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94478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318/144297 (79%)
造访人次 : 50993196      在线人数 : 82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宗教研究所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94478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4478


    题名: 印尼客工之宗教認同─以台北文化清真寺之印尼客工為例
    作者: 徐峰堯
    贡献者: 林長寬
    徐峰堯
    关键词: 印尼客工
    離散社群
    伊斯蘭
    日期: 2007
    上传时间: 2016-05-06 16:43:24 (UTC+8)
    摘要: 本研究的主要關懷是了解印尼客工在台灣的異地認同,宗教信仰在其形成認同的過程當中扮演怎樣的角色。本研究認為在客工形成異地認同上,伊斯蘭信仰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印尼客工籌組相關的宗教性社團,使得原本社會關係斷裂的印尼客工,能在宗教組織的協助之下重新建立社會連帶,凝聚其共有的宗教認同。此外,宗教儀式舉行、飲食上的宗教規範都凝聚客工們對於伊斯蘭的認同,使得客工們在台灣中更加認同伊斯蘭信仰。本研究企圖與離散社群理論(diaspora)進行對話。在本研究的結果發現符合西方對於離散社群近來的研究結果,近來西方學界認為離散社群的認同不再僅是藉由歷史等記憶的方式形塑客工們的認同,離散社群的認同乃是在社會關係底下一個流動、變化的過程,在此社會關係底下認同永遠沒有停止。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
    王志弘,〈移/置認同與空間政治:桃園火車站周邊消費族裔地景研究〉。
    《台灣社會研究》,第六十一期,2006。
    朱雲鵬、廖惠珠,〈引進外籍勞工之成本與效益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委託研
    究計畫,1992。
    林津如,〈「外傭政策」與女人戰爭:女性主義策略再思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第三十九期,2000。
    吳慧琳、王素灣,〈外籍勞工在台灣的趨勢、經濟關聯與政策〉。《人口學刊》
    第二十二期,2001。
    吳挺鋒,《「外勞」休閒生活的文化鬥爭》。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7。
    吳比娜,《ChunShan─台北市菲籍外勞社群空間的形成》。台灣大學城鄉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2。
    范裕康,《誰可以成為外勞?移工的招募與篩選》。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5。
    韋伯,《社會學的基本概念》。台北:遠流出版社,1983。
    韋伯,《宗教社會學》。台北:遠流出版,1993。
    馬凱、吳惠林,《合理外勞人數推估模式之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委託研究計
    畫,1996。
    徐美、陳明郎、吳孟道,〈外籍勞工與國內生產要素間替代互補關係之探討─以
    台灣製造業為例〉。收錄於台灣經濟學會編,《1997年台灣經濟學會年會論
    文集》。台北:台灣經濟學會,pp.65-91,1997。
    夏曉鹃,《流離尋岸 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北:唐山出版社,
    2002。
    黃克先,《原鄉、居地與天家:外省第一代的流亡經驗與改宗經驗》。台灣大學社
    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黃聖哲,〈意義的結構─結構詮釋學作為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基礎〉。收於《人文社
    會科學的邏輯》,台北:松慧,2005。
    張昌吉,〈外籍勞工對經濟、社會、政治層面影響之分析〉。《政大勞動學報》。2002。
    許弘毅,《中山北路聖多福教堂地區外勞的空間使用及其影響之研究》。淡江大學
    建築所碩士論文,2000。
    曾嬿芬,2004,〈引進外勞的國族政治〉。《台灣社會學刊》,第三十二期。
    曾嬿芬,〈誰能打開國界的門:台灣移民政策的階級主義〉。《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第六十二期,2006。
    單驥,〈外籍勞工、技術、非技術人員與資本之間替代關係之探討:以台灣製造
    業為例〉。收錄於陳肇男編,《人口、就業與福利》。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
    研究所,1996。
    劉梅君,〈廉價外勞論述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三十
    八期,2002。
    蔡明璋、陳嘉慧,〈國家、外勞政策與市場實踐:經濟社會學的分析〉。台北:台
    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十七期,1997。
    藍佩嘉,〈階層化的他者〉。台灣社會學刊,第三十四期,2005。
    藍佩嘉,〈跨越國界的生命地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四十八期,2002。
    藍佩嘉,2002,〈跨越國界的生命地圖:菲籍家務工的流動與認同〉。《台灣
    社會研究季刊》,第四十八期。
    蘇怡文,2001,《伊斯蘭教在台灣的發展與變遷》,國立政治大學民族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主計處編,《中華民國統計年鑑》,台北:行政院主計處,1991,pp.202-203。
    內政部編印:《中華民國八十年台灣地區宗教團體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內政
    部統計局, 1992,p.3。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宗教篇》,p.878。


    英文資料
    Berger, P. (彼得 伯格)The sacred canopy: elements of 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religion.中譯本《神聖的帷幕:宗教社會學理論的要素》,台北:商周文化出
    版,2003。
    Bourdieu, P. The Logic of Practice. 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 Stanford ,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Cliford, J,“Diaspora, from Route”in the Travel and Transl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 Cambridge, Mass.:Harve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Cohen, R. Global Diaspora: An Introduction. Seattle, Wash: University of Washing
    Press, 1997.
    Durkheim, E.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religious life. New York: Free Press, 1995.〈中
    譯本請見芮傳明、趙學元等譯涂爾幹,《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桂
    冠出版社,1992。〉
    Geertze, Cliffor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selected essays.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3.〈中譯本《文化詮釋》,韓莉譯,南京:譯林。〉
    Gilroy, P. “It Ain’t Where You’re From, It’s Where You’re At….”in the The
    Dialectics of Diasporic Identification,Third Text, 13, Winter, 3-16, 1991.
    Hall, S. “Who Needs ‘Identity’”, in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Sage:London, 1996.
    ________“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in Identity Community Culture
    Difference, London: Lawrence & Wishart, 1990.
    ________ “Culture identity and diaspora”in the Diaspora and Visual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press, 2000.
    Parrenas, R. Servants of Globalization: Women, Migration and Demestic Work.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Law Lisa. “Home cooking: Filipino women and geographies of the senses in Hong
    Kong.” Ecumene 2001 8 (3).
    Levitt, P. “You Know, Abraham Was Really the First Immigrant”: Religion and
    Transnational Migration. IMR Volume 37 Issue 3.
    Luhmann, N. 《社會的宗教》,周怡君等譯,台北:商周,pp.3-20,2004。
    Safran, W, “Diaspora in Modern Societies: Myth of Homeland and Return”,
    Diaspora,Volume1, spring, 83-99, 1991.
    Sassen, S. Guest and Aliens. Germany: Fischenbuch Verlag. 1999.〈中譯本請見
    黃克先譯 《客人?外人?遷移在歐洲(1800~)》。台北:國立編譯館與巨流圖
    書公司, 2006。〉
    Massey, Douglas, Arango, Joaquin ,Hugo, Graeme, Kouaouci, Ali, Pellegrino, Adela
    and Edward Taylor.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 Review and
    Appraisal.”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Volume19.
    Sasaki, S. “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ty in Japanese attitudes,” in Ben-Rafael &
    Sternberg ed. Identity, Culture and Globalization. Leiden: Brill, 2002.
    Tambiah, S. “Vigenettes of Present Day Diaspora,”in Ben-Rafael & Sternberg ed.
    Identity, Culture and Globalization. Leiden: Brill, 2002.
    Wolf, Eric. Europe and the People Without History. California: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 1983.中譯本請見:賈士衡譯,《歐洲與沒有歷史的人》,
    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宗教研究所
    9215600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1560091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宗教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2676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