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25/144300 (79%)
Visitors : 51170122      Online Users : 93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94836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4836


    Title: 戰國時代趙國的軍事與外交
    Zhao’s Military and Diplomatic Activities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uthors: 邱澤瑋
    Contributors: 孫鐵剛
    邱澤瑋
    Keywords: 趙國
    軍事
    外交
    胡服騎射
    長平之戰
    Date: 2009
    Issue Date: 2016-05-09 11:57:27 (UTC+8)
    Abstract: 趙國遠祖受封於周天子,於西周末年投奔晉國,靠著晉國公室對異姓的信任與重用,逐步在晉國壯大勢力。雖然曾歷經波折,勢力大衰,但仍能迅速重振聲威,甚至成為晉末掌握大權的六卿之一。在六卿發生爭鬥的期間,趙氏選擇往邊疆地區發展,在晉國北部奠定基本勢力,並採聯合韓、魏的策略,擊敗智氏,與韓、魏一同完成三家分晉,建立了趙國,日後並獲得周天子的正式策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趙國建立後,先以北方的勢力範圍為基礎向中原發展,與魏國利益產生衝突,導致兩國關係決裂。魏國曾一度攻陷趙都邯鄲,趙國幸好得到齊國的援救,不致滅亡,壓制了魏國欲統一三晉的野心。但是趙國幾度向中原進攻的軍事行動,特別是對衛國的征伐,屢次為魏國攔阻,擴張不順。趙肅侯晚年在南疆修築長城,有暫停向中原擴張、轉換發展戰略的重大意義。
    趙武靈王繼位後,認為趙國處於四戰之地,局勢險惡,決定改以北方游牧民族與中山國,作為擴張對象的首選,但他也深知,必須推動改革,才能達成目的。趙國位於北方,與胡人為鄰,文化圈內的胡人色彩較重,讓趙武靈王比其他中原國家的國君,更早產生了以北方異族特色,做為改革主軸的想法,再加上他參考過去趙國與邊疆民族作戰的經驗,認為趙國軍隊必須向北方民族學習其擅於騎射的優點。於是趙武靈王決定,先維持與周邊強國的友好關係,爭取到足夠的改革時間後,強勢在國內推動胡服騎射改革,大幅提升了趙國軍事實力,日後不但消滅了中山,也降服了北方的林胡、樓煩,成為當時的軍事強國。
    趙武靈王曾一度欲從北方奇襲秦國,惜因沙丘宮變身死而壯志未酬,趙惠文王雖未能實現其父遺願,但尚能維持趙國強盛地位。五國伐齊後,趙國甚至成為東方軍事最強國家,阻止秦國東擴野心。但是趙孝成王繼位後國力轉衰,長平之戰又慘敗,大傷元氣,讓秦國東進的阻力大減。秦攻邯鄲的危局,雖得各國救趙而解危,趙國仍須設法維持和平,爭取休養生息重振旗鼓的機會。只可惜秦國不願趙國再度崛起,不斷進擊趙國,終讓趙國西邊領土逐漸為秦所佔,疆域日益縮減。趙國雖然對燕與匈奴的戰爭都獲得勝利,仍無法彌補對秦戰爭的損失。趙幽繆王殺李牧,導致邯鄲為秦攻陷。公子嘉在北方代地即位,放下與燕國的仇怨,聯兵抗秦,但為時已晚,代王嘉最後仍被俘虜,趙國滅亡。
    從趙國的軍事與外交行動,可看出軍事與外交配合得宜,讓趙國在北方與中山擴張較為順利。然而在中原擴張時,由於未能做好外交工作,導致一再與強鄰衝突,讓趙國始終居於偏北區域,無法順利進行中原的擴張。
    Reference: (一)史料:
    1.《國語韋氏解》,楊家駱主編,台北:世界,1975。
    2.《春秋左傳注》,楊伯峻,台北:洪業文化,1993。
    3.《晏子春秋今註今譯》,王更生註譯,台北:台灣商務,1996。
    4.《孫子十家注》,曹操等解,孫星衍等注,台北:廣文書局,1978。
    5.《孫子今註今譯》,魏汝霖註譯,台北:台灣商務,1984。
    6.《孫臏兵法解讀》,楊玲,北京:軍事科學,2002。
    7.《韓非子校釋》,陳啟天,台北:台灣中華叢書委員會, 1958。
    8.《呂氏春秋新校釋》,【戰國】呂不韋著,陳奇猷校注,上海:上海古籍,2002。
    9.《古本竹書紀年輯證》,方詩銘、王修齡,上海:上海古籍,2005。
    10.《戰國縱橫家書 : 馬王堆漢墓帛書》,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北京:文物出版,1976。
    11.《戰國策新校注》,繆文遠,成都:巴蜀書社,1998。
    12.《戰國策全譯》,王守謙等譯,貴州:貴州人民,1992。
    13.《戰國策箋證》,范祥雍,上海:上海古籍,2006。
    14.《史記》,【西漢】司馬遷撰,北京:中華書局,三家注點校本,2007第21次印刷。
    15.《史記會注考證》,瀧川龜太郎,台北:樂天出版,1972。
    16.《史記箋證》,韓兆琦,江西:江西人民,2005。
    17.《韓詩外傳集釋》,【西漢】韓嬰撰,許維遹校譯,北京:中華書局,2005。
    18.《前漢書補注》,【東漢】班固撰【清】王先謙注,台北:藝文,1956。
    19.《說文解字注》,【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經韵樓藏版,台北:黎明,1975。
    20.《資治通鑑》,【宋】司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97。


    (二)專書:
    1.三軍大學,《中國歷代戰爭史話》,台北:黎明,1985。
    2.王恢,《史記本紀地理圖考》,台北:國立編譯館,1990。
    3.中國歷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中國歷代戰爭史(二)》,台北:黎明,1989。
    4.王樹新、謝克敏、馬四清,《戰國長平之戰新考》,北京:軍事科學,2007。
    5.白國紅,《春秋晉國趙氏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
    6.江鴻,《匈奴興亡之追蹤》,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
    7.沈長雲等著,《趙國史稿》,北京:中華書局,2000。
    8.李唐,《戰國七雄》,臺北:國家,1991。
    9.林天人,《先秦三晉區域文化研究》,台北:台灣古籍,2003。
    10.林幹,《中國古代北方民族通論》,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2007。
    11.馬保春,《晉國歷史地理研究》,北京:文物出版,2007。
    12.黃中業,《戰國變法運動》,長春:吉林大學,1990。
    13.黃中葉,《戰國盛世》,鄭州:河南人民,1998。
    14.陳東林,《論中國戰國史》,屏東:益民叢書,1982。
    15.陳恩林,《中國春秋戰國軍事史》,北京:人民出版,1994。
    16.童書業,《春秋史》,台北:開明書局,1978。
    17.程發軔,《戰國策地名考釋》,台北:國立編譯館,2000。
    18.楊升南,《中國春秋戰國政治史》,北京:人民出版,1994。
    19.楊寬,《戰國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
    20.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2。
    21.楊寬、吳皓坤,《戰國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2.趙樹文、燕宇,《趙都考古探索》,當代中國,1993。
    23.鄭均,《戰國紀事》,臺北:文史哲,1993。
    24.黎東方,《先秦史》,台北:台灣商務,1995。
    25.鄧洪波,《東亞歷史年表》,台北:台大出版,2005。
    26.戰爭簡史編寫組編,《中國歷代戰爭簡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5。
    27.錢穆,《先秦諸子繫年》,台北:聯經,1998。
    28.繆文遠,《戰國史系年輯證》,成都:巴蜀書社,1997。
    29.藍永蔚,《春秋時代的步兵》,北京:中華書局,1979。
    30.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海:地圖出版,1985。
    31.龔書鐸、劉德麟,《圖說春秋‧戰國》,台北:鳳凰,2006。

    (三)期刊論文:
    1.王明俊、王玲,〈春秋戰國時期軍中射箭訓練的發展〉,《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1.6(南京,2007.12):38-40。
    2.王杰鋒,〈論趙國君主繼承制〉,《惠州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8.1(惠州,2008.02):77-80。
    3.王興,〈趙國的南北長城〉,《邯鄲師專學報》,14.4(邯鄲,2004.12):7-10。
    4.白音查干,〈戰國時期燕、趙、秦長城新論〉,《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 5(呼和浩特,1999):51-55。
    5.白國紅,〈論趙國的軍事賞罰制度〉,《河北師大學報》,3(石家莊,1998):53-56、66。
    6.白國紅,〈試論趙國的人事管理制度〉,《邯鄲師專學報》,9.4(邯鄲,1999.12):6-10。
    7.白國紅,〈試論先秦時期趙國的封君制度〉,《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5.1(石家莊,2002.01):81-83。
    8.白國紅,〈”趙氏孤兒”史實辨析〉,《北方論叢》,195(哈爾濱,2006.01):90-92。
    9.白國紅,〈世族的崛起與春秋政治格局的演變-以晉國趙氏為個案〉,《青海社會科學》,1(西寧,2006):93-96。
    10.白國紅,〈關於中國第一支建制騎兵的史學思考〉,《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3(石家莊,2006):138-141。
    11.白國紅,〈”下宮之難”探析〉,《史學集刊》,2(長春,2006.03):11-16。
    12.白國紅、陳艷,〈試論趙簡子的”北進戰略”〉,《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9.3(石家莊,2006.05):128-131。
    13.白國紅,〈晉陽之戰新探〉,《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35.1(臨汾,2008.01):40-42。
    14.任力,〈群雄相爭 略遠者勝-戰國列強戰略得失評述〉,《軍事歷史研究》,4(上海,1994):109、125-135。
    15.李久昌,〈論戰國趙都中牟的歷史地位〉,《史學月刊》,4(開封,2005):22-27。
    16.李文華、陳迪里、李紅芳,〈從成語典故管窺趙國軍事文化〉,《河北建築科技學院學報(社科版)》,22.3(邯鄲,2005.09):60-63。
    17.李辰增,〈邯鄲典故中的用人啟示〉,《探索與求是》,3(石家莊,1996):25-26。
    18.沈長雲,〈關於趙國史研究的幾個問題〉,《邯鄲師專學報》,9.2(邯鄲,1999.06):1-5。
    19.杜獻寧、任永芬,〈弓弩及其在趙國軍隊中的應用〉,《河北建築科技學院學報(社科版)》,23.4(邯鄲,2006.12):72-73。
    20.孟古托力,〈騎兵的定界和起源〉,《北方文物》,2(哈爾濱,2003):85-94。
    21.孟光耀、趙建朝,〈對胡服騎射進程的認識〉,《邯鄲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邯鄲,2007.12):4-6、11。
    22.周建英,〈趙國官制考〉,《衡水師專學報》,1.4(衡水,1999.12):25-29。
    23.林獻忠,〈試論趙國兩次改革指導思想的變化〉,《河北建築科技學院學報(社科版)》,23.4(邯鄲,2006.12):78-79。
    24.侯英梅、溫耀剛,〈評長平之戰中趙括的啟用及趙國的決策得失〉,《河北建築科技學院學報(社科版)》,23.1(邯鄲,2006.03):76-77。
    25.康玉慶,〈趙國初都晉陽城〉,《山西老年》,4(太原,2000):45。
    26.康玉慶,〈試論太原在古都史上的重要地位〉,《太原大學學報》,6.4(太原,2005.12):68-71。
    27.郝良真、孫繼民,〈論早期邯鄲城的興起〉,《邯鄲師專學報》,10.2(邯鄲,2000.06):3-6。
    28.郝良真、侯廷生,〈馮亭獻上黨與趙國實為詐降辨〉,《河北學刊》,23.1,(石家莊,2003.01):201-203。
    29.晁福林,〈五國攻秦與修魚之戰考〉,《安徽史學》,1(合肥,1996):20-24。
    30.孫斌來,〈秦統一六國原因的再探討〉,《人文雜志》,1(西安,2003):76-85。
    31.孫繼民,〈趙桓子都代考〉,《河北學刊》,1(石家莊,1999):80-84。
    32.崔向東、賈義杰,〈論趙國歷史上的改革〉,《錦州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錦州,1994):75-79。
    33.陳光唐,〈趙都邯鄲故城的布局和興衰變化(上)〉,《邯鄲師專學報》,9.1(邯鄲,1999.03):37-42、55。
    34.陳光唐,〈趙都邯鄲故城的布局和興衰變化(下)〉,《邯鄲師專學報》,9.2(邯鄲,1999.06):6-10。
    35.陳昌遠,〈趙國的疆域與地理特徵〉,《河北學刊》,5(石家莊,1985):68-70。
    36.張郁,〈呼和浩特地區的古戰場〉,《內蒙古文物考古》,1(呼和浩特,1996):45-54。
    37.張海瀛,〈趙簡子家族與早期晉陽文化〉,3《山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太原,2004):37-40。
    38.張箭,〈戰國長平之戰趙降卒被秦坑殺數新探〉,《齊魯學刊》,4(曲阜,2006):45-47。
    39.張潤澤,〈先秦趙國繼承制度初探〉,《邯鄲師專學報》,10.4(邯鄲,2000.12):5-9。
    40.許錫強,〈廉頗對秦作戰乏善可陳〉,《閱讀與寫作》,10(南寧,2001):28-29。
    41.雁俠,〈先秦趙國疆域變化〉,《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鄭州,1991):77-90。
    42.靳生禾,〈趙國氏族族源商榷〉,《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4.2(太原,2001.04):19-23。
    43.楊英法、李繼勇、徐祥林,〈趙長城古今考辨〉,《河北建築科技學院學報(社科版)》,22.01(邯鄲,2005.03):50-51。
    44.楊秋梅,〈晉國後期內戰及其歷史影響〉,《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3.03(臨汾,1996.07):65-67、78。
    45.董海林,〈古趙興衰及其啟示〉,《邯鄲學院學報》,15.4(邯鄲,2005.12):19-24。
    46.楊莉莉,〈戰國時期燕、趙、秦三國在內蒙古地區郡的設立〉,《西部資源》,6(呼和浩特,2006):46。
    47.鄒萬銀,〈河套文明傳承弘揚者之一-趙武靈王〉,《前沿》,3(呼和浩特,2006):177-178。
    48.趙伯雄,〈周代大夫階層的歷史發展〉,《內蒙古大學學報》,2(呼和浩特,1983):1-26。
    49.劉合心,〈趙國的源頭〉,《中關村》,9(北京,2006):112-114。
    50.劉勝利,〈管窺胡服騎射〉,《彭城職業大學學報》,19.3(徐州,2004.06):84-85、93。
    51.樂慶森、趙洪斌,〈趙國的壽陵〉,《邯鄲學院學報》,15.4(邯鄲,2005.12):29-30。
    52.韓立基、賈曉,〈代王城城址調查報告〉,《文物春秋》,3(石家莊,1997):20-26。
    53.謝庚生、蔡良俊,〈廉頗負荊請罪時年齡初考〉,《鹽城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鹽城,1994):68-69。
    54.魏建震,〈平原君身世與任趙相考〉,《邯鄲師專學報》,9.4(邯鄲,1999.12):1-5。

    (四)博碩士論文:
    1.張莉,〈從史記記載看三晉地區戰爭頻仍的原因〉,太原:山西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3。
    2.李志國,〈春秋時期的趙氏家族〉,長春:吉林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07。
    3.吳曉霞,〈試析晉國的六卿制〉,長春:吉林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4.林獻忠,〈趙國發展戰略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區域文化史碩士論文,2007。
    5.馮秀環,〈試論戰國中山國的軍事制度〉,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04。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9415300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15300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47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