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一、中文文獻 1. 謝安田,人事管理,作者自行印製,1982 年。 2. 李耀宗,教育訓練與業務績效之相關性研究—以宜蘭地區壽險業從業 人員為例,南華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年1 月。 3. 馬龍驊,訓練方式對員工績效能力的影響-以某壽險公司為例,國立中 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年6 月。 4. 蕭文瑞,教育訓練與壽險業經營發展關係之探討—以國泰人壽保險公 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6 月。 5. 張艷玲,壽險業務人員教育訓練及其績效相關性之研究,國立政治大 學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年3 月。 6. 張慈恆,我國壽險業之教育訓練型態與績效之關係研究,逢甲大學保 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年6 月。 7. 呂純櫻,壽險業辦理教育訓練之現況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 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月6 月。 8. 羅啟峰,壽險業務員訓練方式與組織績效關係研究—以組織氣候為干 擾變項,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年6 月。 9. 黃麗安,壽險業展業人員教育訓練之研究,逢甲大學保險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1990 年6 月。 10. 陸瑞瑾,台灣壽險業外勤教育訓練對業務人員學習型態與自評成效之 研究,逢甲大學保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6 月。 11. 魏子雲,壽險業務人員個人知覺及人格特質與績效間關係之探討,中 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年6 月。 12. 許文奇,需求、領導與業務員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 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年6 月。 13. 吳秉恩,管理才能發展方案與實施成效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 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1984 年。 14. 蔡美賢,銷售人員訓練方式與組織績效之關係研究—以企業文化為干 擾變項,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年6 月。 15. 江玫君,業務員人口與心理特徵對績效的影響,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 究所碩士論文,1991 年6 月。 16. 謝耀龍、楊凌玉、陳怡賓,台灣壽險業務員教育訓練現況剖析,壽險 季刊第120 期,頁6-36,2001 年6 月。 17. 楊濱燦,銷售人員訓練與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壽險服務業為例,亞太 管理評論第三卷第一期,頁73-81,1998 年。 18. 曾真真、陳聰賢,論壽險業外勤教育訓練制度,壽險季刊第113 期, 頁69-82,1999 年9 月。 19. 鐘友健,壽險業務人員行銷績效及其教育訓練相關性之研究,逢 甲大學保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年6 月。 20. 黃英忠,現代人力資源管理,台北:華泰書局,1993 年。 21. 賴英照,我國保險業的回顧與展望,保險專刊第31 期,1993年。 22. 鄭志凱,人壽保險業業務人員績效與教育訓練成效之相關性研究—以 某壽險公司為例,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年6 月。 23. 吳秉恩,分享式人力資源管理,台北:翰蘆,1999 年。 24. 陳沁怡,訓練與發展,初版,台北:雙葉書廊,2003 年。 25. 段柔麗,兩岸企業實施教育訓練對員工績效影響之比較-以保險 業為例,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年6 月。
二、英文文獻 1. Alliger, G. M. & Janak E. A.,1989, “Kirkpatrick’s Levels of Training Criteria:Thirty Years Later”, Personnel Psychology, 42(2),pp.331-343。 2. Baldwin, T. T., & Ford , J. K., 1988, “Transfer of Training: A review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 Personnel Psychology, 41(1),pp.63-105。 3. Borman, W.C., & Motowidlo, S.J.,1993, Expanding the criterion domain to include element of contextual performance, Personnel Selection in Organizations,pp.71-98。 4. Buckley, R. & Caple, J.,1990,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ining. AZ:University Associates。 5. Churchill, Gillbert A.,1979,“A Paradigm for Developing Better Measures of Marketing Construct ”,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Vol.XVI,pp.64-73。 6. Decenzo A.D. & Robbins S.P.,1999,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6rd, John Wiley & Sons, Inc. 7. Devires, D.L., Morrison, A.M., Shullman, S.L., & Gerlach,M.L.,1986,“Performance appraisal on the line”, Greensboro, NC: Center for Creative Leadership,pp.20-22 8. Eichel, 1984,“Performance appraisal: Current practice and techniques”, Personnel, p57。 9. Erickson, R. C. & Wentling, T. L., 1976, “Measuring Student Growth”, Griffon Press。 10.G0ldstein, I. L., 1974, “Training Program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C.A.: Wadsworth。 11.G0ldstein, I. L., 1980,“Training in Work Organization”, Annual Review in Psychology, P.31。 12.Lawire, J., 1990, “Difference between training,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Personal Journal,69,P.44。 13.LIMRA,MSS,AMTC,1980。 14.Nalder L., 1970, Development Human Resource, Gulf Publishing Co,Huston TX。 15.Noe R.A., 1999, Employee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McGraw- Hill ,Irwin。 16.Robbins, Stephen P., Personnel, the Management of Human Resource,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1982。 17.Watson,C. E., Management Development Through Training, Massachusetts,Addison Wesley Publishing Co.Inc., 1979。 |