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94623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324/144300 (79%)
造访人次 : 51133554      在线人数 : 86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4623


    题名: 四大律理論下之媒介交替與轉型—以台灣「電視電影」為例
    A Study of Media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the Tetrad Theory-Taking Taiwan TV-film as an Example
    作者: 李蕙汝
    Lee, Hui Ju
    贡献者: 蔡琰
    Tsai, Yean
    李蕙汝
    Lee, Hui Ju
    关键词: 電視電影
    媒介轉型
    四大律
    TV-film
    media transformation
    the tetrad
    日期: 2009
    上传时间: 2016-05-09 11:23:25 (UTC+8)
    摘要: 本研究為台灣電視電影(TV-film)之初探性研究,首先分析國外電視電影之四大律效應,做為探究台灣電視電影之參考切入點,從新舊媒介交替、轉換之理論觀點出發,採用麥克魯漢父子之「媒體四大律」、以及McQuail對新媒介提出的文化觀點、McCombs等人對新媒介提出的經濟觀點,做為瞭解台灣電視電影之理論架構。電視電影一詞在台灣之定義模糊不清,本研究為釐清電視電影定義以及瞭解其特性,分別探討電視、電影兩媒介之特質,並爬梳各家對於電視電影之說法,對電視電影進行認識。同時也整理國外電視電影發展歷史與概況,包括美國、歐洲、日本與中國。

    本研究透過對學、業界人士之深度訪談,輔以文獻資料的蒐集,瞭解台灣電視電影的源起背景,並分析其如何造成媒體四大律之「放大」、「淘汰」、「重拾」、「轉化」等四大效應,以及台灣電視電影對於文化思想與經濟市場的影響。最後探討其存在於現今台灣影視環境中的意義與未來。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conception of alternating and transition between the new and old media of Taiwan TV-film based on the tetrad theory.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is article includes McQuail’s cultural explanation and McComb’s economic viewpoint. As the concept of TV-film is not clear in Taiwan, this study aims at clarifying its definition and understanding its characteristics by incorporating different viewpoints. This paper also sorts out the history development and profile of foreign TV-film, including the United States, Europe, Japan, and China.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and collections of literature, this study traces back to the origin of Taiwan TV-film and evaluates the effects of the four laws: enhancement, obsolescence, retrieval and reversal. Moreover, this study also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Taiwan TV-film on cultural thoughts and economic market. Finally, the study explores the significance and future of TV-film in Taiwan’s media environment.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份

    中華民國電影年鑑(1991~2002)。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
    王文華(2005)。〈電視電影生存何為〉,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四期。
    王惠萍(1992)。〈國片發行概況〉,《中華民國八十一年電影年鑑》:138-140。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
    王晶盈(2007)。〈從小螢幕邁向大銀幕—台灣電視頻道跨足電影產業的多種面貌〉,《中華民國九十五年電影年鑑》:78-80。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
    古永嘉(1996)。《企業研究方法》,臺北:華泰。(原作:Donald R. Cooper, C. William Emory)
    司徒達賢(2005)。〈整合不可忽略價值的創造〉,《天下》,320:42。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原作:W.Lawrence, 1997.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何貽謀(1966)。《電視節目製作》。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
    宋偉航譯(2000)。《數位麥克魯漢》。台北:貓頭鷹出版社。(原作:Paul Levinson, 1999. Digital McLuhan : A Guide to the Information Millennium.)
    李二仕(2000)。〈英國80年代四頻道的電視電影〉,《當代電影》,2000年02期:32-35。北京: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
    李平雲(1989)。《電視製作》。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李志薔(2003)。《電視電影、偶像劇/艷光四射歌舞團:一部電影的完成》。台北:遠足文化。
    李道明(2001)。〈驀然回首—臺灣電影一百年〉,《歷史月刊》第158期:41-51,2001年3月。
    林克歡(2000)。〈電視電影的可能性〉,《當代電影》,2000年02期:43-44。北京: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
    武斌、魏曉菁(2004)。〈究竟是電視還是電影〉,《當代電視》,2004年03期:13-15。北京: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
    施美玲譯(1997)。《大眾傳播研究方法》(原作:Michael Singletary.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台北:五南。
    洪智賢(2005)。《電視新論》。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苗棣(2000)。〈美國電視電影的發展與現狀〉,《當代電影》,2000年02期:28-32。北京: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
    徐鉅昌(2001)。《電視理論與實務》。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徐鉅昌(2003)。《電視導播與製作》。台北:三民書局。
    高世威(2000)。《電視戲劇節目製播流程之品質管制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阿利(2002)。〈論電視電影的藝術流變〉,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中國。
    張衛平(2002)。〈電視電影:民族電影的生存方略〉,《電影藝術》,2002年05期。中國。
    張曉菲(1994),《影視編輯學》。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
    梁良(1992)。〈1991年國片製作概況〉,《中華民國八十一年電影年鑑》:134-137。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
    梁良(1993)。〈1992年國片製作概況〉,《中華民國八十二年電影年鑑》:136-245。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
    梁良(1996)。〈1995年國片製作概況〉,《中華民國八十四年電影年鑑》:69。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
    梅寅生譯(2000)。《隱藏的歷史》。台北:麥田。(原作:Daniel J. Boorstin. Hidden History.)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芸芸譯(2000)。《電視與社會》。台北:韋伯。(原作:Nicholas Abercrombie, 1996. Television and society.)
    焦雄屏譯(2005)。《認識電影》。台北:遠流。(原作:Louis Giannetti. Understanding movies 10thed.)
    黃式憲(2000)。〈開拓藝術審美的新亮點──關於電視電影的斷想〉,《當代電影》,2000年02期:37-40。北京: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
    塗翔文(2007)。〈《青春蝴蝶孤戀花》從電視變電影的先天失調〉,《中華民國九十五年電影年鑑》:85-88。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
    楊家麟(1999)。《電視製作全程記錄. 單機實務篇》。台北縣:新形象。
    廖祥雄譯(1989),《映象藝術》。(原作:Herbert Zettl)台北:志文出版社。
    蒲劍(1998)。〈思考電視電影〉,《北京電影學院學報》,1998年二月:14-21。
    趙耀(1988)。《圖框世界》。台北:志文出版社。
    劉靖亞(1984)。〈電視電影〉,《電視的原理與製作》:517-529。台北:黎明。
    潘邦順譯(1996)。《大眾傳播理論(上冊)》。台北:世界新聞傳播學院。(原作:D. McQuail,1994.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蔡琰(1997)。〈電視時裝劇類型與情節公式〉,《傳播研究集刊》,第一集。台北市:政大傳播學院研究暨發展中心。
    蔡琰(2000)。《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台北:三民書局。
    蔡琰(2004)。〈台灣無線三台電視劇開播四十年之回顧〉,《中華傳播學刊》,第六期:157-193。
    鄭雯隆(2004)。〈數位匯流時代來臨,大陸電信業者誓師進軍廣電市場〉,經濟部產業技術資訊服務推廣計畫。台北:經濟部。

    二、 英文部份

    Barsam, R.(2007). Looking at Movies. New York:W. W. Norton & Company.
    Edgerton, G.(1985). The American Made-for-TV Movie. TV genres, pp.151-179.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
    Ellis, J.(1982). Visible Fictions:cinema, television, video. 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Hill, J.(1996). British Television and Film:The Making of a Relationship. Big Picture, Small Screen,pp.151-176. Luton:University of Luton Press.
    Hill, J.(1998).Film and television. The Oxford Guide to Film Studies,pp.605-611.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tintoli, M.(1984).Taking Soaps Seriously. New York:Praeger.
    McCombs, M.E.& Nolan, J.(1992).The relative constancy approach to consumer spending for media. The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 5(2),pp.43-52.
    McLuhan , M. & Powers , B.R.(1989). The Global Villag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cLuhan, E.(1998).Electric language : understanding the message.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
    McLuhan, M. & McLuhan,E.(1988). Laws of Media. London: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Son, J.& McCombs, M.E.(1993). A look at the constancy principle under changing market conditions. The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 6(2),pp.23-36.

    三、 日文部份

    田中純一郎(1980)。《日本映画発達史IV―史上最高の映画時代》。東京:中央公論社。
    白石雅彥(2006)。《円谷一 ウルトラQと“テレビ映画”の時代》。東京:双葉社。
    樋口尚文(1993)。《テレビヒーローの創造》。東京:筑摩書房。

    四、 網路部份

    中華民國行政院新聞局全球資訊網,上網日期2008年11月。http://info.gio.gov.tw/mp.asp?mp=1
    日本富士電視台官方網站http://www.fujitv.co.jp,上網時間2008年9月。
    日本電視戲劇收視率搜查網ドラマハウスhttp://cheerful.pupu.jp/,上網時間2008年9月。
    林龍生(2004)。〈High Concept與電影行銷〉,電子商務時報,2004/4/16。http://www.cyberone.tw/ItemDetailPage/MainContent/05MediaContent.aspx?MMMediaType=ec_news&MMContentNoID=7489,上網時間2008年8月。
    姚志峰(2007)。〈電視電影:影適合流的新詮釋〉,中華新聞報,2007/5/17。http://media.people.com.cn/BIG5/40628/5746085.html,上網時間2008年8月。
    耿曙(2002)。〈深度訪談:意義、實踐、問題〉--政大「研究生研究方法研習營」深度訪談法專題。取自http://class.adte.nknu.edu.tw/UploadDocument/86_%B2%60%AB%D7%B3X%BD%CD.pdf,上網時間:2008年10月。
    張常清(2005)。〈教育應用文〉。取自http://www.0559u.com/Article/2/971_big5.html,上網時間:2008年10月。
    陳應強、陳淑萍、蔡坤哲(2003)。〈媒介與訊息傳遞-麥克魯漢理論介紹〉,《南華大學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29期,2003年3月15日。http://www.nhu.edu.tw/~society/e-j/29/29-24.htm,上網時間2008年10月。
    盧非易(2003),〈模糊中的界線,重新定義的電影〉。台灣電影資料庫http://cinema.nccu.edu.tw/cinemaV2/squareinfo.htm?MID=14,上網時間2008年7月。
    關鍵(2005),〈戛納精神與法國電影〉,《環球雜誌》,2005/5/12。http://www.tlshw.com/news/show.asp?url=NewsNews/c/2005-05-12/15456623889.shtml,上網時間2008年9月。
    Answers.com,「Jennings Lang」,上網日期2008年8月。http://www.answers.com/topic/jennings-lang?cat=entertainment
    HBO美國官方網頁http://www.hbo.com/,上網時間2008年9月。
    TPBO台北票房情報網 http://www.taipeibo.com/,上網時間2008年12月。
    TVBS網路新聞,〈都是舊片! 本土電影台重播率破9成〉2007年3月18日。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318/8/bpe0.html, 上網時間2008年12月。
    Wikipedia,「Barry Diller」,上網日期2008年8月。http://en.wikipedia.org/wiki/Barry_Diller
    Wikipedia,「CinemaScope」,上網日期2008年8月。http://en.wikipedia.org/wiki/CinemaScope
    Wikipedia,「MCA」,上網日期2008年9月。http://en.wikipedia.org/wiki/Music_Corporation_of_America
    Wikipedia,「ウルトラQ」,上網日期2008年9月。http://ja.wikipedia.org/wiki/%E3%82%A6%E3%83%AB%E3%83%88%E3%83%A9Q)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廣播電視學系
    9345300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34530072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廣播電視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2475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