢討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114期,2004年11月。
    27、楊雲驊,「牽連犯」及「連續犯」規定廢除後對刑事訴訟法「犯罪事實」概念之影響,月旦法學雜誌,122期,2005年7月。
    28、蔡震榮,緩起訴性質與行政罰之關係,月旦法學雜誌,115期,2008年4月
    29、鄭逸哲,「案件單一性」是什麼,月旦法學教室,23期,2004年9月。
    30、薛智仁,起訴效力範圍與變更起訴法條的界限,軍法專刊第74卷第1期,2001年1月。
    31、劉秉鈞,刑事審判權觀念之澄清,軍法專刊,第52卷第2期,2006年4月。
    32、黃榮堅,財產犯罪與持有關係,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期,2001年6月。
    33、蘇俊雄,論竊盜罪與侵占罪之區別-兼論其社會事實同一性之問題,月旦法學雜誌,第60期。
    34、謝志鴻,試論日本之訴因制度(上),輔仁法學,第12期,1993年6月。
    六、英文教科書、專書

    1、Robert C. Casad, Res Judicata, West (1997).
    2、Wayne R. LaFave, Jerold H. Israel&Nancy J. King, Criminal Procedure, West(4th ed. 2004).
    3、P.J. Richardson, Archbold : Criminal Pleading Evidence & Practice, Sweet & Maxwell (3rd ed. 2007).

    七、英文期刊

    1、Jay Siegler, A History of Double Jeopardy, 7 Am. J. Legal Hist 283 (1963).
    2、Jill Hunt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le Against Double Jeopardy, 5 J. Legal Hist 1(1984).
    3、Ronald J. Allen & John P. Ratnaswamy, Heath v. Alabama: A Case Study of Doctrine and Rationality in the Supreme Court, 76 J. Crim. L. & Criminology 801 (1985).
    4、Scott J. Sheldon, “Same Offense” or “Same Conduct”?: Double Jeopardy`s New Course in Grady v. Corbin, 1 Seton Hall Const. L.J. 7 (1990).
    5、William S. McAninch, Unfolding The Law of Double Jeopardy, 44 S.C. L. Rev. 411 (1993).
    6、Akhil Reed Amar & Jonathan L. Marcus, Double Jeopardy After Rodney King, 95 Colum. L. Rev. 1 (1995).
    7、Susan N. Herman, Reconstructing the Bill of Rights: A Reply to Amar and Marcus`s Triple Play on Double Jeopardy, 95 Colum. L. Rev. 1090 (1995).
    8、Phillip Green, Constitutional Law--Goodbye Grady! Blockburger Wins The Double Jeopardy, Rematch. United States v. Dixon, 113 S. CT. 2849 (1993), 17 U. Ark. Little Rock L.J. 369 (1995).
    9、George C. Thomas III, A Blameworthy Act Approach to The Double Jeopardy Same Offense Problem, 83 Cal. L. Rev. 1027 (1995).
    10、Erin M. Cranman, The Dual Sovereignty Expection To Double Jeopardy: A Champion of Justice Or a Violation Of A Fundamrntal Right? 14 Emory Int`l L. Rev. 1641 (2000).
    11、David S. Rudstein, A Brief History of The Fifth Amendment Guarantee Against Double Jeopardy, 14 Wm. & Mary Bill Rts. J. 193 (2005).
    12、Nyssa Taylor, England and Australia Relax the Double Jepoardy Privilege for Those Convicted of Serious Crimes, 19 Temp. Int`l & Comp. L.J . 189(2005).
    13、David S. Rudstein, Retrying the Acquitted in England Part II: The Exception to the Rule Against Double Jeopardy for “Tainted Acquittals”, 9 San Diego Int`l L.J. 217 (2008).

    八、外國判決

    1、Morey v. Commonwealth, 108 Mass. 433(1871).
    2、United States v. Cruikshank, 92 U.S. 542(1876).
    3、In re Snow, 120 U.S. 274(1887).
    4、Ball v. United States, 163 U.S. 662(1896).
    3、Kepner v. United States, 195 U.S. 100(1904).
    4、Diaz v. United States, 223 U.S. 442(1912).
    5、Stout v. State ex rel. Caldwell, 130 P. 553 (1913).
    6、Weeks v. United States 216F. 292 (1914).
    7、United States v. Lanza, 260 U.S. 377(1922).
    8、Blockburger v. United States, 284 U.S. 299(1932).
    9、Palko v. Connecticut, 302 U.S. 319 (1937).
    10、Wade v. Hunter, 336 U.S. 684 (1949).
    11、Green v. United States, 355 U.S. 184(1957).
    12、Prince v. United States, 352 U.S. 322(1957).
    13、Gore v. United States, 357 U.S. 386(1958).
    14、Abbate v. United States, 59 U.S. 187(1959).
    15、Bartkus v. People of the State Illionis, 359 U.S. 121(1959).
    16、Bartkus v. Illinois, 359 U.S. 121(1959).
    17、Petite v. United States, 361 U.S. 529(1960).
    18、Russell v. United States, 369 U.S. 749(1962).
    19、Kennedy v. Mendoza – Martinez, 372 U.S. 144(1963).
    20、Howard v. United States, 372 F.2d. 294 (1967).
    21、North Carolina v. Pearce, 395 U.S. 711(1969).
    22、Benton v. Maryland, 395 U.S. 789(1969).
    23、In re Winship, 397 U.S. 358, 372(1970).
    24、Ashe v. Swenson, 397 U.S. 436(1970).
    25、Waller v. Florida, 397 U.S. 387(1970).
    26、Hamling v. United States, 418 U.S. 87(1974).
    27、Serfass v. United States, 420 U.S. 377(1975).
    28、United States v. Wilson, 420 U.S. 332, 352 (1975).
    29、Breed v. Jones, 421 U.S. 519(1975).
    30、Finch v. United States, 443 U.S. 676(1977).
    31、Brown v. Ohih, 432 U.S. 161(1977).
    32、Harris v. Oklahoma, 433 U.S. 682(1977).
    33、United States v. Martin, 574 F.2d 1359(1978).
    34、Arizona v. Washington, 434 U.S. 503(1978).
    35、Crist v. Bretz, 437 U.S. 28(1978).
    36、Illinois v. Vitale, 447 U.S. 410(1980).
    37、United States v. DiFrancesco, 449 U.S. 117(1980).
    38、Albernaz v. United States, 450 U.S. 331(1981).
    39、United States v. Varkonyi, 645 F.2d 453(1981).
    40、Oregon v. Kennedy, 454 U.S. 667(1982).
    41、United. States v. Stearns, 707 F.2d 391 (1983).
    42、Missouri v. Hunter, 459 U.S. 359 (1983).
    43、United States v. Walker, 707 F.2d 391 (1983).
    44、U.S. v. One Assortment of 89 Firearms, 465 U.S. 354(1984).
    45、Health v. Alabama, 474 U.S. 82(1985).
    46、Garrett v. United States, 471 U.S. 773 (1985).
    47、United States v. Halper, 490 U.S. 435(1989).
    48、Grady v. Corbin, 495 U.S. 508(1990).
    49、Dowling v. United States, 493 U.S. 110(1990).
    50、United States v. Dixon, 509 U.S. 688(1993).
    51、Dapartment of Revenue v. Kurth Ranch, 511 U.S. 767(1994).
    52、People v. Aleman, 667 N.E.2d 615 (1996).
    53、Hudson v. United States, 522 U.S. 93(1997).
    54、United States v. Rezaq, 134 F.3d 1121 (1998).
    55、United States v. Chacko, 169 F.3d 140(1999).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9465104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651043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法律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2259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