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95224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318/144297 (79%)
造访人次 : 51097953      在线人数 : 88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95224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224


    题名: 歷代京都賦的文化審視
    A culture review of Chinese Fu on capitals throughout the Dynasties
    作者: 王欣慧
    贡献者: 簡宗梧
    王欣慧
    关键词: 歷代
    京都賦
    文化
    文化研究
    遷都之爭
    定都思維
    日期: 2010
    上传时间: 2016-05-09 15:21:42 (UTC+8)
    摘要: 本文將京都賦作一歷時性的考察,主要想探究的是:構成賦家迭代書寫京都的動力是什麼?除了是大一統王朝的禮儀所需外,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據此加以檢視京都賦的產生,發現京都賦的興起,起因於東漢的定都之爭。順此一脈絡檢示其他朝代,遷都爭議愈多、愈激烈的時代,京都賦的數量也相對較多。由此可知,定都之爭是促使賦家書寫京都的主要動能之一。

    既然京都賦的生成與定都論述有關,於是在賦中便可見到各朝代關於建都、擇都的思維。歸納而言,不外乎「居中」與「恃險」。只不過原本由東漢開啟的非「居中」即「恃險」的對立書寫,到了宋代以後,即演變為必須「居中」與「恃險」兩者兼具,方可成為理想的國都所在。時至明代,則又開創出南面而王的新觀點。

    以上是就歷代的考察而言,若再就分代的研究而論,一部文學作品的產生,是在各種各樣的協力關係交互影響下,所製作而成的。因此,本文除了探討歷代賦家書寫京都的動力外,也亟欲深究京都賦在不同時代的社會語境下,所呈顯出的意義。以這個部分的研究結果而言,本文確實有一些小發現,以下略舉數例:

    如曹魏時期徐幹的〈齊都賦〉、劉楨的〈魯都賦〉、劉劭的〈趙都賦〉,學者一致認為是賦家躲避漢末動亂,避居故里時所作。但根據史料對於三人行跡的記載,以及從三人賦作結構、內容的一致性來看,極有可能是同題共作下的古都競寫。

    又如左思〈三都賦〉,一般認為是頌揚晉的大一統,或者是北方士人挾著勝利姿態對南方文化加以輕蔑。但如果從魏晉時期的門閥制度、士庶之隔,以及左思在《世說》的記載中被「群嫗共唾」、〈三都賦〉初成時,時人互有譏訾的情況來看,〈三都賦〉是否真為歌頌晉的一統,消解晉人對統一的疑惑,尚有討論空間。此外,如果說左思是為挑起南北文化之爭,那麼賦成後身為吳國世家大族的陸機怎麼反而大加嘆服?如果再進一步細讀〈三都賦〉文本,其實是揚蜀、魏而抑吳國,其中對蜀、魏的贊揚,又集中在拔擢人才一事,而對吳的貶抑則多集中在世族侈靡豪奢。換句話說,〈三都賦〉有可能是為寒門庶族發聲,希望晉武帝打破「必尚閥閱」的取士原則,拔擢寒素。可惜終究沒能成功,因此〈三都賦〉即使造成洛陽紙貴,左思仍然未能獲得一官半職。

    再如唐代李庾〈兩都賦〉末言及:「所都者,在東在西可也。」學者據以認為此賦已跳脫兩都相爭議題。但考之史料,代宗曾有意遷都洛陽,卻在郭子儀等人的反對下作罷。隔年,河南洛陽人賈至即提出兩都分試,十一年後,陜西京兆人常衮則奏請取消洛陽貢舉,雖然史料並無記載此事與兩地士人相爭有無關係,但從賈至、常衮的出身地而言,很難不令人聯想到當中隱含地域之爭的可能。若再根據時人所作的〈東都父老望幸詩〉、〈上陽宮望幸賦〉、〈兩都不并建文〉,以及《唐書》中兩都士人因地域郡望不同而相爭的記載,可知當時的確存在東西都之爭。而李庾賦中東都里人所作的〈望幸賡歌〉,就是當時社會現象的反映,只是在西都里人的勸說下,才改口說「所都者,在東在西可也。」因此,我們不能據以斷定李庾〈兩都賦〉無涉定都爭議。

    又如中晚明出現的幾篇鴻幅鉅製大賦,除了與賦家多出身於吳中,本身具備博學、好古的學術特質有關外,從一些筆記中也發現,寫有〈兩都賦〉及〈兩京賦〉的桑悅、盛時泰,皆有賣文潤筆以求生計的習慣。可以說當時的詩賦作品,已成為市場中交易的商品之一。既然京都賦已成為市場商品,其銷售的對象就不再只是帝王,還包括一般的文人、雅士,甚至有錢的市民階級,當然更加要競衍侈麗之詞,才能提供消費者更廣博的想像空間,一如中晚明大量出現的長卷軸城市圖,也因其篇幅之長、之大,才能讓觀看者隨著圖卷的展開,獲得彷彿行走於城市中的效果。

    此外,中晚明京都賦中出現的「崇奢黜儉」觀,也是前此京都賦中未曾出現過的論點,若從當時士大夫進奏的奏疏來看,亦可得知是當時部分社會語境的反映。

    以上的發現,自然是透過文學與文化、歷史的整合及觀照,才能得到的結果。是以,本文除了試圖在縱向脈絡的尋繹中,找出迭代書寫京都賦的動力外,更著重在橫向剖面的分析中,挖掘出各朝代書寫京都賦的時代意義。
    參考文獻: 壹、古籍
    一、經部
    《十三經注疏.周易》,阮元,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初版14刷。
    《十三經注疏.尚書》,阮元,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初版14刷。
    《十三經注疏.詩經》,阮元,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初版14刷。
    《十三經注疏.周禮》,阮元,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初版14刷。
    《十三經注疏.儀禮》,阮元,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初版14刷。
    《十三經注疏.禮記》,阮元,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初版14刷。
    《十三經注疏.左傳》,阮元,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初版14刷。
    《十三經注疏.公羊傳》,阮元,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初版14刷。
    《十三經注疏.穀梁傳》,阮元,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初版14刷。
    二、史部
    《二十四史.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第1版。
    《二十四史.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第1版。
    《二十四史.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第1版。
    《二十四史.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第1版。
    《二十四史.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第1版。
    《二十四史.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第1版。
    《二十四史.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第1版。
    《二十四史.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第1版。
    《二十四史.陳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第1版。
    《二十四史.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第1版。
    《二十四史.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第1版。
    《二十四史.周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第1版。
    《二十四史.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第1版。
    《二十四史.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第1版。
    《二十四史.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第1版。
    《二十四史.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第1版。
    《二十四史.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第1版。
    《二十四史.舊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第1版。
    《二十四史.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第1版。
    《二十四史.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第1版。
    《二十四史.遼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第1版。
    《二十四史.金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第1版。
    《二十四史.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第1版。
    《二十四史.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第1版。
    《大金國志》,宇文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12月台一版
    《資治通鑑》,司馬光,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台一版。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李心傳,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續資治通鑑》,畢沅,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1月第1版第7次印刷。
    《續資治通鑑長編》,李燾,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9月第2版第1次印刷。
    《清史稿》,趙爾巽,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9月初版。
    《明實錄》,黃彰健,京都:中文出版社,1984年5月出版。
    《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金陵古今圖考》,陳沂,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年1月第2次印刷。
    《洪武京城圖志》,明禮部纂修,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年1月第2次印刷。
    《歷代宅京記》,顧炎武,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5月第2次印刷。
    三、集部(含文學總集、選集及叢書)
    《文選》,蕭統,台北:華正書局,2000年10月版。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嚴可均,台北:宏業書局,1975年8月初版。
    《全唐文及拾遺》,董誥等編,台北:大化書局,1987年3月初版。
    《明文海》,黃宗羲,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1版第1次印刷
    《御定歷代賦匯》,陳元龍,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纂,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10月初版一刷。
    《四庫禁燬書叢刊》,四庫禁燬書叢刊編纂委員會編,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四庫未收書輯刊》,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委員會編,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世說新語校箋》,徐震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9月再版。
    《文心雕龍註》,范文瀾,香港:商務印書館,1995年3月第10次印刷。
    貳、現代學術專著(依出版時間先後為序)
    一、文學、文化理論專書
    《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周寧、金元浦譯,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影響的焦慮:詩歌理論》,哈羅德.布魯姆著、徐文博譯,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12月初版。
    《現象學與文學批評》,鄭樹森編,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4月再版。
    《空間、力與社會》,黃應貴,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1995年初版。
    《接受反應文論》,金元浦,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第3次印刷。
    《理解事件與文本意義-文學詮釋學》,李建盛,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文化地理學》,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3年3月初版。
    《空間詩學》,巴舍拉,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0月初版3刷。
    《流動、空間與社會》,王志弘,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初版一刷。
    《互文性研究》,蒂費納.薩莫瓦約著、邵煒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1刷。
    《全球化與文化研究》,王寧,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2月,初版一刷。
    《“文化研究”思潮導論》,于文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詹明信(Fredric Jameson)著、唐小兵譯,台北:允晨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5月,增訂三版。
    《詹姆遜文集:文化研究與政治意識》,王逢振主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4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Chris Barker著、羅世宏等譯,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9月初版一刷。
    《現代地理思想》,Richard Peet著、王志弘、張華蓀、宋郁玲、陳毅峰翻譯、國立編譯館主譯,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4月一版1印。
    《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潘朝陽,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6月初版一刷。
    二、賦學專書
    《漢賦源流與價值之商榷》,簡師宗梧,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12月初版。
    《漢賦研究》,龔克昌,濟南:文藝出版社,1984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賦史》,馬積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版,1998年9月第2次印刷。
    《漢魏六朝辭賦論集》,何沛雄,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4月初版。
    《歷代賦論輯要》,徐志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辭賦通論》,葉幼明,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漢魏六朝辭賦》,曹道衡,台北:群玉堂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國文天地關係企業),1992年6月初版。
    《全漢賦》,費振剛、胡雙寶、宗明華輯校,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漢賦史論》,簡師宗梧,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5月初版。
    《辭賦新探》,畢庶春,瀋陽:東北大學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辭賦論集》,鄭良樹,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8年2月初版。
    《六朝辭賦史》,王琳,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賦與駢文》,簡師宗梧,台北:台灣書店,1998年10月初版。
    《賦學概論》,曹明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六朝賦述論》,于浴賢,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文學話語與權力話語──漢賦與兩漢政治》,胡學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賦:時代投影與體制演變》,陳慶元,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性別與家國──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鄭毓瑜,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8月初版。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精粹:散文賦卷》,王鍾陵編,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辭賦散論》,何新文,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歷代辭賦研究史料概述》,馬積高,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魏晉南北朝賦史》,程章燦,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中國賦學歷史與批評》,許結,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隋及初盛唐賦風研究》,韓暉,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女性.帝王.神仙──先秦兩漢辭賦及其文化身影》,許東海,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4月初版。
    《中國辭賦研究》,龔克昌,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古都西安‧漢賦與長安》,李志慧,西安:西安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金元辭賦略論》,康金聲、李丹,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先唐辭賦研究》,郭建勛,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漢賦史略新證》,朱曉海,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漢賦與經學》,馮良方,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詩賦文體源流新探》,韓高年,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北宋初、中期辭賦研究》,劉培,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9月初版。
    《漢賦通論》,萬光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唐宋賦學研究》,詹杭倫,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中晚唐賦分體研究》,趙俊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唐宋賦學新探》,詹杭倫、李立信、廖國棟,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5年3月初版。
    《漢賦新選》,龔克昌,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賦體文學的文化闡釋》,許結,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賦學論叢》,程章燦,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司馬相如賦的美學思想與地域文化心態》,李天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2次印刷。
    《漢賦與漢代制度─以都城、校獵、禮儀為例》,曹勝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漢代士風與賦風研究》,王煥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明代辭賦述略》,孫海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漢賦研究史論》,踪凡,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漢代辭賦研究》,孫晶,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漢魏六朝賦多維研究》,侯立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清代賦學研究》,孫福軒,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元代辭賦研究》,李新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三、一般專書(依本論文章節目次編列,再以出版時間先後為序)
    (一)〈銘刻帝國的樣貌:漢代京都賦〉
    《兩漢思想史》,徐復觀,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9年9月初版。
    《中古文學繫年》,陸侃如,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任乃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錢穆,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11月,台三版。
    《揚雄集校注》,張震澤,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次印刷。
    《張衡評傳》,王志堯、劉太祥、李法惠、陸宜新,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梅家玲,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4月初版。
    《中古文學史論》,王瑤,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第2版第1次印刷。
    《漢朝的本土宗教與神話》,王青,台北:洪葉文化,1998年8月初版一刷。
    《秦漢時代的中國西南》,羅二虎,成都:天地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漢武帝評傳》,莊春波,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班固評傳》,陳其泰、趙永春,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漢光武帝劉秀評傳》,曹金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漢唐都城禮制建築研究》,姜波,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中國古代社會與文化十講》,葛兆光,香港: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2003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中國古都選址與規劃布局的本土思想研究》,黃建軍,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漢代思潮》,龔鵬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漢代經學文論敘述研究》,程勇,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二)〈書寫帝國的世變:魏晉南北朝京都賦〉
    《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毛漢光,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8年7月初版。
    《從平城到洛陽─拓跋魏文化轉變的歷程》,逯耀東,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3月初版,1981年6月第二次印行。
    《魏晉清談》,唐翼明,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0月,初版。
    《鄴下風流─英雄、文士、才子與文學革命》,潘嘯龍,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中古士族現象研究:儒學的歷史文化功能初探》,陳明,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3月初版。
    《平城歷史地理學研究》,前田正名著、李憑、孫耀、孫蕾譯,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山東通史─魏晉南北朝卷》,趙凱球、馬新,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從西郊到南郊─國家祭典與北魏政治》,康樂,台北:稻鄉出版社,1995年1月初版。
    《魏晉南北朝儒學流變之省察》,林登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4月初版。
    《魏晉南北朝史論稿》,萬繩楠,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年12月第一版第一刷。
    《北魏平城時代》,李憑,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章義和,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魏晉本土文學地理研究》,胡阿祥,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第2次印刷。
    《山東文學史論》,李伯齊,濟南:齊魯書社,2003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從拓跋到北魏─北魏王朝創建歷史的考察》,張繼昊,台北:稻鄉出版社,2003年12月初版。
    《左思與左棻》,鄭訓佐、張晨,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中古士人遷移與交流文化》,王永平,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三)〈鋪寫帝國的史詩:唐代京都賦〉
    《中古門第論集》,何啟民,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8年元月初版。
    《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陳寅恪,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9月初版。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陳寅恪,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9月初版。
    《唐代的史館與史官》,張榮芳,台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84年6月初版。
    《牛李黨爭與唐代文學》,傅錫壬,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4年9月初版。
    《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蔡英俊,台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5月初版。
    《唐太宗集》,吳雲、冀宇,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中古史學觀念史》,雷家驥,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10月初版。
    《初盛唐詩歌的文化闡釋》,杜曉勤,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1次印刷。
    《詠史詩與中國泛歷史主義》,許鋼,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8月初版。
    《唐學與唐詩─中晚唐詩風的一種文化考察》,查屏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唐代文館制度及其與政治和文學之關係》,李德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四)〈歌頌帝國的繁景:宋代京都賦〉
    《北宋中期儒學復興運動》,劉復生,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7月初版。
    《宋代東京研究》,周寶珠,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1999年2月第2次印刷。
    《宋代文化史述論》,陳植鍔,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宋史論集》,李華瑞,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金陵十朝帝王州》,高樹森、邵建光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宋學的發展和演變》,漆俠,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余英時,台北:允晨文化,2004年7月初版。
    《北宋東京城研究》,劉春迎,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文化視域中的宋代文論》,劉方,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鄧小南,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科舉與宋代社會》,何忠禮,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宋代《春秋》學與宋型文化》,李建軍,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五)〈重寫帝國的中心:元明清京都賦〉
    1、元代
    《姚從吾先生全集》(六)、(七)──遼金元史論文,姚從吾,台北:正中書局,1982年4月臺初版。
    《元代的士人與政治》,王明蓀,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3月初版。
    《元代文人心態》,么書儀,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北京史稿》,李淑蘭,北京:學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北京通史》,曹子西主編,北京:中國書店,1994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北京簡史》,方彪,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朱熹與宋代蜀學》,粟品孝,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土木之變與北京保衛戰》,吳文濤,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元朝史新論》,蕭啟慶,台北:允晨文化,1999年5月初版。
    《幽燕都會》,余念慈,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挑戰與抉擇-元代文人心態史》,徐子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金元之際的儒士與漢文化》,趙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蒙元史研究叢稿》,陳得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楊維楨與元末明初文學思潮》,黃仁生,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5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元代唐詩學研究》,張紅,長沙:岳麓書社,2006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朱熹論三蘇之學》,涂美雲,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7月初版再刷。
    《元代的族群文化與科舉》,蕭啟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1月初版。
    《元代華北地區研究──兼論漢人的華夷觀念》,李治安,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明代
    《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歷史博物館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中國美術全集》,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明代批評研究》,簡錦松,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2月初版。
    《晚明思潮》,龔鵬程,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11月初版。
    《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牛建強,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8月初版。
    《縱樂的困惑:明代的商業與文化》,卜正明(TimothyBrook),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4年2月初版。
    《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巫仁恕,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7年6月初版。
    《邊鎮糧餉:明代中後期的邊防經費與國家財政危機,1531-1602》,賴建誠,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4月初版。
    3、清代
    《北京的城垣與宮闕之再研究 》,謝聰敏,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3月初版。
    《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葉高樹,板橋:稻鄉出版社,2002年7月初版。
    《清帝東巡》,王佩環,瀋陽:瀋陽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趙園,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第3次印刷。
    《清代陪都盛京研究》,丁烸斌、時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清入關前都城研究》,白洪希,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六)其他
    《中國都城歷史圖錄》,葉驍軍,蘭州:蘭州大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中國歷代都城宮苑》,閻崇年主編,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王健文,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6月初版。
    《中國學術思想史》,林啟彥,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8月六刷。
    《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葛兆光,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2001年10月第3次印刷。
    《七世紀至十九世紀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葛兆光,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2001年8月第2次印刷。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Benedict Richard O’Gorman Anderson著、吳叡人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4月初版六刷。
    《建構與反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2002年7月初版。
    《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李豐楙、劉苑如主編,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年12月初版。
    《文學、文化與世變─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文學組》,李豐楙主編,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年12月初版。
    《巡狩與封禪——封建政治的文化軌跡》,何平立,濟南:齊魯書社,2003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中國帝王觀念——社會普遍意識中的“尊君─罪君”文化範式》,張分田,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士與中國文化》,余英時,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第3次印刷。
    《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鄭毓瑜,台北:麥田出版,2005年12月初版一刷。
    《中國的思維世界》,沟口雄三、小島毅主編、孫歌等人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楊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中國古代的王權與天下秩序》,渡邊信一郎著、徐沖譯,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皇家風水:帝王文化的成功演繹》,王子林,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1月。
    《皇城風水:北京,不得不王之地》,王子林,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3月。
    參、研究論文
    一、學位論文
    《司馬相如揚雄及其賦之研究》,簡師棕梧,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6年。
    《張衡生平及其賦之研究》,廖國棟,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左思生平及其三都賦之研究》,高桂惠,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
    《漢魏晉玄風的流變及其展現》,李中庸,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北魏南進政策下的遷都》,張幸真,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經學傳統與漢唐士族的興衰》,顏晨華,復旦大學文博學院碩士論文,1993年。
    《明清之際辭賦書寫中的身分認同》,王學玲,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張衡韻文創作研究》,李金鋒,福建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
    《漢魏六朝京都賦研究》,南寶新,河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理論與實踐─揚雄文學思想及其賦結合之考察》,蔡妮芳,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漢魏京都賦研究》,馮莉,山東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博物思維」與六朝文學》,許聖和,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空間.神話.行旅──漢晉辭賦中的「山水書寫」研究》,吳翊良,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中晚唐詠史賦研究》,陳芳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
    二、期刊、會議論文
    (一)京都賦專論
    參見附錄京都賦相關著作述評期刊部分。
    (二)一般通論
    〈唐代設館修史制度探微〉,邱添生,《師大歷史學報》第14期,1986年6月,頁1-33。
    〈程朱理學在南宋、金、元時期的傳播及其統治地位的確立〉,周良霄,《文史》第三七輯,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頁139-168。
    〈東漢門閥士族的形成〉,邱少平,《益陽師專學報》第15卷第3期,1994年5月,頁97-100。
    〈詩與賦──兼論賦的歸屬〉,李文初,《天府新論》1997年第1期,頁64-69。
    〈六朝詩賦合流現象之一考察──賦語言功能之轉變〉,高莉芬,《語文學報》第4期,1997年6月,頁203-225。
    〈試探晚唐的詠史賦作─以述覆亡史事之作品為例〉,陽平南,《筧橋學報》第五期,1998年9月,頁407-432。
    〈文學自覺與詩賦的消長〉,林繼中,《東南學術》2002年第1期,頁155-161。
    〈唐代詩賦合流及其文類分際之一考察──以白居易詩賦及其花木書寫為例〉,許東海,《文與哲》第1期,2002年12月,頁333-365。
    〈略論元初儒臣積極入仕之心態〉,馬行誼,《興大中文學報》第十六期,2004年6月,頁292-309。
    〈乾隆《御製盛京賦》版本源流〉,盧秀麗,《滿族研究》,2005年第1期,頁95-96。
    〈九州之外有斯入:元代多族士人的群體意識〉,蕭啟慶,《清華學報》第三十五卷第一期,2005年6月,頁1-35。
    〈兩晉南朝時期士庶關係考察〉,李瓊英,《社會科學家》第5期,2005年9月,頁190-192。
    〈乾隆東巡及其文化取向〉,唐英凱,《瀋陽故宮博物院院刊》第2輯,2006年12月,頁75-81。
    〈賦的可變基因與其突變─兼論賦體蛻變之分期〉,簡師宗梧,《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2期,2006年6月,頁1-26。
    〈關於漢滿合璧三十二體《御製盛京賦》清內府精寫本的探究〉,盧秀麗,《圖書館》2008年第3期,2008年6月,頁121-123。
    三、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鄭毓瑜《明清辭賦與文化研究系列──明清辭賦的地理與性別論述》,計畫編號:NSC 89-2411-H-002-058、NSC 90-2411-H-002-059,2002年9月。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9115150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1515081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2466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